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课件
保管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医学课件 40
第六章 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概念:
为确保疗效,或避免出现毒副作用以保 证用药安全,临床上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 某些药,或不能将特定的两种药一起使用。
医学课件
41
一.配伍禁忌 概念:两种特定的药不能配伍同用。实即相
反或相恶,以前者为主。前人总结为十八反 和十九畏。 1、十八反: 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医学课件
44
禁用——毒性强烈、药性峻猛之品,凡孕
妇均不得使用。如巴豆、牵牛、水蛭、斑 蝥等。 慎用——可能对胎儿或母体形成伤害,如 特殊需要,可视孕妇体质、病情酌情谨慎 使用,一般应避免使用。多为活血通经、 行气破滞、攻下、大寒大热、辛热走窜、 药性滑利之品。桃、红、牛膝等。
医学课件
45
附:《医学心悟》妊娠禁忌歌 乌头附子与天雄 芒硝大黄牡丹桂 槐角红花与皂角 干漆卢茹瞿麦穗 干姜大蒜马刀豆 此系妇人胎前忌 牛黄巴豆与桃仁 牛膝藜芦茅茜根 三棱莪术薏苡仁 半夏南星通草同 延胡常山麝莫闻 常须记念在心胸
医学课件
17
性能的五味和性状的五味
山楂、山药、麻黄
医学课件
18
第三节
一、归经的含义
归经
重要内容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 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 部位的概称。 所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则表明该药 的有关功效对这一(或这些)脏腑或经络具有 明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 或者没有作用。
医学课件 5
中药的四气是中药性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性能。 《本草经集注》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 知,惟冷热须明
明 李中梓 “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8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

巴豆
辛,热;有大毒 胃大肠肺
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外用蚀疮
1、寒邪食积阻滞肠胃,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气急口噤者
2、腹水臌胀
3、喉痹痰阻及寒实结胸
4痈疽,疥癣,恶疮
京大戟 苦、辛,寒;有毒
肺肾大肠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1、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2、用于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牵牛子 苦,寒;有毒 肺肾大肠 泻下 逐水 去积 杀虫 1、用于水肿,臌胀 2、用于痰壅喘咳 3、用于热结便秘,食滞等 4、用于虫积腹痛
牡丹皮 苦、辛,微寒 心肝肾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1、用于血热斑疹吐衄 2、用于虚热证 3、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 4、用于疮痈,肠痈
赤芍 苦,寒 肝 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 1、用于血热之斑疹、吐衄 2、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3、用于目赤肿痛
水牛角 苦咸寒 心肝胃 清热凉血 解毒消斑 1.热入营血证 2.血热吐衄 3.疮痈,喉痹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蒲公英 苦甘寒 肝胃 清热解毒 利湿 1、疮痈,乳痈,内痈 2、热淋,黄疸
*蚤休 苦微寒有小毒 肝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 3。小儿惊风
鱼腥草

中药学2.中药的性能课件

中药学2.中药的性能课件

第三节 归 经
一、归经的含义 二、归经的确定 三、归经的临床意义
一、归经的含义
中药的归经,是中药功效的定位概念,即用以 表示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性。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 或某一脏腑。
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 走”的记载
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 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6.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 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四、五味的临床意义
三、五味的确定
药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知道 了它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 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用联系 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
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 沉降——属阴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 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趋势,——故药 性属于升浮。
沉降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 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 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的趋势,——故 药性属于沉降。
4.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涩味 能收敛固涩。
《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 同”。即涩附于酸之意。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 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 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还有一些药物作用趋势具有双向性,如:麻黄— —即能发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肿(向下 的趋向);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 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

中药学ppt课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ppt课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2、四气的作用: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4、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
5、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 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 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 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 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 寒性药。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 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 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 类药物属于热性药。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上述 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具有若干特性 和作用,前人称之“偏性”。意思是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 偏盛和偏衰。

