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服进化史 2

中国校服进化史

款式

?中国大陆的校服主要是运动服,只有少数学校的校服已更新为西式制服。台湾、香港的校服通常为水手服、制服或旗袍。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1020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

30

四十年代,延续了三十年代的服装风格

五十年代: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旧军装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

九十年代:面口袋校服一统天下

台湾校服

韩国校服

日本校服

英国校服

美国校服

泰国校服

朝鲜校服

趋势

二十一世纪。面对着这越来越美丽的世界,

大家有理由期许一个百花齐放的校服时代。

校服制的实施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校服文

化已势在必行。

中国最美校服

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成型的官车使用规定

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成型的官车使用规定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去世,享年40岁,孔子悲痛欲绝。因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回是被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孔子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追悼会现场,孔子还没从悲伤回过神来,颜回的父亲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先生节哀顺变,为表达您的哀思,能否用您的车子改制成棺材来安葬颜回呢?”孔子一听就止住悲伤回到现实:“不乘车,我怎么同大夫交往呢?” 这并非杜撰,而是确有其事。因为从先秦起,诸侯公卿都以乘坐马车为体现身份的一种标志。在中国古代,官员的代步工具,最早为牛拉的车,后为马拉的车,再后来,才改为人抬的轿,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上台,不坐轿而坐车,那时的汽车两旁有踏板,各站两名挎盒子炮的保镖,更是招摇过市,威风不已。车的优劣和权的大小成正比,车越好者,权越大,车一般者,权一般,无车可坐者,自然也就无权了,只好垂手站在马路边,吃那汽车疾驶卷起来的灰土扬尘,和超标的尾气。 从古至今,座驾这东西,虽只不过是官员的代步工具,但更是地位的一种象征,只要头戴乌纱以后,就没法排除对于座驾的关注情结。连孔圣人都无法逃脱公车情结,其他屁官更是如此。 尽管官员允许有公务车,但为了限制官员超标准、公车私用等公车腐败,历代王朝都会通过发布《舆服志》(舆,即车,即辇、轿、座驾),对官员公务车配备予以规定。即什么级别的官,享受什么等级的座驾,都规定得详详细细。 西汉景帝中元六年颁布了中国历史最早、也最成型的官车使用规定:一、不同官员驾车马匹数量有差,马匹越多官爵越高;二、公车的装饰体现等级差别,一是,即车厢两旁用以遮蔽尘土的屏障,官品六百石以上至千石的可以将左边漆成红色,两千石以上的可以将两边都漆成红色;二是车辆上避雨遮阳的车盖。平民乘车只许用青布盖,官吏两百石以下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用皂布盖,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缯覆盖。于是车盖连同冠服合称“冠盖”,也成了仕宦的代称。我们所说的“冠盖云集”,与现在众多官员开会将车子停在一块的感觉差不多。 尽管各王朝有明确规定、但历史上各种公车腐败却时常上演。 《明史·奸臣传》中,那个与严嵩勾结,总理全国盐政,发了大财的都御史鄢懋卿,“性奢侈,至以文锦被厕床,白金饰溺器。岁时馈遗严氏及诸权贵,不可胜记。其按部,常与妻偕行,制五彩舆,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倾骇。”按说,照祖宗规定,超过四人抬轿者,就要受纠劾,可这个严

中国涂料进化史

中国涂料进化史(一) 此为独家原创文章,转载须注明出处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中国漆艺自诞生至今已跨越了70个世纪,在绵长的人类文明史上抹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漆文化发展的成就,既满足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更折射出举世瞩目的艺术光辉和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翘首回望七千载日月星辰,每个历史时期的漆艺各有千秋,诠释了不同时代的生活品质和人文气息。从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朱漆木碗和朱漆筒至今,考古学家发现,中国的漆艺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而且还广泛应用于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简言之,即从中国人出生时用过的浴盆到羽化登仙时的棺椁,都离不开漆艺。藉中国涂料工业百岁诞辰之际,本期特奉上“中国涂料史记”专题“从史前到宋元明清”,与读者诸君一齐踏上时光之旅,穿梭于各个历史朝代,阅览中国涂料的演进历程。史前:新石器时期“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于此有其贡。”——明朝黄成著《髹饰录图说》序背景综述史前,人类逐渐摆脱了动物本能,并通过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和脑容量扩增来为后续的手工艺品的发明、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走过蒙昧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被公认为世

