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打不骂不管儿子”的好父亲的故事
家风故事5篇汇集-5068儿童网

家风故事5篇汇集 - 5068⼉童⽹家风,即家族世代相传沿袭的风尚,它是引导我们成长的⽆声⼒量,是⼀个家族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家风故事5篇汇集,供⼤家参考。
家风故事5篇1今年春节期间,看到央视记者在做⼀项⾮常有意义的调查,他们在⼤江南北,对不同年龄,不同⾝份的⼈都会问“您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回答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
看着每⼀期调查,虽然没有记者采访我家,但是我也开始⾃问⾃⼰,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去问了年近⼋旬的奶奶,奶奶告诉了我,我家的家风是什么。
奶奶给我讲了个她们时代的故事,在我爸爸和我爸爸兄弟都很⼩的时候,由于社会正处于贫穷时期,⾷物极度匮乏,爸爸的爸爸,也就是我的爷爷要养活好⼏个孩⼦,更是难上加难,爷爷经常早出晚归,才能勉强糊⼝,别说吃好的了,能有点填肚⼦的⾷物就不错了,奶奶说,现在的孩⼦不知道啥叫饿,你爷爷那会不知道啥叫饱,爷爷常常为了让爸爸和他的兄弟们能多少补充点营养,会把攒下的⽩⾯给他们吃,⾃⼰吃的是粗粮,在那个时代⾥,⽩⾯可是奢侈品,有⼀次,爸爸问爷爷,你怎么不吃⽩⾯呀?爷爷对他的孩⼦说,我胃不好,不爱吃⽩⾯,吃了不舒服,给你们吃!爸爸和他的兄弟们那会太⼩了,不会理解爷爷的意思的!最后爷爷因为天天吃那些粗粮,得了胃癌去世了,后来爸爸和他的兄弟们知道了那句话的真相!奶奶讲完这个故事后,我眼睛湿润了,我理解了爱怎么样传承的,⽆私的爱⽆关岁⽉苦难,⽆关时间空间!听完这个故事,我也想起了在⾃⼰成长岁⽉⾥发⽣在⾝边的家事,让我逐渐得领悟了⾃⼰家的家风。
这些年每年三⼗⼉,爸爸都会去邀请⼀个⼈过年的左右邻居,亲朋好友,即使陌⽣⼈,会真诚的把他们邀请到家⾥来⼀起过年,我很是不理解,⼤过年的,本是家⼈团聚的⽇⼦,不是家⼈坐在⼀起好像不⾃在,爸爸最后看出了我这点想法,他告诉我“在⼀起图个热闹,多双筷⼦的事,⼈要有爱⼼”随着岁⽉的积淀,越来越理解爸爸的话,不管在哪⾥,不论做什么⼯作,⼀定要⼼中有爱,相信爱是可以传递的,就像我家每年三⼗⼉都有不是家⼈的亲⼈来我家吃饭,和他们⼀起微笑,碰杯,已经成了⼀种习惯,今年也不例外!后来我⼜问妈妈,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妈妈因为不善⾔语,并不能准确表达她的理解,但是妈妈的⼀⾔⼀⾏都深深印在我成长的记忆⾥,妈妈在家总是全家第⼀个起床的⼈,睡的总是最晚的⼀个,以前爸爸上班,我上学,她总是按时给我们做好每⼀顿饭,从来不会怨⾔,不会烦恼,每⼀次她都是全家最后⼀个吃饭的⼈,她的淳朴、善良多少植根在⼉⼥的⼼⾥。
唐朝以前仁义道德的故事

孝道:01 孝感动天舜是瞽瞍的儿子,他是个至孝的人,舜的父母非常愚顽,继弟也十分狂妄。
他们待舜都很不好,三番五次地设计害他。
使舜感到万分伤心,总是在到田间劳作时向—上天哭诉,恼恨自己不能使父母欢慰。
舜的宽宏大度终于感动了父母和弟弟,他们觉悟了。
从此,一家人和和睦睦。
历来说将舜的孝道加以夸大和宣扬,说他在历山耕种庄稼的时候,有大象帮他犁地,百鸟帮他播种。
他的孝行美德竟然感动了上苍,当时的皇帝尧经过长期的考察,确认舜治民有为、治家有方,具有崇高的品质和才干,于是派他的九个儿子帮助他,并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为妻,还放心地让他摄行天子之政。
后来,尧帝放心地让出天子之位,舜当了国君。
元代郭居敬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耕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02 亲尝汤药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从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
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
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
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整日整夜的没法合眼。
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
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并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03 啮指痛心周朝有个名叫曾参的人,字子舆,侍奉父母极尽孝道。
