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5周
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强化文化传承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概括和分析文本的核心内容,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运用所学知识,对未知文言文作品进行有效解读,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教案、学案、课后作业等相关教学材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课程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
-准备《出师表》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诸葛亮的历史背景介绍,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境。
-收集并整理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图解,以便学生直观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搜集与《出师表》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三国时期地图、诸葛亮画像等,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
-及时将作业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在作业评价中,除了指出学生的错误外,还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积极正面的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鼓励学生根据作业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趋势和普遍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板书设计:
- ①文言文词汇:列出重点词汇,解释其含义,便于学生记忆。
- ②文言文句式结构:图解常见句式结构,突出语法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 ③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各种修辞手法,突出其在《出师表》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板书设计中,注重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方便学生整理笔记,固记忆。

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 学案

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   学案

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学案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学案学习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及解题对策。

学习重点:探究并归纳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以及解题对策。

学习难点:解题对策的灵活运用。

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

一、走近真题(2017课标全国2)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文言文阅读4.文意理解与概括

文言文阅读4.文意理解与概括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文言文阅读试题是命题人精心设置的考点, 有的题目 提示了文言文的关键词、中心句、主要人物、主要内容等 等。(如2019陕西题:请写出选文中能突出表现张骞对国 忠诚的两个语句。)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 致意思。
遂川思源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本会给出标题。大部 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如 《咏雪》《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 讽齐王纳谏》《游大林寺》《马人望一心为民》 等)
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
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
己巳之难②,英宗既北狩③,达虏④将犯京城,声言欲
③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虏。 ④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
据通州仓⑤,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焚之,恐敌
遂川思源
牛 刀 小 试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2017江西)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1~4题。(12分) 清官周忱 [明]焦竑
周文襄公①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
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至一处,忽点首喜曰:
“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 第一件事,周文襄公判案救活一死刑犯;
判案
遂川思源
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 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
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等到
遂川思源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
【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 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 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文言文分析及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

文言文分析及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

文言文分析及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18套语文试题几乎均设此题。

在试卷中,它常常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选项往往在细小环节上设误。

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记之事或所阐之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

考查点一般是某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及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

下面以近年高考的这类试题为例来分析其设误方式,以期寻得应对之策。

一、曲解词义,误解文意这类试题既然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那么每个选项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与原文对照的点分布较广。

但是,设误的选项并不是对每一个点的分析概括都出了问题,它可能只在一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了偏差,抓住了这个关键词,就等于击中了这个选项的穴位。

[例1]2010年重庆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

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对应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原文中“有犯不较”可联系现代汉语成语“犯而不校”来理解,意思是“有人冒犯了他,他不计较”,选项解说为“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明显不正确。

[例2]2009年全国卷Ⅲ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

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

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对应原文]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

” 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

文言文概括分析技巧

文言文概括分析技巧
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 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建 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广 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德行,大家亲自到 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任天水太守)。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原文] (2015·全国卷Ⅱ)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 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 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 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 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 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 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 知复何言!”乃遇害。
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
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分析: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
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
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
[选项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
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
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 )
分析: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以致宇文化及杀害
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由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

文言文之分析与概括

文言文之分析与概括

文言文复习之分析与概括一、巧用概括分析题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特点:1.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因此,根据选项设置的特点,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破解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

二、巧解概括分析题——比对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三、重温试题细化方法——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找出选项错误之处。

(一)1、2012全国卷选项A.萧燧suì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主持考试)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2、2016年高考模拟卷选项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

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原文: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

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

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

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

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3、2017年高考模拟卷选项D:胡灐屡任要职。

他在将近六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太子太傅、太保等官职。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专题08文言文阅读之分析概括(学)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专题08文言文阅读之分析概括(学)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专题08 文言文阅读之分析概括(学)一、重点概述“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考点之一。

该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接受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命题形式一般是明确提出信息的具体要求,从文中摘出若干语句,交叉分编为四组,让考生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筛选的内容多为以下角度: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等。

“归纳内容要点,慨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它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

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

此考点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的拓展。

二、方法指津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在平时复习和应考解题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2)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是解题的首要环节。

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选项或错选。

(3)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从全文内容出发,抓住有标志性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与选项
比对分析判断
设题
陷阱
应对
策略
例1原文:(2017全国卷3)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曲解文意
选项: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例3原文:(2017全国卷)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学案
学习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概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学习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与灵活运用。
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
一、走近真题(2017课标全国2)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二、探究方法: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主要设题陷阱及解题对策。
张冠李戴
选项: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例4原文:( 2013全国卷2)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讠垔,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构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
【选项】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判断】(曲解文意)
2.【文段】2014全国卷2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
【选项】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判断】(无中生有)
因果不当
选项: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諲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三、巩固练习请判断以下各题内容概括和分析的正误,错误的请解释原因。
1.【文段】2016全国卷1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无中生有
选项: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例2原文:(2008全国卷)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