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 文学阅读与写作
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单元写作任务汇总(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

丰富的心灵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学写申论)
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
主题
任务群
单元写作任务
一
诗的国度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选择一首诗歌,写一篇鉴赏文章(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编一本《古典诗词鉴赏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编排,如体式、题材、时代、风格流派等。(古诗词鉴赏、文学短评)
七
不朽的红楼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①《<红楼梦>中的》为题(日常生活),品文化内涵;②品诗词,撰写短评(诗词鉴赏);③设计八十回后故事,写故事梗概;④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学写综述)
八
责任与担当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①选篇课文,写短论。②对两种阅读方式的看法。③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如何论证)
二
苦难与新生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①阅读文章(散文),写“批注”。②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统一的札记。③了解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编红色作品集。(如书名,分类标准,编排方式和装帧设计等)(短评批注、新闻性与文学性统一的札记、编红色作品集)
三
历史的现场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①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②你是否认同《过秦论》《伶官传序》的观点?写一篇质疑或辩驳短文。(人物短评、驳论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
主题
任务群
单元写作任务
一
伟大的复雄”人物素描、事迹简介、人物通讯等,也可以根据基础材料创作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二
百家争鸣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选经典语句,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审题与立意)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与思考--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本版主持/安秀海
◆备教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文学阅读与写作” 教学实践与思考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陈伟海
(莆田第十中学,福建莆田 351146)
摘 要:无论语文思潮怎样变化,教材内容如何革新,“文学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教 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及其教学实践 进行研究,在明确“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多篇文本、搭 建思维支点、深度阅读文本和尝试续写评写等教学建议。
(二)搭建思维支架,创设思维情境,提升思维能力 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需要遵循一定顺序,注重逻辑体系 和梯度层次。相应地,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样具有顺序性特点, 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思维建构。因而,在将阅读与写作结 合起来布置相关学习项目时,应当注重搭建思维支架,并对 “支架”不断完善,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持续提升思维能力。 当学生聚焦某一文本时,教师可提炼出某一关键点进行设问, 创设思维情境,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和相关教学资源的 前提下,基于经验和个性化感知发表意见;这时,材料就会不 断积累,体验就会层层积淀,而后分解化合,凝结成一种对社 会、对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之后,教师便可顺势要求学 生去陈言而立真意,基于个体认识进行文学创作。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学习为例,笔者先是以“忍 辱与反抗”为主题,要求学生将自己想象为被封建统治者威 逼的林冲,由最初的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加入梁山义军,梳 理林冲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在这一学习任务的导向下,学生 便尝试将自己代入那个混乱动荡的年代,将自己想象成林教 头,感受其在被流放、被三番两次谋害中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进而忍无可忍、为己复仇的心路历程,同时感受到封建黑暗势 力对百姓的压迫、官逼民反的无可奈何,形成对当时社会情态 和底层民众生活的个性认知。在此基础上,笔者整合《祝福》
12.“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04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环节二 观照环境 鉴赏人物 (4课时) 细读文本,丰富曲线图 任务1.标出主要人物的典型语言、经典镜头(细节)并进行赏析,体会小 说中人物语言、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任务2. 比较祥林嫂与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的异同,作者为何要这样处理? 如果两种方式互换,效果会如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01 落实任务群教学,实施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基于教师讲授的教学设计,真正转向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02 尝试大单元教学,创设好情境 设置好任务
统编教材体现了课程整合的理念,创新单元内部组织方式,使语文学习 更接近真实的语文实践生活。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强调真实情境下的语文活 动,追求结构化的任务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强调教学整合, 提倡专题教学,或者说是大单元设计的理念。
03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 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 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 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 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 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 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 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 读感受和见解, 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03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导语有两点值得注意: ➢ 其一,导语交待了这个单元的一个整合点
就是“社会批判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注意感受小说反映社会的深刻 性,学习作者批判的眼光。 ➢ 其二,导语对写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这一要求体现 了统编教材强调读写结合,读写一体的编 写思想。
高中语文大单元视域下的深度学习——以统编版必修教材“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为例

高中语文大单元视域下的深度学习——以统编版必修教材“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为例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大单元”以全局的观念、宏大的视野推进语文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个自我唤醒、自我创造的过程。
