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三篇78页PPT
合集下载
经济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三章

5
(四)“纯产品” 从价值上看,“纯产品”表现为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价值减去生产该 产品所耗费的生产费用后的余额。 (五)社会阶级结构 魁奈从农业是唯一能增加财富的生产部门、从事耕种土地的劳动是 唯一的生产劳动这个基本观点出发,一句对“纯产品”的生产、占 有的不同关系,将社会划分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 阶级三个基本阶级。
8
三、杜尔哥对魁奈重农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1721—1781)出身于法国 诺曼底的一个贵族家庭。1761—1774年间,他担任 里摩日州的州长,并在此期间从事经济研究和著作 活动。他的主要著作有《古尔内颂》、《关于财富 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关于粮食贸易自由的通 信集》等。他进一步发展了魁奈的理论:
(一)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理论 p61
(二)关于“纯产品”、资本和利息的理论观点
(三)强调了主观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 其效用和稀缺性。
(四)最早提出了报酬递减法则
9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时代、生平和著作及其研究方法 一、时代背景 18世纪后半叶,全球范围同时形成了三场意义深远的革命: 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革命思想, 以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政治革命,以蒸汽机为代 表的工业革命。《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英国古典政治经 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亚当·斯密:自由主义革命
第一节 以魁奈为首的法国重农主义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时代、生平和著作及其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经济发展理论和自由主义政策 第四节 分工和交换以及货币 第五节 价值理论 第六节 三种收入和三个阶段 第七节 资本理论 第八节 亚当·斯密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 思考题
1
第一节 以魁奈为首的法国重农主义
(四)“纯产品” 从价值上看,“纯产品”表现为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价值减去生产该 产品所耗费的生产费用后的余额。 (五)社会阶级结构 魁奈从农业是唯一能增加财富的生产部门、从事耕种土地的劳动是 唯一的生产劳动这个基本观点出发,一句对“纯产品”的生产、占 有的不同关系,将社会划分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 阶级三个基本阶级。
8
三、杜尔哥对魁奈重农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1721—1781)出身于法国 诺曼底的一个贵族家庭。1761—1774年间,他担任 里摩日州的州长,并在此期间从事经济研究和著作 活动。他的主要著作有《古尔内颂》、《关于财富 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关于粮食贸易自由的通 信集》等。他进一步发展了魁奈的理论:
(一)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理论 p61
(二)关于“纯产品”、资本和利息的理论观点
(三)强调了主观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 其效用和稀缺性。
(四)最早提出了报酬递减法则
9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时代、生平和著作及其研究方法 一、时代背景 18世纪后半叶,全球范围同时形成了三场意义深远的革命: 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革命思想, 以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政治革命,以蒸汽机为代 表的工业革命。《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英国古典政治经 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亚当·斯密:自由主义革命
第一节 以魁奈为首的法国重农主义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时代、生平和著作及其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经济发展理论和自由主义政策 第四节 分工和交换以及货币 第五节 价值理论 第六节 三种收入和三个阶段 第七节 资本理论 第八节 亚当·斯密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 思考题
1
第一节 以魁奈为首的法国重农主义
第7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PPT参考课件

28
4.3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的衡量指标:GDP、实际收入、就业、消费、投资 、经常项目、央行信贷水平、利率、流通中的货币量、小麦 价格、税单、结婚登记量和出生率等 一国的经济周期通常会通过产业关联度、汇率、利率、金融 恐慌等影响其他国家。1914年以前,英、法、德三国的周期 经常同步,北欧4个经济体整体水平也比较高。
29
30
本章完
在过去的200年里,实现了工业化 的国家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10倍 到15倍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马尔萨斯”词条
3
1.1 经济增长的新含义
4
马尔萨斯陷阱
•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 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 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③ 大部分城市没有排水系统, 卫生条件恶化导致瘟疫流行
1855年时事插画描绘科学家麦可·法拉第捏著鼻向泰晤士之 父递上一张白卡纸,让祂亲身了解泰晤士河水质,戏虐他 投稿泰晤士报呼吁市民要正视泰晤士河的恶劣卫生问题。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伦敦大恶臭”词条
13
2.2 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初步治理: ① “模范住宅”运动; ② 整治城市排水系统 ③ 提倡个人卫生保健运动 ④ 革新医疗手段
① 农村生产食物以及原材料, 城市提供服务业。
② 农村生产的初级产品收入弹 性比较低,工业品则具有较 高的收入弹性。
③ 由于农业对收入增长缺乏弹 性,对农产品相对需求下降 。再加上农业部门劳动生产 率上升,农村就业下降,人 口不断向城市涌入。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W. Arthur Lewis“词条
4.3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的衡量指标:GDP、实际收入、就业、消费、投资 、经常项目、央行信贷水平、利率、流通中的货币量、小麦 价格、税单、结婚登记量和出生率等 一国的经济周期通常会通过产业关联度、汇率、利率、金融 恐慌等影响其他国家。1914年以前,英、法、德三国的周期 经常同步,北欧4个经济体整体水平也比较高。
