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
(动物传染病学)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仔猪神经症状。
猪伪狂犬病:仔猪表现神经症状,四肢呈划水状。
猪伪狂犬病:病猪神经紧张,眼发直。
猪伪狂犬病:仔猪神经症状,顶撞墙壁。
猪伪狂犬病:仔猪的瘙痒。
病猪皮肤感觉异常、瘙痒,用后蹄蹬扒发痒的部位。
猪伪狂犬病:仔猪圆圈运动。
猪伪狂犬病:新生仔猪大量死亡。
某大型养猪场发生猪伪狂犬病,大批乳猪相继死亡。
➢ 公猪:睾丸肿胀、萎缩,种用性能降低或丧失。
猪伪狂犬病:在分娩预定期前产出的死 胎(左)和木乃伊胎(右)
木乃伊胎,母猪超过分娩期后产出的胎 儿全部为黑褐色的木乃伊胎。
猪伪狂犬病:死胎和木乃伊胎。
猪伪狂犬病:死胎和木乃伊胎。
猪伪狂犬病:死胎和木乃伊胎。
猪伪狂犬病:死胎和木乃伊胎。
垂直感染的新生乳猪全身震颤,肌肉痉挛,运动障碍。
带 囊 膜 的 完 整 病 毒 粒 子 呈 圆 形,直径为150~180nm,无囊膜的 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约 105~110nm。
囊 膜 表 面 有 呈 放 射 状 排 列 的 纤 突。
伪狂犬病病毒粒子形态
伪狂犬病毒与其它疱疹病毒类似,呈圆形或 椭圆形,直径约180nm左右。
伪狂犬病毒粒子结构模式图
4.流行病学
传染源: ➢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重要传染源。可通
过流产胎儿、阴道分泌物和胎盘传染。 ➢ 野毒感染猪、弱毒疫苗免疫猪都会导致潜伏感
染。在特定条件的刺激或环境压力下如贩运、分 娩等,可导致潜伏状态的病毒复活、扩散。
传播途径:
➢ 水平传播: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 染。亦可经消化道,皮肤伤口传染。配种时可传 染。可经空气传播,但具体传播距离尚不清楚。
➢ 将这种基因缺失疫苗注射动物后,机体不能产生抗缺失 蛋白的抗体。但野毒感染的机体仍可以产生该蛋白的抗 体。
猪伪狂犬病课件(共17张PPT)《动物疫病防治》

2024/6/20
第四章 猪的主要传染病
6
二、临床症状
(1)新生仔猪:出现转圈运动,死亡前四肢呈划水状运动或倒地抽 搐,衰竭而死亡。
2024/6/20
第四章 猪的主要传染病
16
五、防制
尚无有效药物治疗; 免疫接种仍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目前应用
最为广泛的疫苗是猪伪狂犬基因缺失苗,结合与之相 配套的鉴别诊断方法,可使该病得到根除; 消灭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
2024/6/20
第四章 猪的主要传染病
17
点。
2024/6/20
第四章 猪的主要传染病
10
脑充血、水肿
脾脏散在黄白色坏死结节
肺脏散在分布点状、片状出血。
其他动物
• 除猪外,所有动物发病后,均出现奇痒和神经症状, 以死亡为结局。
• 牛伪狂犬病病例,瘙痒处皮下组织呈现弥散性肿胀, 脑的病理变化与猪的相似
2024/6/20
2024/6/20
2024/6/20
第四章 猪的主要传染病
4
病毒
2024/6/20
第四章 猪的主要传染病
5
3.传染源 病猪、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来源,鼠类带毒是猪场中最为 常见和最难清除的传染源。
4.传播途径 本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伤口及配种等途径传播。另外, 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递给子代,造成母猪流产、死胎和仔猪死亡。
(2)妊娠母猪:常发生咳嗽、发热、精神不振,继而流产、死胎、 木乃伊等繁殖障碍,以产死胎为主。后备母猪和空怀母猪表现为不发 情,即使配种,返情率较高;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猪伪狂犬病是猪隐孢子菌性脑膜脑炎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病原性脑炎,由隐孢子菌属的隐孢子菌引起,病原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受感染肉或血液经口进入。
猪伪狂犬病对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说。
一、临床症状诊断1. 急性感染期症状明显猪伪狂犬病的感染期虽短,但症状明显,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呕吐、腹泻、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抽搐、角弓反张等。
2. 神经系统症状患病猪的神经系统症状是该病的特征之一,猪伪狂犬病患猪会出现头抽筋、头部不停地晃动、耳朵抽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不安、步态不稳、不能站立、抽搐、脑脊液白蛋白高。
3. 病理改变患猪的脑部组织明显肿胀,部分大脑发现灰白质分界不清、些许出现点状出血。
脑的脊髓膜肿胀,浸润并压迫中枢神经,同时在脑脊液中可找到病原菌。
这样的病理改变与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是一致的。
4.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测:脑脊液分析显示出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
