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散射原理及其应用上课讲义

光散射原理及其应用上课讲义
光散射原理及其应用上课讲义

光散射原理及其应用

安徽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

作)

题目: 光散射原理及其应用

学生姓名:彭果学号:B21114051

院(系):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入学时间:二〇一一年九月

导师姓名:喻远琴所在单位: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完成时间:二〇一五年六月

光散射原理及其应用

彭果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61) 摘要:光通过不均匀物质时朝四面八方散射的现象称为光散射。本文

首先简要阐述了光散射的原理和分类;然后运用光散射的知识解释了

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例如蓝天、白云、朝霞、晚霞以及夕阳

等;最后介绍了光散射在医疗和摄影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光散射,瑞利散射,拉曼散射,偏振

Light scatter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Pengguo

(School of Physics & Materi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61, China) Abstract: Light scattering by the light passing through the inhomogeneous material is called light scattering.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 of optical scattering are briefly introduced.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ight scattering in the phenomenon of lif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ight scattering in medical treatment, photography, etc

Key words: Light scattering and Rayleigh scattering, Raman scattering, polarization

晚霞满天,一片又一片的火烧云,把天空织成美丽的锦缎,真是一幅绮丽的奇景,晚霞有多少种颜色?红色,黄色,金色,紫色,蓝色,或许还有别的颜色。这是小学语文课文的《火烧云》,火烧云的形成其实包含了光散射的原理。在生活中光散射的现象随处可见,蓝天、白云、晓霞、彩虹、雾中光的传播等等常见的自然现象中都包含着光的散射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散射在各个科学技术部门中有广泛应用。例如,根据胶体体系中光散射理论,光散射可用于判断溶胶还是分子液体,照相补光,利用共振光散射法做DNA的定量分析,基于光散射流式细胞仪的广泛应用,瑞利光散射光谱法研究牛血红蛋白与镝(Ⅲ)的相互作用等,复杂结构光散射的射线跟踪方法及其应用。光散射的应用在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 光散射原理

1.1 定义:

光传播时因与物质中分子(原子)作用而改变其光强的空间分布、偏振状态或频率的过程。当光在物质中传播时,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性(如悬浮微粒、密度起伏)也能导致光的散射(简单地说,即光向四面八方散开)。

1.2 原理:

光的散射是指光通过不均匀介质时一部分光偏离原方向传播的现象。偏离

原方向的光称为散射光。散射光波长不发生改变的有丁铎尔散射、分子散射

等;波长发生改变的有拉曼散射、布里渊散射和康普顿散射等。丁铎尔散射首

先由J.丁铎尔研究,是由均匀介质中的悬浮粒子(如空气中的烟雾、尘埃)

以及浮浊液、胶体等引起的散射。真溶液不产生丁铎尔散射,化学中常根据有

无丁铎尔散射来区别胶体和真溶液。分子散射是由分子热运动所造成的密度涨

落引起的散射。波长发生改变的散射与散射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关。

2 光散射分类[1]

2.1 瑞利散射

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相同,而其强度与波长4次方成反比的散射(如图

1所示),称瑞利散射定律,由瑞利于1871年提出。此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散射

微粒的线度小于波长。若入射光为自然光,不同方向散射光的强度正比于

1+cos2,为散射光与入射光间的夹角,称散射角。=0或π时散射光仍为自然光;=π/2时散射光为线偏振光;在其他方向上则为部分偏振光。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可解释天空的蔚蓝色和夕阳的橙红色。

当散射微粒的线度大于波长时,瑞利散射定律不再成立,散射光强度与微粒的大小和形状有复杂的关系。G.米和P.德拜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以球形粒子为模型详细计算3对电磁波的散射。米氏散射理论表明,当球形粒子的半径a≤时散射光强遵守瑞利定律,a较大时散射光强与波长的关系不再明显。用白光照射由大颗粒组成的物质时(如天空的云层等),散射光仍为白色。气体液化时,在临界状态附近由密度涨落引起的不均匀区域的线度比波长要大,所产生的强烈散射使原来透明的物质变混浊,称为临界乳光。

图1 瑞利散射与波长的关系

2.2 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

入射光与介质的分子运动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频率发生改变的散射。1928年C.拉曼在液体和气体中观察到散射光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称拉曼效应或拉曼散射。拉曼散射遵守如下规律:散射光中在原始入射谱线(频率为ω0)两侧对称地伴有频率为0±i(i=1,2,3,…)的一组谱线,长波一侧的谱线称红伴线或斯托克斯线,短波一侧的谱线称紫伴线或反斯托克斯线,统称拉曼谱线(如

图2);频率差i与入射光频率0无关,仅由散射物质的性质决定。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特有的拉曼谱线,常与物质的红外吸收谱相吻合。在经典理论的解释中,介质分子以固有频率i振动,与频率为0的入射光耦合后产生0、0-

i 和

+,三种频率的振动,频率为0的振动辐射瑞利散射光,后两种频

率对应斯托克斯线和反斯托克斯线。拉曼散射的诠释需用量子力学,不仅可解释散射光的频移,还能解决诸如强度和偏振等问题。

图2 拉曼散射

a 斯托克线

b 反斯托克线

按量子力学,晶体中原子的固有振动能量是量子化的,所有原子振动形成的格波也是量子化的,称为声子。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都是入射光子与声子的非弹性碰撞结果。晶格振动分频率较高的光学支和频率较低的声学支,前者参与的散射是拉曼散射,后者参与的散射是布里渊散射。固体中的各种缺陷、杂质等只要能引起极化率变化的元激发均能产生光的散射过程,称广义的拉曼散射。按习惯频移波数在50~4000/厘米间为拉曼散射,在0.1~2/厘米间是布里渊散射。

2.3 米氏散射

米氏散射是一种光学现象,属于散射的一种情况。米式散射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米于1908年提出的。米氏发表了任何尺寸均匀球形粒子散射

问题的严格解,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可以研究雾、云、日冕、胶体和金属悬浮液的散射等。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称为米氏散射。

这种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微粒,如烟、尘埃、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引起。米氏散射的程度跟波长是无关的,而且光子散射后的性质也不会改变。如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0.7615um)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红外线的辐射主要是米氏散射。是故,多云潮湿的天气对米氏散射的影响较大。

