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四诊
中医儿科规培技能操作

中医儿科规培技能操作中医儿科是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及儿童特殊问题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规培学习中医儿科的医生,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技能操作,以提高对儿童疾病的辨证能力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中医儿科规培的一些常见的技能操作。
1.疾病诊断技能:中医儿科的疾病诊断主要依据病史、观察、闻、问、切等四诊法,结合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病位、病因、病机等,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2.观察技能: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儿的面色、精神状态、体形、皮肤黏膜、舌苔、舌体、脉象等,并对异常表现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病情。
3.问诊技能:医生需要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与患儿和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病史、症状、病程等,帮助确认疾病的辨证类型和辨证要点。
4.切诊技能:中医儿科的切诊技能主要是指对患儿的脉象进行触诊和切诊,以确定病情变化和辨证要点。
5.辨证论治技能:根据中医辨证学理论,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辩证要点,选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药,包括内服、外用、针灸等。
6.密切观察技能:治疗过程中,需要医生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呼吸、心率、湿疹、舌苔、舌体、脉象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孩子的护理和照顾技能:儿童不同于成人,医生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儿童相应的照顾和护理,如安抚儿童情绪、提供适宜的环境、辅助进食等。
8.应急处理技能:儿科疾病中,有些疾病的发展比较迅速,需要医生具备相应的应急处理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技术、药物急救等。
9.家长教育技能:医生除了治疗患儿的疾病,还需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教育,包括饮食、生活习惯、预防接种等方面的知识。
10.团队协作技能:在中医儿科工作中,医生往往需要和其他专科医生、护士、康复师等进行密切的协作,共同为患儿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以上所述只是中医儿科规培的一些常见的技能操作,并不代表所有的技能操作。
中医儿科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医生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儿和家庭。
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

1.钱乙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学术成就有哪些?答:钱乙是北宋年间小儿名医,蓍有《小儿药证真诀》三卷传世,他创立小儿“五脏证治”法则作为辨证的依据;总结了小儿面部望诊的实践经验,对儿科几种发疹性传染病加以鉴别;详细地论述小儿急慢惊风,惊与痫的区别;把疳证列为脾胃病;提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对儿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2.中医儿科学对医学免疫学的贡献有哪些?答:祖国儿科学对痘疹的防治,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三冈设略》记载安庆张氏用痘浆染衣,让未出痘的小儿穿着,可诱发轻症的天花,这是原始的人痘接种法,当时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
张琰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经验,编成《种痘新书》记载“佳苗”,所用“佳苗”是以鼻苗发出的痘痂研粉为种苗,经不断改进,用此种“佳苗”人工引种的痘,症状多轻而顺利,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流传到了世界各地。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已有数百年之久的历史,是对世界免疫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3.为什么说小儿发病容易?为什么小儿疾病大多数病程短、恢复快?答:小儿脏腑娇嫩,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幼儿寒暖不知自调,乳食不会自节,故在外易为六淫所侵,在见易为饮食所伤,以及胎产禀赋因素,所以小儿易于感触,容易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补的过程较快,且病因比较单纯,疾病过程中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所以轻病容易治愈,重病若及时诊治,护理得宜,大多数也能获得痊愈。