界上最早认识漆树并运用其汁液进行髹涂器物的时期,即新石器时期。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树并运用漆树的汁液进行髹涂器物的国家,在战国文献中就有舜作食器、禹做祭器的记载。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期黄帝五世时的木胎圈足碗,距今已有7千多年,木碗内外髹涂朱漆,是迄今为止发现早的漆器。漆工艺的发展在先秦文献中多言为漆器之珍贵、奢侈,唯有贵族首领才能用得起。而且崇尚漆器奢华之风,一朝甚于一朝。《韩非子·十过》篇记:“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黑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奢侈,国之不服者十三。”漆器主要用作食器和祭器,颜色多为黑色和红色,并且用红色勾勒花纹, 突出美感。从良渚和龙山文化时期漆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多的情况来看, 当时的漆器产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而且应有专业化分工,似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手工业阶层和产业群体。焦点事件(1)黄帝五世孙即尧帝,造木胎足碗,内外髹涂朱漆,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漆器。(2)舜帝大面积砍伐山林,大量制作漆木食具,以华美轻便的的木胎漆碗、漆杯、漆盘、漆筷等取代尧帝时期的土簋、土硎。以木髹漆作食器的举动打破了茹毛饮血年代简朴的风尚,促进了天下漆器工艺比美之风的盛行,推动了漆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为日后“千文万华”的漆工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一百年的校服变化

校园里,中国一百年的“校服”变化 图解: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盍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图解: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名校女生是当时的时尚。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这时也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1930年10

月参加国货时装展览会表演的务本女中学生。 图解:1930年.制服式校服依然受欢迎;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时代 图解:1931年上海四所大学英语比赛前四名皆女生。图中坐者为冠军梁培树,站者为亚军王保敏,两人同为复旦大学学生。

图解:当时的大学生,经常是上身穿长布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到民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 图解:五十年代: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在建国之初,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长衫马褂至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58年以前,风气还是比较宽松的,大学女生还会穿着彩色呢子大衣,王蒙的《青春之歌》讲的就是这段时期的事。

图解:据说当时有些地方领导,还提出了“人人穿花衣裳”的口号,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基础还非常薄弱,它没有群众基础,口号像一阵风吹过去了。 图解: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改革开放咯,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锵、锵~~~80年代后期,“校服”这个字眼,也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一开始比较散乱,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样,没什么统一的要求

中国汉服文化

. 中国汉服文化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穿在身上的文化——浅谈汉服复兴 上个学期学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首先,我要说,这门课真的很棒!在学习传统服饰制度之前,我对中国的古典服饰一点都不了解,看电视的时候就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但现在,虽然说不上“看门道”但也有点韵味了!说到时下较热的一个话题——汉服复兴,下面就来“卖弄”一下我的小小看法。我觉得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何为汉服。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所在!“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满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文明被人为的给中断了,从而使汉服中断了300多年!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是为中华民族瑰宝,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 在明朝和唐朝,韩国人和日本人从我们汉服这里继承后直接变成了韩服和和服,