中药学课件——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课件——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带下等。
• 按:多含酸性物质、钾盐、利胆成分等。 • 7、涩:作用及适应证同酸,以收敛固涩为功效。 • 按:另有“香”气,往往有行气、化湿、辟秽化浊、
发散、开窍等作用。
• ★ “性”与“味”形成药物作用的基础,因而是
中药性能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员。要准确、全面地认识 某一药物的功效,必须性味合参。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作用—⑴补益正气。⑵和:包括①和中—调和脾胃; ②调和药性。⑶缓:包括①缓和药性;②缓急止痛。
适应证—正气亏虚、脾胃不和、拘急挛缩疼痛、药性 峻烈或方中药性不和。
按:多含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等。
3、酸:能涩、能收。
作用—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止其脱失之 势。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 带、止血等。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 概念:药物的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 • 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
持正气,增强机能;恢复脏腑及阴阳的平衡协调, 纠正各种失衡。基本方式:以偏纠偏。
• 有关论述:《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 《医断》:“药者草木,偏性也,偏性之气皆有
按:多含生物碱和甙类,部分含挥发油—苦温药。
5、咸:能软、能泻。
作用:⑴软坚散结。⑵泻下—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 肠。
适应证:癥瘕积聚、瘰疬瘿瘤、痰核等形成坚硬结块 者;燥结便秘。
• 按:多含无机盐(钾、钠、镁、碘)及其他活性成分。 • 6、淡:能渗、能利。 • 作用—渗利水湿、利尿。 • 适应证—水肿、腹水、小便不利、黄疸、泄泻、痰饮、
寒无浮,热无沉”;“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 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 《备要》:“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课件
38
3、相畏:一药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消除或减轻的配 伍。
❖ 《纲目》:“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所谓畏者,畏其制我,
不能自纵。” 4、相杀:一种药可消除或减轻另一药的毒副作用。 ❖ 《纲目》:“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5、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破坏另一种药物的
功效,使疗效降低。 ❖ 《纲目》:“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辛散:可解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 用,治疗表证。 辛行:促进气血运行,有行气、行血作用,治疗气滞 血瘀。 辛香:芳香,避秽,开窍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 证。辛以润之:润肺止咳,润养补肺
医学课件
14
2.甘能补、能缓、能和。用甘味表示药物有补虚、缓 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方面的作用。
❖ 《纲目》:“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 草,黄柏、知母之类”;《蒙筌》:“有相须者, 二药相宜,可兼用之也。”
2、相使:两药性能有差异,但有某种共性,一药为 主,另一药为辅,合用则疗效增强。
❖ 《纲目》:“相使者,我之佐使也。”《蒙筌》: “有相使者,能为使卒,引达诸经也。此二者不必 同类,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宜合,共相宣 发是尔。”
医学课件
24
❖ 清代 徐灵胎
❖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医学课件
25
❖ 引经或者引经报使
❖ 《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的基础, 只是初步,它只有性、味和毒性三个方面。 归经和升降浮沉它最后形成比较完整、比较 系统都在金元时期,与张元素的关系都非常 密切。
❖ 目的:⑴避免影响疗效;⑵避免加重病情; ⑶避免食物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医学课件
47
❖ 分类:
1、服药期间的一般饮食禁忌:生冷、油腻、辛辣、 腥膻、干硬等品。
2、针对具体病证的饮食禁忌:如热性病——辛辣、 油腻;皮肤病——辛辣、鱼虾、羊肉等;水肿— —盐、碱等;阳亢——辛辣、酒等。
3、针对某种具体药物的禁忌:如薄荷——蟹肉; 荆芥——无鳞鱼、河豚;茯苓——醋;土茯苓、 使君子——茶;人参——萝卜、茶;猪肉——甘 草、黄连、桔梗、乌梅等。
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热证的一般是寒凉的药;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一般是温热药。
四气的确定也是不断发展和改变的。
医学课件
9
❖ 在中药里面,典型的温热药和寒凉药,从古到今基 本上没有分歧
❖ 如附子、干姜、肉桂,这个热性很强,不能认为它 是一般的温性药。
❖ 黄连、黄芩等寒性是比较强的。
❖ 其余的药一般温或者微温
注:宋代时寇宗奭(shi)改为“四性”—《本草衍 义》:“今详之,凡称‘气’者即香臭之气。其寒、 热、温、凉则是药之‘性’也。”
医学课件
5
中药的四气是中药性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性能。
《本草经集注》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 知,惟冷热须明
明 李中梓 “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
医学课件
6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26
第四节 升降浮沉
医学课件
27
❖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是上 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 是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是收束闭藏,表示作用趋向 于内。
❖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 而言的。一般来说,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 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其作 用趋向主要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 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功 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
医学课件
43
二、妊娠用药禁忌
❖ 概念:因可能造成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 或易导致生产困难;或损伤母体,妇女在 孕期不能使用或须谨慎使用某些药物。