3 光散射的应用

3.1 蓝天红日日晕等大气现象的解释[2]

太阳发出的是白炽光,大气是无色透明的,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透明的?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是红色的?这是空气分子对太阳光散射的结果。蓝天,是因为那些容易被散射,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形成的综合色。按照瑞利散射定律,白光中的短波成分(蓝紫光)遭到的散射比长波成分(红黄色)强烈得多。例如,红光波长(λ=760nm)为紫光波长 (λ=400nm)的1.8倍,则紫光散射光强度约为红光的1.84≈10倍。所以太阳的散射光则因短波的富集而呈蔚蓝色。

早晚阳光穿过的大气层较其他时间厚,波长短的散射厉害,透过大气层进入人眼中的主要是波长长的红光,所以太阳看起来是红色的。

日晕和月晕是太阳和月亮周围出现白色或彩色的光环,高空的温度较低,会形成很多规则的小冰晶,日晕和月晕就是小冰晶对白光散色的结果

3.2 复杂结构光散射的射线跟踪方法及其应用[3]

以目标涂层材料玻璃微珠反射膜为例,射线跟踪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根据均匀球形粒子的Mie理论远场计算公式,推导了均匀球形粒子的振幅函数和强度函数的求解过程,计算了均匀球形粒子及双层球形粒子的Mie理论散射结果。

(2)利用费马原理推导了反射和折射定律,以反射射线的跟踪为例介绍了几何光学射线跟踪方法的推导过程;根据几何光学彩虹理论和Airy理论,推导了N阶几何光学彩虹角与入射角和折射率的关系及Airy峰的位臵表达式,详细阐述了一阶彩虹形成的物理原因,计算了球形粒子的一、二阶Airy分布。

(3)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得到了玻璃微珠最小偏转角与折射率关系的表达式,分析了玻璃微珠回向反射特性最佳时的折射率范围;给出了接收面上的光照度与偏转角的关系方程。

(4)根据几何光学和等效电磁流原理,推导了几何光学积分方程混合方法;应用射线跟踪方法建立了玻璃微珠及反射膜的几何模型,计算了他们的光散射特性并与Mie理论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射线跟踪算法的科学可行性;根据玻璃微珠反射膜的结构特点,建立了射线跟踪的单元法。跟踪算法的科学可行性;根据玻璃微珠反射膜的结构特点,建立了射线跟踪的单元法。

3.3 室内自然光和散射光的应用[4]

开始从事新闻摄影的同志,往往为室内拍照而作难,总觉得原有自然光线难以掌握,应用闪光灯照明,近景平淡失色,远处漆黑一片,形象不美,难以入画。其实,室内原有自然光,只要能获得适当曝光,拍出来的照片,影调柔和均匀,景物真

实自然,具有朴实无华之美。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在逐步改善,新的房屋建筑宽广明亮,室内设备完善,装修考究,将为室内摄影增添更多的内容,提供许多方便。另外室外阳夭和散射光线,过去由于摄影材料落后扩拍出来的照片,往往缺乏明暗反差,影调平淡,不适于报纸制版,因此,有些人对这种光线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阴天不宜拍照。近些年来,摄影材料和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散射光又被人们认为是拍摄人物清动的理想光线。

3.4 共振光散射法------DNA的定量分析进展

共振光散射(RLS)技术是一项在普通荧光分光光度计上进行光散射检测的分析技术。自从1993年Pasternack【7】等首次应用共振光散射法对卟啉类化合物在核酸上的聚集进行研究以来,共振光散射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如用于对纳克级核酸进行定量分析。其最大特点是试剂安全廉价、快速、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但还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如染料与核酸结合不稳定。常用测定 DNA 的共振光散射试剂见图4[5]。

图4: 常用的测定DNA的试剂

3.5 瑞利散射光谱法研究牛血红蛋白与镝(Ⅲ)的相互作用

在近生理条件pH=7.40时,牛血红蛋白和Dy(Ⅲ)的光散射强度均十分微弱,当两者相互作用后,光散射强度急剧增强,最大散射峰分别位于380nm和470nm处,并研究了此反应的影响因素和适宜的反应条件;在此条件下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现牛血红蛋白与Dy(Ⅲ)在不同浓度条件下相互作用,均是定量作用,并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但其光散射光谱和紫外光谱的峰值变化均有不同。

图5为Hb-Dy(Ⅲ)体系的瑞利光散射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从图中可以看出,RLS的峰在380nm和470nm处,吸收峰在210nm和410nm处,RLS的两个峰都位于吸收光谱的峰谷。不像共振光散射光谱,共振光散射光谱的峰位于吸收带附近,而光散射光谱的峰位于吸收光谱的峰谷,光散射光谱的峰谷位于吸收光谱的吸收峰。这种不同现象可以这样解释:根据共振光散射理论,强度的增加由于在可见吸收区溶液散射指数的增加,所以通常这种增加位于吸收带附近。在Hb-Dy(Ⅲ)体系中,吸收带没有散射强度的增加,吸收峰对应于光散

射的峰谷,所以不是共振散射现象。光散射光谱的峰和峰谷是由于Hb-Dy (Ⅲ)体系对RLS强度的吸收。这种吸收不但引起光散射光谱的峰和峰谷,还引起RLS光谱和吸收光谱的这种对称关系。

图5 RLS光谱和吸收光谱

结束语

光的散射现象在各个科学技术部门中有广泛应用。通过散射光的测量可以了解到散射粒子的浓度、大小、形状及取向等,在物理、化学、气象等许多方面的研究中得到应用。散射光谱又可用于确定物质分子与原子的特性。

近年来,光散射的理论与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光散射技术,如弹性光散射技术、动态光散射技术、曼散射技术以及X射线和中子的小角散射技术等,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胶体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并在研究生物分子性质及自聚集行为、表征聚合体微粒的形成与粒径分布、探究表面/界面结构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国桢.《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二版)物理学[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7

[2] 张青尚 . 瑞利散射能解释蓝天白云吗 [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 1997 , (2)

[3]武光玲. 复杂结构光散射的射线跟踪方法及其应用[J].西南电子科技大学, 2007.

