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本章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后续课程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评价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两节:地球的形状与运动,以及地图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形式及其影响;第二节则围绕地图的定义、分类、阅读和使用进行讲解。

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地球空间的初步认识,并掌握地图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来理解地理知识,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地图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图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能。

2.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地图比例尺的概念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探讨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地图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兴趣,同时提问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2. 讲授新知首先,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接着,讲解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并解释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3. 地图学习介绍地图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图的定义、比例尺、图例和方向。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从容说课本节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主要介绍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第二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此来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理清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高空和近地面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在理解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全球气压带、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也是本节的重难点之一。

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第四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其中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天气系统进行比较,并运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的方法作教学重点1.2.3.4.5.教学难点1.2.3.4.教具准备课时安排5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表分析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3.二、过程与方法1.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通过对自然现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生师回答得非常好。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三节大气环境推进新课师(投影图片)身背氧师生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投影:师层大气的气温变化师(1(2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因此,该大气平稳,有利于其中,对流层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都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递和转换的板师投影:7%(包括X γ射射能量的多少?各类光的波长 生 (读表后回答)按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完整)

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完整)

地球的宇宙环境1、地位作用:本节课不单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还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课。

学生只有对本节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后,才能对自然环境中诸多自然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地球整体概貌有一个清晰的科学的了解。

2、课程标准:能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八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3、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二、教法:同时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六分钟看人类探测到的宇宙,将知识直观化。

学法:针对天体的分类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我会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我将采用活动探究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1、课前准备:在上课之前,我将会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1的天体的类型和天体系统的概念等基本知识。

2、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六分钟带你观看全人类观测到的宇宙的视频直观导入本节课的开始,把学生带到神秘的宇宙空间,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镜头一拉一伸,既可透彻解剖知识体系,又可创造神秘而激动人心的氛围,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

3、知识点讲解:看过视频之后,让学生展开思维回答:什么是宇宙?使学生明白“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再让学生回顾刚刚看的视频中提到的光年,什么是光年?天体的类型和相关知识由于课前已经让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这一部分,所以我会采用多媒体展示导学案这个知识点的答案,并让学生核对答案之后,我会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部分天体的图片,向学生演示各种天体的特点和视觉性状。

湘教版 地理 高中必修一 洋流(说课)

湘教版 地理 高中必修一 洋流(说课)

湘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一洋流(说课)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热爱,认识到洋流对地球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探究能力。

第四部分、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洋流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2.让学生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风海流的成因。

3.让学生能够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够画出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4.让学生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五部分、说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演示、讨论、练等,其中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够画出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同时,通过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六部分、说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洋流对地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知识讲授通过讲解洋流的概念、性质和分类,以及洋流的主要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图示演示通过展示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让学生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够画出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4.讨论练通过讨论和练,让学生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复。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洋流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研究理念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研究难题,让学生成为本节课的主体,自主探究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过程分为两个环节。

首先是新课导入,我将讲解故事“海上信使”,让学生了解洋流的神奇之处,激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内容,主要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该节课内容贴合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物质构成和地球演化的基本原理,进而为后续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层的特点;•理解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的物质构成和演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用地球的圈层结构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地质事件;•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对地球演化过程进行基本描述。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演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演化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步骤一:导入与预设1.利用教学媒体展示一张描绘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不同的层次?”2.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些层次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步骤二:概念讲解1.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圈层结构,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2.逐层解释每一层的特点和组成物质,并与地球演化过程进行关联,让学生理解地球的演化是以地壳为载体的。

3.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了解地球圈层结构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步骤三:示例分析1.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地理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动等,让学生去解释这些现象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通过地球的圈层结构解释相关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四:概念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

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地质布局与地表形态》,下面我将从课本、学情、教法、学法、传授历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传授设计及理论依据。

一、说课本(一)身分和作用本节位于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是继第1课时之后进一步讲解地球表面形态。

对明白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质布局和地表形态”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与后面讲解“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有着普遍的关联,对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传授目标:知识与技术1、明白地质布局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干系。

2、理解地质布局的实践应用。

历程与要领1、议决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剖析地质布局的基本类型,培育学生读图能力;2、议决查看、剖析、比拟等活动,掌握褶皱与断层、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的布局特性及其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情绪态度与代价观明白地质布局特性以及对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育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纪律和经济纪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三)传授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质布局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2、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剖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二、说学情1、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传授中运用图片、实验、多媒体动画演示等现代传授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2、知识基础初中地理已经学习了海陆变迁和板块布局学说,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熟悉,而且也很感兴趣,但学生仅从感性上明白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地质布局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给传授带来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传授要领:启发法、探究法、表格概括法、读图剖析法、实物及多媒体动画演示法。