“大单元学习”与“深度学习”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情境、任务、活动三个角度处理好“大单元学习”与“深度学习”之间的关系,可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单元学习”;深度学习;情境;任务;活动“大单元学习”就是学习任务群的一种形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需要将单一的知识积累、理解转变为语言的实践与运用。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大单元学习”为起点,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
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大单元学习”的“大”与“深度学习”的“深”之间的关系,致使“大单元”学习目标和“深度学习”学生均不能很好完成。
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学科需要以“大单元学习”为先导,有效处理其与“深度学习”的关系,从而让“深度学习”悄然生成。
一、让“大情境”与“小目标”有效互补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需要以语文大观念为先导,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以大情境为学习的载体,逐步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将学习引向深处。
首先,结合单篇“小目标”,让深度学习走向“大情境”。
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承载了人文主题与教材文本两个要素,这就使得单篇文本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单篇文本的阅读目标,进而整合出大的学习情境。
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部分选取了《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五篇小说。
这五篇小说横纵中外、连接古今,旨在反映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的小人物如何被欺压、被凌侮,演绎了不同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五篇小说在叙事上各自的特点,做到求同存异,进而创设大的学习情境。
笔者结合这五篇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点,确定“人物命运之变”的主题,设置如下情境:学校校史馆举办中外名著中经典人物展览,你作为学校校史馆的一名负责人准备为展览设置四个展厅。
高中语文必修下 写作任务指导——精巧构思,让叙事引人入胜

写作任务指导——精巧构思,让叙事引人入胜【相关知识】叙事,是记叙文的主要功能。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描述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要想把一件难忘的事生动地描述出来,做到引人入胜,需要注意如下方面:1.一锤定音的开头即开篇两三句或点出记叙重点,埋下行文线索;或明确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
这样的开头,简洁洗练,直截了当。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开头,堪称一锤定音的典范。
首句“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代写作缘由,次句先以“我爱我母亲”定下感情基调,再用“特别是她勤劳一生”点明主旨。
短短两句,即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十分清晰的总枢纽。
2.一线串珠的结构即根据内容特点选准恰当线索,串起表现主旨的材料。
一线串珠式的基本框架是由实物引起话题——就实物陈述往事——因实物抒发感情。
如写作《我的视线》,可以以一把蓝色雨伞作为穿越时空的线索,文章构思时截取这一代表亲情之爱的雨伞,从母爱和对母亲的爱的角度落笔,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情,感人至深。
3.一波三折的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具体写作时,可以使用抑扬法、巧合法、误会法、悬念法、突转法,等等。
比如下面的文字:我搬出早已准备好的竹鸡笼,开始收拾我的“战利品”,共有28只。
我窃喜不已,这么多麻雀,该怎么办呢?“专烤鸟腿,蘸盐巴吃准香,或者去皮毛剁碎,加香葱爆炒味道岂不更好?”想到这儿,我禁不住垂涎三尺。
心动不如行动,我抱着鸡笼就往厨房跑。
“你干什么?快放了它们!”身后传来爸爸厉声的呵斥声,吓得我赶忙放下了手中的鸡笼。
本段用的是突转法,本来已经想好怎么吃鸟了,却因爸爸的到来显现转机。
这样写,使文章的主题变得积极向上,给人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值得称道。
4.一字传神的细节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一字传神或一针见血的细节。
细节描写,即抓住作品中人物、事件、环境的某一局部特征和细小环节展开具体而又深入的描写。
欣赏经典剧本 创造舞台生命——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欣赏经典剧本——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李芳黄琼林存富(杭州外国语学校,浙江杭州310023)【设计说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和表达交流能力。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蕴涵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教材共编排了五个单元。
本单元“良知与悲悯”上承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第七单元“自然情怀”,下启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批判”,篇目均为剧本,计有《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等3篇文章。
根据“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本单元的学习侧重点是: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冲突,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通过撰写排演手记、观后感,总结对作品的感悟和对戏剧表演艺术的认识;以小组评价等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与感受。
基于此,本设计以“良知与悲悯”为核心,以单元为活动设计单位,由“阅读鉴赏”(3课时)、“台本设计”(2课时)、“排演演出”(3课时)、“阅读拓展”(1课时)四个学习任务组成,旨在通过阅读鉴赏、研讨探究、写作设计、排练表演、拓展交流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养。
【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梳理剧情,找出主要冲突,理解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抓住个性化、动作性来推敲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悲剧的特征。
2.创作台本,揣摩最合适的语气、语调,补充细节,设计适宜的表演方式,尝试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
“新课标”知识点谢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解读

“新课标”知识点谢澹:“⽂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解读“⽂学阅读与写作”是新课标第5个学习任务群,地位重要:从学习时段来看,它是7个必修学习任务群之⼀;从学分来看,它有2.5学分,占必修总学分30%,是所有任务群中学分最多的;从教学来看,⽆论教材如何变化,语⽂思潮怎样发展,⽂学阅读都是重要内容。
可以说,这个任务群是所有任务群中内容最多、学分最⾼、分量最重的⼀个。
⼀、建⽴坐标系:在任务群中认识“⽂学阅读与写作”“⽂学阅读与写作”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我们可以放在两个坐标系中来认识。
第⼀个坐标系是新课标规定的18个任务群中有关“⽂学”的其他任务群,分别是任务群9(中国⾰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15(中国⾰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和任务群16(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其中,9、10、11三个任务群属于选择性必修,15、16任务群属于选修;⾰命传统作品是从⽂学题材的⾓度区分,现当代作家作品是从时代的⾓度区分,外国作家作品则是从国籍的⾓度区分,这就表明“⽂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的“⽂学”不限于某个特定题材、特定时段、特定国家,其选⽂可以涵盖古今、包容中外,具有超越时代和区域的特点,这对该任务群选⽂的经典性提出了更⾼要求。
第⼆个坐标系由任务群5(⽂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和任务群7(实⽤性阅读与交流)构成。
