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J2018_基础主梁的计算学习

GTJ2018_基础主梁的计算学习
GTJ2018_基础主梁的计算学习

从计算设置学新平法

——基础主梁的计算学习

基础主梁钢筋的计算主要是底部和顶部的贯通纵筋、底部非贯通纵筋、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和箍筋的计算,算法主要来源于16G101-3。

一、算量基本方法:

(一)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1、端部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端部外伸时上部第一排纵筋和下部最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弯折,弯折长度为12*d;底部非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即可;上部非第一排纵筋不伸入外伸端,伸入支座对边弯折,弯折长度为12*d;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16G101-3第81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一项“基础主梁端部外伸构造”来设置。

注意:基础梁底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隔开,如:2B25/4B28;则表示底部最底排纵筋是4B28,底部第二排是2B25。软件还提供了多种形式可以选择.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图001

图002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图003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2、端部无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端部无外伸时,根据平法16G101-3第81页,规范算法要求基础梁底部和顶部纵筋成对连通设置,底部和顶部多出的钢筋伸至端部弯折,弯折长度为15*d;软件配备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规范算法,一种是传统算法。传统算法,底部和顶部第一排纵筋伸至对边弯折,弯折长度为h/2,其余钢筋伸至

端部弯折,弯折长度为15*d。软件中两种方式可以通过节点的选择来完成。

图004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图005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3、基础主梁顶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

下部纵筋连续通过支座;低跨上部纵筋伸入支座内,伸入长度为la;高跨上部第一排纵筋伸入低跨梁内,伸入长度为la;非第一排纵筋伸入支座内la。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16G101-3第83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三项“基础主梁顶有高差构造”来设置。软件配备了二种方式,一种是规范做法,一种是常规做法,可以根据图纸来进行选择和修改。

图006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图007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4、基础主梁底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

上部纵筋贯穿支座;下部最底排纵筋伸入高跨梁内,伸入长度为la;非底排纵筋伸入支座内锚固,伸入长度为la;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16G101-3第83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四项“基础主梁底有高差构造”来设置,在节点设置中输入放坡角度,底部钢筋计算时会按照角度计算斜长。

软件配备了三种节点可以选择。其中还包含顶和底均有高差的。

图008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图009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二)底部非贯通纵筋:

基础主梁底部非贯通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为自柱中线向跨内延伸至L0/3位置,且不小于1.2L0+hb+0.5hc,hb为基础主梁截面高度,hc为支座宽,对于中间跨非贯通筋,L0取柱中线两边较大一跨的中心跨度值。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16G101-3第79页

图010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三)侧面构造钢筋:

侧面构造钢筋以大写字母G打头注写,且对称布置,如G8B16,表示梁两侧共配置8根构造纵筋,每侧4根;侧面构造钢筋锚入支座内15*d即可;见计算设置第15项。

(四)箍筋:

基础主梁跨内的箍筋计算同框架梁,与框架梁不同的是,基础主梁在节点区通常也要布置箍筋,节点区内箍筋按梁端部箍筋设置;因此,端支座

内箍筋根数计算公式为N=ceil(支座宽-bhc+起步-s加密)/s加密+1,中间支座箍筋根数计算公式为N=ceil(支座宽+2*起步-2*s加密)/s加密+1。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16G101-3第88页。

二、软件计算设置:

1、基础主梁下部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来源:16G101-3第79页

说明:基础主梁底部非贯通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为自柱中线向跨内延伸至L0/3位置,且不小于1.2L0+hb+0.5hc,hb为基础主梁截面高度,hc为支座

宽,对于中间跨非贯通筋,L0取柱中线两边较大一跨的中心跨度值。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影响范围:下部非通长筋的长度;

2、箍筋弯钩角度:

说明:提供135°、90°、180°三种选择;

影响范围:基础主梁箍筋的长度;

箍筋135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的大值)+1.9d

箍筋90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的大值)+0.5d

箍筋180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的大值)+3.25d

直筋180度的弯钩=平直段(10d或75mm的大值)+2*6.25D

3、纵筋搭接接头错开百分率(不考虑架立筋):

来源:00G101第25页(选择0时);16G101-3第60页

说明:指在同一截面上的搭接接头的面积百分率;提供0、≤25%、50%、100%四种选择;

影响范围:纵筋的长度;不同的接头率决定不同的搭接长度修正系数;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锚固长度;接头率越大,修正系数越大,需要的搭接长度越长;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4、附加(反扣)吊筋锚固长度:

图011

来源:16G101-3第79页

说明:通常在次梁和主梁相交位置要在主梁上设置吊筋,吊筋高度应根据主梁高度推算,吊筋顶部平直段等于次梁宽度加2*50,吊筋锚固长度默认为20*d,可以根据设计情况修改此项默认值;

影响范围:吊筋的长度;

5、附加(反扣)吊筋弯折角度:

来源:16G101-3第79页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图012

说明:梁高大于800时,弯折角度为60,梁高小于等于800时,弯折角度为45,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辑弯折角度;

影响范围:吊筋的长度;

6、次梁两侧共增加箍筋数量:

来源:16G101-3第79页;

说明:默认为0根,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输入根数,当次梁加筋和箍筋的钢筋信息不同时可以输入根数+级别+直径的形式,计算时即可按照自己输入的钢筋信息计算;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图012影响范围:次梁加筋的根数,次梁加筋的根数、级别和直径;

7、拉筋配置:

