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召开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讨会

合集下载

OBE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OBE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O B E 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田德刚,王 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四川绵阳 621000)*摘 要:依据O B E 理念逆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逻辑,在市场调查基础上,分析学生就业岗位群,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毕业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产出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充分保障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㊂关键词:O B E 理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逆向设计;高职院校d o i :10.3969/j .i s s n .2095-5642.2020.12.005中图分类号:G 7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20)12-0035-06借鉴‘悉尼协议“等国际范式认证标准以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并将标准要求转变为专业建设的行动方向势在必行[1]㊂国际范围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标准可以归纳为 专业建设机制的梳理与改进㊁基于O B E 理念的培养目标修订及课程体系调整㊁培养质量的持续检测与评估 三大举措和相应方法论[1]㊂O B E 理念以产出为指导,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要求,依照毕业要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2]㊂传统人才培养观念及人才培养方式不到位造成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当毕业生走出校园,面临实际工作问题时,只会机械处理,不能随机应变,甚至表现不出专业态度,更谈不上专业解决办法㊂基于O B E 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对于深化教学改革㊁优化人才培养质量[3],为地方产业提供大量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促进作用㊂一㊁O B E 理念下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O B E (O u t c o m e -b a s e d e d u c a t i o n )理念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该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可预期的学校效果开展,在实践中聚焦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㊂该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由S p a d y 提出来以后,已经成为美国㊁英国等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㊂O B E 理念主要解决五大核心问题:目标 学生学习什么,掌握什么;需求 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原因是什么;过程 如何使学生获得这样的学习结果;评价 如何有效地知道学生学习结果[4];改进 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结果,保障措施如何?O B E 理念关注产出,即学生学得怎么样,更多强调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是否明确,设定目标是否达成㊂O B E 理念下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思路如下:从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入手,调研行业企53*收稿日期:2020-06-08 基金项目: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初创型企业管理能力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协同研究与实践 (J G 2018-1039) 作者简介:田德刚(1987 ),男,山东滨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㊁职业教育;王 川(1966 ),女,四川绵阳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㊁职业教育㊂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2月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梳理出能力指标点㊂再对照毕业要求和能力指标点调整课程体系㊂二㊁基于O B E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逆向设计的逻辑结构如何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迫切思考的重要课题㊂O B E理念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理论,O B E理念下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再遵循传统的 正向设计-正向实施 ,而是在市场调查基础上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要求,进而总结出学生应当达到的素质和能力标准,将此设定为学生毕业要达到的指标,置于人才培养的最前端㊂因此,逆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便是:市场调查 明确目标岗位群 确定用人单位需求期望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毕业要求 构建课程体系(见图1)㊂该逻辑强调 需求 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其实质是 了解需求 进而 满足需求 ㊂图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逆向设计的逻辑结构三㊁O B E理念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一)市场调查,确定目标岗位群首先,本研究通过访谈㊁问卷调查㊁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进行市场调研,走访了智联招聘成都分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重庆斯威汽车公司等多家企业,与现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往届毕业生进行座谈,听取了来自企业一线专家对企业用人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先后与青岛职业学院㊁淄博职业学院和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讨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17版)“,确定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目标岗位群方案㊂旧版方案里人力资源管理只针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岗位,新方案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企业外部人力资源服务业和企业行政事务管理人员(具体如表1所示)㊂63第36卷(总第334期)田德刚,等:O B E 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表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职业面向分析表所属专业大类所属专业类对应产业类型对应行业类别主要职业类别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公共管理与服务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人力资源服务人员行政事务处理人员人力资源规划㊁招聘与配置㊁绩效管理㊁薪酬福利管理㊁培训与开发㊁员工关系管理㊁人事业务代理㊁职业介绍行政助理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二)胜任力分析,确定产出成果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建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胜任力模型,借鉴麦克利兰提炼的21项通用能力构成的能力词典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职业标准“‘岗位说明书“及相关文献资料[5],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岗位群调研基础上,找到它们胜任工作的通用素质㊁知识和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的 