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同桌准备一根米尺与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2、教学策略选择

(1)让学生成为建构新知的主人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引导、组织及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新知时,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突破重点:第一,回忆活动,建立表象。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时间”、“数一数步数”等活动,建立学生对100米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推出:10个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第二,学生描述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录制一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刚才走了1千米。运用媒体教学一方面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观看时,每看到一

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板书:4千米

四、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大约走了200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这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生:从美容院回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个来回.

生:走100米大约用了1分30秒,按这样计算,走1000米大约需要15分钟。

生:走100米大约用200步,走1000米大约需要走2000步

……

片段二: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6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生1: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00块这样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长1米,1000根米尺连接起来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门高约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快冲天了!

生4:一张课桌的长约1米,1000张课桌连起来约1千米

生5:一个同学把两臂张开伸直大约是1米,100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长约4米,250个黑板连起来大约是1千米。

生7:学校操场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体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长是50米,游10个来回就是1千米。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课件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00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

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2000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三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试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找规律(一)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什么是“数列”,然后讲如何发现和寻找“数列”的规律。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数列。例如, (1)1,2,3,4,5,6, (2)1,2,4,8,16,32; (3)1,0,0,1,0,0,1, (4)1,1,2,3,5,8,13。 一个数列中从左至右的第n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如,数列(1)的第3项是3,数列(2)的第3项是4。一般地,我们将数列的第n项记作a n。数列中的数可以是 有限多个,如数列(2)(4),也可以是无限多个,如数列(1)(3)。许多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我们这一讲就是讲如何发现这些规律。数列(1)是按照自然数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的,也叫做自然数数列,其规律是:后项=前项+1,或第n项a n =n。数列(2)的规律是:后项=前项×2。数列(3)的规律是:“1,0,0”周而复始地出现。数列(4)的规律是:从第三项起,每项等于它前面两项的和,即 a3=1+1=2,a4=1+2=3,a5=2+3=5,a6=3+5=8,a7=5+8=13。 常见的较简单的数列规律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数列各项只与它的项数有关,或只与它的前一项有关。例如数列(1)(2)。第二类是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元找关系才可找到规律。例如数列(3)(4)。 第三类是数列本身要与其他数列对比才能发现其规律。这类情形稍为复杂些,我们用后面的例3、例4来作一些说明。 例1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 (1)4,7,10,13,();(2)84,72,60,(),(); (3)2,6,18,(),(),(4)625,125,25,(),(); (5)1,4,9,16,(),(6)2,6,12,20,(),(), 解:通过对已知的几个数的前后两项的观察、分析,可发现 (1)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16。 (2)的规律是:前项-12=后项。所以应填48,36。 (3)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54,162。 (4)的规律是:前项÷5=后项。所以应填5,1。 (5)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1=1×1,4=2×2,9=3×3,16=4×4, 所以应填5×5=25。 (6)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2=1×2,6=2×3,12=3×4,20=4×5, 所以,应填5×6=30,6×7=42。 例2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 (1)1,2,2,3,3,4,(),(); (2)(),(),10,5,12,6,14,7;

三年级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教案

【教育资料】三年级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建立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一根xx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前面学过的xx单位 2.出示xx,你能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长是多少米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千米 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米做单位。但是如果我们用它来量比较长的距离,比如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你觉得用米这个长度单位来量怎么样? 既然米小了就必须要用一个新的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1)平时我们也把千米说成公里。大家打开书,看第一幅图,图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问: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首先我们来想一想100米有多长,学校跑道一圈大约是200米!100米也就是它的一半,你能想象出它的长度吗? 几个100合起来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书: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就是()(板书:=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刚才我们了解了1千米到底有多长,那么你能说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吗? 我们同学1分钟大约可以走100米,你们想一想如果要你走1000米要用几分钟呢? 3.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1)教学例1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出示:4千米=()米 让学生看一看,千米和米哪个大,就是由大的换成小的。想一想昨天我们学习的思考方法,这道题我们要怎样思考呢? 教师指导学生想思考过程 提问:1千米=()米,4千米就是()个1000米,也就是()米(2)教学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这道题是把小的长度单位变成大的,又因该怎样想呢? 根据书上的提示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填在书上。(指名回答)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中心小学到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换算。(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3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尝试练习:5000米=()千米,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说明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三乘法找规律作业北师大版