来源:16G101-3第82页;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图013

说明:拉筋默认配置为直径8mm的一级钢,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拉筋的间距默认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实际工程中拉筋间距不是箍筋间距两倍时,可以在基础梁属性中拉筋信息一项自行输入想要的间距信息;

影响范围:拉筋的级别、直径;

8、箍筋加密长度:

来源:16G101-1第88页;

说明:一级抗震时,箍筋加密长度为max(2*h,500),非一级抗震时,箍筋加密长度为max(1.5*h,500);用户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加密长度;

影响范围:箍筋的数量;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9、起始箍筋距支座边距离:

来源:16G101-3第79页;

图014说明:默认为50;

影响范围:箍筋的数量;

10、侧面构造筋的锚固长度:

来源:16G101-3第22页;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图015

说明:默认为15*d;一般情况下,当hw>=450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间距=<200;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

11、侧面构造筋的搭接长度:

来源:16G101-3第22页;

说明:默认为15*d;因基础主梁图集中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搭接长度还是取框架梁中的说明;

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

12、加腋梁箍筋加密起始位置:

来源:16G101-3第86页;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说明:提供两个选项,加腋端部和柱边,加腋端部是指箍筋加密范围是从加腋端部开始,柱边是指加密范围从支座边开始,注意在加腋部位箍筋高度是一个变值;在16G101-3第86页说明了基础次梁的加腋构造,也明确箍筋加密起始位置。软件的设置取自次梁的构造。

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

13、基础主梁箍筋/拉筋根数计算方式:

说明:提供(四舍五入+1)、(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向上取整)、(向下取整)七种选择;

注意:

1)只有当箍筋间距只有一个时计算取这个设置,当箍筋区分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时,采用加密区向上取整加一,非加密区向上取整减一的方式计算;2)当梁箍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时,例如“A10@100/200”或“A8@100[1500];A10@200[2000],箍筋根数计算按照实际排布情况计算,不再取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例如梁箍筋为“A10@100/200”,那么当前跨左右两端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计算,中间非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计算。

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只适用于箍筋有一种形式时,例如“A10@100”。

影响范围:箍筋数量;

. 专业资料. 学习参考 .

双向板按弹性理论计算方法简介

(一)双向板按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 1.单跨双向板的弯矩计算 为便于应用,单 跨双向板按弹性 理论计算,已编 制成弯矩系数表, 供设计者查用。 在教材的附表中, 列出了均布荷载 作用下,六种不 同支承情况的双 向板弯矩系数表。 板的弯矩可按下 列公式计算: M=弯矩系数 ×(g+p)l x2 { M=αm p(g+p)l x2 αm p为单向连 续板(αm b为连

续梁)考虑塑性 内力重分布的弯 矩系数。} 式中M为跨中 或支座单位板宽 内的弯矩 (k N·m/m); g、p为板上恒载及 活载设计值 (k N/m2); l x为板的计算 跨度(m)。 2.多跨连续双向板的弯矩计算 (1)跨中弯矩

双向板跨中弯矩的最不利活载位置图 多跨连续双向 板也需要考虑活 载的最不利位置。当求某跨跨中最 大弯矩时,应在 该跨布置活载, 并在其前后左右 每隔一区格布置 活载,形成如上 图(a)所示棋盘 格式布置。图(b) 为A-A剖面中第 2、第4区格板跨 中弯矩的最不利 活载位置。 为了能利用 单跨双向板的弯 矩系数表,可将 图(b)的活载分 解为图(c)的对 称荷载情况和图

(d)的反对称荷 载情况,将图(c)与(d)叠加即为 与图(b)等效的 活载分布。 在对称荷载 作用下,板在中 间支座处的转角 很小,可近似地 认为转角为零, 中间支座均可视 为固定支座。因此,所有中间区 格均可按四边固 定的单跨双向板 计算;如边支座 为简支,则边区 格按三边固定、 一边简支的单跨 双向板计算;角 区格按两邻边固定、两邻边简支

的单跨双向板计 算。 在反对称荷 载作用下,板在 中间支座处转角 方向一致,大小 相等接近于简支 板的转角,所有 中间支座均可视 为简支支座。因 此,每个区格均 可按四边简支的 单跨双向板计算。 将上述两种 荷载作用下求得 的弯矩叠加,即 为在棋盘式活载 不利位置下板的 跨中最大弯矩。 (2)支座弯矩 支座弯矩的活

材料科学工程根本计算题

1 热工基础习题解答 第二章:传热学 2-1 某窑炉炉墙由耐火粘土砖、硅藻土砖与红砖砌成,硅藻土砖与红砖的厚度分别为 40mm 和250mm ,导热系数分别为0.13和0.39W/m ℃,如果 不用硅藻土层,但又希望炉墙的散热维持原状, 则红砖必须加厚到多少毫米? (1 ) 解得 即红砖的厚度应增加到 370mm 才能维持原散热热流密 度不变。 2-2 某厂蒸汽管道为?175×5的钢管,外面包了一层95mm 厚的石棉保温层,管壁和石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双向板的弹性和塑性计算

一、设计任务书 1、设计目的和方法 通过本设计对所学课程内容加深理解,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点、设计方法和一定的计算、设计能力,使我们掌握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用图纸和设计计算书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进一步掌握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方法。 根据某多层建筑平面图,楼盖及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要求,并考虑支承结构的合理性确定支承梁的结构布置方案。确定板的厚度和支承梁的截面尺寸及钢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分别按照塑性计算方法和弹性理论计算方法进行板、支承梁的内力和配筋的计算。 2、设计资料 (1)结构形式:某多层工业厂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尺寸 l x =3.3m,l y =3.9m。内外墙厚度均为300mm,设计时只考虑竖向荷载作用,要求 完成该钢筋混凝土整体现浇楼盖的设计,其平面如图1.1所示。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1.1 (2)楼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地面,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5mm厚石灰砂浆抹底。

