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合集下载

海南省人口发展规划2030年 (2)

海南省人口发展规划2030年 (2)

海南省规划(2030年)是影响我省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性因素,变动是落实公共服务规划的基本依据。

为把握我省变动规律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促进长期均衡,促进我省经济可持续,根据《人民与法》《人民国民经济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央实施全面两孩策完善服务管理的决定》(中发〔2015〕40号)《国家规划(2016—2030年)》(〔2016〕87号)和《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府实施全面两孩策完善服务管理》(琼发〔2016〕24号)精神,XX 《海南省规划(2030年)》.本规划旨在阐明规划期内我省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战略措施,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的纲领性文件,是国民经济和的基础性规划,是全面做好公共服务和卫生计生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全国其他省份比,我省生态环境优良、陆域小、少,少儿比重大、年龄中位数低,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常住和户籍均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仍处于劳动年龄较为充沛、总扶养水平较低、有利于经济的时期.“十三五”时期,我省常住总量仍将不断增长,抚养比将从低位开始上升。

准确把握我省变动规律,对于做好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状况“十二五"时期,我省相继实施单独两孩策、全面两孩策,不断完善服务管理,和工作取得明显成就。

-—总量平稳增长。

2015年末常住910。

82万人1,“十二五”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8。

7‰左右。

—-结构不断变化。

出生结构不断变化,2015年出生比为116.12左右,65岁及以上老年占比达到8.13%,15—59岁劳动年龄不断增加至619万,家庭户均规模为3.68人。

——素质稳步提升.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

01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10。

2/10万和6.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盲率不断下降,6岁及6岁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

2年。

--分布发生显著变化。

常住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9.81%提升至2015年的55。

海南省总体规划(-2030)纲要doc资料

海南省总体规划(-2030)纲要doc资料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33.6%11535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46.4%1598446.4%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其他用地33099.6%31819.2%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

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口市东寨港旅游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

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口市东寨港旅游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

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口市东寨港旅游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口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4.01•【字号】海府办[2012]55号•【施行日期】2013.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司正文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口市东寨港旅游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海府办〔2012〕5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海口市东寨港旅游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3年4月1日海口市东寨港旅游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指导东寨港旅游区(以下简称本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适当开发旅游功能,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西至东寨港大道与规划海涛路、南至规划新老铺(暂名)公路、东至规划通往文昌市的高等级公路及海口市域边界、北至琼州海峡,但不包括已经批准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地。

规划总面积为78.88平方公里。

严格执行《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切实保障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及生态修复。

积极加强本区与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与修复、科研科普与教育培训、旅游观光等方面的协调。

第三条规划原则生态保护和修复优先原则。

本区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紧邻中国最早且已经纳入国际湿地公约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本区的综合环境整治、旅游功能开发、村镇社区建设等,都应以自然保护区及本区内的自然生态和修复为优先原则,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切实加强历史人文资源保护,禁止各类破坏性的规划及发展建设活动。

核心品牌开发原则。

重点依托享有国际盛誉的东寨港红树林资源,在重点加强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保护的前提下,结合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大力推进核心品牌项目的发展,塑造中高端生态休闲旅游形象。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发文字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4号【发布部门】海南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09.07.27【实施日期】2009.10.01【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4号)《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已由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09年7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9年7月27日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2009年7月24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乡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特定地区,是指国有农(林)场,依法确定的重点景区、沿海重点区域,经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区、产业园区、成片开发区域,以及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

应当编制村庄规划的区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突出热带海岛特色,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特色与传统风貌,并符合建设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的要求。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旅游度假区规划,应当注重资源优化利用,加强对海岸线、山体、耕地、生态公益林地、岛屿、红树林、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坚持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高绿地率的开发原则,注重建筑景观和整体风貌的塑造。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医疗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4年)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医疗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4年)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医疗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4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国函〔2013〕33号),加快推进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建设,培育和发展先行区国际医疗旅游产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13〕12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精神,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一)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