找规律 基础题 1.口算下面各题。 30×6=13×40= 120×3=40×10= 500×3=42×20= 60×70=36×30= 70×12=130×30= 2.填一填。 300×()=240030×()=180 400×()=2400 60×()=180 3.算一算。 12×6=18×3=24×5=32×4=4.先算一算,再照样子写出两组算式。 5.根据21×3=63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结果。 210×3=210×30= 21×300=21×30= 6.夺小旗。(算一算) (1)30()()()()

(2)4 ()()()() (3)20()()()() 7.填一填。

30×13 120 50×12 100 能力题 10.画一画,选一选。 (1)象妈妈生了三只象宝宝,三个兄弟的长相相同,大宝体重最重,小宝体重最轻,你能区分它们吗?在大宝下面的()里画“△”,在小宝下面的()里画“○”。 ()() () (2)下面四个算式中得数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40×90B.6×60C.12×30D.120×3 11.在○里填上“>”“<”或“=”。 31×20○60050×16○800 29×40○120049×20○1500 21×20○21×1033×20○33×22 12.算一算,填一填。

13.一只青蛙每天大约吃掉73只害虫,照这样计算,20只青蛙每天大约吃掉多少只害虫? 1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 ()×()=800 ()×()=800 ()×()=800 ()×()=800 15.解决问题。 (1)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向东漂移,从现在开始,30年后这个岛将向东漂移多少厘米? (2)研究发现,吸烟是产生自由基最快最多的方式,每吸6口烟至少会产生60万个自由基,如果一根烟能吸16口,那么至少会产生多少万个自由基?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名师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 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名师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解决问题》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2页例8及做一做。 解决问题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情境铺地砖展开的,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体会“制定的计划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除法含义的理解,了解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加强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核心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图理解分析题意,感悟用“画图”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解题计划,并能表述清楚,正确解答,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制定解题计划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先画一画,再填空 (1)在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中摆正方形,每行能摆 ()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是怎么想的?能摆()行,你是怎么想的?共有()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在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中,摆长是2分米,宽是1分米的长方形,每行能摆()个,你是怎么想的能摆()行,你是怎么想的共有()个这样的长方形。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40里面有()个2。算式: 150里面有()个5。算式: 7200里面有()个9。算式: (2)填空 5平方米=()平方分米 9分米=()厘米 70分米=()米 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4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00厘米=()分米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平方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018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 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例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 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面。(参看课本第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找规律思维训练