(3)荷载:永久荷载主要为板、面层以及粉刷层自重,钢筋混凝土容重25kN/m3,水泥砂浆容重20kN/m3,石灰砂浆容重17kN/m3,楼面均布活荷载q=4kN/m,分项系 数R g =1.2,分项系数R q =1.3或1.4。 (4)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采用HRB335钢筋,f y =300N/mm2。 3、设计内容 (1)双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布置:确定板厚度,对板进行编号,绘制楼盖结构布置图。 (2)双向板设计: 1)按弹性理论进行板的设计以及绘制板的配筋图。 2)按塑性理论进行板的设计以及绘制板的配筋图。 (3)支承梁的设计。 4、设计任务 (1)设计书一份,包括封面、目录、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设计施工图、参考文献、设计心得、成绩评定表。 (2)图纸。 1)结构平面布置图 2)板的配筋图 3)支承梁的配筋图 5、设计要求 施工图要求做到布图合理,图面整洁,按比例作图并符合“建筑制图统一标准”中关于线型、符号、图例等各项规定;图中书写字体一律采用仿宋体;同一张施工图中各截面编号及钢筋编号均不得重复。 二、设计计算书 1、结构布置及构件尺寸选择 双向板肋梁盖由板和支撑梁构成。双向板肋梁楼盖中,双向板区格一般以 3~5m为宜。支撑梁短边的跨度为l x =3300mm,支撑梁长边的跨度为l y =6600mm。 根据图1.1所示的柱网布置,选取的结构平面布置方案如图2.1所示。 结构平面布置图2.1

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

关于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汇总各处意见并总结如下: 1、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 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如果设置为铰接,在构造上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铰接梁定义太多,会导致内力重分布,使内力分配不合理因素加大,计算结果也可能不合理。除非计算的内力和配筋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在SATWE特殊构件定义时将其改为铰接。 2、老庄结构院:结论:①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②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 贡献很微弱 ③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 ⑤不要老想成铰接与实际不符,我们应承认,它最初的连接仍然是刚接,我们仅仅是释放掉支座的弯矩约束 ⑥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3、朱炳寅观点: 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4、网上观点: ①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规范规定,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这一点只得商榷,构造钢筋不能太多,多了梁的转动能力受限,就不能看作铰接了。 ②我以为电算建模最重要就是要让模型的主要力学模型接近实际构件.次梁设假想铰危险不在次梁,而在主梁,实际结构次梁端未能按模型形成塑性铰有效卸荷,对主梁依然存在的扭距将对主梁不利.次梁以按铰支考虑不会有危险. ③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尽量不要人为设置铰接。 ④一、框架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二、当主次梁交接的时候,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宽、高,主要是高不大于50mm。)我一般不设置铰接,因为两者刚度差别很小,而且上部荷载可能差别也不大(不然次梁截面没必要取那么大。)。当主次梁差别较大时,次梁端部可以设置铰接,或进行弯矩调幅,以缓解支座超筋。 ⑤即使按铰接计算了,但事实上梁端弯矩悉数传给了被支撑的主梁,那主梁反而危险了。话再说回来,因为楼板的作用,主梁的抗扭也不是那么弱的,所以就算按铰接计算,就算没有形成梁端铰,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总之,把楼板的作用看出是一个安全储备,能不点铰接还是不点的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时候,那也要在计算之外,加强一下被支撑主梁的抗扭作用!当被支撑梁为边梁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 ⑥我觉得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 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在pkpm计算时,次梁支座弯矩就为零,实际情

科学和工程计算复习题及答案

科学和工程计算基础复习题 一、 填空题: 1. : 2. 计算机计费的主要依据有两项:一是使用要由 算数运算的次数决定;二是占据存储器的空间,3. 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时,4. 5. 6. 7. 8. 9. 10.11.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选代矩阵B 的 谱半径1)(

13. 若函数组 (){}[]b a C x n k k ,0 ?=?满足? ?? =≠≠=l k l k l k ,0,0),(?? k,l =0,1,2,…,n ,则称 (){}n k k x 0=?为正交函数序列. 14. 复化梯形求积公式 ? ∑?? ? ???+++=≈-=b a n k n b f kh a f a f h f T dx x f 1 1)()(2)(2)()(, 其余项为),(),(12 )(2 b a f h a b R n T ∈''--=ηη 二、 选择题 1. 下述哪个条件不是能使高斯消去法顺利实现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 ,ij n n Ax b A a ?==的 充分条件? ( D ) A. 矩阵A 的各阶顺序主子式均不为零; B. A 对称正定; C. A 严格对角占优; D. A 的行列式不为零. 2. 高斯消去法的计算量是以下述哪个数量级的渐近速度增长的? ( B ) A. 313n ; B. 323n ; C. 314n ; D. 334 n .

