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秦腔_看贾平凹的陕西乡土情结
从_秦腔_看贾平凹的陕西乡土情结

初读《秦腔》,便令人着迷,好作品能使人悸动、振奋、难以割舍。
几经品味,仍觉它是一部大手笔,人物众多而个个鲜活, 场景繁杂而又乱中有序,语言细腻而气韵雄浑。
小说写的是作家老家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事, 作家以“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方式,解读了中国农村近20年来的历史,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一、秦腔的音乐符号直入小说,使小说自始至终充斥着陕西乡土的气韵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代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其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小说题为《秦腔》,其内核的秦声弥散、秦韵流贯、秦魂无处不在又是其小说的主要艺术魅力所在。
作品中关于秦腔的描写百十余处,地方风味浓厚传神。
用简谱和锣鼓节奏将秦腔音乐直接写进小说字里行间的手法,在我国现、当代小说的创作中是第一次,也是贾平凹《秦腔》创作的创新所在。
作者有意识地将民间艺术、抒情艺术的音乐,溶进符号艺术、叙事艺术的语言之中,使之成为小说意蕴传达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性手段。
音乐不仅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是发掘小说深层意蕴的导线。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直接在人物性格、心理情绪、环境氛围的表现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用来暗示秦腔剧团的炎凉和演员命运的起伏,更象征时代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一种症候。
《秦腔》在开篇时写一个以唱《拾玉镯》出名的女演员,年老色衰,受冷落和奚落,暗示了秦腔的衰落。
秦腔之所以衰落的原因,作者并不直接道明,而是让读者从开篇一个疯子的唱词中品味:音乐一起,满院子都是刮来的风和漫来的水,我真不知道那阵我是怎么啦,喉咙痒得就想唱,也不知怎么就唱:眼看着你起高楼,眼看着你酬宾宴,眼看着楼塌了……当然,这句唱词也不只这一层暗示,模糊、朦胧的歌词不仅有其深厚的美学内涵,还应有更阔的社会内容,这也是整个作品重要艺术特征。
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_读贾平凹散文秦腔有感

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_读贾平凹散文秦腔有感《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1中国的传统戏曲对于Teenagers往往是遭到排斥的,所以我时常被视为异类。
由于家里有人搞戏曲,我从小就对这种传统文化心存好感,尤其是京剧和越剧,偶尔也听听黄梅戏。
至于秦腔,只知道听起来挺闹心的。
也许是地域文化的差别吧,一直没兴趣去了解秦腔,直到这次拜读贾平凹的文章,才抓到一点皮毛。
正如贾先生所写,“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曲存异。
”越剧如同浙江人,吴浓软语,流畅细腻;而秦腔的个性就如同头上扎着羊肚白毛巾,光膀子上披着大花坎肩儿,水牛腰上别着细羊皮鞭的秦川大汉一样:朴实,敦厚,却不乏粗犷,豪放。
秦腔就是秦川人,而秦川人一折秦腔。
可不是吗,贾先生虽是写秦腔,可将整篇文章细读下来,我不仅能用耳朵听到振聋发聩的秦腔调儿,还能用眼睛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被太阳晒成浅棕色,泛着油光的各样脸孔,用鼻子闻到黄沙味和着泡馍味的香气。
即使没听过秦腔没去过秦地也没尝过羊肉泡馍,但我却能感受到着一切。
秦腔与秦地秦人息息相关,虽说冲不出八百里秦川,但也延绵不绝好几百年,一方水土一方人情。
秦腔从明代中叶发展至今,它在西北一带已不仅仅以戏曲这一种身份存在,而是完完全全融入在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劳苦大众的生活要素之一。
唱戏,听戏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没了这戏就没了情绪的寄托,开心了或是不顺心了都无从开口,这一点,戏曲绝不亚与摇滚。
我忽然想起《北京人在纽约》里头的一段----初到纽约的王启明字大工的餐馆里满怀压抑的洗着碗,突然不顾一切地吼了两句黑头唱段,这是他憋足了劲吼的,引得伙计们直叫好,当然也释放了自己压抑的心情,痛快,够爽。
京剧如此,西北的秦腔相比更甚。
总之有这样的感觉----若说越剧是织女手中的绣花针,那么秦腔便是武松腰间的短哨棒。
贾平凹秦腔阅读答案

贾平凹秦腔阅读答案【篇一:浅析贾平凹的《秦腔》】——一曲乡土挽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业文化深深地扎根在肥沃的土地上,这是一个乡土气息极为浓厚的国家。
乡土文学是作家始终关注的重要题材,也是现当代文学史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1] 作为出身于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的作家,贾平凹无疑对乡土世界有着深厚的感情。
当国家实行起改革,社会发生转变,而农村在时代改革的大潮流中却深受着冲击,乡土社会在走向脱贫苦致富的历史进程中遇到了种种困境。
贾平凹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以独到的眼界、灵敏的触角立体再现了当前农村一步一走向衰败的真是画卷。
贾平凹说“他要用《秦腔》这部作品为故乡棣花街树一个碑。