找规律(一)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什么是“数列”,然后讲如何发现和寻找“数列”的规律。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数列。例如, (1) 1,2,3,4,5,6,? (2) 1,2,4,8,16,32; (3) 1,0,0,1,0,0,1,? (4) 1,1,2,3,5,8,13。 一个数列中从左至右的第n 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 项。如,数列(1)的第3 项是3,数列(2)的第3 项是4。一般地,我们将数列的第n 项记作a n。数列中的数可以是有限多个,如数列(2)(4),也可以是无限多个,如数列(1)(3)。许多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我们这一讲就是讲如何发现这些规律。数列(1)是按照自然数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的,也叫做自然数数列,其规律是:后项=前项+1,或第n 项a n =n。数列(2)的规律是:后项=前项×2。数列(3)的规律是:“1,0,0”周而复始地出现。数列(4)的规律是:从第三项起,每项等于它前面两项的和,即a3=1+1=2,a4=1+2=3,a5=2+3=5,a6=3+5=8,a7=5+8=13。 常见的较简单的数列规律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数列各项只与它的项数有关,或只与它的前一项有关。例如数列(1)(2)。第二类是前后几项为一组,以组为单元找关系才可找到规律。例如数列(3)(4)。 第三类是数列本身要与其他数列对比才能发现其规律。这类情形稍为复杂些,我们用后面的例3、例4 来作一些说明。 例1 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4,7,10,13,( ); (2)84,72,60,( ),( ); (3)2,6,18,( ),( ),(4)625,125,25,( ),( ); (5)1,4,9,16,( ),(6)2,6,12,20,( ),( ), 解:通过对已知的几个数的前后两项的观察、分析,可发现 (1)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16。 (2)的规律是:前项-12=后项。所以应填48,36。 (3)的规律是:前项×3=后项。所以应填54,162。 (4)的规律是:前项÷5=后项。所以应填5,1。 (5)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1=1×1, 4=2×2, 9=3×3, 16=4×4, 所以应填5×5=25。 (6)的规律是:数列各项依次为2=1×2,6=2×3,12=3×4,20=4×5, 所以,应填 5×6=30, 6×7=42。 例2 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2,2,3,3,4,( ),( ); (2)( ),( ),10,5,12,6,14,7; (3) 3,7,10,17,27,( ); (4) 1,2,2,4,8,32,( )。 解:通过对各数列已知的几个数的观察分析可得其规律。 (1)把数列每两项分为一组,1,2,2,3,3,4,不难发现其规律是:前一组每个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课时 练习课

第5单元面积 第5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对比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教学准备】 准备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块手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4×90 60×3 300×9 4×50 20×4 6×500 22×13 15×11 15×17 70×4 37×5 8×53 2、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由学生说明每个图形的含义,再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并规范书写格式。 4、先估算黑板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学生先估算黑板的面积,然后派两个代表到前面来测量长和宽。全体同学计算它的面积,再看一看,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相差多少,从而丰富自己估算的经验。 5、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手帕先估算面积,再测量它的边长,算

出自己手帕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清楚地知道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两个条件,求正方形面积只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二、探究新知 1、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解题,并口头分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读题并分析:从长方形中所剪下的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为张方形的边长。 指导学生在教材上画出要剪下的正方形,再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10=60(平方厘米) 6×6=36(平方厘米) 60-36=24(平方厘米) 答:剩下的部分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厘米。 三、对比练习 1、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读题,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求正方形面积需知道什么条件?边长与周长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题中给了正方形荷花池的周长,怎么求边长? 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64÷4=16(米) 16×16=256(平方米) 答:面积是256平方米。 2、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几个?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

1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

形象性。因此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发表看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1课时 地图上认识方向…………………………………………………….1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1课时 简单的路线图………………………………………………………..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教材第3页例1和“做一做”,第5页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的方位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发展空间的观念。 3.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完整版)三年级-找规律填数

三年级找规律填数 例1、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4,7,10,13,( ),() (2)84,72,60,( ),( ); (3)2,6,18,( ),( ); (4)625,125,25,( ),( ); (5)1,2,4,8,16,(),() (6)1,3,9,27,(),243 (7)35,(),21,14,(),() (8)64,32,16,8,(),2 例2、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5, 2, 12, 2, 9, 2,(),() (2)21, 4,18, 5, 15,6,(),() (3)10,5,12,6,14,7,( ),( ) (4)1,1,2,1,1,4,1,1,6,( ),( ),( ) 例3、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8,20,24,30,( ),(); (2)11,12,14,18,26,( ); (3)1,3,6,10,(),21,28,36,(). (4)1,2,6,24,120,(),5040。 (5)252, 124,60,28,(),4。 (6)1, 4,9, 16,25, 36,()。 例4、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1, 2, 2, 4, 8, ( ) (2)1, 3, 3, 9, ( ) (3)2, 3, 5, 8, 13, ( ),( ) (4)3,7,10,17,27,( ); (5)1,2,2,4,8,32,( )。 例5

