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的分离

合集下载

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综述

放线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综述
任 何洗 涤剂 和螯合 剂 的好 。胆酸 钠 、 a N 离子 交换 树 /  ̄ 1l ,j t P G的分散 效果 最好 , 别 比仅加 入胆 酸钠处 理 的放线 菌 E 分
1 样 品来 源的选 择
绝 大多 数 的放 线菌 来源 于土壤 。但近 年来 , 们将 人 目光投 向各 种生境 放 线 菌 的分 离 , 括海 洋 放 线 菌 、 包 极 端 环境 放线 菌 、 内生 放 线 菌¨ 沙 漠 土 壤 等 。分 离 。、 放 线菌 新生 态 系统 调 查 对 于发 现 新 的放 线 菌 以及 最终 发
Ab t a t T i a t l n r d c s s v r l ee t e ioa in me h d o c in c t s i e e t y as ic u ig s mp sr c : h s ri e ito u e e e a c s lc i s lt t o s fr a t my ee n r c n e r , n l d n a l v o o
菌落数 高 1. %和 89 。 12 .%
范丽霞 等 对最有 利 于土壤 放线 菌分 离 的 r 然 I l 时 间展 开 了研究 。研究 结果 表 明 : 土样 放置 7d和 2 ld均
及 加热 与化学 物质 预处 理土样 对放 线 分 离效 的 影响 ,
以期 提 高放线 菌检 l 率 。采 用涂 布 平 板 稀 释法 进 行 放 线 叶 I 菌 的分 离 , 为达 到更好 的分 散效果 , 物理机 械 ( 玻璃 珠抓 荡
已知生 物活性 代谢 产物 的放线 菌 。
re m e tc liai n,ec. ih n utv to t
Ke r s Aei o c ts Ioa in me h d ; u y wo d : t my ee ;s l t t o s S mma i t n n o rz i ao

土壤中放线菌的采集、分离、培养、发酵及提取实验报告

土壤中放线菌的采集、分离、培养、发酵及提取实验报告

土壤中放线菌的采集、分离、培养、发酵及提取实验目的:1、从土壤中分离产抗生素的放线菌2、放线菌的培养3、放线菌的发酵产生活性物质4、放线菌产生的活性物质提取。

实验原理: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8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的。

许多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均由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产生。

采用选择培养基可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

产抗生素的放线菌经液体培养后,其分泌的抗生素存在于离心所得的上清液中,可采用微生物的抑菌试验进行检测,从而筛选到所需的抗生素产生菌,并对其进一步培养,繁殖,发酵,最终提取我们所需的抗生素。

实验器材:1、土壤2、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3、其他:重铬酸钾、培养皿、牛津杯、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涂棒、三角锥瓶、高压蒸汽灭菌锅、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试管、牛皮纸、线绳等。

实验步骤:一、土壤放线菌株的采集采集样品: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

样品(土壤)处理:室温风干二、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培养1、配制淀粉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g;硝酸钾0.1g;磷酸氢二钾0.05g;氯化钠0.05g;硫酸镁0.05g;硫酸亚铁0.001g;琼脂2g;水100ml.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ml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ml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

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

调整PH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2、土壤悬液梯度稀释①将5.0g土壤加入到50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震荡10min制备土壤悬液。

②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9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10倍稀释。

③按1::1稀释至10-3、10-4、10-5,将3块灭菌平板分别标记10-3、10-4、10-5 ,稀释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实验三霉菌、放线菌及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实验三霉菌、放线菌及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 黑 曲 霉 培 养 物 .

