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复习题完整版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Ⅱ世界经济史复习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3.3 2.8 2.8 1.4 3.5 2.1 2.7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 重与2001年的数字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请回答: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 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 ;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 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 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 分析②的合理性。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 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 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009 广东 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2009 山东文综 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技术含量 工 业 科学与技 术尚未真 革 正结合 命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贡献 者 技师 或工 程师 ,如 瓦特 等 革命进程 首先发生于英 国,其他国家 工业革命的发 展进程相对缓 慢 几乎同时发生 在几个先进的 资本主义国家 ,有些国家是 两次工业革命 交叉进行,如 日 、德等国 开始领 域 轻工业 如棉纺 织 生产方式 世界 市场 人类 文明
(2010 上海单科 35) 从分散到整体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 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的过程。 问题: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 界已连成一体。叙述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答案(可编辑)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答案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选择题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参考答案要点世界经济史World Economic History是一门以阐述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各地区经济成长与演变过程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专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参考答案要点世界经济史虽然以阐述人类在物质文明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为主要内容但由于人类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组织地进行的因而也就不能不受到各种非物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这些影响和制约人类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因素的了解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第二章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C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B 多项选择题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AB 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ABC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Y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N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史上火的发现和使用肯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火的控制和使用拓宽了人类的食物领域促进了人类体质的进化和健康 2 火的控制和使用使人类可以驱除和抵御寒冷它把人类从本身能量供应极为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祖先得以经历冰川时代而幸存下来 3 火的控制和使用使早期人类有可能冲破温暖大草原这一生存空间的局限进而迁徙到世界各地 4 火的控制和使用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工具的变革和发展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参考答案要点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自然环境的变异给以后的人类生活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这些影响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影响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旧石器时代的大型动物的灭绝与减少森林草原地区中小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使人类的狩猎对象发生了变化其次冰川的撤退和消融形成了大量的江河湖泊和现在这种分布和规模的海洋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扩展到了江河湖海地区渔业经济出现它与狩猎经济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混合型的渔猎经济再次经济活动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发展石器制作技术提高普遍出现了精致细小的石器如石箭头石刀雕刻器等弓箭是携带方便杀伤力强命中率高的远射程武器它的发明与制作不仅促进了当时狩猎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原始社会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第四自然环境的变异促使人类不得不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认识并利用了植物栽培的原理为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发生做了初步准备第三章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C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A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B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D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BCD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ABCD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AC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AD 判断题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Y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参考答案要点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对于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始了从依赖和适应自然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性转折 