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铜矿设计
武山铜矿云池口尾矿库岩溶塌陷分析

武山铜矿云池口尾矿库岩溶塌陷分析概述:对岩性构造,地下水,岩溶塌陷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形成的空洞,经过地下水渗透及强径流作用不断发展扩大,地下水位下降而使地面失去了浮托作用,最终导致塌陷产生。
通过对岩溶塌陷成因的研究,达到了认识和预报岩溶塌陷的效果。
关键词:尾矿库、疏干排水、岩溶、岩溶塌陷Abstract: to lithologic structure, groundwater, karst collapse, the cause analysis, loose debris in the fourth is formed in the hole, after groundwater seepage, and strength throug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function expansion, the ground water levels fall to the ground lost float “effect, which eventually led to the collapse produces. Through the study on formation cause of the karst collapse, to know and forecast the effect of karst collapse.Keywords: tailings, when water drainage, karst, karst collapse一、概况武山铜矿云池口尾矿库位于江西省瑞昌市白杨镇云池口村,东面为赤湖,水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库区北东方向为赤湖是与库区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表水体。
区域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潮湿气候区。
年平均降雨量为1643.05mm,每年的3-5月为梅雨季节,年平均气温为17.58 oC。
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山岭走向与北东东向构造线一致。
武山铜矿资源储量挖潜途径探讨

武山铜矿资源储量挖潜途径探讨李明骏;骆宇;艾昔文;赵佳雄【摘要】随着武山铜矿开采深度和规模的不断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研究工作,保证矿山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增加矿山保有资源储量已是矿山当务之急.提出了四种资源储量挖潜途径:一是通过加大深部找矿研究力度;二是加强低品位矿石资源利用研究;三是强化技术管理,降低贫、损率;四是做好矿区内银、钼矿资源的查定和评价工作.【期刊名称】《铜业工程》【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武山铜矿;资源储量挖潜;深部找矿;低品位;技术管理【作者】李明骏;骆宇;艾昔文;赵佳雄【作者单位】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武山铜矿,江西瑞昌332204;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武山铜矿,江西瑞昌332204;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武山铜矿,江西瑞昌332204;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武山铜矿,江西瑞昌332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41 引言武山铜矿是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主要矿山,年采选矿石量165万t。
该矿在“二次创业”大潮中提出:“再造武铜”的期望,届时,武山铜矿年生产规模会达到330万t以上。
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增加,矿山将会面临着“接替资源危机”,加强矿山地质研究工作已刻不容缓。
如何对现有矿山进行资源储量挖潜是矿山地质工作者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1]。
2 武山铜矿概况武山铜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瑞昌市境内。
是上世纪60年代发现并评价的大型铜矿山。
矿山采用斜坡道和竖井联合开拓,采用机械化上向分层和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
矿山经过两期挖潜技术改造,目前日处理矿石量达5000t。
在区域上武山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九瑞矿田中部,该矿由南、北两个矿带组成(图1),北矿带为层控热液叠加改造矿床,南矿带属于矽卡岩型矿床。
全区共由127个矿体组成,其中主矿体8个,占全区总储量的96%[2]。
北矿带矿体主要受泥盆系五通组(D3w)砂岩和石炭系黄龙阶(C2h)岩性差异面和假整合面的层间构造控制,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状与地层基本吻合。
