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抗菌筛选

合集下载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1.放线菌样本的收集:可以从自然环境中收集土壤、植物、水体等样本,也可以从实验室中保存的菌种库中选取菌种作为筛选对象。

2.放线菌的分离:将收集到的样本通过稀释涂布、均匀涂布等方法进行分离。

将分离出的放线菌菌落定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利用差异营养需求、抗生素抑制等原理,筛选出纯培养基。

3.放线菌培养:将分离出的纯净菌株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可以用于代谢产物的筛选,固体培养主要用于菌株保存和鉴定。

4.代谢产物的筛选:通过对放线菌培养液或菌体提取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生物测定法、波谱分析法等。

其中,生物测定法是通过对目标活性的生物测定,如抗菌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等,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5.进一步筛选与优化:在获得具有初步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后,可以进一步对其进行筛选与优化。

可以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如培养基、温度、pH值等)、发酵工艺等方式提高活性代谢产物的产量和纯度。

6.结构鉴定:对优选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通常使用核磁共振谱、质谱、红外光谱等波谱技术进行分析。

结构鉴定有助于揭示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7.生产量扩大与优化:当获得了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放线菌菌株和代谢产物后,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发酵生产以提高产量。

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发酵工艺、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以提高产量和纯度。

综上所述,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包括放线菌样本的收集、放线菌的分离、放线菌培养、代谢产物的筛选、进一步筛选与优化、结构鉴定和生产量扩大与优化。

这些方法的应用能够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放线菌菌株和生物活性化合物,并为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方法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方法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方法放线菌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多为腐生,少数寄生。

腐生型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放线菌突出特性产生抗菌素,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以土壤最多,常存在肥土农田土中性或偏碱性土壤中。

1.拮抗放线菌的筛选方法:1.1平板划线法:待测菌株与检测病原菌通用培养基制成平板,在平板中央划线接种待测菌株,28-30℃ 3-5d,将病原菌垂直方向划线于待测菌生长线的两侧,不能与待测菌相连,在37℃ 24h取出观察。

如果待测菌株对病原菌有抑制活性,病原菌靠近待测菌的一端生长会受到待测菌抑制产生抑菌带。

可根据抑菌带的长短来判断待测菌活性强弱。

选择抑制活性强的复筛。

1.2抑菌圈法或十字交叉法:常用的初筛方法将待测菌接种于平板,长出成熟菌落后,用打孔器将供试病原菌苔打成直径5-6mm小菌块,并将其移入到病原菌平板培养基中,将待测菌与病原菌呈十字交叉排列,即病原菌在中央,待测菌置于病原菌的四周,培养3-4d。

若有抑菌活性在待测菌周围形成一个没有生长病原菌抑菌圈。

若菌块厚度大小一致的,抑菌圈的大小可直观反应待测菌抑菌活性的强弱。

1.3纸片法或生长速率法:主要测定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即将相同灭菌后的圆形滤纸片放于待测发酵液中,取出并黏贴在接种有病原菌的平板培养基,培养后观察有无抑菌圈或抑菌圈的大小。

2.放线菌分离与筛选.2.1培养基;2.1.1改良高1号:可溶性淀粉20g/L KH2PO40.5g/L NaC10.5g/L MgSO40.2-0.5g/L KNO3 1g/L FeSO40.01g/L 重铬酸钾(3%)3.3mL/L PH7.2-7.4(分离保存用)每100ml培养基加入1ml0.1℅的FeSO4溶液。

2.1.2淀粉培养基和秸秆腐解物培养基2.1.3拮抗试验培养基:高1号牛蛋 PDA改良培养基加3g牛肉膏2.2抑菌剂的选择:有效降低细菌真菌的数量,细菌扩散真菌蔓延速度迅速。

实验2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土壤样品采集

实验2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土壤样品采集

实验2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土壤样品采集1 目的1.1 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原理1.2 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2 原理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本实验将采用不同的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3 材料3.1 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

3.2 仪器或其它用具取样铲、塑料袋、记号笔、1.布点:按照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品种分布,按土壤肥力高、中、低分别采样。

一般150-300亩(不同地区可根据情况确定)采取一个耕层混合样,采样点以锯齿型或蛇型分布,要做到尽量均匀和随机。

应用土壤底图确定采样地块和采样点,并在图上标出,确定调查采样路线和方案。

2.采样部位和深度:用取样铲,将表层5cm左右的浮土除去,取5~25cm处的土样0.5-1kg,在采样过程中,采取的混合样一般都大于该重量,所以要去掉部分样品,将所有采样点的样品摊在塑料布上,除去动植物残体、石砾等杂质,将大块的样品整碎,混匀,摊成园形,中间划十字分成四份,然后对角线去掉两份,若样品还多,将样品再混合均匀,再反复进行四分法,直至样品最终重量要求0.5-1公斤(试验用的样品2公斤)为止。