”[2]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受文章中所表现的乡村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困惑与眷恋,黄土地上的人们在寻找生命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过程中的迷茫与失落,共同经历一次寻根之旅,感受一曲乡土挽歌。
关键词:秦腔故乡迷茫衰败寻根《秦腔》写了商州村镇清风街半个世纪的故事,以村中夏、白两家的恩怨为经,共和国的政经变迁为纬,贯穿其间的则是秦腔由流行到衰亡的过程。
贾平凹在此书《后记》中点明清风街的原型就是自己的故乡棣花村。
离乡三十年,棣花村固然令他魂牵梦萦,但这个村落的急速变化也给他带来了最大的伤感。
[3] 当他面对以往熟悉的故土时,他竟然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慰藉,而是对故土的现状和未来充满迷茫。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 贾平凹用长篇小说《秦腔》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 这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正如贾平凹所说 : “现在我为故乡写这本书 , 却是为了忘却的回忆 , 失去根的哀叹, 确实是一次寻根的过程。
”[4]一、苍凉的农村现状,迷茫的未来。
《秦腔》写的是极为琐碎、密实、日常化的当代生活,却反映了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巨变的时代情绪。
在传统文化中,土地是农民的生命之根,生存之道,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成为了无根的浮萍。
论贾平凹《秦腔》中的民间情怀

论贾平凹《秦腔》中的民间情怀雷挥摘要:《秦腔》以绵密而真实的艺术手法叙写了当代民间实态。
以秦腔和土地为中心,“清风街”世界在一步步地建构完成的同时也唱响了挽歌,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民间世界深切的关怀与忧思。
关键词:民间;秦腔;土地一、民间世界的真实描摹《秦腔》堪称文化浸染下的当代民间实录,清风街便是普通百姓柴米油盐、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的日常缩影。
“琐碎的生活细节描写背后是贾平凹对于生活细致的观察,贾平凹开始重拾新写实主义的余薪,甚至变成类似自然主义的实录。
其中,《秦腔》表现得最为明显。
”[1]对此,作者在《秦腔·后记》中或许已经给出了直接的解释:“只因我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破烦日子,它只能是这样种写法。
”[2]所以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表现了极大的敬畏和耐心,依据的是民间生活的本相和逻辑。
小说以白、夏两大家族的联姻开端,在琐屑平淡的小事之中对清风街的风俗人情管窥蠡测:为爭份子钱的妯娌长短、夫家过夜的规矩、新生儿出生门悬红布的礼节……《秦腔》将民间世界转化为一种生活经验、文化体验,通过清风街诸人事的发展、变迁来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
为了实现对真实民间世界的深刻描摹,作者还别具匠心地运用了疯子“引生”这样一个非常态的叙事角度。
引生是一名孤儿,无家无业,成为清风街底层人群中的一员。
“清风街有我张引生不显得多,但一旦离了我,清风街一下子空荡了,像是吃了一碗饭,少盐没调和。
”[3]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流浪汉般的人物作为叙述者的写作智慧,可以从欧洲中世纪盛行一时的流浪汉小说中得到启发和认证。
引生接触到的人既有与他同病相怜的结巴武林、穷苦人狗剩等人,也有夏天义、君亭这样的民间“权力”代表,可谓三教九流,尽有交集。
引生喜欢秦腔,又跟随着夏天义,所以始终与清风街的两大中心元素——土地和秦腔保持着紧密联系。
他也时常疯疯癫癫,也没接受过正经教育,所以他对事物的判断天然地去除了许多社会伦理的约束和遮蔽,在看待问题时也缺少一些心理层面的预设和干扰。
从《秦腔》看陕西乡土文化的没落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从《秦腔》看陕西乡土文化的没落内容提要贾平凹是当代深受关注的地域性作家,从小生活在农村、现蛰居现代都市,但是对于故乡的深厚感情却没有因时间、空间的变化有所消退。
在《秦腔》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碎生活的描写,为自己的故乡立了立了一块碑。
在平淡无奇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隐隐的哀伤,面对熟悉的故乡,他却感到陌。
他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属,他的故乡乃至当代整个中国的乡土精神都处在迷失中。
关键词:《秦腔》乡土文化乡土精神没落一、乡土文化乡土情结是一种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空间变化而改变的对于故乡的深厚感情。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
他们对于养育他们的土地具有一种浓厚的眷恋之情。
土地,不仅仅只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这种浓郁的乡土情结渗透于中国文化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深厚感情,使得其在更多问题方面的认知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乡土文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引发了作家们对其激烈的讨论。