江西九江武山铜矿构造-蚀变矿化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江西九江武山铜矿构造-蚀变矿化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李颖;吕古贤;申玉科;吴亚民【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0(025)001【摘要】武山铜矿地处长江断裂南侧的九江-瑞昌构造带中心部位,发育于横立山-黄桥向斜的北翼.不整合面及武山岩体接触带是矿体赋存的主要部位;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和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质灰岩之间的层间断裂带、中石炭统黄龙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的层间断裂带控制块状多金属硫化物体的成生与富集,而武山岩体与石炭系、二叠系灰岩、灰岩捕虏体的接触带则形成夕卡岩型矿体;在武山岩体和石英砂岩接触部位则难以形成工业矿体.在研究断裂构造、接触带构造、褶皱构造和围岩组成特征基础上,预测在标高-1 100 m之上,武山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中仍有较好的找矿前景,而在武山岩体与泥盆系、志留系巨厚碎屑砂岩的接触部位则矿化较差.【总页数】6页(P18-23)【作者】李颖;吕古贤;申玉科;吴亚民【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武山铜矿,江西,瑞昌,332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3;P618.41【相关文献】1.西昆仑北部地区铅锌铜矿带遥感构造蚀变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 [J], 周灵洁;张正伟;程远;沈能平;张中山;游富华2.江西九江地区丁家山矿区深部和外围地球化学找矿与成矿预测 [J], 严如忠;龚敏;袁承先;任利民;闭向阳;曾键年;马振东3.老矿区深部资源量预测的地球化学方法——以江西九江城门山铜矿深部铜资源量预测为例 [J], 龚鹏;寸金鸿;龚敏;熊燃;赵波;王磊;马振东;贾先巧;石伟民;张星培4.江西九江城门山铜矿三维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预测 [J], 吴俊华;龚敏;龚鹏;熊燃;赵波;曾键年;马振东5.中条山铜矿峪铜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 [J], 孙军刚;李洪英;刘晓煌;谢坤琪;李宝龙;尹德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铜武山铜矿选矿车间改造工程

江铜武山铜矿选矿车间改造工程一、工程概况1.工程特点江铜武山铜矿选矿车间,根据业主的要求对粗矿仓、浮选机、板式给料机进行改造,来达到扩产的目的。
由于该工程是改造项目,场地狭窄,施工难度较大,交叉作业多,拆除量大,工期紧等特点。
因此要求施工周密安排和计划。
2.工程内容本改造项目共分大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粗矿仓一些钢架拆除、轨道拆除、混凝土柱拆除,钢柱加长、粗矿仓加大、增加一皮带廊,具体安排按施工设计图实施;第二部分是板式给料机拆除、基础下降、重新安装;第三部分是磨浮厂房内的浮选机总计27组拆除,由原来的4m2换成10 m2浮选机,相应的电缆、盘柜要进行更换。
二、施工部署2.1.组织机构为了对该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调派施工过同类型并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和管理人员,组建该工程施工的项目部负责对该工程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工作。
具体的施工组织结构如下图:施工组织结构图2.2、施工进度计划2.2.1 编制依据本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是以业主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我公司原施工的类似工程项目为依据,同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和现场具体施工条件等情况,合理部署人力、物力资源,以各工序间相互穿插衔接合理安排、妥善协调的施工方式进行编制的。
2.2.2 施工进度网络计划2.2..2.1本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总工期历时60日历天。
总工期及各分项工程节点工期进度计划详见附表1。
2.2.2.2 主要设备节点工期1)、粗矿堆场钢结构拆除工期2天;2)、粗矿堆场钢结构安装工期7天;3)、板式给料机拆除工期2天;4)、板式给料机安装工期4天;5)、浮选机的拆除(包括管道|、电气拆除)工期2天;6)、浮选机的安装(包括管道|、电气安装)工期7天。
2.2.3进度计划控制及保证措施2.2.3.1进度计划是保证施工工期的有力手段,强化全面工序管理,及时平衡各工序的衔接,合理调配施工力量,做到均衡有序的按计划组织施工。
2.2.3.2 根据进度计划安排,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武山铜矿资源储量挖潜途径探讨

铜
业
工
程
总第 1 2 2期
( 1 ) 强 化地 质技 术管 理 。
一
2 6 0 m 中 段 的 回采 已 经 接 近 尾 声 , 针对 一
