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历史学习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建筑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和美的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文将从历史、特点和影响等角度,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沿革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彩陶建筑和土木结构。
随着历史的长河推移,中国建筑文化逐渐发展和演进。
古代中国的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到明清时期的紫禁城,这些建筑都展示了中国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同时,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也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寺庙和道观的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了永恒的艺术典范。
二、特点与风格中国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注重平衡和对称。
建筑师通过布局和设计,力求在形式和结构上实现平衡的美感。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屋顶的斗拱和琉璃瓦都代表着吉祥和富贵。
中国建筑文化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传统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独特的布局和景观元素,展示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统园林以山水为主题,凭借精心设计的亭台楼阁、假山和湖泊等元素,创造出宛如画卷般的美景。
三、影响与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建筑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技术在东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例如,日本的古建筑和传统庭院就受到中国建筑的启发。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传统文化元素被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现代中式建筑风格。
这种融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步。
尽管中国建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中国建筑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中国建筑发展历史脉络

中国建筑发展历史脉络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建筑历史的国家,其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变迁。
从古代的木构建筑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中国建筑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探索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古代建筑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的夏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木构建筑是主要的建筑形式,如夏朝的宫殿和祭祀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技术逐渐发展,出现了更加复杂和精美的建筑形式。
周朝时期,中国的建筑开始出现独特的风格,如宫殿建筑和城墙。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建筑是北京的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宫的中心。
紫禁城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其他文化的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技术逐渐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
比如,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的地下宫殿,它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建筑智慧和技术水平。
近代建筑时期(公元1840年-1949年)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改革开放的压力。
这个时期,西方的建筑风格开始进入中国,对中国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的建筑技术和材料被引入中国,使得中国的建筑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和西方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
比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它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现代建筑时期(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建设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比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国家大剧院,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上海中心大厦,都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
中国的现代建筑不仅注重功能和实用性,还注重文化和艺术性。
许多建筑设计师将传统中国文化和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作品。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中国建筑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建筑发展演变的著作,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通过阅读这部书籍,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建筑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到民居、园林,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建筑史中,我最为着迷的是古代宫殿和寺庙的建筑风格。
古代宫殿以其雄伟壮丽、气势恢宏而闻名,而古代寺庙则以其庄严肃穆、神秘祥和而著称。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宫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中国建筑史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特点。
古代园林以其精致细腻、富有诗意而著称,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又一杰作。
古代园林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空间。
通过对古代园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建筑史》,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了更深的喜爱。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建筑史,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为推动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中国建筑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延续至今。
这段时间内,中国建筑经历了各种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建筑发展的历程,涵盖古代至今。
古代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2年商朝时期的殷墟遗址,其中著名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建筑记录。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技术进行构造,这种技术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
同时,古代中国建筑也注重建筑的布局和形状,在建筑史上留下了许多伟大的宫殿、庙宇和园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建筑不断发展,呈现出各种风格和特色。
例如,唐朝的建筑以大型宫殿和佛寺为主,采用了大量的砖石结构和彩绘技术,体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繁忙。
宋朝时期,中国建筑注重工艺和细节,建筑构造更加精细和复杂。
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建筑中引入了许多西方风格的元素,使得中国建筑变得更加多元化。
20世纪初,中国建筑经历了新的变革。
随着西方建筑风格的引入和现代化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国建筑开始逐步融入西方建筑风格。