29
30
本章完
在过去的200年里,实现了工业化 的国家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10倍 到15倍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马尔萨斯”词条
3
1.1 经济增长的新含义
4
马尔萨斯陷阱
•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 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 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③ 大部分城市没有排水系统, 卫生条件恶化导致瘟疫流行
1855年时事插画描绘科学家麦可·法拉第捏著鼻向泰晤士之 父递上一张白卡纸,让祂亲身了解泰晤士河水质,戏虐他 投稿泰晤士报呼吁市民要正视泰晤士河的恶劣卫生问题。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伦敦大恶臭”词条
13
2.2 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初步治理: ① “模范住宅”运动; ② 整治城市排水系统 ③ 提倡个人卫生保健运动 ④ 革新医疗手段
① 农村生产食物以及原材料, 城市提供服务业。
② 农村生产的初级产品收入弹 性比较低,工业品则具有较 高的收入弹性。
③ 由于农业对收入增长缺乏弹 性,对农产品相对需求下降 。再加上农业部门劳动生产 率上升,农村就业下降,人 口不断向城市涌入。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W. Arthur Lewis“词条
世界经济史课件PPT

2、课程体系 除导论外,共分为四编九章 ❖ 第一编 中外的古代经济史 ❖ 第一章 古代的中外经济发展 ❖ 第二章 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经济 ❖ 第二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史 ❖ 第三章 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 ❖ 第四章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 第三编 中国近代的转型经济 ❖ 第五章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 ❖ 第六章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的发展 ❖ 第四编 战后世界经济的变迁 ❖ 第七章 中国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 ❖ 第八章 战后西方经济的重建与繁荣 ❖ 第九章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
(2)历史作为实证资料是对经济学原理的检验;
(3)历史作为思想智慧是对现实经济发展的指向。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
五、经济史与经济学
1、什么是经济学? ❖ Lionel Robbins: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他把人类行
为的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 系作为研究对象。经济学是研究用具有各种用途 的稀缺手段来满足人们目的的人类行为科学。 ❖ Paul Samuelson: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 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 同的个人。
(三)学习经济史的现实意义
1、作为一个学习经济学的学生,如果连经济史的背景知 识都不了解,还谈什么经济学呢?
2、开设中外经济史课程,是为了使学生知道中外经济国 情,包括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规律、特点,经济发展已 达到的水平与阶段,它的历史方位,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 训,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而提出过的各种理论和方案。
5.高德步:《经济史与经济学》,《经济学家》1998年第5期。 6.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7.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 8.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
世界经济史第七章 商业革命

欧洲商业发展到13-14世纪,显现出与以前不 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 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第二,竞争制 度的安排。第三,商业技巧的创新。(1)钱 币业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来,成为日后金融 业的先驱。(2)“记账与划账”的结算制度 逐渐成形。(3)出现了汇票。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
三、白银流动和价格革命
在新大陆被发现和开发以前,欧洲商品经济的 发展曾因流通硬币的缺乏而陷入窘境。西班牙人 在美洲发现贵金属矿之后,驱使当地的印第安人 进行开采,以后又从非洲贩入黑奴进行开采。
大部分美洲白银先是流向了欧洲,其次是留在 美洲,而吸收美洲白银排名第三位的是以印度和 中国为首的南亚和东亚。
第二节 商业革命的出现
二、贸易路线的转移
后来,海上贸易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横贯大 陆的贸易解体了。
随后,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新航线的开 辟对荷兰越来越有利,荷兰人开辟了从北海绕过 丹麦的最北端,穿过松德海峡进入波罗的海的航 路。
世界的贸易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从地中海转 移到了大西洋。
第二节 商业革命的出现
•(一)葡萄牙试图在撒哈拉及以南非洲地区 传播基督教,对抗伊斯兰教,并寻找东方的基 督徒。
•(二)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诱发了封建贵族对 贵金属的渴求,这是地理大发现的原始动机。
•(三)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由于近 东贸易危机受到极大的阻碍。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
二、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件
欧洲与东方国家的贸易通道基本上有三条: 一条为北路,从地中海北岸东行到君士坦丁 堡,再越过土耳其,沿黑海、里海,经伊朗 、阿富汗,横穿亚洲大陆到达中国;另一条 为中路,从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经两河流 域到波斯湾,再越过阿拉伯海到达印度;再 一条南路,自地中海南岸经埃及下红海,经 印度洋到达印度。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
三、白银流动和价格革命
在新大陆被发现和开发以前,欧洲商品经济的 发展曾因流通硬币的缺乏而陷入窘境。西班牙人 在美洲发现贵金属矿之后,驱使当地的印第安人 进行开采,以后又从非洲贩入黑奴进行开采。
大部分美洲白银先是流向了欧洲,其次是留在 美洲,而吸收美洲白银排名第三位的是以印度和 中国为首的南亚和东亚。
第二节 商业革命的出现
二、贸易路线的转移
后来,海上贸易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横贯大 陆的贸易解体了。