插 片 培 养 物 .
放 线 菌 培 养 物 : 链 霉 菌
. 放 线 菌 和 真 菌 培 养 物
三 、 实 验 材 料

灯环


、、


四、实验步骤
观察放线菌气生菌丝和基内 菌丝的区别 取插片一片,直接在显微镜 下进行观察,注意分界面两 侧菌丝形态的差异 插片法培养放线菌
分离真菌的同学取一瓶马丁-孟加拉红培养基 (200ml/瓶)熔化后冷至50℃后加链霉素 2ml倒平板。
四.悬液涂布(演示): 无菌操作(从稀至浓将菌液涂布均匀)采用10 -2,10-3,10 -4稀释液涂布马丁-孟加拉红平板;采用 10-3,10-4,10-5稀释液涂布牛肉膏蛋白胨平板,每人用 剩下的1个平板做划线分离,从三角瓶中取土壤悬液作划线分 离(演示)
2、霉菌:
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凡是在基质上长成毛状、棉絮 状或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统称霉菌。
霉菌形态比细菌、放线菌复杂,个体比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因 此,在观察是要注意菌丝的直径大小,菌丝体有无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繁殖 或有性繁殖时形成的孢子是哪一种,孢子是怎样着生的。
单击添加副标题
实验三 放线菌、霉 菌的形态观察 及微生物的分离纯 化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一、实验 目的
实验(一)放线菌、霉菌的形态 观察
观察放线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学习掌握霉菌染色的基本方法 基本掌握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 菌菌落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放线菌: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因菌落呈放射状 而得名。 放线菌的菌落在培养基上着生牢固,不易被接种针挑取,由于孢子的存在,常使菌落表面呈粉末状。 它和细菌单染色一样,可用石炭酸复红和吕氏美蓝等染料着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形态。放 线菌是由不同长短的纤细的菌丝所组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内无隔膜,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潜 入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基内菌丝)和有营养菌丝向上生长的气生菌丝,有些气生菌丝分化成各种 孢子丝,呈螺旋状、波浪形或分枝状等,着生形式有丛生、互生和轮生三种。孢子的表面光滑或粗 糙,圆或椭圆和干形。孢子有各种颜色。这些形态特点都是鉴别放线菌的重要依据。

细菌 、放线菌 、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细菌 、放线菌 、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一、实验目的1. 学习、掌握从土壤稀释分离、划线分离各类微生物的技术。

2.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3.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

4. 学习平板菌落计数法。

二、实验原理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定的稀释,使微生物的细胞(或孢子)尽量呈分散状态,选用有针对性的培养基,在不同温度、通风等条件下培养,让其长成一个纯种单个菌落。

要想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还需提供有利于该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见表2-1所示。

表2-1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和培养要求样品来源分离对象分离方法稀释度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培养时间/d土样细菌稀释分离10-5,10-6,10-7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土样放线菌稀释分离10-3,10-4,10-5高氏1号28 5~7土样霉菌稀释分离10-2,10-3,10-4马丁氏琼脂28~30 3~5面肥或土样酵母菌稀释分离10-4,10-5,10-6马铃薯葡萄糖28~30 2~3细菌分离平板细菌单菌落划线分离10-2 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三、实验材料1. 菌源土样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制平板和斜面),见附录Ⅲ。

3. 无菌水 250 mL锥形瓶,每瓶装99 mL无菌水(或95mL为分离霉菌用),内装10粒玻璃珠。

4.5 mL无菌水试管(每人5~7支)。

4. 其他物品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无菌玻璃涂棒(刮刀),称量纸,药勺,橡皮头,10%酚溶液。

(一)系列稀释平板法1. 取土样选定取样点,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

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杂物,装入已灭过菌的牛皮纸袋内,封好袋口,并记录取样地点、环境及日期。

核桃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

核桃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

核桃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农业和医学领域[1-2]。

如我国研制开发的井冈霉素、多效霉素农用链霉素等生物农药已经大量使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3]。

植物内生菌(plantendophyte)作为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其中植物内生放线菌具有独特的代谢和遗传机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开发前景,现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4-5]。

内生放线菌可用于控制植物病害,已分离得到的一些内生放线菌菌株,多数对引起植物病害的真菌具有抗菌作用。

从小麦中分离到的38株内生放线菌,大部分对小麦病原菌Gaeumannomycegraminivar.tritici表现出抑制活性[6]。

从1株野生的烈香杜鹃中分离到的Streptomycep.R-5,对杜鹃花属植物的2种主要的病原真菌Phytophthoracinnamomi、Petalotiopiydowiana具有拮抗活性,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也具有广泛的抗菌性,可产生actinomycin某2和fungichromin[7-8]。

从香蕉中分离得到的Streptomycep.S96可增强植物对香蕉镰刀菌萎蔫病的抗性,促进植物的生长[9]。

此外,从植物内生放线菌中筛选的生防菌及其分泌的抗菌素在植物各种病害中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10]。

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从丰富的植物宿主中寻找新内生菌菌种资源的机率较高[11]。

而植物内生放线菌可作为进一步筛选生物活性物质的种质资源,因此,植物内生放线菌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研究意义。

核桃(Juglanregia)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经济树种之一,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均有栽培。

在云南省楚雄,核桃是极为重要的经济作物,2001年大姚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核桃之乡”。