他们对韩服和和服一直是当作珍宝保护着。可是我们呢?汉服是韩服和和服的母亲,那种儒雅浑然天成的气质,衣裾渺渺广袖飘飘,可是,广袖飘飘今在何方?衣裾渺渺而又终成绝响。如今的中国人有几人识汉服?正如位汉服拥趸感叹“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我们看着樱花节身穿和服出行的少女少年,为着那传统与现代交织出的浪漫而陶醉,甚至中国也有不少人效仿。难到在我们在传统的七夕节,女子身穿汉服出游,进行类似灯谜传统节日的活动不比日本来的浪漫吗?汉服能突出身体美的一面,穿上汉服后你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自己的举止,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君子也;女子,则显淑女风范。 因此,在复兴汉服这一观点上我是持赞赏支持的态度!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以汉服为载体重新审读华夏文化。汉服精神,是华夏的“根”和“体”,汉服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汉服并不是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过程。”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博士认为。第二,用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我们恢复汉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们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汉服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但起码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多一种选择。第三,弘扬华夏礼仪。我们被尊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文化的礼仪就是尊重别人,尤其是提倡“自正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王道”精神,而不是“霸道”主张。而在你穿上汉服的那一刻,你会自然而然的树立起君子与淑女的形象,男性更显挺拔与潇洒;女性更显清秀与雅致。第四,纠正一些错误看法。一来复兴不是复古,我们只是沿着华夏文化的传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第22卷第2期2009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ourna l ofHU BEI Co rrespondence U n i versity V o.l 22N o .2 Jun .2009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袁长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收稿日期:2009-04-27 作者简介:袁长青(1969-),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 要>本文认为,中国大学的起源可以溯源到五帝虞舜时期。五帝时代,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宗教、军事等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为高等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大学;起源;五帝时代 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2-0007-02do:i 10.3969/.j i ssn .1671-5918.2009.02.03本刊网址:http ://www .hbxb .net 张祥平先生在5人生六境#心智6中说,心有二义,即心脏与神志;智分六等,即初智、天智、理智、言智、仁智、大智。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也就是人类心智的进化史。从远古时代的钻燧 取火、结绳记事,到上古时代的刻符造字、化民成俗,再到信史时代的授业解惑,设科取士,人类的心智一直在发展。文字与教育就是心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而大学则是人类用于传播心智的高级场所。 一般认为中国大学发端于殷商时期。但也有史料佐证中国大学起源于五帝时代的虞舜时期。据53礼记#文王世子4注6,中国的五帝时代(公元前二十七世纪至纪元前二十三世纪)就有大学,那时的大学叫做/成均0。所谓五帝时代,是指黄帝(姬轩辕)、玄帝(姬瑞顼)、喾帝(姬夋)、尧帝(伊放勋)、舜帝(姚重华)统治前后约五百年的历史时期。黄帝、尧帝、舜帝因常被史学家和儒者所称道而为人所周知,玄帝与喾帝却鲜为人知。远古的/帝0,并非现代意义上人格化的/上帝0,甲骨文中的/帝0是指能够与/天0沟通的烟火,也就是说,尊称某人为/帝0,意味着他具有与/天0沟通能力。 中国大学起源于虞舜时期,虽然没有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据,但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也是有可能的。 一、作为教育不可勿缺的媒介)))文字(或准文字)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媒介 在传说中,黄帝的大臣仓颉看到鸟兽走过后留下的爪印和蹄印产生灵感,从而造就成中国特有的方块字。史载,仓颉造字之日,天上突然落下雨点般的粮食,入夜之后,还听到鬼神的痛哭!传说固不足信,但也许蕴含着两层意思:天降粮食意味着开启了民智,物质进步,而鬼神痛哭,则意味着文字将扰乱心智,人类烦恼从此始! 仓颉造字毕竟是传说,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仰韶时代(距今约6500至4600年)前期的半坡、姜寨、北首岭遗址中已经出现作为文字前驱的刻划符号,到了仰韶时代的后期和龙山时代(距今约4500至今4000年),刻划符号被广泛运用,而且不同地区的刻划符号出现形体趋同的现象,另外,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晚期均发现图画文字,它与刻划文字一起,共同构成甲骨文的来源。也就是说,距今约 4500)4000多年即父系氏族的晚期,文字在古中国已出现!复杂的文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在一天一夜完成的,但中国人喜欢把历史与文明的进步归功于某些/超人0或/伟人0,譬如,史 载黄帝就发明了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陶器、阵法、音乐等多种东西,缧祖发明了养蚕抽丝,隶首发明了算术,容成发明了历法等,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个人的超能力,而应当把它们理解为一个时代成就的反映!文字的出现,大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为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媒介。 二、五帝时代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政治保证 黄帝时代的古中国,已开始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了打井和养蚕抽丝,战争中开始使用铜制武器。除发明了文字外,还制定了历法和甲子,美术、音乐、舞蹈创作也繁荣起来。黄帝还设官治民,草创了古中国的政治制度。颛顼则将散于民间的祭祀权收归中央所有,专门设立了管理祭祀的官员和从事教职的巫师;尧帝曾派人测定过日月位置,制定太阴历法,计算出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差数,创立了闰月制度。舜帝在五帝中政绩卓勋,其一,任命禹为治水大臣,治理肆虐已久的洪水。禹采用堵、疏、蓄并用的方法,并取得了其他部落的支持,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终于取得了成功。其二,改组政府,设九官分管工程、农业、内政、司法、建筑、林业、祭祀、典乐、纳言;其三,鉴于幅员辽阔,把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州,以便管理;其四,为各部落解决纠纷,征收税赋,统一法律。 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初具规模,部落首领为了传授生产经验和思想文化,正如5礼记#学记6中所说,/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0。(/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0),5尚书#兑命6也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0。(/念终始典于学0)。舜帝于是设立学校,为子民接受教育提供了场所。中国最早的大学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5礼记#王制6中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0。有虞氏,即舜帝,在舜帝摄政、执政期间(公元前2285年至2208年),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帝,就开始设立不同层次的学校,将贵族子弟集中在/上庠0、平民的子弟集中在/下 7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摘要 (2) 关键字 (2) 前言 (2) 一、汽车的原始概念――座驾 (3) 二、中国汽车发展史,中国人必须知道的历史 (4) 三、中国与发达国家汽车差距 (7) 四、中国汽车发展展望 (8) 五、参考文献 (8) 摘要:时下,对于居住在都市和乡陌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已再是什么新奇之物了,但是对中国汽车历史的经过却少为人知,本文对中国汽车自古及今的历史简单介绍,并综合中外汽车的现状略加分析,了解中国汽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关键字:座驾中国汽车汽车历史现状差距发展 一、汽车的原始概念――座驾 座驾,意即有人坐有人驾驶的代步工具。 每天迎着晨曦,眺望满街的车水马龙,汽车像蝗虫一样塞满了街道,开车的,乘车的满脸焦虑,汽车已经主宰了交通工具市场。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车”的世界里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车代步发展到如今,是否还可以激发起人们对车的怀旧情结?那些原始和落后的交通工具,伴随乘车人、拉车人那份怡然自得的心理却又是十分难得的。 在所有的历史变迁中,车的变迁,可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都具有时代个性,代表着一种文化背景和品位。从它的由简到繁、由人(畜)力到机械、由慢到快……我无法考证其“车”的沧桑巨变,据说在我国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时英雄好汉驰聘沙场是骑马,留下了几多惊险神话。后来皇上出游或战争需要,人们发明马(或牛、驴)拉的两轮车,这可从兵马桶的出土和许多古迹壁画上可以证实。《苟子“解蔽》:“奚仲作车”。“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轩,就是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帐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啸嗷东轩下”、“月上轩而飞光”的情境是多么令人景仰。杜牧《阿房宫赋》: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车骑塞巷,宾客盈座”,又是另一般场景。辒,乃古代兵车之一种,四轮车,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又能往来运土填堑,以攻城为主要任务。辒车,是古代一种卧车,据说秦始皇在外驾崩,就是用辒车运回宫的。辎车,则是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后汉书》载:“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不由入想起杜甫《兵车行》里车辚辚,

