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品质内涵初探(学习)
小学生学习代表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学习代表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是道德品质的初学者,他们在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德品质是指他们在日常行为中所展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这些品质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小学生学习代表了诚实的道德品质。
课堂上,他们学会了如实回答问题,不欺骗老师和同学。
诚实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内心的责任感,小学生们通过诚实学习,培养了自己对真理的尊重,同时也建立了与他人之间信任的基础。
其次,责任感是小学生学习中的另一个重要品质。
他们明白每天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并在完成任务时展现出自律和毅力。
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并时刻准备为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负责。
此外,小学生学习还代表了尊重的道德品质。
他们学会尊重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差异,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尊重他人,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倾听和接纳不同意见,为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
最后,小学生学习还表现了同情心和关爱的道德品质。
他们在面对同学或朋友的困难时,会伸出援手,表达关心和理解。
同情心使他们能够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培养出为社会贡献的意识和愿望,成为未来社会中具有同理心和爱心的重要力量。
总之,小学生作为道德品质的学习代表,通过诚实、责任感、尊重和同情心的实践,不仅在学习中成长,也在塑造着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他们的道德品质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石,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值得我们用心去关注和培养。
小学生学习品质内涵初探(学习)

小学生学习品质内涵初探学习活动是人们最常见的行为之一,而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习,它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继承的行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
除了教师的启发、引导之外,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等特征都对学习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
这些也是构成学习品质的重要内容。
“品质”是指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小学生学习品质”是指小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呈现的影响学习效能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包括学习动力、习惯、方法、能力等要素。
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能,就必须重视其学习品质的培养。
一、小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意义有关学生学习品质培养,一直是国外教育关注的重点。
过去,对学习品质的认识,是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方法三大系统中去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学习品质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元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多元智力理论的出现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奠定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建构,国内也日益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品质研究,有较多的相关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发表,如彭贤智的《对学习品质的结构与培养策略的研究》、谭顶良的《学习能力培养》都关注学生学习品质培养问题。
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都侧重于理论,行动研究比较少,效果也不十分显著。
基于上述背景,对小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具有下述意义:1、培养小学生学习品质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主动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学习品质”的理解与思考

“ 入 学 准 备 ”工 作报 告 .首次 提 出了我 们 所 熟 知 的 者们 对于学 习品质 的具 体 内容 还没 有达 成统 一 的标 2 0 1 1 )对 美 国各 州 的 《 早 期 早 期儿 童学 习 与发 展 的五大 领域 .即身体 与 动作发 准 。庄 甜 甜 、郭力 平 ( 学 习 品质 ” 的 内容 加 以分 展 、社 会 与 情 绪 发 展 、学 习 品 质 ( a p p r o a c h e s t o . 儿童 学 习标 准 》 中有关 “ w a r d l e a r n i n g ) 、语言 发展 、认知 与一 般知识 基础 。 析整 理后发 现 ,各 州有 关 “ 学 习 品质 ”的 内容 ,既 至此 ,学 习 品质 作 为一个 独 立 的早期 儿 童学 习与 发 有一 定 的差 异 ,但 也有 相 当多 的共 同之 处 :其 中最 p e r s i s t e n c e ) 、好 奇 心 展领 域 ,最终得 以确立 ,并 成 为随后 美 国各 州制 订 主 要 的关 键 词 是 :坚 持 性 ( 早期 儿童 学 习与发 展 、入学 准备 标 准 ( 指南 )的一 ( c u r i o s i t y ) 、主动 性 ( i n i t i a t i v e ) 、创 造 力 ( c r e a t i v i . y ) 、问题 解 决 能 力 ( p r o b l e m— s o l v i n g ) 、反 思 ( r e — 个 重要 领域 。 3 ]关于 学 习品质 的定 义 ,以美 国华 t f e c t i o n ) 。 [ 0 ]我 国的 《 指南》在 “ 说 明 ”部 分 明 盛顿 州 《 早期 儿 童学 习与 发展基 准 》 的解 释 最具 代 l 好 奇 心和 学 习 表性 : “ 学 习品质 是指 能反 映儿 童 自己以多 种方 式 确指 出 ,幼儿 期重 要 的学 习 品质有 “
浅议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浅议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摘要】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行为的倾向和特征的心理依据。
一个人在学习上养成什么样的学习品质,会对其学习成绩直接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良好的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常规管理、班风正、学风浓、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形成。
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着力培养是形成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良好学习品质意义形成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行为的倾向和特征的心理依据。
学习品质和学习行为的辩证关系表明,学习品质的形成,是学习行为的结果。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一个人在学习上养成什么样的学习品质,会对其学习成绩直接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良好的学习品质能保证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会使人受益终生。
学习品质是多方面的,包括认真细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知难而进,注意积累,举一反三,有效迁移等。
而这些优秀的品质若能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中,能真正享受到”学习、探究、创新”的乐趣,那么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就是成功的经验。
现在流行的”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正是对这一点的简洁而生动的诠释。
1.不良的学习品质亟待改善造成很多学生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学习品质不好。
长期被动学习,老师怎么教,自己就怎么学,不教就不学,有时为了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抄袭应付。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子变高,自尊心变强,不懂也不好意思问老师、问同学,生怕失面子,长此以往,必须掌握的知识没有很好的链接,常有断层,影响知识把握的整体性,这些不良的学习品质不改变,直接影响到成绩的提高。
2.良好学习品质的意义2.1 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生主体内在的、积极的、稳定的学习心理素质。
良好的学习品质,表现为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及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智力品质、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自觉主动努力学习,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且能养成不断反思、及时矫正自己不良学习品质的习惯和意识。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制定学习计划
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他们能够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
鼓励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提供学习资源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络资源等,让学生能够自主选 择和学习。
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授问题解决技巧
教授学生问题解决技巧,如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实施解决方案 等。
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 法的能力和技巧,如自 主学习、合作学习、探
究学习等。
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 的行为习惯,如定时复 习、认真完成作业、积
极思考等。
学习情绪
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 和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 化,如兴趣、热情、自
信心等。
03
培养学习意愿
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小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有趣的学习材料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 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建立一个鼓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积极 反馈和成就感。
提高学习动力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设定明确、具有挑战性的学 习目标,并鼓励他们为了实现这些目 标而努力学习。
增强学习自信
鼓励学生,增强其学习自信, 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坚 定自信。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定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 等,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
基础。
THANKS
感谢观看
联想记忆
将信息与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小学生记忆 ,例如使用记忆法。
提升思维能力
逻辑推理
培养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 优化小学生学习品质初探