4.为什么历代儿科医家都十分重视望诊?在望诊时应注意什麽?答:望、闻、问、切,统称“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临诊时,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不可偏废,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应该四诊合参,互相配合。
由于小儿有其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和病情反应与成人有别,且婴儿不会言语,有时年龄较大的小儿也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象气息,给诊断造成困难,而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通过全身或局部的观察,获得与疾病有关辩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2中医学(四诊八纲)

• 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舌 诊
舌 诊
• (1)望苔色 • 舌苔之颜色。其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四类。 • 白苔:主表证、寒证 • 黄苔:主热证,里证 • 灰苔与黑苔同类。浅黑苔即称为“灰苔”;深灰苔即称为
“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其中苔质润 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舌苔灰黑而干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极,热炽津 伤所致。 舌苔灰黑而润 ─主里寒之重证─ 多因阳虚寒极,痰饮寒 湿内阻所致。
• 望诊的重点又在于观察目光、表情和动态
望神
• (一)得神:又称有神
表现:目光灵活,明亮有神; 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神志清楚,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意义:精气充盛,无病。 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
望神
(二)失神:又称无神
1.精亏神衰而失神 表现:两目晦暗,目光无彩;
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精神萎靡,意识朦胧; 肌肉消瘦,体态异常。 意义:精气虚衰,病情重。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二节 四诊八纲
一、四诊
• 概述 •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 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 辨证,指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辨识为完整证名 的诊断思维过程
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舌苔 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苔面水分过多伸舌欲 下滴,称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
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 内盛,亦见于胃中有宿食
舌 诊
(二)闻诊
中医四诊行为规范标准

望舌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
舌质------即是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包括舌下脉络 . 能反映正气情况、脏腑虚实、气血盈亏
舌苔------舌质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 上蒸而成.能反映外邪性质
舌与内脏的关系
18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
望舌时,医者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
2、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 不热,但寒,手足常冷—虚寒证
3、但热不寒——多为里热证 发热不恶寒,大渴,脉洪大——阳明气分病 潮热、燥热,手足心灼热——虚热证
4、寒热往来——见于少阳证、疟疾.
34
〔二、问 汗
• 汗液是阳气蒸腾阴液出于腠理而成.
•
可辨邪正盛衰、腠理疏密、气血盈亏.
• 无汗— 风寒表实证 • 有汗----表虚证 • 自汗---气虚证、阳虚证 • 盗汗---阴虚证 • 绝汗〔脱汗---大汗不止为亡阳证、亡阴证
湿盛. • 裂纹: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的裂沟.称为裂纹舌. 阴血亏虚,不
