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影响魏晋南北朝园林发展的因素分析

(16级艺术设计2班陈虹纲)

内容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重要的转折期。在此期间,不但皇家园林继续发展,同时,私家园林也有了发展,寺观园林等新类型出现。园林的本质也有了新变化,开始追求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需求。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特征由此显现,为后期的繁盛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经济,技术等。本文着重阐述这一时期影响园林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一时期各类园林的特征,整体把握这个园林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深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园林,影响因素,建筑风格,庄园经济。

引言

我国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一方面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另一方面,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了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兴盛。南北朝时期,除帝王苑囿外,建屋宇,或重岩复岭,或深溪洞壑,模仿自然山水风景,使之再现于有限空间内的造园手法。

正文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朝代频更、社会动荡的时代,国家也处于一个长期分裂的状态。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西晋得到短暂的统一,但至东晋以后呐,十六国与南北朝之间,阶级矛盾和名族纠纷错综复杂,战争频繁。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持续不断的社会动荡,也就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文人士大夫打破了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修养与体悟,提倡个性张扬,玄学也就由此诞生了。而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格局也由此受到强烈的冲击,诸家思想在此时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自战国以来又一次自由、活跃的局面。自晋以后,士族文人多鄙视礼教的虚伪而崇尚老庄,追求纵欲放达的生活以及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谈之风弥漫一时,玄学盛行,强化了当时人们的思辨特征及理性意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在这一时期又去统治者的提倡而得到迅速发展,这对当时和之后社会影响深远。另外,这还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原之外的不断渗透,丰富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形态。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

在此时期形成了中文化的新特色。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时代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取得了了重大进展。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汉代数百年经营的建筑成果大都付之一炬,各王朝也都无暇大力营建,加之分裂割据,社会物质相对分散,每个王朝的建筑规模较之秦汉都大为逊色。但是政权的更替频繁,致使南北各地相继兴建或改建过不少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都城数量最多的时期。因此就整体而言,之一时期的建筑营造虽说规模不大,但是数量众多,且各有继承更新,在城市和宫殿的制度上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此外,当时黄老哲学流行,有上水之志的文人士大夫在南方辟地造园,发展出我国文人园林的基本格调。再者玄学是主张返璞归真的、且佛家的出世思想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对大自然1

的向往之情。文人们既倾心玄、佛,还经常通过‘清谈’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论证人必须处于自然而然的无为状态才能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文人们也都认为名教礼法是虚伪的表征,在以名教礼法为纲的充满了假、恶、丑的社会中追求一种真,善、美的思想的现实是根本不可能,直视大自然山水是他们心目中的真、善、美的寄托与化身。

在他们看来,大自然上水是最“自然”的、最“真”的,而这种“真”表现为社会意义就是“善”,表现则是“美”。这些也正是魏晋哲学的鲜明特点,也就是魏晋士人寄情山水的理论基础。

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既成为社会风尚,启导着致使分子阶层对大自然山水的再次认识,从审美的角度去亲近它、理解它、于是,社会上又普遍形成了士人们的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

由于上述的种种因缘际会,大自然被揭开了秦汉以来披覆着的神秘外衣,摆脱了儒家“君子比德”的单纯功利、理论附会,以它的本来面目——一个广阔无垠、奇妙无比的生态环境和审美对象,而呈现在人们面前。

人们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协调,并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又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的认识,起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

于是,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进入到高级的阶段而成熟起来,其标志就是山水风景的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

山水风景的开发是山水艺术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启导因素么人后者的兴盛又反过来促进了前者的开发,形成后此中国历史上两者同步发展的密切关系。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遂取代了过去对自然所持的神秘、功利和伦理的态度而成为后此的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

文人士大夫通过直接鉴赏大自然,或者藉助于山水艺术的间接手段来享受山水风景之乐趣,也就是他们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

处在这样的时代文化氛围之中,愈来愈多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无限广阔的景观被利用而纳入于人的居住环境,自然美于与生活美相结合额而向着环境美转化。

这时人类审美观念的一个伟大的转变。

以上所述,大抵就是促进中国古典园林进入转折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诸多因素。

东汉末年,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已经比较频繁了,到了魏晋南北朝,那些身居庙堂的官僚士大夫们不会满足于一时的游山玩水,更何况这需要付出长途跋涉的劳动。所以说,私家园林就被这样营造出来了。经营园林成了社会上的一项时髦活动,出现在民间造园成风、名仕爱园成癖的情况。热中于营园,必然也善于鉴赏园林,并且逐渐培养了一种园林审美的心态。