如下示意图。

一用取土器或锄头直接挖入耕层取样。

每个点切取的土块宽度、厚度应基本一致。

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内扎好。

北方土壤干燥,可在10~30cm处取样。

3.采样方法、数量:1)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田块,采用对角采样法。

放线菌的选择分离培养

放线菌的选择分离培养
(1)取体积为300ml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加入0.1%的重铬 酸钾15mL,使之终浓度为50ppm,摇匀,倒平板,待用。
(2)取土样5g,摊平于大号培养皿上,在恒温干燥箱中 120℃干热处理1h。
(3)土样热处理后,加入装有45mL无菌水和少量玻璃珠 的三角瓶中,加入0.5mL的笨酚,室温下振荡30分钟, 静止5分钟,取上清液用无菌水稀释10倍。同时另取土 样5g,不加热和笨酚处理,余步骤同上,作为对照。
实验一 放线菌的选择分离与计数
一 教学要求
放线菌有多种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 蛋白质、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很多产物在农业、 医疗、食品及国防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学习从土壤等环境中分离放线菌
精选ppt
1
二 实验原理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放线菌,但主要是链霉菌,链 霉菌以外的其他放线菌,如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 诺卡氏菌等,它们是生物活性物质重要的产生菌。但 往往由于样品中稀有放线菌的数量太少,常规的分离 方法很难得到。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培养基 添加重铬酸钾的方法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用干热 和苯酚处理减少链霉菌数量的方法,可以分离得到更 多种类的放线菌。
(2)注意在培养基中添加重铬酸钾适量
精选ppt
6
六 思考题
请设计一种分离稀有放线菌的实验方案
精选ppt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精选ppt
2
三 材料与器材
菜园土或林地土,自然风干,备用。 0.1% 重铬酸钾溶液,1% 苯酚,高氏1号
培养基。 水浴锅等。
精选ppt
3
四 操作步骤
取样及预处理
1、来源:土壤中放线菌最丰富,品种齐全。可以筛选新的放线菌。 从堆肥或过热的材料中如干草或蔗渣中可分离到大量的嗜热放线 菌,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分离到嗜碱性的和嗜酸性的菌种。

分离放线菌实验报告

分离放线菌实验报告

分离放线菌实验报告分离放线菌实验报告一、引言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环境中的细菌,具有丰富的代谢能力和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能力。

为了研究放线菌的多样性和潜在应用价值,本实验旨在从土壤样品中分离放线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初步评估。

二、材料与方法1. 样品采集:从不同地点的土壤中采集样品,保持样品的新鲜度和原生态。

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稀释,以获得适合分离放线菌的浓度。

3. 分离放线菌:将样品分别涂布在含有富集放线菌所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然后进行孵育。

4. 鉴定放线菌:观察培养基上出现的菌落形态和颜色等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菌落进行进一步鉴定。

5. 鉴定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对菌株进行初步分类。

使用生化试剂和生理特性测试进一步鉴定放线菌的代谢能力和特性。

三、结果与讨论经过培养和鉴定,我们成功地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多个放线菌菌株。

根据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的观察,我们初步将这些菌株归类为链霉菌属、链霉菌属和新链霉菌属等。

进一步的鉴定工作表明,这些放线菌菌株具有多样的代谢能力和特性。

其中一些菌株显示出产生抗生素的能力,这对于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具有潜在意义。

另外,一些菌株还表现出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这可能与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有关。

通过对放线菌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研究,我们初步了解了这些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然而,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这些放线菌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四、结论本实验成功地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多个放线菌菌株,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和评估。

这些放线菌菌株具有多样的代谢能力和特性,包括抗生素产生和重金属耐受性等。

这些发现为放线菌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并为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和药物提供了潜在的资源。

然而,本实验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了解放线菌的多样性和潜力。

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放线菌资源,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放线菌的筛选-分子

放线菌的筛选-分子

放线菌的筛选、分离与鉴定姓名:王国兴学号:xs139003放线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存在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种类繁多,代谢途径多样,是一类用途广泛的生物资源。

在已经发现的抗生素中,有80%的抗生素来自于放线菌,因而放线菌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

过去由于技术的制约,用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菌体某些化学成分等方法分类及鉴定菌株,至今任然沿用,但是方法存在局限性。

近些年来,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放线菌的应用前景不可限量。

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我们可以对放线菌进行细致的分类。

目前分类方面一般采用的做法是除了需要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实验外,还要进行核酸序列或氨基酸序列的测定,其中相当有效的分类鉴别方法之一是采用PCR扩增16S rDNA进行序列分析。