[4]魏德忠. 光线柔和自然明暗反差适当(八)——室内自然光和散射光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 1989,(5)

[5]武鑫 ,李生泉 ,刘金龙 .DNA的定量分析方法进展[J].山西农业大学 2009 ,(7)

[6]常希俊张莉王邃杨芳 .瑞利光散射光谱法研究牛血红蛋白与镝(Ⅲ)的相互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2004,40(2):62-66

[7]William J.C..《科利尔百科》中译本第33卷[M]. 团结出版社,200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终试卷(A)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干的空白处。1分×35=35分) 1、十进制数-47用8位二进制补码表示为:11010001B。 2、89C51含4KB Flash ROM,128B的RAM,在物理上有4个独立的存储器 空间。 3、若8031单片机的晶振频率fosc=12MHz,则振荡周期为1/12us ,状态周期为1/6us ,机器周期为1us ,执行MUL AB指令需要时间为4us 。 4、假定A=85H,R0=20H,(20H)=0AFH。执行指令:ADD A,@R0后,累加器 A的内容34H ,CY的内容1 ,AC的内容1 ,OV的内容1 。 5、假定DPTR的内容为8100H,累加器A的内容为40H,执行下列指令: MOVC A,@A+DPTR 后,送入A的是程序存储器8140H 单元的内容。 6、PSW中RS1 RS0=10H时,R2的地址为12H 。 7、ROM在物理上分为片内ROM 和片外ROM ,在逻辑上两者统一编址。 8、MCS-51单片机当EA=1时,首先使用的是片内程序存储器,存储容量超过4KB时开始使用外部程序存储器;EA=0时,则仅仅使用片外程序存储器。 9、MCS—51单片机访问片外存储器时,利用ALE 信号锁存来自P0 口的低8位地址信号。 10、欲使P1口的高4位输出1,而低4位不变,应执行一条ORL P1,#0F0H指令。 11、12根地址线可选4KB个存储单元,32KB存储单元需要15 根地址线。 12、设80C51 fosc=12MHz,定时器工作在方式0,则最大定时时间为8192μs。 13、异步串行数据通讯有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共三种传送方式。 14、5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最多可以有 2 个嵌套。 15、8031单片机指令MOV是访问内RAM ,最大范围为256B ,MOVX是访问外RAM ,最大范围为64KB,MOVC是访问ROM ,最大范围为64KB 。 二、单项选择(1分×15=15分) 1、MCS-51上电复位后,SP的内容是(B) (A)00H (B)07H (C)60H (D)70H 2、80C51是(C)

动态光散射基本原理及其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Zeta电位测量

【专题】动态光散射基本原理及其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Zeta电位测量 -------------------------------------------------------------------------------- 作者: 骑着蜗牛追火箭收录日期: 2009-11-28 发布日期: 2009-11-28 动态光散射基本原理及其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Zeta电位测量 前言:Zeta电位是纳米材料的一种重要表征参数。现代仪器可以通过简便的手段快速准确地测得。大致原理为:通过电化学原理将Zeta电位的测量转化成带电粒子淌度的测量,而粒子淌度的测量测是通过动态光散射,运用波的多普勒效应测得。 1.Zeta电位与双电层(图1) 粒子表面存在的净电荷,影响粒子界面周围区域的离子分布,导致接近表面抗衡离子(与粒子电。荷相反的离子)浓度增加。于是,每个粒子周围均存在双电层。围绕粒子的液体层存在两部分:一是内层区,称为Stern层,其中离子与粒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另一个是外层分散区,其中离子不那么紧密的与粒子相吸附。在分散层内,有一个抽象边界,在边界内的离子和粒子形成稳定实体。当粒子运动时(如由于重力),在此边界内的离子随着粒子运动,但此边界外的离子不随着粒子运动。这个边界称为流体力学剪切层或滑动面(slippingplane)。在这个边界上存在的电位即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是一个表征分散体系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由于带电微粒吸引分散系中带相反电荷的粒子,离颗粒表面近的离子被强烈束缚着,而那些距离较远的离子形成一个松散的电子云,电子云的内外电位差就叫Zeta电位。也称电动电位(只有当胶粒在介质中运动时才会表现出来),实际上就是扩散层内的电位差。ξ电位较高时,粒子能保持一定距离消弱和抵消了范德华引力从而提高了颗粒悬浮系统的稳定性。反之,当ξ电位较低时,粒子间的斥力减小并逐步靠近,进入范德华引力范围内,粒子就会互相吸引、团聚。ξ电位与液体递质内的粒子质量分数有关,改变液体的pH值、增加体系的盐含量都会引起双电层压缩,改变粒子的ξ电位,降低颗粒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从而影响颗粒悬浮系统的稳定性。 2.Zeta电位与胶体的稳定性(DLVO理论) 在1940年代Derjaguin, Landau, Verway与Overbeek 提出了描述胶体稳定的理论,认为胶体体系的稳定性是当颗粒相互接近时它们之间的双电层互斥力与范德瓦尔互吸力的净结果。此理论提出当颗粒接近时颗粒之间的能量障碍来自于互斥力,当颗粒有足够的能量克服此障碍时,互吸力将使颗粒进一步接近并不可逆的粘在一起。(图2) Zeta电位可用来作为胶体体系稳定性的指示: 如果颗粒带有很多负的或正的电荷,也就是说很高的Zeta电位,它们会相互排斥,从而达到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如果颗粒带有很少负的或正的电荷,也就是说它的Zeta电位很低,它们会相互吸引,从而达到整个体系的不稳定性。 一般来说, Zeta电位愈高,颗粒的分散体系愈稳定,水相中颗粒分散稳定性的分界线一般认为在+30mV或-30mV,如果所有颗粒都带有高于+30mV或低于-30mV的zeta电位,则该分散体系应该比较稳定 3.影响Zeta电位的因素 分散体系的Zeta电位可因下列因素而变化: A. pH 的变化 B. 溶液电导率的变化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简介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简介 传感器是获取自然科学领域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现代测控系统中,作为关键环节的传感器处于连接被测控对象和测控系统的接口位置,该课程涉及机械、动力、物理、化学、光学、材料、电子、生物、半导体、信息处理等众多学科领域,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与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相一致,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从本课程开始奠定工程设计与应用思想、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基础,在现代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测量的基本知识。 (2)各种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及应用。 (3)工程检测中常用的测量电路及工作原理。 (4)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及其标定方法。 《单片机实用系统设计》课程简介 《单片机实用系统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其在教学及产业界的技术推广仍然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热点。学习单片机并掌握其设计应用技术已经成为电子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也是现代工科学生就业的一个基本条件。它的后续课程是各专业课如:计算机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数控机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一般都要应用到单片机系统的应用。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单片机知识在电子类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深刻地领会和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各主要资源的设计、单片机C语言编程方法和调试方法,了解单片机在测量、控制等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应用。利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电路、布局印刷电路板、设计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亲自焊接元器件、亲自调试系统。培养学生实