2它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农业的产生使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水土气候等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天文地理和数学等方面的初步知识 3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地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链接6定居这种人类生活方式的确立使得造屋制陶纺织等大量相关行业出现并得以发展 4 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使人类能够获得比较丰富和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成为可能由此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也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从而为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5 农业革命导致了人口的爆炸性激增并且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形成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种族格局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原始畜牧业具有如下特点 1它本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后来又与农业分离成为与农业相对应的人类第二大产业2原始畜牧业的规模有限且发展缓慢原始畜牧业的初期阶段充其量可称之为饲养业 3原始畜牧业当然还具有逐水草而居的特点这使得原始畜牧业文化成为一种运动型的文化这一特点使早期人类自然而然地扩大了活动领域朝着以前人类从未涉足的地域进军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要点1南富北穷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游牧地带几乎与农耕地带平行农耕游牧两大物质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与此相应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亦获得了相对持久的推动力但从总体而论游牧世界的经济发展要大大落后于南方的农耕世界 2交流与冲撞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历史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双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需要伴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活动范围的扩大各地区内部和各个地区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增多这种交往的途径和方式大致上有两种类型即和平友好的往来和残酷的暴力冲撞从整体上来说和平往来应该是两大世界之间关系的主流长期的和平交流和突然爆发的暴力冲突导致了农耕游牧两大世界之间闭塞格局逐渐被突破推动了人类文明区域的不断扩展农业和畜牧业在传播过程中适应当地环境而发生的种种变化对后来的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参考答案要点在历史学领域中文明一般指一种先进的文化如果某种阶段的文化较广泛地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初步形成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较为完备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为文明 1大河流域灌溉农业中心的产生为文明诸因素的出现提供了最充分的条件而文明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技术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制度变革 2大河灌溉农业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对生产工具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修建灌溉水利工程还是开垦新的耕地都需要坚固锋利而有效的劳动工具这就直接促进了冶金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559]《世界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559]《世界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854e7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8.png)
西南⼤学⽹络教育[0559]《世界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0559]《世界经济史》⼀问答题(共4题,每⼩题15分,合计60分)1.⼯业⾰命引发了哪些社会变⾰?答:英国⼯业⾰命开启了⼀个世界范围的⼯业化时代。
⼯业⾰命加速了⼈类社会⽣产⼒和经济的发展。
⼯业⾰命还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
机器⼤⼯业不仅⽣产出可供世界市场消费的⼯业品,⽽且⽣产了世界市场所需要的交通和通讯⼯具。
2.⼈类控制和使⽤⽕的意义是什么?答:在⼈类的进化和发展史上,⽕的发现和使⽤肯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 ⽕的控制和使⽤,拓宽了⼈类的⾷物领域,促进了⼈类体质的进化和健康。
(2) ⽕的控制和使⽤,使⼈类可以驱除和抵御寒冷,它把⼈类从本⾝能量供应极为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祖先得以经历冰川时代⽽幸存下来。
3.⽐较英美两国⼯业化发展的共同特点?答:(1)都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靠个⼈⼒量⾃发的发展起来。
英美两国实现⼯业化,都处在资本主义⾃由竞争时代,市场经济较发达,资本的积累和集中,⼈⼝的持续增长,⼟地所有权变⾰等为个⼈⼒量⾃我扩张奠定了基础。
(2)⼯业化发展的直接⽬标是追求利润,在资源配置上,政府⼲预较少。
⼯业化是由私⼈发动,政府的⼲预极少,⽽且政府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进⼝,⿎励出⼝,促使本国⼯业化顺利进⾏。
4. 促使西欧城市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答: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罗马时代的城市⼤多数衰落了。
11世纪起,西欧开始了旧城复苏和新城产⽣的历史过程。
贸易关系的扩⼤和加强产⽣了重⼤影响。
欧洲经济适应国际贸易的程度开始远远超过东⽅诸较为⾃给⾃⾜的帝国的经济。
欧洲的消费者和⽣产者变得习惯于并依赖于外国的商品和市场。
随着⼈⼝的增长,交易的规模也增⼤。
⼈⼝压⼒加之诸国家和城市国家之间的竞争的促进⼒,驱使商⼈们去寻找新的产地、新的路线和新的市场。
他们的竞争态度截然不同于同时代的中国⼈;中国⼈虽曾航海数千哩,但完全是出于⾮经济⽅⾯的原因。
《世界经济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1)

《世界经济学》期末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码字母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1.在工业革命之前,形成了以(A)为中心的商品国际化。
A.西欧B.北美C.东亚D.地中海沿岸2.第二次科技革命将世界生产力推向新水平,为资本国际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是(C)。
A.18世纪60年代B.19世纪30年代C.19世纪后30年D.20世纪50年代3.(C)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角和生产国际化的载体,已成为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A.国际经济组织B.非政府组织C.跨国公司D.各国消费者4.产业转移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了由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先进国家在技术上的主导地位,技术上的主导地位又使(D)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