上海的外滩建筑和北京的中山公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然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中国建筑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停滞。
长期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建筑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直到1980年代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建筑才重新回到了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建筑拥有了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风貌。
许多世界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加入到中国建筑领域,为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带来了许多创新的设计理念。
例如,鸟巢、水立方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建筑成为了中国独特的城市景观。
然而,中国建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和文化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许多传统的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被拆除,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同时,一些新建的建筑也缺乏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和特色

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和特色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文化、信仰、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建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也展示了中国人对环境、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和认知。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和特色,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1.建筑萌芽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祖先就开始在山洞、土坑等地建造简易的住所。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木材和黏土建造更加舒适和实用的房屋,如框架式建筑、土坯房、竹屋等。
这些房屋大多数都是木质结构,采用原始的技术和手工工具,简单而粗糙。
2.建筑发展期从商周时期开始,中国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建筑珍品,如殷墟的殿庙、周代的宫殿和墓室、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各种祭祀建筑等。
这些建筑具有丰富的装饰图案和雕刻,用材讲究,结构严谨,显示出高度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
3.汉唐时期的建筑汉唐时期,中国的建筑文化进入一个高峰期,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和创新的建筑形式。
唐代的天坛、大雁塔、庐山白鹿洞书院、洛阳白马寺等都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们造型优美、雕刻精细,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正如诗人王之涣所说:“登高壮观天下山,任重道远思难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既表达了中国固有的关注自然美的审美眼光,也体现了追求精神高峰的情感追求。
4.明清时期的建筑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晚期,也是最后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既融合了古典文化和自然美学元素,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思想内涵。
明代的紫禁城、孔庙和天坛,清代的颐和园、太和殿和圆明园,都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宏伟杰作,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汉族文化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特点。
二、中国建筑文化的特色1.注重和谐与协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与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元素,这种观念也体现在中国建筑设计之中。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深刻的文化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角度,阐述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一、历史中国传统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
早期的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土木架构为主,如夏代的村落房屋、商代的祭祀建筑、周代的宫殿建筑等,这些建筑多以木、土、竹等天然材料为主要构造材料,秉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整体框架和雕刻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局。
在秦汉时期,木造建筑逐渐被砖石建筑所取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开始逐渐转变,建筑结构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逐渐融合在一起。
在唐宋时期,中国传统建筑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作品,如大雄宝殿、灵岩寺、水晶宫等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极具艺术价值,还体现了时代精神。
至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文化典范,如紫禁城、颐和园、文庙等建筑,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雕刻技艺和工艺水平。
二、文化意义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有的审美、文化、哲学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它的建筑风格注重简洁、朴素、自然和和谐,强调整体性、对称性、秩序性、比例性、节奏性和动静结合。
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和“九曲廊、十七孔桥”,展现了水与山的对称美,体现了中式园林的建筑美学。
2.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之上,融合了儒、道、佛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如中国古代建筑主要追求自然、和谐,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哲学思想。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中国建筑史讲义郭江泳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重要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二、小结1。
建筑类型:A。
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城市2。
建筑结构:A。
木骨泥墙建筑B。
干阑式建筑3。
建筑材料:A。
土木为主B。
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C。
土坯砖,夯土墙4.平面布局:A。
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堂后室B。
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C。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第二节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1)一、重要建筑实例: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二、小结1.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2.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3.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4. 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5.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第三节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一、春秋战国至秦1.城市建设高潮2.高台建筑兴盛:秦咸阳宫3.大型工程多:秦始皇陵与长城4.技术进步:A.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B.砖的出现C.铁制工具的使用D.金属构件的使用5。