pkpm中主、次梁的区别

pkpm中主、次梁的区别 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次梁在主菜单1输入时,梁的相交处会形成大量无柱联接节点,节点又把一跨梁分成一段段的小梁,因此整个平面的梁根数和节点数会增加很多。因为划分房间单元是按梁进行的,因此整个平面的房间碎小,数量众多。 次梁在主菜单2输入时,次梁端点不形成节点,不切分主梁,次梁的单元是房间两支承点之间的梁段,次梁与次梁之间也不形成节点,这时可避免形成过多的无柱节点,整个平面的主梁根数和节点数大大减少,房间数量也大大减少。因此,当工程规模较大而节点,杆件或房间数量可能超出程序允许范围时,把次梁放在主菜2输入可有效地、大幅度减少节点、杆件和房间的数量。 在主菜单1中输入次梁(简称当主梁输)和在主菜单2中输入的次梁(简称当次梁输)在程序处理上有很多不同点,计算和绘图结果也会不同。 1、导荷方式的不同 作用于楼板上的恒活荷是以房间为单元传导的,次梁当主梁输时,楼板荷载直接传导到同边的梁上。当次梁输时,该房间楼板荷载被次梁分隔成若干板块,楼板荷载先传导到次梁上,该房间上次梁如有互相交叉,再对次梁作交叉梁系分析(交叉梁系仅限于本房间范围),程序假定次梁简支于房间周边,最后得出每次梁的支座反力,房间周边梁将得到由次梁围成板块传来的线荷载和次梁集中力。 两种导荷方式的结构总荷载应相同,但平面局部会有差异。 2、结构计算模式的不同 在PM主菜单1中输的次梁将由SA TWE、TAT进行空间整体计算,次梁和主梁一起完成各层平面的交叉梁系计算分析,其它要特征是次梁交在主梁的支座是弹性支座,有竖向位移。有时,主梁和次梁之间是互为支座的关系。 在PM主菜单2输入的次梁按连续梁的二维计算模式计算。计算时,次梁铰接于主梁支座,其端跨一定铰支,中间跨连续。其各支座均无竖向位移。 3、梁的交点连接性质的不同 按主梁输的次梁与主梁为刚接连接,之间不仅传递竖向力,还传递弯矩和扭矩。特别是端跨处的次梁和主梁间这种固端连接的影响更大。当然用户可对这种程序隐含的连接方式人工干预指定为铰接端。 PM主菜2输的次梁和主梁的连接方式是铰接于主梁支座,其节点只传递竖向力,不传递弯矩和扭矩。对于其端跨计算支座弯距一定为0。 4、梁支座负弯矩调幅的不同 在SA TWE、TA T计算时对PM主菜单1中输的次梁均隐含设定为“不调幅梁”,此时用户指定的梁支座弯矩调整系数仅对主梁起作用,对不调幅梁不起作用。如需对该梁调幅,则用户需在“特殊梁柱定义”菜单中将其改为“调幅梁”。 在PM主菜单2输入的次梁按连续梁计算,均可读取用户设定的调幅系数进行调幅(次

高通量材料计算基础平台与材料数据库生态系统_杨小渝

会议指南 柔性磁性薄膜的磁各向异性调控及其应用 詹清峰,刘宜伟,王保敏,李润伟 中国科学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浙江宁波,315201 E-mail: zhanqf@https://www.360docs.net/doc/6511500992.html, 可穿戴设备是目前消费电子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它的发展取决于柔性磁电薄膜与传感器等产业链上游技术的提升。由于磁性材料的逆磁致伸缩特性,柔性磁性薄膜的弯曲或拉伸产生的应力/应变,将改变磁性薄膜的磁各向异性,从而影响磁性器件的性能。如何避免应力磁各向异性对柔性磁性器件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利用柔性衬底的独特性质控制磁各向异性从而提高柔性磁性器件的性能,是柔性磁性薄膜与器件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我们利用柔性铁电膜的各向异性热膨胀特性,在柔性铁电/铁磁复合多铁薄膜中,实现了新颖的热辅助电场控制磁各向异性以及正温度系数磁各向异性,可用于提高高频磁性材料的热稳定性;基于超弹性衬底的应力工程方法,获得具有自组装周期性皱纹结构的柔性磁性薄膜器件,使得拉伸应力集中释放在衬底上,避免了应力各向异性的不利影响,从而获得了磁场灵敏度在大拉伸形变下能够保持稳定的柔性巨磁电阻器件。 高通量材料计算基础平台与材料数据库生态系统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杨小渝研究员 美国材料基因组计划的核心理念旨在建立一个新的以计算模拟和理论预测优先、实验验证在后的新材料研发“文化”,从而取代现有的以经验和实验为主的材料研发的模式。然而我国目前新材料研发大多数仍依赖于传统的以实验为主“试错法” (try-and-error), 效率低,周期长。如何更好地通过计算和数据的方法,加快新材料的研发,更是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 目前国际上已有较多的成功案例表明,高通量材料计算可以较好地用于对新型功能材料的预测。比如美国麻省理工的Ceder课题组,通过高通量第一原理计算,从三万余种化合物中筛选出高效安全的锂电池阴极材料(如LiFePO4,LiCoO2,LiNiO2,Li3FePO4CO3,Li3MnPO4CO3)。开展高通量材料计算,需要较好的高通量材料计算驱动引擎及材料信息学相关方法和技术的支撑。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通量材料计算和材料信息学”课题组自2012 年底就专注于材料基因组计划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在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和材料计算数据库的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研发了高通量材料计算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MatCloud,以及高通量材料计算数据库生态系统MatCloudLib,以帮助支持中国版材料基因组计划的开展。该报告将重点介绍高通量材料计算基础平台和材料数据库生态系统以及其研发进展情况。我们尤其希望通过该报告能进一步与功能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功能材料对高通量材料计算的具体需求,通过实际应用的驱动,加快高通量材料计算基础平台和材料数据库生态系统的深度研发。 229