校服文化及积极作用

设计合理的校服对学生能够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校服的凝聚力作用表现在,统一的校服能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学校责任,遵守校园的文明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对学生的监督与保护。此外,校服能促进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深化其群体意识,校服对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有极大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学校自豪感和对同学的友情。 让学生统一穿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可消除当前越来越突出的学生讲穿着、讲排场、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校服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身份的象征,这跟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需要穿著不同的制服一样。例如警察要穿著警察制服,消防员需穿消防制服等;同样地,学生自然便要穿著他们自己的制服——校服了。这样,我们穿校服时,便更容易辩认出我们作为学生的身份了。 赞成派占绝大多数,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穿着校服可培养群体精神及归属感。 二、反映平等主义,不论富贫均穿同一制服,一视同仁。 三、减少校内暴力。美国有研究显示,学校引入校服后校内暴力有所下降。日本俗语亦云:“服装乱则心乱”及“服装乱则生活乱”,所以整理行为从服装开始。 四、校服十分便利及耐用。家长及学生不用为每天穿什么衣服上学而烦恼,学生在出席婚礼及葬礼等隆重场合也可用得上。校服用料上佳,大方得体,可使用多年。 五、保护学生。穿上校服,别人便知其学生身份而给与优待及保护。万一出事,也可从校服得知所属学校,可以马上联络校方。 六、校方认为可增加学校吸引力及学生人数。千叶县立小金高等学校曾一度放弃校服,改行私服制,但学生减少,回复校服制后人数回升。此派代表著作为《中学生になぜ制服か》(为何要中学生穿制服?)(1984)。

【公元1850~1899年】-数学与计算进化史08

1852年: 四色定理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1852年英国的制图员法兰西斯·古德里在绘制英格兰地图时候提出四色问题:"是否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为所有地图染色". 古德里和他弟弟在求解无果之后, 他们向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Augustus De Morgan)请教, 由摩尔根推动该四色问题才得到数学界的关注. 1854年: 斯托克斯定理 揭示了的旋度和环量的关系

乔治·斯托克斯(Sir George Stokes)爱尔兰数学家, 物理学家, 进一步推广了格林公式, 建立著名的斯托克斯定理. 该定理将“向量场的旋度的曲面积分”跟“向量场在曲面边界上的线积分”之间建立联系. 乔治·加布里埃尔·斯托克斯爵士 1858年: 凯莱与矩阵理论的奠基 矩阵理论的诞生 凯莱(Arthur Cayley)英国数学家, 发表《矩阵理论的研究报告》,他引入了西尔维斯特创造的"matrix"概念, 定义矩阵的基本概念, 矩阵的运算法则, 转置, 零矩阵, 单位矩阵以及逆等一系列基本概念, 指出了加法的可交换性和可结合性, 还给出了特征方程和特征根等结果.

凯莱 1858年: 莫比乌斯带 只有一个面的魔环 奥古斯特·费迪南德·莫比乌斯(August F. M?bius)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拓扑学的先驱. 最著名的成就是发现了三维欧几里得空间中的一种奇特的二维单面环状结构 - 后人称为莫比乌斯带. 莫比乌斯环的制作非常简单:将长纸条的一端扭转 180 度后,再将两端黏在一起就成了。这个结构看似简单的纸环,却有着许多奇妙的性质。一般的纸张都有正面与背面,但莫比乌斯环却只有一面. 莫比乌斯及莫比乌斯带

中国涂料进化史

中国涂料进化史(一) 此为独家原创文章,须注明出处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中国漆艺自诞生至今已跨越了70个世纪,在绵长的人类文明史上抹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漆文化发展的成就,既满足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更折射出举世瞩目的艺术光辉和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翘首回望七千载日月星辰,每个历史时期的漆艺各有千秋,诠释了不同时代的生活品质和人文气息。从1978年在余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朱漆木碗和朱漆筒至今,考古学家发现,中国的漆艺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而且还广泛应用于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简言之,即从中国人出生时用过的浴盆到羽化登仙时的棺椁,都离不开漆艺。藉中国涂料工业百岁诞辰之际,本期特奉上“中国涂料史记”专题“从史前到宋元明清”,与读者诸君一齐踏上时光之旅,穿梭于各个历史朝代,阅览中国涂料的演进历程。史前:新石器时期“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于此有其贡。”——明朝黄成著《髹饰录图说》序背景综述史前,人类逐渐摆脱了动物本能,并通过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和脑容量扩增来为后续的手工艺品的发明、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走过蒙昧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认识漆树并运

