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优质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1.分布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分类
类型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分布规律
风蚀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风蚀柱 、风蚀蘑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菇、雅丹
大的区域
风积地貌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沙丘(有固定沙丘和流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动沙丘之分)
小的区域
4 |海岸地貌
类型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1)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下溶洞发育。 (2)气候:气温较高,降水丰沛。 (3)水文: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4)土壤: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2 |各种常见地貌有什么分布规律?
在广袤的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边缘,有一片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城”的 沙漠之地。这是一片浩瀚的戈壁,终年寂静无人,弥漫着神秘的气息,一个个形态诡 异的土山在漫天的黄沙之下时隐时现,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宛如一座在大戈壁上的 沙漠城堡。
1 |喀斯特地貌
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 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① 沉淀 ,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 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广西、贵州、② 云南 等地最为典型。
3.分类
地貌 分类
具体地 貌类型
成因
备注
地表 喀斯
溶沟、洼地、峰林等 流水③ 侵蚀 作用 特地 貌
提示:可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回答。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有可溶性岩石。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就是石灰岩(碳酸钙岩)。 (2)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岩石中的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就会有 更多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从而发生溶蚀作用。 (3)高温多雨的气候。降水越多,温度越高,流水溶蚀作用就越强烈,喀斯特地貌就越 容易发育。

4.1.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1.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1.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中的4.1.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旨在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喀斯特地貌作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地理、生态和文化价值。此节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拓宽知识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以桂林山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喀斯特地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提问、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策略的人性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5.教学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提出问题:“为什么桂林会有如此美丽的山水?它是由什么原因形成的?”以此引发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通过PPT、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三)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一些与地貌类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请你们小组分析一下这个地区的地貌类型,并解释其形成原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请同学们来说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地貌类型,它们的特点和成因是什么?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和分析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5.反思与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到地貌类型的魅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亲身体验各种地貌环境,从而加深对地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和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和讨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4.1常见的地貌类型风沙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1常见的地貌类型风沙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与风沙地貌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还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教学:通过引入沙尘暴视频等真实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风沙地貌的威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情景教学的方式使得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1常见的地貌类型风沙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风沙地貌”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风沙地貌的形成、特点及分布规律。结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针对高一学生,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风沙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同时,我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时,我可以使用以下语言:“你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积极,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问题,值得表扬!”通过评价和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以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导入新课。例如,我可以展示一段关于沙尘暴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现象吗?”在学生回答后,我可以趁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风沙地貌。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是一种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风沙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规律。例如,在讲解风沙地貌的形成原因时,我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风沙地貌?”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寻找答案。

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教学目标1、准确辨认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这几种常见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并说出正确的判定原因。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能正确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辨认常见典型地貌类型并说出形成原因。

2.难点:常见典型地貌类型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遇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新课教学]:(板书)一、喀斯特地貌课件展示喀斯特地貌图片师: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地貌呢,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省份呢?学生回答:......师:回答正确,接下来老师来介绍一下喀斯特地貌。

(板书)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徐霞客所描述的就是这些地区的喀斯特地貌。

师:那么喀斯特地貌是如何演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件上的图片。

(板书)2.地貌特征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认识了地表之上的喀斯特地貌后,我们接下来就了解一下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本章是继大气圈、水圈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虽然只有两小节内容,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地貌为后面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有些课本中没有出现基本概念,如“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等,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重点: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分布。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多媒体 自制教具导入新课通过对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文言文的解读,里面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导入新课,让学生学会通过地理景物的文字描述想象生活中的实景,激发对本节内容的兴趣。

(教师设置问题)在游记中,旅行家徐霞客描述了哪一种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生么地方?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所了解。

教师补充地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整体地貌有个基本的认识,列举本节内容框架 (教师板书)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地貌的概念(教师补充:地球表面各种形态或外貌的总称。

)一、喀斯特地貌(教师板书)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教师设问)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回答: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教师设问)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分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a.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图4.2)(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b.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4.引导学生阅读P68-P69活动题,了解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基本情况,然后学生讨论,阅读活动题1—3,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图4.5平塘县大窝凼工程建设前后对比a.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新教材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1课件

