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膳和食疗

合集下载

《食疗与药膳》课件

《食疗与药膳》课件
技术等
政策支持:政 府对健康产业 的支持力度加 大,为食疗与 药膳的发展提 供了政策保障
国际市场:随 着全球化的加 速,食疗与药 膳在国际市场 上的潜力巨大
食疗与药膳的创新发展
结合现代科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基 因编辑、纳米技术等,提高食疗与药膳的 效果和效率。
跨界融合:将食疗与药膳与现代医学、营 养学、心理学等领域相结合,开发出更加 科学、有效的食疗与药膳产品。
案例四:黑芝麻糊,补肾 益精,适合肾虚者
案例五:山楂荷叶茶,消 食化滞,适合消化不良者
案例六:枸杞菊花茶,清 肝明目,适合用眼过度者
07
食疗与药膳的未来发展
食疗与药膳的市场前景
市场需求:随 着人们健康意 识的提高,对 食疗与药膳的 需求不断增加
技术创新:现 代科技为食疗 与药膳提供了 更多的可能性, 如营养成分分 析、食品加工
发展:食疗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占有重要地位
特点:注重食物 的自然属性和药 性,强调食疗与 药膳的平衡
影响:食疗文化 对现代医学和健 康饮食观念产生 食物的营养 搭配,有助于人 体营养均衡
预防疾病:食疗 可以预防多种疾 病,如心血管疾 病、糖尿病等
提高免疫力:食 疗可以提高人体 免疫力,增强抵 抗力
促进健康:食疗 有助于改善人体 健康状况,提高 生活质量
04
药膳的种类与特点
药膳的分类
按照药膳的性质分类:温补药膳、清热药膳、滋阴药膳、壮阳药膳等 按照药膳的食材分类:蔬菜药膳、水果药膳、肉类药膳、海鲜药膳等 按照药膳的功效分类:补气药膳、补血药膳、补阴药膳、补阳药膳等 按照药膳的制作方法分类:炖煮药膳、蒸煮药膳、煎炸药膳、凉拌药膳等
百合:润肺止咳,清 心安神
莲子:养心安神,补 脾益肾

中医药膳学中医药膳的原理与常见食疗方

中医药膳学中医药膳的原理与常见食疗方

中医药膳学中医药膳的原理与常见食疗方中医药膳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将中医理论与食物相结合,以实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药膳依托于中医学的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注重食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调理。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膳的原理及常见食疗方。

一、中医药膳的原理中医药膳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理论中的“阴阳”和“五行”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而食物作为能够直接进入人体的营养物质,对维持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具有重要影响。

1. 阴阳调和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功能依赖于阴阳的相互配合和平衡。

食物可以被分为寒热、阴阳凉热等属性,在进食时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的食物,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2. 五行调和原理中医药膳注重食物与五行的关系。

根据中医学的五行理论,食物被分为五大味道:酸、甘、苦、辛、咸。

每种味道对应五脏之气,可以通过食物的选择来调和五脏之气,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状态。

二、常见食疗方以下为几种中医药膳的常见食疗方,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疗方。

1. 枸杞炖鸽肉食材:枸杞、鸽肉制作方法:将鸽肉洗净切块,加入适量的水和枸杞,放入炖锅内炖煮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食疗功效:枸杞具有滋阴补肾、明目益气的功效,而鸽肉则具有滋阴养血、补肺健脾的作用。

