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

合集下载

清代徽州商人与经济发展

清代徽州商人与经济发展

清代徽州商人与经济发展清代徽州商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徽州地区的经济繁荣,也对整个国家的贸易和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明朝的灭亡和满清的建立,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徽州商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贸易活动,使得徽州地区的商品远销海内外。

徽州商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经营的对象。

清代初期,世界各地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大增,这为徽州商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徽州地区自古以来以制作精美的徽州方言而闻名,徽州商人借助这一优势,大量出口徽州方言到东南亚、东南亚和欧洲等地。

同时,徽州商人还在国内市场经营着丝绸、茶叶等传统产品,享有很高的声誉。

徽州商人在探索国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着国内经济的发展。

清代初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徽州商人正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之一。

他们从各地收购优质的原材料,加工制作出具有徽州特色的产品,推动了当地手工业的繁荣。

同时,徽州商人还积极投资农业,引进了新的农业技术和作物种植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无论是手工业还是农业,徽州商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除了参与国际市场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徽州商人还积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兴修水利、修建道路,既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也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徽州商人在这方面的投资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徽州商人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财富和强大的社会地位,但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商业风险。

徽州商人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欧洲和东南亚其他商人的竞争,他们不得不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力度。

同时,徽州商人还需要面对天灾和政治动荡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需要灵活应对,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

徽商与徽文化的详细介绍

徽商与徽文化的详细介绍

徽商与徽文化的详细介绍徽商与徽文化的详细介绍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州人的商业活动开始于东晋,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明嘉靖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徽商已达到鼎盛时期。

虽然徽文化各个分支启始时间不同,但其极盛时期却同徽商鼎盛时期相吻合:新安医学启始于东晋,盛行于明清;徽派盆景始自五代十国,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新安理学始于南宋,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徽菜始于南宋,明清时期自成体系;新安画派始于元代,明末清初独具一格;明万历年间,徽剧风格开始形成;明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登峰造极;徽派朴学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徽派篆刻明末清初自成章法;明清时期,徽派建筑最为兴盛等等。

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简单巧合,而是恰恰说明徽文化对徽商具有某种依存关系。

徽州商帮经过长期的商业经营,到了明清时期他们当中已出现了一大批拥有大量资产的富商大贾。

历史的现象表明,任何意识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一定的经济往往孕育着与相适应的文化。

徽商雄厚的资本为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徽派建筑的出现直接得益于徽商雄厚的资本。

徽派建筑以“粉墙黛瓦,封火山墙”为特色,平面布局规整灵活,空间结构设计合理,装饰艺术协调和谐,村镇规划构思精巧,被誉为“传统建筑的瑰宝”。

徽州现存的明清时期徽派建筑之多令人瞠目结舌,仅据古徽州六县之一的黟县1985年古民居普查资料,全县715个自然村落尚存明代徽派建筑26幢,清代徽派建筑3593幢。

徽州商人经商致富后,在居住条件上讲究阔奢富丽,不惜巨资回故里大兴土木,“辟基拓宅,栋宇鳞次”。

在徽商的资财、审美情趣和徽州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这类建筑相因日久,习与性成,遂成徽派建筑风格。

徽州商人营宅造第,是徽州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徽州商人不仅要求装饰华丽,从而使得徽州三雕艺术在徽派建筑装饰中得到广泛应用与迅速发展。

三雕构件与建筑物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优美典雅的建筑装饰风格,从而使徽派建筑别开生面。

明清时期 古代徽商兴盛的原因和其主要特点

明清时期 古代徽商兴盛的原因和其主要特点

明清时期古代徽商兴盛的原因和其主要特点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成“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成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明喜靖以降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

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徽商的本质是儒商。

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配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观环境压力,这正如明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2、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3、徽人思变精神的内地动力加上当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

而其三者,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是徽人的思变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重农抑?quot;,冲破世俗偏见,才使许多徽民变为徽商,与正是这种转变才产生了徽商的鼎盛。

当然,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中之翘楚之一,是与它的贾而好儒的本质特点分不开的。

徽商的贾而好儒首先表现在其思想观念上的崇儒重儒。

如在黟县古民居村落西递村有这样一幅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知难不难",从中便可看出徽从对儒与商的看重。

徽商晋商历史知识点总结

徽商晋商历史知识点总结

徽商晋商历史知识点总结徽商的起源和发展徽商是指在明清时期出现并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商帮,主要由安徽地区的商人组成。

徽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徽商的发展与安徽省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有关,安徽省地处长江下游和淮河中游地区,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物资交流的中心,这为徽商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宋代,安徽地区开始有一些商人以纺织业为主要经营项目,逐渐形成了徽商的雏形。

