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

合集下载

对徽商的认识

对徽商的认识

徽商的认识历史上的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成“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

历史上徽商是指: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等6个县,除此之外就不能叫徽商而是安徽商人,并非安徽人都是徽商,所以要发扬旧徽州府商人的精神。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徽市、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徽商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四百余年的辉煌历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中之翘楚之一,是与它的贾而好儒的本质特点分不开的。

被称为“一代商圣”的胡雪岩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是徽州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徽商的杰出代表。

胡雪岩出生于安徽,家道中落,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八岁开始放牛。

尽管物质条件很差,但是他坚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有一天他放牛时拾到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不少银子,他看到银子时,大吃一惊,但是他没有想自己把这银子拿回家,而是坐在草坪上等,一直等到日落时分才等到慌忙的失主,但是他没有直接把银子给失主而是细问情况后才把银子分文不少的还给失主。

而后失主拿出少许银子酬谢他,他没有接受。

失主很感动决定收胡雪岩当徒弟。

胡雪岩回去跟母亲商量过后毅然跟着失主去了大阜。

在老板那里胡雪岩用心学习,对老板安排的事情也是尽力完成,最终他慢慢成长起来。

逐渐发展成为一代富商。

同样“生财有道”也是徽商的经营理念,见利首思义,认为义重于财,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坚持诚信经营,讲究商业道德,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奉行秤准尺足斗满。

在用人之道上,坚持任用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儒雅之士,并且,注意培养他们学习思考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始终坚持“勤苦、诚实、谦和、忍耐、变通、俭朴、有主见、不忘本、知义理、重身命”的选人思想和用人标准。

在人生哲学上,做到重德尊儒,坚持和为贵、礼为先、广交良缘。

徽商晋商历史知识点总结

徽商晋商历史知识点总结

徽商晋商历史知识点总结徽商的起源和发展徽商是指在明清时期出现并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商帮,主要由安徽地区的商人组成。

徽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徽商的发展与安徽省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有关,安徽省地处长江下游和淮河中游地区,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物资交流的中心,这为徽商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宋代,安徽地区开始有一些商人以纺织业为主要经营项目,逐渐形成了徽商的雏形。

到了明清时期,徽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网络和商业文化,成为了中国商业活动的重要力量。

徽商的特点徽商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商业活动的一些特点。

首先,徽商的商业网络非常广泛,他们不仅在国内广泛开展商业活动,还到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其次,徽商经营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棉纺织业到茶叶、盐业、瓷器等各个领域都有徽商的身影。

此外,徽商善于创新,他们在商业管理、金融活动、运输、保险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为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徽商还在社会建设和教育事业方面有所贡献,他们在家乡兴办学校、修建桥梁、修建水利设施等方面都有所作为。

晋商的起源和发展晋商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以山西商人为主体的商帮,他们在中国商业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晋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山西地处华北,地处黄河以西,交通发达且资源丰富,这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宋代,山西地区逐渐形成了商业集市,商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为晋商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在明清时期,晋商逐渐成为了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对中国的商业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商的特点晋商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他们的出现和发展也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商业活动的某些特点。

首先,晋商的商业范围比较广泛,他们在中国内地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商业网络。

其次,晋商在金融、保险、运输、商业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在当时中国商业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徽商

徽商
谢 正 安 故 居
谢 正 安 生 平
19世纪60年代末期,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 19世纪60年代末期,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清朝又开 世纪60年代末期 商务奋兴” 外销“洋庄” 始“商务奋兴”,外销“洋庄”茶叶生意由低谷发展到高 当时“五口通商”的外贸出口格局已经形成。 潮。当时“五口通商”的外贸出口格局已经形成。东方明 珠上海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 珠上海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 上海外贸的兴起,在地理空间为徽商的振兴提供了条件。 上海外贸的兴起,在地理空间为徽商的振兴提供了条件。 过去徽商的茶叶出口须经广州“洋庄”输出, 过去徽商的茶叶出口须经广州“洋庄”输出,而徽州到广 州行程千里,产品从屯溪运至广州,历时近2个月, 州行程千里,产品从屯溪运至广州,历时近2个月,而从徽 州到上海,只不过2~3天功夫,减少了损耗, 2~3天功夫 州到上海,只不过2~3天功夫,减少了损耗,加速了资金周 使徽州茶叶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转,使徽州茶叶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徽州茶的销量不断攀 的茶叶生产。 时, ,有力地 了徽州地 的茶叶生产。 时, 兴茶 断, 的 当 断, , 年 在 溪 茶, 后, 茶,经加 后, 至 东运 销 。 大茶行” 年在 溪开 “ 大茶行”。不 ,又 在屯溪 地开 茶行 茶 。 茶行 务 展到上 地, 茶庄后, 海 运 东 口 地,在 了 的 茶庄后, 一。 成为徽州 大茶庄 , 方 大 一。
安徽
徽 商 简 介
徽商,即徽州商人,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 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 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又称 新安商人” 俗称“徽帮” “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 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 亦儒亦商,辛勤力耕, 4/7, 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 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 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 休宁、 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shè)、黟(yī )、休宁、 ) 绩溪、 1949建国后 被划入江西)、 建国后, 绩溪、婺(wù)源(1949建国后,被划入江西)、 祁门。 祁门。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 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 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 葡萄牙等地。 葡萄牙等地。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

