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成都市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目录一、规划背景和依据. 1二、规划基础及制约因素. 2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规划原则. 4(三)总体目标. 5四、主导产业. 6(一)花卉及休闲观光. 6(二)蔬菜. 6(三)优质粮油. 7(四)农产品加工物流. 7四、发展重点. 8(一)发展一条生态经济带. 8(二)打造两条走廊. 81、成德大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 82、清白江生态农业休闲走廊. 9(三)建设三个园区. 91、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园区. 92、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 93、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 10(四)培育四个基地. 101、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 102、军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113、新繁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114、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基地. 11五、重点项目. 121、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 122、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 123、地毯式无土轻型草坪工厂化生产和彩叶苗木快繁项目. 134、桑椹种植、深加工及生态观光农业项目. 135、都市生态农业示范种植基地项目. 136、富硒葡萄种植园项目. 137、新繁泡菜食品批发城. 138、新都区粮油高产示范工程. 14六、保障措施. 14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一、规划背景和依据1、背景。

区十二届二次党代会和十六届三次人代会上,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三个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推进、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五个”带动机制,推动新都区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产业支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新都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做好产业规划尤为需要。

2、依据。

(1)《中国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2006年);(2)《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2007年37号文件;(3)《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4)《成都市农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3—2010年)》;(5)《成都市新都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6)《成都市新都区农业灾后重建规划》;(7)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有关政策、法规、标准、规程、条例等文件。

成都市新都区都市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纲文档

成都市新都区都市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纲文档

成都市新都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08-2017年)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编制新都区人民政府目录前言 (1)1 发展条件分析 (2)1.1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2)1.2有利条件 (3)1.3存在困难与挑战 (5)2 指导思想、原则 (6)2.1指导思想 (6)2.2基本原则 (7)3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8)3.1基本思路 (8)3.2发展目标 (9)3.3区域定位、总体布局、发展模式 (12)4 重点建设项目 (14)4.1区域性农业机械及农业工程设施设备科研、生产制造、流通示范基地项目 (14)4.2优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16)4.3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17)4.4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19)4.5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1)4.6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机械化示范建设项目 (23)4.7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4)5 支撑保障措施 (25)5.1组织管理保障 (26)5.2资金投入保障 (26)5.3运行机制保障 (27)5.4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 (27)5.5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保障 (29)附表:附表1成都市新都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08——2017年)发展规划指标 (30)附表2成都市新都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08——2017年)总体布局划分 (33)附表3成都市新都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08——2017年)项目表 (34)前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市场供求两旺,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新都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翻番调结构、全面建小康,构建和谐新都”的目标,不断强化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的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的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4.22•【字号】成府函〔2015〕53号•【施行日期】2015.04.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的批复成府函〔2015〕53号新都区政府:你区《关于审批〈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的请示》(新都府〔2014〕4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新都区是成都经济区成德绵发展轴上重要的节点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卫星城,重要的商贸集聚区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2030年为远景展望。

四、规划区为新都区全域范围,在成都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行为,应符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规划形成一个卫星城,一个小城市,五个特色镇,三个一般镇的城镇体系。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注重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毗河、青白江水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

五、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9平方公里(不含成都中心城区)以内,城区范围西至规划35米道路、货运大道,东至成绵高速路、新都区区界,北至香城大道、新都区区界,南至环城生态区北边界、新都区区界。

建设用地的使用应与新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坚持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城区之外的各级城镇规划规模应在镇总体规划中具体论证确定。

六、坚持“四态合一”的规划建设理念,充分体现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融合发展。

七、按照“独立成市”要求,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结合成绵乐高铁站点与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依托翠微湖,形成功能复合的城市中心。

新都区种植面积

新都区种植面积

新都区种植面积新都区位于四川省,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及丰富资源的地区。

在新都区,种植业是当地重要的产业之一,种植面积也相当广阔。

下面将从种植业的历史背景、面积分布、作物种类、发展现状等方面对新都区的种植面积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新都区种植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当地的土地肥沃且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种植业便得到了长足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都区的农业逐渐从传统的耕种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的种植业模式,种植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大。