父亲去世后,更加细心周到地服侍着年迈的母亲。
有一天,曾参正在山里打柴,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客人,母亲无力招待,一时手足无措,巴望着曾参快点回家,又总不见他的身影。
她焦急万分,情急之下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
常言道:“十指连心,母子是命。
”正奋力砍柴的曾参忽然心痛难忍,想念起家里的母亲,背起柴薪飞奔回家。
一进家门,只见母亲坐着呆望门外,忙跪问有什么事情。
父亲感人小故事简短五篇_感人的父爱故事

父亲感人小故事简短五篇_感人的父爱故事父爱如山,父亲对子女的爱,穷尽一生也难以回报,所以我们要铭记,深怀这份恩情。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父亲感人小故事简短五篇,供大家参考。
父亲感人小故事1父亲与牛那年我考上大学,我把大学录取通知书递给父亲时,父亲捧着通知书笑得很开心,但随即父亲就愁眉紧锁,他为这5元学费发愁。
我上学时,父母省吃俭用,就是想让我考大学,如今我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心里却高兴不起来。
父亲似看透了我的心思,便安慰我说:“娃,你放心,我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上大学。
”第二天,父亲早早起来了去借钱,天黑喝得大醉才回,父亲没借到一分钱。
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父亲就想去银行贷款,但没人敢为父亲担保,因为这账至少也得四年后(等我工作后)才能偿还。
父亲去了老根家,老根是父亲最要好的朋友,这天老根过生日,两人就开始没完没了地边喝酒边聊天,不知不觉喝到半夜,老根和我父亲都醉倒在桌上。
第二天,老根醒来时去牛棚里解手,他发现棚里空空如也,一个不好的念头产生,牛昨晚被人偷了!老根推醒了正在酣声四起的父亲,他说:“快起来,帮我找牛。
”父亲迷迷糊糊地说:“干啥?”老根说:“我牛被人偷了。
”老根和父亲就房前屋后,坡地田里都找遍了,结果都没见牛的踪影。
牛是老根的命根子,每年他就靠这头牛给人犁地挣上千儿八百的,如今牛没了,家里的一切经济也就断了。
老根就对10岁的儿子发火,“昨晚叫你照顾,你照到你妈的x里去了。
”儿子开始委屈地流泪。
老根骂了儿子,就开始骂偷牛贼,从他祖宗八辈开始骂起,骂得很难听。
这时有人劝老根说:“骂顶屁用,还不去派出所报案!”父亲说:报也白报,派出所哪有闲心给你找牛。
麻子的牛丢了,他去报案,结果牛没找到老根一想也对,他决定亲自破案。
他就天天去了集市的牛市场转悠,结果一无所获。
这时有人劝老根,“别找了,十有被人杀了。
”老根一下瘫软在地上。
开学的日子终于来到,父亲终于借到了钱,勉强凑够了我的学费。
父亲把我送上车,不时叮嘱我路上要小心。
不孝的故事

不孝的故事
一、逆子变驴,明朝正德年间,平阳有个人叫周镇,他自恃有几分才气,狂妄骄横,常常只为家中的小事就辱骂父亲,老夫性格懦弱,只好忍受,有一天。
周镇无缘无故打骂儿子,他父亲看不过就来劝阻,他竟然发怒说我,我打儿子关你什么事,他又不是你生的,你的老父亲含泪无语,这天晚上,周镇在梦中被抓到阴间阎王罚他变毛驴,周镇急急忙忙申辩无罪,阎王斥责说你常常辱骂父亲,忤逆不孝,应该堕入畜牲道,而且由于你狂妄自大,旁若无人,所以还要蒙上你的眼睛,使你推磨挨鞭打,周镇醒来后,自己说要做驴去,就死了。
二、孝者存,逆者亡,杨溥,杨富兄弟俩与母亲在一块儿居住,两兄弟都各有妻儿,杨浦忠厚孝顺,杨富却天性凉薄,有一天涨大水,洪水将到,杨富不管老母,兄长死活,先用船载着妻儿往北山逃命去了,杨溥无可奈何,危急之中急忙背着老母登上一座小土坡,刚到坡顶,四面洪水滔滔而来,许多房屋都被冲毁,杨浦,正为来不及照顾妻儿痛心,忽然看见有个妇女抱着孩子,乘在一根大木头上飘了下来,他赶快尽力就上土坡一看,却正是自己的妻儿,第二天水退了,他四处查问兄弟一家人才知道他们的船刚到北山下,被一棵大树倒下来压翻,全家都被水淹死了。
三、逆子十馀画骨,长溪人陈元,被女方招揽上门后,靠捕鱼为生,有一天,父母来探望他,他见父母来了,就满肚子不高兴,母亲觉察
到她的心思,怕他干出令人难堪的事丢人现眼,坐了一会儿就要告辞回家,媳妇心眼儿较好,苦苦劝父母留下,第二天,陈垣仍去打鱼,捕了一条大鱼,他得意之际,忽然想到有父母在家一定会同吃他的鱼,就找个托词打发老婆送父母回家,老婆父母前脚刚走,他就急忙把鱼煮熟,大吃起来,不想刚吃完,他骨肉就全部化成血水惨痛而死,原来这鱼叫化骨鱼,意思吃了它也是恶报,可称得上大快人心。
《钉子的故事》读后感

《钉子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推荐围栏上钉一个钉子。
慢慢的,男孩不再乱发脾气。