A.新兴工业化国家B.经济转轨国家C.欠发达国家D.先进国家5.世界经济区别于一般国民经济的根本原因是(B)。
A.经济活动主体多B.国民价值增值机制C.经济调控手段差异D.经济边界长6.国际贸易流向中的主要部分是(C)。
A.南北贸易B.东西方贸易C.北北贸易D.南南贸易7.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可以解释的主要理论是(C)。
A.比较优势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产业内贸易理论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8.(A)是推动企业进行国际生产的所有权优势的核心。
A.创新和研发B.品牌C.资本D.专利9.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C)。
A.海默B.卡森C.邓宁D.斯蒂芬斯10.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风起云涌,从地区分类看,主要发生在(A)之间。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新兴市场经济体D.转轨国家11.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中国家集中在(A)。
A.东亚地区B.拉美地区C.中东地区D.中东欧地区12.通过贸易壁垒扶持本国弱小工业的成长,提高其竞争力以使之最终能与先进国家进行自由竞争,这是(B)的核心内容。
(0559)《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选择题: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思考题: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参考答案要点:“世界经济史”(World Economic History)是一门以阐述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各地区经济成长与演变过程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专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参考答案要点:世界经济史虽然以阐述人类在物质文明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为主要内容,但由于人类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组织地进行的,因而也就不能不受到各种非物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对这些影响和制约人类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因素的了解,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单项选择题: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C)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B)多项选择题: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AB)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ABC)判断题: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Y)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N)思考题: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要点: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史上,火的发现和使用肯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 火的控制和使用,拓宽了人类的食物领域,促进了人类体质的进化和健康。
(2) 火的控制和使用,使人类可以驱除和抵御寒冷,它把人类从本身能量供应极为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祖先得以经历冰川时代而幸存下来。
(3) 火的控制和使用,使早期人类有可能冲破温暖大草原这一生存空间的局限,进而迁徙到世界各地。
(4) 火的控制和使用,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工具的变革和发展,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参考答案要点: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自然环境的变异,给以后的人类生活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
这些影响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PPT1-6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PPT2-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
PPT2-65、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意义。
PPT2-96、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原因。
PPT3-117、罗马帝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
PPT3-478、分析罗马帝国的衰落的原因。
PPT3-609、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的特点。
PPT4-910、简述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PPT4-1311、简述我国小农经济存在的原因及其弊端。
PPT4-2512、中国古代为什么采取抑商政策。
PPT4-3213、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基础来自于哪几个方面。
PPT5-514、简述西欧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PPT5-3515、简述圈地运动的历史作用。
PPT5-4216、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形成了哪几个贸易圈。
PPT6-417、简述古代世界贸易的作用。
PPT6-1618、什么是地理大发现?PPT7-619、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件。
PPT7-820、马尔萨斯陷阱的含义PPT8-1021、简述促成近代农业体制变革的原因。
PPT8-1122、为什么说近代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PPT8-2223、简述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及宗教改革的背景。
PPT8-39、4224、简述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
PPT8-5125、简述圈地运动的影响。
PPT8-5526、为什么16-17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未兴起于城市,而主要散布于农村。
PPT9-1227、简述银行和信用工具发展的原因。
PPT-10-528、英国在16-18世纪期间如何完成的资本的原始积累。
PPT11-829、简述工业革命的影响。
PPT11-5130、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市场制度的开放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PT12-1131、试述美国争取市场主体平等的过程。
PPT12-532、为什么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对法国的工业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

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小题:单选、多选、判断、填空1.世界经济史从地缘结构上考察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中心和三个核心经济形态,即东方经济形态、西方经济形态和西亚经济形态。
2.从共时性角度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和日耳曼的三种生产方式。