能上荣润舌面. • 舌下络脉粗大迂曲,舌紫有瘀点瘀斑---主血瘀.
望苔质
• 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病情的轻重. • 润燥: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 腐腻:主要测知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情况.
• 剥脱:测胃气、胃阴之存亡.
想见亲人 面色无华 两颧泛红如妆
言语不休
突然饮食增进 病情急剧恶化 脏腑精气将绝 “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望色
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 部皮肤色〔颜色泽〔光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 法.
正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主色:先天禀赋,终生不变. 客色:随季节、气候、情绪、运动、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儿科四诊

- ◆望诊的基本内容 望、闻、问、切,通称“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法。
在临床上,这四个⽅⾯不可偏废,不可孤⽴地看待某⼀⽅⾯,应该“四诊合参”,相互配合。
但由于⼩⼉有其⽣理与病理特点,⽣长发育和病情反应均不同于成⼈,且婴⼉不会语⾔表达,较⼤年龄的⼩⼉虽能⾔语,亦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象⽓息,给诊断造成困难,所以历代⼉科医家都很重视望诊,在这⽅⾯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科望诊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望形态,分部望诊包括审苗窍、辨斑疹、察⼆便、看指纹等。
【望神⾊】 指观察⼩⼉精神状态和⾯部⽓⾊。
⼉科望诊通过对⼩⼉⽬光、神态、表情、动态、语⾔、反应等⽅⾯综合观察,才能了解五脏精⽓盛衰和病情轻重及预后。
凡精神振作,⼆⽬有神,表情活泼,⾯⾊红润,呼吸调匀,反应敏捷,均为⽓⾎调和,神⽓充沛⽆病的表现,或虽有病,也多轻⽽易愈。
如果神情呆滞,萎靡或嗜睡,或烦躁不安,⼆⽬⽆神,⾯⾊晦暗,呼吸不匀,均为有病的表现。
正常⼩⼉的⾯⾊,不论肤⾊如何,均应红润⽽有光泽。
有些⼩⼉虽⽪肤较⽩,但⽩⾥透红,说明⽓⾎调和。
⾯部望诊以五⾊推测病情变化,所谓五⾊指红、青、黄、⽩、⿊,⼜称五⾊诊。
⾯呈⽩⾊,多为寒证、虚证。
⾯⽩有浮肿为阳虚⽔泛,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华,唇⾊淡⽩,多为⾎虚,见于⼩⼉贫⾎;⾯⾊惨⽩,四肢厥冷,多为阳⽓暴脱,可见于休克。
⾯呈黄⾊,多为虚证或有湿。
⾯⾊萎黄,形体消瘦,为脾胃功能失调,常见于积滞、疳证;⾯黄⽆华,并有⽩斑,常为肠寄⽣⾍病;⾯⾊鲜黄,为湿热内蕴的阳黄,常见于急性肝炎和某些胆道疾患;⾯⾊黄⽽晦暗,为寒湿阻滞之阴黄,常见于阻塞性黄疽。
新⽣⼉⼀周内⾯⽬俱黄,能⾃⾏消退,为⽣理性胎黄,不屑病态。
⾯呈红⾊,多属热证。
⾯红⽬⾚,咽痛红肿,为外感风热;午后颧红,潮热唇⾚测为阴虚内热,可见于⼩⼉肺结核。
新⽣⼉⾯⾊嫩红,为正常肤⾊,不屑病态。
⾯呈青⾊,多为寒证、痛证、瘀证。
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小儿四诊概要——闻诊

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小儿四诊概要——闻诊
听声音主要包括小儿的啼哭声、呼吸声、咳嗽声、语言声等。
小儿患病时,凡声高有力,连续不断,多属实证、热证。
若声低无力,时断时续,多属虚证、寒证。
啼哭声语言声咳嗽声呼吸声
啼哭是小儿的一种“语言”,婴儿啼哭可因饥饿、口渴、欲睡、尿布潮湿、蚊虫叮咬等原因引起。
若哭声绵长无力,或口作吮乳之状,多属饥饿表现;哭声尖锐,时作时止,忽缓忽急,多为腹痛;哭声嘶哑,呼吸不畅,多为咽喉水肿;哭叫拒食,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婴儿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
”
正常小儿语声应清晰响亮。
若语声低微,多为气虚;语声宏亮,多言躁动,为实证、热证;呻吟不已,多为身体不适或疼痛;语声嘶哑,多因咽喉或声带疾患;谵语狂言,神志不清,为热扰心神;语言蹇涩,多为温病高热伤津,或痰涎壅盛。
咳声轻扬而流清涕,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不爽,痰稠色黄,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声音嘶哑,多为燥邪伤肺,或肺热伤阴;咳声空空,有如犬吠,常为喉炎或白喉;咳声连续不已,并有回声,为百日咳之症。
小儿肺脏娇嫩,肺系疾患居多。
若呼吸气粗有力,多为外感热证;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喘息鼻煽,为肺气闭郁,多见于肺炎喘嗽;呼吸低弱,双吸气如哭泣状,为肺气将绝的险证,多见于呼吸衰竭时。
嗅气味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消化不良或口腔不洁;伴嗳气酸腐,多为食积化热;伴牙龈肿痛溃烂,则为牙疳。
大便臭秽,或矢气奇臭,多属湿热积滞;下利清谷,无明显臭味,多属脾肾两虚。
小便短赤而臊臭,为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臭,为脾肾虚寒。