父亲又让他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时,拔出一颗钉子。
当他把所有钉子都拔完时,父亲带着他来到围栏旁,告诉他:“看看围栏上的洞,他们永远不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你生气说的话,就像那些钉子一样,在对方心里留下了永久的伤口。
”这个男孩就是林肯,后来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对这位父亲的教育和男孩长大成为总统的奇迹产生了敬佩之情。
每天钉几个钉子和每天拔几个钉子都很容易。
但一时冲动说下的话、办出的事却可能造成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所以,在我们年少时,就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出口伤人。
我们要努力做到:为别人留一扇窗。
为别人留一扇窗,也能让自己看到更灿烂的阳光!《钉子的故事》读后感篇2初次看这故事,我充满好奇,想:“为什么叫这名字?这写了什么?”我带着疑问,翻开了书。
这写了一个小男孩爱发脾气,他爸爸要他每发一次脾气,就钉颗钉子。
我对这做法很不满意:“人有情绪的,这太小题大作了。
”可小男孩第一天就钉了37颗钉子,“这么多!”我尖叫着,又看了起来。
渐渐的,我的心热乎起来,因为小男孩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钉钉子的数量少了起来。
过了几个月,他爸爸又说:“只要你一天不发脾气,就可以拔一颗钉子。
”不久,钉子全拔光了。
看到这,我心里不禁为小男孩暗暗叫好。
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地方就是小男孩爸爸说的话:“你发脾气的时候,就是往别人心里钉钉子呀。
”对呀!你往别人心里钉上钉子,拔掉后,心里的创伤(钉子留下的痕迹)却永远不会消失,永远。
我也往别人心里钉过“钉子”,可从没想过别人的感受。
别人也有思想,他(她)也难受呀。
如果别人往我心里钉钉子,我也会难受呀。
这不光是我的感受,也是千千万万人们的感受。
我仔细的看着,细细的想着。
《钉子的故事》读后感篇3今天,我读了一篇叫《钉子故事》的文章。
事情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儿总爱发脾气。
一天,父亲给了他一些钉子,对他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把一个钉子钉在栅栏上。
自立自强家风故事

自立自强的家风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几个例子:
杨xx的故事:杨xx九岁时,他的父亲因肝内胆管扩张并伴随肝硬化而病倒,需要换肝才能挽救生命,但高昂的医疗费用让全家人陷入了困境。
然而,杨xx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变得更加懂事和独立。
他承担了家务,照顾父亲,还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家人的期望。
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正是他的家风所培养出来的。
小波的故事:小波的父亲因长期辛苦劳累而突发脑溢血去世,留下了一家人的悲痛和生活的艰辛。
然而,小波并没有被困境击垮,他劝慰母亲,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他努力学习,争取好的成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带来希望。
这种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是他的家风所传承的。
刘伯承的故事:刘伯承双目失明后,依然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扶着儿子的臂膀散步,并教导子女要自立自强。
他的子女们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都以朴实、勤奋的态度积极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刘伯承的自立自强精神,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子女,也影响了更多的人。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自立自强家风的重要性。