海南省定位为国际旅游岛,2014年,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4789.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又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规划的重要枢纽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根据国务院国函〔2013〕33号文批复,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位于琼海市嘉积镇城区和博鳌论坛核心区之间的万泉河两岸,规划范围20.14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规模9.96平方公里)。

先行区距离海口约90公里,距离三亚约200公里,交通发达,地势平- 1 -整,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

壮美清澈的万泉河流经琼海市,形成了“水-岛-林-田”独特的景观资源,是休闲旅游的最佳场所。

(二)政策优势。

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同时赋予先行区九大优惠政策,即:加快医疗器械和药品进口注册审批;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技术临床研究有关规定实施医疗技术准入,可申报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等前沿医疗技术研究项目;卫生部门审批先行区非公立医疗机构及其开设的诊疗科目时,对其执业范围内需配备且符合配置标准要求的大型医用设备可一并审批;境外医师在先行区内执业时间试行放宽至三年;允许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适当降低部分医疗器械和药品进口关税;适当增加海南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先行区引入生态、医疗、新能源等相关国际组织,承办国际会议;鼓励先行区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吸引社会投资。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2018-02-07 家在海南岛近⽇,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描绘海南旅游发展美好蓝图。

2020年海南旅游总⼈数超过8000万⼈次,年均增长7.4%接待⼊境游客超过120万⼈次,年均增长12.5%旅游总收⼊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0.4%⾄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将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创新试验区,创建全域旅游⽰范省。

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平与国际通⾏的旅游服务标准全⾯接轨;旅游产业质量和效益全⾯提升;在旅游综合管理、旅游投融资、旅游业发展引导、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市场监管等⽅⾯取得改⾰突破。

2025年海南旅游总⼈数超过1.1亿⼈次,年均增长6.6%⼊境旅游⼈数超过200万⼈次,年均增长10.8%旅游总收⼊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2.7%⾄2025年,建成世界⼀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海洋旅游、康养旅游、⽂体旅游、会展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态旅游、特⾊城镇旅游、购物旅游、产业旅游、专项旅游等10⼤旅游产品实现突破性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步完善;旅游产业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平。

2030年海南旅游总⼈数超过1.5亿⼈次,年均增长6.4%⼊境旅游⼈数超过300万⼈次,年均增长8.4%旅游总收⼊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9.6%⾄2030年,建成世界⼀流的国际旅游⽬的地。

国际⾼端休闲度假旅游项⽬体系成熟;旅游产品体系全⾯升级;世界⼀流的旅游休闲环境和服务环境全⾯实现。

厉害了!word岛!空间布局坚持“陆海统筹、⽣态优先、空间优化、重点引领”布局理念,构筑“两圈、四组团”旅游空间布局。

1.优先打造两圈海澄⽂⼀体化综合经济圈包括海⼝、⽂昌、澄迈3市县。

⼤三亚旅游经济圈包括三亚、乐东、陵⽔、保亭4市县。

2.着⼒发展东、西两组团东部康养旅游组团包括琼海、万宁2市。

西部⼭海旅游组团包括儋州、东⽅、临⾼、昌江4市县。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综述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之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以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生态立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力推动“多规合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狠抓“六大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污染减排,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优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态势。

水环境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201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8568.19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其中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集中式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分河流水质类别评价 Ⅱ类59.8%Ⅲ类34.4%Ⅳ类4.6%Ⅴ类1.2%别为6322.77万吨、32205.95万吨、39.47万吨,所占比例分别为16.4%、83.5%、0.1%。

城市(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0.2%。

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8.79万吨,比上年减少4.0%,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0.88万吨、9.92万吨、7.84万吨、0.15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10万吨,比上年减少8.7%,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设施氨氮排放量分别为0.05万吨、0.84万吨、1.20万吨、0.01万吨。

水环境质量河流水质状况2015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监测的32条主要河流87个断面中,94.2%的监测断面氨氮排放比例农业源40.0%生活源57.1%工业源2.3%集中式治理设施0.6%化学需氧量排放比例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

