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的分离

放线菌的分离
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五: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学时:5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放线菌;初步掌握药用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和操作技术。了解不同生境条件中土壤放线菌的种类与数量。

二、实验内容

筛选放线菌永远是新抗生素研究的课题之一。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抗生素约有80%来自于放线菌。土壤中放线菌最丰富,品种齐全。通常情况下,放线菌在比较干燥、偏碱性、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数量居多。随着地理分布、植被及土壤性质的不同,放线菌的种类、数量和拮抗性也各不相同。从堆肥或过热的材料中如干草或蔗渣中可分离到大量的嗜热放线菌,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可分离到嗜碱性的和嗜酸性的菌种。土壤中含有的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人们通常将除链霉菌以外的其它放线菌统称为稀有放线菌,如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诺卡氏菌等,它们是生物活性物质重要的产生菌。但往往由于样品中稀有放线菌的数量太少,常规的分离方法很难得到。

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培养基添加重铬酸钾等方法可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以提高放线菌的获得率。用干热和苯酚处理可减少链霉菌数量和比例的方法,可以分离得到更多种类的放线菌。

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稀释法、弹土法、混土法和喷土法等,本实验主要采用稀释法来获得放线菌。

注:从土壤中分出的放线菌要进一步鉴别是否为抗生菌。首先应根据筛选目的确定试验模型,然后利用培养基平板进行拮抗性测定。常用的方法有琼脂块法和滤纸片法。其主要依据是扩散原理,即观察在抗生菌周围是否会出现明显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和透明度则表明了该菌株抗菌活性的强弱。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原理一:稀释涂布平板法;如图1。

原理二: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原理三:向培养基添加适量的重铬酸钾能抑制其他细菌、真菌的生长,但不

影响放线菌的生长。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根据本实验的特点、要求和具体条件,采用“采用集中授课形式,分组试验进行”的组织运行模式。

图1 稀释涂平板法示意图

五、实验条件

试剂与仪器

试剂:可溶性淀粉、KNO3、K2HPO4·3H2O、NaCl、FeSO4·7H2O、MgSO4·7H2O、琼脂、盐酸、氢氧化钠、pH试纸、重铬酸钾

仪器:微波炉、电磁炉、干燥箱、玻璃涂铲、50或100mL量筒(灭菌)、90mm培养皿(灭菌)、1或2mL移液管(灭菌)、标签纸、小玻璃珠(灭菌)、洗耳球。

培养基:高氏1号合成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 g,KNO3 1.0 g,K2HPO4·3H2O 0.5 g,NaCl 0.5 g,FeSO4·7H2O 0.01 g, MgSO4·7H2O 0.5 g,pH:7.2—7.4,琼脂20 g,水1000 mL,分装,高压湿热灭菌。

培养基制备过程(授课教师准备):称取一定量可溶性淀粉,放入装有少量水的小烧杯中,用玻棒将淀粉调成糊状,再加入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继续加热,使可溶性淀粉完全溶化。再称取其他各成分依次溶解。对微量成分FeSO4·7H2O可先配成高浓度的贮备液后再加入,方法是先在10ml水中加入0.1g 的FeSO4·7H2O配成0.01g/ml母液,再在1000ml培养基中加入1ml的0.01g/ml 的贮备液即可。待所有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调节pH、分装、包扎、湿热灭菌。

土样:从校园各处采样。要求学生到不同生境、不同深度土壤中取样,如:塘泥、森林、苗圃、路边菜园土或林地土,适量、自然风干,待用。

六、实验步骤

土样基本处理:每处理随机取不同土壤约100 g,自然条件下风干,颜色由深变浅后碾碎,过孔径为840 μm(20目)的土壤筛(或人工挑取较大的石粒或土块)。用无菌的报纸将土样包好(单层),放到电热鼓风干燥箱中,60℃干热处理1h。(教师在课堂讲授前先指导学生完成该步骤的实验)

倒平板:将装有灭好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的三角瓶直接置于微波炉中加热溶解(视情况定加热时间,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掌握好加热的时间)、冷却后倒平板,每皿约20 mL。待充分冷却后用于涂布。

称取待测样品10.0 g(盛放于灭菌纸中),放入装有90 mL无菌水的250 mL 三角瓶中,充分振荡10 min,即配成10-1稀释度的土悬液;用移液管量取1mL 稀释度为10-1的土壤悬浮液于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即配成10-2稀释度的土壤悬浮液,按此法依次配成10-3,10-4稀释度的悬浮液。