对16S rDNA进行研究,一般的步骤是:(1)提高基因组DNA;(2)用λ噬菌体制备鸟枪DNA文库;(3)用16S rDNA特异性探针性筛选;(4)从含有16S rDNA的克隆中进行测定;(5)比较、分析序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类放线菌的筛选、分离与鉴定的方法。

1.材料采集样品,用高氏一号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KNO3 0.1%、K2HPO4 0.05%、MgSO4 0.05%、FeSO4 0.001%、重铬酸钾0.01%,用海水1000mL配制,调节其pH7.2~7.4;医用抗生素药敏纸片、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等。

)或燕麦琼脂( ISP-3)(燕麦粉20.0g,微量盐溶液1.0ml,琼脂15g,蒸馏水1.0L,pH7.2)或放线菌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0g,糊精25g,燕麦粉20g,棉籽饼粉10g,鱼粉5g,糖蜜5g,干酵母2g,碳酸钙3g,蒸馏水1.0L)或LB培养基(胰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钠10g,蒸馏水1.0L,pH7.0)或PDA培养基(马铃薯浸提液500ml,葡萄糖10g,琼脂7.5g)进行培养。

红树林土壤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分类鉴定的开题报告

红树林土壤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分类鉴定的开题报告

红树林土壤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分类鉴定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红树林是在盐水海岸岩石上生长的一种特殊植被,具有独特的环境条件和生物多样性。

其土壤含有大量的盐分、重金属和有机质,是一种充满挑战性的生态系统。

研究红树林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特殊代谢产物,对于理解这种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和生化学基础,以及寻找具有药用和农业价值的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

而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内的微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用潜力,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和工业领域。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红树林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并进行分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提供基础。

二、研究内容1、红树林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利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如平板培养、土砂平板法、稀释平板法和筛选法等,从红树林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不同类别的放线菌,如链霉菌、放线菌、细菌素菌等。

并采取生理生化和基因技术等方法确定其菌株的特征。

2、菌株生产代谢产物利用发酵法对分离得到的稀有放线菌进行培养,并利用液相层析技术等方法分离得到主要的次级代谢产物。

并采用质谱分析技术对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和结构表征。

3、放线菌群落结构及差异分析通过16S/18S/ITS rDNA的扩增和测序,对红树林土壤中的放线菌菌群落结构及组成进行深入分析,并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放线菌群落的差异。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本研究可以有效地分离与红树林区域土壤中稀有的放线菌,利用生理生化和基因技术等方法对其种类进行分类鉴定,为进一步进行相关应用提供了基础。

同时,通过对红树林土壤中放线菌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物的分离与鉴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红树林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化代谢规律,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预期结果包括分离到稀有的放线菌株,鉴定、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并对红树林土壤中放线菌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样品采集与处理:收集红树林区域的土壤样品,并进行过滤、稀释等处理。

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实验器材:1.⼟壤材料 5 ---10cm 处⼟壤,放于采集袋中带回实验室。

2.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Ⅰ号培养基( w /v))可溶性淀粉2%,KNO3 0. 1%,NaCL 0. 05%,K2HP04 0. 05%,MgSO4 0. 05%,FeSO4 0. 001%,琼脂2% 3.溶液和试剂(1) 20% ⽢油( 2) 0. 1%美蓝 A 液: 美蓝0. 3g ,95% ⼄醇300ml;B 液: 0. 01% KOH 100ml 混合A 和B 液即成⾰兰⽒染液3( 1) 结晶紫染⾊液: 甲液结晶紫2g,95% ⼄醇20ml;⼄液草酸铵0. 8g,蒸馏⽔80ml。

甲⼄液先分别溶解,然后混合在⼀起,过滤除去残渣后装⼊滴瓶中备⽤。

( 2) 碘液: 碘1g,碘化钾2 个,蒸馏⽔100ml 先取少量蒸馏⽔加⼊碘和碘化钾,使碘完全溶解后再加⼊全部蒸馏⽔,分装于滴瓶中备⽤。

( 3) 复红酒精溶液: 碱性复红0. 4g,95%⼄醇100ml,溶解装⼊滴瓶备⽤。

4.仪器和其他⽤品⽆菌纸、带玻璃珠的三⾓烧瓶、1ml⽆菌吸管、⽆菌试管、⽆菌培养⽫⼀.⽬的要求:1. 掌握倒平板的⽅法和常⽤分离纯化微⽣物的基本操作。

2. 初步观察⼟壤中放线菌菌落形态。

3. 初步了解掌握微⽣物分类的基本⽅法。

⼆.实验原理:放线菌在⾃然界中主要⽣存于陆地和淡⽔中,⼟壤为这类微⽣物的主要习居场所,⽆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其他地⽅繁多。

