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中医疾病护理_常规
中医骨伤病护理常规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骨伤病护理常规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骨科一般常规护理进行。
2、做好病情观察,护理记录,了解疼痛部位J性质,放射的范围。
3、对于急性期的患者,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及有无放射疼和皮肤感觉异常的情况。
4、卧硬床,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症状缓解后不易做伸腰,持重物,急转猛蹲,骤起等动作注意劳逸结合。
5、采取卧位休息或直立体位,尽量减少坐位和半坐位,以减少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
6、下床活动时使用腰围以保护腰部。
7、症状缓解后应坚持锻练腰背肌。
8、注意患者有无二便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治湿疹,压疮的发生。
二、临症护理1、推拿疗法:调和气血,解痉止痛每日一次。
2、针灸疗法①主穴:肾俞、委中。
急性期用泻法。
慢性期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加用灸法。
②耳针疗法:常用穴位腰椎、能椎、神六、交感、皮质下、痛点、内分泌。
③小针刀疗法3、中药熏洗或热敷法4、拔罐疗法5、腰椎牵引法脾胃功能失调1、了解病人平时饮食爱好。
调整饮食的色香味,促进其食欲。
2、饮食宜活血祛瘀健脾胃。
如,莲子芙实,黑木耳。
新鲜水果蔬菜。
以温性祛风食物。
如当归红枣煲羊肉,饮适量蛇酒,五加皮酒。
以温经祛风,散寒通络,忌辛辣、燥热、生冷、寒凉之品。
排泄改变1、了解病人的正常排便及排尿习惯,利用各种排尿诱导法, 如按摩下腹部,听流水声。
2、鼓励病人多饮开水。
摄入果汁及富有纤维的食物。
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
3、遵医嘱应用软便剂和缓泻剂,或针刺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穴,以通腹气。
三、饮食护理1、多吃蔬菜及粗纤维食物,2、年老患者应增加钙的摄入,如奶制品、豆类、鱼虾等。
也可食牛羊骨髓以充养筋骨。
四、情志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思想疏通,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五、用药护理中药汤剂易温服,忌食生冷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六、健康教育1、让患者了解椎间盘突出症只要注意保护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2、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劳动姿势,避免久坐、弯腰、闪挫、受凉,注意腰部保暖,睡硬板床。
骨科病房中医护理常规

骨科中医护理常规骨科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合理安排病床。
3.做好入院介绍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5.详细了解病史,观察患者全身及患肢情况,包括疼痛、肿胀、出血等,并做好记录。
密切观察患肢指(趾)端的血液循环,皮肤感觉及运动状况。
开放性骨折患者,应注意观察出血量的多少,伤口大小,有无异物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
6.进行必要的牵引、复位、固定术。
术前做好解释工作,得到患者的配合。
术后按各种牵引、固定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7.保持患者四肢关节摆放于功能位,防止畸形发生。
8.尽量减少患肢移动。
移动患者时动作轻柔,扶托患肢时,必须双手同时扶托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
9.患肢疼痛可针刺合谷、外关等穴,或外敷止痛药物。
疼痛剧烈且诊断明确者,按医嘱给予止痛剂。
10.饮食调养,骨伤科患者宜进高热量、高营养饮食,避免食用过量肉类。
气滞血瘀者饮食宜清淡,待舌象正常、大便通畅后,再进清补食品,忌生冷、酸辣及发物。
肝肾亏虚者宜进补益肝肾食品,如枸杞、山药、蘑菇等。
忌辛辣香燥之品,戒烟酒。
11.指导患者尽早功能锻炼,防止发生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11.做好出院康复指导。
上肢骨折病人护理常规1.护理评估1)受伤史、暴力性质。
2)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3)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4)X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2.护理要点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协助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
如出现皮肤温度下降、皮肤颜色变深、动脉搏动减弱、麻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被动活动手指引起剧烈疼痛,要警惕发生骨筋膜综合症。
应立即去除一切外固定及敷料,必要时切开减压。
4)疼痛护理伤肢疼痛,可针刺合谷、外关等穴,必要时可酌情用镇痛药。
外固定过紧引起的疼痛,放松后即可缓解。
骨伤科中医疾病医疗管理知识护理常规

骨伤科中医疾病医疗管理知识护理常规骨伤科中医疾病医疗管理知识护理常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骨伤科疾病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效果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医进行治疗。
本文将主要介绍骨伤科中医疾病的医疗管理知识及护理常规。
一、骨伤科中医疾病的医疗管理知识1. 疾病的防治对于骨伤科疾病,预防和治疗是同等重要的。
疾病的防治包括以下方面:(1)预防因素:合理饮食、增加营养、适量运动、不急躁和心情稳定等。
(2)疾病治疗:主要依靠中医诊断和治疗。
(3)康复治疗:帮助患者自主康复,舒适恢复。
2.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作为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重要手段,其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但使用药物必须充分了解应用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毒性等方面的知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主要用药包括:(1)中药注射剂:应剂量准确,根据药物剂量和肥胖程度、年龄、肾、肝功效和耐受性等给药量进行调整。
(2)中药颗粒剂: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特点选用适当的用药剂量。
(3)中药贴敷:应根据贴敷部位、药物性质和药物适应症选取适当的药材,注意使用方法和贴敷时间。
3.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方法。
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按摩、针灸、推拿、拔罐和艾灸等。
应根据患者病情、特异性和严密性等方面的要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4.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可作为骨伤科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
