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学派思想的演变和贡献的学科。
通过对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为我们掌握中国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提供全面的资料。
本文将从史学概述、古代史学、近现代史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修订,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份准确、简要且易于理解的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一、史学概述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系统化的学科,其起步较晚。
古代史学主要表现为纪传体、编年体和史论体等形式,而近现代史学则更加注重批判性和科学性。
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学派,如经院史学、科技史学、社会史学等。
二、古代史学古代史学的发展有赖于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的贡献。
例如,孔子提出了"治史之道,必读鲁论"的观点,注重通过史事和史料来洞悉历史的变迁。
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是古代史学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以编年体、纪传体和论述体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了后来中国史学的典范。
另外,汉代的班固、魏晋的范晔等人也对古代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近现代史学近现代史学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现状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在清朝末年,中国学者逐渐接触到西方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并开始对中国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
清末维新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于近现代史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学者开始重视历史学的科学性和批判性。
近现代重要的史学家如梁启超、胡适和陈寅恪等,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新学派、新史学等,都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史学研究方法中国史学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包括文字史料、考古发掘出的实物、民间传说等。
史学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史料,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此外,史学研究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如统计学、地理学和人类学等,以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五、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中国史学在当代继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史学研究成果。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历代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研究和整理,探寻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以及历史观念的变化。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助您复习期末考试。
一、古代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史学起源于传统的纪传体,以《春秋》和《史记》为代表。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代诸侯国的政治事件。
《史记》则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还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更迭,汉代出现了大量以编年体为主的史书。
常见的如《汉书》、《后汉书》等,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史学体系。
此时期的史学注重实证和批评思维,注重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
二、封建时代的历史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学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学主要以编年体为主,依然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录。
例如,唐代的《旧唐书》、宋代的《宋史》等。
宋代以后,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成为主流。
《资治通鉴》综合使用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形式,不仅记录了政治事件,还思考了历史的规律和原因。
三、近代史学与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近代中国的史学由于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例如,明代的李贽提出的历史原始均衡说,强调历史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来认识历史。
进入近现代,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使传统历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冲击。
中国的史学开始引入西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例如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方向。
四、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20世纪初,中国的史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
初期,许多学者主张发扬学派和注重个人研究,例如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实证主义史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历史学开始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思维,例如胡适等人强调历史的人文性。
1949年后,中国的史学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

先秦——史学的萌芽时期1《春秋》: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总计二百五十四年各诸候国的历史。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4《左传》的体列和史料价值:(1)《左传》以史实疏证春秋,其实是一部独立的编年体史书。
( 2)它突破了春秋只记事不记言的框框,事言相兼.(3)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主要史料之一。
( 4)《左传》中体现了作者同情人民,揭露上层,“重人事,轻鬼神”的进步思想倾向。
5《尚书》上古的史书,汇集了殷纣王朝的训诂和追述古代的史篇,最早只称“书”,汉文帝时伏生所传的《尚书》用西汉当时的文字写成,称《今文尚书》,共28 篇。
孔壁所得比伏生所传多16 篇,用蝌蚪文写成,称《古文尚书》。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
月亮乂叫太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 H,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 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
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
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
年、节气是阳历成份。
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
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 )史学意识的产生二、史学产生的年代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
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讪,舜时石伯夷,夏有终古。
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范围一】1、赵翼《廿二史札记》【最重要】《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
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
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评价: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
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
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
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
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
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考试1、《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2、《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3、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春秋》原则:据鲁、亲周。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成贼子惧。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2、主观性太强(曲笔)4、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5、班固与《汉书》班固是我国东汉大史学家,他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00篇,其中十二世大事为纲领,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最新精华】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汇总

【最全备考】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汇总绪论:1、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史实)>各种通史、专史和断代史(记录和编撰)>史学理论、史学史(研究)2、史学评论标准:道德伦理(忠、孝、义等)和“大一统”标准(正统论、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等)。
3、历史和史学(1)历史:一是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是指历史的记载。
(2)史学:指的是一门学问,以人类客观的活的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
