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第二章第六节 水泥浆体凝结硬化分解
第二章粗细骨料

70-90 - 15-45 - 0-5 0
70-90 - 30-65 -
- 0-5
第二章粗细骨料
24
单粒级石子级配要求
公称粒级
10-20
16单 31.5 粒 20-40 粒 级 31.3-
63 40-80
2.36 (2.5)
4.75 (5)
95100
95100
筛孔尺寸/mm
9.5 (10)
16.0 (15)
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骨 料 ❖水 ❖ 外加剂
第二章粗细骨料
普通混凝土的组成
水泥
7~15%
水
14~21%
石子
21~28%
砂子
39~42%
水泥浆
25~40%
骨料
60~75%
为了改善或提高混 凝土的性能
混凝土外加剂
100%体积
新拌混凝土
混凝土中 的第五种
成分
凝结硬化
硬化混凝土
第二章粗细骨料
混凝土的结构
按 天然砂: 海砂— 含贝壳碎片、可溶性盐类等;
产
源
山砂— 多棱角,粘聚性比河砂好,含泥土
分
和有机杂质较多。
类 人工砂:碎石经机械轧碎筛选而成,富棱角,杂质少,
但细粉多。同时加工成本较高。
第二章粗细骨料
10
第二章粗细骨料
二、细骨料的技术性质:
国家标准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
A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
4、针、片状颗粒含量
针状颗粒:是指颗粒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在粒级平均粒径2.4倍的颗粒。 片状颗粒:是指颗粒厚度小于该颗粒所在粒级平均粒径0.4倍的颗粒。
第二章粗细骨料
道路工程材料 2第二章

C4 AF > C2 S > C3 S > C3 A
C3 A > C3 S > C2 S (C4 AF )
硅酸盐水泥主要矿物组成与特性
矿物组成 与水反应速度 水化热 早期 后期 耐化学侵蚀 干缩性 大致含量 C3S 快 高 高 高 中 中 35~65 C2S 慢 低 低 高 好 小 10~40 C3A 最快 最高 中 低 差 大 0~15 C4AF 中 中 低 中 优 小 5~15
这一反应导致水泥浆闪凝或假凝,必须避免!
3CaO·Al2O3·6H2O+3(CaSO4·2H2O)+20H2O == 3CaO·Al2O3·3CaSO4·32H2O
④铁铝酸四钙
4CaO·Al2O3·Fe2O3+7H2O == 3CaO·Al2O3·6H2O+CaO·Fe2O3·H2O
(2)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 水泥水化物膜层 随着水泥颗粒的 凝结期:水化 水化物膜层随 水泥颗粒的水 在渗透压的作 水泥颗粒分 水化物膜层随 不断水化,水化 物不断填充被 水化时间向内 化从表面开始, 用下,膜层破 水化时间向内 散在水中形 物不断填充毛细 水占据的空间, 不断增厚,进 在表面形成水 裂、扩展,占 不断增厚,水 成水泥浆体 孔和水所占据的 成为连续相, 入潜伏期。 化物膜层—— 据原来被水占 泥颗粒粒径缩 拌和水不断减 水 空间,固体相成 诱导期 据的空间,进 小 为连续相,并具 少,并被水化 入凝结期。 有一定强度。进 物分割成非连 入硬化期。 续相。
• 镁盐的腐蚀 腐蚀机理: 腐蚀机理:
主要是硫酸镁和氯化镁,他们与氢氧化钙反应, 主要是硫酸镁和氯化镁,他们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 氢氧化镁和硫酸钙或氯化钙,造成双重腐蚀作用。 氢氧化镁和硫酸钙或氯化钙,造成双重腐蚀作用。
水泥的初步认识 水泥如何凝结硬化

2.1.3 水泥如何凝结硬化
➢ 水化过程及其生成物 水化生成物
初期 形成具有流动性、可塑性的晶体
中期 高度分散的胶凝体和晶体不断增多
终期 氢氧化钙、水化铝酸钙、水化铁铝酸钙
2.1.3 水泥如何凝结硬化
➢ 水化过程及其生成物
工程意义