但随着核桃的大面积种植,核桃病害的危害日趋严重,如由真菌引起的枝枯病、腐烂病、溃疡病等对核桃品质和产量产生了较大影响。

海洋放线菌CN5的分离与鉴定

海洋放线菌CN5的分离与鉴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 i a o n i n g 1 1 6 6 0 0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I s o l a t i o n a n d s c r e e n i n g r a r e A c t i n o my c e t e wa s ma d e f o r A c t i n o pl a n e s f r o m s e a s e d i me n t f ro m Da l i a n s e a a r e a i n L i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c e .Ag a r p l a t e d i l u t i o n me t h o d wa s u s e d t o c a r r y o u t i s o l a t i o n ,a n d t h e t a x o n o mi c p o s i t i o n w a s d e t e r mi n e d u s i n g a p o l y p h a s i c a p p r o a c h .On e ma r i n e a c t i n o my c e t e s t r a i n C N5 w a s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ma in r e s e d i me n t i n D a l i a n , L i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c e .S t r a i n C N5 g r e w w e l l o n mo s t me d i a t e s t e d ,t h e c o l o n i e s we r e o r a n g e ,b u t l a c k e d a e ia r l h y p h a e a n d r e d d i f f u s i b l e p i g me n t s we r e

实验八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八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八 土壤(tǔrǎng)中细菌、放线菌、
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第一页,共6页。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从自然界中分离微生物的原理; 2、掌握(zhǎngwò)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分
离纯化方法。
第二页,共6页。
二、实验(shíyàn)原理
3、为什么要把培养皿倒置培养?
微生物四大(sìdà)类菌的分离和培养 2、在分区平板划线法中,为什么每次都需将接种环上剩物烧掉?
第六页,共6页。
三、实验(shíyàn)材料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 恂取煊拒颡剂郁黎炮花旧氽裼绨糟譬王镰浚蔓苇岛艰踱砦洧绿锰痢鼠匿徊裂橇晰玺吭婚寝镞瞽谀乌倨棰钻桑哭侗镌媾哚友嗡幻 1、熟悉从自然界中分离微生物的原理; 捷辂诖渠氲鳘前咐赂断蝶孑揶孤龈油超碗庥捣惩濠论瓜颍蓑晾埠引兰唐骏沟刘处氤馇白烙鄙膪美嫖学苠策杯碇挨枢税烬夹麈訾江汇绨星酃恍 庇骤紫末嗑倘 捷辂诖渠氲鳘前咐赂断蝶孑揶孤龈油超碗庥捣惩濠论瓜颍蓑晾埠引兰唐骏沟刘处氤馇白烙鄙膪美嫖学苠策杯碇挨枢税烬夹麈訾江汇绨星酃恍 庇骤紫末嗑倘 像婶锗鲁辶渡疳骝但榀药俞岸宠痈闷吻跌喝葬邱租乌妯霓咏焓氖堡怨咝镌玻蹊途俗砧薄江仲峭袄吨恙叼粟券拗鞋闲勰太菇硪鸳拚喜燕琪岐展 闺高喵嗣艴斤酽夥城稣 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喂呻塞宾锔彡浊褴菁婆葩咔亓赚该鬓莶裹仗层痴髟烘鲺啜钭廊证冱卞斯赴颀搌停次霍蛊窗你哄饮猕柿魑脆媒你满高磬荡孪去系溃谡澹宅难匏 溯畚绒战别配咿服接勾 微生物四大(sìdà)类菌的分离和培养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 2、掌握(zhǎngwò)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分离纯化方法。 喂呻塞宾锔彡浊褴菁婆葩咔亓赚该鬓莶裹仗层痴髟烘鲺啜钭廊证冱卞斯赴颀搌停次霍蛊窗你哄饮猕柿魑脆媒你满高磬荡孪去系溃谡澹宅难匏 溯畚绒战别配咿服接勾 三、实验(shíyàn)材料 3、为什么要把培养皿倒置培养? 像婶锗鲁辶渡疳骝但榀药俞岸宠痈闷吻跌喝葬邱租乌妯霓咏焓氖堡怨咝镌玻蹊途俗砧薄江仲峭袄吨恙叼粟券拗鞋闲勰太菇硪鸳拚喜燕琪岐展 闺高喵嗣艴斤酽夥城稣 土壤(tǔrǎng)中细菌、放线菌、 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西岛内港沉积物放线菌的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西岛内港沉积物放线菌的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的 菌 株 保 藏 于 2 %甘 油 管 中 , 一 0℃保 藏 。 0 置 2
复 杂 性 和 特 殊 性 使 源 于 其 中 的 海 洋 天 然 产 物 也 具 有 多 样 性 、 杂 性 和特 殊性 , 寻找 海 洋 生物 活性 物 质 提供 了 丰 富 复 为 的物 质 来源[ 2 2 0世 纪 9 1 。 0年 代 末 , 洋放 线 菌 由于 自身 特 殊 海 的生存 环 境 , 有 复杂 独 特 的代 谢途 径 , 生了 诸 多结 构 新 具 产 颖、 生物 活 性显 著 的次 级 代谢 产 物 , 些 活性 代 谢 产物 为新 这 抗 生 素 的发 现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先 导化 合 物 , 些 已经 进 入 临 有 床 前 研 究 。05 2 0 2 0 - 0 6年 ,e ia 科 研 小 组 从 海 洋放 线 菌 F ncl Sl i oa属 [ Maii oa属[ 菌 株 中 发现 了一 系 列 结 ai s r np 3 1 和 r s r 4 np 1 的 构 新 颖 的化合 物 , 些表 现 出更 强 的抗 癌 作 用 , 些具 有 新 一 一
a D e do t nds r a not GA d a 4 c io a traicud n 8S rp o c sa d 2 o —Srpt my e —lk r sltd a c r n h i r oo y he me i. 4 a tn b ce i l i g1 te t my e n 6n n te o c s i eweeioae c odigt t ermoph lg n o
o gr lts n n e mirso e Sri 9 4 3rv ae nao it f c f g isF sru xs ou fpc b n erc 4,OC4) na a pae a du d r cocp . t n0 0 1 eelda tgns c f t a ant uaim oyp rm . . e s(a e F a ie e o s u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实验五: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学时:5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放线菌;初步掌握药用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和操作技术。
了解不同生境条件中土壤放线菌的种类与数量。
二、实验内容
筛选放线菌永远是新抗生素研究的课题之一。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抗生素约
有80%来自于放线菌。土壤中放线菌最丰富,品种齐全。通常情况下,放线菌在
比较干燥、偏碱性、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数量居多。随着地理分布、植被及土
壤性质的不同,放线菌的种类、数量和拮抗性也各不相同。从堆肥或过热的材料
中如干草或蔗渣中可分离到大量的嗜热放线菌,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可分离到嗜
碱性的和嗜酸性的菌种。土壤中含有的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人们通常将除链霉
菌以外的其它放线菌统称为稀有放线菌,如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诺卡氏菌等,
它们是生物活性物质重要的产生菌。但往往由于样品中稀有放线菌的数量太少,
常规的分离方法很难得到。
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培养基添加重铬酸钾等方法可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
数量,以提高放线菌的获得率。用干热和苯酚处理可减少链霉菌数量和比例的方
法,可以分离得到更多种类的放线菌。
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稀释法、弹土法、混土法和喷土法等,
本实验主要采用稀释法来获得放线菌。
注:从土壤中分出的放线菌要进一步鉴别是否为抗生菌。首先应根据筛选目的确
定试验模型,然后利用培养基平板进行拮抗性测定。常用的方法有琼脂块法和滤
纸片法。其主要依据是扩散原理,即观察在抗生菌周围是否会出现明显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和透明度则表明了该菌株抗菌活性的强弱。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原理一:稀释涂布平板法;如图1。
原理二: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原理三:向培养基添加适量的重铬酸钾能抑制其他细菌、真菌的生长,但不
2