成果 为后续工作开展导向作用㊂通过调查,总结出本专业的通识能力主要有爱岗敬业㊁工匠精神㊁学习能力㊁沟通协调能力㊁信息处理能力㊁分析综合能力㊁团队合作能力㊁外部客户服务能力㊁内部客户服务能力㊁创新能力和保密能力11项㊂专业素质和能力主要由三大岗位群决定:企业内部人力资源(H R )岗位群有人力资源规划㊁招聘与配置㊁培训与开发㊁绩效管理㊁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等相关专业能力51项;人力资源服务岗位群有人事代理㊁专业介绍与职业指导等相关专业能力17项;企业行政事务管理岗位群有行政事务管理㊁办公事务管理㊁涉外事务管理等13项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由岗位通用能力(40%)和岗位职业能力(60%)构成,并对岗位通识能力和岗位技能进行描述㊁能力编号㊁能力赋值㊂本研究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83项能力指标的分析,确定出专业培养的 产出成果 ,部分成果如表2所示㊂表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部分 产出成果 (部分示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技术技能描述能力编号分值60分/岗位2招聘与配置2.1招聘信息的发布2.1.1能够确定人员招聘的来源和内部招聘的方式2.1.2能够采集人员招聘需求信息2.1.3能够选择招聘信息发布渠道设计招聘广告和应聘申请表2.1.4能够编写企业简介Z Y-RW-12Z Y-RW-13Z Y-RW-14Z Y-RW-15871010(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通过市场调查,充分了解人力资源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及川渝地区人力资源相关政策,明确人力资源管理行业需求和人力资源岗位胜任力需求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川渝地区民营企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㊁智㊁体㊁美㊁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㊁良好的人文素养㊁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㊁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 两弹一星 精神,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人力资源服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转型背景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外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㊂(四)合理制定毕业要求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职业资格标准,在听取专家㊁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毕业要求意见稿,再对新的要求意见稿以问卷73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2月形式听取行业企业专家㊁毕业生和在校生意见㊂对反馈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形成毕业要求建议书,再通过相关领导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讨论,经学校党委会讨论通过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要求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确定了9项明确可衡量毕业指标,51项具体标准㊂为了使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每项毕业指标设置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训练进行支撑,其中部分毕业指标如表3所示㊂表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部分毕业要求(部分示例)毕业指标培养目标招聘信息的发布应聘人员的初步选拔校园招聘员工录用管理课程设置胜任招聘专员1.能够确定人员招聘的来源和内部招聘的方式2.能够采集人员招聘需求信息3.能够选择招聘信息发布渠道设计招聘广告和应聘申请表4.能够编写企业简介1.能够分析应聘人员履历筛选应聘人员2.能够进行应聘人员背景调查并安排体检1.能够组织校园招聘设计校园招聘面试题目2.能够编制填写校园招聘记录表1.能够办理员工录用手续签订劳动合同组织新员工培训2.能够收集整理新员工信息认知实习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人员招聘与测评实务人员招聘与测评实训劳动法理论与实务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本着 必须 够用 原则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企业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四级考试的知识㊁技能要求,将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适度糅合,强调以技能和素质培养为中心,专业知识为技能和素质服务的课程设计理念,构建专业基础课程㊁专业核心课程㊁专业实践课程体系[6]㊂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重点突出 育人 功能,强调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㊁身体心理素质㊁人文素质㊁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兼顾学生专业技能要求,培养国家需要的 德技并修 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见表4)㊂表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类别课程名称专业基础课程组织行为管理实务㊁管理心理学㊁社会学㊁信息技术与办公自动化㊁应用文写作㊁中国传统文化专业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基础㊁招聘与测评实务㊁绩效与薪酬管理实务㊁培训管理实务㊁劳动法理论与实务㊁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专业拓展课程企业行政管理㊁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㊁社会保障概论㊁公关与礼仪㊁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专业实践课程专业认知实习㊁专业综合实习㊁专业跟岗实习㊁专业顶岗实习㊁招聘与测评实训㊁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实训㊁信息技术与办公自动化实训㊁绩效与薪酬管理实训四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与常规设计的差别(一)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产业需求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 学科为中心 的六大模块,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新要求㊂新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增加了企业外部人力资源服务人员和企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相应地增加了 人力资源市场服务 和 企业行政管理 两门课程㊂考虑到学生学习和就业实际,将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规划 课程调整为 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 ,采用虚拟仿真软件教83第36卷(总第334期)田德刚,等:O B E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学,上课时间由第二学期调整为第五学期㊂新增 认知实习 让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最后一周进入企业考察参观,了解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环境,增强对未来职业的初步认知和专业的归属感㊂另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其他课程进行内容调整与课程合并,主要有 劳动法理论与实务 由 劳动关系管理实务 调整而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劳动法律意识和基本法律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由 人力资资源开发与管理 调整而来; 信息技术与办公自动化 由 计算机文化 与 办公自动化 合并而来; 