二、防治:1. 猪伪狂犬病暴发后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现猪伪狂犬病的暴发,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处理,防止该病向更多的猪传播。
同时对已经感染的猪进行适当处理,保持他们的生存环境清洁卫生,降低感染率,控制传播。
立即对附近的其他猪进行检疫和隔离。
2. 猪伪狂犬病的疫苗防治在猪场常规性的使用猪伪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生产单元在规定时间内为已经接种了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猪进行复苗,增加猪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3. 强化防疫措施通过加强检疫和隔离工作,提高猪场内环境的清洁卫生水平,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对患病猪的隔离和治疗防控,提高猪的免疫力。
4.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加强人员防护设施的建设,提醒人员在接触猪时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病毒的传播,同时对患病人员及时进行治疗。
总结:针对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猪场管理者和兽医需重视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加强生产现场的环境管理,定期进行检疫和疫苗注射,并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减少病毒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名词解释

猪伪狂犬病名词解释
猪伪狂犬病,又称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类动物的
传染病。
病原体是猪狂犬病病毒,属于狂犬病病毒科。
猪伪狂犬病
通常通过受感染的动物的唾液传播,主要通过动物的咬伤或抓伤传
播给其他动物或人类。
病毒进入受感染动物体内后,会侵入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最终引发神经系统症状,如狂犬病
一样。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兴奋、狂吠、咬人、进食
障碍等症状。
病情发展迅速,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危及生命。
预防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和控制动物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接种疫苗可有效
降低动物感染病毒的风险。
此外,加强对受感染动物的隔离和治疗,控制病源的传播也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养殖场卫生的管理,定期消毒和清洁动
物圈舍,控制野生动物的侵入,也可以有效降低猪伪狂犬病的传播
风险。
此外,对于可能接触受感染动物的人员,如兽医、农民等,
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猪伪狂犬病的认识,避免接触受感染动物,做好个人防护,以降低感染风险。
总的来说,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类动物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控制动物传播、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
等多种手段,以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保障人畜健康。
猪伪狂犬病的病因分析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对策 - 养猪技术

猪伪狂犬病的病因分析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对策-养猪技术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Ⅰ型疱疹病毒而导致,具有多种症候群,主要是呼吸困难、繁殖障碍、神经症状等。
猪群发病后,往往会导致仔猪死亡率升高,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等,公猪利用性能较差或者失去利用价值,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防治。
下面一起来看看猪伪狂犬病的病因分析及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对策。
1、病因分析引种不符合要求。
近几年,随着猪肉价格逐渐升高,规模化养猪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部分新建猪场为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建立繁殖种群,随处引进种猪。
有的小型规模养猪场甚至购买集市上销售或者散养户饲养的仔猪进行补栏,由于没有经过严格把关,对商品猪或者后备母猪都没有采取严格的隔离、检疫制度,从而造成猪伪狂犬病呈现较高的阳性率,无法长时间促使猪群健康保持稳定。
免疫程序不合理。
