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徽商介绍

合集下载

徽商文化的名词解释

徽商文化的名词解释

徽商文化的名词解释徽商,是指明清时期中国安徽地区的商人,也被称为安徽商人或徽州商人。

徽商出现在清代中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他们以其独特的商业经营模式和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徽商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价值。

一、商业经营模式徽商以家族经营和合作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家、村、社、徽”的商业网络。

在徽州地区,每个家族几乎都有自己的产业,并且家族成员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相互支持和依赖。

徽商经营的主要领域包括金融、纺织、瓷器、茶叶等,他们通过积累财富、扩大商业关系和投资房产等方式,不断壮大家族的实力。

二、商业信用与道德观念徽商注重商业信用和道德观念,他们讲求信用第一,以商业信誉作为重要的资本。

徽商之间以身家、信用作为合作的基础,通过定期结账、互相担保等方式保持商业关系的稳定与信任。

他们尊重契约精神,讲究诚信,重视社会责任,主张“以商为贵,以利为次”,在商业竞争中不追求过度利润。

三、宗族文化传承徽商文化注重家族观念和宗族文化的传承。

徽商家族多为世袭经商,在家族中有着严格的继承和传承规则。

家族成员具有共同的姓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堂号。

徽商通过家族团结和合作,不断传承和发扬家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徽州商人精神。

四、文化影响与贡献徽商文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贡献。

他们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还积极参与了国内外经济活动。

徽商倡导科学发展思想,推动了工商教育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下,徽商通过商贸往来,不仅将安徽的茶叶、丝绸等传统产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还引进了西方的商业观念和先进技术。

结语徽商文化以其独特的商业经营模式、商业信用与道德观念、宗族文化传承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而被人们所称道。

这种传统的商业文化价值观念和经营模式,不仅吸引了现代商人的关注,也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徽商与徽文化的详细介绍

徽商与徽文化的详细介绍

徽商与徽文化的详细介绍徽商与徽文化的详细介绍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州人的商业活动开始于东晋,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明嘉靖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徽商已达到鼎盛时期。

虽然徽文化各个分支启始时间不同,但其极盛时期却同徽商鼎盛时期相吻合:新安医学启始于东晋,盛行于明清;徽派盆景始自五代十国,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新安理学始于南宋,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徽菜始于南宋,明清时期自成体系;新安画派始于元代,明末清初独具一格;明万历年间,徽剧风格开始形成;明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登峰造极;徽派朴学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徽派篆刻明末清初自成章法;明清时期,徽派建筑最为兴盛等等。

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简单巧合,而是恰恰说明徽文化对徽商具有某种依存关系。

徽州商帮经过长期的商业经营,到了明清时期他们当中已出现了一大批拥有大量资产的富商大贾。

历史的现象表明,任何意识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一定的经济往往孕育着与相适应的文化。

徽商雄厚的资本为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徽派建筑的出现直接得益于徽商雄厚的资本。

徽派建筑以“粉墙黛瓦,封火山墙”为特色,平面布局规整灵活,空间结构设计合理,装饰艺术协调和谐,村镇规划构思精巧,被誉为“传统建筑的瑰宝”。

徽州现存的明清时期徽派建筑之多令人瞠目结舌,仅据古徽州六县之一的黟县1985年古民居普查资料,全县715个自然村落尚存明代徽派建筑26幢,清代徽派建筑3593幢。

徽州商人经商致富后,在居住条件上讲究阔奢富丽,不惜巨资回故里大兴土木,“辟基拓宅,栋宇鳞次”。

在徽商的资财、审美情趣和徽州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这类建筑相因日久,习与性成,遂成徽派建筑风格。

徽州商人营宅造第,是徽州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徽州商人不仅要求装饰华丽,从而使得徽州三雕艺术在徽派建筑装饰中得到广泛应用与迅速发展。

三雕构件与建筑物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优美典雅的建筑装饰风格,从而使徽派建筑别开生面。

徽商

徽商

徽商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

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

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成“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成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明喜靖以降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