浅谈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培养-2019年文档

浅谈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培养一、预习中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品质是养成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终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因此学校和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和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
也正是这种特点,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品质。
1. 必须熟读课文,在教师没有上课之前,学生对每篇文章至少读三遍,并写出读后的感受,要求组长监督检查。
2. 预习时,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找出重点句子并写上读后的体会,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3. 及时检查预习的情况,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若发现未完成预习的,教师应当督促让学生及时完成。
二、课堂学习中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1. 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是与人沟通的开始,倾听对方的意见与思路,理解对方,并且做出判断。
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倾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因而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 学会合作,善于交流在课堂上,有着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充满探索性的活动中,知道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学会一些合作技巧,最后形成合作的品质。
3.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有三到:眼到、心到、口到。
”读书动笔,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书中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储存资料;有利于扩大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课外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常言道:“品质决定性格,细节决定成败”。
良好的作业品质,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成绩,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
小学内涵评价知识点总结

小学内涵评价知识点总结小学教育是孩子学习生涯中的起点,为了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小学课程设置了内涵评价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旨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对小学内涵评价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知识点。
首先,语文方面的内涵评价知识点主要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阅读方面,学生需要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细节以及推理判断等。
此外,还需要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在写作方面,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叙事能力、描写能力和论述能力,能够清晰、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在口语表达方面,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包括在不同情境下进行问答、演讲和辩论等。
其次,数学方面的内涵评价知识点主要包括数与量、形与空、逻辑与推理等。
在数与量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数的大小关系、数的分解与组合、数的运算等基础知识,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
在形与空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二维图形的性质,掌握图形的分类和测量等技能。
在逻辑与推理方面,学生需要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能够进行问题分析、归纳总结和推断判断等操作。
此外,英语方面的内涵评价知识点主要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
在听力方面,学生需要能够听懂并理解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对话和句子。
在口语方面,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和询问。
在阅读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读懂简短的英文短文和句子,理解基本的意思和信息。
在写作方面,学生需要能够用简短的英文句子进行简单的书写,如个人简介、日常活动介绍等。
最后,科学方面的内涵评价知识点主要包括科学原理、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等。
在科学原理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概念,如物体的运动、生物的特征和性质等。
在科学实验方面,学生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学习品质内涵初探
学习活动是人们最常见的行为之一,而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习,它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继承的行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
除了教师的启发、引导之外,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等特征都对学习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
这些也是构成学习品质的重要内容。
“品质”是指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小学生学习品质”是指小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呈现的影响学习效能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包括学习动力、习惯、方法、能力等要素。
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能,就必须重视其学习品质的培养。
一、小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意义
有关学生学习品质培养,一直是国外教育关注的重点。
过去,对学习品质的认识,是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方法三大系统中去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学习品质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元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多元智力理论的出现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奠定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建构,国内也日益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品质研究,有较多的相关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发表,如彭贤智的《对学习品质的结构与培养策略的研究》、谭顶良的《学习能力培养》都关注学生学习品质培养问题。
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都侧重于理论,行动研究比较少,效果也不十分显著。
基于上述背景,对小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具有下述意义:
、培养小学生学习品质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主动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世纪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型社会的建构思想对人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明确的指向——学习者的行为必须具有持续性、长久性和创造性。
而学习品质是人的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策略。
只有具备这样良好学习品质的人才能适应并融入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
、培养小学生学习品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困扰,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在死记硬背式的机械训练中学习负担越来越重,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学习能力越来越弱的教育现状。
从中看出,学习品质是新课程改革时人的素质要求中的基本内容。
优秀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学生
终身学习,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小学生学习品质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最基本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时期,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而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缺少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从主、客观两方面看,学生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学习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此时,学习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合理的途径,恰当的形式,科学的策略引导并促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力、兴趣、方法、能力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学生稳定的学习品质,促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培养小学生学习品质符合学校发展的方向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主体。
衡量一所学校是否科学有序的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需要解决学习品质的培养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
在浦东开发的十余年中,我校的办学规模从个教学班上升至目前的个教学班。
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校承担了上级政府要求尽量接受民工孩子的就读任务。
因此,我校在籍外来民工子女的比例呈现出了一定的上升趋势。
分析外来民工孩子的现状,他们的学习动力、习惯、方法、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期望,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的重要突破点。
同时,该项课题的研究,可以成为学校全面践行“智慧学生、品位教师、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及努力实现“质量进步,全面折射时代气息”的办学目标的重要抓手,由此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因此,培养小学生学习品质的研究符合学校发展的方向。
二、小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内容
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根据广大教师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小学生学习品质现状调查的报告,分析众多学生个案,概括出构成小学生学习品质的内容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四大系统:
1、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指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力量。
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力。
学习动力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密切相关。
()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人对学习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它往往以人内部的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当个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促使他去从事满足需要的行为活动。
学习需要是人的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也是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
它分为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两方面。
内在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自我完善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等;外在需要包括探究需要、交往需要等,即为了获得什么,如为了得到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