这时期的私家园林已经很多了,其中有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而庄园经济在东汉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到魏晋是硬件完全成熟。庄园规模有的极宏大,也有极小型的。他们一般包含四部分内容:一是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二是农业耕作的田园。三是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施。四是庄客、部曲的住地。庄园主受到良好教育,不少人成为富翁、名流或知识界的精英。他们对自己庄园的经营会在一定程度上把普遍流行于知识界的以自然界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想,融糅与庄园生产、生活的功能规划之中。所以说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从此以后,“别墅”一词便由原来的生产组织、经济实体的概念,转化为园林的概念了。

,逐渐在文人圈子里培育出一种包含隐逸情调的美学趣味。而诗画艺术的这类创作,又反过来影响及于园林。

再以自然美学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要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融糅关系。园林的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参考文献:赵维娅,徐文辉《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

牛思亚《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3)。

张凯旋,王云《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6(5):48-51。

支春云,王一岚,杨欣鑫《现代园艺》,2015(12):132-13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2015-06-06 09:54:34) 转载▼ 分类:历史回眸 标签: 旅游 1,西安城墙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平面呈长方形,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外有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

城门上建有城楼、箭楼、闸楼、巍峨凌空,气势宏伟。城楼与箭楼之间有瓮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这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现已将城墙辟为环城公园。 2,南京城墙 江苏省南京市古城墙,始建于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城墙内侧周长33公里,现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宽8-12米,砖石结构。有13座城门,现存4座。城墙与水道相通处设有水门、水闸或涵洞。城墙上建有垛口13616个,但部分地段有破损。南京城墙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尤其是中华门(聚

宝门),为世界之冠。 3,荆州城墙 湖北省荆州市古城墙,据传为三国时关羽守荆州时所筑。原为土城墙,南宋改建为砖墙。现城墙为清顺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城墙整体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高8.83米,底部宽10米,周长11.3公里,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底部为大条石、糯米石灰浆灌缝堆砌而成,城墙、城门、堞垛等,现在都保存较好,古色古香,呈游龙之势。荆州护城河,又称水

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线,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 4,襄阳城墙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县的古城墙,原城墙在元末被毁,现城墙为明初重建,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各建城楼一座。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

中国建筑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o中投顾问提示:2006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9%; 利润总额达107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为50018.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0.4%,实现利润总额1561.1亿元,比2006年增长30.9%;2008年1-9月,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7552亿元,同比增长22.8%,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35亿元,同比增长26.8%。如此高速的行业利润增长在近几年行业持续高景气中也实属罕见。 一、中国建筑业进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1、宏观环境向好拉动建筑业高增长 2001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AI)总额增速持续在15%以上的高位运行,2003至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达到了24%以上。 建筑和安装工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本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走势相似,近几年增速也维持在25%。 由于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本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市场规模,近年来FAI持续高位,导致建筑业总产值及利润总额增速也在20%的高位波动。2006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9%;利润总额达107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为50018.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0.4%,实现利润总额1561.1亿元,比2006年增长30.9%;2008年1-9月,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7552亿元,同比增长22.8%,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35亿元,同比增长26.8%。如此高速的行业利润增长在近几年行业持续高景气中也实属罕见。

中国现存唐宋辽金古建筑汇总

中国现存唐宋辽金古建筑汇总 唐代建筑: 五台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年)山西省五台县 五台佛光寺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山西省五台县 芮城广仁王庙山西省芮城县据建筑风格断为唐代 平顺天台庵山西省平顺县据建筑风格断为唐代 正定开元寺钟楼河北省正定县时代有争议 五代建筑: 平顺大云院大佛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山西省平顺县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山西省平遥县 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山西省平顺县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河北省正定县 辽代建筑: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辽应历十六年(966年)河北省涞源县 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4年)天津市蓟县义县奉国寺大殿辽开泰九年(1020年)辽宁省义县 新城开善寺大雄宝殿河北省高碑店市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重熙七年(1038年)山西省大同市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山西省应县 北宋建筑: 福州华林寺大殿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福建省福州市 太原晋祠圣母殿山西省太原市 长治故驿崇教寺大佛殿山西省长治市 长治正觉寺后殿山西省长治市 长子法兴寺圆觉殿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山西省长子县