3 1 0 m 中段 开始 矿石性 质 发生转 变 , 随着开 采深 度 的
增加 , 矿体分支、 复合现象加剧 , 矿体内部矿化不均 , 夹石增多 , 岩脉穿插等不利因素增多 , 这给地质技术 工 作带 来 了一定 的难 度 。 因此 , 降 低损 失 率 和 贫 化 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 , 首先必须强化地质技术管理。 ①认真做好生产探矿设计 和编录等工作 , 在探
随着 矿石性 质发 生转 变 , 开采深 度 的增加 , 矿体 分支 、 复合 现象加 剧 等不利 因素 增多 , 不仅 给地 质工 作带 来 了难度 , 同 时也 给 采 矿技 术 管 理 带 来 了新 的
这部分 低 品位资 源 的开采将 大大 的延 长矿 山服 务年 限 , 具 有着 一 定 的 经济 效 益 和 社会 效 益 。同 时 建 议 矿 山在 深部 找 矿 的 过程 中根 据 实 际情 况 , 做好 低 品位资 源 的查 定 与评价 工作 。
②在靠近北矿带部分矿体上盘和南矿带岩体时, 由于上盘 破碎带和岩体 的稳 固性较差 , 容易 发生 冒顶
和 片帮 , 往往 会造 成 一定 程 度 的贫化 和 损失 。因此 , 需要结合 现场实 际情况 , 提 出切实可行 的开采方案 。
好技术管理不仅仅体现矿 山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
高低 , 更是 直接 影 响到企业 的经济效 益 。
5 0
③在采场 回采完毕之后 , 及时的进行充填 , 防止
武山铜矿资源综合利用和找矿潜力研究

武山铜矿资源综合利用和找矿潜力研究武山铜矿资源位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境内,是中国重要的铜矿资源之一。
近年来,随着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不断提升,武山铜矿资源综合利用和找矿潜力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武山铜矿资源的特点、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找矿潜力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武山铜矿资源的特点武山铜矿资源主要分布在武都、朱店和礼县三地,并且矿石品位高,矿体规模大,资源储量丰富。
武都矿床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铜矿,探明储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品位在1%以上,是中国重要的铜矿矿床之一。
武山铜矿资源的地质构造复杂,矿体产状多样,矿石矿物组合多样,磨损性差,耐磨性好,可加工性能好,适合多种综合利用。
武山铜矿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力。
二、武山铜矿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武山铜矿资源主要以铜为主要产品进行开采和利用,但是其它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
比如在铜矿矿石的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尾矿中含有大量的锌、铅等有价值的金属元素,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这些有价值的元素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取和利用。
在矿山附近地区存在大量的石英矿、硫化物矿等其它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由于受到矿山开采和废渣堆放的影响,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武山铜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利用武山的铜矿资源,不仅需要加强对已知矿体的开采,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找矿工作,不断扩大资源储量和提高品位。
在这方面,武山铜矿资源的找矿潜力研究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从地质勘探方面入手,对矿区的地质结构、矿床分布、矿体形态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通过地质物探和化探等手段,寻找未来资源的可能分布区域和位置。
其次需要加强矿床成因与找矿模型的研究,深入了解矿床的成因和形成规律,进一步完善找矿模型,提高找矿精准度。
还需要结合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球化学技术,对潜在矿化区进行遥感勘查和地球化学测量,找寻隐藏的矿体和矿化带。
针对各种找矿方法进行综合应用,提高找矿效率。
武山铜矿采矿方法介绍

武山铜矿采矿方法介绍(工艺流程)1966年~1992年,武山铜矿与北京矿冶总院共同完成采矿方法的试验研究,逐步确定北矿带采用下向进路式水砂充填采矿方法;南矿带分别采用上向斜壁宽分条水砂充填采矿法或下向进路式水砂充填采矿方法。
两采矿方法一直沿用至2005年,并在实践中不断对采矿工艺进行创新。
2003年,在北矿带-160米中段及-210米中段E1、W2盘区开展双中段开采的试验,成功完成矿块两个中段矿体的回收。