在中性或偏碱性的⼟壤和有机质等丰富的⼟壤中较多。

放线菌以孢⼦和菌丝⽚段的形式存在于⼟壤,每克⼟壤内含有数万、数⼗万的孢⼦。

放线菌的⽣活史和形态特征放线菌的孢⼦和孢囊孢⼦在适宜的环境下吸收⽔分,膨胀萌发,⽣出芽管1 -3 个,芽管伸长长出分枝,分枝越来越多,形态菌丝体。

因其菌丝体在培养基内,即基内菌丝或称营养菌丝体。

基内菌丝体⼀般没有横隔,由于菌丝体长⼊培养基内和培养基表⾯,并纠缠在⼀起形成密集的菌落,所以⽤接种针将整个菌落培养基挑起⽽不破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t g n si a t n o h e a ae a e a t o c t st c e ih a c l、 cl s s b i s S e h l c c u u e sa d n a o it ci ft e s p r td rr ci my e e o Es h rc i oi Ba i u u t i 、 tp y o o c s a r u n c o n l l As e gl s n g r h e u ti d c td t a h r e f t e q a t y o a e a t o c ts o i e e t v g t t n i p r i u i e . e r s l n iae h t t e o d r o h u n i f r r c i my ee f df r n e e ai s l T t n o co p ds i r p e ol >me d w s i a oi n s n y s i h r e ft e q a t y o a e a t o c tso i e e tp er a me t a o ol e l a d o l e od ro u n i fr ci my ee fd f r n r t t n > a ;t h t r n f e t h ol s mp e s n t r la rd yn > c e c l t a me t f r a e d yn r ame t T e e a e e g t s an a e o t e s i a ls i a u a i r i g h mia r t n > u n c r i g te t n . h r r i h t i s r r e r
d f r n r t a me tt h ols mp e n a i g ih b t ro o . h l f a e i u in i u e o me s r h i e e tp er t n t e s i a ls a d h vn n i i rn t T e si o p rd f so s s d t a u e t e e o o p p f
草 甸 土> 沙土 ; 样不 同的预 处理 后稀 有 放 线 菌 的检 出 中, 风 土 自然 风干 > 学 处理 > 干 处理 : 化 烘 土
壤 共有 8个 菌株对 指 示菌有拮 抗 作 用 , 中 3株 具有进 一 步研 究的 价值. 其
关键 词 : 有放 线 菌 ; 离; 抗作 用 稀 分 拮 中图分类 号 : 3 .3 Q 9 9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4 4 4 ( 0 0 0 — 15 0 1 7 — 9 2 2 1 )2 0 8 — 3
a t o c t sw ih h v n a o it cin t e i dc t r a d t re o e i wot y o r e t d . ci my e e h c a e a t g nsi a t o t n ia o , n h e ft m r ff t rsu y n c o h h s h u h
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抗菌筛选
范 丽 霞 . 郑 继 平
C 南大 学 食 品学 院微 生物实 验 室 , 南 海口 502 ) 海 海 72 8
摘 要 : 通过 对海 南不 同植被 的 土壤 、 土样 不 同的预 处理 方 式及 抑制 剂 的有 无对 稀有 放 线 茵进 对 行 分 离、 筛选 出 5 7株稀 有 放 线 菌 , 用纸 片扩 散 法 测定 它 们对 大肠 杆 菌、 使 枯草 芽胞杆 菌、 黄 色 金 葡 萄球 菌 、 黑曲 霉的拮 抗 作 用. 果表 明 , 不 同植 被 土壤 分 离的稀有 放 线 茵数 量 上看 , 作 土> 结 从 耕
第2 3卷第 2期
21 0 0年 6月
海 南师 范大 学学 报( 自然 科 学版 )
Junl f H ia oma U iesy N trl cec ) o ra o an nN r l nvri ( a a S i e t u n
Vo12 . .3 No2
Jn 2 1 u . 00
Ke r y wo ds:aea t o ct ;slt n;na o i i cin rr ci my ee ioai a tg ns ca t n o t o
Ab t a t I e p p r eg t 7 s an a c n m c ts y i l i o e H i a ol f iee t e ea o 、 s r c : t a e , e 5 t isrr a t o y ee o t nf m t a n si o f rn g tt n nh w r e i b s ao r h N df v i
I o a i n a d S r e i g o t g n si r tn m y e e s l to n c e n n fAn a o itc Ra e Ac i o c t s
F ii AN Lxa,ZHENG Jp n iig
( co i oyL b r oy F o ol eo ia nvri , i u 7 2 8 C ia Mirbo g a oa r ,odC l g Ha nU i st Ha o 5 0 2 ,hn ) l t e f n e y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