高性能科学与工程计算战略科技

高性能科学与工程计算战略科技2016年协作研发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产品名称: 申请人: 申请单位(盖章): 起止年限:2016年月至2016年月 中物院高性能数值模拟软件中心 2016年6月15日

申请书正文 一、研究背景介绍(围绕软件产品的发展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 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意义,500字内)。 二、研究基础(产品版本、实际应用实例、与同领域或行业内的商业软件或 软件平台的技术状态对比与差距分析,500字内)。 三、2016年的实际应用实例、验证与确认实例(具体翔实可验证,阐述实例 的典型代表性和标志性,500字内)。 四、2016年的研发目标与技术指标(结合实际应用实例翔实列出,要求具体 可验证,500字内)。 五、2016年的主要研发内容(简明扼要地逐条列出主要研发内容,针对每项 内容,阐述拟解决的关键技术或科学问题,1000字内)。 六、2016年的主要研发成果(逐条列出可用于验收和入库的研发成果,对其 科技内涵和推广应用价值予以清晰阐述,500字内)。 七、2016年的主要实施方案(列出课题的研发思路和研发进度,评估重要环 节的可实现性,1000字内,建议多画图)。 八、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组人员的身份包含集中人员和分布人员。分布人 员是指在申请单位做课题研究的人员;集中人员是指部分时间需要到软 件中心进行集中研发的人员。如是集中人员,请填写集中时段(如6月—8月);如是分布人员,在集中时段列填写“无”。在合计栏填写总投入时间合计和集中时间合计。)

九、课题经费预算(课题经费包含两部分:拨付到课题单位的经费、预留在 软件中心的经费。前者由申请单位逐项说明经费需求及计算依据。后者用于支付集中人员在软件中心工作期间所产生相关费用:生活补贴、办公用品和计算费等。)

双向板按弹性方法计算实例

双向板按弹性方法计算实例 1.楼盖平面布置 双向板肋形楼盖梁板结构布置如图1,钢筋混凝土板厚150h mm =,楼面面层为20mm 厚水泥砂浆抹面(320/kN m γ=),板底为15mm 厚石灰砂浆粉刷(317/kN m γ=)活载标准值25.4/k q kN m =,混凝土为35C 级,板中受力筋及分布筋采用HPB300级钢筋;梁中受力筋采用HRB335级钢筋;梁中箍筋和架立筋采用HPB300级钢筋。柱距为6900mm ,板的弯矩折减系数为:B1为0.8;B2,B3均为1.0 图1 楼盖平面布置 2.板的荷载计算 恒载 20mm 厚水泥砂浆抹面 200.020.4?= KN/2m 150mm 钢筋混凝土板 200.15 3.75?= KN/2m 15mm 石灰砂浆 170.0150.26?=KN/2m

标准值 0.4 3.750.26=4.41k g =++ KN/2m 活载 标准值 5.4k q = KN/2m 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 1.2G γ= 1.3Q γ= 设计值 1.2 4.41 5.292g =?=KN/2m , 设计值 1.3 5.47.02q =?= KN/2m 荷载设计值 5.2927.0212.312p g q =+=+= KN/2m /2 5.2927.02/28.80p g q '=+=+= KN/2m /27.02/2 3.51p q ''±=== KN/2m 3. 板的内力计算及配筋 3.1中间区格板 1 B 计算跨度: 6.9x l m = 6.9y l m = / 1.0x y l l = 单位板宽弯矩(/KN m m ?) 跨中弯矩:荷载按棋盘布 x M =系数(6)2x p l '+系数(1)2x p l '' =( 0.02058.800.0429 3.51?+?) 26.915.76?= y M =系数(6)2x p l '+系数(1)2x p l ''=( 0.02058.800.0429 3.51?+?) 26.915.76?= 支座弯矩:荷载按满布 a 支座a x M =系数(6)2x pl =20.051312.312 6.930.07-??=- b 支座b y M =系数(6)2x pl =20.051312.312 6.930.07-??=- 配筋计算:s γ=0.95,0130x h mm =,0120y h mm =。跨中正弯矩配筋选用HPB300钢, 2270/y f N mm =,min 0.45/0.45 1.57/2700.262%t y f f ρ==?= 2,min min 0.002621000150393s A bh mm ρ==??=

彻底了解在PKPM中主梁与次梁的区别(一)