【。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
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
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
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
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
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
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
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
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
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
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
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
西学中中医儿科跟师笔记

西学中中医儿科跟师笔记一、中医儿科基础理论部分。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的功能均不够完善,如肺常不足,容易出现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脾常不足,饮食稍有不慎就易出现呕吐、泄泻等脾胃病。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理上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如身高、体重、智力等方面都在快速变化,这也体现了小儿纯阳之体的特点,阳主生长,小儿生长发育迅速。
- 跟师体会:师傅强调在治疗小儿疾病时,要充分考虑其脏腑娇嫩的特点,用药不可过于峻猛,以免损伤正气。
同时,要顺应小儿生机蓬勃的特性,在疾病康复期注重调养,以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例如,在治疗小儿肺炎后期,虽然炎症已基本控制,但肺气仍较虚弱,可采用温和的补肺健脾之法,如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等中药调理。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对外界邪气的抵抗力较弱,所以容易发病。
而且一旦发病,病情变化较快,如外感风寒之邪,可能很快就入里化热,出现高热、烦躁等症状。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虽然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但由于其机体生机旺盛,脏气清灵,在患病后如果得到恰当的治疗,恢复也比较快。
- 跟师实例:曾遇到一位小儿感冒患者,初起仅有轻微流涕、咳嗽,两天后就出现高热、惊厥。
师傅指出这就是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体现。
但经过及时的清热平肝、息风止痉等治疗,患儿在三天内体温恢复正常,惊厥未再发作,病情迅速好转,这也说明了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
3. 儿科四诊特点。
- 望诊:在中医儿科诊断中尤为重要。
- 望神色: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色能反映其健康状况。
如面色红润、眼神灵动则为健康表现;若面色萎黄可能提示脾胃虚弱,面色苍白可能有气血不足或寒证等。
- 望形态:包括观察小儿的形体和姿态。
如形体消瘦可能与疳积有关;小儿喜俯卧可能有食积内热等情况。
- 望苗窍:苗窍指五官。
例如,望舌可以了解小儿的脾胃、气血等情况;望目可察肝之病变,目赤多为肝经有热;望鼻可判断肺的情况,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疸
风热上攻 阴津大伤 风寒感冒 风热客肺 肺经郁热 肺经燥热伤阴 肺热迫血妄行
肺气郁闭
气血不足 风寒束表 瘀热互结 暴泻伤阴 唇风 丹痧 心脾积热之口疮
鹅口疮 麻疹黏膜斑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发颐(化脓性腮腺炎)
胃火上炎 肾气不足 马牙 外感 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火上炎 热壅肉腐 瘀热未尽,或气虚不敛 白喉 实证 虚证 腹痛 谨防急喉风 夜啼或积滞 外感实证,肺蕴痰热 哮喘 肺气闭郁 异物堵塞气道 燥邪犯肺,或肺阴受损 外感 咽炎 肺蕴痰热,或肺气闭塞 白喉、急喉风 顿咳(百日咳) 麻疹 风痧
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 围红晕 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有 脓水流出 牙龈红肿,齿缝出血而疼痛 牙齿萌出延迟 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点斑块 咽红恶寒发热 咽红乳蛾肿痛
咽喉
乳蛾溢脓 乳蛾大而不红 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 哭声洪亮有力 哭声细弱无力
眼