到了明清时期,徽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网络和商业文化,成为了中国商业活动的重要力量。

徽商的特点徽商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商业活动的一些特点。

首先,徽商的商业网络非常广泛,他们不仅在国内广泛开展商业活动,还到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其次,徽商经营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棉纺织业到茶叶、盐业、瓷器等各个领域都有徽商的身影。

此外,徽商善于创新,他们在商业管理、金融活动、运输、保险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为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徽商还在社会建设和教育事业方面有所贡献,他们在家乡兴办学校、修建桥梁、修建水利设施等方面都有所作为。

晋商的起源和发展晋商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以山西商人为主体的商帮,他们在中国商业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晋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山西地处华北,地处黄河以西,交通发达且资源丰富,这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宋代,山西地区逐渐形成了商业集市,商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为晋商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在明清时期,晋商逐渐成为了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对中国的商业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商的特点晋商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他们的出现和发展也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商业活动的某些特点。

首先,晋商的商业范围比较广泛,他们在中国内地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商业网络。

其次,晋商在金融、保险、运输、商业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在当时中国商业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徽商

徽商
谢 正 安 故 居
谢 正 安 生 平
19世纪60年代末期,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 19世纪60年代末期,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清朝又开 世纪60年代末期 商务奋兴” 外销“洋庄” 始“商务奋兴”,外销“洋庄”茶叶生意由低谷发展到高 当时“五口通商”的外贸出口格局已经形成。 潮。当时“五口通商”的外贸出口格局已经形成。东方明 珠上海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 珠上海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 上海外贸的兴起,在地理空间为徽商的振兴提供了条件。 上海外贸的兴起,在地理空间为徽商的振兴提供了条件。 过去徽商的茶叶出口须经广州“洋庄”输出, 过去徽商的茶叶出口须经广州“洋庄”输出,而徽州到广 州行程千里,产品从屯溪运至广州,历时近2个月, 州行程千里,产品从屯溪运至广州,历时近2个月,而从徽 州到上海,只不过2~3天功夫,减少了损耗, 2~3天功夫 州到上海,只不过2~3天功夫,减少了损耗,加速了资金周 使徽州茶叶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转,使徽州茶叶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徽州茶的销量不断攀 的茶叶生产。 时, ,有力地 了徽州地 的茶叶生产。 时, 兴茶 断, 的 当 断, , 年 在 溪 茶, 后, 茶,经加 后, 至 东运 销 。 大茶行” 年在 溪开 “ 大茶行”。不 ,又 在屯溪 地开 茶行 茶 。 茶行 务 展到上 地, 茶庄后, 海 运 东 口 地,在 了 的 茶庄后, 一。 成为徽州 大茶庄 , 方 大 一。
安徽
徽 商 简 介
徽商,即徽州商人,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 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 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又称 新安商人” 俗称“徽帮” “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 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 亦儒亦商,辛勤力耕, 4/7, 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 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 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 休宁、 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shè)、黟(yī )、休宁、 ) 绩溪、 1949建国后 被划入江西)、 建国后, 绩溪、婺(wù)源(1949建国后,被划入江西)、 祁门。 祁门。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 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 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 葡萄牙等地。 葡萄牙等地。

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商

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商

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徽商在安徽历史物流中的活动徽商是我国十大商帮之一,从实力上来看可以与山西商帮相抗衡。

是安徽历史上物流活动的主要体现。

傅衣凌先生解释:所谓徽商,盖指以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的商人。

主要包括徽州地区的歙县、祈门、休宁、绩溪、黟县五县以及与之相邻的江西婺县。

多数学者认为,徽商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嘉靖,清代乾隆达到鼎峰,至嘉庆、道光年间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 形成背景徽州自古以来,山多田少,土地瘠薄,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商帮:徽商与晋商皆处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必须另谋他路。

这种生存条件劣势造就了他们只有华山一条道:经商。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南宋初期即有徽人为经营茶、墨、纸、木“行买四方”的记载,明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人从商增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其实,徽州人通常十二、三岁就要到城里当学徒。

因为徽州地少人多,迫使农民从事其他劳动,嘉庆《徽州府志》就指出:徽人“善仪容,有口才”,“善识低昂,时取予,以故买之所入视帝郡倍厚”。

二.活动范围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

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

三.主要活动徽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其东北达于金陵、扬州等商业、盐业极为发达的城市,其西与瓷都景德镇接壤,闽赣各地的茶叶、木材及瓷器,取给都很便利。

其东连接苏、杭太湖流域,纺织、丝绸极为发达。

江南一带的粮食、棉花、铁矿可通过长江水路,销往全国各地。

徽商文化-徽州“儒商”