分析判断水泥的工程性质、合理选用水泥以及改良水泥品质,研发水 泥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 凝结硬化过程
水泥浆体失去塑性后,水泥晶体不断形成,使 水泥浆体内部的孔隙不断减少,最终形成具有 一定强度坚硬的石状物体的一个过程,叫做硬 化。
第一个阶段:溶解期
第二个阶段:凝结期
第三个阶段:硬化期
2.1.3 水泥如何凝结硬化
➢ 凝结硬化过程
第一个阶段:溶解期 (a)分散在水中未水化的水泥颗粒; (b)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水化物膜层
1一水泥颗粒;2一水分;3凝胶;
2.1.3 水泥如何凝结硬化
➢ 凝结硬化过程
第二个阶段:凝结期 第三个阶段:硬化期
(c)膜层长大并出现网状构造(凝胶); (d)水化物逐步发展,填充毛细孔(硬化)
1一水泥颗粒; 2一水分;
3一凝胶;
4一晶体;
5一水泥颗粒的未水化内核;
6一硅酸盐水泥硬化的主要因素
细度
影响凝结硬化 的主要因素
用水量 温度、湿度
养护时间
2.1.3 水泥如何凝结硬化
内容小结 了解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及凝结硬化原理。 了解影响硅酸盐水泥硬化的主要因素。 重点掌握水化产物的组成及其被水泥特性的影响。
请你思考
解释水泥水化、凝结及硬化的现象。 分析水泥硬化影响因素。
水泥如何凝结硬化
土木工程材料讲稿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2)凝结硬化时的膨胀性
建筑石膏凝结硬化是石膏吸收结晶水后的 结晶过程,其体积不仅不会收缩,而且还稍有膨 胀(0.2%~1.5%),这种膨胀不会对石膏造成危 害,还能使石膏的表面较为光滑饱满,棱角清晰 完整、避免了普通材料干燥时的开裂。
(3)硬化后的多孔性,重量轻,但强度低
建筑石膏在使用时,为获得良好的流动性,常加 入的水分要比水化所需的水量多,因此,石膏在硬化 过程中由于水分的蒸发,使原来的充水部分空间形成 孔隙,造成石膏内部的大量微孔,使其重量减轻,但 是抗压强度也因此下降。通常石膏硬化后的表观密度 约为800kg/m3~1000 kg/m3,抗压强度约为3M Pa~5MPa。
(3)耐热性高 水玻璃不燃烧,硬化后形成
SiO2空间网状骨架,在高温下硅酸凝胶干燥得更 加强烈,强度并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
3.4 水玻璃的应用 (1)用作涂料,涂刷材料表面 (2)配制防水剂 (3)加固土壤 (4)配制水玻璃砂浆。 (5)配制耐酸砂浆、耐酸混凝土、耐热 混凝土
随着二水石膏沉淀的不断增加,就会产生结晶, 结晶体的不断生成和长大,晶体颗粒之间便产生 了磨擦力和粘结力,造成浆体的塑性开始下降, 这一现象称为石膏的初凝;而后随着晶体颗粒间 磨擦力和粘结力的增大,浆体的塑性很快下降, 直至消失,这种现象为石膏的终凝。
石膏终凝后,其晶体颗粒仍在不断长大和连 生,形成相互交错且孔隙率逐渐减小的结构, 其强度也会不断增大,直至水分完全蒸发, 形成硬化后的石膏结构,这一过程称为石膏 的硬化。石膏浆体的凝结和硬化,实际上是 交叉进行的。
钙质生石灰 MgO≤5%;钙质消石灰粉 MgO≤4%
镁质生石灰 MgO﹥5%;镁质消石灰粉 MgO﹥4%
三.石灰的技术性质 (1)可塑性好
水硬性胶凝材料-水泥1-4

原料破碎、配料与粉磨
石灰石、粘土、砂岩等水泥原料先需破碎(一般用 颚式、反击式等破碎机),然后与其它原料(如粘土、 铁粉)一起按配料计量入球磨机,粉磨成生料。
颚式破碎机
配料系统
球磨机
电收尘器
水泥窑可分回转窑和立窑两大类。 新建大型水泥厂多用带预热及窑外 分解系统的回转窑。
悬浮预热器系统
回转窑
回 转 窑 尾
胶凝材料, 称为硅酸盐水泥。国外称为波特兰水泥
3.硅酸盐水泥的分类 Ⅰ型:不掺加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代号P·Ⅰ; Ⅱ型:掺加≤5%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代号P·Ⅱ.