这种家风不仅能够帮助家庭成员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还能够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担当、勤奋努力等优秀品质的下一代。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立自强的家风,让这种精神在我们的家庭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家法伺候故事

家法伺候故事从前,有一个古老的村庄,村庄里住着一个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几乎是一丝不苟。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父亲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叫小明,二儿子叫小华,小女儿叫小丽。
他们在父亲的家法下长大,每天都要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学习,按时休息。
父亲要求他们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听话和遵守规矩,否则就会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
小明是一个聪明而又懂事的孩子,他总是能够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从来不违背父亲的意愿。
他知道父亲的严格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所以他总是能够顺利地完成父亲交给他的任务。
小华是一个有些调皮的孩子,他经常会违背父亲的规定,比如不按时起床,不按时学习,甚至还会撒谎。
每当父亲发现他的错误时,他总是会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但是他却总是无法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小丽是一个文静而又乖巧的孩子,她总是能够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从不违背父亲的意愿。
她知道父亲的严格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所以她总是能够顺利地完成父亲交给她的任务。
父亲对三个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
对于小明,父亲总是给予表扬和鼓励,因为他知道小明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相信小明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对于小华,父亲总是给予严厉的惩罚,因为他知道小华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希望通过严厉的惩罚让他改掉坏习惯。
对于小丽,父亲总是给予温柔的关怀,因为他知道小丽是一个乖巧的孩子,他希望通过温柔的关怀让她更加自信和坚强。
经过多年的家法伺候,三个孩子都长大了。
小明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小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小丽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他们都知道,是父亲严格的家法伺候,让他们变得更加优秀和坚强。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的家法虽然严格,但是却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他希望通过严格的教育让孩子们变得更加优秀和坚强。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们在父亲的家法下,都变得更加懂事和乖巧,他们也因此变得更加优秀和成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父母的家法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家法的严格与否,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和特点来决定。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故事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村民王大爷,他一生勤劳朴实,为人厚道。
他家里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他对待家人和邻里都非常和蔼可亲。