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徽商的本质是儒商。

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配课题,向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观环境压力,这正如明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2、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3、徽人思变精神的内地动力加上当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

而其三者,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是徽人的思变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重农抑;,冲破世俗偏见,才使许多徽民变为徽商,与正是这种转变才产生了徽商的鼎盛。

徽商

徽商
谢 正 安 故 居
谢 正 安 生 平
19世纪60年代末期,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 19世纪60年代末期,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清朝又开 世纪60年代末期 商务奋兴” 外销“洋庄” 始“商务奋兴”,外销“洋庄”茶叶生意由低谷发展到高 当时“五口通商”的外贸出口格局已经形成。 潮。当时“五口通商”的外贸出口格局已经形成。东方明 珠上海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 珠上海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 上海外贸的兴起,在地理空间为徽商的振兴提供了条件。 上海外贸的兴起,在地理空间为徽商的振兴提供了条件。 过去徽商的茶叶出口须经广州“洋庄”输出, 过去徽商的茶叶出口须经广州“洋庄”输出,而徽州到广 州行程千里,产品从屯溪运至广州,历时近2个月, 州行程千里,产品从屯溪运至广州,历时近2个月,而从徽 州到上海,只不过2~3天功夫,减少了损耗, 2~3天功夫 州到上海,只不过2~3天功夫,减少了损耗,加速了资金周 使徽州茶叶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转,使徽州茶叶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徽州茶的销量不断攀 的茶叶生产。 时, ,有力地 了徽州地 的茶叶生产。 时, 兴茶 断, 的 当 断, , 年 在 溪 茶, 后, 茶,经加 后, 至 东运 销 。 大茶行” 年在 溪开 “ 大茶行”。不 ,又 在屯溪 地开 茶行 茶 。 茶行 务 展到上 地, 茶庄后, 海 运 东 口 地,在 了 的 茶庄后, 一。 成为徽州 大茶庄 , 方 大 一。
安徽
徽 商 简 介
徽商,即徽州商人,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 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 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又称 新安商人” 俗称“徽帮” “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 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 亦儒亦商,辛勤力耕, 4/7, 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 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 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 休宁、 西婺源县,徽州六县指歙(shè)、黟(yī )、休宁、 ) 绩溪、 1949建国后 被划入江西)、 建国后, 绩溪、婺(wù)源(1949建国后,被划入江西)、 祁门。 祁门。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 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 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 葡萄牙等地。 葡萄牙等地。

安徽徽州商人

安徽徽州商人

徽州商人(上)古代徽州是一片无比神奇的土地,这里诞生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这里崛起了明清时期第一大的商帮——徽商,足迹遍及全国,乃至海外,让世人刮目相看。

从无货不居到贾而好儒,徽商创在了惊人的财富,也成为了文化的“酵母”。

徽商的浮沉盛衰,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徽州商人。

徽商是指明清时期所属“徽州府”六县经商之人。

徽州是黄山地区的旧地名,包括了黄山市市区,黄山下辖的四个县黟县、歙县、休宁、祁门,行政区划上划到了宣城的绩溪,和建国时期划到江西的婺源。

因为历史上创建过“新安郡”,徽商又称之为“新安商人”。

徽商是从时候兴起的呢?其实早在南宋时期徽州人就开始经商。

例如南宋理学家朱熹他的外祖父祝确当时经营的商店和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们送他“祝半州”的称号。

元末明初是它的发展阶段,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清代中晚期逐渐走向衰败。

自它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徽商自兴起到衰败,历时六百余年,这几百年的时间内,在徽州地区经商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

当时徽州府的府志上写道:徽之男子外出经商者十之八九,在当地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十四往外一丢”。

就是说十三四岁少年就要离别家乡外出学做生意了。

在男孩子外出经商之前,家里人会给他们成亲,所以在当地还有“十三爹十四娘”的说法。

这一些都是当时徽州男子生活的真实写照。

大家会不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在重农轻商的时代,徽州人如此“热衷”于经商呢?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政策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而且还把国人分为四众——士农工商。