此食疗方适用于肾阴不足、视力疲劳等症状的调理。

2. 莲子百合糖水食材:莲子、百合、冰糖制作方法:将莲子和百合洗净,加入适量水和冰糖,煮沸后转小火煮40分钟即可。

食疗功效:莲子和百合都具有补脾益肾、清热解毒的作用。

此食疗方适用于脾肾阴虚、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改善。

3. 红枣山药粥食材:红枣、山药、糯米制作方法:将糯米洗净后浸泡30分钟,红枣和山药切块备用。

将糯米加适量水煮沸后,转小火加入红枣和山药煮熟即可。

食疗功效:山药有益气健脾、补肾壮阳的特性,红枣则能补血养心、调理脾胃。

此食疗方适用于气虚血弱、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药膳食疗配方

药膳食疗配方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退热。
01
02
6、药酒类
熟地香酒
1
原料:大怀熟地240g,沉香3g,枸杞子120g,好酒5000ml。
2
功效:滋阴养血,补益肝肾,顺气导滞。
3
菟丝子酒
4
原料:菟丝子150g,米酒750ml。
5
功效:补益肝肾,固精明目,止泻安胎。
益母草
6、利水渗湿类
茯苓
薏苡仁
玉米须
冬瓜皮
荠菜
7、清热类
蒲公英
金银花
马齿苋
香椿叶
胖大海
8、化痰止咳平喘类
桔梗
甜杏仁
罗汉果
冬瓜子
海带
9、解表类
紫苏叶
荆芥
胡荽
葱白
菊花
薄荷
10、收涩类
山茱萸
芡实
浮小麦
石榴皮
乌梅
11、其它
酸枣仁
砂仁
草果
藿香
槟榔
鸡内金
麦芽
谷芽
决明子
蚯蚓
枸杞叶
四、常用药膳食物
粮食类
粳米
糯米
洋芋
2、动物类
猪肉
猪心
猪肝
猪肺
猪肚
猪肾
猪肾
猪蹄
2、动物类
牛肉
兔肉
乌骨鸡
鸡肉
鸭肉
鸽肉
鹌鹑
2、动物类
燕窝
鲤鱼
鲫鱼
黄鱼
鱼鳔
桂鱼
鳝鱼
泥鳅
2、动物类
鳖肉
龟肉

海参
海蜇
牡蛎肉
蛏肉
淡菜
3、蔬菜类
山药
荸荠
芋头
冬瓜

中医养生保健的药膳与食疗

中医养生保健的药膳与食疗
药膳和食疗的共同点:都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差异
药膳和食疗的不同点:药膳更注重药物的治疗作用,食疗更注重食物的 调理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药膳与食疗的注意 事项
药膳应根据个人体质 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 材和食材
药膳的烹调方法应以清 淡、易消化为主,避免 过于油腻、辛辣
药膳的食用量应适中 ,不宜过量,以免产 生不良反应
清热解毒:药膳可以清热解毒 ,改善上火、口舌生疮等症状 。
调理脾胃:通过食疗可以调理脾胃,增强消化 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补气养血:食疗可以补气养血,增强体质,改 善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
清热解毒:食疗可以清热解毒,改善上火、口 舌生疮等症状。
祛湿利水:食疗可以祛湿利水,改善湿热、水 肿等症状。

炒品:如炒菜、炒肉 、炒蛋等,具有健脾 作用。
煮品:如煮粥、煮汤 、煮面等,具有养胃 作用。
炖品:如炖鸡、炖鸭 、炖排骨等,具有滋 补作用。
炸品:如炸鸡、炸鱼 、炸豆腐等,具有补 肾作用。
蒸品:如蒸蛋、蒸肉 、蒸鱼等,具有养肺 作用。
烤品:如烤鸭、烤鸡 、烤鱼等,具有养肝 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食疗的分类
中医养生保健药膳与食疗的功效
调理气血:药膳可以调理气血 ,使气血通畅,增强体质。
健脾养胃:药膳可以健脾养胃, 促进消化吸收,阳:药膳可以补肾壮阳 ,改善肾虚、阳痿、早泄等症 状。
养心安神:药膳可以养心安神 ,改善失眠、多梦、焦虑等症 状。
润肺止咳:药膳可以润肺止咳 ,改善咳嗽、痰多等症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作者:
01
添加目录文本
02
中医养生保健药膳与食疗的概 念
03
中医养生保健药膳的分类

