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雄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雨洪管理、水源保护、水污染治理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雄安新区作为我国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其一大重点。

《雄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提出了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导则和标准,包括:

1.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采用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地面渗漏系统

等技术,将雨水收集并利用,既减轻了城市排水压力,又可供给城市绿化和生活用水。

2. 地下水利用技术:利用地下水进行城市绿化和生活用水供应,同时改善地下水位,解决城市地面下沉和地面塌陷等问题。

3. 生物滞留技术:通过植物、土壤等生物系统,将污水中的有

害物质去除,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4. 绿色屋顶技术:采用屋顶绿化等技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同时降低城市建筑物的能耗和排放。

5. 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对城市内的河流、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和

保护,保障水源、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

该导则的发布,将对雄安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 1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印发以来,各有关方面积极贯彻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有关要求,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有效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二、加强规划引领 (三)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蓝线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违规超排。 (四)严格实施规划。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是指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使绿地具备一定的海绵吸水排水功能,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微气候等目标。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设计方案:根据具体区域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确定合适的绿地设计方案。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特点,需要采用适当的植被和材料,如选择耐旱、耐盐碱的植物,使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等。 2. 地表覆盖:在公园绿地的建设过程中,选择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同时,可以考虑在地表覆盖层上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沥青或透水砖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水的积聚。 3. 道路排水:在公园道路的设计中,应考虑设置下水道、雨水花园等排水设施,以便将积水迅速排除。此外,还可以设置雨水花园,将雨水收集起来,在植物的帮助下,进行自然净化。 4. 植物配置:在公园绿地中,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配置。应选择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强的植物,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同时,可以根据绿地形状和地势高低的不同,合理布局各类植物,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绿化景观。 5. 地下储水:为了增加绿地的储水功能,可以在公园绿地内设置地下水库或蓄水池。通过收集雨水或者引入河水,将水储存

起来,供给植物使用,并能在极端降雨时发挥缓冲作用,降低洪水的危害。 6. 地下渗水:在绿地设计中,应考虑设置渗水带、渗井等设施,以增加绿地地下的渗水面积,提高地下水的再生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渗水道、渗水层等,增强绿地地下渗水的能力,减少地表积水。 7. 管网设置:在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布置雨水管网和排水管网。通过设置合适的管道和雨水池,将绿地积聚的雨水及时排除,以防止因雨水积聚引发的洪涝灾害。 8. 监测系统:在公园绿地建设完成后,需要建立起科学可靠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绿地的水文情况。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绿地管理策略,确保绿地的水文功能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 以上是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当然,具体的技术导则需要根据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对降水的合理利用,因此“水”是关键词,归根到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种模式下,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海绵城市和传统城市的区别可以归纳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弱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做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 二、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规划引领。各相关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二)生态优先。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

能。城市开发中应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如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绿地率、水面率、径流控制率应纳入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在专项规划中应有所体现,如生态护坡、植草地坪、透水混凝土地坪铺装;在控制性详规中对区域透水面积比例都要有规划控制指标;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可持续循环。 (三)因地制宜。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四)统筹建设。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我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尝试 (一)亲水公园。公园原址系废弃矿坑,近年来,我区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对原有废弃矿坑进行综合生态修复、景观提升,逐步打造成为亲水公园。公园的建设依托矿坑现状地貌进行整体改造利用,矿坑周边采用铺装、绿化,坑壁实行立体绿化等措施,打造彩虹田、亲水平台、景亭、休闲步道等多个景观节点,栽植乔冠木100余种,绿化面积达18万㎡。 (二)城区立体绿化。近年来,我区对城区56处裸露土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日 益凸显。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不仅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 城市内涝的风险。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运而生。 一、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通过改变自然水文循环、 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等手段将自然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净、自调节、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1.2 海绵城市特点 (1)多功能性:海绵城市具备雨水管理、生态保护、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 (2)低影响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