用平板表面成菌落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将配好不同稀释度(10-2,10-3,10-4)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0.2 mL土壤悬液接种在不同的稀释度编号的平板上,每个处理重复2次,用无菌刮铲将菌液在平板上均匀涂开,每个稀释度用一个刮铲,如果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涂布,可不用换刮铲。将涂好的平板置于操作台面上20~30 min,使菌液充分渗透于培养内,然后将平板倒放,置于28 ℃条件下恒温培养至长出菌落开始计数,观察。

每组在每个浓度两个平板分两种处理:一组无需向高氏一号培养基中加入0.5%重铬酸钾溶液,直接置于微波炉中加热溶解、冷却后倒平板;另一组需向已加热溶解并冷却至60℃高氏一号培养基中加入1.5 mL 0.5%重铬酸钾溶液,充分摇匀后倒平板。

七、思考题与作业

1.不同生境土壤放线菌的多样性?(由授课教师指导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这一

项作业)

2.土壤中(湿重)放线菌的数量与培养特征描述。

3.基于本次实验的基础,请设计一个从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的试验。(简要

说明即可)。

八、实验报告

按规范格式写出实验报告(实验顺序、名称、姓名、学号、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实验结果与记录、思考题、注意事项)

本实验还要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实验现象。

九、注意事项

添加重铬酸钾要适量;

注意涂平板的方法;

3天和5天后请记住观察实验结果。

十、实验现象

1、土样基本处理:随机取不同土壤约100 g,自然条件下风干,颜色由深变浅后碾碎,过孔径为840 μm(20目)的土壤筛(或人工挑取较大的石粒或土块)。用无菌的报纸将土样包好(单层),放到电热鼓风干燥箱中,60℃干热处理1h。

2、倒平板:将装有灭好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的三角瓶直接置于微波炉中加热溶解(视情况定加热时间,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掌握好加热的时间)、冷却后倒平板,每皿约20 mL。待充分冷却后用于涂布。

3、称取待测样品10.0 g(盛放于灭菌纸中),放入装有90 mL无菌水的250 mL 三角瓶中,充分振荡10 min,即配成10-1稀释度的土悬液;用移液管量取1mL 稀释度为10-1的土壤悬浮液于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即配成10-2稀释度的土壤悬浮液,按此法依次配成10-3,10-4稀释度的悬浮液。

4、将配好不同稀释度(10-2,10-3,10-4)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0.2 mL土壤悬液接种在不同的稀释度编号的平板上,每个处理重复2次,用无菌刮铲将菌液在平板上均匀涂开,每个稀释度用一个刮铲,如果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涂布,可不用换刮铲。

5、用平板表面成菌落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将涂好的平板置于操作台面上20~30 min,使菌液充分渗透于培养内,然后将平板倒放,置于28 ℃条件下恒温培养至长出菌落开始计数,观察。

6、五天实验结果:

开题报告 生物科学 产淀粉酶海洋放线菌的酶活性测定及发酵条件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舟山地处长江口南侧,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1°30′~123°25′,北纬29°32′~31°04′之间,地理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特别是舟山海域潮间带,所谓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由于潮间带的特殊性质使得潮间带微生物环境中生长的放线菌就会具有非常独特的生理生化性质,可能在它们身上发现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代谢产物。 海洋微生物包括海洋细菌、海洋真菌和海洋放线菌等,是一个正在开发的重要生物资源。海洋环境独特,具有高压、高盐、低营养、低温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中海洋微生物种类约为陆生微生物的20倍以上,代谢途径不同于陆地微生物,因此,可以产生多种新的物质。目前各国已经从海洋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中分离到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可大致分为:1、抗生素: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寻找新抗生素的重要来源。其中海洋放线菌始终是研究和开发的前沿。头孢菌素C、P、N,硫酸小诺霉素就是由海洋放线菌分泌产生并已得到临床应用的抗生素[1]。2、抗肿瘤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蕴含丰富的结构新颖的抗肿瘤代谢产物,国内外已经从海洋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体内分离到多种抗肿瘤活性物质[2]。3、毒素:海洋生物毒素一直是海洋活性物质研究的焦点之一。目前发现,许多海洋生物毒素的真正来源是海洋中游离的或附生在海洋生物上的海洋微生物所产生。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河豚毒素(TXX)。4、酶制剂:由海洋微生物生产的酶制剂,在生物技术和工业应用中已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蛋白酶,淀粉酶,热稳定酶等等。 淀粉酶(amylase) 是能够催化淀粉水解转化成葡萄糖、麦芽糖及其它低聚糖的一群酶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EC3.2.1.1)从淀粉糖链内部水解1,4-α-D-葡萄糖苷键,广泛应用于燃料乙醇、淀粉糖浆、传统酿造、食品加工、纺织退浆等行业,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迄今为止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品种之一.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淀粉酶不仅需要活力