长子崇庆寺千佛殿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山西省长子县 平遥慈相寺正殿山西省平遥县 泽州府城玉皇庙玉皇殿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山西省泽州县 晋城二仙庙正殿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青莲寺释迦殿、观音阁、地藏阁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岱庙天齐殿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北义城玉皇庙玉皇殿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周村东岳庙正殿、拜亭北宋元丰五年(1083年)山西省泽州县泽州西顿济渎庙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高都景德寺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山西省泽州县 陵川南吉祥寺过殿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山西省陵川县 陵川北吉祥寺前殿、中殿山西省陵川县 陵川小会岭二仙庙正殿山西省陵川县 平顺县龙门寺大雄宝殿山西省平顺县 平顺九天圣母庙圣母殿山西省平顺县 平顺佛头寺山西省平顺县 阳泉关王庙正殿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山西省阳泉市 武乡大云寺大雄宝殿山西省武乡县 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山西省潞城市 芮城城隍庙大殿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山西省芮城县 高平崇明寺中佛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山西省高平市 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山西省高平市 高平游仙寺毗卢殿北宋淳化年间山西省高平市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河北省正定县 寿阳普光寺正殿山西省寿阳县 忻州金洞寺转角殿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山西省忻州市 太谷安禅寺藏经殿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山西省太谷县 祁县兴梵寺大雄宝殿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山西省祁县 定襄关王庙无梁殿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山西省定襄县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外观简朴,白色高墙。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 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 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世界十大古建筑奇迹

世界十大古建筑奇迹 1、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据说,飞向太空的宇航员曾经报告说,从遥远的月球观察地球,能够辨认出的人类工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2、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0—2500年(这是一种公认的说法)建造地点: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高原我们最熟悉的,现存唯一的七大奇迹。 3、罗德港巨人雕像 罗德港巨人雕像,建造时间:公元前4世纪晚期,或2世纪早期。建造地点:爱琴海,希腊罗德港。公元前的罗德岛是重要的商务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 4、阿布辛拜勒神庙 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世界奇迹。建筑是在没有任何机械帮助的条件下建造而成的,两座神庙竖立在尼罗河边,是从山崖石壁中雕凿出来的。神庙建于公元前1290

年。公元前122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时期。 5、摩索拉斯陵墓 摩索拉斯陵墓,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53年。建造地点:现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区。这座伟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筑高达135英尺,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甫一建成就声名远播。 6、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Euphrates河东面,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中。空中花园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个四角椎体的建筑,由沥青及砖块建成的建筑物以拱顶石柱支撑着,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河水从空中花园旁边的人工河流下,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7、亚历山大灯塔 亚历山大灯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年。建造地点:埃及亚历山大港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亚历山大灯塔的烛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8、宙斯神像 宙斯神像,建造时间:公元前470—456年。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部份奥运项目就曾经在此举行。遗址位于希腊西岸奥林匹亚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特点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特点及史实 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时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近代,由于帝国主义不断地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种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是封建的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即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发展变化又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个过程: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一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斗争所要解决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两大历史主题,即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在近代,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次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率先用大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英《南京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这是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标志。鸦片战争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

解体;另一方面,它们凭借自己的船坚炮利,继续进行武装侵略,不断扩大侵略权益,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1856年,英法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把侵略的魔爪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沙俄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侵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加紧侵略。这时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帝国主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掠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美国、日本对台湾的侵略,俄国对新疆的侵略,英国对云南、西藏的侵略都发生在这一时期,造成了中国边疆的新危机;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通过《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中国西南门户。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的结果。清政府对日本采取避战求和的态度,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惨遭失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中国继《南京条约》以来失权最多、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取得在华通商口岸“设厂制造”等特权,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对外输出资本的要求。《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后,19世纪末,德、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则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成为世界最宏伟的都市,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时至今日,尽管北京的古都景观在城市改造中受到一定的破坏,但仍为全国文物古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城市,以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闻名于世,这些建筑金碧辉煌,等级森严,是北京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下面是我心目中的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一:天安门 谁也无法否认天安门的特殊地位,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从数百年前延续至今,作为皇城正门,在封建时代,天安门是皇帝颁诏的场所,皇帝的神圣权威通过天安门向天下播扬;作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讲台和新文化运动的见证者,天安门又成为新中国的标志。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原称承天门,初建时仅为三层楼式木牌坊,成化年间重修,始建城楼,清顺治八年重建为今天的宽九楹深五楹重檐歇山顶城楼样式,城楼长60余米,高34.7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为重檐歇山殿顶,上覆黄琉璃瓦,60根巨柱高耸,地面金砖铺成,一平如砥;南北两面均为菱花格扇门;天花、门拱、梁枋上雕绘着传统的金龙彩绘和吉祥图案,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天安门前的雄伟的石狮和精美的华表都是明永乐年间的古物,白色的石狮和华表与红色的天安门城楼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组成了完美和谐的建筑整体。 二:紫禁城建筑群 北京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与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白宫并称“世界五大宫”。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宫殿近9000间,被誉为“殿宇之海”,宫殿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距今有近六百年历史,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共居住过24位皇帝(明朝14位清朝10位),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众多国内外建筑学家认为紫禁城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殿高28米,东西长63米,南北宽35米,建在8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大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雄伟壮丽的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中华第一殿”。 三:天坛祈年殿 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与紫禁城同时修建而成,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它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圆型大殿,采用青蓝色琉璃瓦,表示天空的颜色。大殿通高38米,按照“敬天礼神”的“天数”而建,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三十天;大殿中部四根通天柱象征一年的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象征一日的十二个时辰;中外层共