坏。 (3)多元化措施: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雨洪管理,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 (4)全过程管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进行雨水管理,实现雨洪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2.1 绿色屋顶技术 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面上种植植物,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绿色覆盖层。它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改善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量。 2.2 雨水花园技术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构造适宜的地形和植被,使得地表径流能够自然渗透到土壤中,并在花园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景观价值,并且可以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2.3 滞洪池技术 滞洪池是指通过构造人工湖泊或者河道,在城市中形成一定容积的蓄洪区域,以缓解城市内涝风险。滞洪池不仅可以起到蓄洪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2.4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构造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处理和利用。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起到节约自来水的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3.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一个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综合性公园。它采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通过这些措施,滨海湾花园不仅实现了雨洪管理的功能,还成为了新加坡的标志性景点。 3.2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一、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灵活性,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并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城市化方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建设者提供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技术指导。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2.1 目标 •减少城市洪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2.2 原则 •综合治理,全面施策 •自然保护,合理利用 •灵活运筹,动态管理 •公众参与,共建共享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 3.1 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自然湿地和植被面积 •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景观绿地 •制定绿地保护和管理政策,加强绿地维护和保养 3.2 雨水控制与管理 •安装雨水利用设备,收集和利用降雨水资源 •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雨水滞留设施

•制定雨水管理制度,实施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3.3 地面渗透与疏导系统建设 •通过改善地面渗透条件,提高城市地下水的补给能力 •建设地下雨水渗透池、地下渗水管网等地下水调控设施 •加强土壤保护,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3.4 智慧排水系统建设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智能管理和运维•建设分区控制、水位监测等智能排水设施 •制定排水管理方案,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和效率 3.5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体系 •发展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用水效率 •提倡居民、企业参与水资源保护,推行水资源费用制度 3.6 生态保护与恢复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建设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生态保护设施 •推动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受损生态环境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和挑战 4.1 关键技术 •城市水文模型和预报技术 •雨水分流和分级处理技术 •智能排水系统控制技术 •水资源监测和评估技术 4.2 主要挑战 •技术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公园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以指导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2. 公园绿地规划与设计 2.1 规划原则 •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将公园绿地纳入整体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合理选择植被种类和布局,提高生态适应性。•考虑到人们休闲娱乐需求,设置合适的功能区域和活动设施。 2.2 设计要点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降雨情况,采用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包括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确保雨水能够有效渗透和排除。 •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合理设置湿地、花坛、草坪等景观元素,增加绿地的美观性和生态价值。 3. 施工技术要点 3.1 地面铺装 •选择透水性较好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 •合理设置铺装材料之间的缝隙,以便雨水能够顺利渗透到地下。 3.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屋顶雨水收集系统、雨篦子等。 •构建雨水储存设施,如蓄满式沉淀池、蓄满式调蓄池等。 •利用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或景观喷泉供给。 3.3 排水系统 •设计合理的地面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 •采用适当的坡度和梯度,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动。 •设置地下排水系统,如渗井、渗坑等,以便雨水能够有效渗透和排除。

3.4 植被选择与布局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 •合理布局植被区域,形成绿色廊道和景观节点。 •注意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3.5 湿地、花坛与草坪设置 •设计合理的湿地区域,增加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设置花坛和草坪,增加绿地的美观性和休闲性。 4. 施工管理要点 4.1 施工组织与协调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施工任务和时间节点。 •各施工单位之间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施工进度顺利进行。 4.2 质量控制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质量达标。 •严格执行相关施工规范和标准,确保施工质量。 4.3 安全管理 •制定安全生产方案,明确安全责任和措施。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5. 结论 公园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规划与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施工技术导则。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科学施工管理,可以打造出具有良好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公园绿地,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休闲空间,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排水 和水资源管理问题。如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 方案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 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并详细阐述其关键技术和建设指南。 第一部分:海绵城市概述 1. 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减 少城市内、外的洪水和水污染,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实现水资源的有 效利用和管理的一种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2. 海绵城市的目标 - 解决城市内部的排水问题,减少洪涝灾害风险; - 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自主可控能力; -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 - 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繁荣。 3. 海绵城市的原则 - 保护自然: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为破坏; - 应对变化:考虑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对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 综合管理:采用综合管理方法,整合不同部门的资源和专业知识;