薄层色谱自显影法分离检测海洋放线菌T-2-3中抑菌成分 目的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方法对北极海洋放线菌T-2-3提取物的抑菌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孔树脂对该放线菌活性成分进行富集,并针对活性成分进行薄层生物自显影检测。结果经检测,Rf 0.40的点为活性化合物。结论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是一种快速分离检测抑菌成分的实验手段。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timicrobial components in extracts of Arctic Marine actinomycetes T-2-3 by TLC bioautography. MethodsThe active fraction was extracted by macroporous resin, and detected by TLC bioautography. ResultsThe compoud of Rf 0.40 behav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ConclusionTLC bioautography is a fast method to isolate and detect antimicrobial activity components. Key words:TLC bioautography; Marine actinomycete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環境,表现出特异的代谢方式,同时可以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1]。目前为止,已知有22000多种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70%由放线菌产生,而10000多种抗生素由链霉菌属产生[2]。链霉菌属在放线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TLC-Bioautography)是近年来应用的一种集分离、生物活性和鉴定于一体的”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3-4]。本实验室前期从北极海底海泥沉积物中分离得到一株海洋放线菌T-2-3,经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本实验利用TLC-生物自显影法对T-2-3的提取物中的抗菌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为进一步分离纯化活性成分提供了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噻唑蓝(MTT)购自Sigma公司;替加环素、氨苄西林购自美国Amresco公司。所用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1.2方法 1.2.1 T-2-3菌株粗提物样品制备将生长良好的T-2-3斜面培养物接种至种子培养基中,180 r/min摇床,28 ℃培养3 d;然后转接于发酵培养基中,180 r/min 摇床,28℃下持续发酵5 d,收取发酵液,并用D-101大孔树脂富集,依次用水,100%乙醇梯度洗脱,洗脱部位减压浓缩得浸膏,将乙醇梯度的浸膏用甲醇溶解,制备成20 mg/mL供试样品。 1.2.2供试菌及其培养供试细菌:①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②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③临床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株、耐甲氧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实验设计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 2013级生科2班 组长:刘瑜 2013506076 组员:汤界世 2013506070 李宇秀 2013506071 于淑婷 2013506075 陈洁作 2013506079

郑国梁 2013506083 2015年10月15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采集土样的要求和方法。 2、掌握由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3、学习并掌握土壤稀释法和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4、学习并掌握抗生菌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其中的放线菌多以链霉菌为主,因此人们通常将除链霉菌以外的其它放线菌统称为稀有放线菌。一般地,放线菌在比较干燥、偏碱性、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数量居多。若以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得到的几乎全部是链霉菌。然而,当采用加热处理土样、选用特殊培养基或添加某种抗生素等方法时,均可提高稀有放线菌的获得率。由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稀释法、弹土法、混土法和喷土法等,本实验主要采用稀释法,并通过选用特

殊培养基的方法,来获得放线菌。

放线菌菌丝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组成。其菌丝体在培养基内,即基内菌丝或称营养菌丝体。基内菌丝体一般没有横隔,由于菌丝体长入培养基内和培养基表面,并纠缠在一起形成密集的菌落,所以用接种针将整个菌落培养基挑起而不破裂。基内菌丝体大部分呈黄、橙、蓝、紫、绿、徽,但也有无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时,气生菌丝体颜色较深,且较基内菌丝体粗两倍左右。气生菌丝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它上面形成孢子丝。孢子丝形状有直、波曲、螺旋、轮生之分。螺旋有松、紧、大、小之分,其螺旋的方向也有左旋与右旋之分,大多数种为左旋,少数为右旋。孢子具有不同的形状,有球形、椭球形、杆状、柱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就能看清楚。根据菌体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的这些特征即可判断出分离出的菌体为放线菌。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1、材料:土壤样品(采集生科院门前草地土壤、16号楼内花圃土壤各500g) 2、试剂:1)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0g)、硝酸钾(1.0g)、磷酸氢二钾(0.5g)、硫酸镁(0.5g)、氯化钠(0.5g)、硫酸亚铁(0.01g)、水1000ml、pH7.2-7.4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目的 1掌握放线菌的生长特性,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2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技术,纯种培养技术,以及抗生素检测等。 3掌握合成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4学习对微生物实验的中出现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重铬酸钾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

