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酒文化的历史典故关于酒文化的历史典故大全中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朔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上古时期。
《史记。
殷本纪》中便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酒春,以介眉寿的诗句,都以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表明中国酒的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另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在原始社会,中国酿酒已很盛行。
有关酒的起源,历史文献记述有四种各据理论的说法。
一、上天造酒说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
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
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
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
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二、猿猴造酒说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
于是,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
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尝。
时间一久,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而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
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
酒的历史典故

酒的历史典故关于酒的历史典故大全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酒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酒的历史典故篇1东晋新亭会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
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
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
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
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
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
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
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
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
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
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
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酒的历史典故篇2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在饮酒、事酒的风尚和习俗上在当时的各方国中已是很有名的了。
除此之外,楚人的酿酒技艺、手法也是相当高明的,酒的种类也很多,且均为上品。
在当时的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要算“香茅酒”了。
《左传》僖公四年记管仲代表齐恒公与诸候之师宣布楚国的罪状,其中有一条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苞茅即菁茅。
跟酒有关的历史典故内容

跟酒有关的历史典故内容古往今来,喝酒总是带有一份诗意,而往往英雄壮士总能喝酒。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藏着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跟酒有关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鲁酒薄而邯郸围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说的是楚宣王会见诸候,鲁国恭公后到并且酒很淡薄,楚宣王甚怒。
恭公说,我是周公之后,勋在王室,给你送酒已经是有失礼节和身份的事了,你还指责酒薄,不要太过份了。
于是不辞而归。
宣王于是发兵与齐国攻鲁国。
齐国的梁惠王一直想进攻赵国,但却畏惧楚国会帮助赵国,这次楚国有求,便不必再担心楚国来找麻烦了,于是赵国的邯郸因为鲁国的酒薄不明不白地做了牺牲品。
2、清圣浊贤三国魏初建时,曹操严厉禁酒,人们只好私下偷着饮酒,但讳言酒字,故用' 贤人'作为'白酒'(或'浊酒')的隐语,用'圣人'作为'清酒'的隐语。
清贤浊圣演变成一个典故。
还有一个'青州从事,平原督邮'的成语,也是美酒和恶酒的隐语。
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手下的一个助手善于辩别酒的好坏,他则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青州是一个地名,青州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齐郡,'齐'喻'肚脐',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是因为好酒喝下去后,酒气可以通到脐部; 他把坏酒称做'平原督邮',是因为平原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鬲县,'鬲'喻'膈',意思是说坏酒喝下去,酒气只能通到膈部。
3、杯酒释兵权这则故事说的是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之后,却耽心从此之后他的部下也效仿之,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
于是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叫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从此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白酒文化典故

白酒文化典故
1. 酒神张璪
公元前4世纪,张璪被尊为中国酿酒之祖。
《酒诰》记载了他发明酿酒和饮酒礼仪的传说,奠定了白酒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唐太宗醉翁亭记
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狩猎中偶遇一位醉酒老人,对其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赞赏有加,从而撰写了《醉翁亭记》佳作,颂扬了酒文化的乐趣和人生哲理。