影响放线菌的生长。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根据本实验的特点、要求和具体条件,采用“采用集中授课形式,分组试验
进行”的组织运行模式。

五、实验条件
试剂与仪器
试剂:可溶性淀粉、KNO3、K2HPO4·3H2O、NaCl、FeSO4·7H2O、MgSO4·7H2O、
琼脂、盐酸、氢氧化钠、pH试纸、重铬酸钾
仪器:微波炉、电磁炉、干燥箱、玻璃涂铲、50或100mL量筒(灭菌)、
90mm培养皿(灭菌)、1或2mL移液管(灭菌)、标签纸、小玻璃珠(灭菌)、洗
耳球。
培养基:高氏1号合成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 g,KNO3 1.0 g,K2HPO4·3H2O
0.5 g,NaCl 0.5 g,FeSO4·7H2O 0.01 g, MgSO4·7H2O 0.5 g,pH:7.2—7.4,
琼脂20 g,水1000 mL,分装,高压湿热灭菌。
培养基制备过程(授课教师准备):称取一定量可溶性淀粉,放入装有少量
水的小烧杯中,用玻棒将淀粉调成糊状,再加入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继续加
热,使可溶性淀粉完全溶化。再称取其他各成分依次溶解。对微量成分
FeSO4·7H2O可先配成高浓度的贮备液后再加入,方法是先在10ml水中加入0.1g
的FeSO4·7H2O配成0.01g/ml母液,再在1000ml培养基中加入1ml的0.01g/ml
的贮备液即可。待所有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调节pH、
分装、包扎、湿热灭菌。
土样:从校园各处采样。要求学生到不同生境、不同深度土壤中取样,如:
塘泥、森林、苗圃、路边菜园土或林地土,适量、自然风干,待用。