有的猪场由于受到资金、科学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接种疫苗前没有测定猪群免疫抗体滴度水平,而直接注射疫苗,但如果此时仔猪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就非常容易导致疫苗中的病毒被母源抗体中和,从而体内生成抑制抗体,导致免疫失败,使猪群容易发生该病。
疫苗使用不合理。
由于有些防疫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疫苗使用常识,也没有仔细阅读疫苗的使用说明书,各种疫苗都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从而无法确保对疫苗的效价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据报道,猪伪狂犬疫苗使用普通生理盐水稀释后,会导致免疫效价降低。
发生免疫抑制性疫病。
当猪群发生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瘟、细小病毒病、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等,都会增强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导致机体对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减弱,从而引起免疫失败,或者无法形成适宜的免疫抗体水平,无法使免疫效果达到预期。
滥用抗生素。
疫苗的免疫效价在一定程度上还受饲料添加剂的影响,之前普遍认为,猪群在接种疫苗前后一段时间内禁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猪伪狂犬病

PRV主要基因的功能及作用:
gE基因是PRV的一个主要的毒力基因,可影响病 毒在细胞间的扩散,对病毒侵染神经系统也具 有重要意义,是PRV从视网膜、嗅觉上皮细胞、 三叉神经节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必需的。gE基 因在检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gB基因是主要免疫原性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 依赖于和不依赖补体的中和抗体。
(3)定期野毒感染阳性率的监测:已有多家 兽医防疫部门采用ELISA诊断试剂盒对猪场 送检血清进行监测,可以容易地追踪在实施 猪场的净化程序后猪群中阳性率的变化。
(4)引种监测和隔离检疫:只引进伪狂犬病 阴性种猪是保证成功控制和净化猪场伪狂犬 病的重要一环。有必要对引种猪进行隔离检 疫,并进行疫苗接种。
五、病理变化
脑膜充血,出血和水肿
扁桃体、肝和脾脏常可见散在的白色坏死 点 肺可见水肿,同时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 流产胎儿脑可见出血点,肾和心肌出血, 肝和脾有白色坏死点 组织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呈弥漫性非 化脓性脑膜炎
脑充血、水肿
肾脏散在针尖状出血点
肺脏呈现轻微水肿,散 在分布有点状出血与黄 白色坏死灶。
4、妊娠母猪: 发热、咳嗽、精神不振 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中后期), 流产、产死胎发生率高达50%,生下弱 仔,表现呕吐、痉挛,角弓反张,很 快死亡(24-36h) 伪狂犬病还可以引起种猪不育症。母猪 不发情、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有反 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耽误了整个配种 期。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表现 不育、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疫
四、临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6天,短者36h,长者达10d。 猪应年龄的不同,发病后症状和死亡率有很大 的不同,但一般不会出现奇痒。 1、2周龄的哺乳仔猪 表现为最急型 死亡率达100% 症状 发热(41-42℃),厌食,精神不振 大量流诞,间有呕吐、腹泻 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 既而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间 歇性痉挛,后躯麻痹,倒地四肢划动,昏睡衰 竭,24-36h死亡
猪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2、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是针对特定发病个体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发病猪场 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猪伪狂犬病的 实际发生情况,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3、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研究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动 物实验可以模拟猪伪狂犬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可 靠的实验依据。细胞实验可以研究病毒与细胞的关系,探讨病毒的增殖、毒力及 免疫损伤机制等。
结论