光镊原理

1.1光镊技术简介 光镊是以激光的力学效应为基础的一种物理工具,是利用强会聚的光场与微粒相互作用时形成的光学势阱来俘获粒子的【4】。1969年,A. Ashkin等首次实现了激光驱动微米粒子的实验。此后他又发现微粒会在横向被吸入光束(微粒的折射率大于周围介质的折射率)。在对这两种现象研究的基础上,Ashkin提出了利用光压操纵微粒的思想,并用两束相向照射的激光,首次实现了对水溶液中玻璃小球的捕获,建立了第一套利用光压操纵微粒的工具。1986年,A. Ashkin等人又发现,单独一束强聚焦的激光束就足以形成三维稳定的光学势阱,可以吸引微粒并把它局限在焦点附近,于是第一台光镊装置就诞生了【5,6】。也因此,光镊的正式名称为“单光束梯度力势阱” (single-beam optical gradient force trap)。 由于使用光镊来捕获操纵样品具有非接触性、无机械损伤等优点,这使得光镊在生物学领域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这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光镊在生物学的应用对象由细胞和细胞器逐步扩展到了大分子和单分子等。目前,光镊常被用来研究生物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的运动过程【7-10】,也常被用来测量生物过程中的一些力学特征【11-14】。 1.2光镊的原理与特点 众所周知,光具有能量和动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人们经常利用了光的能量,却很少利用光的动量。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自然光和照明光等的力学效应都很小,无法引起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或观察到的宏观效应。而科学家们利用激光所具有的高亮度和优良的方向性,使得光的力学效应在显微镜下显现了出来,在这里我们要介绍的光镊技术正是以这种光的力学效应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2.1光压与单光束梯度力光阱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既有能量的传递,也有动量的传递,动量的传递常常表现为压力,简称光压。1987年,麦克斯韦根据电磁波理论论证了光压的存在,并推导出了光压力的计算公式。1901年,俄国人П.Н.列别捷夫用悬在细丝下的悬体实现了光压的实验测量【15】。此后,美国物理学家尼克尔、霍尔也

激光光散射技术及其应用.

激光光散射技术及其应用 Laser Light Scattering System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BROOKHA VEN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BEIJING OFFICE)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牡丹园北里甲1号中鑫嘉园东座A105室美国布鲁克海文公司公司北京技术服务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8610-62081909 传真:8610-6208189

激光光散射技术和应用 近年来,光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激光光散射已经成为高分子体系和胶体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规的测试手段。现代的激光光散射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部分。在静态光散射中,通过测定平均散射光强的角度和浓度的依赖性,可以得到高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 w,均方根回旋半径R g和第二维利系数A2;在动态光散射中,利用快速数字相关器记录散射光强随时间的涨落,即时间相关函数,可得到散射光的特性弛豫时间τ,进而求得平动扩散系数D和与之对应的流体力学半径R h。在使用过程中,静态和动态光散射有机地结合可被用来研究高分子以及胶体粒子在溶液中的许多涉及到质量和流体力学体积变化的 过程,如聚集和分散、结晶和溶解、吸附和解吸、高分子链的伸展和卷缩以及蛋白质长链的折叠,并可得到许多独特的分子量参数。 一、光散射发展简史: Tynadall effect(1820-1893) 1869年,Tyndall研究了自然光通过溶胶颗粒时的散射,注意到散射光呈淡淡的蓝 色,并且发现如果入射光是偏振的,这散射光也是偏振的。Tyndall由此提出了19 世纪气象学的两大谜题: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来自天空的散射光是相当偏 振的? James Clerk Maxwell (1833-1879) 解释了光是一种电磁波,并正确地计算出光的速度。 Lord Rayleigh(1842-1919) 1881年,Rayleigh应用Maxwell的电磁场理论推导出,在无吸收、无相互作用条件下,光学各向同性的小粒子的散射光强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并解释了蓝天是太阳光穿透大气层所产生的散射现象。 Abert Einstein(1879-1955) 研究了液体的光散射现象。 Chandrasekhara V.Raman (1888-1970) 1928年,印度籍科学家Raman提出了Raman 效应(也称拉曼散射),即光波在被散射后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Peter Debye(1884-1966) 延续了 Einstein的理论,描述了分子溶解于溶剂中所产生的光散射现象,提出用Debye plot 。1944 年,Debye利用散射光强测得稀溶液中高分子的重均分子量。 Peter Debye Lord Rayleigh Tyndall effect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89c51期末复习资料

单片机期末复习资料 实验3 数码管显示设计 1*功能描述:本程序集中体现数码管的静态显示,完成数码管由0到F 的静态显示 ************************************************************/ #include//包含头文件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宏定义 sbit dula=P1^4; //端口定义 uchar num,y; uint x; //定义变量 uchar code table[]={ 0xfc,0x60,0xda,0xf2,0x66,0xb6, 0xbe,0xe0,0xfe,0xf6,0xee,0x3e, 0x9c,0x7a,0x9e,0x8e};//0到F的数码管管码 /********************主函数**********************/ void main() { while(1)//进入大循环 { for(num=0;num<16;num++) //判断是否到F { dula=1;//开启锁存器 P0=table[num];//送数码管管码 dula=0;//关闭锁存器 for(x=2000;x>0;x--) for(y=220;y>0;y--);//延时 } } } 2 *功能描述:本程序集中体现数码管的动态扫描显示2009,通过改变数组的值可完成对任意四个数的显示 ************************************************************/ #include #include //包含头文件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宏定义 sbit Dula=P1^4; //端口定义 uchar code table[]={ 0xfc,0x60,0xda,0xf2, 0x66,0xb6,0xbe,0xe0, 0xfe,0xf6}; //0到F对应的数码管显示代码 uchar x,i,temp;