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给予心理支持,增加患者的信心和勇气,促进患者康复。
二、骨伤科中医疾病的护理常规1. 确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骨伤科疾病的护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该计划应涵盖治疗、康复、护理及营养等方面,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情感状态和家庭支持。
2. 保持患者的舒适性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性,避免患者痛苦。
对于身体不能动弹的患者,应帮助其翻身,清洁皮肤,防止出现压疮和其他亚健康状况。
骨伤科中医疾病医疗管理知识护理常规

骨伤科中医疾病医疗管理知识护理常规骨伤科中医疾病医疗管理知识护理常规骨伤科中医疾病主要指一些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例如颈椎、腰椎、肩周炎、骨折等。
这些疾病往往需要长期的医疗和护理,以确保患者快速康复。
下文将对骨伤科中医疾病的医疗管理知识护理常规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骨伤科中医疾病的常见症状1. 颈椎病:颈肩酸痛、背痛、头痛、眩晕、恶心、失眠等。
2. 腰椎病:腰酸背痛、下肢无力、膝关节酸痛、腿部麻木等。
3. 肩周炎:肩部疼痛、上臂活动受限、夜间疼痛等。
4. 骨折:疼痛、肿胀、局部皮肤变色等。
二、骨伤科中医疾病的医疗管理知识1. 中医推拿疗法:针对颈椎、腰椎、肩周炎等症状进行推拿,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增强组织功能,促进康复。
2. 艾灸疗法:艾灸针对人体穴位进行热疗,以温度、气压等方式刺激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排毒、减肥、保健等目的。
3. 药物治疗:针对颈椎、腰椎、肩周炎等症状,可以使用辛温祛风类药物,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增强组织功能等。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骨折或断裂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以确保伤口恢复及早,减轻疼痛,消除肿胀等。
三、骨伤科中医疾病的护理常规1. 饮食方面: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食品。
多吃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类食物,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2. 睡眠方面:由于运动系统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因此良好的睡眠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睡前适当做些运动、放松心情,避免思虑过多,以保证睡眠质量。
3. 科学锻炼:骨伤科疾病需要适当的运动来促进恢复。
在恢复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轻微的锻炼,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韧性。
4. 接受康复训练: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以加强受损部位的肌肉和韧带,避免再次受伤。
综上所述,骨伤科中医疾病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来治疗疾病,同时患者需要进行科学的锻炼、良好的睡眠和饮食管理,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受损部位,促进康复。
骨伤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

一、骨伤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新病人入院后,送到指定房间床位,责任护士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及有关制度。
2、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发烧者按规范要求测量。
3、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舌象、脉象、二便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4、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5、四肢骨折患肢抬高20°—30°,保持肢体在功能位;颈椎骨折抬高床头15°—20°,翻身时头、颈、躯干呈轴线;下肢骨折抬高床尾15°—20°。
石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者,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做好皮肤护理,详细交接班,并记录。
6、遵医嘱指导下确使用外治药或内服药,观察用药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7、手术患者按骨伤手术常规进行。
8、石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者,注意观察肢体颜色、温度,按时活动肢体,如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形成压迫性溃疡,影响血液循环,甚至出现缺血性挛缩。
9、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10、按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禁忌。
11、根据病情,指导病人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功能锻炼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加强情志护理,严格执行护患沟通制度,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13、住院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家属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
使其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等。
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
二、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根据病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和术前指导,并教会患者。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
(5)术前晚遵医嘱禁食禁水;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充足睡眠。
2、术日晨护理(1)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将病历、X光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中医院骨伤科护理常规