用其汁液进行髹涂器物的时期,即新石器时期。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树并运用漆树的汁液进行髹涂器 物的国家,在战国文献中就有舜作食器、禹做祭器的记载。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期黄帝五世时的木胎圈足碗,距今已有7千多年,木碗外髹涂朱漆,是迄今为止发现早的漆器。漆工艺的发展在先文献中多言为漆器之珍贵、奢侈,唯有贵族首领才能用得起。而且崇尚漆器奢华之风,一朝甚于一朝。《非子·十过》篇记:“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黑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奢侈,国之不服者十三。”漆器主要用作食器和祭器,颜色多为黑色和红色,并且用红色勾勒花纹, 突出美感。从良渚和龙山文化时期漆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多的情况来看, 当时的漆器产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而且应有专业化分工,似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手工业阶层和产业群体。焦点事件(1)黄帝五世即尧帝,造木胎足碗,外髹涂朱漆,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漆器。(2)舜帝大面积砍伐山林,大量制作漆木食具,以华美轻便的的木胎漆碗、漆杯、漆盘、漆筷等取代尧帝时期的土簋、土硎。以木髹漆作食器的举动打破了茹毛饮血年代简朴的风尚,促进了天下漆器工艺比美之风的盛行,推动了漆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为日后“千文万华”的漆工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禹帝改进了漆工艺,以漆器做的祭器、

哺乳动物进化史

哺乳动物不比恐龙年轻 早在三叠纪晚期,就在恐龙刚刚登上进化舞台的同时,一群在当时并不起眼的小动物从兽孔目爬行动物当中的兽齿类里分化出来。它们有点“生不逢时”,因为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它们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巨大压力下,在夹缝里求生存。直到白垩纪之末,当恐龙等在中生代异常适应的爬行动物发生了大灭绝之后,它们才得以在随后的新生代中顽强地崛起并成为新生代地球的主宰。它们就是哺乳动物,它们最终能够从夹缝里崛起的原因则是它们已经具备了一系列进步的特征。哺乳动物的起源从晚三叠纪开始,哺乳动物在整个中生代经历了艰难而不屈不挠的发展过程,分化出始兽亚纲、异兽亚纲和兽亚纲三大类。其中,始兽亚纲包括柱齿兽目、三尖齿兽目两类;异兽亚纲仅有一目,即多瘤齿兽目;兽亚纲包括三个次亚纲,即祖兽次亚纲、后兽次亚纲和真兽次纲。 哺乳动物特征的确立 哺乳动物是灵活的四足动物,有比较大的脑颅,反映了它们脑量的增加和与之相关的神经控制能力和智力的提高。哺乳动物基本代谢水平高,体被能够保温的毛发,再加上机体内的其它生理机制(如出汗等),使得它成为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除了单孔类之外,哺乳动物的幼体都是胎生,使得幼崽在出生前已在母亲体内完成了一定的发育过程,因此幼崽更具生命力;同时,幼崽出生后以母亲的乳汁为营养,得到母亲的保护,使得它们的成活更有保证。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成门齿、犬齿和颊齿(包括前臼齿和臼齿),颊齿通常有一个包括几个齿尖的齿冠,以两个或更多的齿根固着在颌骨上,这样的牙齿更能够适应于咀嚼多样化的食物。哺乳动物有次生的骨质硬腭,使鼻道与口腔分开,使得它们在咀嚼食物时不影响呼吸。此外,哺乳动物还有一些其它不同于爬行类的解剖学特征。例如:哺乳动物颈部的肋骨(颈肋)与颈椎愈合,成为颈椎的一部分;腰椎两侧具有游离的肋骨;肠骨、坐骨和耻骨愈合成为一块整个的骨盆结构;头骨有一对枕髁。尤其突出的是,哺乳动物头骨与下颌的关节由鳞骨和齿骨组成,原来在爬行动物中连接头骨和下颌的方骨和关节骨在哺乳动物中进入了中耳,分别变成了三块听小骨中的两块:砧骨和锤骨,它们与镫骨(在爬行动物唯一的一块听小骨)一起组成一套杠杆结构,用以传导从耳膜到内耳的声波震动。这是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解剖结构从一种功能转变到另一种功能的最好例证之一。 附件 01-3.jpg (27.81 KB) 2007-8-27 20:18 哺乳动物的内耳构造

