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
阅读与写作

小学高年级阅读与写作训练

写景文章的练习(一)

训练目标

1、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突出重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细致描绘。

2、写景要按照不同顺序描绘景物。

3、写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训练指导

大自然的景观美不胜收,使人赏心悦目,产生美的遐想。那么,怎样才能把美好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呢?首先,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去描绘。不仅要对重点的地方进行具体细致地刻画,而且要对整个景观做概括的描写。其次,要按一定的顺序去写,即可以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先整体后局部;也可以先远后近,先局部后整体地描写。再次,写景时要融入感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对景物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才能达到写作目的。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训练,能在描写景物方面有所提高。

阅读训练(为同学们推荐一篇描写春景的文章,我们共同赏析!)

春之曲

春姑娘穿一身绿色的衣裙,踏一辆绿色的车,摇一路绿色的铃来了……

春姑娘抱起绿琵琶,弹出一支和谐的绿之曲。百鸟听了争着亮开圆润的歌喉;她又挥起绿色的令旗指向小溪,小溪的冰衣立刻咔咔迸裂。没等冰衣完全融化,小溪就高兴地唱起绿色的歌,跳下山涧,越过山冈,汇入河流,奔向大海。春姑娘又指向树林,杨树急急忙忙拔掉头上的残雪,顽皮地吐出嫩绿的小舌头;柳树则吐出鹅黄色的嫩芽,就像一只只刚刚啄破蛋壳儿的毛茸茸的小鸡雏。

小草探出了翠绿的小脑袋,喜看雪花的凋谢。你看它们有的刚刚破土,一撮撮,一簇簇,深吸着散发泥土芳香的新鲜空气。虽然身小力薄,但生命力是那么顽强,这不禁使我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来:“离离原上草,一

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看,在绿色的草坪上,孩子们追逐着,欢笑着;青年人捧着书读着,绿色的风为他们轻轻地翻着书页。

杏蕾听见成群的小蜜蜂“嗡嗡嗡”焦急的叫声,急忙扯掉紫色的头罩,咧开粉红的小嘴,露出又尖又细的小黄牙,笑着,笑着……

瞧,春姑娘又穿上了绿色的鞋,踏响了土地上的琴键,于是农民开始播种希望的种子,他们挥动手里的红缨鞭,吆喝着牲畜,在那吆喝声中,包含着多少希望啊!他们在盼,盼望种子快快发芽,快快长大,快快成熟。为了不辜负农民的希望,春姑娘的手指又扣响了雨的丝弦,沙沙的小雨浸湿了田地,滋润了禾苗,好一派勃勃生机呦!

春姑娘摇一路绿色的铃,蹬一辆绿色的车,驮一车绿色的梦来了!春姑娘的琵琶弹绿了田野,绿了草地,绿了杨树,绿了万物,绿了希望……

小练习(读了本文,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读读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pi pa ge hou beng lie diao xie yao he zi run ()()()()()()

2、填空。

(1)“谐”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组词()。

(2)“嫩”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组词()。

(3)“蕾”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组词()、()。

3、用直线把两边的词语搭配起来。

湿润的手指美丽的生活

轻盈的脚步灿烂的湖水

和谐的嫩芽碧绿的阳光

鹅黄的韵律幸福的公路

柔软的土地宽阔的山村

4、下面哪一句没用修辞手法,请你选出来。()

A、春姑娘穿一身绿色的衣裙来了。

B、小溪高兴地唱着歌奔向远方。

C、沙沙的小雨浸湿了田地。

D、小草探出了翠绿的小脑袋,喜看雪花的凋谢。

5、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可以在文中圈出来)

(2)认真读读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提示: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3)通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你认为表现了春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6、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春之曲”的含义的?文中哪些语句与题目相呼应?

7、请同学们谈谈,阅读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写景文章的练习(二)

习作训练(同学们,春天多美呀!让我们也试着写写自己在春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吧!)

1、语言积累库(把这些好词佳句记下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好吗?)