四、说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变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传授宗旨。

正是本着这个主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指导学生采取读图剖析法、讨论剖析法、概括总结法,目的是培育学生独立和合作剖析标题和办理标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身分。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说课内容:一、说教材(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

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教学难点: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2.1风蚀地貌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1风蚀地貌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清晰展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的框架和内容,确保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标题和关键信息。
2.在课堂上演示过程中,边讲解边板书,突出重点,避免冗余信息。
3.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重要信息和辅助信息,增强视觉层次感。
2.1风蚀地貌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的2.1节“风蚀地貌”。在我国的地理课程体系中,本节课位于地质地貌单元,是学生学习地貌知识的重要一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风蚀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及我国的风蚀地貌分布。主要知识点包括:风蚀作用的概念、风蚀地貌的形成机制、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如沙丘、戈壁等)以及我国典型风蚀地貌的分布。
1.利用多媒体展示风蚀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特点。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地理学家,分析我国风蚀地貌的分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4.结合实际案例,讲解风蚀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呈现具体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深入理解风蚀地貌的相关知识,这种方法依据的是情境学习理论,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部说课稿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5)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8)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一) (10)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二) (1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16)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18)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21)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二) (25)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7)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31)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二) (3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一) (36)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二) (39)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一) (41)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二) (44)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一) (46)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二) (49)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51)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一) (54)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二) (57)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 (61)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二) (64)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一) (67)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二) (7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一) (76)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二) (78)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一) (81)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二) (85)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一) (88)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二) (91)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说课稿(一) (96)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的家园,也是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要了解地球,首先就要了解地球的环境,因此,本节课揭开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在整个地理教学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新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视频或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2.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四、说教法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视频或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往神秘的宇宙探索,站在宇宙的某一个角度来审视地球,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讨论探究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讨论探究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图片以及数据的比较分析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有关宇宙的视频直观导入本节课的开始,把学生带到神秘的宇宙空间,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镜头一拉一伸,既可透彻解剖知识体系,又可创造神秘而激动人心的氛围,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

2.新课讲解:看过视频之后,结合教材,通过教师和学生递进式的一问一答,使学生明白“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而“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并适当引申,使学生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条件,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知识点;紧接着让学生“对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进行讨论探究并陈述见解,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发言,教师点评后与学生一起对地球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运行轨道、与日距离、体积、质量、密度等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简单扼要的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

4.布置作业: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强化、延续和补充,这节课的作业是,学生根据教材第十一页的“活动”,以短文的形式谈谈如何在茫茫宇宙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六、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

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线索式板书设计,通过条理化、明晰化的行文线索,使学生把握教学的主要内容。

板书内容如下:人类认识的宇宙1.时间和空间的组合2.物质性、运动性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普通性:运动的近圆形、共面性、同向性2.存在生命的原因: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的水。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二)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地球”三个部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学习本课能为本章后续内容在知识上做更好的铺垫。

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㈠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和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从图表、资料中获取知识。

b.过程与方法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八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3.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㈡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a.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b.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㈢教学难点根据本课知识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我确定“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为本课难点。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确定教法如下:a.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生动化、直观化、形象化b.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三.说学法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过程中将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读图发现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四.教学过程(板书)a、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导入新课】教师:多少次盛夏的夜晚,我们坐在户外乘凉,仰望那满天的繁星,常听爷爷、奶奶讲那“天上”的故事。

这里的“天上”渗透着宇宙的意思。

那些曾经的故事、美好的回忆也许在你脑海里记忆犹新,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自己所知道的宇宙知识或神话故事传说等向全班汇报。

(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北斗星、哈雷彗星等等)(让学生踊跃发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也可补充:如患难与共的双胞胎兄弟(双子座)、农神和她的女儿(室女座)、埃及王后的秀发(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等,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上网查阅更多的星空神话。

教师承转:古人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告诉我们空间为“宇”,时间为“宙”。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

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

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教师讲解】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P6——活动,思考、计算并回答:①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②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③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通过计算,在具体数字面前,让学生感受宇宙之大,自我之渺小。

)【师生共同总结】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

可见宇宙的半径=94608亿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

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

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板书)b、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之中各天体具有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的性质。

(板书)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教师设置问题】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①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光年?②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③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

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已超过1250亿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板书)2、太阳系和地月系【教师设置问题】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①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②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哪两类?与太阳比其质量和体积有何特点?能否自身发光?③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多媒体展示各类天体图片,让学生从外观、颜色、动态上对天体有直观、形象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