目前,新都区的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各个乡镇及农村地区,其中以大山、兴隆、三河、新新、大丰等乡镇为主要种植区域。

这些地区不仅具有较大的土地面积用于种植业,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新都区的种植面积中,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烤烟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是主要种植的作物。

其中,水稻是新都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较大,尤其是在水稻丰收的年份,种植面积更是有所增加。

此外,小麦和玉米也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也相当可观。

在经济作物中,油菜和烤烟是新都区的重要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虽然不及粮食作物广泛,但在乡村地区的种植面积也占有一定比例。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都区的种植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的发展与升级,提高农业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同时,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这些举措都为新都区的种植面积增加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新都区的农业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

由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加上新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种植面积得到了有效的扩大。

同时,农民的种植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愿意尝试新的作物种植,以及尝试新的种植技术,从而使得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总的来说,新都区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农作物的种植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政府的扶持力度、农民的种植意识、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都为新都区的种植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加快推进产业化切实助农增收益—成都市新都区农业产业化的情况调查

加快推进产业化切实助农增收益—成都市新都区农业产业化的情况调查

力 和 规模 。形 成 了龙 头 企业 带动 、 业 市 场拉 动 、 专 基 地 规模 推 动 、 引资 弓I 牵 动 等 4种 类 型 的产 业 化 经 项 营 模式 , 有力 地 推 动 了全 区农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和 农 村
经 济 的 发 展 . 进 了全 区农 民 增 收 。到 2 0 促 0 1年 底 ,
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出瑞玉 米 业 等 2 0家 年 产 值 达 5 0万 元 上 的 0
龙 头 企 业 , 销 售 收 入 达 2 8 亿 元 . 动 农 户 年 .6 带
1 抓 思路 , 确 工 作 方 法 , 明
农 业 产业 化 是 带 动农 业 结 构 调 整 , 加 农 民收 增

4 0
6. 订 单 , 高 产 业 化 经 营 水 平 抓 提
为 了更 好地 把农 民 和 企 业 结 成 利 益 共 同 体 . 企 业 向 农 民实 行 订 单 农 业 ” 使 农 民 吃 ‘ 心 扎 、 定 农 民向 龙头 企业 出 售“ 质 格 ” 优 台 的农 产 使 企 业 } 获 得 稳定 足 的原 材 料 , 辅 相成 促 进 农 民增 收 和 充 相 龙 头 企业 发 展 。 如瑞 玉 米业 优 质稻 的 。 争 , 由 词 是
长 足发 展 , 而 大 大地 加快 了全 区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从 从 松 散 带动 型 向 紧密 连 结 型 过 渡 的进 程 。2 0 0 1年 , 全 区“ 订单 ” 农业 面积 已达 8 3万 亩 。 概 括起 来 , 区的基 本 经验 主 要有 下 几点 : 该
把 龙 头企 业作 为 发 展农 业 产 业 化 的重 点 来 抓 , 照 按
谁 有 能力谁 当龙 头 的原 则 , 龙 头 企 业 坚 持 政 策 上 对 倾 斜 , 金 上扶 持 , 资 信息 上 帮 助 , 术上 指 导 , 断 强 技 不

成都新都乡村振兴项目

成都新都乡村振兴项目

成都新都乡村振兴项目
成都新都乡村振兴项目是一项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

该项目将通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民收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等方式,推动新都乡村的全面振兴。

首先,该项目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项目中将设立农业示范园区,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学习并应用现代农业技术。

同时,项目将引进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共同开发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其次,该项目将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项目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修建道路、供水系统、电力设施等。

同时,项目还将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学校、诊所等设施,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此外,该项目还将推动农村旅游的发展。

新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非常适合开展农村旅游。

项目将通过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和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

这将为农民增加旅游收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该项目还将注重农村环境保护。

通过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农村污染。

项目将提倡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成都新都乡村振兴项目是一项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动农村旅游发展和注重环境保护,将为新都乡村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五年规划出炉

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五年规划出炉

龙源期刊网
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五年规划出炉
作者:
来源:《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3年第10期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的意见》(下称《意见》),对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五年规划,并提出:到2017年,成都市将实现农业高端产业倍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在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方面,成都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意见》提出,从今年起,成都市财政将设立农业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公益性投入。