而对于乡土文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从鲁迅开始的。
自鲁迅先后创作出《阿Q正传》、《祝福》、《故乡》等以故乡为题材的小说后,20世纪20年代中期,乡土文学大量涌现和兴起。
乡土文学总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所以“土地”是乡土文学的核心,“土地”在乡土文学中既是故事开展的实实在在的背景,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
而鲜明的区域特色则是乡土文学的魅力所在。
但是探其本质,乡土文学即是路遥笔下的“交叉地带”——乡土文学代表的是现代城市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农村之间的对立矛盾在文学上的体现。
城市与乡村,是相互一寸的。
如果没有了城市,那么乡村就会失去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对象,就不会有作家们将自己颠沛流离的思乡之情诉诸之上,就不会有大批的乡土文学问世了。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摘要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以来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长篇小说《秦腔》是对清风街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呈现出传统意义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以“秦腔”为灵魂的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作品中潜藏着作者浓浓的“秦地”情结和孤独地始终坚守的民间立场。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秦腔”和“七里沟”两个重要意象的解读,研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下乡村乡民的生存状况、乡村传统道德伦理和人性的变化、新世纪转型时期现代文明的碰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作者面对这种现状表现出的一种忧思。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七里沟;文化内涵;忧思AbstractJia Pingwa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in the new period literature.Since the novel 《Shanxi Opera》is Shanxi in Qingfeng street daily life description, showing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farmer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survival state and the “Shanxi opera”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l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hidden works the thick“Qin”complex and lonely always adhere to the folk standpoint. In views of thi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important image of opera”and “seven ditch”, the survival status of the countryside village people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s of rural traditional ethics and human nature the new century, the collis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uthor in the face of a show.Key Word:Jia Pingwa;Shanxi Opera;Seven Mile Gully;Cultural Connotation;Be thoughtful with anxiety目录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前言1一、《秦腔》意象的象征性1(一)“秦腔”意象解读11、秦腔承载着秦文化的厚重12、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式微2(二)“七里沟”意象内蕴51、城市化中逐渐被忽略的存在52、失根之痛与乡土气息的消失6二、小说《秦腔》的意象内涵与作者生命体验8(一)展示了农村现实的命运8(二)表现出乡村伦理秩序的消亡8结论10参考文献11谢辞12前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长时期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乡土中国已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地域色彩论文