王大爷有一个儿子叫小明,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懂得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的道理。
王大爷常对小明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有经历过磨难和苦难,才能成就一个顺从孝顺的好孩子。
”。
小明从小就懂得父亲的教诲,每天都帮助父母做家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家里减轻负担。
他懂得尊重长辈,从不和父母顶嘴,对爷爷奶奶也总是彬彬有礼。
在村里,小明也是一个受人喜爱的孩子,他乐于助人,乐于和别人分享。
每当村里有人需要帮助,小明总是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
他的善良和孝顺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喜爱。
一天,王大爷生病了,病情非常严重,需要进行手术。
但是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手术费用对于王大爷一家来说是一个天大的负担。
小明得知父亲的病情后,立刻决定去城里打工赚钱。
他知道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是他没有丝毫犹豫,因为他知道,只有他去城里打工,才能赚到足够的钱来救治父亲。
在城里打工的日子并不容易,小明从早到晚辛勤劳作,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
但是他从不抱怨,因为他心里明白,只有自己努力赚钱,才能给父亲治病。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明终于赚够了手术费用。
他高兴地回到家里,将钱交给了母亲,母亲激动地抱住了他,泪如泉涌。
手术很成功,王大爷很快就康复了。
王大爷深深地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
他常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明不愧是我的好儿子。
”小明的孝顺和顺从也感动了村里的人们,大家都说小明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用行动来诠释的。
只有在困难面前,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
小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顺的真谛,也让我们明白了孝顺的真正含义。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小明一样,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孝顺,用自己的善良来感染身边的人,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不打不骂不管儿子”的好父亲的故事父亲是江南人,到祖国的最北端城市读大学,然后就留在那里工作。
儿子出生在冬天,冰天雪地,难得见到太阳。
一生下来就缺钙,瘦小的身子顶着一个大大的脑袋。
父亲想尽办法给孩子补钙都不果,遂下决心南迁。
(是不是他自己也很怕冷啊?)可是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革命”理由,全家搬迁简直是天方夜谭一样。
机会终于来了,五七战士”可以下放到农村,别人都想方设法地逃避,只有父亲主动去申请。
因为,下放了就可以往南面挪动了。
他们下放到了母亲的老家、靠近海滨城市的农村。
新鲜的粮食和空气、泥土、阳光,果然使儿子的身体强壮起来。
后来政策改变,五七战士”可以回城,父亲马上就在那个海滨城市的大学里找到了教职。
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因为从小的身体底子差,不仅长得比同龄孩子小,心智也没有开窍,懵懵懂懂的。
一到开家长会,老师就跟父亲反映孩子不好好听课,贪玩,小动作特别多,不好好写字……父亲嗯嗯啊啊”地听着,不说话,既不为孩子辩解,也不向老师下保证回去之后好好管教。
回到家,儿子忐忑地问:老师说什么了?”父亲总是摸摸他的头微笑着说:挺好,老师说你表现不错,有进步。
” 每天下了班,父亲都拉着儿子的手领他到海边游泳。
赶上退大潮的时候,和儿子一起去赶海:抓螃蟹、挖蚬子、捡海带……有时天还不亮,父亲悄悄来到孩子床边在他耳边小声说:起来了,起来了,去赶海了。
”孩子一骨碌爬起来,睡眼朦胧地拉着父亲的手,在雾蒙蒙的寂静无声的通往海边的小路上,只听到两个人踢踢踏踏' 的脚步声……别人的家长都忙,只有父亲天天领着儿子下海游泳捉鱼摸虾。