娇媚嫩绿紫红碧绿金灿灿红艳艳柳絮纷扬桃红柳绿百花争艳芬芳翠绿蔚蓝绚丽暖融融沉甸甸五光十色光彩夺目姹紫嫣红凋谢绽开恬静瑰丽青幽幽绿茵茵清爽宜人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春姑娘在封冻的河面上蹦啊蹦,冰层裂成了碎块,化成了流水;春姑娘在大地上踩啊踩,春草探出头来;春姑娘抱住花枝摇啊摇,花苞含笑绽开。

▲桃树上挂满了花骨朵,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姑娘,谁也不肯第一个绽开笑脸。

▲一进公园,顿时感到心旷神怡,那绿色的水倒映着绿色的山,绿色的山环绕着绿色的水,再加上山顶白塔耸立,岸旁杨柳拂动,湖光山色,令人留连往返。

2、演练小天地(拿起手中的笔,我们也来写一写。)

★“春天来了,鸟儿在空中欢快地歌唱,花儿绽开了灿烂的笑脸,风儿悄悄送来了泥土的芳香。”这段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从三个感觉角度写的,即听觉:,视觉:,嗅觉:,把景物描写的细腻、生动、传神。那么,现在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试着从听觉、视觉、嗅觉三个角度描写一下。

★★“春天的公园是非常美丽的:一簇一簇的桃花,开满枝头,散发淡淡的清香;草坪上的小草微笑着与春风嬉戏追逐;垂柳像一团绝色的雾,煞是好看!还有……”请你按先远景后近景的顺序,把你所看到的景色,用一个片断写下来。

★★★“春天黄绿相间,欣欣向荣;夏天翠绿欲滴,一片葱茏;秋天红叶遍坡,霜叶满目;冬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显露着它奇异的美。请你走进大自然,选取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你所观察到的美景写下来。题目自拟。

参考题目:1、晨(晚)景

2、我爱(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3、(校园、家乡……)的四季

趣味小练习

1、你能填上“春、夏、秋、冬”四字,组成完整的诗句吗?

(1)窗含西岭千()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晖。

(3)力尽不知热,但惜()日长。

(4)隆()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2、你能积累更多更好的关于季节的成语或诗句吗?请写下来。

3、根据今天的学习所得,将你自己的第一篇习作修改得更精彩,好吗?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高中小说阅读训练与答案

灯火 萧萧 ①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②“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 ③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④夜深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⑤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⑥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⑦这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①?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⑧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⑨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⑩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 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 .....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

小小说创作作文教案

小小说创作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小小说情节曲折的创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虚构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误会法、巧合法、峭收法三种创作技法。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将三种创作技法运用到小小说创作实践中。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讨论法,对话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 将合作?对话?表达的理念融入小小说创作之中,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2. 提倡课堂民主,对作品的评价由学生协商完成;在有争议的情况下,由学生民主表决。 3. 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下生成新的课堂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和生活看成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 4. 本设计是软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根据课堂情境进行随机调整,也体现执教者随机教学的理念。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两篇小小说《差别》和《等待散场》,小小说有什么特点呢?明确:内

容浓缩,文字简练,情节曲折,以小见大。 今天我们一起来创作几篇小小说,学习小小情节曲折的创作方法。 二创作 (一)巧合法 1. 教师展示PPT课件,解释巧合法。 明确:通过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来表现主题。 2. 教师读一个小小说,揭示情节特点。 寒冬里 周维娜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因为他

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中学语文论文 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中学生的两项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国文应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何培养,二者又存在何种关系,这是我们必须要弄清的。 笔者认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立足课堂,放眼课外,长期坚持,改善学法,提高效率。 一、立足课堂,通过教材、资料抓阅读 教师平时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对教材的阅读、讲解上,学生的阅读只局限于教材的容量,课外的作业也还是有关阅读教学课本,他们几乎被剥夺了课外阅读的权利,只能偷着看课外书,大量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不能从教材中获得,这就决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当数量的学生除教材外,不看课外书,看了书也不做摘抄积累。笔者一方面通过教材传授阅读方法,教学生如何在书面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搜集处信息,掌握表达规律,了解写作意图及技巧;另一方面,抓住所订资料,进行课外阅读,每周布置三篇,检查内容为:通过阅读你悟到了什么?要求分点写出。通过品读各类文章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从而陶冶情操,发展智力。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读得越多,知识面就越广,阅读教学也就越顺利。 二、放眼课外,通过观察、体验抓写作 学生早起到校,天黑回家,又很少与社会接触,阅历不丰,见识不广,语言贫乏,知识面窄,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显得尤