中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2008-12-3 中国投资咨询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0878668.html,/market/200812/jianzhuyexianzhuang031008.htm - # 中投顾问提示:2006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9%;利润总额达107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为50018.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0.4%,实现利润总额1561.1亿元,比2006年增长30.9%;2008年1-9月,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7552亿元,同比增长22.8%,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35亿元,同比增长26.8%。如此高速的行业利润增长在近几年行业持续高景气中也实属罕见。 一、中国建筑业进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1、宏观环境向好拉动建筑业高增长 2001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AI)总额增速持续在15%以上的高位运行,2003至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达到了24%以上。建筑和安装工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本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走势相似,近几年增速也维持在25%。 由于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本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市场规模,近年来FAI持续高位,导致建筑业总产值及利润总额增速也在20%的高位波动。2006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9%;利润总额达107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为50018.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0.4%,实现利润总额1561.1亿元,比2006年增长30.9%;2008年1-9月,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7552亿元,同比增长22.8%,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35亿元,同比增长26.8%。如此高速的行业利润增长在近几年行业持续高景气中也实属罕见。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影响魏晋南北朝园林发展的因素分析 (16级艺术设计2班陈虹纲) 内容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重要的转折期。在此期间,不但皇家园林继续发展,同时,私家园林也有了发展,寺观园林等新类型出现。园林的本质也有了新变化,开始追求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需求。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特征由此显现,为后期的繁盛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经济,技术等。本文着重阐述这一时期影响园林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一时期各类园林的特征,整体把握这个园林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深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园林,影响因素,建筑风格,庄园经济。 引言 我国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一方面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另一方面,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了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兴盛。南北朝时期,除帝王苑囿外,建屋宇,或重岩复岭,或深溪洞壑,模仿自然山水风景,使之再现于有限空间内的造园手法。 正文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朝代频更、社会动荡的时代,国家也处于一个长期分裂的状态。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西晋得到短暂的统一,但至东晋以后呐,十六国与南北朝之间,阶级矛盾和名族纠纷错综复杂,战争频繁。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持续不断的社会动荡,也就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文人士大夫打破了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修养与体悟,提倡个性张扬,玄学也就由此诞生了。而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格局也由此受到强烈的冲击,诸家思想在此时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自战国以来又一次自由、活跃的局面。自晋以后,士族文人多鄙视礼教的虚伪而崇尚老庄,追求纵欲放达的生活以及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谈之风弥漫一时,玄学盛行,强化了当时人们的思辨特征及理性意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在这一时期又去统治者的提倡而得到迅速发展,这对当时和之后社会影响深远。另外,这还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原之外的不断渗透,丰富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形态。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营造法式》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主要组件名称,侧面简图 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在《营造法式》有记载,是指门屋建筑中, 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河北蓟县独

Gallarus Oratory 叠涩拱顶方法建造。 ?正心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上o正心瓜拱 o正心万拱 ?外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外o外拽瓜拱、 o外拽万拱 o外拽厢拱 ?里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内o里拽瓜拱 o里拽万拱 o里拽厢拱 ?卯口:拱正中与翘或昂相交处 ?升托:拱两端承托升子的部分 ?拱眼:卯口与升托之间下弯部分