- 灵活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适应性技术和措施。 第二部分: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 1. 绿色屋顶和墙面 利用绿色植被覆盖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可提供自然降雨滞留和蒸发的机会,减少雨水径流量,并提高建筑物的绝热性能。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厕所、灌溉植物等非饮用水需求,减轻城市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3. 生物滞留沟和湿地 通过建设生物滞留沟和湿地,可以将雨水引导至其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达到净化水质和缓解洪水压力的目的。 4. 蓄洪区和人工湖泊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蓄洪区和人工湖泊,用于接收雨水并暂时储存,防止城市内涝和洪水发生。 5. 滨水带和水系重建 通过恢复和重建城市内的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区的湿地,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三部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

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乡规划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全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涉及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建设管理活动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监督考核等工作,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财政、环保、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务、气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第二章立项、土地、规划管理

第五条海绵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运营使用。 第六条政府性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应对海绵设施适宜性进行阐述明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及措施,对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建设规模、内容以及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文本应按照《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要求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列明海绵设施分部分项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材料和投资概算。 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应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措施、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以及各项社会效益满足情况。 第七条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部门应在选址意见书中明确其海绵设施建设基本要求,并纳入土地划拨条件。 招拍挂出让供地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部门应在规划条件中明确其海绵设施建设内容和要求,并纳入土地出让条件。 已建或在建的项目,应依法通过设计变更、协商激励等方式,落实海绵设施建设要求。 第八条在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系等相关专项规划时,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落实到规划当中。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1.选址与规划:选择水资源丰富、地形适宜、与城市主体连续的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在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自然资源、避免破坏生态系统。 2.绿化覆盖:大量植被和森林覆盖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同时带来更多的氧气和湿润环境。公共绿地、花园、林带、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应被优先考虑。 3.雨水管理:收集和利用雨水成为现代城市海绵化的重要举措。将雨水收集设备与景观系统相结合,使城市景观和建筑物成为制造雨水采集的重要工具。将雨水从表面排放转变为地下储存和利用可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4.城市地面:城市地面包括路面、广场、街道、停车场等,其中的道路铺装材料可以采用透水材料,以便将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同时,采用permeable channel 等方法将雨水导入收集系统。 5.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可通过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城市智能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6.建筑设计:现代建筑应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包括建筑功能多样化、绿色设计、节水节能等,以实现优质生态环境。

7.人工湿地:建造人工湿地在城市海绵化、生态建设和污水处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出室内生态系统和室外人工湿地等,能够实现雨水收集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 8.化学物质:现代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为确保生态安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有毒、难降解的化学物质。 9.教育和宣传:城市的生态建设和海绵化的成果取决于全民对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因此,对市民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同时带动全球环境保护的步伐。 10.综合评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面评估,在建设过程中不可简单地概括成单一领域的改善。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和减少负面影响。最好方案是通过综合评估尽量减少各方面影响。 总之,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需要考虑到自然生态、城市形态、社会需求等因素,在生态和经济发展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XX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规划及技术方案等项目技术需求【模板】