平板法。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放线菌可以产生抗生素,抑制其他菌种的生长,故可用金黄色葡萄球菌(G+)和大肠杆菌(G-)作指示菌鉴别放线菌。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 、NaCl 、K2HPO4?3H2O 、MgSO4?7H2O 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K2HPO4 ?3H2O 0.125g,可溶性淀粉5g,硝酸钾0.25, MgSO4? 7H2O0.125g, FeSO4?7H2O 0.025g,氯化钠0.125g,琼脂5g,水250ml。 配制时,先依次加入上述药品(除琼脂外)顺序溶解,加入无菌水至250ml,调节pH=7.4,再加入琼脂不断搅拌震荡至溶化后,121℃灭菌20分钟。 将6套平皿、12只试管灭菌。

第39卷 第5期 海 洋 与 湖 沼 Vol.39, No.5 2008年 9月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Sep., 2008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38号。杨文鸽,博士,教授,E-mail :yangwenge@https://www.360docs.net/doc/e017664457.html, 收稿日期: 2007-08-17, 收修改稿日期: 2007-10-25 海洋放线菌XS904分类鉴定及其发酵液 抑菌活性的研究* 杨文鸽1 楼乔明2 徐大伦1 孙爱飞1 潘云娣3 (1. 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宁波 315211; 2.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 程学院 青岛 266003; 3.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宁波 315012) 提要 采用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 序列分析方法, 对从宁波海域滩涂泥样中筛选到的一株放线菌XS904进行分类鉴定, 同时对XS904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XS904菌株为链霉菌属灰浅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ns )的变种; 经液体培养, XS904菌株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显著的抑菌活性,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0.78%; pH 纸色谱和捷克八溶剂系统纸层析结果显示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为一类中等极性的碱性抗生素, 易溶于三氯甲烷, 对温度较敏感, 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稳定。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XS904, 分类鉴定, 发酵液, 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 Q93 放线菌是抗生素等制药工业最重要的微生物资源之一。自Waksman(1943)从灰色链霉菌提取出链霉素以来, 在放线菌中已发现和分离到4000多种抗生素, 如链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井冈霉素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农业生产。当前开发研究陆栖放线菌已相当深入, 从陆栖放线菌发现新的活性物质的几率正逐渐下降, 因此从海洋微生物资源中寻找新型微生物药物成为研究的必然趋势(Adinarayana et al , 2007; Janos, 2005; Maskey et al , 2004)。据不完全统计, 自20世纪70年代东京微生物化学研究所从海洋放线菌Chainia sp.分离到抗生素SS-228Y 以来, 从海洋放线菌中发现结构新颖具有强生理活性的物质已达100多个, 其中90%以上产生于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属(林永成等, 2003)。源于链霉菌的新生理活性物质不断被发现, 新链霉菌的分离、鉴定和活性物质的筛选已成为微生物来源新药筛选工作的重要课题(Muramatsu et al , 2004; 徐平等, 2005)。 本实验室从宁波海域滩涂泥样中筛选到一株海洋放线菌XS904, 经多次传代培养证实该菌株具有稳定的生理特性。本文作者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 试验以及16S rDNA 序列相似性比较的基础上对XS904菌株进行分类鉴定, 同时对该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 旨为海洋放线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XS904 分离自宁波象山港海域滩涂海泥中。 1.1.2 供试菌 青霉(Penicillium sp.), 根霉(Rhizopus sp.), 曲霉(Aspergillus niger ),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arlsbergensis ),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 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以上供试菌均由本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1.1.3 培养基 ① 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 KNO 3 1g, NaCl 0.5g, K 2HPO 4 0.5g, MgSO 4 0.5g, FeSO 4 0.01g, 琼脂15—20g, 海水晶30g, 蒸馏水1000ml, pH7.2—7.4, 121℃灭菌20min 。② 黄豆粉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 黄豆粉15g, 葡萄糖5g, 酵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目的: 1 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 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 掌握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4 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 KNO 3、NaCI、K2HPO 4?3H 2O、MgSO 4?7H 2O、FeSO4?7H2O、琼脂。