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有关的人和事---气者理这依也
高中政治格言蕴含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分类讲解一、哲学基本常识1. 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 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5. 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代朴素唯物。
6. 神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物是观念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
7. 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唯心。
二、唯物论1. 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4.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8.9.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0. 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1.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高考成语古诗词哲理作文素材兼哲学原理学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唯物主义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物质确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望梅止渴;心灵手巧。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一念之差——意识的反作用,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的学问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6、先入为主。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学问结构的影响。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8、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9、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确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的主观意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1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有志者,事竟成。
满招损,谦受益。
人定胜天。
事在人为。
心灵手巧。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人们视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唯心主义画饼充饥;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相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相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需以站在正确立场视察事物。
按图索骥:违反一切从实际动身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确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照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随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动身。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主观确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哲学唯物论试题

(选择一个最佳选项,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共24小题,每小题2分,计48分)2.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C.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D.是否信仰宗教。
信教的是唯心的,不信教的是唯物的3.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
下列说法与其观点相一致的是(C)①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产物②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③原子是宇宙之砖④气者,理之依也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5.“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
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句话(B)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C.承认客观事物是不可知的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6.随着能源供应的日益紧张和环境的恶化,人们的节油意识增强,通过燃油税改革来达到节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说明(A)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③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A.①③B.③④ C.②④ D.①④7.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5加仑水蒸汽以及水冰。
这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
这说明(B)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来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B.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D.实践能够把认识和客观事物加以对照8.“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
“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D)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朱熹则认为,“理生万物”。
哲学常识中的成语典故归类

哲学常识中的成语典故归类的成语典故归类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理者,气之依也

认识型的题目,一般从 “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办”三个层面作答
参考答案
是什么
①“大师”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认为 为什么 “命中注定”,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 是什么 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念 为什么 可以决定一切,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的 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是什么 ②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 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怎 么 ③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总结归纳点评:比较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吾心即宇宙宇 宙即吾心” ③王阳明“心外无物” 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 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 生万物” ②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 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③孔子“生死由命,富贵 在天”
物质第一 性,意识 第二性 意识第一 性,物质 第二性
谁决定谁 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 物质
物质决 定意识 意识决 定物质
是否承认 物质是 世界的 本原
唯心主义
意识
教材p12第一段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1: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哪些属于唯心 主义?并说明理由
①“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尚书●洪范》) 唯物主义: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①②③ ③“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王夫之) ④⑤ ④“原子是世界本质,宇宙由永恒不变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 伽森狄) ⑥⑦ ⑤“宇宙中的事物都是机器,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 都是身躯上各种“机器”机械作用的结果,而观念、动机则是 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 ”(霍尔巴特) ⑥“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 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唯心主义: 一般过程”(马克思) ⑧“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王阳明) ⑧⑨ ⑨“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 ⑩⑾ ⑩“上帝造人”(《圣经》) ⑾ “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
政治哲学选择题

期中复习选择题D1、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
”这告诉我们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一切哲学都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给具体科学研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C2、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C3、下列选项按照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原子是万物的本原③水是万物的始基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④ B.①→③→④C.③→②→④ D. ②→③→④B4、《清明上河图》上几乎不见马和羊这两种常见动物。
究其原因是马和羊牵扯到北宋的军事秘密。
为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宋朝廷加紧对马和羊等战略物资的控制。
这说明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5、2013年12月,南京创客成功研发“意念控制飞行器”,当人们戴上脑电波传感器,集中注意力想象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脑电波增强,飞行器就开始缓缓升空。
这说明A.意识在一定环境下能够决定物质B.意识有时候具有直接现实性C.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作用D.意识能调节控制人体生理活动B6、2013年5月21日,三亚海棠湾海域一搁浅的海豚,因市民救护不当呛水致其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市民的做法①否认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②忽略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③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④没有做到主客观具体统一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C7、下列观点中属于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是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③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④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D8、物体的温度实际上是由于组成物体的原子不断运动、互相碰撞产生的。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语表现的哲学道理第一部分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是人脑対客观事物的反应。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主观的 , 能动的。
3.气者 , 理之所依也;形存则神存 , 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 , 阴阳接而变化起。
”: 古代朴实唯物主义看法。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看法的会合、望梅止渴、自欺欺人 : 主观唯物主义看法。
5.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6.按图索骥、郑人买履 : 违反全部从实质出发的主观主义看法 , 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不依规矩 , 不行方圆 :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 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尊敬客观规律。
8、审时度势 : 主观能动性与尊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联合起来。
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庖丁解牛, 应付自如;拔苗滋长:规律拥有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做事。
10、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建条件也要上;量力而为,全力而为: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敬客观规律的一致。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遇到主观要素限制。
12、“全部看法都来自经验, 都是现实的反应” 、“全部宗教都可是是支人们平时活的外面力在人们脑筋中的匀想的反应”: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
13、树欲静而风不只: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4.“桑条无叶土生烟 , 管管迎水前。
朱几耽歌舞 , 犹恐春阴咽管弦” :人客事物的能否正确遇到主要素的制。
15、刻舟求剑 : 把有时当必然,把象当律。
16、刻舟求 : 走开运物形而上学点。
17、种瓜得瓜 , 种豆得豆 : 物运有其客律;内因是事物化展的律18、量力而为 , 全力而 : 既要尊敬客律 , 又要充足主能性。
19、“月有阴睛缺 , 人有悲离合,此事古全” :自然界和人社会都是有律的。
生活与哲学模块测试卷(一)

2016届《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
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
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
这是因为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其相对独立性2、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这一论断旨在强调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3、下列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D.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4、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A.是错误的,因为它用哲学取代了具体科学B.是正确的,因为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意义C.是错误的,因为哲学就是具体科学 D.是正确的,因为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5、一位学者说,艺术如果还要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它就必须走向哲学,但不是变成哲学;就像哲学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就要走向艺术,但不是变成艺术。
这说明①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有区别的②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③哲学需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④哲学和具体科学最终走向完全一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7、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9、“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者,理之依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
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肄业。
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
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
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
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
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
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
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王夫之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作了明确的唯物主义解释。
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
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
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
由“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
又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养其习于蒙童”。
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观点。
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
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
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
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渝。
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墨迹传世稀少。
《大云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
他生活的年代,正当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际。
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提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复杂交错。
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产生了以批判宋明道学为共同倾向的早期启蒙思潮。
王夫之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之一。
他在哲学上的造诣极为精深绵密,不但能批判地继承前人学说中合理的部分加以发展,并且善于也勇于创新;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极富战斗的批判精神,他对中国两千年来各种唯心主义的思潮如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佛教哲学等,进行了总结式的清算,以深入批判和揭露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基础,从而建立起他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顶峰。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
《读通鉴论》有三十卷,《宋论》有十五卷。
据王夫之的儿子王敔在《姜斋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
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
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
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
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
著作编入《清代船山全书》。
王夫之的思想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
谭嗣同对王夫之作了高度评价,说,“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论六艺绝句》),“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章太炎也称道说“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船山遗书序》)。
钱穆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船山则理去甚深,持论甚卓,不徒近三百年所未有,即列之宋明诸儒,其博大恢宏,幽微警警,该无多让。
”建国后的毛泽东恭敬的题写了“船山学社”四个大字以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