(精校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完整word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_(卷面共有100题,总分1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每小题标号后有小分) 一、单项选择题(33小题,共33分) [1分](1)要MCS—51系统中,若晶振频率屡8MHz,一个机器周期等于( A )μs A 1。5 B 3 C 1 D 0.5 [1分](2)MCS—51的时钟最高频率是 ( A )。 A 12MHz B 6 MHz C 8 MHz D 10 MHz [1分](3)下列不是单片机总线是( D ) A 地址总线 B 控制总线 C 数据总线 D 输出总线 [1分](4)十进制29的二进制表示为原码( C ) A 11100010 B 10101111 C 00011101 D 00001111 [1分](5)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半个世纪中虽有很大进步,但至今其运行仍遵循着一位科学家提出的基本原理。这位科学家是:( D ) (A)牛顿(B)爱国斯坦(C)爱迪生(D)冯·诺伊曼 [1分](6)在CPU中,控制器的功能是:( C ) (A)进行逻辑运算(B)进行算术运算 (C)分析指令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D)只控制CPU的工作 [1分](7)下列数据中有可能是八进制数的是:( A) (A)764 (B)238 (C)396 (D)789 [1分](8)MCS—51的时钟最高频率是 (D ) A、6MHz B、8MHz C、10MHz D、12MHz [1分](9)-49D的二进制补码为.( B) A、 11101111 B、11101101 C、0001000 D、11101100 [1分](10)要用传送指令访问MCS—51片外RAM,它的指令操作码助记符应是( B) A、 MOV B、 MOVX C、 MOVC D、以上都行 [1分](11)若某存储芯片地址线为12根,那么它的存储容量为(C ) A、1KB B、2KB C、 4KB D、 8KB [1分](12)PSW=18H时,则当前工作寄存器是(D ) A、 0组成 B、 1组成 C、2组成 D、3组成 [1分](13)所谓CPU是指( B) A、运算器与存储器 B、运算器与控制器 C、输入输出设备 D、控制器与存储器 [1分](14)PSW=18H时,则当前工作寄存器是(D ) (A)0组(B)1组(C)2组(D)3组 [1分](15)P1口的每一位能驱动( B ) (A)2个TTL低电平负载有(B)4个TTL低电平负载 (C)8个TTL低电平负载有(D)10个TTL低电平负载 [1分](16)二进制数110010010对应的十六进制数可表示为( A) A、192H B、C90H C、1A2H D、CA0H [1分](17)一3的补码是( D ) A、10000011 B、11111100 C、11111110 D、11111101 [1分](18)对于8031来说,脚总是( A ) A、接地 B、接电源 C、悬空 D、不用 [1分](19)进位标志CY在( C)中 A、累加器 B、算逻运算部件ALU C、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 D、DPOR

《光镊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光镊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光镊原理及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Optical tweezer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开课学期:2 学时:16 学分:1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激光生物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中以激光微束光阱效应为基础的光镊技术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研究的有力工具,已成为当前生物物理学中新方法和新仪器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光子技术和生命科学相互交叉与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课程教学目标:让光镊在生命学科及其他应用领域中的作用与地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获得光镊的基本知识,掌握光镊相关技术。通过课程小论文与研讨,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开放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 光镊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光镊技术的理论研究、光镊技术的应用研究 国内外光镊技术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光镊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光镊技术的描述、光镊的基本原理、光辐射压力、 梯度力和散射力、二维光学势阱、基于激光微束的三维光学势阱 第三章 光镊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 光镊理论计算的意义、粒子分类与计算方法、光阱力与光操纵束缚条件第四章 光镊的系统构成与技术性能

传统光镊的原理、系统构成、激光器和显微镜的选取、多光镊技术 第五章 光纤光镊技术 远场光纤光镊、近场光镊 第5章 光镊技术的发展应用 光镊技术在生物学方面应用、光镊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光镊与其它技术的结合应用 对学生的要求: 1、 对光镊原理方法有明确认识。 2、 对光镊系统的性能、参数能深入了解,并能自由运用。 3、 能够了解光阱力的计算方法。 4、 有查阅外文资料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及方法 教学方式 1) 教学与科研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专家讲授与教师专题讲座相结合,拓展学生知识面 3)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 4)中、英双语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5)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学手段 将多种现代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课程教学之中,多方位多途径地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以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课件与电视录像片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六、调查、参观、实践、实验内容 七、主要参考资料 [1]《光镊原理、技术和应用》李银妹编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2]《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Method 》 高本庆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年 [3][《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美]Weng Cho Chew 著聂在平,柳清伙译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年 [4] Ashkin A. Optical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single cells using infrared laser beams. Nature, 1987, 33: 256-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期末考试试题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相对寻址是以PC的当前值为基准,加上指令中给出的相对偏移量形成目标地址的方式。 2.AT89S51单片机的1个机器周期含有12 个晶振周期或 6 状态周期。 3.AT89S51单片机进行扩展时,用P0 口作为地址/数据总线,用P2口作为地址总线高8位。 4.假定累加器A的容30H,执行指令:1000H:MOVC A,A+PC后,把程序存储器1031H单元的容送累加器A中 5.指令格式是由操作码和操作数部分组成。 6. AT89S51单片机的串行口控制寄存器中有2个中断标志位,它们是TI和RI 7.在进行BCD码加法运算时,紧跟ADD 或 ADDC 指令后的指令必须是DA A 指令 8. JNC rel指令执行时,当CY位为0时程序发生跳转。 9.单片机位寻址区的单元地址是从20H单元到2FH单元,若某位地址是10H,它所在单元 的地址应该是22H 。 10.外部中断0的中断入口地址为0003H,定时/记数器T1的中断入口地址为001BH。 11.串行口工作方式2为9位异步通信,若SMOD=0,f OSC = 6 MH Z,则其相应波特率为6×106/64 b/s 12.堆栈应遵循先进后出规律,堆栈指针的符号为SP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AT89S51单片机的( d )口的引脚,还具有外中断、串行通信等第二功能。 a)P0 b)P1 c)P2 d)P3 2.单片机应用程序一般存放在(b) a)RAM b)ROM c)寄存器 d)CPU 3.已知某数的BCD码为00010 则其表示的十进制数值为(b) a) 7542H b) 7542 c) 75.42H d) 75.42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复习资料