4、历史史料学:史学研究的基础包括:(1)文字:各种书籍<主体>(2)实物:遗址、遗物(3)口头资料: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5、参考书目及史学观点:(1)现代史学体系由梁启超创立,提出:史官与史家,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史学发展的趋势(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应以历史编纂学为主、历史哲学为辅(3)仓修良,魏得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该书偏重明清时期,注重体裁的演变、著作的产生以及范围的扩大,并且研究思想、流派、传注等问题;观点:A.汉魏六朝以人物传记为中心B.唐宋元时期主通“明变”C.明清时期具有启蒙色彩D.后著有传记史学、义理史学、考据史学(4)谢保成《中国史学史》:功用趋于政治化、思想日益伦理化、皇家修史制度化、修史种类丰富化(5)(台)王汎森《中国近代的史家与史学》:观点:近代史学的三次革命A.梁启超《新史学》,什么是历史?B.胡适,傅斯年等,如何研究历史?(思想均受到西方思想影响)C.马克思主义史学,解读史学的方法(用阶级的方法)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研究著作:1947年,金毓黼,《中国史学史》第一章、先秦:传统史学的产生一、中国传统史学的产生1、起源:(1)时代背景:远古时代的史学因素:神话和传说(2)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记载载体)、历法的产生(确定时间)(3)成文史料:史学的形成,记事方式的来源是殷代卜辞与周代彝铭。
2、史官的设置与历史的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1)远古时代的史官职责:创造文字、制订历法、观测天象、记载人事、提供咨询(2)殷商甲骨文:甲骨卜辞(3)西周:礼器、祭器、炊具,金文、铭文、钟鼎文(4)春秋:国史、家史3、史书体裁(外表)与体例(内部):A.体裁:多为编年体和纪传体B.体例:包括a.内容构成b.断限(事件记载起始和结束的时间)c.篇目次序d.语言(言、事的写法)e.注释(各书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
月亮又叫太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
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
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
年、节气是阳历成份。
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
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史学意识的产生二、史学产生的年代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
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
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善于描写战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A、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体。
①《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体裁采用编年,记事简短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该书,称作“《竹书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
该书唐以后就不见于著录,约宋代亡佚。
明嘉靖年间出现一本《竹书纪年》二卷,为伪作。
近代称之为《今本竹书纪年》。
②《穆天子传》:汲郡魏墓发现的竹书之一。
内容记周穆王西巡之事,有日月或寻,并详记所行里数。
B、谱牒类: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等。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春秋。
C、语类:以记语为主的史著。
①《国语》:作者左丘明。
又称为《左氏外传》。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
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前后约500年各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
②《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是战国时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
原称作《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
记事起讫: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5年的历史。
《战国纵横家书》也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史书。
D、其他史著①《逸周书》:连序共71篇,今缺11篇,尚存六十篇。
包括了西周至春秋间约600年左右的事迹。
②《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士相见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的史料。
③《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下设360个官。
④《山海经》:性质相当于地理志。
全书共18篇,三万零八百字。
全书通过神话形式,记录了全国的山川矿藏共226处。
载了260多种动物,130多种植物。
第一节朝史学概述秦有御史、内史等史官。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⒈司马迁生平: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
⒉司马迁的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共52万6千5百字。
纪: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
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
书: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记述。
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
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的事迹。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的来源:A、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
B、皇帝收藏的文献档案。
(3)《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⒊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第三节《汉书》的史学成就及班固的史学思想一、班固著《汉书》班固字孟坚(32——92),扶风安陵(咸阳东)人。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三、班固的史学思想:班固是封建时代正统的史学家。
《汉书》中表现出他浓厚的封建意识1、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2、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第四节汉代其他史家和史著一、《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东观,在洛阳南宫,章、和二帝后,为收藏图书之所。
历时160余年。
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它的体例: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
二、荀悦《汉纪》:荀悦(148——209),字仲豫,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第三章封建史学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第一节、陈寿修《三国志》及裴注《三国志》一、陈寿修《三国志》:陈寿(22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四川南充)人。
二、《三国志》内容及特点:全书65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记载了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黄巾起义(184)——西晋灭吴(280)(220曹丕代汉建魏——280)前后共60年的历史。
特点:(1)《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
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
(2)《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
(3)《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
(4)叙事简约,以致疏略三、裴松之注《三国志》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山西闻喜)。
四、《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国志》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据《三国志》、裴注及有关杂记、遗闻趣事等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三国演义》以蜀为正统,尊刘抑曹。
在人物的塑造上,《三国演义》美化刘备集团,丑化曹操和孙权集团。
第二节范晔与《后汉书》一、范晔其人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398——445)。
二、《后汉书》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6年的历史。
由十纪、八十列传组成。
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纪传合成一部,共120卷。
A、编纂体例上在因袭《汉书》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见。
B、叙事以类相从,编次周密。
C、据事直书,立论持平。
三、范晔的史学思想A、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
B、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第三节其他史家与史著A、《宋书》: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任吏部尚书、尚书令等职。
本纪10卷,志8篇30卷,列传60卷,合为100卷。
记事起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刘裕掌东晋大权时,下迄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萧道成篡宋建齐,共75年史事。
B、《南齐书》:萧子显(489——557),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江苏常州西北)人。
《南齐书》记事起自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萧道成专权,终于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共30余年史事。
C、《魏书》:魏收(506——572),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
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1)奉诏撰《魏书》,至天保五年(554)完成。
全书多次修改,现共130卷,其中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
记事上起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68),下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包括183年史事。
地方史志和历史地理著作:A、如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
B、郦道元,字善长,今河北涿州人,生活在北魏,官至东荆州刺史。
著有《水经注》40卷,记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
注文达30万字,是《水经》的20倍。
对中国现在各省的主要河流有详尽的记载,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的重要资料。
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的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的史迹沿革、风土民情及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