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武水[2015]101号)

合集下载

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王怀清 颜二茧 让余敏 周 俊
彭佳蕊 徐 娜 陈 耿
叶艳平 甄 斌
孟翎冬 彭 钟
目 录
1 总则................................................................................................................................................. 1 2 术语与定义..................................................................................................................................... 2 2.1 一般术语与定义..................................................................................................................2 2.2 海绵设施术语与定义..........................................................................................................3 3 基本规定......................................................................................................................................... 6 4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

海绵城市控规技术导则编制探索

海绵城市控规技术导则编制探索

海绵都市控规技术导则编制摸索背景与趋势:由总规向控规深化我国普遍存在洪涝频发与水资源紧缺并存旳矛盾。

近年来,我国多种都市遭遇了特大暴雨旳袭击,“去看海”成了流行词,但与此同步,又有诸多都市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旱灾频发等困扰。

对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基本达到了“工业化割裂雨水微循环模式,从而引起洪涝与缺水并存”旳共识,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雨水资源运用旳理论,如可持续都市排水(SUDS)、低影响开发(LID) 及海绵都市等。

海绵都市,顾名思义是指都市可以像海绵同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旳“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旳水“释放”并加以运用。

年10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海绵都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如下简称《指南》),对海绵都市有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整合,形成了相对成熟旳总体技术措施框架。

笔者以此为指引,进一步对控规层面旳海绵都市技术导则展开研究,以便为下一步旳具体设计提供指引。

海绵都市控规技术导则旳重要内容:空间管控+ 指标控制一、空间管控:四大类分区+四种设施要素管控方式1.四大类分区:高、中、低雨水径流调出区和雨水径流调入区划分出雨水径流调出区和调入区是实现《指南》提出“基本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性不变”这一核心目旳旳重要基础。

这是由于在单个地块层面,海绵都市旳目旳和现实之间存在“规定消化但又消化不了”旳困境。

所谓“规定消化”,是指《指南》中提出旳开发地块要按场地开发前旳绿地状态来控制雨水,而绿地旳雨水外排率仅为10%~15%,也就是说开发地块理论上要“消化”高达85%~90%旳雨水;而“消化不了”是指在现实中任何开发都会将场地中本来旳绿地变成建筑或者铺地,这势必会导致地块“消化”雨水旳能力削弱。

在我国,都市建设强度普遍较高,资金和技术又相对缺少,虽然按照目前国内较为先进旳技术原则( 如以深圳光明新城为标杆),一般单个开发型地块( 如居住区和商业区) 在建设后仍然比建设前至少多余15%旳雨水“无法消化”①。

海绵城市分析

海绵城市分析

4.路面雨水海绵城市设计为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本工程绿化带采用下凹式绿地,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

按照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导则表4.2.7要求,道路红线宽B=20m的未批未建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上浮5%;根据表8.2.3武昌地区年径流总量一览表可知,本工程属于汤逊湖水系的直排区,建筑小区与道路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

故本工程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设计降雨量为29.2mm)。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目标取值计算表蓄水量计算:ψ综=(ψ绿地·F绿地+ψ透水路面·F透水路面+ψ沥青路面·F沥青路面)/(F绿地+F透水路面+ F沥青路面)=(0.15×1414+0.45×3547+0.9×6230)/(1414+3547+6230)=0.663V蓄=10×0.663×29.2×11191/10000=216.6m3。

绿化带有效蓄水深度取0.16m,蓄水量为226.24m3>216..6m3,满足蓄水量要求。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自评表综合指标评价一览表路面雨水通过开口路缘石进入沉砂池然后排入下凹式绿地,路缘石开口间距按20~50m设置。

绿化带内雨水通过溢流式雨水口排入雨水干管中,溢流式雨水口按20m~50m间距设置。

溢流式雨水口井篦比路面底0.05m(H-0.05m,设H为车行道路面高程),绿化带顶高程为H-0.21m,底高程为H-1.1m(其中种植土深0.6m)。

路面雨水连接管管径为d300mm,覆土按不小于0.7m控制,纵坡均不小于0.003,接入检查井雨水口的雨水连接管纵坡均不小于0.01。

绿化带内采用溢流式单箅雨水口。

本工程在道路交叉口和公交站台等区域无法将径流雨水引入绿化带海面设施,路面雨水口在机动车道采用偏沟式双箅雨水口收集路面雨水,雨水口井圈、箅子采用球墨铸铁材料,井圈与箅子应配套加工安装使用。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规划——以武汉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为例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规划——以武汉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为例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规划 ——以武汉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为例发布时间:2021-08-27T15:08:31.310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4月10期作者:李珩1 李彦龙2 [导读] 本文以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海绵城市规划为例,李珩1 李彦龙21.武汉二零四九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摘要:本文以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海绵城市规划为例,探讨了城市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路,基于商务区规划定位与现状特征,确定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进而选择合适的海绵设施构建海绵体系,并通过模型模拟,不断优化低影响开发系统。

