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牧童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三首《牧童》

古诗词三首《牧童》

言单
诗 简 击
意此
的 赅 处 词 的 输
PPT
阐入
述你 观的 点正

文 文 字
首 是 制 您

《 想

作 提 牧 炼

汇 报 人 :
尽 量


PPT PPT
PPT PPT
PPT
PPT
壹 目 录 标 题




设 计
的 封

布 局
的 内



效 果
的 动


配 置
的 音


设 计
的 交


技 巧
的 演
重点内容突出
使用大字体 和粗体
使用高亮或 下划线
调整背景和 文字颜色
添加动画效 果
与观众互动交流
提问观众:鼓 励观众提问增
强互动性
小组讨论:组 织小组讨论让 观众积极参与
故事化演示: 将古诗词与故 事相结合吸引
观众注意力
引用案例:引 用与古诗词相 关的案例增加
说服力




汇 报 人 :
朗读音频配置
朗读节奏控制:根据古诗词的节奏 和韵律合理控制朗读的节奏使作品 更具韵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背景音乐配置:选择适合古诗词风 格的背景音乐能够增强作品的情感 表达。
音效配置:适当添加一些音效如鸟 鸣、风声等能够增强作品的氛围和 表现力。
音效添加
选择合适的音效: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氛围选择适合的音效如自然声音、乐器声等。
音效的音量控制:确保音效的音量适中不要盖过诗歌朗诵的声音。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有什么关于牧童的诗

有什么关于牧童的诗

关于牧童的古诗1. 《牧童》
作者:吕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 《牧童词》
作者:李涉(唐)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3. 《所见》
作者: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 《村晚》
作者:雷震(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 《牧童》
作者:周敦颐(宋)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6. 《牧童歌》
作者:崔道融(唐)
牧童骑牛远远过,前山雨过白云多。

白云深处一声笛,应有离人负蹉跎。

7. 《牧竖》
作者:崔道融(唐)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8. 《牧童》
作者:栖蟾(唐)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9. 《牧童》
作者:黄庭坚(宋)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0. 《田舍》
作者:范成大(宋)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1.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牧童在广阔的原野上放牧,吹笛嬉戏,饱餐之后躺在月光下悠然自得的情景。

2.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两个小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诗人由此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猜测:这两个小童大概是想借助风的力量,让船前进吧!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 (1)

五年级下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 (1)
牧 童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他考过 科举,做过县令。后 来,唐代爆发了黄巢 领导的农民起义,时 局动荡,他就带家人 躲入山中修道,是传 说中的逍遥大仙。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 • • 铺:铺展。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带着酒意。
相媚好:表示两人很亲热的意 思。
翁媪:老年男子和老年妇女, 这里指一对老年夫妻。
译义: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是哪一家的白发夫 妻二老。
赏析: 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茅屋前一对老夫妇,他们大概是喝了一些酒,脸上红 扑扑的,一副微醉的样子,正操着乡音在高兴地聊天。白发翁媪,不知谁家?这里 设一问语,便觉声情摇曳,意趣平添。 回首页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剥:身体伏着剥东西。
无赖:顽皮。
译义: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赏析:一个“卧”字传神地写出“小儿”活泼天真的面貌形态,情趣盎 然,读之便感到那顽皮小儿瞒人的举动,天真的心思实在逗人喜爱。
后退
回首页
小结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 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 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欣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 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 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 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 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 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 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 生活。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 ( )

含有牧童的古诗

含有牧童的古诗

含有牧童的古诗
含有牧童的古诗如下:
1、牧童歌笑牛羊下,太古淳风尽属他。

——《秋日山行》
翻译:远远的传来嘹亮欢快的歌声,原来傍晚放牛的小牧童归来了。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代雷震《村晚》
翻译: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唐代卢肇《牧童》
翻译: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趴在牛背上睡着,周围满是秋声。

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唐代吕洞宾《牧童词》翻译: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5、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宋代周敦颐《牧童》
翻译:春风吹拂,活泼可爱的小牧童赶着牛儿,爬上长长的山坡。

抓蚂蚱,捕蜻蜓,春天的田野里,乐趣多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WTT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牧童逮狼(清代-蒲松龄)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

其一童嗥(háo)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qū)彼,号抓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zhǐ),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yǎn)奄僵卧,久之不动。

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2、道中逢牧童跨牛者(宋代-李流谦)田空已不耕,草瘦尚可齕。

搰搰一岁劳,昨此休顷刻。

阿童拍腹卧,短箠听驱策。

早晚穑事动,努力进刍粒。

3、牧童【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牧童词【唐代:储光羲】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5、满江红·牧童【朝代:宋代|作者:王质】落尽斜阳,尚有些、断霞残影。

甚弯环、东溪西巷,南岩北岭。

行熟更教羊引著,睡浓却被鸦惊醒。

渐孤村、树暗颤山_,霜风冷。

人世里,嫌他蠢。

牛背上,输他稳。

但芒鞋一纟两,蓑衣一领。

五脏荒陂蔬荐口,双_幽崦花漫顶。

虽云乌、月黑路蒙笼,何曾窘。

6、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其二【朝代:宋代|作者:黄庶】晓牧侵星大暑天,昼寻芳树绿阴眠。

惜牛不使冲残日,归带黄昏饮小川。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小学这篇文章共1765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牧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

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

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

并板书课题: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

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的草场()的月光
()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

(板书:快乐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

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

”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

我先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

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音乐响)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

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发情怀,发表见解。

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

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

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

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

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

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

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诗句赏析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至此,我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探究。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体现了我创建“和谐课堂”的教学思想。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
牧童
吕岩
快乐悠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