❖ 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医学课件
44
❖ 禁用——毒性强烈、药性峻猛之品,凡孕 妇均不得使用。如巴豆、牵牛、水蛭、斑 蝥等。
❖ 慎用——可能对胎儿或母体形成伤害,如 特殊需要,可视孕妇体质、病情酌情谨慎 使用,一般应避免使用。多为活血通经、 行气破滞、攻下、大寒大热、辛热走窜、 药性滑利之品。桃、红、牛膝等。
医学课件
28
❖ 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医学课件
29
❖ 四、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 其一,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 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 其二,顺应气机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医学课件
30
医学课件
31
医学课件
32
医学课件
33
❖ 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临床用药时应防止两种片面性。 一是使用所谓无毒药时,盲目加大用量,
医学课件
10
三. 四气的临床意义
❖ 临床意义: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种治疗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的基础
医学课件
11
第二节 五 味
❖ 一、五味的含义与产生
❖ 五味 辛、甘、苦、酸、咸
❖ 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 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 用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性。
医学课件
17
❖性能的五味和性状的五味 ❖山楂、山药、麻黄
医学课件
18
第三节 归经
❖ 一、归经的含义 重要内容
❖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 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 部位的概称。 所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则表明该药 的有关功效对这一(或这些)脏腑或经络具有 明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 或者没有作用。
两方面 4、不是所有的性质都是药性,而是要和医疗、保健
相关 5、药性包括的内容
医学课件
3
❖ 中药的性能就是中药的偏性,是在中医理论 的指导下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概括。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医学课件
4
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 药性,又称为四性。四气主要用以反映药物 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的作用性质,是药物 最主要的性能。
断药物的归经。
3、归经与四气的关系 4、归经与五味的关系 5、归经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医学课件
22
❖ 黄连对心热、胃热效果就最好,比其他 脏腑表现要明显
❖ 黄芩对肺热效果好;
❖ 龙胆草对肝胆热效果好
医学课件
23
补阴的药 沙参主要补肺胃之阴; 麦冬除了肺胃之阴,还能补心阴; 百合是补心阴和补肺阴; 女贞子是补肝肾之阴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医学课件
1
一、中药性能的含义 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重要的药性 理论。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归经、 升降浮沉和毒性。
医学课件
2
中药的性能其实就是中药的药性。掌握几点:
1、理解偏性、药性 2、治病原理:以偏治偏 3、中药的性能即是药性,包括物质基础和治疗作用
医学课件
48
医学课件
49
第七章 剂量与用法
❖ 学习要求 1.熟悉用药剂量和药效的关系。掌握确定用药
剂量大小的依据。 2.熟悉中药的一般煎煮时间与方法(先煎、后
下、包煎、烊化、另煎等)
医学课件
50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医学课件
51
❖ 1、概念:
临床使用某味药物的分量。一般情况下,
⑴某味药的剂量指一个成人在一日内该药的用量。 ⑵方剂中药物之间的相对剂量——比较分量。
忽视安全,以致引起中毒反应。 二是使用所谓有毒药时,应当确保用药
安全而有效,不应忽视疗效,随意将用量降 低到有效剂量之下。
医学课件
34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医学课件
35
《神农本草经》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杀者,有相 恶者,有相反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医学课件
36
二、配伍的必要性:
甘补:补益作用,治疗虚症。
甘和: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如复 方调和诸药。
甘缓:缓急止痛,缓解毒性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 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甘可滋润,能润燥。一 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医学课件
15
3.苦能泄、能燥。 泄的含义主要有三:
一是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 二是通泄,能通便泻下。 三是清泄,清火邪,清上焦,中焦之热,清下 焦湿热。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 坚阴: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 坚阴是泻火的结果。
❖ 2、剂量的单位: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 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 等)、度量(尺、寸) →重量(斤、两、钱、分、 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
公、市制的单位换算:
1钱=3克(3.125);一两=30克(31.25)。
医学课件
52
❖ 3、常用中药的日常用量:
植物药:5—10克;矿物贝壳药:10—30克。
小儿用量:5岁以下—1/4成人量;5—12岁—1/2 成人量。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量靠齐。
医学课件
16
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 用酸味或涩味表示药物有收敛固涩作用。
5.咸能软能下。 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
6.淡能渗能利。 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 ❖ “土本无味,无味即淡,稼穑为甘”,所以淡附着于甘
❖ 习惯上只是对于猪苓、泽泻、薏仁、茯苓这样少数的几 味药,认为是淡能渗能利,同时往往还把甘加在一起。
医学课件
41
❖ 一.配伍禁忌 ❖ 概念:两种特定的药不能配伍同用。实即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