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

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

提到徽州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

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且自成体系;所谓精深,乃言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

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主流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

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徽州历史沿革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

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

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

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广告山河图志全网公测,速抽VIP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

古代徽州文化-徽州商人

古代徽州文化-徽州商人

盐商中,还有水商,或称水贩、水客,是领 取水程中转引票的中小盐运商人。 明末以来,徽州盐商已形成集团,控制了淮 盐产、供、销的特权。 据光绪《两淮盐法志》记载:自明嘉靖至清 乾隆期间,在扬州的著名客籍商人共80名, 徽商独占60名,山、陕各占10名。嘉庆《两 浙盐法志》记述,明清时期,在浙江的著名 盐商共35名,其中徽商就占28名。

徽商四大行业之二——典当商
典当业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古老的一种信用行业,专为 私人提供抵押品贷款,最早称为“质”和“质库”。到 了明朝,名称就有10多种,通常称之为“当铺”。 明、清时期,徽商经营典当业遍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城 镇。长江以北,徽州典当商也很得势。 典当店铺多为石库门面,并在外堵或影壁上,写上一个 楷书大“当”字,大到几乎占了整个墙面。 徽州典当商属于徽商中的“上贾”,资本极为雄厚,在 当时激烈的商帮竞争中’,他们联合族人乡党集中于一 地同治典业,以较低的典利排挤其他商帮而占领市场。
解读“无徽不成镇”
自明朝嘉靖、万历之后,徽商便逐步操纵着所在 经营地的许多重要商业部门以至执其牛耳,造成 “无徽不成镇”的气势和局面。 长江干流地带的大小城镇都有徽商立足称雄。地 近运河与淮河交汇处的苏北淮安布帛、盐等行业 都很发达,徽州人在那里势力也很大。 当然徽商的影响除体现在空间区域外,还作用于 经济文化生活及民风等社会领域,徽商的存在与 否关乎某个地方或市镇的兴衰荣萎。
《清史稿》云:“凡商有二,曰场商,主收 盐;曰运商,主行盐。其总揽之者曰总商, 主散商纳课。” “场商”,系指寓居各盐场的商人,他们专 以向灶户收盐为务,是商人中直接控制盐业 生产,并与灶户建立包购关系的一部分商人。 “运商”,是指占有引窝的行盐之商。 “总商”,是诸运商与盐政交涉的代表,也 是清王朝为便于催缴盐课而设。两淮“运商” 中之“总商”,多为徽人担任,对于淮盐产 销方面的各个环节,亦为徽商所把持。

徽商文化-徽州“儒商”

徽商文化-徽州“儒商”

徽州“儒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有何借鉴意义?一、徽商的崛起徽商崛起于明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300余年的辉煌。

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有长足的发展,在我国东南部出现了许多贸易重镇。

徽商除了将本地的竹、木、瓷土、和生漆、茶叶等运销外,也以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那时,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销的商品。

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日益增多,直至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击败。

当时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或为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

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

此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

徽商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一支商帮,曾创造了雄踞华夏商界300年之久的辉煌。

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

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有近千人。

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盛极,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之说。

二、徽商的“儒贾观”和商业道德1.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徽州既以“东南邹鲁”驰誉遐迩,又以“商贾之乡”闻名海内。

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或是“先商后儒”,或是“亦贾亦儒”,从而形成了“贾而好儒”的重要特色。

徽商之所以能够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乃至成为称雄商界的劲旅,是与这一重要特色的分不开的。

徽商之所以在经营者重视商业道德,讲求经营之道,也无不是这一特色的重要体现。

“贾为厚利,儒为名高”,有了强大徽商经济的滋润,徽州的世风日益儒雅。

长期的兴文重教,也培养了徽州人温文尔雅,聪慧内敛,干练务实的作风,这也可以说是徽州人的文化风格。

考察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江永、戴震、王茂萌、胡适、陶行知这些徽州历史上出现的杰出人物,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讲求实际,处世低调。