招标项目采购需求 XX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规划及技术方案等项目技术需求 一、项目包括:XX市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建设详细实施规划;XX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XX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审查办法;XX市海绵城市技术管理规定四项。 二、项目背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号)和河南省《关于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意见》(豫发[2016]39号),在已批复的海绵城市专项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任务及实施方案,打造海绵城市的重点建设区详细规划。同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目前各个城市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参考国内及省内已申报海绵城市示范和建设的城市,承接专项规划、建设规划制定海绵建设导则、审查办法和技术管理规定。 三、规划编制内容 1、XX市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建设详细实施规划 (1)海绵重点建设区域现状分析。包括城市生态本底情况、城市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等。 (2)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以排水分区为系统,连点成片,从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水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出发,统筹解决当前规划区雨水资源利用、水体黑臭治理、内涝治理、防洪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分析需求,结合当前工作基础,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预期成效。 (3)海绵系统规划。包括总体目标分解、具体指标的测算依据,以及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几个涉水系统的系统化规划设计方案,海绵设施布局等。 (4)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结合地方各年度建设计划、资金承载力等因素,形成项目库,明确海绵城市近期分年度建设计划及投资估算。 (5)建设运营模式。建设运营模式选择,采用“技术+资本”、总承包等创新方式统筹组织实施、发挥整体效益的方案安排。 (6)保障措施。包括组织领导、工作机制、政策制度、运营管理、资金保障、能力建设等。 2、XX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1)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①总则:明确导则设计的目的、依据及使用范围;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 步提高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合应用,还要强化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章对海绵城市理 念进行分析,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理念;建设理念;城市建设 引言 城市内水资源的状况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期间的重点所在,因此要维持城市和 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效果的城市建设模式,达成基于 源头对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进行解决与优化。海绵城市是当前积极顺应自然,并且 促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影响发展模式之一,合理的应用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目标。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对当前水资源利用方式有效改变的重要 模式之一,一定程度上可以更积极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1海绵城市内涵与核心作用 一是转变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思路,严格按“渗、滞、蓄、净、用、排”要求 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综合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以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问题;二是全面落实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或修复工作,对于城市内为未破坏的河流、湖泊以及湿地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予以保护,同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修复已经 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新时代城市发展逐渐认识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 耦合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技术进步与城市化率基本处于同步状态时,城市化不一定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但是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边际生 态环境治理成本远高于技术水平提高后的边际成本,因此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水平对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绵城市内涵分析可得,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工作并非单纯地改变城市排水模式,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健康的水循环系统。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 规划采取的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将“河流”“湖泊”“湿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素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素包括了渗透-贮蓄-滞留-净化-利用-排水等六个方面。 关键词: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内湿地、湖泊、水系 逐步消失,导致部分大中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即旱”。我国从2011到2014的 国家,短短几年时间,36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型城 镇化”之后,针对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状况,国家和政府创造性的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 逐渐成为解决城市水和生态问题的综合性理念。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 议中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更多地利用 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0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 确提出,也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从学术界走向管理层面,在实践中 得到推广。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建造类似海绵功能的城市,用现代化技术建设人工景观, 并将其与城市原有的水文特征相结合,组成新的生态系统,实现对自然界水资源 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通过建设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措施,使城市像海绵 一样具有弹性,能够在雨季吸收雨水,并在旱季将雨水排出,同时还能对吸收的 雨水进行净化,以防止城市的洪涝灾害,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 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 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 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三、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素 1.渗透 城市化的同时也带了城市地面硬底化,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加强雨水的渗透。渗透的技术要素主要包括渗透地面、渗透管沟、渗透进剂渗透塘。 (1)渗透地面。天然渗透地面在城区以绿地为主。透水性好、节省投资、便于 雨水的引入利用、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对污染物有较强的截留和净 化作用。 (2)渗透管沟。雨水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多孔管材向四周土壤层渗透。在用地紧 张的城区,表层土渗透性很差而下层有透水性良好的土层、旧排水管系的改造利用、雨水水质较好、狭窄地带等条件下较适用。 (3)渗透井。渗透井包括深井和浅井两类。深井适用水量大而集中,水质好的 情况,城区一般宜采用浅井。其形式类似于普通的检查井,雨水通过井壁、井底 向四周渗透。 (4)渗透池(塘)。适合在城郊新开发区或新建生态小区里应用。结合小区的 总体规划,可达到改善小区环境、提供水景观、开源节流、降低雨水管系负荷与 造价等目的。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作者:-----------------------日期:

AY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院长: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耀薛磊肖梦莹 亚洲宁宁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AY 编号:AY01-2016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