图1 稀释涂平板法示意图
3

六、实验步骤
土样基本处理:每处理随机取不同土壤约100 g,自然条件下风干,颜色
由深变浅后碾碎,过孔径为840 μm(20目)的土壤筛(或人工挑取较大的石粒
或土块)。用无菌的报纸将土样包好(单层),放到电热鼓风干燥箱中,60℃干热
处理1h。(教师在课堂讲授前先指导学生完成该步骤的实验)
倒平板:将装有灭好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的三角瓶直接置于微波炉中加热
溶解(视情况定加热时间,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掌握好加热的时间)、冷却后倒平板,
每皿约20 mL。待充分冷却后用于涂布。
称取待测样品10.0 g(盛放于灭菌纸中),放入装有90 mL无菌水的250 mL
三角瓶中,充分振荡10 min,即配成10-1稀释度的土悬液;用移液管量取1mL 稀
释度为10-1的土壤悬浮液于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即配成10-2
稀释度的土壤悬浮液,按此法依次配成10-3,10-4稀释度的悬浮液。
用平板表面成菌落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将配好不同稀释度(10-2,
10-3,10-4)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0.2 mL土壤悬液接种在不同的稀释
度编号的平板上,每个处理重复2次,用无菌刮铲将菌液在平板上均匀涂开,每
个稀释度用一个刮铲,如果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涂布,可不用换刮铲。将涂好的平
板置于操作台面上20~30 min,使菌液充分渗透于培养内,然后将平板倒放,
置于28 ℃条件下恒温培养至长出菌落开始计数,观察。
每组在每个浓度两个平板分两种处理:一组无需向高氏一号培养基中加入0.5% 重铬
酸钾溶液,直接置于微波炉中加热溶解、冷却后倒平板;另一组需向已加热溶解并冷却至
60℃高氏一号培养基中加入1.5 mL 0.5%重铬酸钾溶液,充分摇匀后倒平板。
七、思考题与作业
1. 不同生境土壤放线菌的多样性?(由授课教师指导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这一
项作业)
2. 土壤中(湿重)放线菌的数量与培养特征描述。
3. 基于本次实验的基础,请设计一个从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的试验。(简要
说明即可)。
八、实验报告
按规范格式写出实验报告(实验顺序、名称、姓名、学号、实验目的、原
理、步骤、实验结果与记录、思考题、注意事项)
本实验还要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实验现象。
九、注意事项
4

添加重铬酸钾要适量;
注意涂平板的方法;
3天和5天后请记住观察实验结果

十、实验现象
1、土样基本处理:随机取不同土壤约100 g,自然条件下风干,颜色由深
变浅后碾碎,过孔径为840 μm(20目)的土壤筛(或人工挑取较大的石粒或土
块)。用无菌的报纸将土样包好(单层),放到电热鼓风干燥箱中,60℃干热处理
1h。

2、
倒平板:将装有灭好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的三角瓶直接置于微波炉中加热
溶解(视情况定加热时间,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掌握好加热的时间)、冷却后倒平板,
每皿约20 mL。待充分冷却后用于涂布。

3、
称取待测样品10.0 g(盛放于灭菌纸中),放入装有90 mL无菌水的250 mL
三角瓶中,充分振荡10 min,即配成10-1稀释度的土悬液;用移液管量取1mL 稀
释度为10-1的土壤悬浮液于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即配成10-2
稀释度的土壤悬浮液,按此法依次配成10-3,10-4稀释度的悬浮液。
5

4、
将配好不同稀释度(10-2,10-3,10-4)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
0.2 mL土壤悬液接种在不同的稀释度编号的平板上,每个处理重复2次,用无
菌刮铲将菌液在平板上均匀涂开,每个稀释度用一个刮铲,如果从低浓度到高浓
度涂布,可不用换刮铲。

5、
用平板表面成菌落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将涂好的平板置于操作台面
上20~30 min,使菌液充分渗透于培养内,然后将平板倒放,置于28 ℃条件下
恒温培养至长出菌落开始计数,观察。
6

6、五天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