猪伪狂犬病的研究虽然在疫苗、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 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疫苗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免疫效果和持续时间,同时 需针对不同毒株进行疫苗筛选和优化;诊断方法需进一步提高特异性和灵敏度, 以便更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病原体;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仍需深入进行,
以探讨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此外,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进一步加强,以减少该病 的发生和传播。因此,需要继续努力,加强合作,推动猪伪狂犬病研究的全面发 展。
猪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研究现状 04 研究结果
引言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对全球养猪业造成了 严重威胁。该病可导致母猪流产、死胎和公猪不育,以及仔猪的神经症状和死亡。 本次演示将综述猪伪狂犬病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不足,以期为进 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4、治疗研究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猪伪狂犬病的方法。研究表明,早期使用抗生素可有效减 少继发感染,减轻症状。此外,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可提 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但这些治疗方法均不能直接杀死病毒,只能作为辅 助措施,减轻病症,降低死亡率。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PR)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
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
本病也可发生于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
伪狂犬病(PR)在1813年发生于美国的牛群中,1934年确定为疱疹病毒。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近年报道,猪、牛及绵羊发生本病逐年增加。
我国也有本病的报道,尤其是猪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有扩大蔓延趋势。
病原伪狂犬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
PRV的毒力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D、gI和TK基因。
发现TK基因一旦灭活,则PRV TK缺失变异株对宿主毒力将丧失或明显降低。
因此,PR基因工程疫苗株都是缺失一种或几种基因。
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
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
流行病学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
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
犬、猫常因吃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
属可因吃病猪肉感染。
本病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也可以由空气传播。
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
母猪感染本病后6~7d乳中有病毒,持续3~5d,乳猪可因吃奶感染本病。
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侵入子宫内的胎儿。
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
感染发病后几乎100%死亡。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
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6d,短者36h,长达10d。
临床症状随年龄增长有差异。
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有的见眼球上翻,视力减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四肢划动。
常伴有癫痫样发作或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衰竭而死亡。
3~4周龄猪主要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或发育受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V 是动物感染种类较多和致病性较强的病毒之一,目前已发现的易感动物多 达 35 种,包括猪、牛、羊、犬、猫、兔、鼠、水貂、狐等。实验动物中家兔、豚鼠、 小鼠均易感,并以家兔最敏感。人有时也可感染该病。因此,该病属于典型且很难防