为重要。为此,笔者让学生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到户外去,观察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并以笔记的形式写出感悟与启迪,每周一篇,选出写得好的文章重点评讲,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提高。记得在评讲一位同学的作文时,有这样一段:“山中的小草无奈地绿着,仿佛一个人独自燃烧的眼神,无助而荒凉地凝望着;心中的绿却漫山遍野,超出了能力控制的范围,它熊熊燃烧,好像一盏巨大的酒精灯,忽略了自身的存在。一个人如果在内心的绿中颓废、下坠,春水一样溃决,将无法收拾。我们应在满眼的绿色中崛起,并成为高峰。”从观察、体验中,描写了小草的无助和内心绿意的葱茏,比喻形象贴切,接着生发开去,由物及人,写出了得到的感悟和启迪,这都得益于课外。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特别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的作文训练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以阅读促写作,齐头并进 长期以来,学生的阅读普遍处于被动、低效状态,碰到考查阅读能力的题目往往无所适从。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阅读的问题,实际上它还关系到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能否提高的问题。阅读与写作各有各的训练目的、内容和方法,但它们却有密切的联系,若将作文教学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将阅读与作文截然分开,显然是行不通的。但将阅读局限于课堂与教材范围内而不扩大学生课外阅读视野,显然对作文教学不利。读书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素材与语言素材的积累,在积累素材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明事理,长见识,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书读得多,又能不断消化,在长期读书积累中,会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内容空洞,思维混乱,词汇贫乏等现象与阅读量少,阅读

新发展大学英语阅读与写作4课文翻译Reading for Pleasure为快乐而读书

Reading for Pleasure he first thing I want to insist on is that reading should be enjoyable. 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books that we all have to road, either to pass examinations or to acquire information,from which it is impossible to extract enjoyment. We aro reading them for instruction, and the best we can hope is that our need for it will enable us to get through them without todium. Such books wo read with resignation rather than with alacrity. But that is not the sort of roading I have in mind. The books I shall mention in due course will help you neither to get a degree nor to earn your living, they will not teach you to sail a boat or get a stalled motor to run, but they will help you to live more fully. That, however, they cannot do unless you enjoy reading them. Every man is his own best critic. Whatever the learned say about a book, however unanimous they are in their praise of it,unless it interests you, it is no business of yours. And you who read are the final judge of the value to you of the book you are reading. We are none of us exactly like everyone else, only rather like, and it would be unreasonable to suppose that the books that have meant a great deal to me should be precisely those that will mean a great deal to you. But they are books that I feel the richer for having read, and I think I should not be quite the man I am if I had not read them. No one is under an obligation to read poetry or fiction or the miscellaneous literature which is classed as belleslettres. He must read them for pleasure, and who can claim that what pleases one man must necessarily please another? 为快乐而读书 我想坚持的第一点是,阅读应当是愉悦的。自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了通过考试,或是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大量的书籍。从这样的阅读中我们无法获取快乐。我们读这些书是为了接受教育。我们最多只能希望自己对这些书籍的需要使得我们在读完之后不至于感到单调乏味。这样的书,我们读得无可奈何而不是轻松愉快。然而,我心目中的阅读不属于这一种。我在下面很快将要提到的那一类书既不能帮助你获取学位,也不能帮助你挣钱谋生,更不能教会你驾驶船只或修好出了故障的马达,然而,它们能够帮助你活得更加充实。而这一点,除非你喜欢阅读它们,否则是无法做到的。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最好的评论家。无论什么学者对某一本书说了些什么,无论他们如何众口一词地对它大加称赞,倘若它激不起你的兴趣,那么这本书就与你毫不相干。作为读者,你是你所读书籍价值的最终仲裁人。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完全相像,至多有点相像而已。想当然地认为对我来说很有价值的书恰恰对你也很有价值,这是不合情理的。但是这些书的特点是:在读完之后,我感到更加充实了,我觉得要是没有读它们,我就不会成为现在的我。没有什么人非要去阅读诗歌、小说以及其他归为“纯文学”的作品不可。读者阅读这些作品必然是为了获取快乐;而谁又能说,使一位读者感到愉悦的书一定会让另一位读者喜欢呢?