关于食疗与养生药膳课件

关于食疗与养生药膳课件
关于食疗与养生药膳
主要内容
第一章 食疗药膳概述 第一节 食疗药膳发展简述 第二节 食疗药膳的效能
第二章 食物疗法 第一节 中医保健医疗食品
第二节 食物的性能 第三节 食物的配伍应用 第四节 饮食应用禁忌 第三章 药膳 第一节 药膳概述
第二节 药膳配药方法 第三节 常用食疗食物及药膳
1.米饭 以粳米、糯米为主,加入其他食物或药物,如大枣、 龙眼肉、山药、党参等,经蒸煮而成。一般主要具有 补气益脾或养血的作用,如八宝饭、姜汁牛肺糯米饭、 参枣米饭等。
中医食疗
2.粥
以粳米、糯米、粟米等粮食为主,或酌加其他食物 或药物,加水煮成半流质状(稀粥)。若加人的食物 或药物不宜同煮,可先煎取汁或绞取汁液,再与粮食 同煮。粥可加入糖或盐、油脂、味精等调味。粥食的 适应范围较广,内、外、妇、儿各科均宜。例如暑天 人们常食绿豆粥或荷叶粥防暑,患病后可食粥进行调 理,如神仙粥、菊花粥等。
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 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 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神农本草经 :记载了许多既是 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大枣、 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 生姜、薏仁等。
伤寒杂病论 :载有一些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 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备急千金要方 :“安身之本,必资于 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 不足以存生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 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痾,释 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夫为医者,当 须先洞晓病源,如有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
中医食疗
常用食物的属性
• 粮豆类 温热性:面粉、莅麦、豆油、酒、醋等; 平性:糯米、粳米、玉米、黄豆、黑豆、豌豆等; 凉寒性:小米、荞麦、大麦、绿豆、豆腐、豆浆等。

中医药膳疗法食疗与药疗的结合

中医药膳疗法食疗与药疗的结合

中医药膳疗法食疗与药疗的结合中医药膳疗法是一种将中医药理论与食物相结合的疗法,旨在通过食物的选择、烹调方法和搭配,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它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使人们能够在进食的同时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下面将从中医药膳疗法的原理、应用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医药膳疗法的原理中医药膳疗法的核心原理是根据个体的体质、疾病的特点和食物的性能相结合,以实现平衡和调整。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被分为寒、热、温、凉、滋、补等不同属性,并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选择合适的食物,并采取适当的烹饪方法,可以调整和平衡体内的阴阳和五行,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第二部分:中医药膳疗法的应用中医药膳疗法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调理中。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食物,如山药、百合等,以促进消化和吸收。

对于气虚血瘀的人群,可以选择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生姜等,以改善气血循环。

中医药膳疗法还可以用于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具有多种应用价值。

第三部分:中医药膳疗法与药物治疗的结合中医药膳疗法与传统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相辅相成,形成优势互补的效果。

一方面,中药膳调理的同时,药物治疗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另一方面,中医药膳疗法可以减少药物的依赖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中医药膳疗法与药物治疗的结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第四部分:中医药膳疗法的效果评估中医药膳疗法的效果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主观评价是指患者或使用者自身对治疗效果的感受和评价,如症状的好转、体力的增强等。

客观评价是通过检测和监测相关指标来评估治疗效果,如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辅助检查等。

通过综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结果,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中医药膳疗法的效果和疗效。

结论中医药膳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保健和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并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食疗与药膳养生