从这个坐标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该任务群的学习要凸显区别于思辨和实⽤的⽂学特质,基于“必修阶段”和“⽂学经典”两个特点,既能致⼒于学⽣基础⽂学素养的培养,⼜能为⽇后“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选修)”中⽂学类任务群的学习提供发展性素养,⼀⾔以蔽之,即基础为本,兼顾发展。
“阅读与写作”是学习本任务群的两条路径,也是两⼤主要内容。
所谓“⽂学阅读”就是从形象、语⾔、内涵、意图等⽅⾯欣赏⽂学经典作品,掌握古今中外各种⽂学类型的基本阅读⽅法,并适当了解⽂学评论的基本知识;所谓“⽂学写作”则是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学作品写作的⼀般规律,并尝试进⾏写作实践,甚⾄还可以开展与⽂学有关的沙龙、朗诵、表演等活动,让学⽣积累⽂学感受,激发创作热情。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王岱:“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02尝试大单元教学,创设好情境,设置好任务对任务的理解核心任务是整合学习的多种要素、结构化的、有挑战的学习任务。
设计任务要考虑的方面: ➢任务与内容的匹配➢任务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的匹配➢任务要情境化,指向大单元,既见篇目,又见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一定要有语文性03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对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设置的理解以阅读与写作为主的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这四个栏目构成。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是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它由《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等五篇小说组成。
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全部由小说构成的单元,所选小说均为有较强社会批判性的作品,体现了“观察与批判” 的人文主题。
第六单元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单元导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导语交待了这个单元的一一个整合点就是“社会批判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感受小说反映社会的深刻性,学习作者批判的眼光。
➢其二,导语对写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这一要求体现了统编教材强调读写结合,读写一体的编写思想。
➢教材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篇目之间的整合,五篇小说分为三课。
➢五篇选文涉及到古今中外,篇篇经.典,风格各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5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 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 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 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 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学习本单元,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 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 悯情怀。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 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 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要理解悲剧 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倪文尖: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以《祝福》 教学为中心
张雨薇:《祝福》教学内容的演变研究———基 于练习系统的历史分析
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中的相关设计
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
——以《祝福》教学为中心 倪文尖
《祝福》的教学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种是按照 一般的教学常规来教的。具体到《祝福》,大家可 能很熟悉了: ✓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概括小说的情节 ✓ 理清课文的内容 ✓ 通过肖像、行为描写等方面概括人物形象 ✓ 然后提炼小说的主题 ✓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和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 ✓ 最后总结小说的艺术特色
1.“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目标与内容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学习捕捉自己的创作灵感,用 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4)养成写读书提要、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 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下自己 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 文学鉴赏经验。尝试续写或改写一种文学作品。
北师大版·题解
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 的封建统治,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鲁迅先生十分关注当时的社会状 况,创作了反映这个时代的小说《孔乙己》《阿Q 正传》《祝福》等。《祝福》通过祥林嫂这一形象, 揭示了女性在旧中国的苦难命运及其社会根源。至 今,《祝福》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仍有重要意义。祝 福,旧时江南一带每年年终的一种习俗,除夕祭祀 天地,祈求赐福。
(《语文学刊》201605)
北师大版 必修四
北师大版·单元导语
对于有些人我们是熟识的,对于有些人我们是 陌生的,对于有些人我们既熟识又陌生。叙事性 的文学作品常常塑造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把活生 生的人物性格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过目不忘, 回味无穷。俄罗斯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用 “熟识的陌生人”这一简明生动的短语来概括这 类形象:“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的笔下,每个人 物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 的陌生人。”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分解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 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 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 艺术创造。 • 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① 区分三种态度:实用的、审美的、科学的
② 怎样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整体把握、知人论世、 语言鉴赏……]
1.“文学阅读与写作”·定位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 文、小说、剧本等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 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 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 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 秀作品应占1/2。
1.“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目标与内容
任务群视角下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写作
——必修下册二、六单元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郑桂华
提纲
理解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相关要求 必修教材中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单元设计 必修下册中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