邻居的孩子们都想跟着去玩,父亲就一起领着去,儿子于是有了朋友,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他终生的朋友。
等到粉碎了四人帮”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各班都要按成绩排名次。
儿子每次排名都是在班上的后半部分晃荡。
妈妈也是大学老师,自己上学时总是考全校第一,看着儿子惨不忍睹的成绩,忍不住问道:你怎么会考成这样?有什么不懂的妈妈爸爸都可以教你。
”儿子不服气地妈,我比咱院里的二宝强多了,他考最后一名。
”爸爸依旧摸着儿子的脑袋说:对,考得不差,比二宝强。
”孩子的各科学业中属语文最差,总是不及格。
尤其是写作文,常常是只写了半句话就没了下文。
父亲买来日记本,教他每天写日记,这是父亲唯一教过儿子学习的一次。
渐渐地,日记由一句话变成了几句话,又变成了半页,儿子学会写文章了。
到小学四、五年级时,儿子在学校的成绩依然没有起色。
母亲想要辅导他,他总是一边回答我会,一边跑出去撒欢玩去了。
一天,父亲拿回来一套木匠工具,让儿子在家里自己做东西。
正好家里打了一张大床,剩下了一些木料,儿子就用这些边角余料练起手艺来。
每天放学后刨啊锯的,几天的功夫就做成了一个小板凳。
父亲高兴地坐了上去,没想到一个屁股墩摔倒在地上,板凳被父亲坐塌了。
父亲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木屑笑道:不错,不错,做得挺漂亮,可惜这木料不齐整,否则就可以做出很结实的板凳了。
”父亲眼见儿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却观察到儿子手巧有耐心,于是想到让儿子早早学会一门手艺,以后可以凭手艺吃饭。
买来木匠工具就是探查孩子的兴趣的开始。
孩子果然乐此不彼。
(估计那时如果拿回来的是瓦匠工具,孩子更会兴趣十足,和泥多好玩啊!)几年间持续不断的游泳锻炼,使儿子的身体越来越强壮,他对学习的兴趣也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越来越大,到小学六年级毕业考初中时他爆出了学校的最大冷门:考上了重点初中,是他班里唯一一个考上的,那年全校一共才考上了三个人。
好消息传来的那一天,班主任老师放学后拉着他的手亲自到他家里报喜。
父亲还是摸摸儿子的脑袋:挺好,挺好。
”(心里在琢磨,瞎猫真的可以撞到死耗子啊!)到了初中,儿子的学习成绩依然在中下游晃悠。
父亲没有流露出任何焦急情绪,依旧领着他和一帮孩子去游泳赶海,倒是对他在班上交的好朋友很上心,开家长会的时候特意去问了问老师对方的情况。
初升高,儿子又撞到了一个死耗子,考上了重点高中。
这个时候,全国人民都开始重视考大学”孩子考上了大学如同跳过龙门一样。
他们住的是大学的家属楼,各家都是知识分子,家长们各辟蹊径为自家孩子铺路,有自己辅导的,有请人给孩子辅导的,买各种参考书,督促孩子天天学到半夜才罢休。
而父亲一到九点就喊儿子睡觉,说睡好觉身体才好,脑筋才清楚。
学校的课业也很繁重,中午孩子回家吃午饭,父亲总是给孩子看着时间让孩子睡个午觉。
他自己不辅导孩子学习,也不请人,一如既往地放任自流,只抓睡觉。
儿子依旧贪玩,夏天去游泳碰海,已经不用父亲陪了,几个朋友约着就去了。
(后来谈恋爱的时候,领女朋友到海边,一个猛子扎下去,半天不见人影。
女朋友等得心急火燎的时候,看到人冒了上来,手里举着一个大鲍鱼或者一个大螃蟹,那真是崇拜得两眼冒星星啊!父亲训练儿子的好水性成了找到媳妇的一个重要砝码,纯属意外收获。
)当母亲背后嘀咕孩子不用功学习,就知道玩时,父亲挺儿子说:玩好,玩是锻炼身体,身体好比什么都重要,学习的事儿他有能力考上大学就上,没有那个能力当个工人挺好,孩子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强。
”高考时,考完数学,儿子回来气恼用拳头砸桌子:那道题明明会做的,怎么会推导错了呢!”父亲劝诫到:考完了就不要去想了,集中精神考下一科。
”考完了物理,儿子又回来叹气:唉,最后那道题本来可以做出来的……”父亲看在眼里,心里更加确定儿子上大学没什么戏了。
高考结束的第二天,父亲早早就喊儿子起床。
儿子问干什么?父亲回答:我领你到我们学校知青办公室报个名,他们有工作机会就会安排你。
”儿子听了没好气地说:爸,我能考上大学!不用学校给安排工作。
”父亲说:能考上更好,去报个名也不损失什么,走吧,早报名早排上队。
” 儿子心不甘情不愿地跟在父亲后面去知青办报了名。
父亲严重低估了儿子撞死耗子”的功夫,高考成绩下来,他的分数不仅过了录取线,还过了重点大学的录取线。
多年之后,儿子心血来潮跑到美国读博士,改了专业,进入了和医学研究相关的领域。
开学初,海量的生物、英文医学名词一拥而上,把他打懵了。
同学们大都是学医出身的,生物和医学名词至少中文意思还明白,他中文都不懂,英文就更甭提了,学起来困难重重。
远在国内的父亲听说了之后,给儿子写来了一封信。
信中说:儿子,你上了大学,又念了研究生,父母亲都很为你自豪。