• 硅酸盐水泥是由下列物质混合组成的水泥
硅酸盐水泥熟料 石膏(CaSO42H2O) 混合材(粒化高炉矿渣或石灰石粉末)
必要组分
火
山灰 水硬性石灰、天然水泥 硅酸盐水泥 不
胶凝材料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 ①石膏 - 石灰时期:公元前 2000—3000 年,利用生石灰和锻 烧石膏砂浆。 ——埃及金字塔和中国的万里长城。 • ②石灰 - 火山灰时期:公元初 —18 世纪,石灰中加入火山灰, 其强度与抗水性都比石灰-石膏有所提高。 ——古罗马圣庙建筑。
4、铁铝酸四钙 铁铝酸四钙的化学成分为: 4 CaO·Al2O3·Fe2O3,其简写为C4AF,约占水泥熟料总量的10%~18%。铁铝酸四钙 遇水时水化反应也很快,水化热较低,水化产物的强度不高,对水泥石的抗压强度贡献 不大,主要对抗折强度贡献较大。
上述四种熟料矿物中,硅酸钙(包括硅酸三钙、硅酸二钙)是主要的,约占70%以 上。
原料经磨细混合后得到水泥生料 生料经窑内煅烧得到水泥熟料 水泥熟料+石膏(或混合材)一起经磨细混合后得到水泥
“两磨一烧”
第二章.石灰和水泥

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
(1)技术性质 ①化学性质:氧化镁含量、三氧化硫 含量、烧失量、不溶物 ②物理性质: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 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强度 (2)技术标准 见课本
2.2.2 硅酸盐水泥石的腐蚀与防治 (一)硅酸盐水泥石腐蚀的类型
软水腐蚀
盐类腐蚀
酸类腐蚀 强碱腐蚀
1、硫酸盐的腐蚀 1、碳酸腐蚀 亦称溶出性侵蚀,雨水、雪水、 4CaO•Al2O3 • 12H2O+3CaSO4+20H2O Ca(OH)2 +CO2 +H2O = CaCO3+2H2O 蒸馏水、工厂冷凝水及含重碳) 2 =3CaO • Al2O3 3 + 6NaOH 3CaO•Al2O• 3CaSO • 31H2O+Ca(OH) CaCO3 + CO2 + H2O4 == CaH(CO3 2 酸盐甚少的河水与湖水等都属 2 水泥杆菌 • Al2O3 + 3Ca(OH) = 3NaO 2、一般酸的腐蚀 于软水 2、镁盐的腐蚀 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MgSO + + CO 2H O Ca(OH)2Ca(OH)22 =3)22=2CaCO3O 2 2O 2NaOH+Ca(HCO Na2CO3 2 H H2SO44+Ca(OH)+=CaSO4•2H++2HO 2 溶析 = CaSO4 • 2H2O + Mg(OH)2 自动填实
2.1.4.1.石灰的应用
(2)石灰土(灰土)和三合土 石灰与粘土或硅铝质工业废料混合使用, 制成石灰土或石灰与工业废料的混合料,加适 量的水充分拌合后,经碾压或夯实,在潮湿环 境中使石灰与粘土或硅铝质工业废料表面的活 性氧化硅或氧化铝反应,生成具有水硬性的水 化硅酸钙或水化铝酸钙,适于在潮湿环境中使 用。如建筑物或道路基础中使用的石灰土,三 合土,二灰土(石灰、粉煤灰或炉灰),二灰 碎石(石灰、粉煤灰或炉灰、级配碎石)等。
简述水泥凝结硬化的四个阶段

简述水泥凝结硬化的四个阶段水泥凝结硬化是水泥工程施工中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高质量工程的关键所在,各种水泥作业依靠其硬化过程来维持作业及工程的质量。
水泥凝结硬化的过程有4个阶段,即开始阶段、细化阶段、凝结阶段和硬化阶段。
开始阶段是水泥凝结硬化的第一阶段,它被称为初始凝结。
在这一阶段,水泥浆混合料的混合均匀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混凝土系统,并通过释放气体和分散混凝土组份形成一个外观上的混凝土抛光。
初始凝结的最佳温度一般在18-20℃,在此温度范围内水泥凝结反应最快,适当的间接加热可以促进反应。
细化阶段是水泥凝结硬化的第二阶段。
在细化阶段,混凝土会收缩,硬度也会增加。
熟化期主要是混凝土表浅部分发生细化,水泥凝结和硬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带动混凝土表表面温度上升。
在此期间,混凝土被加压和紧凑,水泥凝结和硬化也会受到改善。
凝结阶段是水泥凝结硬化的第三阶段,又称为凝固阶段。
在这一阶段,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反应会加快,表面的细化现象也将消失,变为比较平滑。
凝结阶段期间,混凝土的硬度增强,收缩量也有所减少,它的抗压强度和机械性能也会得到改善。
硬化阶段是水泥凝结硬化的最后一阶段,也是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硬化期间,水泥和骨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混凝土的比表面积和硬度继续增加,同时,水泥凝结硬化反应中产生的热量会把混凝土的局部温度提高,这可以促进水泥凝结硬化反应的进行,从而获得更高的性能和抗压强度。