2005年,根据二期扩产工程设计的分级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和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分别选择南矿带W4盘区和-160米中段S1盘区进行采矿试验,并取得阶段性试验的成功。
现武山铜矿使用的采矿方法为北矿带采用下向水平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采矿法,南矿带根据矿岩稳固性不同,分别采用下向水平进路式水砂充填和上向分层进路式水砂充填采矿法,具体介绍如下:一、下向水平分层进路式充填采矿法:走向布置盘区,长度一般为100米,宽度为矿体厚度,高度为中段高度,分段高度10米,水砂充填高度分层高度为3.0米。
采准工程布置在下盘围岩内,切割时沿矿体下盘界限,沿脉掘进切采进路,断面为3.0米*3.0米。
从切采进路两端回采进路,由下盘向上盘推进,由两端向中央逐条进路后退式回采。
回采工艺:气腿式凿眼机打眼,浅孔爆破,局扇通风,WJD-76型电动铲运机出矿至采场溜矿井,坑木支护,支护间距切采不大于0.8米,回采支护间距不大于1.1米,进路回采结束后,平整底板并铺设300m厚的钢筋混凝土假底。
经养护后,由地表充填站将比配好的充填料,经管道输送至采场工作面进行充填,水通过采场泄水井排至下一中段,在水泵房集中排出地表。
二、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式充填采矿法:盘区,长度一般为100米,宽度为矿体厚度,高40米,分段高度10米,分层高度3.3米,底柱高6.6米,间柱宽4米。
采准工程均布置在较稳固的上盘围岩内。
切割方式根据矿体的稳固程度以及进路的布置形式来确定。
现场技术改造—武山铜矿

立志当早,存高远现场技术改造—武山铜矿武山铜矿北矿带矿石含铜品位高,伴生元素多,储量大,是国内少有的富矿。
但由于矿石性质复杂,自1977 年选厂试产以来,选别指标一直很不理想。
1981 年5 月江西铜业公司会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南昌设计院、武山铜矿对北矿带选矿流程进行了验证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原设计流程已不适应变化了的矿石性质,需对北矿带选矿流程进行改造。
武山铜矿科研所何邦利同志著文认为,武山采用浮选—水冶联合流程,既可以使武山酸性废水得到综合治理,又可以使选矿回收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能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北矿带矿石含铜品位高,伴生元素多(硫23.78%,金1.00 克/吨,银55.00 克/吨),投产初期,铜品位高达4%以上,是国内少有的富矿。
矿石矿物组成复杂,铜矿物与黄铁矿的嵌布关系十分密切,矿物的嵌布粒度极不均匀;嵌布特征以充填交代结构为主;构造主要为松散状、星点状;含硫高;含泥多;次生硫化铜含量高,性脆、易碎、极易氧化成胆矾和水绿矾,造成水溶性铜性盐不断增加(入厂原矿中硫酸铜的占有率为10%左右)。
选矿碎矿采用三段闭路,粗碎后进行洗矿。
磨浮分离、北两系统。
北矿带原设计采用阶段磨矿,优先浮铜流程(原则流程见图1)。
目前是由南矿带小系统处理北矿带次生富集带矿石,处理量400 吨/日(原则流程见图2)。
图1图2[next]技术难点武山铜矿地处长江中下游,气温高,温度大,雨水多,入厂矿石含水和硫酸铜高。
在浮选作业中,以石灰調浆,铜离子几乎全部变成多种形式的难选氧化铜。
由于矿石性质复杂多变,配矿又难以实施,现有工艺流程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矿石性质;生产指标也一直很不理想,铜回收率80%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山铜矿设计毕业设计大致进度一。
总论1.1矿山概况。
1.2设计依据,1.3设计指导思想1.4矿山建设主要方案1.5存在的问题与建设。
2矿山地质2.1矿山。
矿山地理语音与气候条件。
2.2矿区地质构造2.3分布产状与规模2.4矿区水文地质2.5矿区工程地址2.6矿区环境地质。
3矿山年产量及服务年限3.1矿山年产量3.2矿山服务年限3.3矿山工作制度。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4.1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4.2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害成分分析4.3开采工业指标。
5矿床开拓。
5.1井田划分。
5.2矿体移动范围5.3阶段高度的确定5.4矿床开拓方法选择5.5阶段及矿块开采顺序5.6三级矿量。
6矿山井巷工程。
6.1矿山基本的巷道工程。
6.2平硐井筒及阶段运输平巷断面设计。
6.3平硐井筒及阶段的位置的布置6.4平硐井筒阶段运输平巷施工要求7采矿方法。
7.1矿床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7.2采矿方法选择7.3采矿方法简述。
8矿井运输及提升。
8.1运输任务方式及线路8.2运输设备选型8.3轨道结构及选型8.4列车编组计算。
9矿井通风。
9.1矿井通风概述。
9.2矿井通风条件,风量计算9.3通风阻力计算。
9.4通风制度9.5通风。
设施通风设备选型。
10供风供水供电矿井供风,矿井供水。
矿井供配电11矿井排水。
矿井用水量及确定依据11.2排水水系统及其工程设施11.3排水设备选型。
12.劳动安全已工业卫生。
12.1劳动安全12.2工业卫生。
13矿山环境保护。
13.1矿山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物13.2采矿车间环境及保护13.3其他无污染源环境保护。
14总图运输。
14.1矿山地理位置以及总图布置14.2矿区运输。