劣于Ⅲ类水质的断面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的局部河段,主要受农业及农村面源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影响,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3)滨海度假˙景区配套型
昌化镇:旅游风情小镇、滨海区旅游服务中心。
(4)农产品物流--观光休闲农业型
乌烈镇、十月田镇、七叉镇和王下乡:县域热带农业基地,观光农业基地。
(5)山地旅游--特色观光型
霸王岭林业局驻地:县域生态旅游接待中心,特色山地旅游小镇。
第17条 第18条 第19条 第20条
6
昌江黎族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文本
第1条 第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3条
第4条 第5条
第6条
总 则
本规划是指导和调控昌江县城乡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自本规划批准实施之日 起,县域内各乡镇总体规划必须符合“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 的各类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其它非农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区总体规划”, 服从规划管理。
文本条文中带*号的内容为强制性规定;采用ˆ禁止、必须、严格限制、严格控制、 严格按照、严格执行、严禁、不得˜用词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按照“强县富民、和谐发展”的要求,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和环境保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 体化。
县域城乡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由城乡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基 础设施统筹、城乡资源环境统筹等四大领域指标构成,详见附表 1。
县域城镇化发展目标:规划预测近期 2015 年、中期 2020 年、远期 2030 年的县域 常住人口将分别达到 28.5 万人、30.5 万人、34.0 万人,县域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 到 58.5%、64.5%、76.5%,城镇人口将分别达到 16.7 万人、19.7 万人、26.0 万人。
第十四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33.6%11535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46.4%1598446.4%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其他用地33099.6%31819.2%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

二级生态功能区。

指进行生态指标管控的区域,既是农、林业的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生态空间。

三、生态保护格局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区为核心,以重要湖库为节点,以自然山脊及河流为廊道,以生态岸段和海域为支撑,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总体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态海域”的生态空间结构。

生态绿心。

包括五指山、霸王岭、黎母山等40个重要山体、62万公顷热带雨林和12个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与水土涵养的核心空间。

生态廊道。

包括38条生态水系廊道和7条自然山脊生态廊道,是全岛指状生长、山海相连的生态骨架。

生态岸段。

包括河流入海口、基岩海岸、自然岬湾、潟湖、红树林等重要海岸带类型。

生态海域。

包括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海洋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近岸海域。

图1:海南岛生态空间结构图生态功能分区:包括一级生态功能区、二级生态功能区和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功能区。

一级生态功能区。

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是生态功能与生态安全的核心骨架。

一级生态功能区包括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和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禁止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实行严格的空间利用管控。

图2 海南岛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陆域种质资源分布区,其他极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树林集中分布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其他极重要水源涵养区,极重要水土保持区,海岸带自然岸段保护区等。

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他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其他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水土保持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岸带自然岸段生态缓冲区和核电安全缓冲区等。

二级生态功能区。

指进行生态指标管控的区域,既是农、林业的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生态空间。

区内实施严格的指标控制,面积指标可实施占补平衡。

二级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耕地,部分林地,部分水域以及其它重要生态空间。

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功能区分为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和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

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包括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含区内无居民海岛);领海基点保护范围区域等。

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包括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海草特别保护区,海洋保护区,近岸海域中增养殖用海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外的无居民海岛,典型性热带海洋生态系统,重要河口生态系统,重要滨海湿地、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重要岸线与邻近海域,重要渔业水域,特殊岸段和其他海域(扣除海口、三亚等城镇岸段和海口港、清澜港、三亚港、洋浦港、八所港等港口建设岸段)等。

资源利用与环境质量指标包括:资源利用底线(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林地、湿地面积)、资源利用上限(水资源、能源、海岸线和岸段)、环境质量底线(空气质量、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

四、开发布局图3 全省开发空间分布图开发建设结构:建设海口、澄迈、文昌一体化的琼北综合经济圈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的琼南旅游经济圈,辐射带动全省;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滨海旅游公路、机场港口为依托,优化全省城镇、旅游度假区和产业园区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日月同辉满天星”的开发建设结构。

以海南岛及三沙市主要岛礁为依托,加强海上基地、机场航空、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海洋资源开发格局。