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那为什么徽州人要选择这样一个职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徽州人从商的原因。

第一,生计所迫,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丰而知荣辱”当生计都维持不了,他们不会关心到荣辱社会地位。

那又是什么造成了徽州人连生计都维持不了呢?第一个是自然原因,徽州地处皖南腹地,黄山九华山一带正处于皖南山区的核心,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耕地极少,连山洼之间的空地都开辟出梯田,用一句很诗意的语言来形容这种地貌就是“七山一水一分田”。

徽商文化内容

徽商文化内容

徽商文化内容徽商文化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安徽省徽州古城,自唐宋时期开始发展壮大,经历了明清两代的繁荣和衰落,至今仍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徽商文化以其务实、谨慎、勤奋的特点,以及崇尚家族、信誉、尊重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同。

1. 徽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徽商文化的形成源于徽商们的商业活动和商业规则。

徽商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经营,注重内部的密切合作和互助关系。

他们以货商贸易为主,同时也从事钱庄、航运、矿业等多个行业,形成了独特的商业生态系统。

他们奉行“财大如海,义举遍天下”的经商理念,注重商业信誉,积极回馈社会。

2. 徽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徽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家族观念、诚信守信、孝道儒风和尊重传统。

徽商们以家族为中心,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形成了庞大而稳固的商业网络。

诚信守信是徽商们的生活准则,他们注重与人交往中的承诺和信任。

孝道儒风是徽商们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表现,他们尊重长辈,弘扬儒家思想。

尊重传统是徽商们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他们尊重传统价值观念,注重文化教育。

3. 徽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徽商文化在明清两代达到了巅峰,但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衰败。

然而,徽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却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同。

许多人积极寻找并传承徽商文化的优秀传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

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积极推动徽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打造徽商文化的品牌,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学习。

4. 对徽商文化的观点和理解徽商文化以其团结、勤奋、务实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徽商们注重经商道德,坚持诚信守信,这种信任基础使他们能够进行长期而稳定的商业合作。

徽商文化中尊重家族和传统,以及强调孝道儒风的价值观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

徽商文化也注重商业创新和持续发展,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总结回顾:徽商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务实、谨慎、勤奋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徽商

徽商
徽商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 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 又称 “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 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清,徽州, 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 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 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 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江春,屡试落第, 后随父学生意,成为扬州盐商之首,以布 衣结交天子而闻名。授予一品光禄大夫。

千叟宴。
徽商怎么富有天下



地处山区,被迫经商。 吃苦经商——努力做徽骆驼——胡适。出 门三条绳,万事不求人。 程朱理学为依归,家族概念,伦常观。 明清两朝进士2%。清朝状元19名,占17%。 官商一体。
钱的用途
瘦马——扬州在古代是两淮(淮南淮北)盐 商的聚居地,盐商当年可谓是富甲一方,生 活奢侈程度可与皇家媲美,他们的富足由此 也养活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业,“养瘦马” 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是迎合盐商们纳小妾的 需要而产生的。
大兴土木பைடு நூலகம்





修牌坊。59名贞洁烈女 修祠堂。6000座祠堂。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族。胡宗宪 ( (1512—1565年),汉族。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 (今属安徽)人,明朝抗倭名将。万历十七年(1589), 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 )修胡氏祠堂1300万两用 于维修。 卧虎藏龙——叶氏祠堂。 3000平——朝廷规定。雕梁画柱。咸丰年间承志堂3000平 20名工匠4年雕成。砖也雕刻。贴黄金100两。 扬州二马——小玲珑山馆。扬州八怪曾在其中作画,私人 会所,高官聚集。 徽班进京。 外资进入,无法竞争。贿赂,体制落后,生产力落后。

徽商是中国最强大的商帮

徽商是中国最强大的商帮

徽商,是明清时期徽州府下属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绩溪、黟县、祁门)商人集团的总称,在明清时期称雄三百年,是中国最强大的商帮。