3. 苏轼名酒论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名酒论》一文中评论了历代名酒,将白酒的品鉴和赏析提升为一种文化艺术,影响了后世白酒文化的发展。
4. 窖池风云
明代茅元仪在《窖池风云》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各地酿酒工艺和酒文化,为研究中国白酒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5. 红楼梦酒令
小说《红楼梦》中的"酒令"场景,生动展现了白酒在古代社交场合中的重要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饮酒礼仪和文化内涵。
6. 白酒名称典故
许多白酒名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渊源,如"五粮液"取自佛家五谷之意,"剑南春"源自唐代诗人李白诗句等,体现了白酒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密切联系。
白酒文化典故折射出了白酒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历史故事漫谈中国酒文化中的典故传说

历史故事漫谈中国酒文化中的典故传说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典故传说。
这些故事承载着人们对酒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将为您介绍几个中国酒文化中的典故传说。
1. 大禹治水与酒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他治水有功,被尊为“大禹之地”。
有一次,大禹在治理洪水时,疲惫不堪,饥渴难耐。
幸好,在他的旅途中,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从身上取出一个皮袋,递给了大禹。
大禹喝下了袋中的液体,瞬间精神焕发。
原来,这袋中装的是酒。
大禹感激老人,将酒的制法传授给了百姓,并借此鼓励百姓坚持治水。
故事中的酒与治水的联系,寓意着酒能激励人们不断奋斗,克服困难。
2. 孔子劝酒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倡导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
据传,孔子曾经在跟学生们讨论如何为宴会做准备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宴会最重要的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美味的食物”、“热情好客的氛围”。
但孔子却说:“不,最重要的是善待酒。
”他解释说,酒能化解一些尴尬和矛盾,使人们更容易沟通交流。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于酒的独特见解,强调了以酒会友的文化意蕴。
3. 刘备三顾茅庐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
其中有一段故事是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想要请诸葛亮来助自己,但亮一直隐居在茅庐之中不愿出山。
为了找到他,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表达自己的诚意。
第三次拜访时,刘备带上了当地酒坛,进入茅庐请诸葛亮饮酒,最终打动了亮,使他愿意为刘备效力。
这个故事中的酒成为了拉近刘备和诸葛亮关系的桥梁,也显示了中国古代将酒作为交流和结交朋友的重要媒介。
4. 白蛇传中的酒《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故事中,许仙与白素贞相爱,但因为法印而分离。
为了救回许仙,白素贞练成法术,化身为人,欲以酒蛇饱满色泽吸引法印并救出许仙。
她采集了天下最香醇的美酒,蚕丛情人,青梅竹马,儿女情长等等,所有的美好都化为一瓶瓶酒,只是为了让许仙解开法印。
中国酒文化如何起源的

中国酒文化如何起源的我国饮酒的历史深远,古人曾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优美诗句来赋予酒存在的意义。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国酒文化起源之路,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酒文化起源之路1、仪狄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
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
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
'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2、杜康酿酒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
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
"<<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3、酿酒始于黄帝时期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
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
<<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4、酒与天地同时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
夏朝距今约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经出土距今五干多年的酿酒器具。
(<<新民晚报>>1987年8月23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在山东莒县发现,"副标题为"同时发现五干年前的酿酒器具")。
这一发现表明:我国酿酒起码在五干年前已经开始,而酿酒之起源当然还在此之前。
中国酒文化典故

《中国酒文化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有趣的中国酒文化典故。
你们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曹操的人,他写了一首诗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就是传说中最早酿酒的人。
还有一个故事,叫“文君当垆”。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相爱,为了生活,他们一起卖酒。
卓文君亲自在柜台卖酒,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还有“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宋朝的皇帝赵匡胤请大臣们喝酒,然后巧妙地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让国家更稳定啦。
这些都是中国酒文化里的有趣典故,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中国酒文化典故》
小朋友,咱们来聊聊中国酒文化的典故。
先说“竹林七贤”的故事。
有七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们经常一起喝酒,在竹林里畅谈人生。
还有“李白斗酒诗百篇”。
大诗人李白喜欢喝酒,喝完酒就能写出好多好多精彩的诗。
再比如“武松打虎”,武松喝了好多酒,然后才有勇气去打老虎。
这些故事都和酒有关,是不是很神奇?
