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三绝

合集下载

咏蝉三绝赏析

咏蝉三绝赏析

咏蝉三绝赏析《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现逐一玩味:虞世南的《蝉》解析诗人简介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

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集三十卷。

诗词赏析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组图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组图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组图唐代“咏蝉三绝”古诗赏析在狱咏蝉(并序)唐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⑴;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有一位叫徐敬业的起兵反对她,用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散布天下,揭露她的昏庸和暴行。

不久,骆宾王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

全篇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

一样的“蝉声” 异样的情怀——唐代三首咏蝉诗比较解读

一样的“蝉声” 异样的情怀——唐代三首咏蝉诗比较解读

以唐朝虞世南 的《 》 骆宾王 的《 蝉 、 在狱咏蝉 》 李 、
朝“ 咏蝉 三绝 ”

骆 诗 中 。 于 作 者 身 陷 囹 圈 。 对 秋 蝉 的 叫 由 面 高 唱 的秋 蝉 的 乌 玄 的两 鬓 . 想 自己 的大 好 青 春 想 星 白发 。 相对 照 。 禁 自伤 老大 。 者 在起 兴 的 两 不 作
虞 诗 中 着重 抓 住 了蝉 的形 状 (垂 矮 ” 、 性 同 时 。 妙 地 把 西 汉 司 马 相 如 辜 负 卓 文 君 , 文 “ )食 巧 卓 (饮 清 露 ” 、 音 远 传 (居 高 声 自远 ” 的 特 征 。 君哀伤作诗< “ )声 “ ) 白头 吟> 的故事隐 含其 中, 一箭双雕

“ ” . 一 步 把 蝉 声传 唱 的 意 态 形 象 化 , 出 字 进 仿
夏 季 和秋 季 。 常 在枝 头 呜 叫 。这 是 它 们 的 习 性 佛 使人 感 受 到 蝉 声 的 响 度 与力 度 。看 似写 声 。 常 读
使 然 , 而 被 不 同 经 历 、 同心 境 的人 听来 , 赋 者 却 分 明从 中 可 以 想 见 人 格 化 了 的蝉 那 种 超 拔 然 不 就 予 了“ ” 同 的 意 味 。在 众 多 的诗 词 歌 赋 中 . 蝉 不 犹 脱俗 的逸 韵 。
人则通过长途奔袭 。 立下不 朽之功 勋 。 使匈奴 闻 马 .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 得了宝贵的时间 。
风丧 胆 。平 心 而论 。 广 是 一个 英 勇 善 战 的将 才 。 李广将军最终悲愤 地 自刎于大漠 。 李 这一悲壮 的行
而不 是 一 位能 视 时而 变 、 掌全 局 的帅才 。 统
成 大 包 围形 势 , 至 渡 大 漠 远 征 。而 此 时 年 近 六 乃

关于蝉的古诗三首

关于蝉的古诗三首

关于“蝉”的古诗三首第一首: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本诗是作者骆宾王在狱中所写,又名《在狱咏蝉》。

唐朝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时任侍御史,因屡次讽谏武则天,遭到诬陷,最后获“贪赃”罪名下狱。

骆宾王,唐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在“四杰”中,其诗作最多。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时有才。

历任小官职,武则天当政时,入朝任侍御史。

屡次上书讽谏,遭诬下狱。

骆宾王在狱中写的这首咏蝉,托物言志。

以“比兴”手法表达了“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刚正品格。

以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环境,来比喻自己受到打压的境况。

这首《咏蝉》是托物言志诗的娇娇者。

第二首:虞世南的《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唐代诗人。

虞世南身出名门,身居高位,深得唐太宗赏识。

虞世南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是初唐时期书法界的代表人物。

这首《咏蝉》是托物言志诗。

借“蝉”以明志。

首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描写了“蝉”在高高的梧桐树上,餐风饮露;蝉鸣从稀疏的梧桐叶间流出。

第二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富有哲理,是全诗的“诗眼”。

意思是说: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而不需要凭借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的《咏蝉》,因为自己的身世地位与众不同,而流露出一种自信和自豪。

从诗中,人们也可以领略到一种“居高声自远”的气质。

第三首: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蝉的“清高难饱”来比喻自己因清高而清贫。

即便像蝉那样费尽发声,也是徒劳。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即便声嘶力竭到了五更,那树也毫无同情之心。

比喻作者虽然极力鸣不平,但仍旧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李商隐在当地幕僚中是个小官,还经常被辗转调遣,生活极其不安定。

仕途的失望,不禁使诗人产生了归隐田园之心;想起家乡的田园,可能早已荒芜了吧。

咏蝉诗的三绝

咏蝉诗的三绝

咏蝉诗的三绝咏蝉诗三绝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原文:1、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1、虞世南《蝉》《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2、骆宾王《在狱咏蝉》《在狱咏蝉》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3、李商隐《蝉》《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咏蝉三绝——诗词中怎样写蝉的?

咏蝉三绝——诗词中怎样写蝉的?