食疗与药膳养生

xx年xx月xx日
《食疗与药膳养生》
目录
contents
食疗与药膳的基本概念食疗与药膳的起源与发展食疗与药膳的营养价值食疗与药膳的实用价值食疗与药膳的保健作用食疗与药膳养生的应用原则
01
食疗与药膳的基本概念
食疗是指利用食物的特性,通过调节饮食结构,发挥食物本身的疗效,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营养互补
04
食疗与药膳的实用价值
辅助治疗
有些食物具有药用价值,适当的食疗方案可以帮助患者康复,减轻疾病症状。
促进健康
合理的食谱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调理身体
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食疗可以针对性地调理身体,改善亚健康状态。
食疗的实用价值
药膳将中药与食物相结合,既可发挥中药的药效,又能保持食材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早在5000多年以前,中国就已有了“食医”这一专门从事营养与健康饮食的职位。
食疗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医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对食疗形成有重要影响,如“民以食为天”、“药食同源”等。
食疗的起源
药膳起源于先秦时期,古代名医如孔子、孙思邈等都提出过药膳食疗的理论。
中国药膳起源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
增强体质
药膳对于多种常见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防治疾病
相互补充
食疗与药膳的结合可以相互补充,使保健效果更加显著。
双重功效
食疗与药膳相结合,可以同时发挥食物和药物的双重保健作用。
综合调理
食疗与药膳的结合可以综合调理人体各个系统,达到全面保健的效果。
食疗与药膳的保健结合
06
食疗与药膳养生的应用原则

浅谈药膳和食疗

浅谈药膳和食疗

浅谈药膳和食疗陈曦 12级护理一班摘要:食疗药膳避免了手术和吃药的痛苦,将治病的希望寓于美食之间,为祖国的卫生医疗事业旁开了一朵奇花。

关键字:食疗药膳注意事项功效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饮食卫生和营养知识的得到了普及,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或其带来的损害却不断发生,人们普遍希望能够回归自然,于是开始强调天然,甚至在西方,提出了要用“厨房代替药房”、“食物代替药物”的观点;再加上中医神奇的技术和食疗药膳、养生保健知识等在世界各国口口相传,引起了国际上多方面的重视。

药膳食疗的含义:药膳是指具有强身健体、防病与治病等功效的特殊饮食,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有机结合,应用各种烹饪与制作技术,加工成具有色、香、味、形、效的食物。

食疗则是指以饮食为手段治疗疾病,其应用依据也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

所以,药膳食疗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准确地说,药膳与食疗是有区别的。

虽然“药”中有“食”,但是食疗中的“食”远远比比药膳广泛,它包含了药膳在内的所有饮食。

但二者的目的一致,严格细分的意义并不大。

而且药膳也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普通方剂虽有治病之功,却没有药膳美味和艺术造型功能,故而可以说,药膳食疗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药膳的历史和典故:“药膳”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烈女传》,该书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词句,故我国的药膳至少千年之久。

据《周礼》记载,周朝时有“食医”主要负责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与分量。

其工作性质与今时的营养师类似。

《黄帝内经》中载:“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子、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等,都可入药,作为药膳的原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药膳和食疗陈曦 12级护理一班摘要:食疗药膳避免了手术和吃药的痛苦,将治病的希望寓于美食之间,为祖国的卫生医疗事业旁开了一朵奇花。

关键字:食疗药膳注意事项功效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饮食卫生和营养知识的得到了普及,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或其带来的损害却不断发生,人们普遍希望能够回归自然,于是开始强调天然,甚至在西方,提出了要用“厨房代替药房”、“食物代替药物”的观点;再加上中医神奇的技术和食疗药膳、养生保健知识等在世界各国口口相传,引起了国际上多方面的重视。

药膳食疗的含义:药膳是指具有强身健体、防病与治病等功效的特殊饮食,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有机结合,应用各种烹饪与制作技术,加工成具有色、香、味、形、效的食物。

食疗则是指以饮食为手段治疗疾病,其应用依据也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

所以,药膳食疗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准确地说,药膳与食疗是有区别的。

虽然“药”中有“食”,但是食疗中的“食”远远比比药膳广泛,它包含了药膳在内的所有饮食。

但二者的目的一致,严格细分的意义并不大。

而且药膳也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普通方剂虽有治病之功,却没有药膳美味和艺术造型功能,故而可以说,药膳食疗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药膳的历史和典故:“药膳”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烈女传》,该书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词句,故我国的药膳至少千年之久。