一、课标中的相关规定
1.“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规定 2. 学业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 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 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 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 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 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 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三、必修下册两个单元的教学建议
注重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不可或缺的“精读”与有挑战的学习任务 持续的学习评价,践行“学习即评价”的理念
1.注重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案例分析 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不同类型活动
案例研讨
2. 5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 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 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 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 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 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 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名作欣赏》 2015年第13期)
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
——以《祝福》教学为中心 倪文尖
另一些比较有追求的老师,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课 堂教学上有了些创新,主要的努力是在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 到小说的阅读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给祥林嫂编年谱的方式来梳理小说内容和主要情节, 尔后用这个年谱,用故事接力的方式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再讨论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最后回到小说的主题。 ✓让学生代文中的“我”去写日记,或写祥林嫂的死因报告,通 过类似这些方式来组织课堂。 ✓有的老师发现了祥林嫂几次重大人生遭遇都发生在春天这样一 个时间点,所以就以“春天”为突破口,围绕“为什么祥林嫂是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来设计教学,通过春天是什么, 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等这样一些教 学环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单元导语中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 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 想,拥抱未来。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提高自身 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 然的热爱之情。
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
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分解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 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 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 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① 三种态度:实用的、审美的、科学的
三种态度:实用的、审美的、科学的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 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 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 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 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 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 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二、必修教材中的5个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5个单元的人文主题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5个单元的学习目标
与内容
1. 5个单元的人文主题
自然与 生命的 情怀 思考 青春的 价值
良知与 悲悯
观察与 批判
2. 5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 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 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 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 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I.由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J.情节安排
K.习作练习
L.与时代相联的价值取向类题
M.分析多重句句子间关系 N.分析社会环境
O.由行为分析人物心理 P.叙述手法及作用
Q.由句义分析思想感情 R.句段语言表达艺术
《祝福》教学内容的演变研究
———基于练习系统的历史分析 张雨薇
2007年:F.悲剧成因 R.句段语言表达艺术 H.由局部肖像分析人物形象 K.习作练习
单元导语中规定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梳理与 探究
表达与 交流
➢ 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 ➢ 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与鉴 赏
单元导语中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语言知识
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写景抒情散文 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 小说习任务中的要求
一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 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 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 解作品。比如,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利于 理解《登高》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 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 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词作中蕴含的壮志难酬的忧愤 及旷达洒脱的豪情。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查找 相关资料,探讨诗作的内涵,思考对你有怎样的启 示,与同学交流。
(3)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 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 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 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要求阅读 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 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 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 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 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 录表、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