咏蝉三绝——诗词中怎样写蝉的?蝉简介蝉,俗称知了。

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当体温过热时,会从背板排出多余的水分,进而达到冷却及散热的效果。

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蝉不发声,但腹部有发音器。

蝉在诗词中的寓意蝉,古诗词曲中常见的意象。

因其叫声凄惨,可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

因其生活习性,可用来表现高洁自喻。

咏蝉三绝《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其他描写蝉的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唐·李商隐《霜月》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宋·杨万里《初秋行圃》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唐·李商隐《乐游原》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唐·李商隐《柳》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唐·李贺《南园十三首》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魏晋·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唐·刘禹锡《始闻秋风》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汉·佚名《明月皎夜光》粉娥恨骨不胜衣,映门楚碧蝉声老——唐·无名氏《秋》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宋·徐玑《秋行》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唐·李商隐《凉思》断柳枯蝉,凉意正满西州——宋·张炎《声声慢·秋高》柳阴轻漠漠,低鬓蝉钗落——五代·牛峤《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宋·柳永《戚氏·晚秋天》庭树新阴叶未成,玉阶人静一蝉声——唐·韩偓《夏日》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唐·毛文锡《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细雨城蝉噪,残阳峤客过——唐·周贺《秋思》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唐·姚合《闲居》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唐·雍陶《蝉》金蝉坠,鸾镜掩休妆——唐·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残蝉度曲,唱彻西园,也感红怨翠——宋·吴文英《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唐·杜牧《秋晚江上遣怀》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唐·韦庄《关河道中》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居——唐·冯延巳《采桑子·小庭雨过春将尽》云收飞脚,日祛怒暑,新蝉高柳鸣时——宋·鄱阳护戎女《望海潮·云收飞脚》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宋·范成大《念奴娇·水乡霜落》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唐·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咏蝉·垂緌饮清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虞世南。

其古诗全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言】《咏蝉》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注释】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咏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古今咏蝉诗五首

古今咏蝉诗五首

古今咏蝉诗五首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咏蝉诗江总 (隋)
白露凉风吹。

朱明落照移。

鸣条噪林柳。

流响遍台池。

忖声如易得。

寻忽却难知。

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蝉三绝一、说明: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二、三绝赏析1.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作者简介: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越州(浙江省)余姚人。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诗词欣赏: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2.在狱咏蝉-骆宾王序: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27—约684)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与同时代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诗词欣赏: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有一位叫徐敬业的起兵反对她,用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散布天下,揭露她的昏庸和暴行。

不久,骆宾王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

全篇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

这首诗前有一段序,而一些唐诗选本往往只录诗,对序则弃而不录。

其实这段序文与诗是一有机整体,诗中比兴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铺叙直言为前提的。

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读这首诗的序。

可以说这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骈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说。

诗人在这段序文中叙说了自己作诗的缘起,叙说了蝉的形态、习性及美德,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

诗人首先从禁所的古槐写起,运用晋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时召公明察狱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

然后,写闻蝉鸣生悲感,‚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以反问的语句把蝉与己、心与物联系在一起。

以拟人的笔法铺叙蝉的美德、从蝉的形态习性写起,写蝉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写蝉翼甚薄,蝉目常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诗人谓之具有‚君子达人之高行‛。

因为蝉有这样的美德,所以诗人才引蝉自喻,以蝉为自己的人格化身。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骆宾王以蝉喻己,顾影自怜,正是感物联类,情以物迁。

从骆宾王作于同时期的《萤火赋序》中也可印证此论断:‚物有感而情动,迹或均而心异。

响必应之于同声,道固从之于同类。

‛诗人的体验说明了感物生情的道理,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与自然之物的某种同构对应。

诗人咏蝉之妙,不仅在于符合同构对应的原理,而且还在于蝉意象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内蕴。

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

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动作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

‚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

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

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

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

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

‚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

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

对照杨炯的《从军行》与杜甫《蜀相》,两诗若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龙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献‚诗心‛,则全篇就木然无光了。

此诗亦然,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这颗诚心恰如其《序》所说,乃‚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

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宫体艳诗之上。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3.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朝诗人,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

早年丧父,生活困顿;从叔受书,颇显才华。

一生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恰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

他年轻时先后受到年派和李派赏识,但不肯依附牛、李任何一党,不断受到打击、排挤,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四十五岁抑郁而终。

他的友人崔珏作下了《哭李商隐》一首诗以之怀念。

其中‚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是诗人李商隐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独特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重要诗人之一。

他在诗歌艺术上善于广泛学习前人,特别是大诗人杜甫。

宋代王安石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

其诗特点是构思新巧,想象丰富,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语言优美形象,善用比喻,尤其喜用典故。

诗词欣赏:李商隐的这一首咏蝉的诗,借蝉栖息高枝,来比喻自己的操守高洁;借蝉餐风饮露难以果腹,来比喻自己生活清貧,两袖清风;借蝉彻夜悲鸣,可所栖息之树依然是那样的苍翠,来比喻自己积极进取,可惜还是得不到权贵的赏识或推荐重用。

诗中的蝉正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该诗紧紧抓住蝉的特点,紧密结合诗人的情思,以蝉自喻,为情而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