一卷 一、选择题 1. 中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其基本组成部分为:(C ) A.算术逻辑单元、运算器、控制器 B.加法器、寄存器、控制器 C.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控制器 D.运算器、寄存器、指令译码器 2. 单片机应用程序一般存放在(B) A.RAM B.ROM C.寄存器 D.CPU 3. 当单片机执行指令MOV TMOD,#20H后,定时器/计数器T1工作在(D ) A.定时状态,方式1 B. 计数状态,方式2 C.计数状态,方式1 D. 定时状态,方式2 4. 在堆栈操作中,当进栈数据全部弹出后,这时SP应指向(A ) A.栈底单元地址 B.7FH单元 C.栈底单元地址加1 D.栈底单元地址减1 5. 累加器A与片外数据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递类指令是(A ) A.MOVX B.MOV C.MOVC D.XCH 6. 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寻址范围是由程序计数器PC的位数决定的,MCS-51的PC为16位,因此其寻址范围是( B ) A.4KB B.64KB C.8KB D.128KB 7.在89C5l中,可使用的堆栈最大深度为( A ) A.80个单元 B.32个单元 C.128个单元 D.8个单元 8.位处理器是单片机面向控制应用的重要体现,下列中不属于位处理器资源的是( B ) A.位累加器Cy B.通用寄存器的各个位 C.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可寻址位 D.位操作指令集 9. 在单片机中,通常将一些中间计算结果放在( D)中。A.累加器 B.控制器 C.程序存储器 D.数据存储器 10. 若MCS-51系统中,晶振频率为8MHz,则一个机器周期等于( A ) μs。 A.1.5 B.3 C.1 D.0.5 二、填空题 1.如果(A)=34H,(R7)=0ABH,执行XCH A, R7;结果(A)= 0ABH,(R7)= 34H 。 2.82C55可以扩展 3 个并行口,其中8 条口线具有位操作功能。 3.当单片机复位时PSW=00H,这时当前的工作寄存器区是0 区,R4所对应的存储单元地址为04 H。 4. 8051单片机有_256_个RAM单元,其中__128_个单元被特殊功能寄存器占用;有__4K _个内部程序存储器。 三、判断题 1. P2口既可以作为I/O使用,又可以作扩展系统的地址总线。(√) 2. DPTR既可按16位寄存器使用,又可分成两个8位的寄存器使用。(√) 3. AJMP指令的转移最大可达到64KB。( ) 4. 在中断响应阶段CPU一定要做如下2件工作:保护断点和给出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 √) 5. RR A为循环右移指令。( √ ) 四、分析题 1.如图4-18所示,8只LED阴极接至单片机P0口,两开关S0、S1分别接至单片机引脚P3.2()和P3.3()。编写程序控制LED状态。按下S0后,点亮8只LED;按下S1后,变为闪烁状态。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汇总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汇总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汇总 1、单片机是将微处理器、一定容量的 RAM 和ROM 以及 器等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而构成的微型计算机 2、 单片机89C51片内集成了 有 5 个中断 源。 3、 两位十六进制数最多可以表示 4、 89C51是以下哪个公司的产 品? 4 KB 的 FLASH RO ,共 256 个存储单元。 C ) A 、INTEL B 、AMD C 、ATMEL D 、PHILIPS 8、当CPU 访问片外的存储器时,其低八位地址由 P0 口提供,高八位 地址由 P2 口提供,8位数据由 P0 口提供。 9、在I/O 口中, P0 口在接LED 时,必须提供上拉电 阻, P3 口具有第二功能。 10、是非题:MCS-51系列单片机直接读端口和读端口锁存器的结果永远是相同 的。F 11、 是非题:是读端口还是读锁存器是用指令来区别的。 T 12、 是非题:在89C51的片内RAM 区中,位地址和部分字节地址是冲突的。 F 13、 是非题:中断的矢量地址位于 RAM 区中。F 14、 M CS-51系列单片机是属于( B )体系结构。 A 、冯诺依曼 B 、普林斯顿 C 、哈佛 D 、图 灵 15、 89C51具有 64 KB 的字节寻址能力。 16、 是非题:在89C51中,当CPU 访问片内、夕卜ROM 区时用MOV 指令,访问片 外RAM 区时用MOV 指令,访问片内 RAM 区时用MOV 旨令。T I/O 口、定时 5、在89C51中,只有当EA 引脚接 Flash ROM 。 高 电平时,CPU 才访问片内的 6、是非题:当89C51的EA 引脚接低电平时, 内是否有程序存储器。T CPL 只能访问片外ROM 而不管片 7、是非题:当89C51的EA 引脚接高电平时, CPU 只能访问片内的4KB 空间。F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答案)

1:单片机8031的XTAL1和XTAL2引脚是()引脚。 1.外接定时器 2.外接串行口 3.外接中断 4.外接晶振 2:LU表示()。 1.累加器 2.程序状态字寄存器 3.计数器 4.算术逻辑部件 3:单片机上电复位后,PC的内容和SP的内容为()。 1.0000H,00H 2.0000H,07H 3.0003H,07H 4.0800H,08H 4:8031单片机的定时器T1用作定时方式时是()。 1.由内部时钟频率定时,一个时钟周期加1 2.由内部时钟频率定时,一个机器周期加1 3.由外部时钟频率定时,一个时钟周期加1 4.由外部时钟频率定时,一个机器周期加1 5:INTEL8031的P0口,当使用外部存贮存器时它是一个()。 1.传输高8位地址口 2.传输低8位地址口 3.传输高8位数据口 4.传输低8位地址/数据口 6:当需要从MCS-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取数据时,采用的指令为() 1.MOV A, @R1 2.MOVC A, @A + DPTR 3.MOVX A, @ R0 4.MOVX A, @ DPTR 7:若PSW的RS1/RS0=10则单片机工作寄存器工作在()。 1.0区 2.1区