开拓系统0# 采矿方法图1# 通风系统1#武山铜矿设计》》》50万吨1矿山概况矿区位于九江瑞昌铜矿田中部,横立山——黄桥向斜东段北翼的单斜构造内。
地层由志留系至三叠系的碎屑岩及碳酸盐类岩石组成。
断裂以北东东、北北西——北西及北东向较发育。
岩浆岩主要由燕山早期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岩株和一些岩脉组成,按侵入顺序计有:闪长岩、次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花岗细晶岩、煌斑岩,其中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有关。
武山矿区由南北两个矿带组成。
南矿带为典型矽卡岩矿床,北矿带属层控矿床。
北矿带矿体产于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石炭系中统黄龙阶、二叠系下统栖霞阶等层位中。
空间分布受层间假整合面及断裂构造控制,呈北东东向带状展布,全长2700米,南北宽200米,工业矿体走向长I600米,倾斜延深至-720米以下,近地表矿头已氧化成褐铁矿。
南矿带受面积约0.6平方公里的花岗闪长斑岩体控制,位于二叠系下统茅口阶至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等碳酸盐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带中。
主矿体呈马蹄形,其展开长度为2150米,倾斜延深至-800米以下,矿头被第四系表土层覆盖,埋深约30米,小矿体产于岩体内的碳酸盐捕虏体中。
2设计依据设计任务、依据及原则本设计是以武山铜矿现有地质勘探资料为依据,以导师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为指导。
设计年产量(矿石或金属量)50万吨的铜矿矿山,设计任务以矿井运输与提升方向为主,所设计的矿山为已开采矿山,并继续开拓型。
此次毕业设计的设计依据为:1、设计的文件依据(1)毕业设计任务书。
(2)《武山铜矿地质报告》及附图。
2、设计的法规、规程、标准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年11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1996年10月ll日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30日劳动部发布;(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lO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5)《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1996年10月4日劳动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1996年10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第三号令颁布;(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全国七届人大十一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施行;(7)《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写提纲;(8)《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l6423-2006;(9)《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1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11)《矿山电力设计规范》GB50070-94;(1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1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l-2002;(14)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45号《江西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l6-87(2001);(1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l40-90(1997);(18)《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一、矿山地质资料1、矿区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地形特征(山脉、河流、标高等、矿区的经济状况(工农业生产概况、城镇居民点、建筑材料来源、电力和劳动力的供应情况、水源等)。
气象条件(温度、降水量、湿度、风向、风力等),矿产对该区及国民经济的意义。
2、地质勘探(1)区域地层系统与岩性,矿区地质构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侵入岩与矿床的关系;(2)矿床赋存情况与开采技术条件矿床类型、矿床生成的地质年代,矿体数量与产状,矿体走向倾斜和厚度及其变化情况,埋藏深度及连续性,矿体沿倾斜走向的变化(分支、复合、胀大和缩小等)。
矿石的矿物成分、有用成分和有害成分的含量。
矿石的全分析,有用成分在矿体中分布的特征。
工业品位、边界品位与最小可采厚度。
矿石与围岩的物理机械性质:矿石与围岩的结构、硬度、容重、松散系数、稳定性、自然安息角、岩移角和块度等。