本岛开发区划:包括“城镇功能区、旅游度假功能区、产业园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功能区、乡村功能区”五类。

城镇功能区。

指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产业的条件较好,应当重点进行集中城镇化的区域,包括各市县的主城区(中心城区)和各建制镇。

旅游度假功能区。

指依法批准的旅游度假区、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及其他已经建成的度假区,包括重点旅游度假区、其他旅游度假区和旅游景区景点。

产业园功能区。

指经省级以上政府批准,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空间载体,通过产业集群等模式,并配套相关优惠政策,从而达到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促进转型升级的目的。

乡村功能区。

指承担乡村居住、生活和产业功能的村庄建设区域。

乡村功能区应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服务、休闲农业服务等。

基础设施功能区。

主要包括省域路网(包括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光网、电网、气网、水网等基础设施“五网”建设。

海域开发功能区划:海洋开发功能分区分为海南岛近海海域和三沙海域。

五、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目标:坚持把全省作为一个大城市统一规划,优化全省城镇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以生态文明、全岛同城、区域一体、梯度推进、城园互动、产城融合为指导,促进两极地区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及乡村的就业吸纳能力和收入带动能力,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有序推进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乡村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的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实现全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城镇和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口总量预测。

按照国家有关规范,预测2020年海南省常住人口为1084万人,2030年为1268万人。

城镇化水平及规模。

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人口约650万;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约887万;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个特色产业小镇,2030年将所有建制镇建成特色产业小镇。

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实施路径:优化省域各类资源要素配置,突出重点、差异引领,形成以南、北两极一体化发展区为全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核心,以其它设市城市和县城镇为支撑,以特色产业小镇为基础,以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为补充的城镇化实施路径。

两极引领。

采取“区域一体”模式,加快发展海澄文一体化发展区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发展区,成为引领全省城镇发展的南北两极。

多点支撑。

采取“内涵集聚”模式,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城市和县城镇集聚,提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夯实城市和县城产业基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就地就近。

采取“特色引领”模式,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小镇,作为推进海南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和农业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载体,有效吸纳本地农民就业、改善民居生活、吸引外来消费。

支持建设美丽农(林)场,将农(林)场场镇和作业区、生产队建设纳入统一规划,推动农(林)场场部与所在市县镇墟优化布局、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产城融合。

采取“协同联动”模式,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建设、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以城镇为基础承载新型工业化建设、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以产业为支撑驱动城市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实现城镇与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的融合互动。

城镇空间结构:全省构建“一环、两极、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环”即依托环岛高速铁路、环岛高速公路、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形成串珠状城镇空间环,是全省城镇化的主体空间。

“两极”是指海口、澄迈、文昌一体化的琼北综合经济圈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的琼南旅游经济圈。

“多点”是指依托田字型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和其他县城镇、建制镇及美丽乡村建设。

图4 海南城镇空间结构图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全省形成“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特色产业小镇”四个规模等级构成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城镇职能结构:重点城市主导职能。

以两大一体化发展区作为省域中心城市,承接国家重大战略功能、强化省域综合服务和战略性产业功能;以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海南省东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强化专业化职能;以九个县城中心镇作为片区发展重点,作为县、市域公共服务和特色产业发展节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特色化职能。

特色产业小镇。

依据资源禀赋条件、历史文化及产业等发展特色,按照“一镇一品、各具特色”的原则,将全省特色产业小镇分为五种职能类型:旅游服务型、民俗文化型、工业物流型、海洋渔业型、特色农业型。

推动特色产业小镇差异化发展,扩大本地人口就业渠道,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城镇基础设施:城镇交通。

积极贯彻公交优先发展的理念,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优先作用,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

城镇给水排水。

城镇供水普及率、自来水质合格率、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回用率在现状基础上逐年提升,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城镇能源利用。

省域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实现220KV 电力系统全覆盖,县城中心镇实现110KV电力系统全覆盖,特色产业小镇实现35KV电力系统全覆盖。

2020年实现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滨海城市中心城区的管道天然气供应;2030年实现全部县城中心镇和部分特色产业小镇的管道天然气供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