(2) 例6、 32, 6,10),(3,9,15)……问:第100个数组内3个数的和是多少? 例7、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1)37037×3=111111 (2)37037×6=222222 (3)37037×9=333333 (4)37037×( )=444444 (5)37037×( )=666666 (6)37037×( )=999999 综合练习: 1、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2,5,8,11,(),17,20。 (2)11, 15, 19, 23,( ),… (3)56,49,42,35,( )。 (4)19,17,15,13,(),9,7。 (5)1,3,9,27,(),243。 (6)3,6,12,24,( )。 (7)84,72,60,( ),( ),24,12; (8)1,4,7,10,( ),( ),19,22,25 (9)2,5,8,11,(),17,…… (10)25,20,15,10,() (11)64,32,16,8,(),2 (12)1,3,9,27,() 2、找出下列各数列的规律,并按其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 (1)3,5,3,10,3,15,( ),( )。 (2)2,8,5,6,8,4,( ),( )。

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练习题

1千米=( )米 1000米=( )千米 2千米=( )米 4080米=( )千米( )米6090米=( )千米( )米 9千米=( )米 6千米=( )米 2000米=( )千米 500米+500米=( )千米4000米=( )千米 5千米+2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00米+800米=( )千米 5千米=( )米 300米+700米=( )千米5000米=( )千米 9000米=( )千米 400米+600米=( )千米 2千米+3千米=( )米 8000米=( )千米 3000米=( )千米 3千米+5千米=( )米 5千米+4千米=( )米 2500米=( )千米( )米12000米=( )千米 36000米=( )千米 3600米=( )千米( )米 3千米+6千米=( )米 1200米=( )千米( )米64000米=( )千米 60000米=( )千米 7900米=( )千米( )米340千米+490千米=( )千米9800米=( )千米( )米45千米-18千米=( )千米 8千米=( )米 18千米-13千米=( )米6500米=( )千米( )米10000米=( )千米 7千米90米=( )千米 3千米900米=( )千米90000米=( )千米 2050米=( )千米( )米 6千米300米=( )千米 15千米-8千米=( )米 900千米-460千米=( )千米4千米800米=( )千米7850米=( )千米( )米 3千米80米=( )千米 7000米=( )千米 5千米40米=( )千米 9千米360米=( )千米5050米=( )千米( )米 2千米60米=( )千米 7千米200米=( )千米7090米=( )千米( )米10千米-6千米=( )米 23千米-19千米=( )米1050米=( )千米( )米 5千米+3000米=( )千米 3千米+6000米=( )千米9000米-3千米=( )千米30000米=( )千米 9000米-2千米=( )千米 15千米-12千米=( )米3000米+4000米=( )千米 5千米+12000米=( )千米10千米-6千米=( )米 5800米=( )千米( )米45千米-38千米=( )米4700米=( )千米( )米 81千米-77千米=( )米 89千米-34千米=( )千米550千米-380千米=( )千米1000千米-390千米=( )千米380千米+270千米=( )千米

三年级数学找规律

孩子的成长需要您的关 注! 请您签名: 义乌昂立启航学校(09秋) 三年级数学新思维内部讲义(5) 思维能力训练之找规律 重难点突破: 1、根据算式左右相等的关系,计算物体的个数或重量。 2、仔细观察图形,分析规律。 例题精选 例1:按规律填空 (1)8352、8364、8376、8388、( ) (2)790、760、730、700、( ) (3)64、32、16、8、( ) 例2:先找找规律,再看看括号里应该填什么 (1)192、170、150、132、( ) (2)2、5、14、41、( ) (3)0、1、1、2、3、5、8、( ) 例3: 认真观察各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空。 (1)2、3、4、6、4、9、( )、( ) (2)(1、4、10)、(2、8、20)、(3、12、30)……第9个数组是 学校: 班级: 姓名