3.2区 4.3区 8:假定设置堆栈指针SP的值为37H,在进行子程序调用时把断点地址进栈保护后,SP的值为()。 1.6H 2.37H 3.38H 4.39H 9:单片机上电复位后,堆栈区的最大允许范围是个单元。 1.64 2.120 3.128 4.256 10:在MCS-51指令中,下列指令中()是无条件转移指令。 1.LCALL addr16 2.DJNZ direct,rel 3.SJMP rel 4.ACALL addr11 11:INTEL 8031的P0口,当使用外部存贮存器时它是一个()。 1.传输高8位地址口 2.传输低8位地址口 3.传输高8位数据口 4.传输低8位地址/数据口 12:单片机中的程序计数器PC用来()。 1.存放指令 2.存放正在执行的指令地址 3.存放下一条指令地址 4.存放上一条指令地址 13:8051单片机中,输入/输出引脚中用于专门的第二功能的引脚是()。 1.P0 2.P1 3.P2 4.P3

光镊技术在原子物理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光镊技术在原子物理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信息工程系 王 坚 [摘要] 激光陷阱和控制、操作中性微小粒子的光镊技术是以光的辐射压原理为基础的,利用光与物质间动量的传递的力学效应形成三维梯度光学陷阱。光压的实际应用在20世纪激光诞生后才得以实现。由于激光突出的高方向性、高相干性、高亮度产生的辐射压高于一般的光,所以使得基于光压原理的光镊能够被发现并运用。光镊能够捕获和操纵微米尺度粒子成为捕获操纵粒子独特且有效的手段,并且这种方法在物理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本文简要回顾了早期光镊技术在原子物理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当代光镊技术研究的最新成就。 [关键词] 激光陷阱,光镊,激光 1. 引言 光镊是基于光的力学效应的一种新的物理工具,它如同一把无形的机械镊子,可实现对活细胞及细胞器的无损伤的捕获与操作。光镊的发明正适应了生命科学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层次的研究趋势,也为生物工程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仅仅20年光镊的应用已展示其在物理和生命科学领域中无限美好的应用前景。 2. 光镊技术原理 2.1光压原理 光镊技术是基于光压原理的,光压原理在牛顿和开普勒时期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一直都没有什么应用。光的压力原理早期只有在天文学中有些应用,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7世纪初提出彗尾之所以背向太阳的原因是,其受到了太阳辐射光压的作用力。因为只有在天文学研究中当光的强度和距离都非常大的时候,光压对物质的影响才会明显的表现出来。1873年Maxwell 从光的波动理论角度根据电磁理论推导出了光压的存在(电磁辐射压)并且给出了垂直入射到部分反射吸收体表面的光束的光压为: ()R c E p +=1 其中,E 为每秒钟垂直入射到12m 上的能量,c 为光速,R 为物体对光的反射系数。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相对寻址是以PC 的当前值为基准,加上指令中给出的相对偏移量形成目标地址的方式。 2.AT89S51单片机的1个机器周期含有12 个晶振周期或 6 状态周期。 3.AT89S51单片机进行扩展时,用P0 口作为地址/数据总线,用P2 口作为地址总线高8位。 4.假定累加器A的内容30H,执行指令:1000H:MOVC A,@A+PC后,把 程序存储器1031H单元的内容送累加器A中5.指令格式是由操作码和操作数部分 组成。 6.AT89S51单片机的串行口控制寄存器中有2 个中断标志位,它们是TI和RI 7.在进行BCD码加法运算时,紧跟ADD 或 ADDC 指令后的指令必须是DA A 指令 8.JNC rel指令执行时,当CY位为0时程序发生跳转。 9.单片机位寻址区的单元地址是从20H单元到 2FH单元,若某位地址是10H,它所在单元 的地址应该是22H 。 10.外部中断0的中断入口地址为0003H ,定时/记数器T1的中断入口地址为 001BH。 11.串行口工作方式2为9位异步通信,若SMOD=0,f OSC = 6 MH Z,则其相应波特 率为6×106/64 b/s

12.堆栈应遵循先进后出规律,堆栈指针的符号为SP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AT89S51单片机的( d )口的引脚,还具有外中断、串行通信等第二功能。 a)P0 b)P1 c) P2 d)P3 2.单片机应用程序一般存放在(b) a)RAM b)ROM c)寄存器 d)CPU 3.已知某数的BCD码为0111010101000010 则 其表示的十进制数值为(b) a) 7542H b) 7542 c) 75.42H d) 75.42 4.下列指令中不影响标志位CY的指令有(d)。 a)ADD A,20H b)CLR c)RRC A d)INC A 5.CPU主要的组成部部分为(a) a)运算器、控制器b)加法器、寄存器 c)运算器、寄存器d)运算器、指令译 码器 6.AT89S51 的CPU是(c)位的单片机 a)16 b) 4 c)8 d)准16 7.AT89S51复位后,PC与SP的值为(b) a )0000H,00H b)0000H, 07H c) 0003H,07H d)0800H,00H 8.当需要从AT89S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取数据时,采用的指令为(b)。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第5章作业学习资料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第5章作 业

第五章中断系统作业 1. 外部中断1所对应的中断入口地址为()H。 2. 对中断进行查询时,查询的中断标志位共有、_ _、、 _ 和_ 、_ _ 六个中断标志位。 3.在MCS-51中,需要外加电路实现中断撤除的是:() (A) 定时中断 (B) 脉冲方式的外部中断 (C) 外部串行中断 (D) 电平方式的外部中断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一级别的中断请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顺序响应。() (B) 同一时间同一级别的多中断请求,将形成阻塞,系统无法响应。() (C) 低优先级中断请求不能中断高优先级中断请求,但是高优先级中断请求 能中断低优先级中断请求。() (D) 同级中断不能嵌套。() 5.在一般情况下8051单片机允许同级中断嵌套。() 6.各中断源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是否能任意设定? () 7.89C51单片机五个中断源中优先级是高的是外部中断0,优先级是低的是串行口中断。() 8.各中断源发出的中断申请信号,都会标记在MCS-51系统中的()中。 (A)TMOD (B)TCON/SCON (C)IE (D)IP 9. 要使MCS-51能够响应定时器T1中断、串行接口中断,它的中断允许寄存 器IE的内容应是() (A)98H (B)84H (C)42 (D)22H 10.编写出外部中断1为负跳沿触发的中断初始化程序。 11.什么是中断?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12. 什么是中断源?MCS-51有哪些中断源?各有什么特点? 13. 什么是中断嵌套? 14.中断服务子程序与普通子程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15. 中断请求撤除的有哪三种方式? 16. 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有哪三大作用?