中医院骨伤科护理常规中医院骨伤科常见病护理常规中医院骨伤科常见病护理常规目录目录骨伤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骨伤科手术病人护理常规骨伤科病人术前的准备(备皮)牵引术护理常规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石膏固定护理常规手外伤护理常规上肢骨折护理常规下肢骨折护理常规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护理常规肋骨骨折护理常规锁骨骨折护理常规股骨颈骨折护理常规股骨干(粗隆)骨折护理常规骨盆骨折护理常规伤筋护理常规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颈椎病护理常规脱位护理常规筋伤护理常规骨折病人的功能锻炼骨折病人体位和功能位骨伤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骨伤科手术病人护理常规骨伤科病人术前的准备(备皮)牵引术护理常规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石膏固定护理常规手外伤护理常规上肢骨折护理常规下肢骨折护理常规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护理常规肋骨骨折护理常规锁骨骨折护理常规股骨颈骨折护理常规股骨干(粗隆)骨折护理常规骨盆骨折护理常规伤筋护理常规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颈椎病护理常规脱位护理常规筋伤护理常规骨折病人的功能锻炼骨折病人体位和功能位中医骨伤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病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1/ 3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人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 3 次,连续 3 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 4 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 4 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 1 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 3 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 1 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 1 次。
6.每周测体重 1 次,或遵医嘱执行。
骨伤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

骨伤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骨伤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是指在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时所使用的护理方法和常规。
中医骨伤科治疗讲究因势利导,针对病因、病位及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因此骨伤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的掌握尤为重要。
一、疾病护理常规1.骨折(1)及时转运:如出现严重骨折,应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2)局部冰敷:及时对骨折处冰敷,可缓解疼痛,减轻肿胀,防止出血加重。
(3)卧床休息:骨折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轻运动对骨折的刺激。
(4)保持关节活动:骨折处保持活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快骨骼愈合。
2.脱臼(1)及时救治:脱臼需及时复位治疗,避免损伤加重。
(2)局部冰敷:对脱臼处进行局部冰敷,可减轻疼痛,缓解局部肿胀。
(3)休息,避免运动:脱臼后要保持患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造成损伤。
3.骨质疏松(1)保持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抗风险能力,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
(2)避免饮食刺激:过度饮酒、吸烟和食用辛辣食物会加重骨质流失。
(3)合理补钙:饮食摄入足够的钙质有助于骨质的恢复和保养。
4.筋伤酸痛(1)热敷:对于草莓性筋伤或者冷性筋伤,可采用不同的热敷方法。
(2)运动放松: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穴位按摩:中医有很多穴位可以缓解筋伤酸痛。
二、总结关于骨伤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通过骨折、脱臼、骨质疏松和筋伤酸痛等常见疾病的护理总结,可知疾病护理要早期干预,强调病人个体化护理,针对性强,有系列的步骤性指导,保障疾病的康复,这也是我们中医对于骨伤科疾病具有的优势之一。
须知还要充分发挥中药护理的效果,同时密切配合临床治疗的配合使用,就能够让患者早日康复,告别疾病的困扰。
(疾病及医疗)骨伤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

骨伤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骨伤科2013年5月目录一、骨伤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3)二、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5)三、骨伤科病人手术前的准备(备皮) (5)四、骨折一般护理常规 (8)五、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7)六、牵引术护理常规 (7)七、石膏固定护理常规 (8)八、手外伤的护理常规 (9)九、上肢骨折的护理常规 (10)十、下肢骨折的护理常规 (10)十一、肋骨骨折的护理常规 (11)十二、骨盆骨折护理常规 (12)十三、脊柱骨折护理常规 (14)十四、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 (15)十五、颈椎病护理常规 (16)十六、脱位护理 (18)十七、筋伤护理常规 (19)十八、骨折病人的功能锻炼法 (19)一、骨伤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新病人入院后,送到指定房间床位,责任护士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及有关制度。
2、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发烧者按规范要求测量。
3、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舌象、脉象、二便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4、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5、四肢骨折患肢抬高20°—30°,保持肢体在功能位;颈椎骨折抬高床头15°—20°,翻身时头、颈、躯干呈轴线;下肢骨折抬高床尾15°—20°。
石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者,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做好皮肤护理,详细交接班,并记录。
6、遵医嘱指导下确使用外治药或内服药,观察用药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7、手术患者按骨伤手术常规进行。
8、石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者,注意观察肢体颜色、温度,按时活动肢体,如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形成压迫性溃疡,影响血液循环,甚至出现缺血性挛缩。