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离开了哪一方,语文教育都会倾斜也会失去平衡的.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互渗互补,相得益彰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赏,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的潜在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分则两伤,合则共荣.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写作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外在的体现。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明确指出:“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读写。”对中学语文颇感兴趣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可能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切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 教师和学生大概都知道阅读的写作,认为这也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仍然没有什么新意,,但我想,我们应该真正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写作,这对语文教学应该有很大的帮助,传统的阅读,只承认主体对文本的被动接受,充其量是充当鉴赏者或批判者,而我觉得,阅读应是一种主体的能动创造,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是一种再创造过程,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写作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作者-文本-读者”的四维结构,而这四维结构的核心就是思维,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是作者的一处脑力劳动,是作者的某种思维运动过程,阅读者应是课程和作品的主体和开发者,学习者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的情感以及知识积累,对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认为阅读是一个心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必须结合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情感和思维才能够真正地从作品中获得相关的内涵,情感、知识,能力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阅读是一次思维与情感的过程。 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相关相联,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的两个方面,并且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之中,二者之间有着互动性、渗透性、互助性。阅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教学是打通作文教学的通道.尤其是“快速阅读法”的应用,学生们快速丰富知识,也为作文教学开掘出更多的活水。对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备课时能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融为一体,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讨论题目

阅读与写作小学四年级教学教材

特别的爱 妈妈对儿女的爱各不相同,我妈妈对我的爱就很特别。小时候,我摔了跤,妈妈从不扶我一把,非要我自己爬起来。学校组织春游,妈妈不给我冰糕钱,叫我带水壶。平时,不管是扣子掉了,带子断了,还是鞋袜脏了,妈妈都叫我自己处理。 从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起,妈妈就逼我到机关食堂去买早餐。我家住在六楼,每天早晨六点半钟,我就被妈妈从梦中叫醒,无可奈何地揉揉眼睛,嘟着小嘴,拖着无力地双腿走向食堂…… △一个冬天的早晨,天特别的冷,我两手端着盛满稀饭的饭盒,一步一挨地在回家的路上走着。进了宿舍,快上楼了,我两手发烫,双臂酸疼,脚下一滑,滚烫的稀饭泼了一身。我烫得跳了起来,边哭边看,两只手背都烫红了一大块。哭声惊动了底楼的王婆婆呀不得了王婆婆急忙返身拿出她家的烫伤药直往我手背上抹她边抹边说你妈妈也真是的叫这么小的孩子去打饭今天要不是穿得厚身上准会烫起泡我哭得更伤心了。妈妈闻讯跑下楼来,拉着我的手看了看说:“没什么,不就烫红了一点皮吗?路路是个勇敢的孩子,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快回家洗一洗,换身衣服,重新去打早饭。”我想:妈妈怎么这么不心疼我呢? 晚上睡在床上,不知什么时候,我被痛醒了。听见隔壁房间爸爸妈妈在议论着什么,只听妈妈说:“一个人就是要多吃点苦头,多受点磨难,才能成为强者。我这样对待孩子,虽然无情了点儿,但是培养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会让

她终生受益的……” 说话声渐渐没有了。我感觉妈妈来到我身边,替我把被子盖严后,轻轻走出了房间。顿时,我的泪水禁不住顺着我眼角流了出来,我想:原来,妈妈就是这样在爱着我。我该怎样做个妈妈所希望的孩子呢? 1.给文中画“”的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2.用“~~~”勾出一处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句子。 3.用“|”把第1自然段分为两层。 4.写出有“△”的自然段的段意。 5.填空。(1)“原来,妈妈就是这样在爱着我”中的“这样在爱着我”,是指 (2)文中两次出现的“特别”一词,意思不同。第一次的意思是,第二次的意思是。 (3)本文着重记叙了一个冬天的早晨的事,说明了“我”的妈妈是一个的人。