此外,成都将大力加强科技信息装备,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力争用5 年时间,培育50 家以上农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单位),建成50 个以上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来源:《农民日报》。

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情况介绍

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情况介绍

创新发展理念:宜科宜商、工贸联动、产城融合,构建国际智能山地丘陵农机高地。
科学功能布局:以农机装备制造为核心,以科研、鉴定、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产品展销、企业总部等
为产业高端和整合配套,建设“一个基地、七个中心”。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农机产品研发与成果 转化中心、实验鉴定中心、展销中心、售后服务与维修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物流中心、商务中心。
成都-遂宁-南充广安发展轴
四川省城镇发展体系 的核心位置,处于
广元-绵阳-成都-乐山发展轴
“广元-绵阳-成都乐山、成都-资阳-内 江-重庆、成都-遂宁
成都-资阳-内江重庆发展轴
-南充-广安”形成的 “K”字形发展轴线 交汇处,具有极强的 区位优势。
交通优势
国际集装箱
传化物流
双流国际机场
园区特色

第三部分 园区招商引资
第一部分 项目背景
园区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情况介绍
截至目前,14个项目已签约,
计划总投资31.5亿元,规划用地
总面积1179亩,其中,“西南阳 光培训中心”已于2013年入驻。
吉峰总装 吉峰总装基地
农机孵化园
鉴定站
农机生产基地
四川精工
农机院
中国农机(成都) 国际展示交易中心
四川钢联建

区位介绍
成都,自古就有“天府之国 ”的美誉,是四川省省会,副省 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南 地区的政治、文化、商贸、金融 、科教、军事中心,交通、通信 枢纽及最大航空港,综合实力排 名西部第一位。 成都历史悠久,商贸繁华, 曾是“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 的必经之地,现在是中国国务院 确定的西南科技、商贸、金融中 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国首批 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已有245家“世界500强” 企业落户成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目录一、规划背景和依据. 1二、规划基础及制约因素. 2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规划原则. 4(三)总体目标. 5四、主导产业. 6(一)花卉及休闲观光. 6(二)蔬菜. 6(三)优质粮油. 7(四)农产品加工物流. 7四、发展重点. 8(一)发展一条生态经济带. 8(二)打造两条走廊. 81、成德大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 82、清白江生态农业休闲走廊. 9(三)建设三个园区. 91、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园区. 92、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 93、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 10(四)培育四个基地. 101、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 102、军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113、新繁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114、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基地. 11五、重点项目. 121、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 122、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 123、地毯式无土轻型草坪工厂化生产和彩叶苗木快繁项目. 134、桑椹种植、深加工及生态观光农业项目. 135、都市生态农业示范种植基地项目. 136、富硒葡萄种植园项目. 137、新繁泡菜食品批发城. 138、新都区粮油高产示范工程. 14六、保障措施. 14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一、规划背景和依据1、背景。

区十二届二次党代会和十六届三次人代会上,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三个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推进、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五个”带动机制,推动新都区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产业支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新都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做好产业规划尤为需要。

2、依据。

(1)《中国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2006年);(2)《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2007年37号文件;(3)《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4)《成都市农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3—2010年)》;(5)《成都市新都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6)《成都市新都区农业灾后重建规划》;(7)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有关政策、法规、标准、规程、条例等文件。

二、规划基础及制约因素新都区位于川西平原的腹心地带、成都市北部,城区距成都市中心16公里,东经104°9’-104°29’,北纬30°39’-30°55’,是成都的北部副中心,北与德阳市广汉、成都市青白江区毗邻,西与成都市彭州、郫县接壤,东、南与成都市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相连,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现辖2个街道、11个镇、236个行政村,幅员面积4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1万亩,农村人口42万人。

“十五”以来,全区上下以“粮、油、菜、果、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2008年农业增加值17.77亿元,同比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86元,同比增长22.1%。

1、规划基础一是主导产业稳步壮大,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引导下,全区紧紧围绕建设都市现代农业这一目标,全力推动“两区域”建设,按照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思路,培育和发展了粮、油、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优质稻、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一体化经营初显成效。