9、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10、按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禁忌。
11、根据病情,指导病人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功能锻炼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科中医疾病护理常规骨伤科2013年5月目录一、骨伤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3)二、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5)三、骨伤科病人手术前的准备(备皮) (5)四、骨折一般护理常规 (8)五、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7)六、牵引术护理常规 (7)七、石膏固定护理常规 (8)八、手外伤的护理常规 (9)九、上肢骨折的护理常规 (10)十、下肢骨折的护理常规 (10)十一、肋骨骨折的护理常规 (11)十二、骨盆骨折护理常规 (12)十三、脊柱骨折护理常规 (14)十四、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 (15)十五、颈椎病护理常规 (16)十六、脱位护理 (18)十七、筋伤护理常规 (19)十八、骨折病人的功能锻炼法 (19)一、骨伤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新病人入院后,送到指定房间床位,责任护士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及有关制度。
2、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发烧者按规要求测量。
3、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舌象、脉象、二便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4、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5、四肢骨折患肢抬高20°—30°,保持肢体在功能位;颈椎骨折抬高床头15°—20°,翻身时头、颈、躯干呈轴线;下肢骨折抬高床尾15°—20°。
石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者,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做好皮肤护理,详细交接班,并记录。
6、遵医嘱指导下确使用外治药或服药,观察用药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7、手术患者按骨伤手术常规进行。
8、石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者,注意观察肢体颜色、温度,按时活动肢体,如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形成压迫性溃疡,影响血液循环,甚至出现缺血性挛缩。
9、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10、按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禁忌。
11、根据病情,指导病人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功能锻炼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加强情志护理,严格执行护患沟通制度,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13、住院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家属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
使其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等。
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二、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根据病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和术前指导,并教会患者。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
(5)术前晚遵医嘱禁食禁水;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充足睡眠。
2、术日晨护理(1)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将病历、X光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2)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和手术名称。
(3)根据手术要求备好术后用的硬板床,根据病情及手术种类,必要时备好牵引器具。
3、术后护理(1)术后将患者平稳地抬上床。
四肢手术,取平卧位,抬高患肢;脊柱手术,取平卧位,保持脊柱平直,按时给予轴位翻身。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3)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色、质及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渗血和分泌物,注意其色、质、量,及时更换,做好记录。
(5)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分析疼痛的因素,遵医嘱使用针刺或药物,以减轻和缓解疼痛。
(6)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7)根据患者手术的情况指导不同的功能锻炼。
(8)牵引、外固定手术患者,按牵引、外固定护理常规进三、骨伤科病人手术前的准备(备皮)一、目的去除手术区毛发和污垢,清洁皮肤,为手术时皮肤消毒做准备,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二、备皮前准备1.物品准备:一次性备皮刀、换药碗、弯盘、纱布、手电筒、一次性床单、手纸,有伤口者准备无菌换药包和无菌纱布、纱垫、松节油、棉签。
2.患者准备(1)洗澡更衣,剪(指)趾甲(2)作好患者思想准备,消除心理障碍,充满信心的迎接手术。
(3)患者如有手癣或脚癣,术前应及早使用药物治疗。
3.环境准备:安静、清洁、舒适、明亮,屏风遮挡。
4.皮肤备皮围:(1)颈部手术(前路):上至颌下缘,下至乳头水平线,左右过腋中线。
(2)颈部手术(后路):剃头,头顶至肩胛下缘,左右过腋中线。
(3)胸椎手术(后路):第七颈椎至第十二肋缘,左右过腋中线。
(4)胸椎手术(侧后方):上至锁骨上及肩上,下至肋缘下,前后胸都超过正中线20cm.(5)腰椎手术(前路):乳头下方至大腿上1/3,左右过腋中线,包括剃去阴毛。
(6)腰椎手术(后路):肩胛下角至臀沟,左右过腋中线。
(7)上肢前臂手术:上臂下1/3至手部,剪指甲,如果是臂丛麻醉则包括剃去腋毛。
(8)上肢手术:肩关节至前臂中段,如果是臂丛麻醉则包括剃去腋毛。
(9)手指手术:肘关节至手指,剪指甲,臂丛麻醉则包括剃去腋毛。
(10)下肢髋关节手术:肋缘至膝关节,前后过正中线,剃阴毛。
(11)膝部手术:患侧腹股沟至踝关节。
(12)小腿手术:大腿中段至足部。
(13)足部手术:膝关节至足趾。
三、方法1、首先要了解患者手术部位、切口位置、患者的基本情况。
如第几次手术、手术的目的、患者的心理状态等等。
2、向患者宣教备皮的目的、需要配合的工作及注意事项。
3、备皮最好在换药室进行,如患者行动不便可在床旁进行。
用屏风遮挡,将尿垫铺在备皮的部位下,暴露手术区域皮肤,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4、在手术备皮围用纱布沾滑石粉涂擦局部皮肤。