3
治的自然疾病之一。 猪是 PRV 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也是伪狂犬病的重点防治对象。各种年龄
gE 基因是 PRV 的主要毒力基因之一。gE 蛋白是迄今已知所有 PRV 野毒毒株都 表达的一种蛋白,可影响病毒在细胞间扩散,并帮助 PRV 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进 入中枢神经系,并在其中转运扩散[1]。
gI 蛋白不仅在病毒侵染过程中促进病毒在神经系统中复制,而且还能促进或协同 其他糖蛋白在毒力、神经嗜性等方面发挥作用[2],并对病毒体外培养存在一定影响[4]。 gI 蛋白虽对中和抗体和细胞毒性 T 细胞不是靶抗原,但对完全免疫保护的诱导却是 必需的[2]。
4 临床症状
本病冬春多发。潜伏期 3~6 d,有时 10 d。发病常以 15 日龄内小猪为主,发病 率最高可达 100%,死亡率超过 85%。断奶仔猪发病率有时可达 40%,死亡率超过 20%。育成猪发病一般比较轻微,死亡率不超过 2%。成年猪多呈一过性或亚临床感 染,很少死亡。
15 日龄以内仔猪发病,多呈最急性型经过。病程一般不超过 72h,发病后第 3~ 7d 为死亡高峰期。最早可见小出生后第 2d 即开始发病,病猪体温升高(41℃左右), 稽留热。唾液分泌增多。呕吐或腹泻。眼球震颤,眼睑水肿,眼眶发红,闭目昏睡。 股部有时可见粟粒大小紫色斑点。静卧时咬肌、臀肌间歇性痉挛。共济失调,后肢震 颤,角弓反张,并常伴有骚痒症状(如图 2)。发作时四肢泳动,如老鼠叫声般“叽 叽”尖叫。最后全身麻痹,衰竭死亡。极少小猪耐过,耐过者多成为僵猪。
猪伪狂犬病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致病机理 4 临床症状 5 病理变化 6 流行现状 7 诊断和检测 8 综合防治 9 综合防治重点难点解析 参考文献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感染 所致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病毒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猪体后,首先在口腔、鼻腔黏膜完成第一轮复制(也 可直接进入鼻咽部感觉神经末梢并在其中复制),构成原发感染灶[9]。第一轮复制完 成后,病毒数量急剧增加,经嗅神经、三叉神经和吞咽神经的神经鞘淋巴快速到达(最 快于 24 小时之内)中枢神经脊髓和脑,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但在血 液中呈间歇性出现,滴度较低[10]。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均敏感。在污染的猪舍中可 以存活一个月以上,在肉中可存活 5 周以上。55℃时,病毒能够存活 50min;80℃时, 病毒能够存活 3min,100℃才能将病毒瞬间杀灭。在低温潮湿环境,pH 6~8 时病毒
1
能稳定存活;在干燥条件下,特别是有阳光直射,病毒很快失活。
PRV 可突破胎盘屏障,通过带毒母猪垂直传播给胎儿,引起流产和死胎。且通 过胎盘传递给胎儿时,由于母猪免疫球蛋白不能通过胎盘屏障,所以病毒对胎儿的感 染,多是致命的。PRV 还可通过乳汁传播,泌乳母猪感染后 1 周左右乳中即有病毒 出现,哺乳小猪可因食入母猪乳汁而感染。
3 致病机理
极少量的病毒感染,即可引起猪血清阳转,甚至成为隐性带毒猪,但不引起猪群 出现任何临床症状[8]。
猪均易感,幼龄猪可以自然排毒、散毒,耐过后呈隐性感染的成年猪及种猪,是该病 的主要传染源。猪场中的猫和鼠类,也是 PRV 的自然宿主,容易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主要感染途径为消化道和呼吸道,亦可通过皮肤粘膜和伤口感染。病毒可通过直 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间接媒介传播。传播媒介包括被病毒污染过的工作人员,饲料, 器材器具,病猪分泌物、公猪精液等,吸血昆虫也是可能的传播媒介之一。带有病毒 的空气飞沫,随风传到 9 km 或更远的地方,仍可使健康猪群受到感染。
gL 蛋白是 PRV 的一种微量糖蛋白,其对病毒粒子侵入细胞和在细胞间的传递是 必需的[2]。
gC, gE, gI, gL, gH 这五种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或协同作用关系。gC 功能的发 挥,受 gI 的影响[2]。gE 与 gI 以非共价键结合成 gE/gI 复合物的形式存在,这种复合 物是病毒的功能成分,并与 gL 相互作用介导病毒的释放[3]。gL 与 gH 须彼此互相依 赖存在[2]。gC, gD, gI 对病毒的毒力存在协同作用。gC 或 gI 基因单独缺失时,病毒毒 力有所下降,但 gC, gI 双基因缺失的病毒毒力几乎完全丧失;gI 基因单独缺失时,病 毒仍可侵染一、二级神经元,但当 gD, gI 基因同时缺失时,病毒在初级神经元的复制 受到制约[4]。
TK 基因是 PRV 最主要的毒力基因[5],也是决定病毒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6],其 主要功能为催化脱氧胸苷的磷酸化,并在神经细胞等非裂解细胞中维持着病毒复制 [2]。一旦 TK 基因缺失,PRV 对宿主的毒力将完全丧失,或明显降低[4]。
PK 蛋白也与病毒毒力有关,但它是通过增强病毒复制来提高毒力的。它不是中 和抗体和细胞毒性 T 细胞的靶蛋白,但对完全免疫保护的诱导也是必需的[7]。此外, PK 蛋白有利于组织培养中病毒的有效生长,它能在体外对一个主要的病毒磷酸蛋白 进行磷酸化[4]。
