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古代的与思想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古代的与思想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古代的与思想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古代的与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解析,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儒家的典籍《论语》和《孟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们倡导仁爱、礼仪和忠诚等美德。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社会乃至家庭观念。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流派,其代表性著作是《道德经》。

道家思想强调大道自然,崇尚自然的无为而治。

他们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宗教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又一重要流派,其代表性著作是《韩非子》。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主张以法律和制度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只有严明的法律才能控制人们的行为。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和法律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其他思想流派除了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以外,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比如墨家和兵家思想。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提出了著名的“非攻”原则。

兵家思想则关注战争和军事策略,充分发挥了在中国古代军事实践中的作用。

总结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儒家思想的人伦观念、道家思想的自然观念、法家思想的法治观念以及其他思想流派的独特思考方式,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文化的渊源。

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北师大版高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北师大版高

第2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重点:宋明理学的阶段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

教材整理1理学的产生1.背景(1)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重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唐宋以来儒家学者不断思索的重要问题。

(2)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2.产生(1)王安石创立了“新学”,并以其为指导,实行变法。

(2)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把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

3.含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4.影响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三教合一”的认识“三教合一”的主X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X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教材整理2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地位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

2.主X(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主X先有理而后有物。

(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3)道德观:强调“克己复礼”,主X“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

教材整理3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思想主X(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

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故又称“天理”。

(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主X“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其地位仅次于孔孟。

(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教材整理4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瑰宝。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关键内容。

本文将从诸子百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种思想家和学派。

这些思想迥异但又相互影响,共同贡献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系统归纳和介绍这些思想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并深入探讨它们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通过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家庭教育的方式,深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习俗。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儒家经典的主要内容,如《论语》、《大学》等,以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君主统治和科举制度中的表现和影响。

三、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道家思想以“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为核心观念,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自由和安宁。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医学、养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在古代养生保健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四、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成就辉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以及古代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代表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和中国古代戏曲等。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是中国文化传承和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多种思想流派。

这些古代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其核心观点是以仁爱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和谐和平的社会秩序。

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等阐述了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和君臣关系。

儒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自由的境界,主张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道家的核心著作《道德经》阐述了道的含义和修道之道。

道家的思想强调了个体的修养和自我发展,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墨家强调爱、兼爱和公平的价值观,主张以仁爱为基础,排除私利和差别对待。

墨家强调平等和和谐,主张人们相互尊重、互助合作,与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墨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伦理观念和社会关系。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规范,主张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法家思想注重统治者的权威和行政能力,认为通过严厉的法律和赏罚机制,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兵家思想主要研究战争和军事战略,注重军事技术和组织管理。

兵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军事决策和战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源头。

名家思想注重言辞和辩论的技巧,重视辩证思维和争论的过程。

名家强调以言辩论和辨证思维来寻求真理和有效决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主张个体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统一。

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这些思想的流传和传承,也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

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正文: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概述1.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2.中国古代文化概述(1)中国农业文化:中国古代重视农业,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如农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等。

(2)中国手工业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手工业文化,如纺织、造纸、陶瓷、钢铁、茶叶等。

(3)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如川菜、粤菜、鲁菜、湘菜、徽菜等。

(4)中国道德文化:中国古代重视道德文化,如孔子的“仁爱”、“礼仪”、“忠诚”、“诚信”等思想。

(5)中国宗教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如道教、佛教、儒教、民间信仰等。

二、古代文化知识要点1.古代礼器(1)青铜器:古代礼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鼎、觚、爵、斝等。

(2)玉器:古代礼器中的重要玉器,如玉龙、玉凤、玉蝉等。

(3)陶瓷器:古代瓷器中的重要品种,如日常生活用器、瓶、壶、碗等。

(4)金银器:古代货币中的重要品种,如古代金银器中的重要品种,如金戒指、银盘、银锁等。

2.古代书法(1)甲骨文:古代文字中的一种,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是最早的文字记录。

(2)楷书:古代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流传至今,是汉字书写的常用字体。

(3)行书、草书:古代汉字书写的两种主要风格,流传至今,是汉字书写的常用字体。

(4)隶书:古代书法中的一种,流传至今,是汉字书写的常用字体。

3.古代诗词(1)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先驱,共31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分为《离骚》、《九辩》、《文赋》三部。