《中国酒文化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中国酒文化的典故哟。
有个叫刘伶的人,他特别爱喝酒,还让人拿着锄头跟着他,说要是他醉死了就直接埋了。
还有“鸿门宴”,项羽请刘邦喝酒,可这顿饭可不简单。
“贵妃醉酒”也很有名,杨贵妃喝酒后的样子美极了。
小朋友们,中国酒文化的典故是不是很有趣呀?。
五则与酒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五则与酒有关的历史小故事诗与酒,有酒才有诗,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魂乡,不伦英雄与平民还是诗人与村夫,无论喜怒哀乐,一杯酒,造就一段故事,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五则与酒有关的历史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一)长安酒会长安酒会,相传是盛唐时八大文坛名人一起举行的诗酒盛会,虽然历史上对并没有对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进行明确的记载,但在大唐盛世,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从大官文豪到平头小老百姓对饮酒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
特别是这“饮中八仙”,个个都是文坛届的大名人,或同朝做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物以类聚,我也知道名人总是喜欢聚在一起,所以我相信尽管文字上没有对此次盛会进行明确的记载,到这次盛会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
我认为饮酒的巅峰是在盛唐的,那盛唐的巅峰一定是在长安了。
长安街头巷陌对酒的热衷让胡姬酒肆成为一块金字招牌,连美人都沦为酒的陪衬,这就是潇洒诗意,风流不羁的长安。
可以想象,在这这一天里,兰亭丝竹,知己满座,曲水流觞,无俗世、烦忧、名利,杀戮,勾心斗角,就是一场纯粹的诗酒会友,这样的热闹非凡,肆意潇洒,怎么能不让人心生欢喜,为止沉迷。
再加上一首酣畅淋漓的“醉八仙”跃然纸上有怎么能让人不折服?这天酒神酒仙们,齐聚一堂,高朋满座;你来我往,觥筹交错,举杯豪饮,满座皆欢。
以诗会友,以诗伴酒,酒逢知己千杯少,就这样,一群人煮酒论道,以酒解忧,且饮且歌,或高谈阔论,或欢笑满堂,等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一杯杯,一盏盏,众人都在这美酒中忘记了时间。
就这样连酒神酒仙也醉倒了,于是乎就有了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如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文化的历史典故导读:中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朔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上古时期。
《史记.殷本纪》中便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酒春,以介眉寿”的诗句,都以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表明中国酒的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另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在原始社会,中国酿酒已很盛行。
有关酒的起源,历史文献记述有四种各据理论的说法。
一、上天造酒说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
”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
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
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
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二、猿猴造酒说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
于是,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
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尝。
时间一久,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而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
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
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
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
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
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昔年,《安徽日报》曾刊登老画家程啸天先生在黄山险峰深谷觅得“猴儿酒”的事情。
这些不同时代人的记载,都证明在猿猴的聚居处,常常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
由此也可推论酒的起源,当由果发酵开始,因为它比粮谷发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种由发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
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
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
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三、仪狄造酒说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
由字面看,是讲他们在作不同的酒。
“拨”,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儿”。
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
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儿。
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
“林”,高梁的别称。
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
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梁酒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
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比起杜康来,古籍中关於仪狄的记载比较一致。
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部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
那么,仪狄是不是酿酒的“始祖”呢?此说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
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驸,说帝尧、帝舜部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
黄帝、尧、舜,部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部善饮酒,他们饮的是推人制造的酒呢?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并不确切。
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难的事,单凭一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酒之典故】欢伯:因为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就被称之为欢伯。