毕业论文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地域色彩摘要: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广受文学界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坛一位优秀的地域性作家,他的代表作品《秦腔》就是一部优秀的乡土小说,充满着浓郁的地域色彩,对于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文学的地域性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秦腔》是中国当代乡村变革的真实记录和传统文化的挽歌,虽然整部小说都透着悲凉、伤感和作家对于乡村发展的忧虑,但作品中依然寄托着作者心中的美好希望。
本文以小说《秦腔》中所展现的地域文化特征为论述对象,分析了小说地域色彩浓郁的原因,从小说的中心线索秦腔、陕西民俗风情的展现、方言土语的运用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这几个方面解读了小说浓郁的地域色彩,并肯定了其地域色彩浓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秦腔地域色彩乡土小说意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的文学大家,被称作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创造性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位地域性作家。
贾平凹从1982年开始从事专业写作,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集和诗歌等多部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大奖并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表现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准确刻画了现实生活中社会大众的生存状态,而且在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中真实地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风格自然清新,文笔纯朴厚重。
在通俗之中表达真情,在平淡之中寄托深远。
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乡土小说作家,乡土情结已经成为贯穿其三十多年小说创作生涯的重要精神线索,这也使得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小说《秦腔》就是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又一力作,为我们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独有的地域风情。
一、《秦腔》——充满地域色彩的小说长篇小说《秦腔》是贾平凹的代表作品。
它以陕南一个村镇为焦点,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笔触凝重,被称作是“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1. 引言1.1 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是他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他通过小说描写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呈现了乡村生活的细腻和真实,将乡土文化中的人情味、风俗习惯、传统习俗等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
贾平凹的作品中往往充满了对于家乡、故土的眷恋和热爱,他试图通过作品来呼吁人们重视和珍惜乡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乡土文化常常被赋予一种神秘的色彩和深厚的情感,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细致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思念。
贾平凹尤其擅长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来展现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他的小说中往往充满了对于家国情怀和生活哲理的揭示,引起了读者对乡土文化的深思和回味。
贾平凹通过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视角,使乡土文化在他的作品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 小说《秦腔》的主题小说《秦腔》的主题主要围绕着中国乡土文化的流失展开。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关切和担忧。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秦岭深处一个叫“白鸽村”的小山村,展现了乡土文化逐渐消失的过程。
这个村庄原本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村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逐渐被摧毁。
《秦腔》一书在讲述乡土文化流失的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发展矛盾。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的反转和冲突,表达了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珍视和怀念。
小说中的人物在现代文明与传统乡土文化之间摇摆不定,他们的命运也受到了这种文化冲突的影响。