随后,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新航线的开 辟对荷兰越来越有利,荷兰人开辟了从北海绕过 丹麦的最北端,穿过松德海峡进入波罗的海的航 路。
世界的贸易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从地中海转 移到了大西洋。
第二节 商业革命的出现
•(一)葡萄牙试图在撒哈拉及以南非洲地区 传播基督教,对抗伊斯兰教,并寻找东方的基 督徒。
•(二)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诱发了封建贵族对 贵金属的渴求,这是地理大发现的原始动机。
•(三)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由于近 东贸易危机受到极大的阻碍。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
二、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件
欧洲与东方国家的贸易通道基本上有三条: 一条为北路,从地中海北岸东行到君士坦丁 堡,再越过土耳其,沿黑海、里海,经伊朗 、阿富汗,横穿亚洲大陆到达中国;另一条 为中路,从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经两河流 域到波斯湾,再越过阿拉伯海到达印度;再 一条南路,自地中海南岸经埃及下红海,经 印度洋到达印度。
第三章 德国经济史 《外国经济史》PPT课件

● 查理帝国分裂后, 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德意志王国的基地。919年德意 志国家正式成立。
● 德意志的封建化过程开始于查理大帝统治时期,但发展缓慢且不平衡。大 体 上 在 1 0 — 11 世 纪 , 日 耳 曼 人 的 农 村 公 社 逐 渐 解 体 。 1 2 世 纪 , 封 建 化 基 本 完成,封建等级制度随之建立。
●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席卷了全球资本主义国家,联邦德国经济进入中 低速增长时期。国际重化工产品需求疲软,又恰逢石油危机,联邦德国的 工业进入低谷调整期。
● 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联邦德国虽然经济增长率下降,但是产业转型加快 了。
● 1981年联邦德国统一社会党提出以“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为内 容的80年代经济发展战略。1989年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 经过10多年的产业转型阶段,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在对外贸易持续扩大的 背景下重新开始持续性增长。
● 三、德国统一后的经济发展状况
● 统一之前的民主德国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但与联邦德国相比经济实力相差较大。
● 1990年10月份, 两德正式统一。两德统一之后,德国的经济呈现出空前活跃的状态。但1992年后 的10年间,德国经济发展缓慢,失业人数不断上升。
● 三、资本主义关系的缓慢发展
● 德意志经济在16—17世纪衰落,到17世纪末才有所改变。在18世纪,德意 志的工场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初步成长起来。
●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是在原有的手工业基础上,因商品经济的扩大 而发展起来的。
● 18世纪后半期,普鲁士国王大力推行扶助工商业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政 治经济改革,还从英国进口大批蒸汽机。
● 到18世纪末,德意志的工场手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关系 的扩大还受到封建制度和政治分裂的严重障碍。与正处于工业革命进程 中的英国相比,德意志尚处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初期阶段。
● 德意志的封建化过程开始于查理大帝统治时期,但发展缓慢且不平衡。大 体 上 在 1 0 — 11 世 纪 , 日 耳 曼 人 的 农 村 公 社 逐 渐 解 体 。 1 2 世 纪 , 封 建 化 基 本 完成,封建等级制度随之建立。
●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席卷了全球资本主义国家,联邦德国经济进入中 低速增长时期。国际重化工产品需求疲软,又恰逢石油危机,联邦德国的 工业进入低谷调整期。
● 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联邦德国虽然经济增长率下降,但是产业转型加快 了。
● 1981年联邦德国统一社会党提出以“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为内 容的80年代经济发展战略。1989年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 经过10多年的产业转型阶段,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在对外贸易持续扩大的 背景下重新开始持续性增长。
● 三、德国统一后的经济发展状况
● 统一之前的民主德国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但与联邦德国相比经济实力相差较大。
● 1990年10月份, 两德正式统一。两德统一之后,德国的经济呈现出空前活跃的状态。但1992年后 的10年间,德国经济发展缓慢,失业人数不断上升。
● 三、资本主义关系的缓慢发展
● 德意志经济在16—17世纪衰落,到17世纪末才有所改变。在18世纪,德意 志的工场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初步成长起来。
●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是在原有的手工业基础上,因商品经济的扩大 而发展起来的。
● 18世纪后半期,普鲁士国王大力推行扶助工商业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政 治经济改革,还从英国进口大批蒸汽机。
● 到18世纪末,德意志的工场手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关系 的扩大还受到封建制度和政治分裂的严重障碍。与正处于工业革命进程 中的英国相比,德意志尚处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初期阶段。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1)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工厂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所 需的原料也需从世界各地获取,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工业产品,收 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 界经济。……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史》
1.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性是根本推动力; 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主要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 技术条件。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三) 影响
问题探究:有人说:“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来说是推动,对欧美来说是利益, 对亚非拉来说是灾难和机遇。”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评价世界市场的?
