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药剂学是指探讨药物的制剂与配制方法、药物剂量的计算、药
物的存储与保存等方面的学科。
本课程主要介绍药剂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实践,为学生提供制剂与配制药物的基本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熟悉药物的存储与保存。
3.了解药物配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4.掌握药剂学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
1.药剂学概述
1.1 药剂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2 药剂学的分类与研究对象
2.药物的质量与贮存
2.1 药物质量标准与检验方法
2.2 药物保存的原则与方法
3.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3.1 固体制剂的制备与应用
3.2 液体制剂的制备与应用
3.3 半固体制剂的制备与应用
3.4 气雾剂和喷雾剂的制备与应用
3.5 给药途径的选择与药物的转运
4.药物配制技术
4.1 药物测量与计算
4.2 药剂学配方计算
4.3 药物配制工艺与设备
4.4 质量控制与药物检验。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3.药物的传递系统(DDS)
第四节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第五节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
1.药典
2.药品标准
3.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第六节GMP、GLP与GCP
1.GMP
2.GLP、GCP
第七节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
1.国外药剂学的发展
2.国内药剂学的发展
第二章液体药剂
第一节概述
1.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2.液体制剂的分类
第四节喷雾剂
1.概述
2.喷雾装置
3.喷雾剂的质量评价
第五节吸入粉雾剂
1.概述
2.粉末雾化器
第八章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
第一节概述
1.浸出技术及中药制剂的概念
2.中药制剂的进展
3.浸出制剂的种类及特点
4.中药剂型的改革
第二节浸出操作与设备
1.药材的预处理
2.浸出过程
3.影响浸出的因素
4.浸出方法及设备
5.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
1. 概述
2.常用乳化剂与助乳化剂
3.纳米乳的制备
4.亚纳米乳的制备
5.质量评价
第四节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
1.概述
2.囊心物与囊材
3.微囊的制备
4.微球的制备
5.影响粒径的因素
6.微囊与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及体内转运
7.微囊、微球的质量评价
第五节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
药剂学教学大纲(理论课)

药剂学教学大纲(理论课)◆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课程类型:必修◆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药学专业三年级◆先修课程:物理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总学分: 4◆总学时:68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一)课程简介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常用剂型的调配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 新剂型和与剂型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等。
其总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等综合性应用技术。
根据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基本教育方针以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和特点,特制订药学专业的药剂学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掌握药剂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 是药剂学的重要内容。
掌握概念要准确,应用要灵活。
掌握药剂学中各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制备工艺、制剂理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制剂处方设计和应用。
熟悉主要药物剂型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熟悉重要辅料的性能、特点、用途和常用量,以及掌握对制剂质量的影响。
了解制剂生产中常用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使用及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药剂学的新成就、新发展,新动向。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堂集中授课,多媒体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药剂学中的基本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体处方分析。
(二)教学难点药剂学的基本计算;药剂学的新剂型与新技术。
四、学时分配计划章内容概要学时1 绪论 22 液体制剂 43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64 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 65 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 26 半固体制剂 47 气雾剂、粉雾剂与粉雾剂 48 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 49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410 表面活性剂 411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212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413 粉体学基础 214 流变学基础 215 药物制剂的设计 616 制剂新技术 617 缓释、控释制剂 418 经皮吸收制剂 2 合计68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药剂学》第7版崔福德,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年11月(二)教学参考书1.《药剂学》(第四版),毕殿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药剂学》屠锡德、张钧寿、朱家壁,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现代药剂学》,平其能,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4.《工业药剂学》,张汝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5.《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陆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药用高分子材料学》,郑俊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考核类型】考试【考核方式】闭卷(Close-Book)【成绩评定】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
药剂学教学大纲

药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药剂学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药物制剂的研制、生产、稳定性、质量控制、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相关问题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通过药物学基础知识、药物制剂学的基本原理、药物配制与质量控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以及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等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制剂的生产、分析、质量控制和合理用药相关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内容1.药物学基础知识(1)药理学基础(2)药物代谢与排泄(3)药物的吸收、分布以及体内反应(4)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2.药物制剂学基本原理(1)药物制剂的种类及制剂形式(2)药物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3)药物配制方法及工艺流程(4)药物制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3.药物配制与质量控制(1)药物配制方法及其控制(2)制剂的外观、色泽、气味、味道等质量控制(3)制剂的稳定性和贮存(4)药物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4.药物在体内的代谢(1)药物的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2)药物代谢与环境因素的关系(3)药物代谢与药效的相关性5.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1)药物的毒性及毒性评估方法(2)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其体现(3)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三、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20%2.期中考试占30%3.期末考试占50%4.实验及报告(如有)占10%四、教学重点1.掌握药剂学基础知识、药物制剂的基本原理及药物质量控制。
2.了解药物配制、质量控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不良反应。
3.熟悉和掌握药物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五、教学建议1.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利用讨论和小组活动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药剂学》(第六版),邓宁主编。
2.《药物制剂学教程》(第三版),赵国华主编。
3. 《药剂学实验指导书》(第二版),李金生主编。
4. 《药剂学教程》(第二版),王晓波主编。
药剂学教学大纲(药剂专业)