彻底了解在PKPM中主梁与次梁的区别(一) 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 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 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次梁在主菜单1输入时,梁的相交处会形成大量无柱联接节点,节点又把一跨梁分成一段段的小梁,因此整个平面的梁根数和节点数会增加很多。因为划分房间单元是按梁进行的,因此整个平面的房间碎小,数量众多。次梁在主菜单2输入时,次梁端点不形成节点,不切分主梁,次梁的单元是房间两支承点之间的梁段,次梁与次梁之间也不形成节点,这时可避免形成过多的无柱节点,整个平面的主梁根数和节点数大大减少,房间数量也大大减少。因此,当工程规模较大而节点,杆件或房间数量可能超出程序允许范围时,把次梁放在主菜2输入可有效地、大幅度减少节点、杆件和房间的数量。 在主菜单1中输入次梁(简称当主梁输)和在主菜单2中输入的次梁(简称当次梁输)在程序处理上有很多不同点,计算和绘图结果也会不同。 1、导荷方式 作用于楼板上的恒活荷是以房间为单元传导的,次梁当主梁输时,楼板荷载直接传导到同边的梁上。当次梁输时,该房间楼板荷载被次梁分隔成若干板块,楼板荷载先传导到次梁上,该房间上次梁如有互相交叉,再对次梁作交叉梁系分析(交叉梁系仅限于本房间范围),程序假定次梁简支于房间周边,最后得出每次梁的支座反力,房间周边梁将得到由次梁围成板块传来的线荷载和次梁集中力。 两种导荷方式的结构总荷载应相同,但平面局部会有差异。 2、结构计算模式 在PM主菜单1中输的次梁将由SATWE、TAT进行空间整体计算,次梁和主梁一起完成各层平面的交叉梁系计算分析,其它要特征是次梁交在主梁的支座是弹性支座,有竖向位移。有时,主梁和次梁之间是互为支座的关系。 在PM主菜单2输入的次梁按连续梁的二维计算模式计算。计算时,次梁铰接于主梁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 篇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简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311200113 1.课程名称:解析几何 Analytic Geometry 总学时: 64 周学时: 4 学分: 3 开课学期:一 修读对象:必修 预修课程:无 内容简介:是学科基础课程,是所有数学专业及应用数学专业的主要的基础课。它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门学科。包括向量与坐标,轨迹与方程,平面与空间直线,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与二次曲面的一般理论等。 选用教材:吕林根,许子道,(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目:周建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课程代码:311200214、311200314、311200616、311200715 2.课程名称:数学分析Ⅰ-Ⅳ Mathematical AnalysisⅠ-Ⅳ 总学时:334 周学时:4,4,6,5 学分: 18开课学期:一,二,三,四 修读对象:必修 预修课程:无

内容简介:是学科基础课程,是所有数学专业及应用数学专业第一基础课。它提供了利用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主要内容有:实数、函数、极限论,函数的连续性。一元函数微分学,微分学基本定理。一元微分学应用,实数完备性基本定理,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非正常积分。数项级数,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幂级数,付里叶级数,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多元函数微分学。隐函数定理及其应用,重积分,含参 量非正常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选用教材: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目:①陈纪修,(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②刘玉琏,傅沛仁,(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课程代码:311200416、311200515 3.课程名称:高等代数Ⅰ-Ⅱ Advanced AlgebraⅠ-Ⅱ 总学时:198 周学时:6,5 学分: 11开课学期:二,三 修读对象:必修 预修课程:无 内容简介:是学科基础课程。作为其中核心内容的线性代数,是理工科大学各专业的重要的数学工具,牢固掌握和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对于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

如何区分连梁、框架梁、非框架梁、主梁、次梁

1、连梁和框架梁: 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8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不是强条的规定。 2、框架梁和次梁: 一般情况下,次梁是指两端搭在框架梁上的梁。这类梁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因此在构造上它与框架梁有以下不同,现以国标图集<03G101-1>为例加以说明: (1)次梁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受拉锚固长度la,而框架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2)次梁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一般情况下为12d,而框架梁的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3)次梁的箍筋没有最小直径的要求、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只需满足计算要求即可。而框架梁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对箍筋的直径和间距有不同的要求,不但要满足计算要求,还要满足构造要求。 (4)在平面表示法中,框架梁的编号为KL,次梁的编号为L。 (以下引自一丁博客) 3.主梁ZL、次梁CL、框架梁KL、非框架梁L 关于主次梁的概念,第一层意思: 主次梁的相对性。 L3是次梁;L2相对L3是主梁,相对L1,又是次梁;而L1又是KL3、KL4的次梁。 主次是相比较而存在。L2在L3的作用位置两侧,箍筋须加密;L1在L2的作用位置两侧,箍筋也须加密。

企业组织资本、科学和工程计算基础

企业组织资本、科学和工程计算基础 二门课程考试的通知 校本部全体上课学员请注意: 一、定于11月19日(周日)上午9:00~11:30,进行校本部工程硕士“企业组织资本”课程考试,请校本部全体上课学员准时到场。具体安排如下,地点在丁家桥校区教学楼:2005级工程硕士生: 学号:2005001~2005137 在教学楼401教室; 学号:2005138~2005224 在教学楼402教室; 学号:20051001~20051005在教学楼402教室; 2004级工程硕士生: 学号:2004001~2004190 在教学楼301教室; 学号:2004191~2004226 在教学楼302教室; 学号:20041015~20041027在教学楼302教室; 2003级工程硕士生和进修生: 学号:2003级工程硕士在教学楼302教室; 全部进修生在教学楼302教室; 二、定于12月2日(周六)上午9:00~11:30,进行校本部工程硕士“科学和工程计算基础”课程考试,请校本部全体上课学员准时到场。具体安排如下,地点在丁家桥校区教学楼:

2005级工程硕士生: 学号:2005001~2005137 在教学楼401教室; 学号:2005138~2005224 在教学楼402教室; 学号:20051001~20051005在教学楼402教室; 2004级工程硕士生: 学号:2004001~2004190 在教学楼501教室; 学号:2004191~2004226 在教学楼502教室; 学号:20041015~20041027在教学楼502教室; 2003级工程硕士生和进修生: 学号:2003级工程硕士在教学楼502教室; 全部进修生在教学楼502教室; 三、11月26日全天、12月2日下午进行校本部学科前沿讲座,届时请全体学员务必参加,六个讲座听完后,每个讲座都要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培养方案上有此项要求)。请学员们认真对待,届时在门口发“学术活动卡”,每人一张。 注:缺考的学员,今后请跟下一轮工程硕士进行考试,或跟本校学历硕士该门课程进行考试。 研究生部 2006-11-7