拱弯:拱两端下部弯曲处。清代《工程作法则例》规定,万拱的拱弯由三段直线构成,瓜拱的拱弯由四段直线构成,厢拱的拱弯由五段直线构成。 斗栱由五种部件构成:

栱 正心瓜栱 栱:形如弓,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称为栱,栱的中间有卯口,以承接与之相交的翘或昂,栱的两端向上弯曲如弓,其上安升子。 按长短分为三种:瓜栱、万栱、厢栱;按位置分为正心栱、外拽栱、里拽栱:?瓜栱,最短,安置在斗栱最底层。 o正心瓜栱:宋《营造法式》称为泥道栱,在檐柱中心线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正心瓜栱与翘或昂相交,下为坐斗,上为两端槽升子、 正心万栱。 o外拽瓜栱,;《营造法式》称为瓜子栱:在檐柱中心线外,与第二道翘或昂相交、与建筑物正面平行;外拽瓜栱之下为翘和翘外端的十 八斗,外拽瓜栱之上为昂、栱两端三才升、外拽万栱 o里拽瓜栱,;《营造法式》称为瓜子栱:在檐柱中心线内,与建筑物正面平行。里拽瓜栱之下为翘和翘里端的十八斗,里拽瓜栱之上为 昂、栱两端三才升、里拽万栱。 ?万栱,中长,安置在瓜栱之上。 o正心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足材慢栱:在正心瓜栱之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清式斗栱中,在正心瓜栱之上,只有一层万栱,万栱 之上承托一至六道重叠的正心枋,直到正心桁。 o外拽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单材慢栱:在檐柱中心线外,与建筑物正面平行,外拽万栱之下为外拽瓜栱和两端三才升,外拽万栱之 上为三才升、外拽枋。 o里拽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单材慢栱:在檐柱中心线内,与建筑物正面平行,里拽万栱之下为里拽瓜栱和两端三才升,里拽万栱之 上为三才升、里拽枋。 ?厢栱,最长,只有外拽,里拽,没有正心。《营造法式》称为令栱。 o外拽厢栱:安装在最上层的昂翘的最外端,由十八斗承托;外拽厢栱之上为两端三才升、外拽枋,垂直方向耍头。 o里拽厢栱:安装在最上层的昂翘的最里端,由十八斗承托;里拽厢栱之上为两端三才升、里拽枋。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意义深远并已刻不容缓。文章主要论证了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保护;意义;措施 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代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也就由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 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例证,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是一个创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高度。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因此,研究中国建筑史,古建筑是最好的例证。 《威尼斯宪章》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 2.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砖和黄泥垒砌的高40m的佛塔,在地震山摇和狂风暴雨等安然无恙地经历了将近15个世纪。首都北京的故宫,建筑设计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暇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殿柱蔚为壮观,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然而,故宫历经沧桑,饱经劫难,又因不能尽情饱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遗憾不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施红雅 (09给水排水1班0938220012) 摘要:按中国的年表一一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从三个大的方面讲,其中又分小的方面,具体到朝代,让大家对中国的建筑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也就知道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 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从建筑的发展史中能看出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也能反映一个朝代的兴与衰,而建筑也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 何为建筑?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 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了解了什么是建筑,我们就可以来谈谈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了。 1.1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1] 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从栖息于巢与穴,进步到有意识地建造房屋。出现了干阑式与木骨泥墙的房屋。姜寨有五座“大房子”共同面向一个广场,每座“大房子”周围环绕着若干或圆或方的小房子,其布局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聚落的特色。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以西安客省庄的一座吕字形平面的房屋为例,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的变小,室内有供存贮的窖穴,表现了父系氏族社会私有财产的出现。 1.2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 1.2.1商 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建筑技术明显提高,安阳殷墟是最早发掘的商代城市,经过数十年断断续续的工作,殷墟大致的面目,已约略可知。[2]宫殿建筑,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有影响。 1.2.2西周 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风雏村的“中国第一四合院”,是一处二进院的宗庙建筑。[3]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规整对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使全体具有明显的有机整体性,体现一种庄重严谨的性格。院落又给人以安定平和的感受;这种把不大的木结构建筑单体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得到长久的继承。 1.2.3春秋 春秋时期宫殿建筑的特色是“高台榭、美宫室”。这一方面是高台建筑有利于防刺客、防洪水、可供帝王享受登临之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技术的原因,当时要修建高大的建筑,要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 1.3封建社会初期的建筑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1>城市——“镐京”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