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 3 、 NaCI 、 K2HPO 4?3H 2O 、MgSO 4?7H2O 作为无机盐, FeSO4?7H2O 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h1)0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 10% 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海洋放线菌研究的新进展 3 刘妍 李志勇 33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上海 200240) 摘 要: 海洋放线菌由于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和合成新颖抗生素的能力,已经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海洋放线菌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其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分布 抗生素 研究方法 N ew R esearch Progress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3 Liu Yan Li Zhiyong 33 (M arine B iotechnology L aboratory ,S chool of L i f e S cience and B iotechnolog y , S hanghai J iao Tong Universit y ,S hanghai 200240) Abstract : Great attentions have been paid to marine actinomycetes for their particular metabolic pathway and the ability to synthesize new antibiotics.This review summarized new development on the distribution ,pharmaceuti 2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approach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K ey words : Marine actinomycetes Distribution Antibiotics Research approach 放线菌(acti nom ycetes )是一类高(G +C )%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自1875年Cohn 从人泪腺感染病灶中分离到一株链丝菌(st reptot hri x )以来,放线菌由于其拥有独特的合成多种结构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的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医药和植物保护方面的用途,已广泛用作抗细菌、抗真菌和抗肿瘤药物。现在已发现的数万种微生物来源的生物活性物质中,约有70%是由放线菌所合成的[1]。 目前分离得到的绝大多数放线菌都来源于土壤,陆生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占天然来源抗生素的三分之二以上。然而,随着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抗性的日益提高,寻找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抗生素已迫在眉睫。近20年来,从陆生放线菌中分离得到的先导化合物的数量锐减,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生境———海洋[2]。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海洋微生物无论从数量还是多样性方面来说都是巨大的。 海洋放线菌的生活环境十分特殊,如:高盐度、高压、低营养、低温及与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3]。在这些所谓生命的极限环境中,海洋放线菌已发展出独特的代谢方式[4],这不仅确保其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也提供了产生新颖抗生素的潜力[5]。因此,海洋环境将成为放线菌和放线菌代谢产物的重要新来源。下面分别从海洋放线菌的分布、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方法等角度对于海洋放线菌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介绍。 1 海洋放线菌的分布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海洋放线菌的祖先来源于陆地,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深海中有许多罕见的放线菌,这些放线菌与陆生样品中典型的放线菌有很大的不同[2,6,7]。 海洋放线菌主要包括链霉菌属(S t reptom yce 2tes )、小单孢菌属(M icromonos pora )以及红球菌(R hodococcus )、诺卡氏菌(N ocar di a )、游动放线菌(A cti nopl anetes )等稀有属种[8]。海洋放线菌主要 收稿日期:2005206221  3基金项目: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资助(2002AA628080,2004AA628060)及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04QMX1411)和上海 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刘妍(1981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33通讯作者:李志勇,Tel :021*********,E 2Mail :zyli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7664457.html,  生物技术通报 ?综述与专论? B IOTEC HNOLOGY BULL ETI N 2005年第6期