药剂学教学大纲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代码《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药剂学是药剂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药物剂型及制剂的设计、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从事药物制剂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和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各种药物剂型的特点和质量要求;药物制剂的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
熟悉各种剂型所需的辅料,各种剂型的基本制备方法、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
了解各个剂型制备的单元操作。
为从事药物制剂的剂型设计开发、生产及管理等打下基础。
药剂学教学总时数为14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76学时,实验学时为68学时),教学课程共分19章。
本课程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一章到八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剂型概论;第二部分从九章到十五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从十六章到十九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超纲的内容占5% 。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药剂学》第五版(崔福德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34学时)第一章绪论(3学时)一、课程内容掌握:1、药剂学的定义及宗旨2、药剂学的相关术语(制剂、剂型、制剂学和调剂学)3、药物剂型的重要性4、药剂剂型的分类5、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沿革及其他药品标准6、GMP、GLP与GCP的概念熟悉:1、药剂学的任务2、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生物药剂学)3、熟悉生物药剂学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与药剂学之间的关系。
药剂学 教学大纲

药剂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
- 本章目的及概述
- 药剂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第二章:药物物理化学基础
- 药物溶解度与离子化
- 药物的晶体结构
- 药物的物理性质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药物吸收、分布与排泄
- 药物的吸收途径
- 药物的分布与血浆蛋白结合
- 药物的消除与排泄
第四章:药物代谢与药物代谢酶
- 药物的代谢途径
- 药物代谢酶系统及其分类
- 药物代谢与遗传因素的关系
第五章:药物治疗与剂量
- 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 药物剂量的确定与调整
- 药物剂量与个体差异的关系第六章:药物毒理学
- 药物毒性的分类与表达
- 药物的致死剂量与毒剂量比- 药物的毒性评价与监测
第七章:药物相互作用
-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 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
- 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价与管理第八章:药剂学实验技术
- 药剂制剂的制备方法
- 药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 药剂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第九章:药剂学实践
- 药物处方与药学评估
- 药物给药途径与药物交付系统
- 药剂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十章:新药开发与药剂创新
- 新药开发的流程与要求
- 药剂创新与现代技术应用
- 伦理、法规与药物安全性评价
结语
- 本大纲的总结与回顾
- 药剂学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
注意:以上仅为一个示例,具体教学大纲内容可能因学校或机构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药剂学 教学大纲