据《周礼》记载,周朝时有“食医”主要负责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与分量。

其工作性质与今时的营养师类似。

《黄帝内经》中载:“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子、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等,都可入药,作为药膳的原料。

而汉代名医张仲景在行医过程中除了用药给人治病外,也常用饮食调养来配合治疗。

他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都有食疗药膳的内容。

至晋至唐代药膳食疗学得以形成。

这时的药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著述。

包括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等。

到了明清时期,中医食疗药膳学发展的更加完善。

几乎所有关于药膳的著作都关注了本草与食疗的关系,药膳的烹制也到了极高水平,且多符合营养的要求。

明代巨著《本草纲目》给食疗提供了大量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 300多种草药,且有专门列有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

还有朱棣的《救荒本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等。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贾铭的《饮食须知》和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它们至今在临床及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药膳的特征和注意事项:药膳食疗主要有四大特征,其一,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其二,“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多方面情况,根据具体情况使用药膳。

其三,“防治兼宜,效果明显”。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但只要方法得当,其治病养生的效果显著。

其四,“药食兼用,良药可口”。

中医药剂多味苦,另人难以接受,而药膳则不同,色香味俱全的食疗法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药膳虽好,但也要运用得当,所以对于制作药膳的注意事项我们一定要留心。

那么究竟包括哪些呢?首先,药膳讲究药食同源。

医药与食物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不少中药既是药物,也是食物。

在滋补的时候,要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而选用不同的药膳。

例如虚证,就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别,可采用温补、清补、平补之法。

第二,药膳贵在平和天然,作为一种食疗,为了安全和方便,应选用那些无毒副作用的中药材。

第三,药膳注重调和五味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的总称。

五味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要做到“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以因时制宜为例,“春夏养阳”,春天宜食温补阳气之物,以补人体阳气,抵抗风邪。

“春应在肝”,“酸入肝”,,肝气是否旺盛,能够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故要减酸增甘养脾气,调脾胃。

可食用大枣、蜂蜜等甘味食物。

春季还要少吃过于辛辣燥热之品,要多食蔬菜。

另外在药膳的选择上应利于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保证营养能被充分吸收。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这个季节里应以养阴、清暑热为主。

“心主夏……脾主长夏”,“苦入心,甘入脾”,夏天易出汗,会伤阴,咸味属肾,有利于滋补肾气。

所以夏季饮食以温为宜,宜减苦增辛。

且夏天酷热难当、湿气较重,易心火旺盛,人的脾胃消化功能也相对较弱。

所以夏季饮食应偏清淡,可食用苦瓜、黄瓜、冬瓜等,这些食物还可对中暑有定的预防作用。

秋季则进入了保护阴气的时候。

“秋冬养阴”,秋季燥邪为患,与肺相应,在饮食方面以滋阴润肺为主。

秋季应多吃滋润的食物,如百合、梨、山药、银耳等,这些食物能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还要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以防秋燥。

冬季是四季中补养的最佳季节。

“肾主冬”,冬季出汗较少,应减少食物的摄取,减轻肾脏的负担。

寒冷冬天还应多食辛味食材,便于驱散寒冷。

冬季气候寒冷,寒邪强盛,易伤及人体阳气,食养原则是重在滋补,饮食一般以采用温补类为宜。

可适当选用羊肉、狗肉、韭菜、桂圆等食物。

药膳的功效:药膳的功效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治病为目的的疗养,一种则是对女子有益的滋养。

从治病的角度来说,中国古代有很多食疗药方,以食材本身的功效为基础,加以好味道,做出各式各样脍炙人口的药膳之方。

以苦瓜为例,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苦瓜中含有多种具有降糖作用的植物化学物质,如三萜类物质如苦瓜甙、木鳖子皂苷、齐敦果酸等,甾体类物质有臭苦瓜素等,还有少量生物碱类物质。