放线菌筛选的一般方法 摘要: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其数量仅次于细菌。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关键词:放线菌筛选微生物 1 放线菌的情况 放线菌(Actinobacillus)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是一群革兰氏阳性、高(G+C)mol%含量(>55%)的细菌。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放线菌只是

海洋放线菌—药物开发的新兴资源 蔡超靖, 丁彦博, 单越琦, 穆云龙 (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河北省工业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石家庄 050015) 摘 要:近些年,海洋放线菌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海洋放线菌在分离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通过传统筛选方法分离得到的生物活性代谢物,以及在与新化合物相关的基因挖掘和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方面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海洋放线菌; 活性代谢产物; 基因组学; 异源表达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12)01-0022-08 Marine Actinomycetes -an Emerging Resource for the Drug Discovery Cai Chao-Jing , Ding Yan-Bo , Shan Yue-Qi , Mu Yun-Long (New Drug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of North China Pharmaceutical Group Corporation, National Microbial Medicine Engineering & Research Center, Hebei Industrial Microbi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Shijiazhuang 050015)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the new drug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were paid on marine actinomycetes recently. This review highlights achievements in the isolation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some examples of bioactive metabolites identi ?ed by traditional screening, and presents new progress in the ?eld of genome mining leading to the discovery of novel compounds and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 Key words :marine actinomycetes ; bioact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 ; genomics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收稿日期:2011-11-15 作者简介:蔡超靖,工程师, 研究方向:微生物来源的新药筛选。 放线菌是革兰阳性细菌,能产多种活性化合物,从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和筛选陆生放线菌,得到许多重要的抗菌药物(两性霉素B ,红霉素,万古霉素),抗癌药物(柔红霉素,博莱霉素,丝裂霉素)和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但近几年由于分离和筛选方法的限制,导致发现的化合物重复性高,人们转而开始研究极端生境微生物[1],以期发现新属种与新化合物。目前已经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到了许多结构新颖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因此开发海洋放线菌资源,寻找新型活性先导化合物成为 当前的研究热点[2]。1 海洋放线菌及其分离技术 海洋放线菌的分离早在1969年[3]就开始,但由于与陆生放线菌的分离方法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未得到新的属种。随着采样和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许多海洋固有放线菌实现分离培养,海洋环境成为新的放线菌和新天然产物的来源。Fenica 和Jensen [4]从热带太平洋海域发现了包括嗜盐产孢菌属Salinispora (MAR1类群)和海孢菌属Marinispora (MAR2类群)在内的至少13个海洋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4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 、NaCl 、K2HPO4?3H2O 、MgSO4?7H2O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用) 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pH7.2~7.4。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112℃灭菌20分钟。 2.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待测样液的制备 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 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土样取回后应尽快投入实验。 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并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10~20min,使土样中的菌体、芽孢或孢子均匀分散,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静置30s。另取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3支,编号10-3、10-4、10-5。用无菌吸管无菌操作取10-2浓度的土壤悬液1ml并加入编号10-3的无菌试管中,并吹吸吸管2~3次,使与9ml水混匀,即为10-3浓度的土壤稀释液。依此类推,直到稀释至10-5的试管中(每个稀释度换1支无菌吸管)。稀释过程需在无菌室或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2)稀释倒平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 取2支1毫升移液管分别从10-5、10-4菌悬液中吸取1毫升菌悬液,分别注入编号10-5、10-4的培养皿内。将温度为45~50℃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倒入上述各培养皿内,轻轻旋转使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凝固后,将培养皿倒扣放置在温暖处(28℃左右),每天观察培养基表面有无微生物菌落。(3)涂布平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 取2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4、10-5)、组别、姓名、操作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掌握从土壤稀释分离、划线分离各类微生物的技术。 2.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3.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 4. 学习平板菌落计数法。 二、实验原理 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定的稀释,使微生物的细胞(或孢子)尽量呈分散状态,选用有针对性的培养基,在不同温度、通风等条件下培养,让其长成一个纯种单个菌落。 要想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还需提供有利于该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见表2-1所示。 表2-1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和培养要求 样品来源分离对象分离方法稀释度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 /℃培养时间/d 土样细菌稀释分离10-5,10-6, 10-7 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 土样放线菌稀释分离10-3,10-4, 10-5 高氏1号28 5~7 土样霉菌稀释分离10-2,10-3, 10-4 马丁氏琼脂28~30 3~5 面肥或土样酵母菌稀释分离10-4,10-5, 10-6 马铃薯葡萄糖28~30 2~3 细菌分离平 板 细菌单菌落划线分离10-2 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 三、实验材料 1. 菌源土样 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制平板和斜面),见附录Ⅲ。 3. 无菌水 250 mL锥形瓶,每瓶装99 mL无菌水(或95mL为分离霉菌用),内装10粒玻璃珠。 4.5 mL无菌水试管(每人5~7支)。 4. 其他物品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无菌玻璃涂棒(刮刀),称量纸,药勺,橡皮头,10%酚溶液。 (一)系列稀释平板法 1. 取土样 选定取样点,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杂物,装入已灭过菌的牛皮纸袋内,封好袋口,并记录取样地点、环境及日期。同时取10~15g,称重后经105℃烘干8h,置干燥器中冷却后再次称重,计算含水量。土样采集后应及时分离,凡不能立即分离的样品,应保存在低温、干燥条件下,尽量减少其中菌种的变化。 2. 制备土壤稀释液 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充分振荡,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悬液0.5mL于4.5mL无菌水试管中,用移液管吹吸三次,摇匀,此即为10-3浓度。同样方法,依次稀释到10-7。稀释过程需在无菌室或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