水泥凝结硬化的4个阶段,也就是初始凝结阶段、细化阶段、凝结阶段和硬化阶段,是水泥工程施工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对于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获得较高品质的混凝土,就必须在施工施工前对水泥凝结硬化的4个阶段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掌握这4个阶段的正确操作方法,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而正是这些高质量的工程维持了水泥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水泥凝结硬化的4个阶段是水泥工程施工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它不仅对于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至关重要,而且是提供稳定的工程质量的基础。
第二章 胶凝材料

混合材:调节水泥的强度等级;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
60
化学组成:
主要成分:CaO(=C),SiO2(=S), Al2O3(=A), Fe2O3(=F) 50 少量杂质:MgO、K2O、Na2O、SO3、P2O5等。
40 矿物组成:
第二章 无机胶凝材料
本章主要内容
石膏
石灰
水玻璃
硅酸盐水泥
掺混合材的硅酸盐水泥
其它品种水泥
概念
胶凝材料:凡是自身经过物理、化学作 用,能够由浆体变为石状体,并能将松 散材料胶结成整体的物质。
气硬性胶凝材料
水硬性胶凝材料
分类
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石膏等 无机胶凝材料(矿物胶凝材料) 水硬性胶凝材料:各种水泥 有机胶凝材料(沥青材料及树脂等)
凝结与硬化
胶凝材料+ 水(或溶液) 可塑性 浆体 开始失去 可塑性 开始失去 可塑性
凝结阶段
硬化阶段
初凝时间
终凝时间
§2-1 石膏
一、石膏的种类
天然二水石膏
化工石膏
天然无水石膏
建筑石膏(半水石膏)
高强石膏
天然二水石膏
天然二水石膏(CaSO4· 2O)矿石是生 2H 产石膏胶凝材料的主要原料,纯净的天然 二水石膏矿石呈无色透明或白色,但天然 石膏常含有各种杂质而呈灰色,褐色,黄 色,红色,黑色等颜色。
项目 晶粒 标稠需水量 特点 % 粗大 完整 连生 细小 片状 0.40-0.45 凝结 硬化 慢 抗压强 比表面积 度 /m2.g-1 /MPa 24-40 19.3
α半水 石膏 β半水 石膏
0.70-0.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变学研究内容
流变学研究内容是各种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的现象、屈服值以及材 料的流变模型和本构方程。 当作用在材料上的剪应力小于某一数值时,材料仅产生弹性形变;而 当剪应力大于该数值时,材料将产生部分或完全永久变形。则此数值 就是这种材料的屈服值。屈服值标志着材料有完全弹性进入具有流动 现象的界限值,所以又称弹性极限、屈服极限或流动极限。 在不同物理条件下(如温度、压力、湿度、辐射、电磁场等),以应力、 应变和时间的物理变量来定量描述材料的状态的方程,叫作流变状态 方程或本构方程。 材料的流变特性一般可用两种方法来模拟,即力学模型和物理模型。
1. 结晶理论
1882年H. Lechateier提出结晶理论。水泥熟料矿物水化以后生成的晶 体物质相互交错,聚结在一起从而使整个物料凝结并硬化。
水泥水化、硬化的过程如下:水泥中各熟料矿物首先溶解于水,与水 反应,生成的水化产物由于溶解度小于反应物,所以结晶沉淀出来。 随后熟料矿物继续溶解,水化产物不断结晶沉淀。沉淀后水化产物的 结晶交联而凝结、硬化。 缺点:难以理解溶解、扩散、凝聚过程没有干扰。因为水泥浆体中的 水量有限,生成物难以扩散,在颗粒表面凝聚后,阻止颗粒进一步与 水接触,就不存在溶解的条件。
2. 胶体理论
1892年,W. Michaelis提出胶体理论。认为水化后生成大 量的胶体物质,这些胶体物质由于外部干燥失水,或由于 内部未水化颗粒的继续水化,于是产生“内吸作用”而失
水,从而使胶体硬化。
与结晶理论的差别:不需要经过矿物溶解于水的阶段,而 是固相直接与水反应生成水化产物,即所谓局部化学反应。
然后,通过水分的扩散作用,使反应界面由颗粒表面向内 延伸,继续进行水化。所以,凝结硬化是胶体凝聚成刚性 凝胶的过程。
缺点:不能完整地说明水化过程。
3. 凝聚-结晶理论
列宾捷尔最先提出该理论。 水泥水化初期生成了许多胶体大小范围的晶粒如CSH(B)和一些大的晶粒如
