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63bc3d0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6.png)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第一篇: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2012级汉文三班王自强 201201024147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在名师工作室学习时,我就看过王老师的这本著作,当时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了一下,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我行走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里,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开合有度,取舍有道,厚重儒雅,旁证博引,文化熏陶,唯美深邃,如诗如画。
”让我的教学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诗意语文》是以演讲方式呈现给读者的,在书中他从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几方面对诗意语文进行了解读,叙述了他自己的名师成长经历,阐释了他的读书生活、备课过程以及从教近三十年的教学中对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理解等。
“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王老师是这样说的,他也毕生的追求着这样的语文教育境界。
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这本书,其中有三点让我感触尤深。
一、语文教师的底蕴是书堆积起来的。
“开合有度,取舍有道,厚重儒雅,旁证博引,文化熏陶,唯美深邃,如诗如画。
”每次听完王老师的课,都深深地被他所折服。
王老师在课堂中的侃侃而谈,旁征博引。
能把一个沉闷的课堂,通过自己的循循善诱,变得活跃起来。
为什么王老师能做到这些呢,我认为,这些与王老师读了大量书籍有关,用王老师的话来说是:“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跟吃饭,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
是呀,正是由于王老师的博学,才能在课堂中胸有成竹,才能从善如流。
二、坚持做好文本细读。
在书中,王崧舟老师用诗化的语言给文本细读一个形象的描述。
文本细读,是“慢慢读,欣赏啊”,你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只有这样,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才会脱胎换骨;是“沉入词语”,以达到和文本的全身心接触、亲密接触;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因为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是常读常新的;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就是见微知著,洞察一切,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到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空谷之响和韵外之旨;是“徜徉在语言之途”,让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进入一种内在的、生命的澄明之境。
阅读: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启示

也就 意味着 教 师 的阅 读是 限定 在一 个 范围之 内,教师 能
读 出来 的不过 之类 、
知识 、 不是 技能 甚至 不是 课程 , 是 底蕴 。这 就需 要 教师 而 有深 厚 的积淀 。底 蕴 是靠 书堆起 来 的。书读 得 多, 一定 不 底蕴 就 深 厚 ; 是 , 但 不读 书 , 读书 , 一定 没 有底 蕴 的 。 少 是 另 一方 面 , 同于 数 学学 习主 要靠 理 性 、 逻 辑 思维 , 不 靠 在 掌握 概念 、命 题和 推 理 的过程 中进 而掌 握整 个 数学 知识
就成 为必 须 。 每一个 学 生都领 进书 籍 的世界 , 把 培养 对 书
籍 的热 爱 , 决于 教师 , 决于 书 籍在 教师 精神 生 活 中所 取 取
占的地位 。 如果 语文 教师 自己读 书甚 少 , 谈何 指导学 生 又
课 外 阅读 ?所 以说 , 个语 文 教 师 , 不 断 成 长 、 断 发 一 要 不 展 、 断超 越 , 的底 蕴 、 的境 界 、 的淡 定和 信念 是 最 不 他 他 他 为根 本 的东 西 。所 谓君 子务本 , 立 则道 生 。 本 问题在 于 , 师们 因 为这样 或那 样 的原 因 , 正 能够 老 真
建构 完善 的专业 知识 体 系是 至关 重要 的 。而专 业 知识 的
丰富 , 于在 职教 师而 言 , 很大 程度 上源 自阅读 。可 以 对 在 说, 阅读 是 教师专 业发 展 的基 点 。教师 需要 不 断阅读 , 不
断积 累 , 能不 断地 促进 自身 的专业 提升 。 才
对 于语 文教 师而 言 , 由于语 文学 科和语 文 学 习 的特 殊性 , 阅读 更是 语文 教师专 业发 展 的必需 。真正 的生 活是 感性 的 , 正 的语文 也是 感性 的 , 字 、 号 , 真 文 符 不过 是 一扇 窗 、 面 镜 子 , 过 它们 , 可 以看 到 大 干 世 界 、 芸 众 一 透 你 芸
《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范文

《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范文寒假我看的第二本书就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拿到书后,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
捧着《诗意语文》,好像王老师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诗意语文》是一本以演讲方式呈现给大家的。
王松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
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
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
更为关注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诗意的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和对生活的欣赏,有意识地加重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够以自己的儒雅、自己的博学和自己对生活的深切而独到的感悟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诗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在这样的课堂里浸泡的学生,语文的素养能不得到全面提高吗?书中讲了文本细读也让我感触深刻,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就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