药物生物技术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2011,18(6):559 562 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蒽环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马毅敏,陆园园,邢莹莹,奚涛*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是抗肿瘤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到很多新化合物,其中许多结构新颖的蒽环类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抗肿瘤活性。文章对近年来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得到的蒽环类代谢产物进行了归纳,并展望今后海洋天然产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海洋放线菌;蒽环类化合物;抗生素;抗肿瘤活性 中图分类号Q51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915(2011)06-0559-04 海洋放线菌作为海洋微生物中一个重要的类别,被认为是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重要的来源。据报道大约有23000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由微生物产生,其中超过10000个化合物由放线菌产生,即所有微生物来源的活性代谢产物,45%来自于放线菌。根据不完全统计,在21世纪分离自海洋放线菌的新型化合物的数量是上个世纪的两倍还要多。跟陆生放线菌一样,海洋放线菌也将成为医药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的微生物来源。 微生物代谢产物是最重要的肿瘤化学治疗药物[1],它们最早出现在1940年,海洋放线菌中,大部分的化合物由链霉菌属产生,其中许多次级代谢产物都是有效的抗生素。备受关注的抗生素有:放线菌素D,多柔比星、柔红霉素、丝裂霉素、博莱霉素和平阳霉素、烯二炔类抗生素力达霉素等。其中多柔比星,柔红霉素等蒽环类抗生素是最有效的抗肿瘤化合物,比其他的化学治疗药物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各种癌症[2]。它们被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包括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以及肺癌[3]。 1海洋放线菌来源的蒽环类化合物 蒽环类化合物都拥有醌类的骨架,由芳香环状结构组成的刚性平面再通过一个氧-糖苷键连接一个氨基糖[4]。蒽环类化合物是通过插入DNA双链,形成复合物来抑制DNA或者RNA的形成。它们也能通过拓扑异构酶Ⅱ触发DNA的降解,最终引起细胞凋亡。它们的不良反应是呕吐和具有心脏毒性,心脏毒性会部分限制这类化合物的效用。 第一个被成功发现的蒽环类抗生素是1966年的柔红霉素,由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peucetius中分离得到。阿霉素在1967年被发现。在柔红霉素和阿霉素之后,一系列半合成的化合物(如伊达比星和表柔比星)诞生了并且进入了临床应用。表柔比星在1999年通过FDA认证,在化学治疗过程中要优选于多柔比星,因为它表现出更少的副作用。表柔比星的糖的4位碳上有一个独特的空间取向,这可能决定了它快速的功效及较少的毒性。表柔比星最早用于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肺癌和淋巴癌。戊柔比星是多柔比星的半合成类似物,在1999年作为化学治疗药物,用于治疗膀胱癌。 近年来许多蒽环类化合物及蒽醌类物质展现出很好的生物学活性,如抗真菌活性,抗病毒活性,抗肿瘤活性以及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活性。很多新型的蒽环类抗生素及醌类物质成功的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出来,见表1。 Lomaiviticins A和Lomaiviticins B分离自一株嗜盐放线菌(LL371366)[5]。这两个化合物都被证明具有较强的DNA损伤活性,而且Lomaiviticins A能够裂解双链DNA,对许多肿瘤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活性。这两个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表现出了有效的抗菌活性。 Komodoquinone A及Komodoquinone B分离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KS3,其中Komodoquinone B是Komodoqui-none A的苷元[6]。Komodoquinone A是一个特有的蒽环类抗生素,其结构中有一个未知的氨基糖连接在4位碳上,而不是连在我们普遍知道的蒽环类抗生素的7位碳上[7]。研究发现Komodoquinone A在浓度为1μg/mL时,能够诱导成神经瘤细胞(Neuro-2a)分化。以Komodoquinone A治疗癌症时,能在G1期就阻止Neuro-2a细胞分裂,这些数据表明连在4位碳上的氨基糖对于Komodoquinone A在神经细胞中的作用十分重要[8]。 955 收稿日期:2011-03-28修回日期:2011-05-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81001395)。 作者简介:马毅敏(1985-),女,汉,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研究。E-mail:zdj123727@https://www.360docs.net/doc/e017664457.html,。*通讯作者:奚涛,男,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xi_tao18@https://www.360docs.net/doc/e017664457.html,。

放线菌资料的总结 放线菌资料的总结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在显微镜下,放线菌呈分枝丝状,我们把这些细丝一样的结构叫做菌丝,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似,小于1微米。菌丝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 根据菌丝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放线菌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链霉菌属是放线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特征最典型的类群,其形态如下图所示。 下图:链霉菌的一般形态和构造(模式图) 正文: 放线菌是怎么生长的,需要什么条件,我指的不是培养基,而是在植物体内。植物内生放线菌在植物的韧皮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缝隙有生长,分离植物的内生菌通常在这两个部位可以分离到。主要是靠植物组织提供营养,有很多内生菌能够分解纤维素作为炭源,无机盐和氮源可以由植物组织中的无机盐和含氮物质获得,他们在植物中生长很缓慢。 通常来说,植物或者植物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时间越长内生菌的种类和数量越多,你如果要分离可以选择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 植物器官粉末中会有放线菌存在吗?干燥的,经辐射灭菌后的粉末会把放线菌杀死吗?适宜的条件还会长出菌吗? 辐射灭菌和50-60度的干燥都不能杀死所有的放线菌。 另外植物当中不只有放线菌,植物的内生菌大多数是真菌,有的内生真菌产生孢子能够抵御不良环境,生存能力很强。 如果你是做植物组织化学可以采用高温处理,杀死植物当中的微生物,再分析植物组织的成分。如果你要的成分不能高温处理,可以用容易挥发的消毒剂处理植物样品,杀死微生物然后,在无菌环境下使消毒剂挥发。建议你采用75%乙醇。如何分离内生菌?