矿石和围岩的其它性质:游离SiO2的含量、自然性、氧化性、结块性和毒性等。
矿体与围岩的接触情况,矿体的带状分布。
矿石的可选性与矿石的技术品级。
矿床的地质破坏情况。
(3)矿床储量(或局部储量)、勘探程度、矿床勘探(包括生产勘探)方法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矿石储量计算方法(计算中采用的厚度、品位、体重和湿度等参数及其修正系数)。
各级矿量所占水比重,矿床远景。
(4)图表资料a.地质地形图(带露头和地表总平面布置)1:500、1:2000、1:1000;b.矿床储量计算投影图。
包括:(1)储量计算平面投影图(缓倾斜矿床)。
1:2000、1:1000(2)储量计算纵投影图(急倾斜矿体),1:2000、1:1000;c.矿体横剖面及矿体中段平面图。
1:1000、1:500;d.矿床顶底板等高线图(用于缓倾斜矿床)1:2000、1:1000;e.坑内外联络图;f.勘探网布置平面图与勘探线剖面图。
(5)矿床水文地质资料矿床的含水性及有无流砂等现象。
含水层的数目厚度与埋藏深度,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矿内涌水量及其变化。
地面水与地下水的性质(酸碱度、硬度与菌度等),泉水源、给水工程和供水条件。
2.1 矿区地理与气候条件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武山铜矿(简称武山铜矿)位于江西省瑞昌市白杨镇境内,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15°37′38″~115°39′56″,北纬29°44′04″~29°45′12″。
瑞码公路横贯矿区西侧,南行8km到瑞昌市,转而东行35km到九江市,北行12km至长江边瑞昌市码头镇。
武(武昌)九(九江)铁路穿过矿区西南边缘,武山铜矿建成1.5km铁路专用线与之相连。
水陆交通便利(如2—1图)。
图2-1 武山铜矿交通位置图瑞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大陆温湿性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1700mm左右,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上下,年无霜期240~260天。
2.2 矿区地质构造武山铜矿区位于九——瑞矿田中部,横立山——黄桥向斜北翼,东西长2.7km,南北宽2km。
花岗闪长斑岩体呈岩株侵入石炭系至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矿体赋存位置有四个部位(接触带、层间断裂带、五通组与黄龙组之间的假整合面、岩体内围岩残留体),由二种重要矿化类型(含铜矽卡岩、含铜黄铁矿)构成(图2—2)。
F 3F 2F 1F 4F 5F 6F 7F 9F 10F 11F 12F 13010*******m 4040F 1º图2-2 武山铜矿床地质略图1-三叠系中统嘉陵江组下段;2-三叠系下统下、上段、;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4-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下、上段;6-二叠系下统栖霞组下、上段;7-石炭系中统下、上段;8-泥盆系上统五通组;9-志留系上统下、上段;10-花岗闪长斑岩;10-石英闪长玢岩,12-闪长玢岩;13-煌斑岩;14-高岭土;15-褐铁矿;16-块状硫化物矿体;17-矽卡岩;18-角砾岩;19-破碎带;20-地质界线;21-正断层及编号;22-平移断层及编号;21-勘探线及编号2.2.1 地层由北而南、由老到新依次为:志留系上统纱帽组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白云岩、灰岩;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炭质灰岩、茅口组燧石结核灰岩夹硅质岩,上统龙潭组煤层和炭质页岩、长兴组燧石灰岩;三叠系下统大冶组页岩、灰岩,中统嘉陵江组灰岩及第四系粘土、亚粘土。
其中石炭系中统黄龙组至三叠系下统大冶组地层为主要的赋矿层位。
地层走向65°~75°,倾向南东,倾角60°~75°。
地表除志留系、泥盆系出露较好外,其它时代地层仅零星出露,第四系覆盖面积占60%。
2.2.2 褶皱构造横立山——黄桥向斜轴向北东东,轴部隆起,形成“W ”形复式向斜,西端扬起,向东倾伏,三叠系中统嘉陵江组灰岩构成向斜核部,泥盆系上统五通组至三叠系下统大冶组地层分布于向斜的两翼。
2.2.3 断裂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东、北西——北北西、北东向三组。
北东东向断层发育于地层假整合面、岩性差异较大的层间,早期以逆冲为主,后期转化为正断层性质,主要有FⅡ-11、FⅡ-12、FⅡ-2等。
北西——北北西向断层发育于矿区北部,为平移断层,断距一般2~16m,主要有F1~F11。
北东向断层分布于矿区南部,为平移断层,主要有F15等。
2.2.4 岩浆岩矿区岩浆岩比较发育,主要由花岗闪长斑岩岩株及一些岩脉组成,成岩时代为燕山早期。
侵入顺序为:闪长岩、次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细晶岩——煌斑岩。
其中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有关。
花岗闪长斑岩主岩体呈岩株侵入于二叠系——三叠系中统碳酸盐类地层中,出露面积0.6km2,平面呈椭圆状,剖面呈喇叭形,三度空间形态为一向南东陡倾的蘑菇状岩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