组织行为管理实务 由 管理学原理 调整而来㊂取消了 领导艺术 组织行为学 信息学 统计学 汉语言实训 和 计算机文化 等专业课程㊂(二)课程进度更加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新课程进度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诉求,按照 小模块理实一体 循序渐进安排课程㊂在大学一年级主要进行专业大类培育,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课程㊁专业基础课程,以通识教育作为重点㊂大二主要侧重专业能力培育,主要是专业课程,尤其六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㊂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则主要考虑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开展多出口培育,因此大二下学期增设了 人力资源市场服务 和 企业行政管理 两个专业方向课程㊂为了更好地实现 理实一体化教学 ,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在每门专业课程后加设相应实训课程,如 人员招聘与测评实务 理论课程结束后设置了一周的 人员招聘与测评实训 课程㊂为了巩固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先后开设 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综合实习 专业跟岗实习 和 专业顶岗实习 ,使学生从对岗位有基础认知到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再到能够完全履行岗位职责,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㊂(三)教材选取基于任务导向的活页式教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教师摒除先前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选取活页式教材,并鼓励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教材,不再以知识体系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再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㊁连贯性和完整性,而是以 岗位需求 为导向,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以项目形式组织教学,以活页式贯穿起来[7],更加注重学生在一定理论基础上职业技能的掌握㊂同时辅之以数字化线上教学资源,包括动画㊁虚拟仿真㊁微课等专业教学资源库,改变过去漫灌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强化资料的 学习功能 而非 教学 功能㊂(四)以教学产出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指标新方案课程评价注重教学效果产出,主要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任务达成度作为课程评价主要依据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加强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跟踪性评价和最后的形成性评价,考核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发展为学生自评(20%)㊁小组互评(30%)和教师(或企业教师)评价(50%)综合考量㊂对每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考核项目及对应产出,并辅之以科学的权重,既要考查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考查学生综合素养,为培养国家和企业需要的合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㊂五㊁结语O B E理念在很大限度上实现了对传统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翻转㊂利用O B E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逆向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科体系,让学生处在课堂的中心,更加清晰毕业要求和职业需求,也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需求,最终有效助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㊂参考文献:[1]杨前华,汤昕怡,王文轩.基于国际范式的O B E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的设计与研究[J].职教通讯,2019(4):30-35.93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2月[2]张少华.基于O B E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8):144-145.[3]吴佩莹.O B E教育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12):56-58.[4]张霞,胡建元.基于O B E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6):227-231.[5]唐伶.基于 中国制造2025 的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6):30-35.[6]陈高锋,付建军.活页式教材设计及应用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2020(5):26-27.[7]周蒨.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实践 以‘秘书信息工作实务“课程为例[J].科技展望,2016(5):211.R e v e r s eD e s i g no f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C u r r i c u l u mS y s t e mu n d e r t h eO B EC o n c e p t:T a k i n g H u m a n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M a j o r a s a nE x a m p l eT I A N D e g a n g,WA N GC h u a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H u m a n i t i e s,M i a n y a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M i a n y a n g,S i c h u a n621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OB Ec o n c e p t,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o g i co f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s y s t e m o f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 i s r e v e r s e l y d e s i g n e d.T h e e m p l o y m e n t g r o u p s o f s t u d e n t s a r e a n a l y z e d a n d t h e p r o-f e s s i o n a l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g o a l s a r e c l a r i f i e do n t h eb a s i s o fm a r k e t r e s e a r c h.D e s i g n i n g t h e 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 b a s e do n g r a d u a t i o n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a n dd e s i g n i n g 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s y s t e ml e a d e db y o u t p u t c a n f u l l yg u a r a n-t e e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g o a l s o f 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m a j o r i n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K e y w o r d s:t h eO B Ec o n c e p t;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sm a n a g e m e n t;c o u r s e s y s t e m;r e v e r s ed e s i g n;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编辑:赵华责任校对:罗布) 04。