平时眼睑不能开阖自如 两目呆滞,转动迟钝 两目直视,瞪目不活 白睛黄染 目赤肿痛 目眶凹陷,啼哭无泪 鼻塞流清涕 鼻流黄浊涕 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 鼻孔干燥 鼻衄鲜红 鼻翼扇动,伴气急喘促 唇色淡白 唇色淡青 唇色红紫 唇色樱红 唇白而肿 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 口腔破溃糜烂
鼻
口唇
口内白屑成片
奶麻 丹痧或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瘾疹
水痘
脓疱疮
心阴不足
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停
气血瘀滞 热盛伤津 热甚津伤,经脉失养 气血虚亏 温热病邪入营入血 阴虚火旺 气血瘀滞
猩红热和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寒 热 寒湿内滞,或有寒痰积食 湿热内蕴,或乳食内积化热 阴伤津亏 胃之气阴不足
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肝肾气血充沛
水肿之象
元气虚惫 脾虚气弱之露睛 气血两虚之睑废 肾精不足,或惊风先兆 肝风内动
哭声
啼哭声音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 啼哭声嘶,呼吸不利 夜卧啼哭,睡眠不宁,白天如常者 呼吸气粗有力 呼吸急促,喉间哮鸣者 呼吸急迫,甚则鼻扇,咳嗽频作者 呼吸窘迫,面青呛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 咳声清高,鼻塞声重 干咳无痰,咳声响亮
听 声 音
呼吸
咳嗽
咳嗽频频,痰稠难咯,喉中痰鸣 咳声嘶哑如犬吠状者 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 鸡鸣样回声 疹细小状如麻粒,潮热3~4天出疹, 同时见麻疹粘膜斑 低热出疹,分布稀疏,色泽淡红,出 没较快 发热三四天后热退疹出,疹细稠密, 如玫瑰红色 壮热,肤布疹点,舌绛如草莓 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瘙痒难 忍 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有水 液色清 疱疹相对较大,疱液混浊,疱壁薄而 易破,流出脓水
望 神 色
黑色
头颅
躯体 四肢
毛发
面容
舌色
舌色
舌质红绛瘦瘪 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显著 舌体肿大,色泽青紫 舌体强硬 急性热病中出现舌体短缩,舌干绛者 舌质淡白 舌质绛红,舌有红刺
舌体
舌质
舌质红少苔,甚则无苔而干 舌质紫黯或紫红 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 苔白 苔黄 苔白腻
望 形 态
舌苔
苔黄腻 热性病见剥苔 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 久不愈 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 腹胀 黑睛等圆,目珠灵活,目光有神,开 阖自如 眼睑浮肿 眼睑开阖无力 寐时眼睑张开而不能闭合
辨斑疹
风热外感(实热证) 阴虚内热,虚火上炎(虚热证)
阳虚水泛之阴水 滑泄吐利,阳气暴脱之脱证 血虚 疳证 肠寄生虫 湿热内蕴之阳黄 寒湿阻滞之阴黄 里寒腹痛 惊风和癫痫发作 肺气闭塞,气血瘀阻 阴寒里证 药物或食物中毒 肾气衰竭 五迟证 解颅 泄泻阴伤液脱 佝偻病、哮喘 厌食、偏食、反复感冒 疳积 肾气亏虚或阴血内亏 气虚多汗之枕秃 气血亏虚,积滞血瘀 血虚血瘀之斑秃 气血不足 水湿泛溢 邪毒窜络之痄腮或发颐 多为热毒壅结之臖核肿大 先天禀赋异常之痴呆 见于风邪留络之面瘫 风毒从创口内侵之破伤风 风邪走窜经络之惊风或痫症 抽动障碍 心火上炎 心血瘀阻 心阳不足
面红耳赤,咽红,脉浮 热证 红色 虚阳上越 正常肤色 白色 寒证、虚证 两颧艳红如妆,面白肢厥,冷汗淋漓 新生儿嫩红,小儿白里透红 面白浮肿 面色惨白,四肢厥冷 面白少华,唇色淡白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黄色 脾虚证、湿浊 面黄无华,脐周阵痛,夜间磨牙 面目色黄而鲜明 面目黄而晦暗 青色 (重 症) 面色白中带青,表情愁苦皱眉 寒证、痛证、瘀 面青而晦暗,神昏抽搐 证、惊痫 面青唇紫,呼吸急促 面色青黑,手足逆冷 寒证、痛证、瘀 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 证、水饮证 面色青黑晦暗(危重) 先天肾气充足 肤色黑红润泽,体强无病 头方发稀,囟门宽大,当闭不闭 头大颌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目 珠下垂 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 胸廓前凸形如鸡胸 肌肉松弛,皮色萎黄 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有 青筋显现 头发稀细,色枯无泽 头发脱落,见于枕部 发细结穗,色黄不荣 脱落成片,界限分明 面容瘦削,气色不华 面部浮肿,脸肿如蚕 耳下腮部肿胀 颔下肿胀热痛 五官不正,眼距缩小,鼻梁扁平,口 张舌伸 口角歪斜,眼睑不合,偏侧流涎,表 情不对称 苦笑貌 面肌抽搐 小儿面部表情异常,或眨眼,或搐 鼻,或咧嘴,或龇牙,或多咽 舌红,甚则生疮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舌质淡胖嫩 午后颧红潮热,口唇红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