人的脑力是有限的,人定胜天’这句话不可取,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
身体是本钱,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至于文凭事业,只要踏踏实实做一份工作就足矣!博士能读则读,不能读就罢了,不要把自己逼过了头 ....... ”父亲的信没有让儿子放弃读博,反倒激起了他奋发的动力,几年后到底带上了博士帽。
(难道父亲用的是激将法?)这在过去也算中举了吧?父亲心里是高兴的,回到老家在族谱上大书了一笔。
回来告诉儿子,你是家族里迄今为止学历最高之人。
他自己大概都没有料到曾经那个成绩总在班上后半部分晃悠的孩子,在学业上能达到如此高度。
去年的父亲节,儿子被自己的儿子请吃了一顿大餐,酒足饭饱,坐在家中开始琢磨人生。
沉思了许久之后,点点头自言自语地感慨道:现在想来,我爸爸是个难得的好父亲。
”老婆问:那你有没有告诉过他?”嘿,这种话老爷们怎么说得出口,心里知道就行了。
”老婆不以为然,说你这叫沟通不良,心中的感情不表达出来,对方根本就不会知道。
你不好意思讲,要不我来替你说?”老公不置可否。
于是老婆就给父亲打了个电话,告诉他:爸,你儿子今天在家里夸你是个好父亲。
”父亲在电话那头高兴地说:是吗?好啊!这是最好的父亲节礼物了。
’ 忽然灵机一动,对儿媳妇下指示说:那个,你不是会写吗?你就给写下来好了。
”老爷子觉得口头表扬的力度远远不够,还得形成文字才行。
儿媳妇在这一头有点为难,吭吭哧哧地说:爸,您有所不知,从刚写文的时候吧,您儿子就立下规矩了,九族之内都不能写。
您看您这是属于直系亲属,我写了之后肯定要挨批评不说,文章也要被打入冷宫的。
”父亲在那头嘿嘿”直乐:你怕什么,我让你写,他敢说不字?”倒也是,这个儿子从来没有忤逆过父亲,父慈子自孝。
儿媳妇把太上皇指派的事儿当做最高指示执行,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开始搜集素材,首先采访当事人。
问:你说你爸是个好父亲,那他好在哪里呢?”(被采访人做思考状)嗯,越想越觉得他是个好父亲。
”他怎么个好法?”哪方面都挺好。
”采访人挠挠头,继续启发: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这个,例子实在太多了。
”一条一条讲来。
”嗯,他从来没打过我。
”还有呢?”他从来都没骂过我。
”还有呢?”他不管我。
”还有呢?没有了!” 不打不骂不管,就是好父亲?媳妇处于抓狂中……换一个采访对象吧,电话打到婆婆那里:妈,我想问问爸在小G小时候是怎么教育他的,您能不能跟我讲讲?”你说小G小时候啊,他可有意思了,他一年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双新鞋,他上课就拿在手里玩,老师说也不听,说也不听,气得一把夺过鞋给扔到了窗外,小G他立即站起来也从窗户上跳了出去……(此处略去1500字)”儿媳握着已发热的话筒,好不容易插进一句:那爸他在小G小时候都和他在一起干什么呢?”他呀,他没干什么。
你不知道小G他小时候可有故事了,那一次在学校……(此处略去2800字)”取材如此困难,是此文写了将近一年的主要原因。
求人不如求己,儿媳妇自己回想公公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想起一件让儿媳妇感念不已的事儿。
那年,媳妇生老三,公婆来帮忙坐月子。
公公却在那时生了一场大病,身体极虚弱疲惫。
小孙女五岁,一天一个人跑到外面院子里去玩,公公看到了跟媳妇说孩子一个人在外面,得看着点,媳妇忙着给新生儿喂奶换尿布,不当一回事地回答:不要紧,这地方挺安全的。
”过了一会儿,扭头,却看到公公一个人斜倚在后面阳台上的椅子上,强打着精神,眼睛一直盯在下面跑跳着的小女孩身上。
女孩玩够了来家了,老人才起身慢慢挪着身子回到屋里躺下休息。
他是在心里真正关心孩子爱孩子的爸爸和爷爷。
回想父亲对待儿子的方式,儿媳妇觉得真正瞎猫撞到死耗子”的是父亲。
他对待孩子学业上的无为而为”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他的不骂不打”是尊重,他的不管”最高杆,那是不干扰”是顺应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去干扰孩子的自我成长的节奏。
而且不是真的散手不管”他只是不管孩子的学习,实际上没有几个做父亲的能像他那样在孩子小的时候天天陪孩子玩,花费无数时间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亲可以做到陪孩子学习,却做不到每天都陪伴孩子玩耍游戏。
他一直觉得孩子只要当个工人自食其力就挺好,因为没有期望,孩子在学习上毫无压力,对知识对未知的好奇心得到自然的成长,所以才会喜欢学习,喜欢钻研问题,考试时超水平的发挥,达到一个又一个父亲没有预料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