就是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嚼,慢慢赏,才能读出味道来,更重要的他认为文本细读就是想王老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文本中出生入死,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就会脱胎换骨,等你从文本中出来时,你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你了!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
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语文教师也应该是诗意的语文教师。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篇一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里的每一个课品,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更让我对王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荷花》一课,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课路顺着文中。
朗读、品味、写话,语文的味道十足,特别是对一个“冒”字的赏析,称得上是关键词教学的典范!另一方面,王老师又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创造荷花的美。
语言学习与审美熏陶,既相得益彰又水乳交融。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发轫,便是这一课中的这个“冒”字!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里,王老师带我们走进这万园之园,“漫步园内”,“流连其间”,又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罪恶的大火把这“不可估量”的文明“化为灰烬”。
他是把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捧给我们看,然后将它生生地摔碎在我们面前!于是,在“欢喜”与“悲痛”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转身的空间。
在这一课里,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而且是一段历史,面对圆明园,他们已接过了这份沉重,同时接过的还有民族崛起的信念。
诗意语文,于“抑扬顿挫”的课堂节奏的建构中自觉寻求理想的情感解读模式。
王崧舟用他的《只有一个地球》把我们带入了这样一种境界:透过那些迭出不穷的精彩环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字——“人”!不论是初读课文后的感悟,还是交流中的随机点拨,王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并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他是那么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惭愧着学生的惭愧,伤心着学生的伤心。
在王老师的心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人,不是为老师的教学服务的机器。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一书是王崧舟在教育领域的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的总结。
他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将语文教育与诗意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教学之路。
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受启发。
首先,王老师强调了诗意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通过诗意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的美感,培养对语言的热爱和表达的能力。
这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王老师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学习环境。
最后,王老师还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他通过课堂中的亲身体验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也更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力量。
我深深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诗意和情感的引导,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的语文人才。
王崧舟老师的著作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其要供大家参考:序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 ----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注:语文教学,由来众说分明,饱受争议,不可否认是充满劳绩的,但也应是充满诗意的。
有劳绩更要有诗意,诗意语文,语文诗意,这也许是王崧舟先生将自己语文教学风格定位为诗意语文的初衷吧。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诗意’是一个超越个性、超越风格的范畴,诗意语文也应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意’有着不同的阐释。
”“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第一讲: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实践智慧。
1、举象。
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
诗意语文用到的基本策略或者说最精彩的课堂现象就是举象。
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种表现和呈象:形象、印象、意象。
汉字大量的对象,不是思维概念,逻辑判断、分析推理。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语言文字指向生活本身,指向事件本身,指向人物本身,而这些人物、事件、情节由象组成,由一个个生动、丰富的、充满感性的语言的象组成。
举象,回到象,就是回到语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什么是“举”呢,就是呈现,就是打开。
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由言到意。
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三河六小 杨雅楠t

掬泉听细雨,诗意品语文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三河六小杨雅楠03号我常自诩是个对文字略有点敏感的人,是个爱语文的人,却也知晓自己亦是个懒人。
我想,懒人们大概都熟悉,懒懒的思想惰性,习惯于理所当然,习惯于语文课一直如此啊,习惯于自己的自唱自演;懒懒地粗略读书,为读书而读书,为催眠而读书,为潮流而读书罢了;懒懒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语文书”。
有了想了解王崧舟的念头是因为《去年的树》,知道“诗意语文”是因为王崧舟。
(这么久才知道,确实是个懒人吧!)执教《去年的树》已非一遍两遍了,伴随工作经验的渐长,在自己的课堂上带领孩子们学习也不非一次两次了,对这个童话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谓是烂熟于胸。
