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说课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1.介绍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结合案例分析,以我国冬季雾霾现象为例,讲解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多媒体课件、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如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2.强调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雾霾、气候变化等。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冬季的雾霾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异常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学习更多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和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第一节“大气环境”,主要内容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由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个小内容,这节内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以及后面内容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形成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学习的一个承上启下。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订如下三维目标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用热力环流来解释一些日常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利用设问法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知识。
利用图示法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热力环流的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绘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学情对于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大气与气候的初步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规律的可能性。
同时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一些热力环流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却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向理性提升。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确定如下教法五.说教法1.问题驱动法,教师设计本节的一些基本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完成。
2.实验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要学生观察现象并且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归纳。
3.图解分析法,展示热力环流图从中了解规律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学法指导:六.说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归纳地理规律,并且学会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看似无形,实则驱动云雨,行走于大千世界,流动在方寸之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说地位、说学情、说目标、说内容、说方法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地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也为后面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简而言之,过渡,基础,切入点。
二、说学情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抽象,失联,难以致用。
三、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培养学生“以图化文,以文化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遵循“质疑→微课演示(感性认知)→分析推理归纳规律(理性认知)→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环保意识,了解自然,热爱生活。
简而言之,学原理,系实际。
四、说内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定为重点;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这也与新课标理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相悖,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热力环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知识点既是对前面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候类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实验、示意图和文字描述,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过程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对于热力环流这一较为抽象的地理现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案例和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理解等压面的弯曲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示意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热力环流 说课课件

课标
教学 目标
教材
教学 方法
学情
教学 过程
板书 设计
一、课标要求及其解读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这里的大气是指底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 (2)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太阳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是大气 的 直接热源; (3)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 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4)阐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5)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关,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基础,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的概念; ②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③尝试运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 因及其影响。
增温快 (热源)
增温快 (热源)
增温慢 (冷源)
降温快 (冷源)
降温慢 (热源)
降温快 (冷源)
(四)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七、板书设计
引起 导致 形成
气压产生什么影响?
低气压
B'
高气压
A'
低气压
C'
(高空)
高气压
B
冷却
低气压
A
受热
高气压
C
冷却
(地面)
(三)学以致用,强化理论
城市热岛
郊区
郊区
气温低
市区
城市
气温高
郊区
郊区
气温低
案例: 课本30页活动(5分钟)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 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 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如下任务: (1)在图中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画出图中箭头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3)如果你想去海边吹吹风,你会选择白天去还是晚上去?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新课标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第二个知识点。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的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学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情感上:由于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
知识水平上: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是,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但对本节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
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还比较弱。
三、教法、学法教法:主要为讲解法、师生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辅助以演示法、地理实验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5分钟)1、创设情景:盛夏季节,走到河边、湖边特别是海边等地方的时候,通常会感觉风比较大,凉爽很多?学生活动: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回答这一个问题。
2、观看实验:以一个可以操作的模拟动画和一个实验录像,让学生思考如果动手来操作这一个实验应该怎么进行,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实验效果。
2.1大气热力环流第一课时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地理图表分析:提供气温分布图、气压分布图等,让学生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图中的表现,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评价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等方面的表现。
1.大气受热过程:通过PPT、动画等形式,讲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概念,阐述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运动原理:结合物理学知识,讲解大气运动的原因、方式,以及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
3.大气环流形成:运用地球仪、气压分布图等教具,分析大气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4.反思与改进: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查找原因;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课堂互动、优化教学方法等;定期听取学生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反思
1.预见问题:学生在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时可能存在困难;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应对策略:针对理解困难,通过举例、图示等方法,反复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参与度。
3.评估教学效果:课后通过作业批改、课堂反馈和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3.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课后线上互动: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问题解答,延伸课堂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块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实 验 解 谜
版块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交通
工业
人口
建筑用地
1城、城市市热热岛岛环流环对市流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哪些影响?
2、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气 流 上 升
热
郊区
市区
郊区
1、植树造林最好建在A处,B处还是C处? 2、水泥厂应建在A处,B处还是C处?
(一)实验教学法
教 法
(二)图示教学法
分
析
(三)探究式教学法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观察法
学
法 指
(二)讨论法
导
(三)合作探究法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
学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
过
的基础知识
程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
讲授新课
成过程
版块三: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想一想
为什么暖气片装在教室的下部, 而冷空调却安装在教室的上部?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板
书
太阳辐
地区间
大气的
同一水
设
射在纬 度间分
冷热差 异
垂直运 动
平面的 气压差
计
布不均
异
大气的 水平运 动
热力环流
三、应用:城市热岛环流 海陆风
欢迎您到安阳来
三
洹
千
水
年
安
前
阳
是
名
帝
不
都
虚
800hpa
760hpa
1030hpa
990hpa
1030hpa
760hpa
800hpa
760hpa
二
1030hpa
990hpa
1030hpa
冷
热
冷
一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二 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三 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四 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五 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热 力 环 流
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 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提纲
一
教材分析
二
教法分析
三
学法指导
四
教学过程
五
板书设计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教 材 (二)教学的三维目标 分 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热力环流形 成 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等压面 等压面
(hPa)
940
把空间气压值相同
的各点组合而成的
面叫做等压面。
960
等压面
980
等压面
1000
A
B
C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受热均匀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 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A′
760hpa
1030hpa
冷
B′
800hpa
C′
760hpa
B C CB′>C′气B压>由大B′到>小C排′ 序?
990hpa
热
1030hpa
冷
结结 论论 五四 :: 高等 空压 和面 近高 地压 面向 气上 压弯 状, 况低 正压 好向 相下 反弯 。。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760hpa
冷
热
冷
太阳辐射在 纬度间分布 不均
地区间冷热 差异
大气的垂 直运动
同一水平 面的气压 差异
思考
热力环流
大气的 水平运 动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答:太阳辐射 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冷热不均 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气压差异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结结 论论 三二 :: 一高 般压 而低 言压 ,指 近同 地一 面水 热平 低面 压而 ,言 冷。 高 压
课堂练习
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 作用引起,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近地面何处是 高压区?_________;
C 何处是低压区?_______ 。 A (2)在图中画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3000米
(3)A、B、C三点都位于北半球同一条纬线,此时若地球位于
陆地 处在__________(陆地或海洋)。
远日点附近,则A点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 的基础知识
趣 味 小 实 验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 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气压?
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 气柱所产生的压力,以 百帕(hPa)为单位。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 的基础知识
结
论
一
:
同 一
a2
地
点
,
海
拔
越
高
,
气
压
越 低
a1
。
3000米
P a1>P a2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CB A
郊区
城市
郊区
版块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材 P30 活动题天
海风
温度低 高气压
海陆风的形成
低压
高压
温度低 高气压
夜晚
温度高
陆
低气压
风
歌曲欣赏《军港之夜》
找出歌词中 欠妥的地方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