《考工记》二、汉1。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文档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文档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多样性闻名于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系统地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建筑古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的商朝时期,当时的建筑以巨大的祭祀建筑和墓葬为主要特征。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土木结构,以实现更大的稳定性。
随着周朝的兴起,宫殿建筑成为了主流。
周朝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是周公旦在今天的西安市修建的周城,由土台、旅园、宫城和墙垣组成。
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权力和地位。
汉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汉建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洛阳白马寺和成都杜甫草堂。
洛阳白马寺以其壮丽的佛塔和雕塑而闻名,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典范。
成都杜甫草堂则是中国文人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环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
二、唐宋时期的建筑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建筑师和工匠在这个时期出现。
唐代的建筑以大规模的宫殿和寺庙为主,如大明宫和法门寺。
这些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和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建筑风格。
宋代的建筑风格相对保守,更注重建筑的精细和细节。
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北宋的净慈寺和南宋的灵隐寺。
净慈寺以其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而闻名,灵隐寺则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观和古色古香的建筑结构而受到推崇。
三、明清时期的建筑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期。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传统,但也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和细节。
明代的代表性建筑是北京的故宫,这座宫殿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致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清代的代表性建筑是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景观和独特的建筑结构而被世人所称赞。
四、现代建筑近代以来,中国建筑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西方建筑风格和现代技术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以来的建筑师们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建筑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建筑历史学习中国建筑- 建筑技术
中国的建筑按特征成型等可以划分为七个时期:上古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之后的建筑。
本篇文章作者主要浅谈上古、宋朝、近现代的一些建筑历史相关知识,作为入门的一个“聊天趣谈”,具体七个时期的建筑将在接下来分别用七篇文章分析。
建筑从本质意义来说,它就是一种“空间”,由石、土、木等等各种材料构成。
在原始人时代有“鸟人”住到树上,有“山顶洞人”住天然洞穴或挖个洞铺点草洞口点个火把在里面拥挤着睡觉取暖,这些都是为了遮风避雨、躲避豺狼野兽的威胁等等。
拿中国的建筑来说,到了奴隶社会,比如夏、商奴隶王朝的开始,虽然主要建筑材料仍然为草、木、石头(那时建筑已经会使用青铜铁器,青铜出现年代早在公元前3000年,而夏朝的年代为约公元前2033-前1562),并且建筑的高度但建筑开始颇具规模,特别是宫殿建筑。
颇有名气的二里头宫殿遗址的年代考究是约公元前1900-前1500年,约摸就是夏朝时的遗址。
由下图可以看出早在五千年前,建筑的文明就已经具备了后来各朝代建筑的雏形,柱、墙、门窗、斜屋顶等等。
(图为二里头宫殿遗址模型)
宋朝建筑较以前各朝代有了巨大的进步,这表现在出现了记载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元祐法式》一书。
《元祐法式》出现的背景是因为北宋
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等都有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比之唐朝有更大的进步。
但皇帝家族“纸迷金醉”的糊涂,还有官员的贪污成风,从描写宋朝的小说《水浒传》可以看出腐败制度下的农民起义不断。
皇帝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园囿等的建造此起彼伏,官员又在工程上公饱私囊,国库自然无法应付这样无底洞一样的开支。
《元祐法式》就是为了杜绝这种官员贪污的局面,它指定了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相关材料,也明确了房屋的等级制度(平民建筑在层数、材料、装饰上有限制)。
但《元祐法式》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有效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097,皇帝又诏有十余年工程经验的李诫重新编订了一本《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一书后来失传数百年(也曾录入《四库全书》,但战火中被毁),直到1919年在江南图书馆中发展抄本,《营造法式》才得以重新面世。
后来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大二年级时,梁启超从北京将《营造法式》邮寄给他。
梁思成立即着手研读,然而因为书中使用的生僻的宋代建筑术语,梁思成大半没有读懂;虽然如此,但从此以后,他便下了决心要把这部难解的重要著作弄明白,后来写了《营造法式注释》一书。
梁思成另一本著作是实地考察建筑遗址后写的《中国建筑史》。
(图为位于洞庭湖畔,修缮过的岳阳楼,因宋代诗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扬千古)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梁思成其人,他被誉为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以上名号我们看起来都是虚的,重要的是他和林徽因在国家战乱中实地考察古建筑,建国后在清华大学创立了建筑系,更著有《中国建筑史》一书。
他是承上启下、学贯中西的一位人物,既求学于西方,又研究中国的古建筑,更创办了建筑的教育for the next generation。
他是了不起的一位建筑大师,和林徽因都参与了建国后北京的城市规划、中南海的重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说到梁思成与建筑的结缘,是因为他后来的妻子林徽因。
当时林徽因喜欢画画,所以选择了学建筑,梁思成自然而然追随(单身男孩有所感悟吗?),他们两人一起去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成后归国。
所以很多人知道林徽因是和徐志摩一样会作诗的才女,但不知道她精通英语,也是一代建筑大师。
到了近代的1865年(中国正处在清王朝太平军等起义四起的不和平年代),一个名叫P.Monier(音译:彼埃尔·莫尼埃)的法国园艺师,他的花坛常被游客踏碎。
有一天他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盆时发现:花盆碎了,但是土却没有散开,他想到原因是花木的根系将土的连在一起。
于是他用铁丝仿照根系编成网状,然后和水泥沙石一起搅拌做成花坛,这样果然十分牢固。
三年后Monier申请了“混凝土”的专利,并在巴黎世博会上展示。
钢筋混凝土因此迅速成为世界上土木工程建筑中的主角,成为划时代的建筑材料。
钢筋混凝土之所以能够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迅速改变建筑的面貌,因为它是一个很好的组合: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并且两者的热胀冷缩程度一样(这样不会导致钢筋热胀时把混凝土撑裂,或反之),两者的结合让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桥梁成为可能。
如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位于迪拜的哈利法塔,高度为828米,折算成标准层高约有280层,大概是600个身高1米5的人叠罗汉的高度呢!它比中国的台北101大楼高出320米(为508米)。
(图为迪拜哈利法塔被雾环绕时的壮观景象)
钢筋混凝土在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后,也有一系列的缺点:比如笨重、水化热带来工期延长等问题,还比如施工技术带给未来的一些问题:现在打入地下几十米深的桩,以后重建时该怎么处理?而对于造价行业来说,未来极有可能是软件取代了造价人员。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另外一种新型材料的出现会取代钢筋混凝土,再次带来建筑的一次质变飞跃。
但建筑无论现在和未来都充满机遇和挑战,建筑的历史比现在任何一个行业都长,建筑的未来也不比现在任何一个行业逊色。
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了解建筑的历史,把握住建筑未来。
Please believe:that throught hard work and sacrifice ,each of us can pursue our individual dr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