这三种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竞争又有融合,既有趋同也有分化。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剩余产品出现的必然结果。
4.私有制在原始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阶级的产生,社会分为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5.奴隶的最初来源是战俘,后来出现因负债而把子女卖给别人当奴隶甚至自卖为奴隶的情况,这就是债务奴隶。
6.印度古代的奴隶制是与种姓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7.著名的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
8.古印度的财产所有制形式是个人所有制和家族共有制两种形式并存。
9.最早的农业出现于东方,最早的城市也出现于东方。
准确的说,是出现于今天的中东一带,主导的城市形式是城邦。
10.城邦的居民由两部分组成,即自由农和奴隶。
11.著名的希腊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12.梭伦改革的第一个内容是解负令,即废除农民欠土地贵族的债务负担,废除债务奴役,禁止将雅典人卖给他人作奴隶。
13.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殖民运动,包括全部黑海和部分地中海地区,史称:“大殖民”。
14.希腊人的殖民活动,对希腊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殖民活动使希腊人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了;第二,殖民活动不仅使资源增加了,而且使希腊人牢牢掌握了海洋;第三,殖民地的拓展和贸易的扩大,促进了希腊世界的分工。
15.希腊城邦是典型的奴隶制城邦。
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争。
16.亚历山大不愧为英明的军事统帅和政治领袖,他不仅开创了一个属于他的帝国,而且成功地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即“希腊化时代”。
17.希腊文明是以城市为标志的文明。
所以,希腊化的重要内容就是东方城市的兴起。
18.罗马在远古时期是一个农业氏族公社。
世界经济史_期末绝密资料_习题-答案(纯手工版整理)

1日尔曼所有制:日尔曼的所有制既不像东方公社那样公社成员是公共财产的共有者,也不像罗马的、希腊的古代所有制那样,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分开。
每一个人有一份私有的领地,公有地,是猎场、牧场、采樵地等等,公有地只是个人财产的补充,公社已经只是一种联合而不是联合体。
2罗马法: 罗马法是罗马社会奴隶制和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 3封建领主经济:它是在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的基础上,以劳役地租来剥削直接生产者的无偿劳动的经济形式,是封建生产方式的一种类型4禁榷制度: 就是用法律形式把销售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一些工商业完全垄断在政府手中,实行官营,禁止私营。
5香槟集市: 12~13世纪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六个为期至少六周的集市贸易的统称。
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集市。
6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是商业革命最直观的表现。
7马尔萨斯陷阱: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
◇8分料到户制:是以生产工序的不断分离为特征,以生产地和销售地的扩大,每一工序的付费为表象,通过包买商的活动组织、管理生产‘并保证产品质量和销售的专业化生产组织形式。
9城市病:在工业革命期间,城市迅速的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出现,主要包括住宅奇缺、污染严重、卫生状况恶化等1南海泡沫事件:近代首次金融危机。
1719-1720年发生的南海泡沫事件是世界证市场首例由过度投机引起的经济事件近代首次金融危机1719-1720年发生的南海泡沫事件是世界证券市场首例由过度投机引起的经济件。
2横向并购:指在同一地区或统一市场上,处于同一行业、同一生产阶段、生产同质商品的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间的并购。
3纵向并购:指并购双方有紧密的供方和需方的关系,纵向并购发生在处在连续的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又分为向前和向后并购4帝国特惠制:1932年根据渥太华协定,英联邦国家一致同意扩大相互间进口优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1-16章)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PPT1-6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
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
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
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
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
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
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
PPT2-61)经济活动的特点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社会生活的特点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散漫,各个农业家庭又以同一地理环境或同一血缘姓氏为依托,结合或者积聚在某个中心点上,形成农业时代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村社。
3)意识形态的特点政治——农业国家地域广大、人口分散,需要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政权形式多以君主专制为主;文化——由于自然地形的制约,农业革命时代的文化传统具有相对封闭的鲜明地域特征。
5、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意义。
1)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
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
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原始社会的崩溃。
6、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原因。
PPT3-11(1)主要原因是人口相对过剩由于生产不够发展,公民权要由一种不可违反的一定数量的对比关系来决定,超过这个对比关系的限度,惟一的出路就是强行殖民。
为了减轻人口压力,各城邦政府都鼓励向海外移民。
(2)社会矛盾(内部斗争)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还与当时城邦内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密切关联。
那些失去土地、生活贫困的农民,为生计所迫,也不得不去海外寻求新的上地;还有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派别出也往往被迫定居海外。
(3)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富有进取心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寻求商品市场、取得工业原料和奴隶也去海外建立新的居民点。
7、罗马帝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和畜牧业并没有什么重大技术革新。
(2)农业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区域分工。
(3)农业从森林、沼泽和沙漠中得到大量新的耕地,不少过去被认为是无法利用的土地,变成了以新方法经营的肥沃土地了。
8、分析罗马帝国的衰落的原因。
1)奴隶制使自由人鄙视劳动,奴隶缺乏生产的积极性,社会财富的再生能力疲软2)充足的财富,腐蚀了罗马人的精神(1)富足使罗马人奢侈成风。
(2)传统的道德丧失殆尽。