新教材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1课件
答案 ①—B;②—C;③—D;④—A。
2.分别写出形成A、B、C、D四幅景观的主导作用。
答案 A:海浪沉积,B:海浪侵蚀,C:海浪侵蚀,D:河流沉积。
核心归纳
海岸地貌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景观图
地貌特点
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A
D
C
B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流水堆积 风力堆积
3.图D所示景观多出现在干燥的内陆,属风积地貌,我们可以利用其判断风向,请在下图短线处用箭头标出正确的风向。(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
答案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
答案
核心归纳
风沙地貌
4
5
二、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 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2.分类(1)海蚀地貌(2)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 等;海滩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为 滩、沙滩和 滩。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类型
形态特征
海蚀崖
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坝
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
跟踪训练
如图为“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①地貌为A.海蚀柱 B.海蚀平台C.海蚀崖 D.沙堤4.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A.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B.海积地貌、河流地貌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 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2.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3.强调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环境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地貌类型分布图、撰写地貌类型调查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山地地貌时,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实地考察,观察山地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貌类型学习的热情。
2.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类型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提出问题,如“你能说出几种地貌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形成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沙漠和冰川地貌,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察能力,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如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1节《常
见地貌类型》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

第四章讲述地貌。

地貌是出露地表的岩石圈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综合作用下呈现的形态,是地球演化的结果,且仍然处在变化之中。

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

人类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地貌从事各种活动,一方面深受不同地貌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地貌留下了深刻的人类活动印迹。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常见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如何识别地貌?如何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如何在野外观察地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地貌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常见地貌的类型及特点,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图片、活动
与探究、案例形式阐述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及特点。

本节内容分为“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四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了解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及特点。

(二)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地貌类型的认识,理解人类与地貌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貌,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示意图、视频等资料,归纳常见地貌的类型及特点,培养读图、阅读、概括和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及图文材料,认识各种地貌的分布范围或其次级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地区地貌的形成条件,对各种地貌的区域分布有初步认知。

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现象。

4.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分析地貌的类型,培养学生地理读图、绘图能力,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四种常见地貌类型、分布及其景观特征。

2.难点:掌握四种常见地貌景观特征。

五、说学情。

学生已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教学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地貌的知识是肤浅、零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另外,高中学生以抽象思维能力大幅提升。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六、说教学方法。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采取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七、教学准备:课件、视频资料、实物模拟图。

八、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图4.1桂林漓江两岸地貌景观,生认真观察。

2.由此提出问题:
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这类地貌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地貌的知识。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喀斯特地貌
1.生阅读教材,思考探究问题:
(1)地貌的概念。

(2)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3)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

2.师补充地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整体地貌有个宏观的认识,列举框架。

3.通过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4.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喀斯特地貌有哪些次级地貌类型?如何形成?主要分布的省份有哪些?
5.通过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概念(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进行讲述)
其中,穿插“石林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峰丛峰林的演化过程”两个板块的知识作为辅助知识
6.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先从整体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再引导学生总结出主要分布区
7.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基本情况,分组讨论,阅读P68-P69活动题1—3,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从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基建工程优势和排水方面的优势三个方面做答)
(二)河流地貌
1.生阅读教材,探究思考归纳以下问题:
(1)河流地貌的概念
(2)河流地貌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2.生小组内交流问题。

3.师引导案例分析:“年轻”的黄河三角洲
4.师生共同总结知识。

(三)风沙地貌
1.生阅读教材,探究思考归纳以下问题:
(1)风沙地貌的概念
(2)风沙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3)风沙地貌特征及成因。

2.生小组内交流问题。

3.师引导案例分析:新月型沙丘,思考交流问题:
(1)如何判断图中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在图上用箭头标注风向。

(2)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沿什么方向延伸?
4.活动与探究:观察图4.14 丹娘沙丘位置示意、图4.15 丹娘沙丘景观,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思考讨论交流问题:
(1)描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

(2)推测该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

(3)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

5.师生共同总结知识。

(四)海岸地貌
1.生阅读教材,探究思考归纳以下问题:(1)海岸地貌的概念
(2)海岸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2.生小组内交流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

环节三:全课总结。

九、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
河流地貌
风沙地貌
海岸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