徽州历史上的土著居民是山越,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原相差甚远,文化习俗差异更大。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打败了山越,中原汉族移民开始大规模迁入徽州,给徽州带来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宋元时期,徽州开始出现了具有区域影响的商人集团。

到了明代,徽商影响逐渐扩展到全国。

在明代中期的商品经济发展浪潮中,徽商将触角伸向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一直维持到清代中期。

清代晚期和民国年间,在社会动乱和外来入侵的冲击下,徽商逐渐衰落,但仍维持着一定的影响,并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明清徽商经营“足迹几遍天下”,活动范围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甚至远达日本、暹罗等国家。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经营的主要地区。

经营资本方面,徽商资本来源主要有共同资本、委托资本、婚姻资本、援助资本、遗产资本、劳动资本和官僚资本等七中类型。

组织方面,主要有两大商会──徽州会馆和徽商公所。

徽州会馆是由流寓客地的徽州同乡所建立,专供同乡人集会、寄寓的场所,也是徽商的地缘组织,而徽商公所则是徽州商人以行业为基础自发建立的业缘组织,兴盛于清朝乾隆、嘉庆时期。

徽商涉猎的行业五花八门,如盐业、典业、茶业、木业、粮食业、绸布业、医药业、漆业、出版业、饮食业等,创造出巨额财富,成为徽州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徽商创造的巨额财富,成为徽州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徽商这个“酵母”的催化下,明清时期的徽州文化教育发达,科举及第者极多。

这个时期的徽州在人文学术上也达到了极高水平,涌现出一批取得卓越成就的学术大师。

其他如医学、版画、篆刻、戏剧、工艺美术等,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徽商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且崇尚文化为特点,成为过去最大及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炳衡
• 茶商胡炳衡。徽商胡炳衡祖孙四代,在 江苏三泰地区开辟茶商贸易,历百余年商 海沧桑,几经劫难与复兴,先后开设茶庄、 茶栈12爿,为绩溪茶业在三泰地区开创了 一方天地。抗战以后,店业相继转营到上 海等地,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
胡练九
• 胡练九(1891~1978), 徽商工业创始人。坑口村人。 青年时期在外经商,抗战时 返乡。1941年在绩溪县龙川 村创办缫丝厂的徽商胡练九 毕生致力于丝绸行业,是我 省最早的缫丝企业创建人, 是徽商中由商业贸易向工业 生产的较早跨越者之一,这 是我县徽商群体中工业萌芽 的具体表现。
古代徽商介绍
胡雪岩
•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 胡光墉( ),字雪岩 ~ ),字雪岩, 徽州绩溪人, 徽州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 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 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 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 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 徽商。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 徽商。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 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 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 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 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 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 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 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 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 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 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 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 余处, 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 余处, 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 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 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 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 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 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 必读《胡雪岩》 。 必读《胡雪岩》”。
胡开文
• 胡开文,字柱臣,号在丰,著名 徽商,徽墨行家,“胡开文”墨 业创始人,清代乾隆时制墨名手, 徽州绩溪县人。因师从徽州休宁 汪启茂,因而是休宁派墨匠后起 之秀。先于休宁、屯溪两处开设 “胡开文墨店”,到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胡开文得到迅猛发展, 除休宁胡开文墨庄、屯溪首起胡 开文老店外,先后在歙县、扬州、 杭州、上海、汉口、长沙、九江、 安庆、南京等地,或设分店,或 开新店,其经营范围几覆盖大江 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 一支独秀之势。后代均延用此老 字号。
吴兴周
• 吴兴周(1868--1941), 实业家,徽州绩溪人。他 13岁起就到六安某钱庄学 徒,后任管账、经理。 1900年往芜湖发展,在长 街开设宝兴京广货店, 1906年与他人集银12万两 在芜湖城外下十五里铺购 地筹建”明• 南通土布商张静甫 • 石恒春药店创始人石明谅 • 建德南北杂货商吴焕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