徽商虽孜孜不倦的追求“厚利”,但他们更念念不忘“名高”。

徽商的文化概念

徽商的文化概念

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支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商人群体,主要活动在明清两代的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

他们以经商为主要活动,同时也涉足地方政治、慈善事业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对中国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维度分析和阐述徽商的文化概念及其历史意义。

1. 商业与经济:徽商以经商为生,具有极高的商业头脑和商业技能。

他们广泛参与货物贸易、金融业务和钱庄运作,并通过自己的商业网络构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徽商注重信誉和合作,崇尚“徽商无字柜”(不用签字的柜台),以信用为基础进行商业交易,这种商业模式为当时的商业活动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们的商业理念和经验对后来的商人和商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与家族:徽商注重家族观念和家族企业的传承。

徽商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家族管理制度,通常以“堂”为单位,由家族长辈统领,实行世袭制。

家族成员共同经营企业,形成了家族联合经营的商业模式。

徽商家族还积极参与地方社会事务,以及慈善捐助和教育事业,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种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徽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化与艺术:徽商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支持。

他们崇尚文化教育,重视家族子弟的教育培养,注重经商与文化艺术的结合。

徽商投资兴办书院和学堂,支持文人墨客的创作和文化活动。

他们对文人画、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欣赏,并通过艺术品的收藏和赞助来展示自己的文化品味。

徽商文化与徽州地区的文化传统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徽派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建筑与园林:徽商在家族富裕时,常常以修建宏伟的宅第和精美的园林为荣。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徽商注重建筑的布局和装饰细节,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美学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韵味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和园林不仅展示了徽商的财富和地位,也体现了他们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同时成为徽派文化的一部分。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明清徽商是清朝时期,位于安徽省徽州市的一群商人,他们深耕民众手中,以贸易和财务技能换取荣华富贵,从而改变了徽州的命运,极大地推动了安徽经济的发展。

徽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其发展历史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明清六朝的变迁。

当时,徽商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高超的生意技巧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机构,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流,成为安徽的文化中心。

徽商的基本民族特征是宁夏文化。

宁夏文化是安徽地区普遍存在的文化,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信仰、性格等。

徽商特有的民族特性为他们提供了优势,使他们能够融入当地文化,也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

明清时期,徽商把宁夏文化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在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以及经济学、政治学、文学等各种领域都发掘出了宝贵的价值。

明清徽商走向巅峰,也促进了安徽经济的发展,他们把新的生产技术引入安徽,推动了当地的商业活动,拓宽了安徽经济的垂直和水平发展。

在安徽各地兴起了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徽商也开始涉足当地的农村经济,促进了安徽农村的发展。

此外,徽商还参与安徽和贵州的贸易,把贵州的黑金和桃花子引入安徽,增加了安徽的收入,推动了安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徽商以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和高超的商业技能,谱写了安徽经济发展史上传奇性的篇章,也为安徽经济发展未来创造了巨大的机遇与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商的特点: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4、资本雄厚。

如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

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5、经营之道。

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徽商的历史作用:徽商以长途贩销的形式互通有无,使全国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渠道畅开,扩大和加强了全国各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由于徽商的纽带作用,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

农民们从原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摆脱出来,愈来愈依赖于市场经济。

徽商在江南市场频繁地进行棉布、丝织品和粮食交易,就是当时社会分工的具体体现。

徽商还对各地区城市市场的兴起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徽商足迹遍天下,不仅从事贩卖贸易,而且开店铺、侨居、投资公益事业,对当地的市镇建设做出贡献。

徽商以其雄厚的商业资本,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达,促使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社会进步。

徽商云集的吴江县盛泽、黄溪镇丝织业,明代弘治年间以后就出现了雇工经营,这正是小生产者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一种生产形态。

徽商汪氏益美棉布号让加工者在布上缝上“益美”字号的标记,充当了商标和广告媒介的作用,采取自由竞争的手段,已类似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徽商身兼商、儒、仕,很多商人本身就是理学鸿儒、诗人、画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戏曲家和收藏家。

经商致富以后,
更加热衷于文化建设,在家乡修造精美住宅,建祠,立坊,修桥,办学,刻书,藏书,建戏班,办文会,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另外,徽商与封建官僚合为一体,本身就具有封建特征。

又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捐输,建祠堂,牌坊、庙宇,造会馆,修族谱,办学堂,强固封建宗法制,培养封建人才,扩大其封建政治势力,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