关键词:商务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城市雨洪管理面临严峻考验,对此,人们往往归咎于地下排水系统的落后,但深究其原因是由于建筑、道路、桥梁的大规模建设,硬质化的地面改变了原有地表径流量,极大的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1]。

2014年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

一、低影响开发的概念为了积极处理雨洪灾害与雨水资源利用问题,同时最小程度的改变城市环境,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低影响开发模式,利用分散的雨水管理措施,在社区或街道等径流开始的地方,对不透水面产生的径流进行收集和传输,从而控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问题[3]。

低影响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1、以源头控制为基础,2、以减小地表径流和优化雨水水质为主要目的,3、以维持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环境为控制目标,4、以新地块开发与原有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重点,倡导土地开发与规划的协同推进[4]。

二、商务区为什么要做海绵城市武汉滨江国际商务区定位为国际企业总部型商务区集聚区,位于长江二桥和二七长江大桥之间,总用地面积约2.9平方公里。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最新版)目录1.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简介2.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和原则3.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4.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和影响正文【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简介】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份全面的、长期的城市设计规划,旨在指导武汉市的城市设计和建设。

该导则是由武汉市政府制定,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以期为武汉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和原则】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使武汉市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准、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为此,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需求,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2.强化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打造城市品牌。

3.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

4.强化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

2.城市交通系统: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3.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运行的安全、稳定、高效。

4.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绿色化和生态化水平。

5.城市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繁荣城市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和影响】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将对武汉市的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提高武汉市的城市品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武汉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海绵城部分技术管理规定

武汉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海绵城部分技术管理规定

武汉市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海绵城市部分)技术管理规定(试行)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2018年5月20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武汉市建设工程(海绵城市部分)的规划审批落实与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武汉市测绘管理条例》及相尖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武汉市域范围内一般建设工程、城市道路及排水走廊建设工程(海绵城市部分)规划条件核实管理工作,其它建设工程(海绵城市部分)暂不纳入规划条件核实管理工作。

第三条建设工程(海绵城市部分)规划条件核实除应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和武汉市有尖管理规章、技术标准的规定。

第四条开展建设工程(海绵城市部分)规划条件核实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构)筑物屋面绿化施工完毕;2.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完成,硬化路面施工完毕,透水铺装已完成;3.园林绿化、水系设施施工完毕;4.蓄水设施施工完毕;5.排水管网施工完毕;6.其它海绵设施均按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文件要求完成;7.规划用地范围内应拆除的建(构)筑物、临时设施、建筑外部施工设备等均按要求拆除完毕。

第五条测绘单位在接受工程委托时,应告知委托方提供如下资料(复印件及电子版)作为建设工程(海绵城市部分)项目规划条件核实测量的主要参考图件:1.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2.建设工程红线定位册;3.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建设工程设计方案;4.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技术文件(三图两表);5.路面铺装设计图,建设单位出具的覆土厚度、透水层厚度图表;6.其他规划条件核实资料。

第二章建设工程海绵城市要素核实测量技术规定第六条建设工程项目海绵城市规划条件核实测量范围应包含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核定的用地范围。

实际测量范围宜包括建设区外第一栋建(构)筑物,或市政道路,或建设区外不小于30 m的范围。

第七条建设工程海绵城市要素测量內容包含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测量和海绵城市要素测量。

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导则

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导则

海绵城市设计导则v0.1创新研究院杨石泉2019.10实施海绵城市的价值1、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响应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号召,赋予城市对雨水的生态化应对措施,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2、赋予景观更完善的功能“没有功能的景观就是在耍流氓!”,实施多功能的景观建设具有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营造更加宜居的社区环境科学设置的海绵措施有利于改善环境水质,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4、实现城市雨水的精细化管理中国质造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理念就是生产力精细化,精细化管理雨水,将变废为宝。

海绵城市设计导则的作用1、快速实施海绵城市设计分专业述说海绵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点,精简扼要,配合图片说明,帮助设计师快速掌握海绵设计中需要注意的点,少走弯路。

2、掌握海绵设计基本方法海绵设计主要是针对雨水汇流路径的管理,计算并控制其汇流过程的水质、水量和去向。

所以主要是给排水专业的内容,针对其设计内容引进鸿业海绵设计软件,结合海绵设计模板,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工作,实现快速、准确设计。

3、降低项目沟通成本、提升设计工作效率统一项目各关系方对海绵设计原则的认识,在共识基础上开展设计,减少过程沟通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海绵城市的实施1、给排水1.1 汇水分区1.2下垫面层1.3海绵设施1.4管线设计1.5结果输出2、景观2.1下垫面2.2高程2.3海绵设施3、绿化3.1高程3.2植物设计宜忌·根据工程需求划分汇水分区住宅小区、公建社区等,宜利用建筑分开片区划分,适当合并分区,避免因分区过于细碎而影响景观整体效果。