3)巨大游民阶级,是帝国的追命索4)帝制制造了暴行和腐败,也造成了政治的不正常和不尽的纷争5)创造力的全面萎缩6)蛮族的压力和侵入及国内民众的反抗9、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的特点。
PPT4-9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农奴要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10、简述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11、简述我国小农经济存在的原因及其弊端。
原因:地少人多;生产资料匮乏;“多子均分”的制度;小块土地经营是最有效的经营方式弊端:(1)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2)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
(3)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12、中国古代为什么采取抑商政策。
(1)根源: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2)国情决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解决这么多人吃的问题成为国家大计,因此重农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3)财政需要:在商品经济不太发达的古代社会,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还是靠土地税(田租),因此重农抑商相对来说可以保证政府的收入。
从两税法开始,政府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土地税为主。
到明清时期,更加强调土地税,一条鞭法和地下银制度的实行,把各种杂税平均摊在田亩上,以银两的形式统一征收土地税。
(4)政治统治需要:“重农抑商”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人们流动性不强,有利于统治。
土地税和丁税相结合,统治者把老百姓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13、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基础来自于哪几个方面。
PPT5-5西欧封建经济的两个源头:日尔曼所有制(日尔曼氏族公社所有制)衰落的或变态的罗马奴隶制西欧向封建社会过渡有两种途径。
一种称为综合式,通过西罗马帝国瓦解时孕育的封建因素——即罗马因素,与日耳曼人农村公社瓦解时产生的私有制和阶级因素——即日耳曼因素,在罗马生产力的影响下,相互发生作用的结果。
综合式发生在原西罗马帝国版图范围内所建立的日耳曼人王国里,如西哥特、东哥特、勃艮第和法兰克等,以法兰克王国为代表。
另一种称为跨越式,在日耳曼人农村公社瓦解的基础上,越过奴隶制社会阶段,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
跨越式主要发生在原西罗马帝国版图范围外所建立的日耳曼人王国里,如英国和德国,那里罗马的经济和文化影响极少,根本没有所谓罗马因素。
14、简述西欧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新土地的开拓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生产关系变革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它是封建制度瓦解和走向衰落的起点。
15、简述圈地运动的历史作用。
1)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贵族地主阶级是圈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由于经营理念的不同,经营水平差异,他们的分化也在所难免。
农民阶级也产生了分化。
少数富裕农民在圈地浪潮中,通过租地,买地和圈地,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发展成为租地农场主或自有农场主。
大多数自由自耕农、公簿持有农和租地农,在农业变革面前无所作为,错失良机。
2)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圈地运动为近代大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就像大工业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样,大农业以它先进的管理、充足的资金、科学的耕作,提高了农牧业的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圈地运动后,英国农村原有的“条田”连接成大片土地,为实施农业改良措施,变粗放型农业为集约型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圈地以后,由于蔓菁、三叶、驴喜豆、黑麦等饲料作物比以前更广泛的推广,冬季饲料问题得到了解决,使畜牧饲养量迅速提高。
3)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一方面,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由于圈地运动,农业趋向于集约化经营,大量的过剩劳动力或者转入乡村工业,或者转向城市。
当工业革命在英国西北部纺织品工业区率先发动时,正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之时。
另一方面,圈地运动引发的农业革命,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棉花、亚麻、淀粉、羊毛等多种工业原料,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为非农业劳动者提供了粮食、肉制品、水产品等生活必需品。
农牧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对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相应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农业革命带来的农牧民收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也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16、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形成了哪几个贸易圈。
PPT6-4一、地中海贸易圈当航海技术有了一定发展时,地中海就把沿岸的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地中海贸易圈。
地中海贸易圈包括整个地中海和黑海地区。
二、东亚贸易圈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
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中南半岛地区。
三、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也就是北欧贸易圈,是中世纪才开始形成的。
和地中海贸易比较起来,北欧贸易到14世纪才具有重要意义。
17、简述古代世界贸易的作用。
古代世界的国际贸易作为区域贸易,对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技术文化交流。
促进封建生产关系解体。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导致新航路的探险活动,结果发生改变世界的地理大发现18、什么是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国家在大规模海外探险中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对通往东方新航线的开辟。
19、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件。
PPT7-8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诱发对贵金属的渴求近东贸易危机阻碍了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科学技术的支持天文学航海技术发展20、16世纪末,在国际分工出现萌芽的基础上,世界市场的中心、边缘和半边缘区基本形成。
试分析其形成机理。
边缘区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廉价劳动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
中心区利用边缘区的原材料(包括用于铸币和饰物的贵金属)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制成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着世界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