2018十大校服品牌排行榜

2018十大校服品牌排行榜 2018十大校服品牌排行榜,是四川省校服设计研发中心使用大数据技术统计了2017-1018年国内校服行业的综合数据推出的权威榜单。数据来自于综合了各大校服品牌的品牌知名度、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产品研发实力、业内获奖情况等数十种综合指数形成的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运算得出的结果公平、透明、真实,直观的反映了我国校服市场中知名企业的综合实力。 伊顿纪德Etonkidd 伊顿纪德国际校服品牌是江苏苏美达国际时尚服饰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已成功服务全国26省超过1000所名校。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南京长江路190号,毗邻原中华民国总统府。是国际校服品牌U.S.POLO、FRENCHTOAST等的指定生产基地,在国际校服业界有“世界校服工厂”美誉。 优卡YOOKNET YOOKNET,中国领先的青少年校园品牌,以专属的校服设计,让学校传承历史和文化;以优质的校服产品,让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开创性的1+N模式和电子商务平台,为学校、家长、学生提供三方满意的校服订购服务。 圣山莘茂 莘茂校服是四川五粮液集体旗下圣山白玉兰实业有限公司的校服品牌。四川圣山白玉兰实业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专业服饰企业,多年服务于党政军机构和国企单位的制服供应领域。莘茂校服通过中国元素糅合国际设计的校服实际理念,打造出国际风尚、国粹经典、民族精粹等三大“美育”系列校服,填补了市场上校园文化与中国文化接轨的空缺,成为中国现代美育校服的创导者。 乔治白GIUSEPPE.S.U 浙江乔治白校服有限公司,GIUSEPPE.S.U,国内职业装行业领先者乔治白集团旗下校服品牌,全品类校服提供商,职业装时尚化、个性化、差异化开创与倡导者。面对中国校服整体水平较发达国家滞后,乔治白以身作则,以保障学生穿着健康与行动安全为先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履行企业义务,与中国近10万所学校携手并肩。 飒美特 江苏飒美特服饰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由波司登与韩国校服品牌SMARTF&D公司合资创办,强强合作推出中韩合作校服定制强力品牌——江苏飒,面向中国市场开展校服定制业务。SMARTF&D主要负责设计和技术支持,波司登负责业务与服务,合力打造具有出色品质的时尚校服。 哈芙琳HALFRIN 上海哈芙琳服装科技有限公司【原上海半成人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校园服装设计研发、生产制作、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实业公司,主要为6-18岁中小学生,提供时尚、舒适、高品质的校服。自创立之日起,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用心服

浅谈校服文化

中国文化史期末论文 浅谈校服文化 姓名:黄萍 指导老师:陈庆纪 班级:文新091—1班 学号:200990502113

浅谈校服文化 摘要:近百年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多少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校服无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服饰文化,还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都应受到人们重视。在人类文明史上,服装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由单一的保暖功能逐步发展,具备了遮羞、审美、身份标志乃至个性体现等诸多性能,而校服作为服装文化的承载体,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城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体现。校服应体现管理者的办学特色,学校的精神风貌。也该满足21世纪的中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校服;文化;民族;发展

一个民族,大至对外宣传,小到生活细节,无所不在的展示着它的文化内涵。华夏国服,被众多专家学者所精心研究。近几年,中国的“校服文化”成为既“课桌文化”之后的第二大校园系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校服最早出现在日本,当时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为了使出身于这样的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使那些家里生活条件好的学生在学校炫耀,于是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而且日本人在潜意识里非常注重统一制服所带来的社会认同感,学生校服已经成为国民文化不可替代的部分。在中国,校服同样被重视,具有百年的发展历史,现如今,校服问题已上升到社会美育教育的大问题,校服文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校服的百年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灼灼生辉。 中国的校服历史从辛亥革命开始。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放出来,却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三四十年代,满汉服装相融的新式旗袍在校园大行其道。到五十年代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长衫马褂至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58年以前,风气还是比较宽松的,大学女生还会穿着王蒙的《青春之歌》讲的彩色呢子大衣。这一时期,校服是比较随意的,没有特定的校服。到六七十年代旧军装取代校服,接二连三的“运动”抹煞了锦绣河山的绚丽色彩,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了压制,草绿色的旧军装就是他们最主要的色彩。这一时期,“校服”这个词汇在我们国家消失。八十年代,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校服”这个字眼,也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一开始比较散乱,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样,没什么统一的要求。然而到九十年代,二十世纪

爱奇艺的Java缓存之路,你应该知道的缓存进化史!

爱奇艺的Java缓存之路,你应该知道的缓存进化史! 本文是上周去技术沙龙听了一下爱奇艺的Java缓存之路有感写出来的。先简单介绍一下爱奇艺的java缓存道路的发展吧。 可以看见图中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数据同步加redis 通过消息队列进行数据同步至redis,然后Java应用直接去取缓存这个阶段优点是:由于是使用的分布式缓存,所以数据更新快。缺点也比较明显:依赖Redis的稳定性,一旦redis 挂了,整个缓存系统不可用,造成缓存雪崩,所有请求打到DB。