2008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25个,实现销售收入28.44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6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全省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

这些龙头企业集群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是专合组织蓬勃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日臻完善。

截止2008年底,全区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3个。

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过程中,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分红、利润返还、返租倒包等多种形式,不断探索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增长方式未从根本上改变。

当前,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型、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以数量型、粗放型的居多,农业综合效益不高,主要还是靠数量和投入的增加来实现。

大宗农产品的比重较高,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产业链不长,上游产品、下游产品的开发能力弱。

农产品知名度不高,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品牌。

二是区域特色不明显,三次产业联动不足,产业发展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助推乏力。

三是农业外向型水平低。

农产品出口量小,创汇能力不强。

2008年全区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额仅1310万美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不足1%。

四是农业投入仍然偏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新都区的经济虽然全面快速增长,但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投入相对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瓶颈因素。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现代农业“五个”带动机制为抓手,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目标,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两区域”建设,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区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迈进,设施型农业和加工型农业快速发展,休闲观光型农业稳步推进,为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规划原则1、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突破行政区划,引导和鼓励相关产业集中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化发展趋势。

2、坚持特色竞争和市场取向并举,突出规模效益。

坚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农业,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三产联动,实现产业的多样化、优质化发展。

3、坚持重点产业重点扶持。

重点扶持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潜力产业做强做优做大,重点培育、壮大和引进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同时,扶持和引导农民优先发展比较效益高、市场潜力大、有成熟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产品。

4、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5、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举,注重可持续。

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农业,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围绕“两区域”发展战略,从2009年到2012年,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一带两走廊三园区四基地”(即成绵高速生态经济带;成德大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和清白江生态农业休闲走廊;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园区、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石板滩农机产业园区;新繁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军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优质粮油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使花卉苗木、蔬菜、优质稻、双低油菜、农产品加工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壮大,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促进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四、主导产业(一)花卉及休闲观光充分挖掘我区“全国四大赏桂基地”和“五大赏荷基地”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园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规模发展以桂、荷等花卉品种为主的高档花卉苗木、盆栽植物种植、工厂化繁育和交易。

同时,依托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一、三互动,推动和提升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

到2012年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

其中,北部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和成德大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198”生态区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清白江生态农业休闲走廊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其他区域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

(二)蔬菜立足于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突出蔬菜产业的生态化、市场化、产业化和高效益。

按照“服务城市、致富农民,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和“百亩起步、千亩连片、万亩发展”要求,重点推进设施栽培,扩大种植规模,建设具有地方资源特色的蔬菜基地。

到2012年,全区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18万亩,总产量28万吨。

反季节设施栽培、连片露地蔬菜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迅速发展,蔬菜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产品品牌达到5个。

(三)优质粮油力争经过3至4年的努力形成优质粮油核心生产区和示范产业带,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大幅度提高单产,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培育优质粮油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到2012年,建成优质稻高产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8万亩,辐射带动全区优质稻28万亩,每年从省内外科研机构引进10个以上优质稻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3—5年进行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全区油菜播面稳定在10万亩,其中“双低”油菜9.5万亩。

(四)农产品加工物流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定位发展区域,应立足于“起步虽晚,定位要高,科技含金量高”的工作思路,按照“深加工、绿色型、品牌化” 的产业定位,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大力引进具有资源优势、技术先进、污染小的农产品加工。

通过3-4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牵动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到2012年,全区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个,省级3个,市级6个。

在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以新都粮食批发市场、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为龙头,继续引入集合电子商务、储藏保鲜、加工、连锁配送、农药残留检测等现代物流经营元素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物流项目,促进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合和升级。

四、发展重点(一)发展一条生态经济带成绵高速生态经济带:整体规划面积为1.4平方公里,南北纵向2公里,东西方向约700米,包夹在新都绕城高速通道和成绵高速之间,呈狭长带状分布。

在产业布局上,以成绵高速新都北段为主轴,在其东西两冀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和农家休闲旅游,打造综合型农业产业经济带,提升“北部新城”城市形象和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