( )。 热身演练 1、按规律填空 (1)5000、4994、4988、4982、( ) (2)198、297、396、495、( ) (3)3、4、7、11、18、( ) (4)1、5、3、10、5、15、7、( )、( ) 2、根据下列各题中数的变化规律填空 3、观察下列各题中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空 (1)(2,3)、(4,9)、(6,27)、( )、( ) (2)5、 18、 13 (3)5、 6、 8 9、( )、4 10、 24、 48 7、 25、 18 20、 36、( ) 4、下面数列的每一项是由4个数组成的数组,它们依次是:(2,3,1,5)、 (4,6,2,10)、(6,9,3,15)……第20个数组内的四个数之和是多少? 5 45 25 9 7 56 49 8 3 18 6 9 81 7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教案

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周长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测量和计算具体事物和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难点: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线、绳子、直尺、皮尺、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 1、老师有一种本领,可以一笔画出一个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想见识一下吗? 2、师示范用一笔画出:树叶、花朵、小动物等物体的外部形状。 3、同学们想学老师这样画一笔画吗?从起点开始用一笔画出图形的外部形状,再回到起点为止,不间断,不重复。 4、学生尝试用一笔画出简单的图案。 二、描一描,量一量 5、将自己采集的、喜欢的树叶放在纸上,描出它的外形。 6、你有没有办法量出你所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请试一试。(培养动手能力。) 7、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8、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和不尽相同的探究结果。) 9、小结:同学们刚才测量的是一片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摸一摸

三年级数学上找规律填图形完整版

三年级数学上找规律填 图形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三讲找规律填图形 宇宙中,很多现象的后面都是规律,科学就是寻找、发现规律。 找规律,需要观察和推理。 填图形,可以培养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填图形,应从图形的个数、形状、性质入手。 【例1】观察图1-1,并按规律填出空白处的字母。 图1-1 随堂练习1 观察图1-2,并按照图形的变化规律,在(3)中填入适当的图形。 图1-2 【例2】仔细观察图1-3,并按照它的变化规律,在“?”处填上适当的图。 随堂练习2 在图1-5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例3】观察图1-6,并按照变化规律在“?”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 随堂练习3 观察图1-8,按照变化规律在“?”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图1-8 【例4】观察图1-9,并按照变化规律在“?”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随堂练习4 龚老师给晶晶带来了三个同样的正方体,每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都按同样的规律画着“猴”、“猫”、“虎”、“兔”、“狗”、“鸡”六种动物。龚老师让

晶晶收起正方体,然后再一张纸上画了三个正方体的示意图(图1-11)。请根据这个图说出“猴”、“狗”对面画的动物。 图1-11 【例5】按照图1-12的排列规律,第23个图形是什么小动物? 随堂练习5 黑棋子和白棋子排成一列,如图所示,问:第99个棋子是什么颜色?这99个棋子中,有多少个白棋子? 练习题 1.观察下图,在(4)中填上合适的图形。 2.观察下面的图形,并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图形。 3.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图形。 4.一个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图上红、黄、绿、蓝、黑五种颜色,其中有两个面涂了相同的颜色。下图是这个正方体的三种方法,从图中能够看到三个面所涂的颜色。问:哪种颜色涂了两个面? 5.按照下图的排列规律,第27个图形是什么动物? 6.观察下图,按照(1)和(2)的变化规律,根据(3),在(4)中填上适当的图形。 7.观察下图,在(4)中填出适当的图形。 8.观察下图,在(4)中填出适当的图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千米的认识》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Knowledge of Thousand Mile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千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和推算,让学生体验、联想,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三)情感与态度: 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2、熟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课前活动:

1、请学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记录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数。(一步大约是半米,100米大约走200步)。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多元复习、需求导入: (一)多元复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吗?先估计一下,再用软尺测量。 2、咱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高呀?谁来估计一下 3、大家在回答问题时,用到了两个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米m,厘米cm (二)需求导入 1、(出示图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能用米和厘米作单位吗?用厘米做单位是12000000厘米,用米做单位是12000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