第二、三阶段:JavaMap到Guava cache 这个阶段使用进程内缓存作为一级缓存,redis作为二级。优点:不受外部系统影响,其他系统挂了,依然能使用。缺点:进程内缓存无法像分布式缓存那样做到实时更新。由于java内存有限,必定缓存得设置大小,然后有些缓存会被淘汰,就会有命中率的问题。 第四阶段: Guava Cache刷新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利用Guava Cache可以设置写后刷新时间,进行刷新。解决了一直不更新的问题,但是依然没有解决实时刷新。 第五阶段: 外部缓存异步刷新 这个阶段扩展了Guava Cache,利用redis作为消息队列通知机制,通知其他java应用程序进行刷新。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爱奇艺缓存发展的五个阶段,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化,比如GC调优,缓存穿透,缓存覆盖的一些优化等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公众号,联系我进行交流。上面说的是爱奇艺的一个进化线路,但是在大家的一般开发过程中,第一步一般都没有redis,而是直接查库。 在流量不大的时候,查数据库或者读取文件是最为方便,也能完全满足我们的业务要求。当我们应用有一定流量之后或者查询数据库特别频繁,这个时候就可以祭出我们的java中自带的HashMap或者ConcurrentHashMap。我们可以在代码中这么写: 但是这样做就有个问题HashMap无法进行数据淘汰,内存会无限制的增长,所以hashMap 很快也被淘汰了。当然并不是说他完全就没用,就像我们古代社会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过时的,比如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过时的,就像这个hashMap一样的可以在某些

进化生物学-考试整理答案-1

进化生物学-考试整理答案-1

第一章 1.进化: 进化指事物由低级的、简单的形式向高级的、复杂的形式转变过程。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涵盖了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 2.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3.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界的系统发展,也包括某一物种。 4.比较拉马克学说和达尔文学说的异同。 相同点: 1二者均认为物种是可变的,而是在自然界里,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变异,并且从一种生物类型变为另一种生物类型。 2二者均主张生物的进化史渐进的。 不同点: 1.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主张物种演变和共同起源,他认为地球上现今生存的物种

都是曾经生存的物种的后代,溯源于共同的祖先。共同起源是生物进化一元论的观点,而拉马克则是认为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各系统或群体生物 并不起源于共同祖先,是典型的生物进化多元论的观点。 2.二者对适应起源看法比不同。按照拉马克看法,用进废退或获得性遗传是一步适应,也称直接适应,即变异是定向的, “变异=适应”。按照达尔文的看法,适应是两步适应,也称间接适应,第一步是变异的产生,第二步是通过生存斗争的选择,即变异是不定项的,“变异≠适应”。 3.拉马克学说是在同灾变论的斗争中创立的,达尔文学说是在同神创论的斗争中创立的。 5.你如何看待“美国的猴子事件”? 第二章 6.试述生物大分子起源研究的最新进展 生物化学起源于19世纪的生理化学,发展于20世纪。起先,由于一些有机化学家对动植物化学

浅谈中国古代陶瓷进化史

浅谈中国古代陶瓷进化史 【摘要】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陶瓷发展史各种形状人类文明 【前言】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陶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一些器物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陶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 1:中国陶瓷发展历程 1.1:新石器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如何制造陶器,当时我们祖先生产力低下,人类文明并不高,然而此时制造出来的陶器过于粗糙,存在很多地方上的不足,因而产

生了中国古代陶器的特点:粗糙、古朴、简单。据研究,当时制造陶器是在篮子上涂一些粘土,经过煅烧,篮子烧没了,也就形成了陶器。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存是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广西桂林甑皮皮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然龙山文化出土的黑陶圆润、壁薄,由此可见,当时的人类文明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了。 1.2夏至两晋时期 商朝的陶器,总体来说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制作样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继而殷商用高温烧制的白陶,制作精美、细腻。在同一时期出现了上釉的陶器,说明当时的制作工工艺已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到了周朝时代的陶器则多用于建筑上面,例如当时的瓦片。到了战国时期,那一时期的制陶工艺进一步的细腻、精致。规模也扩大了不少,制作的物品数量也大大增加。而此时的制陶工艺多用于陶俑、陶器随葬等。到了汉朝时期,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因此正在向瓷器过度的一个契机。 到了西晋时期,国家处境比较安稳,然陶瓷工艺得到了

建国60年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

建国60年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 建国初期,我国居民几乎没有汽车,短距离出行主要依赖自行车,曾一度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长距离出行则只有依赖为数不多的火车、汽车和轮船。目前,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2 200万辆。截至2006年底,我国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3辆汽车。 建国初期——交通很不方便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当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由于交通不便,办事效率也很低。那时火车作为连接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不像现在这样便捷。不仅线路少,而且运载能力和速度也有限。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和探亲、求学者经常挤在狭小的车厢内,席地而坐,抱着行李,孩子的哭声经常伴随着整个乘车过程。城市自行车和黄包车只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很多人基本享受不到,为了出行他们还经常徒步上路。 改革开放前——自行车得到普及,交通网初步建立 建国后,我国先后兴建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也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比起建国初期,这时的道路建设初获成果,城市居民的出行愿望有所提高,全国交通网初步建成。虽然火车上依然很挤,但是由于新铁路的开通,火车可以更便捷地带人们去往更远的城市,人们远程出行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中国官车60年进化史