主梁次梁的区别

日志 返回日志列表 [转] 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的区别2012-9-20 12:57阅读(1)转载自陈嫚婷 ?赞 ?转载 ?分享 ?评论 ?复制地址 ?举报 ?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钢筋识图入门 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的区别 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的区别 有些设计人对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承台或独立柱基间的联系梁)的构造和使用范围不清楚,从而导致使用不当。现结合规范、标准图集和构造手册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 1、连梁和框架梁:

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8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且不是强条的规定。 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人常犯的错误有:一是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编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编成了连梁;二是在连梁的配筋表中不区分连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笼统的在说明中交待一句“连梁腰筋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时如果连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2.5而剪力墙墙身配筋率小于0.3%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大于8mm时,容易违反“高规”第7.2.26条的规定,而且该条还是强条,这应引起设计人经的注意。 2、框架梁和次梁: 一般情况下,次梁是指两端搭在框架梁上的梁。这类梁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因此在构造上它与框架梁有以下不同,现以国标图 集”03G101-1”为例加以说明: (1) 次梁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受拉锚固长度la,而框架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2) 次梁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一般情况下为12d,而框架梁的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3) 次梁的箍筋没有最小直径的要求、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只需满足计算要求即可。而框架梁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对箍筋的直径和间距有不同的要求,不但要满足计算要求,还要满足构造要求。

材料科学工程基础计算题

1热工基础习题解答 第二章:传热学 2-1某窑炉炉墙由耐火粘土砖、硅藻土砖与红砖砌成,硅藻土砖与红砖的厚度分别为40mm 和250mm,导热系数分别为0.13和0.39W/m℃,如果不用硅藻土层,但又希望炉墙的散热维持原状,则红砖必须加厚到多少毫米? (1)

解得 即红砖的厚度应增加到370mm 才能维持原散热热流密度不变。 2-2某厂蒸汽管道为?175×5的钢管,外面包了一层95mm厚的石棉保温层,管壁和石棉的导热系数分别为50、0.1w/m.℃,管道表面的温度为300℃,保温层外表面温度为50 ℃。 试求每米管长的散热损失。在计算中能否略去钢管的热阻,为什么? 解:石棉保温层和钢管在每米长度方向上产生的热阻分别为:

2-3试求通过如图3-108所示的复合壁的热流量。假设热流是一维的;已知各材料的导热系数为:λA=1.2、λB=0.6、λC=0.3、λD=0.8w/m?℃。

2-4平壁表面温度tw1=450℃,采用石棉作为保温层的热绝缘材料,导热系数λ=0.094+0.000125t,保温层外表面温度tw2=50℃,若要求热损失不超过340w/m2℃,则保温层的厚度应为多少? 解:平壁的平均温度为: 即保温层的厚度应至少为147mm。

2-5浇注大型混凝土砌块时,由于水泥的水化热使砌块中心温度升高而导致开裂,因此,砌块不能太大。现欲浇注混凝土墙,水泥释放水化热为100w/m3,混凝土导热系数为 1.5W/m℃,假设两壁温度为20℃,限制墙中心温度不得超过50℃。试问墙厚不得超过 多少米? 解:由于墙的两侧温度相等,所以墙的温度分布为 2-6一电炉炉膛长×宽×高=250×150×100mm,炉衬为230mm厚的轻质粘土砖(密度为800kg/m3)。已知壁平均温度为900℃,炉体外表面温度为80℃。试求此电炉的散热量。 解:通过该电炉的散热量可以表示为: 将该电炉视为中空长方体,则其核算面积为:

弹性板塑性板计算区别

关于弹性法和塑性法计算板的区别 两个简单认识: 1、塑性变形金属零件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通过塑性变形不仅可以把金属材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制品,而且还可以改变金属的组织和性能。一般使用的金属材料都是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可认为是由晶内变形和晶间变形两部分组成。 2、弹性变形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或者尺寸的变化,而且能够恢复的变形叫做弹性变形。 五种计算理论: 1.线弹性分析方法。我们结构设计大多数都是按线弹性分析的。国内外所有设计软件在分析的时候,也都是作线弹性分析。按弹性理论结构分析方法认为,结构某一截面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结构即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 2.塑性重分布方法。我国规范和软件中,单向板、梁等,都是此种方法。这种方法其实只是在线弹性分析结果上的一种内力调整。结构承载力的可靠度低于按弹性理论设计的结构,结构的变形及塑性绞处的混凝土裂缝宽度随弯矩调整幅度增加而增大。 3.塑性极限方法。双向板一般按这种方法设计。但是双向板也可以按 弹性分析结果设计,在PMCAD 里可以选择。按塑性理论结构分析方法 认为,结构出现塑性绞后,结构形成几何可变体系,结构即达到承载 力极限状态.机构设计从弹性理论过渡到塑性理论使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的概念从单一截面发展到整体结构 4.非线性分析方法。有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分析之分,原理及内 容较多,需看相关书籍。但一般设计很少做非线性分析,只有少数情 形需要,如特殊结构特殊作用。比如罕遇地震分析,p-delta 分析, push 分析等。 5.试验分析方法。国外对复杂结构一般进行模型试验分析。国内很少 做。 规范规定: 各种双向板可按弹性进行计算(《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同时应对支座或节点弯矩进行调幅(条规定的,其实这也是考虑塑性内力充分布); 连续单向板宜按塑性计算(《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条规定),同时尚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或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承受均布荷载的周边支承的双向板,可按塑性铰线法或条带法等塑性极限分析方法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同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塑性计算适用条件(CECS51 : 93):对于直接承受动荷载的构件,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侵蚀环境等情况下的结构,不应采用考虑塑性内力充分布的分析方法。受力钢筋宜采用HRB335 级、HRB400 级热轧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宜在C20~C45 范围内;截面的相对受压高度ξ 不应超过也不宜小于(如果截面按计算配有受压钢筋,在计算ξ时可考虑受压钢筋的作用)。采用冷轧带肋钢筋的混凝土结构不宜考虑内力充分布。 工程应用分析: 弹性理论计算法计算粱、板的内力,实际上是将钢筋混凝土粱、板作为匀质弹性材料梁来考虑的,完全不考虑材料的塑性性质,这在受荷载较小,混凝土开裂的初始阶段是适用的。随着荷载的增加,由于混凝土受拉区裂缝的出现和开展,受压区混凝土的塑性变形特别是受拉钢筋屈服后的塑性变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内力与荷载的关系已不再是线形的,而是非线