贾平凹通过《秦腔》这部小说,呈现了一个关于乡土文化流失的深刻思考,引起了读者对乡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思考与关注。
2. 正文2.1 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原因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读《秦腔》,便令人着迷,好作品能使人悸动、振奋、难以割舍。
几经品味,仍觉它是一部大手笔,人物众多而个个鲜活, 场景繁杂而又乱中有序,语言细腻而气韵雄浑。
小说写的是作家老家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事, 作家以“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方式,解读了中国农村近20年来的历史,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一、秦腔的音乐符号直入小说,使小说自始至终充斥着陕西乡土的气韵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代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其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小说题为《秦腔》,其内核的秦声弥散、秦韵流贯、秦魂无处不在又是其小说的主要艺术魅力所在。
作品中关于秦腔的描写百十余处,地方风味浓厚传神。
用简谱和锣鼓节奏将秦腔音乐直接写进小说字里行间的手法,在我国现、当代小说的创作中是第一次,也是贾平凹《秦腔》创作的创新所在。
作者有意识地将民间艺术、抒情艺术的音乐,溶进符号艺术、叙事艺术的语言之中,使之成为小说意蕴传达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性手段。
音乐不仅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是发掘小说深层意蕴的导线。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直接在人物性格、心理情绪、环境氛围的表现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用来暗示秦腔剧团的炎凉和演员命运的起伏,更象征时代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一种症候。
《秦腔》在开篇时写一个以唱《拾玉镯》出名的女演员,年老色衰,受冷落和奚落,暗示了秦腔的衰落。
秦腔之所以衰落的原因,作者并不直接道明,而是让读者从开篇一个疯子的唱词中品味:音乐一起,满院子都是刮来的风和漫来的水,我真不知道那阵我是怎么啦,喉咙痒得就想唱,也不知怎么就唱:眼看着你起高楼,眼看着你酬宾宴,眼看着楼塌了……当然,这句唱词也不只这一层暗示,模糊、朦胧的歌词不仅有其深厚的美学内涵,还应有更阔的社会内容,这也是整个作品重要艺术特征。
其次,戏谑的歌唱场景和人物的唱词结合成天衣无缝的严肃态度。
在引生的一段“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唱词后, 众人起哄让“上善”唱:上善真的就唱啦:为王的座椅子脊背朝后,为的是把肚子放在前头,走一步退两步只当没走,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唱着唱着。
一只苍蝇站在了他鼻尖上,他拍苍蝇,就不唱了。
音乐还在放着,哑巴牵着的那只狗,叫来运的,却坐在院门口伸长脖子呜叫起来,它的呜叫和着音乐高低急缓,十分搭调,院子里的从《秦腔》看贾平凹的陕西乡土情结李娟0532007.10每月一家文学教育人都呆了,没想到狗竟会唱秦腔,就叫到:“上善上善,你唱得不如狗!”……我看出了来运前世是个唱戏的,但这话我不说破。
民间有着太丰富的传说故事,太丰富的民俗民礼,它们滋养了作家的生活观、艺术观。
在上段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作家严肃地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另外,秦腔也使《秦腔》中的人物有了音乐形象,并构成了人物的性格、气质、命运。
白雪因秦腔而美丽,在秦腔音乐中相爱、结婚、诞生新的生命,因舍不得秦腔而留在县上,慢慢和省城的文人丈夫少了共同语言,乃至在秦腔的苦音慢板中黯然离异。
夏天智更是一个几乎完全浸渍在秦腔之中而得到表现的人物。
收藏、展示、出版、赠予秦腔脸谱是他终生的兴趣和人生的自豪,在村里安装高音喇叭播放秦腔是他退休后给自己找的职业,秦腔戏文和戏中人的许多价值标准成为他人生的精神支柱。
他是性情中人,是生命的呐喊者。
他也在动人心魂的秦声中, 带着眷恋和遗憾,带着爱,告别这个世界:夏天智咽气前,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着收音机,四婶赶忙放起了秦腔……突然笑了一下,把气咽了。
……将六本《秦腔脸谱集》替换了夏天智头下的枕头。
原本夏天智的脖子硬着, 用书换枕头的时候,脖子却软软的,换上书,脖子又邦硬……奇怪的是麻纸盖上去,又滑落了。
白雪突然哭起来,说:“我爹是嫌那麻纸的,他要盖脸谱马勺的!”把一个脸谱马勺扣在了夏天智的脸上,那脸谱马勺竟然大小尺寸刚刚把脸扣上。
《秦腔》是一部现代和传统交锋的大书写,秦腔哭诉并宣告这一斗争无奈的新的世纪的展开。
秦腔一曲动地哀,但哀伤的调子里却洋溢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虽然怪异、粗俗却充满了张力和情绪。
这就是《秦腔》的奇特的魅力之所在。
二、《秦腔》以奇异的视角描绘了陕西农村农民的现实生活状态小说以“我”———一个叫“引生”的精神病患者———的视角为线索,观察、记录清风街夏家的家族的颓败和秦腔这种地方剧种的危机,也记下了中国西部乡镇社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瓦解和分化的过程,记下了在急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动中的中国的风土和民俗的变动的轨迹。
首先,世界在张引生眼里悄然变化着。