中国官车60年进化史:国货欲翻身红旗成新宠 从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轿车,到八十年代吉普212的流行;从奥迪、桑塔纳占据“官车”市场,到红旗H7复苏;从建国30余年纯进口车一统天下,到合资品牌百家争鸣,再到自主品牌扬眉吐气,可以说,中国公务车60余年的发展史,就是新中国汽车工业史的浓缩。 中国“官车”进化史曾有着这样的时刻:“一汽”造成新中国第一辆东风71型轿车;毛泽东乘坐吉普212沿东西长安街行驶,掀起七八十年代公务车越野风;奥迪100C3进入中国,一家独大;红旗H7复苏…… 1、吉斯115:毛泽东获赠坐骑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着共和国外事交往的日益频繁,在汽车工业基础为“0”的状况下,亟待引入进口汽车,进行交通接待工作。 1949年的12月21日是苏联元首斯大林70岁诞辰。为了向斯大林祝寿,毛泽东亲自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受到了苏联方面隆重热情的欢迎接待。在毛泽东即将离开莫斯科的前夕,斯大林向他赠送了一件不同寻常的贵重礼物——一辆斯大林亲自下令为毛泽东特制的吉斯115高级小轿车。吉斯115是装甲防弹保险车,底部和车身装有厚厚的装甲,整车重达7.2吨,沉重的防弹车窗玻璃必须借助液压系统才能升降。轮胎为双层结构,即使被机枪子弹击穿,还能行使50公里,车内驾驶座后还有一道可升降的防弹隔音玻璃。毛泽东一直到去世,都乘坐斯大林赠送的吉斯115。 毛泽东坐车很特别。他从来不坐别人的车,却极愿意别人来挤他的车。周恩来、陈毅、贺龙等领导同志都深知毛泽东的这个癖好,只要有机会,就会去挤毛泽东的车。1959年建国10周年大庆时,苏联代表团前来祝贺,赫鲁晓夫在听说了毛泽东的这一癖好后,欣然与刘少奇、周恩来加上秘书和保卫人员一共7个人与毛泽东挤坐在吉斯115里面,一起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宴。 (本节内容源自新华网) 中国“官车”进化史曾有着这样的时刻:“一汽”造成新中国第一辆东风71型轿车;毛泽东乘坐吉普212沿东西长安街行驶,掀起七八十年代公务车越野风;奥迪100C3进入中国,一家独大;红旗H7复苏…… 2、首都汽车公司:引进斯坦特、奥斯汀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初尝胜利果实的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这个时候的中国人都憋着一股劲儿,恨不得一年之内就把新中国建设成型,与此同时,随着共和国外交事务的日益频繁,我国急需汽车进行交通接待工作。 每当有较大规模的外事访问时,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就面临汽车供给紧张的问题,因此政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成立新汽车公司的想法,周总理很快便批准了这一提议,并于1951年4月23日在西四小院胡同1号成立了“首都汽车公司”,新公司从上海、天津购入斯坦特、奥斯汀等小轿车32部,大轿车27部;同时,从捷克订购了小轿车50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次进口汽车,暂时缓解了外交事务需要汽车的燃眉之急。 首都汽车公司的成立,主要是为了接待外宾和执行中央各类大型会议的交通任务,首批汽车由政务院从各部门调拨,共11部;司机则由华北交通部门五大公司(长治、邯郸、石家庄、天津、北京)陆续选调而来。 首都汽车公司初成立时,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缺少办公室和营业地点,职工没有住房。从各地选调来的司机近百名,一律不许带家属,都住在集体宿舍里,纪律非常严明。开会一般都在晚上10点以后,只要一个通知,大家就都来了。那时没有劳保,没有加班费,没有奖金,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 (本节内容来自法制晚报) 中国“官车”进化史曾有着这样的时刻:“一汽”造成新中国第一辆东风71型轿车;毛泽东乘坐吉普212沿东西长安街行驶,掀起七八十年代公务车越野风;奥迪100C3进入中国,一家独大;红旗H7复苏…… 3、东风牌71型轿车:新中国第一辆自己的汽车 1958年5月5日,作为共和国汽车“长子”、位于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称“一汽”),试制出我国第一辆轿车——东风牌71型轿车,从而拉开了新中国轿车工业的帷幕。同年8月,一汽参照美国克莱斯勒1955年型C69轿车,研制出红旗牌CA72高级轿车;这辆新中国的一代名车,直列8缸发动机、120马力、最大时速 160公里,车身很大也很重,外型追求“民族感”,最典型的是前部过于写实的有机玻璃的红旗标志和宫灯式尾灯。 中国“官车”进化史曾有着这样的时刻:“一汽”造成新中国第一辆东风71型轿车;毛泽东乘坐吉普212沿东西长安街行驶,掀起七八十年代公务车越野风;奥迪100C3进入中国,一家独大;红旗H7复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