面向“新师范”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新师范”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新师范”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作者:陈涛和斌涛马引弟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2期[摘要]“新师范”教育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孕育而生的。

本文在解析“新师范”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师范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以陕西理工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根据“新师范”教育的建设理念,从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构建了涵盖“五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五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五阶段”全程闭环式质量保障体系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新师范”教育背景下师范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基金项目: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JS2022YB048);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3BZ047)。

引言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从“以量的增长”向“以质的提升”转变,并呈现出“发展性需求”,即从对“合格教师”的需求向着对“优秀教师”需求转变,这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使命和要求,赋予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新的内涵。

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提出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正式开启“新师范”教育的新篇章,它赋予了教师教育新的目标和任务,振兴教师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满足当前和未来人民群众对高質量基础教育的期盼。

2018年开始,国内学者对“新师范”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王创等系统介绍了广东省“新师范”建设的总体情况,为我国其他省份开展新师范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摘要:新经济的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

未来新兴产业和经济对新工科人才的定义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基于新工科对工程造价专业产生的变革与挑战,文章着重分析了传统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造价;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086-03收稿日期:2019-05-08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636183)作者简介:曾思媛(2000—),女,四川内江人,在读本科生,攻读方向:工程造价。

指导老师:霍海娥(1974—),女,山西代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绿色建筑理论与技术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环节。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行进,给中国的工程教育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工程科技人才的竞争力,我国必须致力于成为工程教育大国和工程教育强国,为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奠定基础[1]。

未来新兴产业和经济对新工科人才的定义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以实际工程为主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建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将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放在首位,致力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

四川师范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四川省区域经济进而辐射全国经济发展需求。

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出以成效为导向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不断发展专业内涵,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群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加快工程造价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

衔接需求目标的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改革转向

衔接需求目标的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改革转向

2020年12月第6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ec.2020No.6衔接需求目标的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改革转向李圆赵虹元(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洛阳471934)摘要:地方师范院校是区域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来源,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充分关注基础教育学校对教师基本素质的。

,师范人才培养基础教育学校对教师的实际需求,人才协同培养缺少稳定成熟的联接运行机制,导致职培养与职后需求的素质结构脱节,造成了人才资源实教师基本技能的重的人才培养改革能够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帮助职前师范生和职后教师定位,有基础教育教学的区域特点,学学生教师的实关键词: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673(2020)06—0090—05Demand-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Cultivation in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I Yuan,ZHAO Hongyuan(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He'nan471934) Abstract: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basic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region.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s need to focus on teachers'basic quality.At present,it is difficult for local normal in­stitutes to master the actual needs of teachers in the region,and the lack of a stable and mature connecting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coordinated training of talents leads to a disjointed quality structure between pre-service training and post-service demand.As a re­sult,talent resources could not be reasonably deployed and teachers'basic skills could not be repeatedly improved.Demand-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reform can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achers'education in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lp pre-service training and post-service teachers to adjust their role orientation,and effectively adapt to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 education teaching,which can meet the actual expectations of schools and students.Key Jords: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ic education;demand convergence;reform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简称《意见》),《意见》指岀:“有的地方师范教育体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收稿日期:2019—11—06基金项目:202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身份认同的师范生师德素养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BJY026)阶段性成果;2019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教育扶贫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教师职业稳定的社会支持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2400410123)阶段性成果;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化解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YJC880077)阶段性成果。

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教育实习
必修
16
16W
考查

0)
各学院
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
必修
4
4W
考查
1w
1w
1w
1w
实验实训中心
各院系
按《合肥师范学院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执行。
教育研习(毕业论文)
必修
10
10W
考查
3w
7w
各学院
教育实训与研习课程
(培养实践能力)
30
修读30学分
素质拓展教育平台
69401101
入学教育
必修
1
培养基本军事技能
5
专业教育
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
培养实验技能
6
随课进行的实验或实验课
培养基本实验技能及组织实验能力
7
。。。。。。
教师教育
师德修养模块
1
16
3
培养从教素养
教育理论基础模块
1.5
24
1-2
培养理论素养
学生指导模块
0.5
8
1-4
培养教育能力
学科教学模块
15.5
224
1-5
培养教学能力
职业实训
附件1:师范类文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课程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修读
性质
学分
总学时
学时构成
考核
形式
周学时分布
所属学院
备注
理论
课内
实践
课外
实践