这个别号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他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其后,许多人便以此为典,作诗撰文。
如宋代杨万里在《和仲良春晚即事》诗之四中写道:“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
又,金代元好问在《留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
”杯中物: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
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
陶潜在《责子》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杜甫在《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中写道,“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动如波而得名。
张养浩在《普天乐·大明湖泛舟》中写道,“杯斟的金浓滟滟”。
秬鬯: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
据《诗经。
大雅·江汉》记载,“秬鬯一卣”。
〔传〕:黑黍也。
鬯,香草也,筑煮合而郁之曰“鬯”。
「笺」:秬鬯,黑黍酒也,谓之鬯者,芬香条畅也。
王赐召虎,以鬯酒一尊,以祭其宗庙,告其先祖。
白堕:这是一个善酿者的名字。
据北魏《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中记载,“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羲,以罂贮酒,暴于日中。
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
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
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曰骑驴酒。
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盗贼,饮之即醉,皆被擒。
时人语曰,‘不畏张弓拨刀,唯畏白堕春醪’”。
因此,后人便以“白堕”作为酒的代称。
苏辙在《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冻醪:即春酒。
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
据《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传】:春酒,冻醪也。
宋代朱翼中在《酒经》写道,“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
杜牧在《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中写道,“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
壶觞:本来是盛酒的器皿,后来亦用作酒的代称,陶潜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白居易在《将至东都寄令孤留守》诗中写道,“东都添个狂宾客,先报壶觞风月知”。
壶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
张祜在《题上饶亭》诗中写道,“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醇酎这是上等酒的代称。
据《文选·左思》记载,“醇酎中山,流湎千日”。
张载在《酃酒赋》中写道,“中山冬启,醇酎秋发”。
酌:本意为斟酒、饮酒,后引申为酒的代称;’如“便酌”“小酌”。
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写道,“花问、壶酒,独酌无相亲”酤:据《诗·商颂·烈祖》记载,“既载清酤,赍我思成”。
〔传」:酤,酒。
醑:本意为滤酒去滓,后用作美酒代称。
李白在《送别》诗中写道,“借别倾壶醑,临分赠鞭”。
杨万里在《小蓬莱酌酒》诗中写道,”餐菊为粮露为醑”。
醍醐:特指美酒。
白居易在《将归一绝》诗中写道,“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迎我归”。
黄封:这是指皇帝所赐的酒,也叫宫酒。
苏轼在《与欧育等六人饮酒》诗中写道,“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
又据《书言故事·酒类》记载,“御赐酒曰黄封”。
清酌:古代称祭祀用的酒。
据《礼·曲礼》记载,“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
昔酒:这是指久酿的酒。
据《周礼·天宫酒正》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贾公彦注释说:“昔酒者,久酿乃孰,故以昔酒为名,酌无事之人饮之”。
缥酒:这是指绿色微白的酒。
曹植在《七启》中写道,“乃有春清缥酒,康狄所营”。
李善注:缥,绿色而微白也。
青州从事、平原督邮:“青州从事”是美酒的隐语。
“平原督邮”是坏酒的隐语。
据南朝宋国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术解》记载,“桓公(桓温)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
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
“从事”、“督邮”,原为官名。
宋代苏轼在《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中,写有“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的诗句。
曲生、曲秀才:这是酒的拟称。
据郑棨在《开天传信记》中记载,“唐代道士叶法善,居玄真观。
有朝客十余人来访,解带淹留,满座思酒。
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称曲秀才,吭声谈论,一座皆惊。
良久暂起,如风旋转。
法善以为是妖魅,俟曲生复至,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坠于阶下,化为瓶榼,美酒盈瓶。
坐客大笑饮之,其味甚佳”。
后来就以“曲生”或“曲秀才”作为酒的别称。
明代清雪居士有“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的诗句。
清代北轩主人写有“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馆难忘曲秀才”的诗句。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八大王》一节中,也写有“故曲生频来,则骚客之金兰友”的词句。
曲道士、曲居士:这是对酒的戏称。
宋代陆游在《初夏幽居》诗中写道,“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黄庭坚在《杂诗》之五中写道,“万事尽还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
曲蘖:本意指酒母。
据《尚书·说命》记载,“著作酒醴,尔惟曲蘖”。
据《礼记·月令》记载,“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后来也作为酒的代称。
杜甫在《归来》诗中写道,“凭谁给曲蘖,细酌老江干”。
苏拭在《浊醪有妙理赋》中写道,“曲蘖有毒,安能发性”。
春: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故人们常以“春”为酒的代称。
杜甫在《拨闷》诗中写道,“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苏拭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茅柴:这本来是对劣质酒的贬称。
冯时化在《酒史·酒品》中指出了,“恶酒曰茅柴”。
亦是对市沽薄酒的特称。
吴聿在《观林诗话》中写道,“东坡‘几思压茅柴,禁纲日夜急’,盖世号市沽为茅柴,以其易著易过”。
在明代冯梦龙著的《警世通言》中,有“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的记载。
香蚁、浮蚁:酒的别名。
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蚁而得名。
韦庄在《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韵》诗中写道,“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
绿蚁、碧蚁:酒面上的绿色泡沫,也被作为酒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