(3)唐诗: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共有900余首,如李白的《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4)宋词: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共有3000余首,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教育旨在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归纳总结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孝道等核心价值观念,主张维护社会稳定和个体的道德修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形态的塑造与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个体心性的自由与追求,追求道的无为而治,主张自然与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中,道家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思想体系。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又称墨家学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致力于和平、爱与道义的推行。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拒绝战争和争斗,提倡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墨家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和平与公平的追求,对中国古代治理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和法治,认为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

法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对中国古代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佛教思想佛教思想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主张个体的修行与解脱,追求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境地。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推动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传承。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和文化精髓,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总结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原始社会概况原始的“图画文字”;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注:原始社会的史实,同学们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即可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一)历法夏朝的《夏小正》,商朝的“殷历”。

历法产生于农业。

早在夏朝,中国已有透过观察和记录天时的方法来编制自然历法。

到了商朝,大规模的祭祀和占卜,要求准确的祭祀时间和周期,加之农业生产进步,使得商朝历法在夏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二)文字商朝汉字——甲骨文已形成完整体系。

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思想:“百家争鸣”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巨大的社会动荡与变革构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产生。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3)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

(4)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5)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各家针对各种社会问题争相发表见解,互相驳难、互相论辩,又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

2.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重要学派及代表人物(1)儒家①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

出生鲁国,少学礼乐。

壮年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五十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

政治学说: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民,认为血缘之爱是仁的起点和原动力;崇尚礼治,“克己复礼(周礼)”;主张恰当协调仁和礼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过犹不及。

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君子”;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

认识:“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以德治民”是其政治思想,是“仁”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礼”是“仁”的规范。

“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身体力行。

地位和影响: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日本、朝鲜、启蒙运动)。

②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仁政和“民贵君轻”论。

③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性恶论;礼乐教化;“仁义”和“王道”。

(2)道家①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物。

“道”为万物之本原;“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辩证法思想因素。

②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可获得精神自由。

(3)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主张法治、权术、威势,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注:列表比较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思想(二)科技1.指南设备:战国时期发明“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天文: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记录,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八百多恒星位置。

后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

春秋时期采用19年7闰,战国已确定了一年主要节气,如立春、春分等。

3.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三)文学1.《诗经》:春秋末年出现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经孔子编订,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其代表作为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四)艺术1.绘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青铜铸造精美,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戏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汉时期的文化(一)思想1.汉初的“无为而治”背景:战争之后,经济残破。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治国原则:“无为而治”。

应用:休养生息政策。

2.儒学成为正统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社会也潜伏危机;“有为”成为时代需要。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统治。

他还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以儒家标准选拔人才,设“五经”博士,在中央设太学,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教授青年子弟。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科技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汉朝史籍中提到“珠算”。

3.天文历法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两汉时期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

4.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在铁犁牛耕基本普及的条件下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总结。

5.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三)文学出现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气度。

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民生痛苦,因此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二)农学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记录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涉及农业和部分手工业,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三)文学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四)书法发展阶段:魏晋之前,基本是自发阶段;魏晋之后,走向自觉阶段。

成就:楷书、行书、草书日趋成熟。

杰出书法家:钟繇、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五)绘画绘画理论: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代表作: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时期的文化(一)思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②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二)科技1.造纸术外传:715年,唐朝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大食俘虏,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

廉价的纸张取代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4.天体测量: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一行还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三)文学1.唐诗的繁盛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诗歌繁荣。

著名诗人:王勃、陈子昂、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词”和“传奇”的出现出现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和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四)书法唐朝楷书步入盛世,出现一大批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大家:张旭、怀素。

(五)绘画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宋元时期的文化(一)思想1.理学: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宋朝是春秋战国以后另一个哲学思想发达的时代。

背景: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学一直在思想界占有统治地位。

可是,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

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

到了魏晋南北朝,玄学和佛教盛行。

玄、佛都提倡心灵的解脱、对人性的探究,也比烦琐的儒学更深入和更理论化。

不少知识分子因而研究玄学、佛学,儒学在思想界的地位日渐下降。

韩愈等唐朝儒学家,已注意到这个情况,提出尊儒抑佛的主张。

宋朝理学的变革,正是在儒学备受挑战的背景下出现的。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洛派);南宋的朱熹(闽派)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观点:①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天理就是人伦,就是三纲五常,这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因此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明道德之善。

影响:适应统治阶级政治需要,成为南宋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学”。

2.心学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烦琐方式表示不满。

陆九渊(象山学派)提出“心即理也”,“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

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因此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这就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二)科技1.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

11世纪中叶,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13世纪中期外传。

2.火药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产生极大震动。

3.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4.天文历法元朝郭守敬为了编制精确的历法,研制了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纬度测量。

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