主次梁计算方法比较

08版PKPM与广厦R14GSSAP软件次梁算例对比 1、条件:结构层高3.3 ,长跨(Y向)12m,短向(X向)10m,主梁500x1000mm,次梁250x600mm, 柱:500X500mm,楼板厚100mm,楼面荷载:恒载5.0KN/m2,活载2.0KN/m2。梁参数均按PKPM程序取默认值,结构平面如图一。 2、计算方法:08版PKPM的按次梁输入与按主梁输入方法;按广厦R14GSSAP的主次梁输入与主梁 输入方法。 3、计算结果比较如下: 结构周期(S) X向地震作用的结构反应 A、从周期的对比结果来看,几种输入方式的第1、2周期相差很小,由于主次梁参与结构整体计算,对结构刚度有一定贡献,使得周期值稍小。 B、从结构质量对比来看,0.8版PKPM质量表示单位采用传统单位t,而广厦R14版采用国际标准单位KN,现统计表中统一单位KN按1t=9.8KN换算。广厦的活载质量没有折半取全部。换算后结构质量基本相同。 C、从X向地震作用的结构反应比较看,由于PKPM次梁不参与结构整体计算,其最大地震反应力、最大楼层剪力、最大倾覆弯矩等均小于主次梁,最大层间位移较小。广厦计算结果主次二种计算相同,说明主次梁均参与结构整体计算。与PKPM次梁按主梁输入的方法相差很小,但最大倾覆弯矩稍大,相差近30%。

次梁内力(恒载作用下) (10-20)%,广厦结构无区别,但与PKPM的按主梁输入相差不大。 E、从次梁配筋比较看,PKPM软件按次梁输入时稍有差别,主要在边跨梁中底筋。 F、从边主梁比较看,PKPM梁配筋稍大于广厦结构梁配筋,在15%左右。 G、从柱配筋比较看,PKPM软件按次梁输入与按主梁输入有较大差别,主要为偏小。广厦结构软件配筋与PKPM按次梁输入相差很小。总比较看广厦柱配筋最小。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简介 中国科学院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LSEC)是在已故著名数学家、中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冯康院士的倡导、并亲自筹备和组织下,由原中科院计算中心从事计算数学研究的部分课题组成的。实验室筹建于1990年,1993年10月经中科院验收后正式投入运行,1994年向国内外开放,1995年9月和 2005年3月两次通过国家验收。 实验室主要开展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解决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大计算问题,着重研究计算方法的构造、理论分析及实现。研究内容包括:动力系统与数值方法,研究各类保结构算法的理论、算法的构造和数值试验;有限元边界元方法,针对具有应用背景的椭圆边值问题及其它相关问题,提出适合于这些问题的有限元边界元新型高性能计算方法;非线性最优化,主要研究求解非线性规划的新算法以及算法的收敛性;计算流体力学,研究非定常不可压N-S方程和可压缩流的计算方法;并行计算方法和科学计算可视化;非均匀多孔介质中渗流问题的多尺度计算方法。 实验室主任是陈志明研究员。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 实验室建设以来在动力系统几何算法,非线性优化,有限元边界元,数理方程反问题,计算流体力学,并行算法,科学计算可视化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十分突出的是关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的研究。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实验室在设备研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19人,中科院院士2人(石钟慈、林群),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崔俊芝),其中研究员16人,此外,实验室还获得多项其它重要奖项,其中石钟慈院士在 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奖”,林群院士获2001年获捷克科学院“数学科学成就荣誉奖”、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奖”。实验室十分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注重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引进。目前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已引进3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其中实验室主任陈志明研究员被国家科技部任命为973计划项目“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首席科学家,一批优秀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因此获得了荣誉。例如,袁亚湘研究员曾获1995年首届“冯康科学计算奖”、1996年度“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张林波研究员曾获1995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1997年度“中科院优秀青年”奖、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白中治研究员获得1998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中科院优秀青年”称号、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许学军研究员获2000年度“钟家庆数学奖”;陈志明研究员获200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度“第四届冯康科学计算奖”、2003年度“第七届中科院杰出青年”称号、2004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度“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周爱辉研究员获200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