实验证实:病毒在皮下注射后 20h 左右已经扩散到各个组织器官,其中扁桃体最 先达到峰值。随着时间推移,在体内逐渐呈广泛分布,尤以淋巴结、心脏、肾脏、肝 脏和脾脏为最明显,这种病毒高含量状态一直持续到 70h[11]。
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包括吸附宿主细胞,与宿主细胞胞浆膜融合,核衣壳直接 进入胞浆等几个步骤。首先,依靠 gC, gD, gE 等蛋白的帮助,病毒吸附在目的细胞上 [10]。这一过程中,病毒侵入中央神经系统的二、三级神经元,必须依靠 gE 蛋白的协 助。缺失 gE 的 PRV 虽可通过嗅神经和三叉神经的传递引起周围组织和一级神经元感 染,但不能引起中央神经系统的二、三级神经元感染[12]。之后,在 gB, gD, gH, 可能 还有 gL 的参与下,病毒与细胞胞浆膜融合。在此阶段,缺少 gB, gD, gH, gL 中的任 何一种蛋白的病毒粒子,都无法有效侵入宿主细胞[12]。病毒囊膜与细胞胞浆膜融合之 后,核衣壳开始释放,并快速(5 分钟内)沿微管转移至细胞核膜上临近核孔的位置, 核衣壳的一个顶点正对核孔,将病毒 DNA 注入细胞核内[10]。
由于神经节有包膜,抗体不能达到神经节内中和病毒,PRV 的带毒(血清检测 出现野毒抗体阳性)可以长期存在[8]。正常情况下,感染过 PRV 的病猪,基本都终 生带毒。但当这类猪受外界应激免疫力减弱时,神经节内的病毒又会不断复制,潜伏 状态的病毒可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引起新的感染。如果不淘汰潜伏感染猪,猪 群的隐形感染很难根除。
图 1在猪肾细胞、兔肾细胞、牛睾丸细胞、鸡胚成纤维等原代细 胞以及 PK-15, Vero, BHK-21 等传代细胞中都能很好地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但以兔肾和猪肾细胞最为敏感。
PRV 只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基因 组为双链线状 DNA,分子质量约 9000ku,其中,gG, gC 两种基因的含量高达 74%。 核苷酸长度 180 kb,由长独特区(Unique long region, UL)、短独特区(Unique short region, US)、内部倒转重复序列(Internal repeat, IR)以及位于 US 两侧的末端重复序 列(Terminal repeat, TR)组成。UL 分子量约 65×103 kD,US 分子量约 6×103 kD。UL 区段的倒转排列总会引起原右端序列的部分缺失,缺失片段 0.8 kb 到 2.3 kb 不等[1]。
1 病原学
PRV 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Ⅰ型。完整病毒粒子为圆 形,直径 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 105~110nm。病毒有囊膜,囊膜表面有长约 8~ 10 nm 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如图 1)。病毒囊膜与感染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没有囊膜 的裸露衣壳虽同样具有感染性,但其感染力较带囊膜的病毒低近 80%。
PRV 编码的基因,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编码与病毒复制有关的蛋白质;第二类 编码结构蛋白;第三类为一组自选基因。超过一半的基因编码蛋白不是病毒在细胞中 增殖(复制)中所必需[1]。共含有 72 个阅读框(ORF),编码 70 种蛋白。目前已被 发现的编码蛋白,包括:gB, gC, gD, gE, gG, gH, gI, gK, gL, gM, gN 等 11 种糖蛋白(除 gG 是外分泌蛋白之外,其他 10 种为结构蛋白,均位于病毒囊膜上)以及一些其它 蛋白和酶类,如蛋白激酶(PK)、11KD 蛋白、28KD 蛋白、立即早期蛋白(IE)、Rsp40 蛋白、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TK)、核苷酸还原酶(RR)和早期蛋白 O(EPO)等。 病毒复制必需蛋白为 gB, gD, gH, gK, gL 五种糖蛋白和 11KD, IE180g 两种非糖蛋白[2], 其他蛋白非病毒复制所必需,但对病毒在自然宿主中生长和传播有重要作用[1]。
近十多年来,随着免疫效果确切的伪狂犬病 gE 基因缺失苗在国内免疫的逐渐普 及,伪狂犬病对国内养猪产业的威胁,正在逐步被消除。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和病变, 临床解剖已经非常鲜见。在很多长期坚持选用进口伪狂犬病 gE 基因缺失苗免疫的猪 场,都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伪狂犬病野毒的净化。
然而,最近几年却不断有研究宣称:伪狂犬病在我国有扩散之势,一些猪场伪狂 犬病野毒抗体阳性率反转上升,一些猪场因伪狂犬病感染而发病,并给生产造成重大 损失。在免疫效果确切的伪狂犬病 gE 基因缺失苗免疫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这种情况 的出现,有违常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值得深究!
2
gD 蛋白是成熟病毒粒子囊膜表面的主要糖蛋白之一[3],是 PRV 的另一种重要中 和抗原,其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是保护性抗体的主要成分之一,与病毒进入靶细胞有 关[4],参与病毒的穿透过程[3],但非病毒细胞间传播所必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