Ca(OH)2包裹在水泥颗粒表面,它们这些细小的固相质点靠极弱的物理引力 使彼此在接触点处粘结起来,而连成一空间网状结构,叫做凝聚结构。由于 这种结构是靠较弱的引力在接触点进行无秩序地连结在一起而形成的,所以 结构的强度很低而有明显的可塑性。(即凝聚为主)
以后随着水化的继续进行,水泥颗粒表面不大稳定的包裹层开始破坏而水化 反应加速,从饱和的溶液中就析出新的、更稳定的水化物晶体,这些晶体不 断长大,依靠多种引力(主要是化学键)使彼此粘结在一起形成紧密的结构, 叫做结晶结构。这种结构比凝聚结构的强度大得多。水泥浆体就是这样获得 强度而硬化的。(即结晶为主)
或分别称为诱导期、凝结期和硬化期。(P74图2-2-6-3)。
第一阶段,大约在水泥拌水起到初凝时为止,C3S 和水迅速反应生成 Ca(OH)2饱和溶液,并从中析出Ca(OH)2晶体。同时,石膏也很快进入 溶液和 C3A 反应生成微小的钙矾石晶体。在这一阶段,由于水化产物 尺寸细小,数量又少,不足以在颗粒间架桥相联,网状结构未能形成, 水泥浆呈塑性状态。
二、水泥凝结硬化原理
要回答两个问题:
(1)水泥的水化如何先后进行,即各种水化产物如何先 后出现。
(2)各种小的水化产物粒子如何连接成整体(如网状结
构)(注:只要能连接成整体,那么就能将粗或细的集料 包裹在其中)
水泥凝结硬化理论
1. 结晶理论 2. 胶体理论 3. 凝聚-结晶理论 4. 三阶段理论
第六节 水泥浆体凝结硬化
6-1 凝结硬化理论 6-2 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质
6-1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质
一、水泥凝结硬化定义: 水泥与水拌和后,形成的浆体最初具有可 塑性和流动性。随着时间的推迟、水化反 应的不断进行,浆体逐渐失去流动能力, 转变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石状体,这个过程 称作水泥凝结硬化。
流变学发展简史:
流变学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学者们在研究橡胶、塑料、混凝土等材 料的性质过程中,发现使用古典弹性理论、塑性理论和牛顿流体理论 已不能说明这些材料的复杂特性,于是就产生了流变学的思想。英国 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和开尔文很早就认识到材料的变化与时间存在紧密 联系的时间效应。
麦克斯韦在1869年发现,材料可以是弹性的,又可以是粘性的。对于 粘性材料,应力不能保持恒定,而是以某一速率减小到零,其速率取 决于施加的起始应力值和材料的性质。这种现象称为应力松弛。许多 学者还发现,应力虽然不变,材料棒却可随时间继续的异同?
6-2 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质
第一部分 流变学简介 第二部分 流变性质 第三部分 流变学模型
第一部分 流变学简介
定义:流变学是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主要研究物理材料 在应力、应变、温度湿度、辐射等条件下与时间因素有关 的变形和流动的规律。 一般不包括对于符合虎克定律的弹性体以及符合牛顿流体 定律的流体(常见的包括水和空气)的研究。
第二阶段,大约从初凝起至24h 为止,水泥水化开始迅速,生成较多 的Ca(OH)2和钙矾石晶体。同时水泥颗粒上长出纤维状的C-S-H。在这 个阶段,由于钙矾石晶体的长大以及 C-S-H 的大量形成,产生强(结 晶的、)、弱(凝聚的)不等的接触点,将各颗粒初步连接成网,而 使水泥浆凝结,随着接触点数目的增加,网状结构不断加强,强度相 应增长,原来剩留在颗粒间空间中的非结合水,就逐渐被分割成各种 尺寸的水滴,填充在相应大小的空隙之中。 第三阶段,是指24h 之后,直到水化结束。在一般情况下,石膏已经 耗完,所以钙矾石开始转化为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还可能会形成 C4(A 、 F)H13, 随 着 水 化 进 行 , C-S-H 、 Ca(OH)2 、 C3A 、 C4(A 、 F)H13 等水化产物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更趋致密,强度相应提高。
随后,水化继续进行,从溶液中析出新的晶体和水化硅酸钙凝胶不断充满在 结构的空间中,水泥浆体的强度也不断得到增长。
4. 三阶段理论
F.W. Locher提出该理论。实际上,该理论与前面介绍凝 聚-结晶理论比较接近。 将水泥的凝结硬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水泥浆悬浮体结构阶 段、水泥浆凝聚结构阶段、水泥浆的凝聚、结晶结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