1
2
3
4
5
6
7
8

以趣促学 以督提质 以优增效--北二外成都附小创生优势增值课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以趣促学 以督提质 以优增效--北二外成都附小创生优势增值课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摘 要]2019年1月,四川省教育厅颁布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我校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围绕育人目标和教育任务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积极借鉴、科学设置,创新开设了课后服务优势增值课程,推动上级指示精神落地、走深、抓实。

[关键词]延时服务 增值课程 提质增效学校由原来的百草园小学更名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小学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等发生了质的飞越,如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如何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彰显学校特色,亮出学校新名片,是当时学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延时服务开展以来,我们把在服务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我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矛盾如下:问题1:学生的课程需求与学校教师能否提供高质量课程之间的矛盾。

问题2:家长对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差异性需求和担心课后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

家长既希望通过课后服务提高孩子语数学科的学业成绩,又希望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问题3:大幅度增加的教学工作量与部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不主动、不积极导致教师收入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问题4:班级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与班级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

教师之间的优势与短板,导致班级学生发展差异性增大。

问题5:学校发展历史与学校发展愿景的矛盾。

一、主要做法瞭望Liaowang以趣促学 以督提质 以优增效——北二外成都附小创生优势增值课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四川省成都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小学 毕 英(一)精心谋划,科学设置,夯实基础,提升素养第一,科学研判。

围绕育人目标,班子成员积极征求教师、家长、学生的意见建议。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现有师资资源,开设了课后服务优势增值课程,多元浸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全面发展。

第二,课程设置。

学校将课后服务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础课程由基础学科类课程和核心素养提升类课程组成。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

2016年第11期总第426期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快速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

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地方教育发展的要求来确定教师人才的培养目标,让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能够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改革要求。

但新建本科院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殖方面却存在目标不明晰的问题,教学单一,针对性不强。

2.专业课程体系不科学。

调查中发现,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现行的教学计划一般是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的,致使开设的课程不科学、重复严重,不能体现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

在课程设置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单纯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这种封闭性师资培养体系带来课程结构体系的滞后,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欠缺。

3.考核内容和培养类型结构待完善。

教育专业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是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

我国的教育课程中的理论课过多,而切合实际需要的实践机会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太少,导致课程结构比例失调。

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高校应该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考核内容中,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的需求,以适当分配普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

相关学院应将实践性教学的成绩和学生的学分挂钩。

二、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1.加强对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

玉林师范学院在今年5月初被确定为全区4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在此背景下,我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就是学校的转型发展。

将与企业工作任务相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内容和已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企业中征求意见,从而使学校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2.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加“能力型”。

北师大2020版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北师大2020版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北师大2020版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doc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北师大2020版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近年来,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已成为高校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作为中国教育行业的领军学府之一,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不断优化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和变革的趋势。

2020年的最新版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北师大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需求,着眼于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学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北师大2020版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首先明确了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科技潮流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学研究生。

北师大2020版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设计了系统全面的培养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教育学研究生需深入学习教育学相关专业知识和理论,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课程与教学论、学校管理与领导等方面的知识。

2. 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授课技巧,培养其在教学实践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学术研究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北师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与科研能力,鼓励教育学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提升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4. 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学习:为了提升教育学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北师大2020版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也增加了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扩展学术视野。

1. 导师制:教育学研究生将由指导教师负责全程指导和带领,帮助学生规划学习和科研计划,解决学术问题,提升学术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师范学院召开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育
课程设置研讨会
3月31日,成都师范学院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育课程设
置研讨会在实验南楼一楼会议室举行.学校副校长任迎虹教授同教务处、教师教育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校教务处
处长冯鸿教授主持.
研讨会上,任迎虹强调,各师范专业院系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其中,教师教育类课程板块的设置要与学校发展转型和办学
定位紧密结合,要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目标紧密结合,要与教师
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紧密结合,要与专业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同时,要
全面体现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
性要求;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学生顺利入职、提升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和紧跟时代要求奠定基础.
教务处教学质量科科长钱小华老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清树教
授等就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先后进行说明;教育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政教系、美术学院等相关开课单位
参会代表重点围绕教师教育课程板块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整个会议持续近三个小时.与会同志在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达成初步共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