高中生经典英文小说阅读欣赏与写作系列The Affair at Coulter's Notch

The Affair at Coulter's Notch by Ambrose Bierce "Do you think, Colonel, that your brave Coulter would like to put one of his guns in here?" the general asked. He was apparently not altogether serious; it certainly did not seem a place where any artillerist, however brave, would like to put a gun. The colonel thought that possibly his division commander meant good-humoredly to intimate that in a recent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m Captain Coulter's courage had been too highly extolled. "General," he replied warmly, "Coulter would like to put a gun anywhere within reach of those people," with a motion of his han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enemy. "It is the only place," said the general. He was serious, then. The place was a depression, a "notch," in the sharp crest of a hill. It was a pass, and through it ran a turnpike, which reaching this highest point in its course by a sinuous ascent through a thin forest made a similar, though less steep, descent toward the enemy. For a mile to the left and a mile to the right, the ridge, though occupied by Federal infantry lying close behind the sharp crest and appearing as if held in place by atmospheric pressure, was inaccessible to artillery. There was no place but the bottom of the notch, and that was barely wide enough for the roadbed. From the Confederate side this point was commanded by two batteries posted on a slightly lower elevation beyond a creek, and a half-mile away. All the guns but one were masked by the trees of an orchard; that one--it seemed a bit of impudence--was on an open lawn directly in front of a rather grandiose building, the planter's dwelling. The gun was safe enough in its exposure--but only because the Federal infantry had been forbidden to fire. Coulter's Notch--it came to be called so--was not, that pleasant summer afternoon, a place where one would "like to put a gun." Three or four dead horses lay there sprawling in the road, three or four dead men in a trim row at one side of it, and a little back, down the hill. All but one were cavalrymen belonging to the Federal advance. One was a quartermaster. The general commanding the division and the colonel commanding the brigade, with their staffs and escorts, had ridden into the notch to have a look at the enemy's guns--which had straightway obscured themselves in towering clouds of smoke. It was hardly profitable to be curious about guns which had the trick of the cuttle-fish, and the season of observation had been brief. At its conclusion--a short remove backward from where it began--occurred the conversation already partly reported.

新发展大学英语阅读与写作4课文翻译Nine_Years_for_A_and_B_(九年遂成AB部)

Nine Years for A and B 九年遂成AB部(1) 克利斯朵夫·里克斯[1]著敏译 塞缪尔·约翰逊博士[2]是最伟大的词典编纂人。詹姆斯·默雷则是编写了最伟大词典的人:从1879年直到1915年去世,他把大半生都献给了《牛津英语大词典》的编纂工作。 约翰逊博士比谁都更有资格说词典编纂者是个“无害的苦工”[3]。他知道词典编纂包含的远远不只是苦工,而且其单调乏味程度简直难以想象,即使词典编纂者也有幸无法事先清楚预估。 所以词典编纂者——即使深思熟虑、经验丰富如詹姆斯·默雷,都想当然以为以A开头的词数有代表性,那么只要编完所有A开头的词,就可以推算还要多久能完成整部词典。可很快他就得认清A开头的词不典型(很明显其中包括很多源于希腊语或拉丁语的派生词,这些词的意思不多),而且典型首字母这整个想法就不切实际。另外,词典编纂者估计寻找罕见词或科学术语要耗费时间精力,结果却发现最难的词反而是看来最简单的词。《牛津英语大词典》最长的词条是简单却难以捉摸的小词set,默雷也曾因编写“那可怕的词Black(黑)和它的派生词”而陷入深深绝望。 词典编纂者还得争分夺秒。不这样不行,因为不抓紧,落下的就越来越多,而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得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收录进词典之中。另外,像《牛津英语大词典》这样浩瀚的工程得分部出版,才能保持所有参与人员的士气。但如果读者觉得有生之年无望看到词典编完出版,他们就不会买了。订购的人是这样,出版商也一样。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投资能有点回报,至少是金钱上的回报。所以在这场和时间的赛跑中就得有进度表,也就有了焦虑、不满和催促,因为时间从来不等人。 “三重梦魇:空间、时间、金钱”——这是詹姆斯·默雷的孙女伊丽莎白·默雷为她祖父写的传记中主要章节的标题。这本传记动人、诚挚、谦恭,记录许多轶事,生动地再现了默雷的生平。他相信是天意给了他这个重大的机遇。他的宗教信仰、爱国精神、他的意志力和异常广博的学术天赋、他的协调能力,都集中体现在他受托进行的这项任务之上。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二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1 阅读为基础,厚积薄发 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较多学生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自然写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即是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