直到看到王崧舟执教的《去年的树》,我震惊了,我也茫然了,原来这个童话里有这么多这么多的内容,原来语文课也可以是这样的,毫不夸张地说,突然觉得自己以前是浪费了多么好的一个故事啊,擦肩失去了一个多么美丽的童话啊!于是,这个懒懒的女子被王崧舟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于是,这个懒懒的女子对王崧舟有了很多很多的好奇,这个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研读《去年的树》,这个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演绎语文课?太多太多的问号,太多太多的好奇,太多太多的茫然,于是,便有了灯下捧读《诗意语文》的剪影。
一直喜欢诗意,因为诗意有着醉人的内涵;一直喜欢诗意,因为诗意有着牵动的美感;一直喜欢诗意,因为诗意有着红尘中的淡然。
王崧舟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追寻理想和回归本色其实是一回事,即对存在本身所作的不同角度的观照和表达。
”不是追求,是追寻;不是反思,是自觉;不是急进,是回归,扬弃后的回归。
王崧舟说:“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朴素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是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常州市百草园小学严伟华一、向王崧舟学读书王崧舟说:教的是底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
P62王崧舟这样概括自己读书的状态: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
1、流行的书: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
2、不流行的书:王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杨成寅的《太极哲学》3、入世的书: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4、出世的书:六祖慧能的《坛经》,南怀瑾的《如何修正佛法》,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
5、教育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田正平《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6、非教育类的书:范曾《吟赏风雅》,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7、语文课程类的书:王尚文《语感论》,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8、非语文专业的书:兰色姆《新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汪曾祺《人间草木》,史铁生《务虚笔记》。
9、学术类的书:朱光潜《诗论》,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0、国学经典类的书:王阳明《传习录》,熊十力《体用论》,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11、西方经典: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汉莫顿《思想的盛宴》。
12、儿童的书:《小王子》《爱的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
13、显学的书:用于管理、用于治人的书:曾仕强《管理思维》、余世维《赢在执行》,曼狄诺《羊皮卷》。
14、潜学的书:《了凡四训》讲命运的改造。
胡兰成《禅是一枝花》《今生今世》,邵伟华《四柱预测学》算命的。
王崧舟说: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反思:我的读书。
1、为己读书。
有一点点,但大部分是功利的读书,为文凭而读书,为教学而读书,为写论文而读书。
2、天天读书。
根本做不到,能够偶尔翻翻书就不错了。
很多时候是叶公好龙,手边有书,床头有书,可就是静不下心来看书。
网络的诱惑太大了,逛逛淘宝,看看韩剧,新浪读书上看看流行的快餐文化,忙碌的一天就结束了。
3、随性看书。
从王崧舟的书单来看,他阅读的涉及面是非常广阔的。
他所列出的这些作者中,我听说过的人物大概有一半:于丹、易中天、刘心武、钱穆、卡耐基、六祖慧能、南怀瑾、苏霍姆林斯基、范曾、王小波、汪曾祺、史铁生、朱光潜、王阳明、熊十力、牟宗三、尼采、海德格尔、曾仕强、胡兰成。
但是他们的书,曾经看过的只有易中天、汪曾祺、朱光潜、王小波的这几个人的部分篇章。
今年暑假我也借了一本王小波的散文集,说实在话,看不懂,看不进,看不下去,咱跟他的水平不是差得一点两点,简直就是地球人和火星人,对不上话。
王崧舟说:我觉得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由言到意。
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
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
它是倾诉的过程,表达的过程,表现的过程,是思想情怀,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语文的这两件事情早已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如何去做,怎么做才有效果,却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
不要说在教学上,即便是教师自己,又有多少人能肆意地吸收,又自如地表达呢。
像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低年级语文,经常遇到想不起来如何写的汉字,更别说写文章了。
而王崧舟老师,看的书多,写的文章也精彩,好词好句是信手拈来,运用得恰到好处。
在解释“诗意”的概念时,王崧舟老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哲学的视角看,诗意乃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自由;从认识论的视角看,诗意则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人生和宇宙的当下了悟;从存在论的视角看,诗意指涉一种有意味的感性形式的存在;从美学的视角看,诗意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与升华;从伦理学的视角看,诗意就是善良、仁爱与悲悯;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诗意是一种内在的幸福感;从文学的视角看,诗意总是呈现为某种含蓄、凝练、朦胧的境界。
一个人书读得多了,视野也就开阔了。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得多了,联想就丰富了,王崧舟不仅引用了很多诗句,自己也成为了诗人。
伏天读书如饮甘露,冬日读书如偎暖炉;花前读书俨如仙翁,月下读书如温旧梦;雾重重时读书开人茅塞,雨敲窗时读书驱人寂寥;春风得意时读书平心静气,坎坷失意时读书淬励心志;多姿多彩的日子读书以助雅兴,平淡无奇的日子读书以添风骚。
二、向王崧舟学思想。
王崧舟现在是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万千宠爱在一身”,似乎人生所有的辉煌都已经到达了顶点,那么,接着去,他和他的“诗意语文”该怎么走?就像我们许多老师,曾经以为“小学高级教师”就是人生的顶点,谁知道现在还有“中学高级教师”,并且职称和工资直接挂钩了。
世事难料,谁知道“中学高级教师”后面还会有什么呢?当一切都朝“钱”看的时候,教师的工资分配还不如计件制工人来得公平,至少多劳多得呢。