所以,苦瓜是糖尿病患者的食疗佳品。

可用苦瓜150g,洗净,切成小片,加盐少许拌匀,5分钟后,用清水洗过,随个人口味酌加盐、味精、醋、辣椒油或香油,拌匀即成。

一道简简单单的凉拌苦瓜就有清热生津,降血糖的功效,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而脾胃虚寒者则要慎用。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十分痴迷于药膳,如清代皇帝乾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驾行热河哨鹿节次膳底档》记载,在乾隆所用的御膳之中,常常加杂以多种药膳和有滋补作用的食品。

例如在避暑山庄膳食中的山药鸭子羹、烘鹿肉、鹿尾烧鹿肉等。

其中鹿尾、鹿肉是强肾壮体的上等药膳,山药主治脾虚腹泻、虚劳久咳等病症,莲藕有清心益肾、固脾止泻等功效。

除此之外,乾隆还偏爱豆腐菜,如羊肉炖豆腐、厢子豆腐、锅塌豆腐、菠菜拌豆腐、豆豉豆腐等等。

甚至他自己还做了一道八珍糕,可见乾隆皇帝对药膳的钟爱。

而从美容和滋养的角度来说,食疗药膳的功效就更突出了。

千百年来,各朝各代都有利用来美容保养的案例,甚至皇宫内院的皇后妃子也不能免俗。

而《神农本草经》也有常食冬瓜“令人悦泽好颜色”,并认为莲子“久服轻身耐老,具有细嫩皮肤的作用”等记载,这些都奠定了食疗药膳在美容上有重要作用的基础。

那究竟有哪些食疗之方为什么可以起到这些不动刀不吃药就能变美的功效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有诸内必形诸外”,肌肤能够表现出内脏功能的状态,若脏腑功能正常,则肌肤就会健康、美丽;而若脏腑功能失调,则肌肤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心能够主宰血液运行,濡养头面及皮肤,可以使面部皮肤红润光泽而富有弹性,因此《黄帝内经》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气血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若血亏,则面部显苍白,就这种情况就可以红枣、五味子等加入粥中同煮,就可以改善。

肺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若肺功能失常,则面容憔悴而没有光泽,毛发肌肤枯槁而干燥。

而皮肤缺水是皮肤干燥、衰老、产生皱纹的重要原因。

这种情况就可多食白萝卜、杏仁、银耳等生津润肺之品。

肝主藏血,主疏泄,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肝脏功能良好,使面部血液充足而红润光泽。

若肝失调达、失去藏血功能,则面部皮肤暗黄无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华在唇,其充在肌,开窍于口。

脾胃的功能正常,则皮肤肌肉强健丰润,肤色呈现白里透红,面部柔润而富有弹性。

若脾胃功能失调,则面部黯淡瘦削,肌肤粗糙而缺乏光泽,则可将山药、大枣、薏苡仁、山楂等与大米煮粥同食,可使脾胃健运,皮肤更加细腻而充盈。

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

若肾气虚衰,则体内水分不能及时排出,易造成面部晦暗、发质干枯、齿摇发落,面部出现皱纹、黯沉。

肾主咸,可适当吃自然咸食品,如海鱼、海带、海参、紫菜等。

而多食芝麻、黑豆、核桃等黑色食品,可使皮肤变得丰润而有弹性,还能有助于头发生长,以达到除皱、抗衰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活的保健保养和医疗中,我们应该在合理正确的情况下多用善用食疗药膳,让祖国中医事业衍生的奇葩能够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N 《中国保健营养》 2012.07 王静《浅谈药膳》[2] N 《医学纵横》王东升《药膳的起源与发展》[3] N 《四宜小品》宜晴《御膳中的药膳》[4] N 《饮食运动》唐大寒《何为药膳食疗》[5] N 《陕西中医》 2012.12 肖茜王超高琳王刚《药膳在中医美容中的作用》[6] N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2.37 任琳君《中医四季药膳的特点及应用》[7] N 《中国疗养医学》 2012.07 徐莉杨萍《药膳在疗养保健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