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多扎扎实实地积累。“少做题,多读书”这也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新课标更是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 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读写能力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读书、多积累来开阔眼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佳词名句、精思妙理等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广积写作的“粮草”,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有米可炊”,不为作文而愁的一条有效途径。 2 在读中悟写,读中练写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圣陶)”。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尤其是更新后的语文教材更不乏文质兼

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 纵观人教社小学语文五年制教材中的二十六篇读写例话(读的例话和写的例话各13篇),静态考察,不仅是贯穿小学语文课本的一条训练主线,落实每册每单元的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目标,明确各册各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是感性的阅读与写作知识的理论概括,是感性的阅读与写作知识向阅读与写作能力过渡的桥梁。其自身也形成了阅读与训练的理论体系,构筑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一框架立足于阅读与写作实践 读写例话,编排于中高年级每组课文之末,用来帮助学生对读写基本训练项目的理解。它与有关的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组成一个整体。读写例话重在提示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同时也担负着指导阅读和作文的任务。因此,读写例话的理论框架立足于阅读与写作实践,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第七册第四单元的读写例话《从内容到思想》,是一篇侧重于指导阅读的读写例话。这篇读写例话是以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向学生说明:阅读一篇课文不仅仅理解内容,而且还要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本单元的其它两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和《大森林的主人》,也是围绕这篇读写例话来编排的。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先引导学生从《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倔强的小红军》两篇课文的阅读实践中获取感性的阅读知识,再从中归纳出《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带有规律性的读书方法,掌握阅读知识;最后,引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自己的阅读实践。第八册第七单元的读写例话《详写和略写》,是一篇侧重指导学生写作的读写例话。这篇读写例话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旨在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有祥有略地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的意义也正在于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二框架旨在形成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理论体系 二十六篇读写例话,无论是侧重读的例话,还是侧重写的例话,都循序渐进,各成体系。体系先从课文的阅读感知中抽象归纳出侧重读的和侧重写的读写例话,又通过基础训练中的短文的阅读训练和习作训练,使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内化,在此基础上形成阅读和写作能力。每一个单元的训练,都经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理论体系

新发展大学英语阅读与写作3unit1的课文翻译

Heroes: Roadside Inferno 英雄:路边噩梦 The big rig was about to explode and the driver's legs were engulfed in flames. The Coopers came to the rescue. 大卡车即将爆炸,司机双腿又被火所伤,千钧一发之时,库帕夫妇挺身相救。 By Jason Kersten 作者:约翰.克斯滕 Looks like a brush fire, Kim Cooper thought as she spotted an orange glow ahead on Interstate 75. It was near dusk, and she and her husband, Steve, were trucking through northern Kentucky hauling auto parts from Louisville to Detroit for a freight company. Steve, 59, was fast asleep in the truck's living quarters as Kim, 52, drove up to the scene. That's when she saw it was much worse than a brush fire. 金.库珀(Kim Cooper)回忆说,当时已近黄昏,她和她的丈夫史蒂夫(Steve)开着一辆牵引货车,从肯塔基州北部的一家货运公司运送汽车零部件到路易斯维尔底特律,正行驶在75号州际公路上,前面有一个橙色发光体,看起来就像是发生了丛林火灾。59岁的史蒂夫那时正躺在卡车的生活层熟睡着,52岁的金开着车。她所见到的可是一场比丛林大火更为严重的事件。