对大部分老师来说,都属于“百分之十的中学高级教师”岗位以外的那部分人,年龄在此,不可能丢了这个饭碗再重头再来,怎么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王崧舟给了我这样的启发:他说,我始终觉得,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也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
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关照她。
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活在当下。
认真过好每一天。
活着,就好;活得快乐,更好。
给自己一个动态的目标伴随左右,每天都是有奔头的,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
王崧舟老师说:职业幸福感只能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它不能告诉、不能复制、不能灌输,它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流淌出来。
生命的成长是有节律的,有高潮必然有低潮,所以,你对生命成长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失落、沮丧甚至痛苦,完全可以看得淡一些。
名师是无法培养的,名师也不是靠培养才出的来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语文是什么?2、你要成为一名怎样的语文老师?、你认为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有价值的课?看课、评课、分析课,在我看来,根本问题是个价值关的问题。
P54传承文化,实在是一个语文老师非常神圣又非常艰巨的使命和良知啊!P61三、向王崧舟学技巧这一本书我只看了三天就看完了,不是浮光掠影,而是非常认真的细读,并且用铅笔划了很多我觉得好的地方,偶尔还写了批注。
这是我第一次在借阅的书籍上做记号。
我虽然不是读书人,不能做到读书前沐浴焚香,但还是非常爱惜书籍的,特别是借的书。
这本书,是王崧舟老师的讲座稿,可谓是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轻松幽默、条理清晰,有思想,有策略,有技巧。
让我学到了许多非常实用的东西。
一、举象。
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
诗意语文用到的基本策略或者说最精彩的课堂现象就是举象。
根据王崧舟老师的举例,我理解的举象就是教师的教学必须唤起学生的生活积淀,学生能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对文本(词语、句子)进行个性化的、具体的、细节性的阐述。
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诗意语文一定充满着举象。
举起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活泼的、具体的象;所有的象都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由于这样的象是跟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将文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活学活用的语言。
二、听课。
王崧舟老师说:我有个习惯,就是一边听一边写反思,听完课马上就和授课老师交流意见。
听课之后,我不喜欢跟风,人家说好,我不一定说好,人家说坏,我也不一定说坏。
我很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无论多么稚嫩多么肤浅,我都记下来。
我的听课习惯:听课要分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做法,一边记录一边思考,一边接受一边批判,一边反思一边重建。
教研课,要针对研究主题进行记录;指导课,要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自己班级的课,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常规。
省市级的观摩课,关注教学设计的巧妙。
特级教师的课,少记多看,揣摩特级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答,观察课堂教学实录上看不到的东西。
听讲座,要能快速抓住演讲者的特点,找到他的长处,及时记录他的思想或者方法,如果有自己的联想,马上也要记录下来。
三、修炼技术:1、实录还原法。
我喜欢收集课堂教学实录,特别是名师的实录,有代表性的实录。
(1)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必须整体观照实录,抽象提炼实录。
(2)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
(3)把理念再还原成设计。
(4)把设计还原成实录。
2、情境填空法。
一边看实录一边猜想,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况,设想一下,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应付、应答。
“看实录最怕无所用心、一泻千里”,“这一招,可以帮助你积累大量经典而生动的“课像”。
”3、微格解剖法。
“你要深入,就要研究微格”“比如诗意语文的课的复沓,课的层递技术,课的渲染技术,课的同感技术,课的对话技术。
”光是针对学生的朗读,就可以选择许多各角度。
比如:朗读状态、朗读方法、朗读质量、朗读内容、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现场氛围、思想认知、文化背景、学习要求、动态变化等等。
4、课感积淀法。
什么是课感呢?就是你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裁的驾驭。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你能不假思索地、迅速地、果断地作出反应,而且这样反应是高效的、巧妙的。
课感还包括: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风趣感、课的风格感。
关注学生,触发课感;品味得失,领悟课感;反复实践,习得课感;积累经验,培养课感;精益求精,升华课感。
我的感受: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节精彩的公开课的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磨练,一堂好课,不仅仅是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三个粗大的板块,我以前想得太粗了,磨练得太少了。
四、修炼内功:基本途径还是读书。
1、“案例借鉴法”。
对案例一定要学会鉴赏,你一定要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要看出作者写案例的价值取向。
任何案例,围绕“价值”二字,你就可以转乾坤了。
2、“文本细读”法。
你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
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
3、“主题研究”法。
围绕一个主体,千方百计,想法设法去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梳理,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古人读诗,讲究知人论世,讲究把诗文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是中国传统解释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P55五、经验之谈和精彩语录1、选公开课,第一感觉最是要紧。
没感觉的课文,千万碰不得。
2、语文教学有一条基本的定律,那就是“读法决定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