• •
新航路开辟
西葡率先走 向殖民扩张
•
荷、法、英等• 加入殖民争夺
工业革命 完成
行列
• 工业革命的
进行
19世纪后期
• 第二次 工业革 命进行
20世纪初
• 第二次 工业革 命结束
区域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 法国
“工业革命的结束” “世界工厂”
18世纪“三角贸易”示意图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一) 贸易中心的转移
2.16—17世纪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一) 贸易中心的转移
2.16—17世纪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贸易 (葡萄牙)
白银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 界经济。……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史》
1.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性是根本推动力; 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主要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 技术条件。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三) 影响
问题探究:有人说:“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来说是推动,对欧美来说是利益, 对亚非拉来说是灾难和机遇。”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评价世界市场的?
• •
新航路开辟
西葡率先走 向殖民扩张
•
荷、法、英等• 加入殖民争夺
工业革命 完成
行列
• 工业革命的
进行
19世纪后期
• 第二次 工业革 命进行
20世纪初
• 第二次 工业革 命结束
区域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 法国
“工业革命的结束” “世界工厂”
18世纪“三角贸易”示意图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一) 贸易中心的转移
2.16—17世纪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一) 贸易中心的转移
2.16—17世纪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贸易 (葡萄牙)
白银
世界经济史 高德步 第三篇

第四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欧洲的贸易区
15世纪到18世纪欧洲著名的贸易区
地中海
波罗的海
大西洋沿岸
二、世界两大贸易圈
1.
2.
太平洋贸易圈:欧洲和亚洲的贸易 大西洋贸易圈:欧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
第四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
太平洋贸易圈 欧亚贸易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欧洲明显偏爱进口,进口 商品的种类逐渐增多。 18世纪欧亚贸易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奢侈品成为了普通商 品,欧亚贸易分为两部分:传统的、缓慢的、高回报的 昂贵的商品贸易和直接的、快速的、低回报的廉价的商 品贸易。
第八章 农业革命
重点问题
近代农业革命的历史背景 近代农业革命中英国式道路的特点 近代农业革命中普鲁士式道路的特点 近代农业革命中美国式道路的特点
第八章 农业革命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第二节 英国式道路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第四节 美国式道路
至本章复习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二、欧洲主要国家近代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的表现: 农业体制的变革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促成农业体制变革的原因: 人口变化引起的劳动与土地价值比例的变化(根本因素) 市场的形成和扩大(重要原因)。 农业革命在各国的情况
荷兰 英国 德意 志 法国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第二节 商业革命
三、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是商业革命最直观的表现。 价格革命产生的原因---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 价格革命的影响---对欧洲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加速了社会分化———新兴农场主和工商业者的 壮大,旧式封建贵族的衰落,城乡劳动者的进一步贫困,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的 解体。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导论、第一篇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
历时性意义上:
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史的主题
制度变迁
社会进步
共时性意义上: 世界经济史的主题研究不同时代各民族的经济交往、冲
突与融合以及共同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
世界市场的出现 时间:16世纪以后出现世界市场。 意义:世界市场的出现,把历时意义上的“历史”和共 时意义上的“世界”统一起来,从而开创了世界经济史 的新纪元。事实上,只有当人类历时地创造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史才成为真正的世界经 济史,才有共时性状态。因此,世界经济史要在历时性 与共时性统一基础上,发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规 律和结构变迁规律。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
从地缘结构上考察
东方经济形态
中国
世界经济史
西方经济形态
古希腊罗马和西欧
西亚经济形态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
日本、印度、拜占庭和俄罗斯等,都属于边缘经济形态。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
四、世界经济史的逻辑演进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世界经济史研究的起点。 在16世纪以前,世界经济史始终都存在着以不同民族为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即用经验和事实说话。 而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根 本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 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 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经济史学与史学 经济史属于经济学而不属于史学,它与史学的共同点仅 仅在于考察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重叠,叙述方法上有一定 的时序性,以及用史料说话的特点,但在研究者的信念、 观点和方法上,特别是采用的理论模型上,基本上都是 经济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