浅谈阅读与写作

浅谈阅读与写作 【摘要】学生习作写不具体的另一个原因是缺少语言积累。语言贫乏,不足以承载思维,即使有了生活体验也难以顺畅地转化为有条理的文字,理应享受的成就感也只能变成不会写、不能写、不善写了。只要我们把阅读与积累作为一种任务,日长天久,学生的语言储备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而当学生的阅读与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脑子里就建立起一座“语言仓库”,习作时,它就会像喷泉似的,喷涌而出。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阅读1沐浴书香,享受阅读之乐 为改变本习作困难学生“读”得少,不重视“积累”,肚中无“货”这一现状,我是这样做的: 1.1运用名人名言引导明白“读”的重要意义。人往往知道了自己要做的事的重要性,才会更有热情更有兴趣去做。我是用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引导该生明白“读”的重要意义,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文的父亲。”……多读多见,熟能生巧,久而久之,也就融会贯通,可以拿来为己所用了。 1.2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阅读的书。我为他们选择的第一本书是杨红缨写的《淘气包马小跳》。这是一套非常吸引人的书,事实也是如此,该他们对此书非常着迷。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了阅读,也慢慢地扩大了阅读的范围。 1.3带着“写”的需要去阅读。有看法认为:需要是人的行动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个性发展的决定因素。以往,我们让学生积累语言,都存在着盲目性,有点放任自流之嫌。学生没有明确的积累需要,因此,积累的积极性不高,总是为完成任务而积累。在引导学生阅读积累的过程中,我则反其道而行之,即在每次作文前一周,向学生布置要写的习作,让他们明白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让他们带着“写”的需要去阅读与本次习作有关的写作知识和优秀习作,将其中的优美词句、片断、警句等摘录下来,习作时视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自然写出来的习作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品尝到了阅读积累的甜头,也就大大地激发了阅读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2学会表达,品尝成功之乐 作文是学生认识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没有扎实的遣词造句能力的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上就会不如人意,写出来的文章只会干巴巴的几条筋,就像光秃秃的树干,没有繁茂的枝叶,读之味同嚼蜡。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就要十分注意指导遣词造句的训练,使他们习作时有“法”可依,能写出比较具体的文章来。 2.1分解动作训练。分解动作训练就是把一个动作分解为一组动作。学生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06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06春启用)“阅读与写作”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师资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为保证该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概况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 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章阅读与写作理论水平和较高的鉴赏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本课程拟通过13章69节构成。其中导论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和相互关系,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理解文章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各自特点及对人的素质修养的全面要求。课程内容要点是明确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即,阅读与写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社会交际的基本手段和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使学生懂得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学习方法,把阅读论与写作论作为有机整体融通起来;正确把握理论、阅读与写作三者的互动关系。文章阅读论侧重文学作品,文章写作论侧重一般文章。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学习文章阅读论与写作论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文章阅读与写作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意识、语文素养、知识技能、文化积淀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建议是:正确认识文章阅读与写作的融通性和一体性,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经典语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多方面素养对文章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分为“阅读论”和“写作论”两编。 阅读论分为“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诗词、散文鉴赏”,“小说、戏剧文学鉴赏”,“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鉴赏”,“科学论文的阅读”和“阅读教学论”等6章。其教学要求是:了解中西方文章阅读的不同传统和各自的长处,诗词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领,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童话、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

小小说阅读与写作

半碗水里造波澜 ——小小说欣赏与写作 教学目标:1、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2、学写小小说结尾 3、在记叙文写作中布局出人意料的结尾 教学重点: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写出人意料的作文结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主要分析了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特色,除了“物线法”、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特色外,还有一个就是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在课后补充阅读的名作《警察和赞美诗》中也有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这正是小小说的特点之一,在课本单元作文训练中要求我们学写小小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小小说,了解一下它的创作手法,特别是学习写一些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二、小小说的特点以及常用的创作手法。 1、请学生阅读《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2、分组讨论这篇小小说的特点 教师总结:出人意料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德军剩下来的不只是劫后的城市,可怜的女人,战争摧毁了城市,也摧毁了灵魂。 “德军剩下的东西”,标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德军走了,到底剩下了什么呢?是对城市的破坏,满目疮痍?还是对人心灵的摧残,灵魂的扭曲? 有一种莫名的难受,为那个士兵,也为那个女人。 原本一定是爱人吧,说不定已经订婚,只是因为战争而不得不分开。物力维艰,爱人又不在眼前,甚至可能已经阵亡,加上德军的四处骚扰,女人发现原来生活那么艰难。而在这种艰难中,她只得出卖自己的尊严和灵魂。 那个男人很快乐,不是吗?他一定没想到战后竟那么容易就与爱人团圆。但这只是开始。当第一阵狂喜过后,当他终于静下心来想想,他会奇怪为什么会在那看到自己的爱人?是的,在那个地点,那个时段!爱人脸上暧昧的神情是怎么回事?那挑逗的言语又算什么! 所以我觉得悲哀,悲哀那喜悦后接踵而来的——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 “无巧不成书”,深挖细掘,领异标新。短短的篇幅表现出很大的社会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