目前内生菌的分离主要还是表面消毒,建议你最好不要把植物组织研磨成粉末。可以将组织用75%乙醇表面消毒,在无菌室中的超净台中将植物组织吹干,用消毒的手术刀,把植物组织切割成0.5*1cm的小块。直接把组织块接入培养基,同时将组织小块在空培养基中滚动,然后取出,作为对照平板。如果对照平板有菌长出,说明消毒不彻底,如果对照平板无菌生长,说明消毒彻底。(将菌回接以后菌能够在植物中生长,不能准确说明该菌就一定是内生菌。只是有一些人的推测,并不具有权威性。而且对于大多数植物回接不实际。) 请问在用金标法检测霍乱弧菌的时候,怎么样才能确定细菌的浓度已经达到最低检测限1000000/ml? 1.梯度稀释,平板培养,计算单菌落数 2.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密度,制定标准曲线;测定某一光密度下的菌体浓度 3.比浊 荧光染色技术最准确 稀释---甲醛固定(可放置起来,以后一起分析)---过滤到核孔滤膜0.22---丫叮橙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计数--或者数码相机照相---相关软件分析,可快速大量计数 缺点是所有细菌--不分死活 另外还有一种专门检测活菌数的荧光计数 我手头上的一株放线菌因暂不应用而予以保存(砂土管、液体石蜡),历时半年,现给以复活,所得菌落皆呈衰败样。试问各位高人,如何补救? 关键不知道你的放线菌是不是真的退化了,放线菌的退化表现主要有:在斜面上多次传代后产生“光秃”现象等,从而造成生产上用孢子接种的困难;还有菌种的代谢活动,代谢产物的生产能力或其对寄主的寄生能力明显下降。 如果是真的退化了,可以对其进行复壮。具体的菌种的复壮措施如下:纯种分离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平板法或涂布法均可。把仍保持原有典型优良性状的单细胞分离出来,经扩大培养恢复原菌株的典型优良性状,若能进行性能测定则更好。还可用显微镜操纵器将生长良好的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出来,经培养恢复原菌株性状。复壮好的菌株可以继续保存。 还有一种可能会不会是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问题,如果培养基中缺少某中元素,

实验十二土壤中产抗生素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从土壤中分离产抗生素的放线菌。 2、抗生素产生菌的抗菌谱测定。 3、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 许多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均由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产生。微生物大量存在与土壤中,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可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产抗生素的放线菌经液体培养后,其分泌的抗生素存在于离心所得的上清液中,可采用微生物的抑菌试验进行检测,从而筛选到所需的抗生素产生菌。 实验材料: 1、土壤菜园土。 2、实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8h培养物。 3、培养基淀粉琼脂和淀粉液体培养基。 4、其它 10%的酚、牛津杯、灭菌生理盐水、接种环、无菌涂棒、酒精灯、无菌吸管等。 实验方法: 一、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配制淀粉培养基 配方一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克;硝酸钾 0.1克;磷酸氢二钾 0.05克;氯化钠 0.05克;硫酸镁 0.05克;硫酸亚铁 0.001克;琼脂 2克水 100毫升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毫升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毫升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调整pH值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配方二面粉琼脂培养基 面粉 60克;琼脂 20克;水 1000毫升 把面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到500毫升,放在文火上煮30分钟。另取500毫升水,放入琼脂,加热煮沸到溶解后,把两液调匀,补充水分,调整pH值到7.4,分装,灭菌,备用。 2、土壤悬液梯度稀释 (1)将5.0g土壤加入到50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震荡10min制备土壤悬液。(2)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9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10倍稀释。

实验讲义5 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分离方法 取土样时最好选取如花坛等地方的土样,去掉表层5~10cm的土壤后取样。 放入100ml三角瓶中,加入30ml水,常压加热至水沸腾后维持20min,取出,置28-37摄氏度培养24-48h,液面则产生黄白色皮膜。 用接种环取皮膜适量于无菌水中分散,稀释涂布于蔗糖豆芽汁琼脂平皿,置28-37摄氏度培养24-48h,挑取典型菌落。 实验6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实训) 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4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 、NaCl 、K2HPO4?3H2O 、MgSO4?7H2O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用) 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pH7.2~7.4。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112℃灭菌20分钟。 2.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待测样液的制备 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 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土样取回后应尽快投入实验。 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并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10~20min,使土样中的菌体、芽孢或孢子均匀分散,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静置30s。另取装有9ml无菌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