引生在不发病的日子里,过着正常人的生活,琐碎、懒散、贫困。
但由于间歇性发病,他获得了一种特异功能:这一天早上,我往七里沟去,沟道两边的树都硬着,枝条在风里喀啦喀啦响,一起说:“冷!冷!冷冷泠泠泠!”他能跟狗说,跟树说,跟河说,具有了某些超验的思维和感受,经常说出看似不着边际却又极其值得人们思索的话。
他深爱着同村唱秦腔的姑娘白雪,屡次为自卑的爱情付出惨重的代价。
贾平凹在以前的小说是往往强调民俗和风土的自然的未被污染的纯洁和民间性以及生命在其间的轮回,但《秦腔》的情节却在引生的眼里变化、破灭:村支书由夏天义变为秦安,又变成君亭;秦腔演出由县剧团解体为小分队,最后被流行歌曲挤于一角;白雪由姑娘变成媳妇,再由媳妇变回独身;……。
清风街的人们经历着出走、离开、返回, 算计、造假、抗税,打工、卖淫、犯罪,天灾、人祸、怪病, 坚守、服从、圆滑的变化。
对于这些变化,贾平凹所要表达的是传统与现代的斗争,在现代生活观与市场经济的强势进攻下,一切传统土崩瓦解。
首先对传统最具代表性的是秦腔剧团,剧团的存在必须依托国家机器的支持, 没有政府的支持,剧团立即面临难以克服的危机,在市场环境中完全没有生存的能力。
其次是夏氏家族,它代表着农村的传统政治制度,原本有声望的家族,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巨大的影响力,但现时的变化将原有的社会结构突破,失去了中心地位。
另外,清风街体现着传统的生活状态,在现时世界的冲击下,清风街也不清了,用小说中的一则小字报说:“万宝酒楼没万宝,吃喝嫖赌啥都搞。
住着一个大马猴,他想当头头,人心都乱了,人民群众要清醒,孙悟空要打白骨精。
”一切都在变化。
但小说中有两样东西没变,就是引生本人和他对白雪的爱不变。
引生是纯洁的,是未被污染的民俗民风的静观者,也是贾平凹最珍爱的。
三、《秦腔》在逼真写实的手法中揉入了陕西乡土的浪漫和理想贾平凹善于将许多日常生活场景汇聚到一起,透过写实的灵慧目光,略显变形地呈现出农业文明的衰败和市场经济的萌动。
《秦腔》的主要创作方法是写实的,生活场景琐碎而细腻。
夏天义进门的时候,光着双腿,手里提着两只鞋,人累得腰都弯下去了。
他没感觉到腿肚子上还趴了五笔桥马虎虫,哑巴见作家研究054每月一家2007.10文学教育了,就一个巴掌拍去,使夏天义冷不防受了一惊,骂道“你咋啦,咋啦?!”低头看,被拍打的马虎虫从腿上掉了下来。
马虎虫黏在腿上就吸血,但是不疼。
马虎虫从夏天义腿上掉下来了,腿上却出了血,一股子顺腿流,像个蚯蚓。
哑巴将马虎虫从地上捡起来,拿手一节一节地掐,掐成四节,夏天义就骂:“你咋这狠的!你把它弄死就行了,谁叫你这么掐的,你恶心不恶心?你滚!”就把哑巴骂跑了。
哑巴对夏天义无言朴素的父子之爱,只一个细节就生动真实起来。
写夏天义对农村传统的爱,也就是一个农民对土地像对生命般的热爱时,他这样描写道:夏天义在七里沟真的抬不起石头了,也挖不动半崖上的土了,人一上到陡处就发颤。
……那一天他是老老实实坐在一边看我们劳动的。
可是到了三天后, 他让瞎瞎的媳妇给他用麻袋片做了三层厚的护膝筒套在膝盖上, 又跪着在石坝前垒石头,或者跪着用锄头扒拉从崖上挖下来的土。
贾平凹将逝去的那些社会现象和农民对土地流失的心理感情,展现得相当细腻而精到。
这正体现了贾平凹是对“现代”的风土和民俗的无尽的缅怀,他缅怀“现代”的乡村事物,期望为现代“招魂”。
今天贾平凹回到风土和民俗的表现乃是对于新的社会的必然的反应,他思考现代性的命运,追问风土和民俗的意义,对于自己家乡的秦腔和人们有无限的感情。
但全球化的冲击和一个新的社会的生成却改变着生活的一切。
小说中那些密度极高的日常生活细节的呈现,其实正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崛起的直击式的实录而已。
其次,小说中散发的神秘气息又使小说充满着陕西乡土的浪漫情结。
使小说在逼真写实中多了一点乡土的浪漫和理想,形象中又多了一点灵性和喻象。
原始、粗犷的秦腔,一个疯颠并常说出令人惊怍和反思话语的引生,人与动物、植物、世间万物的通灵,《秦腔》依然继承着贾平凹以往小说的神秘特色。
贾平凹在其多部小说中有意营造一种神秘气氛,这类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一个特有的物品并表明着神秘的无所不在。
例如:《白夜》中的古琴;《废都》中能看透世间万物前世今生,又颇有思想的牛。
它们始终与常人不同,并始终与一个常人无法知道和了解的,无限迷茫和疑惑的世界相通,这个世界在常人眼里似有若无、无边无际、朦朦胧胧,这就是神秘的气氛,是根植于民间的特有的气质。
另外,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其象征性为我们隐喻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从广义的角度看, 夏氏家族和白雪与秦腔的精神联系,是文化的延续性的展现。
这里的县剧团的原有的结构中乃是地方的文化存在的象征,而不断给国家提供人才的诗礼传家的夏氏家族也是地方与国家直接联系的象征。
于是,县剧团的瓦解乃是原有秩序被新的社会结构所取代的象征,而与秦腔的衰败相同步的是夏氏家族的颓败,这也是原有的文化的颓败的象征。
贾平凹的思考的中心在于,秦腔之断裂在于现代国家原有的国民结构的变动。
他点出了原有的象征结构已经无力表现当下的现实,它们原来被赋予的巨大的力量今天已经无足轻重。
它们不再成为组织和结构社会的必要方式。
于是白雪的这个县剧团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命运。
原本居于领导地位的夏家今天已经变成了和新时代的经济状况并不合拍的人们,失掉了过去的中心位置。
这样的状况正是一个新世纪的新的社会形态的表征。
这些象征使小说充满了深沉的感性的力量。
小说一面讲述历史的宿命,一面播洒着无可挽回的感情和认同;一面讲述商品经济无限的成长的活力和激情,一面对原始的朴素的民风消逝的无可奈何的忧伤。
用贾平凹的话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总之,这是一本沉甸甸的小说,贾平凹在以往的作品中不乏流露着对陕西农村生活的眷恋和理解,但没有哪部作品能像《秦腔》这样浓厚和密实,以至于在首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荣膺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