·盲目直接使用软件提供的分区信息软件直接生成的分区因为只参考某一标高值,撇除现场与图纸的差异影响,仍然存在与项目需求的差异,故在软件生成分区后,应在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或合并,重新描线,以达到项目需求。

·分区过密或过疏分区过密会导致计算量及工作量过大,且容易对园建、植物专业设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过疏则导致计算不准确,设计质量下降。

国家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导则

国家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导则

1
第二章 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 2.1 海绵城市与城市绿地的关系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 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适时将蓄存的水 “释放”并加以利用,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现代雨洪管理手段, 实现良性水文循环,控制径流污染、排水防涝、资源利用、景观提升、改善生态 环境等综合目标。 城市绿地是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目标的重 要“海绵体”。城市绿地系统必须与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统筹规划设计、建设,这 既是对多专业的挑战,也是跨专业之间必须突破的壁垒。 真正体现海绵功能的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主要落实在绿地空间, 代表性的设施有生物滞留、 生态沟渠、 雨水湿地、 多功能调蓄雨水设施、 雨水塘、 滨河缓冲带和泛洪区等等。 一部分源头、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需要在开发地块 内绿地空间落实。 另一部分侧重于末端控制的大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也必须结 合滨河绿地、 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公园绿地甚至防护绿地等市政或城市尺度的各 类绿地落实。另外,即便是雨水调蓄池、调蓄隧道等大型灰色基础设施,往往也 与城市绿地的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开发利用相关联(详见图 2-1)。
2
图 2-1 海绵城市雨水设施与城市绿地的关系示意图
2.2 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的雨水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控制目标
附 2 典型案例................................................................................................................................ 34 案例 A:嘉兴市某居住区生态化雨水景观综合设计案例 ................................................. 34 案例 B:嘉兴某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案例 ......................................................... 37 案例 C: 北京某停车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案例 .............................................................. 39 附 3 陆生植物列表........................................................................................................................ 43 附 4 水生植物列表........................................................................................................................ 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导则引用了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南宁市《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和深圳市《光明新区建设项目低冲击开 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中的部分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主编单位: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参编单位: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设计分公司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排名不分先后) 叶 青 陈雄志 耿云明 姜 勇 莫琳玉 康 丹 齐同湘 王怀清 万桉平 李 敏 彭佳蕊 颜二茧 郭亚琼 叶艳平 徐 娜 陈 耿 让余敏 季冬兰 甄 斌 孟翎冬 夏文静 周 俊 胡晓彬 李小风 彭 钟 孟建军 明 玮 陈 璇 王义超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与定义..................................................................................................................................... 2
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武汉市水务局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联合发布
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武汉市园林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武汉实际深化、细化国 家相关规范和技术指南的要求,指导和促进武汉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特编制 本导则。
本导则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与定义、基本规定、海 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海绵性评估技术准则、规划指引、设计指引、附录。
本导则由武汉市水务局会同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园 林和林业局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制和管理,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负责解释,各单位 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上述单 位。
2.1 一般术语与定义..................................................................................................................2 2.2 海绵设施术语与定义..........................................................................................................3 3 基本规定......................................................................................................................................... 6 4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7 4.1 一般规定.............................................................................................................................. 7 4.2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7 4.3 面源污染物控制目标..........................................................................................................9 4.4 峰值径流控制目标..............................................................................................................9 4.5 内涝防治目标....................................................................................................................10 4.6 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10 5 海绵性评估技术准则...................................................................................................................12 5.1 一般规定...........................................................................................................................12 5.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简易评估.......................................................................................12 5.3 面源污染削减量的简易评估...........................................................................................15 5.4 峰值径流系数的简易评估...............................................................................................16 5.5 内涝防治水平的简易评估...............................................................................................16 5.6 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的简易评估...................................................................................17 6 规划指引....................................................................................................................................... 18 6.1 一般规定............................................................................................................................18 6.2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18 6.3 海绵城市专项控制规划....................................................................................................19 6.4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 6.5 海绵建设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21 7 设计指引....................................................................................................................................... 24 7.1 建筑与小区........................................................................................................................24 7.2 城市道路............................................................................................................................29 7.3 城市绿地与广场................................................................................................................34 7.4 城市水系............................................................................................................................39 8 附录............................................................................................................................................... 42 8.1 相关规范及文件................................................................................................................42 8.2 各系统年径流控制目标....................................................................................................44 8.3 武汉市土壤渗透系数及土层分布....................................................................................46 8.4 武汉市多年平均降雨及蒸发量........................................................................................48 8.5 海绵城市设施示意............................................................................................................49 8.6 植物应用名录....................................................................................................................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