5、一手绷紧皮肤,一手用剃刀按顺行方向剔去较长毛发。
6、用温水毛巾将皮肤擦干净,脐污垢和皮肤上的胶布痕迹可用棉签蘸松节油或石蜡涂擦。
7、有伤口的患者给予换药,并重新包扎伤口。
四、注意事项1、备皮时尽量减少对患者躯体的暴露,注意保暖。
2、备皮后有条件着做全身沐浴或局部擦浴,更换衣服。
3、切勿剃破皮肤,遇有瘢痕或突起处要避免直接剃,应变换角度再剃。
4、皮肤污垢较多者,要先洗净再剃毛。
5、新刀片有时过于锋利,可于磨沙石上磨平四角后再用。
6、备皮手法一定要熟练,初次备皮者一定要注意操作手法。
7、有伤口者,要按换药原则,重新换药包扎伤口。
8、有牵引或石膏者,要在清洁皮肤后进行备皮,然后重新包石膏或维持牵引。
四、骨折一般护理常规因外力或骨疾病等原因使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所致。
以骨折局部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出现受伤肢体的畸形、异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为主要临床表现。
部位在骨骼,涉及肾。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减少患肢移动,必须移动时,取得患者配合。
移动时动作动作轻柔,用双手同时扶托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
3、牵引、复位、固定术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后摆放于功能位或所需特殊体位,防止畸形,并按各种牵引固定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4、观察生命体征,患肢疼痛、肿胀、出血及指(趾)端血液循环、皮肤感觉及运动状况等情况;开放性骨折注意观察出血量的多少、伤口大小、有无异物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做好护理记录。
5、病人出现面色苍白、气短、出冷汗、四肢厥冷,患肢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皮肤苍白或青紫、肤温较健侧低甚至冰凉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6、给药护理:中药汤剂易温服或遵医嘱用药酒服下。
7、做好饮食护理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骨折中后期易选择补益气血制品。
长期卧床的患者,应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8、情志护理:给予精神上安慰,解除患者紧心理,保持乐观情绪,配合治疗。
9、临证(症)施护:疼痛剧烈,遵医嘱给予针刺或药物止痛。
患肢瘀血肿胀,遵医嘱用中药外敷或熏洗。
10、健康指导:指导并帮助患者早期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向患者讲解防止并发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知识。
五、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向患者说明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3、整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
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或所需特殊体位。
4、注意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时,应注意经常调整布带松紧度,必要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5、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肤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6、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效消失,患者感觉正常后,即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7、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压迫,形成压疮。
保持夹板的清洁。
8、解除固定后,如需中药熏洗、热敷,应给于具体指导。
六、牵引术护理常规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向患者说明牵引的目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主动配合。
3、洗净患肢,局部备皮。
根据病情需要,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分散注意力,减轻患者紧心理,协同医师做好牵引术。
4、凡新上牵引的患者,要做好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患者血液循环、肢体感觉及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保证牵引效能,注意观察以下事项,做好护理记录。
(1)牵引的重锤要悬空,不可着地或靠在床架上,不可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2)嘱患者不要擅自改变体位,保持牵引所需的体位和力线。
(3)牵引绳应滑动自如,被褥不可压在牵引绳上,以免影响牵引轴线及牵引力。
(4)滑动牵引的患者,要适当抬高床头或床尾等处,以保持牵引力与反牵引力的平衡。
(5)按医嘱定时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做好记录。
(6)皮肤牵引时,要随时观察胶布及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局部皮肤有无水泡、皮疹或溃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7)保持牵引处针眼的干燥,定期清洁换药,预防感染。
注意观察钢针有无松动、滑脱、皮肤有无拉豁,如发现牵引针向一侧偏移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8)人工牵引、电脑腰椎牵引、颈牵引等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6、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7、鼓励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嗽,预防并发坠积性肺炎;鼓励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
七、石膏固定护理常规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石膏固定前清洁患肢,如有伤口先清洁再换药。
3、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主动配合。
4、上石膏当天需床头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严格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5、四肢石膏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6、石膏未干固护理:(1)石膏未干时,不应覆盖被物,如天气寒冷,盖被需用支架托起,以防石膏变形或折断。
(2)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若须变换体位,要用手掌托扶石膏,力量要轻柔均匀,避免折断变形。
7、石膏干固后的护理:(1)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污染。
翻身或改变体位时要平托石膏,力量要轻柔均匀,避免折断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