药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药物剂型、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药物剂型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各种制剂的制备方法与质量控制标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质量控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药剂学概述1.1 药剂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药剂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与药理学与药物化学的关系2. 药物剂型分类与特点2.1 固体剂型2.1.1 片剂2.1.2 胶囊剂2.1.3 颗粒剂2.2 半固体剂型2.2.1 软膏剂2.2.2 凝胶剂2.2.3 糊剂2.3 液体剂型2.3.1 口服液2.3.2 注射剂2.3.3 外用溶液3. 药物制剂工艺3.1 药物制剂的基本操作技术3.2 药物加工与制剂设计3.3 药物的缓释技术4. 药物质量控制4.1 药物质量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4.2 药物稳定性与保存4.3 药物剂量控制与给药安全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制剂工艺等知识。
实验教学通过安排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质量控制意识。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真实的药物制剂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药剂学教程》2. 参考书目:- 《药剂学基础与应用》- 《制药学》- 《药物化学与药物制剂学》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试等。
其中,平时成绩占50%,实验报告占30%,考试占20%。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一共分为16周,具体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 第1-2周:药剂学概述- 第3-4周:固体剂型- 第5-6周:半固体剂型- 第7-8周:液体剂型- 第9-10周:药物制剂工艺- 第11-12周:药物质量控制- 第13-14周:实验操作与实践应用- 第15-16周:复习与考试七、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如下:1. 实验室设备:计量仪器、制剂设备等2. 实验试剂:各种药物原料、溶剂等3. 课件与文献:教师将提供相应的课件和相关文献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涉及药物的制剂、质量控制、药物相容性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药物特性及其制剂过程的理解,提高其制剂能力和药物品质控制的技术水平。
二、课程目标1. 使学生熟悉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培养学生在药物制剂中的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4. 培养学生对药物质量控制、药剂配制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药剂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药剂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药剂学原理等;2. 药物制剂的类型和特性: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气体制剂等的特点和制备方法;3. 药物质量控制:包括药物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方法、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等;4. 药物的相容性和稳定性:包括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的稳定性评价以及在药物配方中的应用等;5. 药品的制剂工艺:包括药物配方设计、制剂工艺流程、关键操作的规范等;6. 药品剂型选择与使用:包括剂型选择的原则、剂型优化、药物配方的优化等。
教学方法:1.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临床实例讲解;2. 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开展实验实践,进行药物制剂的实操训练;4. 组织学生进行药剂学相关的文献检索和综述;5. 定期进行考试和讨论,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检验。
四、考核与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30%;2. 课程论文或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1. 《药剂学导论》2. 《药剂学基础》3. 《药司临床制剂学》参考书目:1. 《现代制剂学》2. 《现代药剂学与制剂学》3. 《药剂学实验指导》六、其他事项1. 学生须按时参加课程实验和考试,缺勤和迟到将影响成绩;2. 禁止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3. 课程中禁止使用未经授权的软件和设备;4. 学生对教师提供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要保持感恩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科部
《药剂学》课程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专业
二○一二年八月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一、药剂学的概念与基本任务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三、药物的剂型
四、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五、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
六、GMP,GLP、GCP
七、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药剂学课程的任务、内容及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剂型、制剂、方剂等名词的意义。
第二章液体制剂
教学内容: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质量要求、分类
二、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三、低分子溶液剂
四、高分子溶液剂
五、溶胶剂
六、混悬剂
七、乳剂
八、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
九、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类液体药剂的定义、特点、应用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液体药剂的制备原则、方法。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注射剂
三、注射剂的制备
四、输液
五、注射用无菌粉末
六、眼用液体制剂
七、其他灭菌与无菌制剂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湿热灭菌法,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制备工艺。
教学重点与难点:注射剂的特点及其生产工艺。
第四章固体制剂-1
(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散剂
三、颗粒剂
四、片剂
五、片剂的包衣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及辅料选用原则,熟悉散剂的特点及一般制备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通则。
第五章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
一、胶囊剂
1、概念
2、特点
3、制备工艺
二、滴丸剂和膜剂
1、概念
2、特点
3、制备工艺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胶囊剂、滴丸剂和膜剂的制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胶囊剂、滴丸的制备方法、特点。
第六章半固体制剂
教学内容:
一、软膏剂
二、眼膏剂
三、凝胶剂
四、栓剂
1、基质
2、处方组成
3、制备及质量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软膏剂、眼膏剂、凝胶剂及栓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熟悉栓剂作用的特点和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软膏剂的常用基质、制备方法。
第七章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气雾剂的组成
三、气雾剂的制备
四、喷雾剂
五、吸入粉雾剂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气雾剂的含义、分类、特点,影响药物在呼吸系统分布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气雾剂的概念、特点、组成。
第二篇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第八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教学内容:
一、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
二、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度
三、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药物溶剂的种类及性质,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增加溶解度的方法。
第九章表面活性剂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四、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性质和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第十章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
三、微粒分散系的物理稳定性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粒分散系的物理稳定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
第十一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三、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四、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五、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降解动力学
六、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七、新药开发过程中药物系统稳定性研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各因素及解决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方法,药物制剂的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稳定性研究的方法、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第十二章粉体学基础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粉体粒子的性质
三、粉体的密度与空隙率
四、粉体的流动性与充填性
五、粉体的吸湿性与润湿性
六、粘附性与凝聚性
七、粉体的压缩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粉体粒径、堆密度及流性的测定方法,悉粉体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粉体粒径、堆密度及流性的测定方法。
第三篇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第十三章制剂新技术
教学内容:
一、固体分散技术
二、包合技术
三、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
四、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
五、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
六、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纳米乳技术与亚纳米乳技术、微囊与微球、纳米囊与纳米球及脂质体的原理及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技术及微囊化技术。
第十四章缓释、控释制剂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口服定时和定位释药系统
三、靶向制剂
1、被动靶向制剂的制备方法
2、主动靶向制剂的种类及特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类型与工艺。
教学重点与难点: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特点。
第十五章经皮吸收制剂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四、经吸收制剂的制备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皮肤的吸收途径及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基本组成。
第十六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蛋白质类药物制剂的处方与工艺
三、蛋白质类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四、蛋白质类药物制剂的评价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蛋白质类药物制剂的处方和工艺。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
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四、学时分配表
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考核方式
1、本课程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加强平时考核。
2、平时出勤、实验报告撰写与实验完成情况占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占70%。
撰写人:审核人:
系主任签字:学科部主任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