徽商文化-徽州“儒商”

徽州“儒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有何借鉴意义?一、徽商的崛起徽商崛起于明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300余年的辉煌。

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有长足的发展,在我国东南部出现了许多贸易重镇。

徽商除了将本地的竹、木、瓷土、和生漆、茶叶等运销外,也以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那时,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销的商品。

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日益增多,直至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击败。

当时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或为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

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

此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

徽商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一支商帮,曾创造了雄踞华夏商界300年之久的辉煌。

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

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有近千人。

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盛极,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之说。

二、徽商的“儒贾观”和商业道德1.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徽州既以“东南邹鲁”驰誉遐迩,又以“商贾之乡”闻名海内。

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或是“先商后儒”,或是“亦贾亦儒”,从而形成了“贾而好儒”的重要特色。

徽商之所以能够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乃至成为称雄商界的劲旅,是与这一重要特色的分不开的。

徽商之所以在经营者重视商业道德,讲求经营之道,也无不是这一特色的重要体现。

“贾为厚利,儒为名高”,有了强大徽商经济的滋润,徽州的世风日益儒雅。

长期的兴文重教,也培养了徽州人温文尔雅,聪慧内敛,干练务实的作风,这也可以说是徽州人的文化风格。

考察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江永、戴震、王茂萌、胡适、陶行知这些徽州历史上出现的杰出人物,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讲求实际,处世低调。

徽商虽孜孜不倦的追求“厚利”,但他们更念念不忘“名高”。

徽商的文化概念

徽商的文化概念

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支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商人群体,主要活动在明清两代的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

他们以经商为主要活动,同时也涉足地方政治、慈善事业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对中国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维度分析和阐述徽商的文化概念及其历史意义。

1. 商业与经济:徽商以经商为生,具有极高的商业头脑和商业技能。

他们广泛参与货物贸易、金融业务和钱庄运作,并通过自己的商业网络构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徽商注重信誉和合作,崇尚“徽商无字柜”(不用签字的柜台),以信用为基础进行商业交易,这种商业模式为当时的商业活动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们的商业理念和经验对后来的商人和商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与家族:徽商注重家族观念和家族企业的传承。

徽商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家族管理制度,通常以“堂”为单位,由家族长辈统领,实行世袭制。

家族成员共同经营企业,形成了家族联合经营的商业模式。

徽商家族还积极参与地方社会事务,以及慈善捐助和教育事业,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种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徽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化与艺术:徽商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支持。

他们崇尚文化教育,重视家族子弟的教育培养,注重经商与文化艺术的结合。

徽商投资兴办书院和学堂,支持文人墨客的创作和文化活动。

他们对文人画、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欣赏,并通过艺术品的收藏和赞助来展示自己的文化品味。

徽商文化与徽州地区的文化传统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徽派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建筑与园林:徽商在家族富裕时,常常以修建宏伟的宅第和精美的园林为荣。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徽商注重建筑的布局和装饰细节,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美学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韵味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和园林不仅展示了徽商的财富和地位,也体现了他们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同时成为徽派文化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
徽商,即徽州商人,徽商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六徽商文化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商的特点: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4、资本雄厚。

如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

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5、经营之道。

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徽商的历史作用:徽商以长途贩销的形式互通有无,使全国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渠道畅开,扩大和加强了全国各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由于徽商的纽带作用,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

农民们从原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摆脱出来,愈来愈依赖于市场经济。

徽商在江南市场频繁地进行棉布、丝织品和粮食交易,就是当时社会分工的具体体现。

徽商还对各地区城市市场的兴起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徽商足迹遍天下,不仅从事贩卖贸易,而且开店铺、侨居、投资公益事业,对当地的市镇建设做出贡献。

徽商以其雄厚的商业资本,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达,促使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社会进步。

徽商云集的吴江县盛泽、黄溪镇丝织业,明代弘治年间以后就出现了雇工经营,这正是小生产者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一种生产形态。

徽商汪氏益美棉布号让加工者在布上缝上“益美”字号的标记,充当
了商标和广告媒介的作用,采取自由竞争的手段,已类似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徽商身兼商、儒、仕,很多商人本身就是理学鸿儒、诗人、画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戏曲家和收藏家。

经商致富以后,更加热衷于文化建设,在家乡修造精美住宅,建祠,立坊,修桥,办学,刻书,藏书,建戏班,办文会,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另外,徽商与封建官僚合为一体,本身就具有封建特征。

又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捐输,建祠堂,牌坊、庙宇,造会馆,修族谱,办学堂,强固封建宗法制,培养封建人才,扩大其封建政治势力,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