光镊原理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1.1光镊技术简介 光镊是以激光的力学效应为基础的一种物理工具,是利用强会聚的光场与微粒相互作用时形成的光学势阱来俘获粒子的【4】。1969年,A. Ashkin等首次实现了激光驱动微米粒子的实验。此后他又发现微粒会在横向被吸入光束(微粒的折射率大于周围介质的折射率)。在对这两种现象研究的基础上,Ashkin提出了利用光压操纵微粒的思想,并用两束相向照射的激光,首次实现了对水溶液中玻璃小球的捕获,建立了第一套利用光压操纵微粒的工具。1986年,A. Ashkin等人又发现,单独一束强聚焦的激光束就足以形成三维稳定的光学势阱,可以吸引微粒并把它局限在焦点附近,于是第一台光镊装置就诞生了【5,6】。也因此,光镊的正式名称为“单光束梯度力势阱”(single-beam optical gradient force trap)。由于使用光镊来捕获操纵样品具有非接触性、无机械损伤等优点,这使得光镊在生物学领域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这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光镊在生物学的应用对象由细胞和细胞器逐步扩展到了大分子和单分子等。目前,光镊常被用来研究生物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的运动过程【7-10】,也常被用来测 量生物过程中的一些力学特征【11-14】。 1.2光镊的原理与特点 众所周知,光具有能量和动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人们经常利用了光的能量,却很少利用光的动量。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自然光和照明光等的力学效应都很小,无法引起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或观察到的宏观效应。而科学家们利用激光所具有的高亮度和优良的方向性,使得光的力学效应在显微镜下显现了出来,在这里我们要介绍的光镊技术正是以这种光的力学效应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2.1光压与单光束梯度力光阱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既有能量的传递,也有动量的传递,动量的传递常常表现为压力,简称光压。1987年,麦克斯韦根据电磁波理论论证了光压的存在,并推导出了光压力的计算公式。1901年,俄国人П.Н.列别捷夫用悬在细丝下的悬体实现了光压的实验测量【15】。此后,美国物理学家尼克尔、霍尔也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分别测量了光压【16】。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激光的辐射压力,并发 展了原子束的激光偏转【17】、激光冷却【18】、光子粘团【19】等实验技术。在宏观微粒的光压力研究方面,由光悬浮发展到光捕获、光致旋转等【20】。1970年,A.Ashkin【21】首次实现了水溶液中的光悬浮。随后的一些研究【22-25】 最终导致了光镊的发明。 通常光对物体的作用力都是推力。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光也可以对物体产生拉力,或更一般的,产生束缚力。这就牵涉到光对物体作用的梯度力。 为了阐明梯度力的概念,以透明介质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 专业的一门实验教学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通过本实验课程,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后续的课设计和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应用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建立起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概念; 2、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并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软件、硬件模块; 3、熟练掌握单片机仿真开发系统的使用并能使用该系统完成软、硬件的调试; 4、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注重学生的系统概念和综合设计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20学时),占1个学分,同时,根据理论课程的教学安排,在第6学期开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

实验一实验环境使用及指令系统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熟悉软件仿真环境和MCS-51系列单片机指令系统;掌握简单的程序编制、调试方法、熟练掌握单字节及多字节二进制无符号数的运算方法。 2、实验内容 掌握软件仿真环境,掌握数据传送类指令,包括内RAM数据间传输、外RAM数据间传输、内外RAM之间数据传输、查表指令、堆栈操作等;掌握数据运算类指令、逻辑运算类指令,包括加、减、乘、除、逻辑与、逻辑或、位取反等指令,同时掌握多字节的二进制运算等。 实验二顺序、分支、循环、子程序等程序结构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熟悉并掌握顺序结构、分支结构、程序循环结构、子程序的编程方法和技巧。 2、实验内容 顺序:对给定的变量进行查表,表格形式可以是字节、字类型。 分支:统计给定数据块正、负数的个数;简单的分段函数计算。 循环:连续地址数据块的复制;给定数据块中找最小值;多个数据的算术运算等。 子程序:多个数据的ASCII码转换,编制多个数据的排序的子程序。 实验三外部中断系统的应用 1、实验目的和要求 熟悉并掌握外部中断的编程方法和技巧,并加深对MCS-51系列单片机中断系统硬件结构的认识。 2、实验内容 采用下降沿触发的中断方式设计一个事故检测装置。要求:设备正常工作时,绿色指示灯亮,红色指示灯灭;设备出现故障时,绿色指示灯灭,红色指示灯亮。 实验四外部中断及定时器应用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光镊原理及其应用

光镊原理及其应用 摘要:激光的发明使得光的力学效应走向了实际应用。本文介绍了光镊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科学方面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光镊;光的力学效应;生物科学;应用 1 引言 光镊是A. Ashkin[1]在关于光与微粒子相互作用实验的基础上于1986年发明的。光镊在问世之初被看作是微小宏观粒子的操控手段,并渐渐成了光的力学效应的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近20年来光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光镊已成为研究单个细胞和生物大分子行为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 2 基本原理 光镊的基本原理在于光与物质微粒之间的动量传递的力学效应。对于直径大于波长的米氏散射粒子来说,光镊的势阱原理可以用几何光学来解释[1~3]。如图1(a)所示。入射光线A将光子的动量以辐射压的形式作用于粒子小球,力的作用方向与光线入射方向相同。A经过若干反射、折射后,以光线A’出射。入射光线的辐射压减去出射光线的辐射压为粒子小球所受的净剩力F A。图1(b)为作用力简图,实际力的作用过程较此复杂,A’应为所有(包括反射光透射光)出射光线辐射压的合力,但结果与此相似,小球受轴向指向焦点的力。 对于直径小于激光波长的瑞利散射颗粒,适用于波动光学理论[1]和电磁模型。波动光学理论(也是光镊的基本理论)认为,在光轴方向有一对作用力:与入射光同向正比于光强的散射力和与光强梯度同向正比与强度梯度的梯度力。在折射率为n m的介质中,折射率为n p 的瑞利粒子所受的背离焦点的散射力为[1] F scat =n m P scat/ c (1) 这里P scat为被散射的光功率。或用光强I0和有效折射率m = n p / n m表示为 (2) 对于极化率为α的球形瑞利粒子所受的指向焦点的梯度力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