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蓄热材料综述
相变储热技术研究进展

相变储热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高效、环保的能源存储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
相变储热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热能存储方式,因其能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热能的吸收和释放,从而实现对热能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相变储热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原理、材料研究进展、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相变储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二、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进展相变储热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储热方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核心在于相变储热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 PCMs),这些材料能够在特定的温度下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能,从而实现对热能的储存和利用。
近年来,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拓宽了材料种类,还提高了储热效率和稳定性。
在材料种类方面,传统的相变储热材料主要包括无机盐类、石蜡类和脂肪酸类等。
然而,这些材料在某些应用场合下存在导热性差、易泄漏、化学稳定性不足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型相变储热材料,如高分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
这些新材料不仅具有更高的储热密度和更好的稳定性,还能通过纳米效应、界面效应等提高导热性能,从而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需求。
在储热效率方面,研究者们通过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优化复合材料的配比、引入纳米增强剂等方法,有效提高了相变储热材料的储热效率和热稳定性。
一些研究者还将相变储热材料与其他储能技术相结合,如与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实现了热能的高效利用和存储。
在应用方面,相变储热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节能、工业余热回收、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建筑节能领域,相变储热材料可以用于墙体、屋顶等建筑构件中,通过储存和释放热能来调节室内温度,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在工业余热回收领域,相变储热材料可以回收和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新型相变贮热材料

新型相变贮热材料--------------------------------------------------------------------------------在太阳能热利用、工业余热回收、采暖及空调领域中,为了调整热能供应与人们需求之间的不一致,热能的贮存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目前普遍使用的贮热方式有两大类:显热式贮热和潜热式贮热。
所谓显热式贮热,就是通过加热介质,使其温度升高而贮热,它也叫“热容式贮热”。
潜热式贮热是利用贮热介质被加热到相变温度时吸收大量相变热而贮热,它也叫“相变式”贮热。
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熔解),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气化),或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升华),都会吸收相变热;而进行逆过程时则释放相变热。
这是潜热式贮热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在没有专门说明时,“相变式贮热”一般是指固液相变贮热。
与显热式贮热相比,潜热式贮热有两大明显优点:贮热密度大,即可以用很小的体积贮存很多的热能;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几乎是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有利于与热源和负载相配合。
传统的相变贮热材料主要有用于常、中温贮热的部分水合盐及某些有机物(石蜡、脂肪酸等)和用于高温贮热的熔盐。
水合盐因易于获取、成本较低且贮热密度大而一度被认为是较理想的相变贮热介质,但这种材料有两大缺点:过冷和析晶。
前者指相变材料在经历一定次数的相变过程后不能在预定温度下发生相变;后者则指相变材料出现分层现象,导致相变潜热降低。
另外,尽管水合盐材料本身费用较低,但为了防止其中水分减少引起相变潜热降低,所用容器必须密封,而且许多水合盐对容器有腐蚀性,这些就大大增加了投资。
如在加拿大,CaCl2·6H2O每吨价格只有90美元,而以其作为相变材料制成的贮能模块每吨零售价达3000美元。
有机相变材料本身成本虽然较水合盐为高,但它们无过冷现象,比较稳定,对容器要求较低,故贮热器总成本并不高。
但有机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偏低,为了达到较高的换热效率需要对换热器进行特殊设计。
相变储热材料

相变储热材料相变储热材料是一种能够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热能储存、建筑节能、电力系统调峰等领域。
相变储热材料利用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潜热来实现热储存和释放,具有储热密度高、储热温差小、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常见的相变储热材料包括蓄热水、蓄热混凝土、相变蜡等。
其中,相变蜡因其熔点明确、热储存密度大、循环稳定性好等特点,成为相变储热材料中的热门产品。
相变蜡的主要成分是石蜡或蜂蜡,其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变过程可以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集热系统、建筑节能材料、电力系统调峰等领域。
相变储热材料的性能对其应用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温度应与应用系统的工作温度相匹配,以确保在需要释放热量时能够准确释放。
其次,相变储热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够经受多次相变循环而不发生明显的性能衰减。
此外,相变储热材料的热导率也是影响其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高热导率可以加快热量的传输速度,提高系统的热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相变储热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相变储热材料,包括相变温度、热储存密度、循环稳定性等指标。
其次,需要设计合理的储热结构,确保相变储热材料能够充分接触传热,并且能够在相变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温度分布。
最后,制备工艺也需要精益求精,以确保相变储热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结构和热物性。
总的来说,相变储热材料作为一种高效的热能储存和释放方式,在太阳能热能储存、建筑节能、电力系统调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变储热材料的性能和制备工艺也在不断提升,相信其在未来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变储热材料的发展将为推动清洁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变蓄热材料

1 文献综述1.1 相变蓄热材料1.1.1相变蓄热材料的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能源形势的日益紧张,节能与环保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是由于能源的供给与需求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许多能源利用系统中(如太阳能系统、建筑物空调和采暖系统、冷热电联产系统、余热废热利用系统等)存在着供能和耗能之间的不协调性(失配),从而造成了能量利用的不合理性和大量浪费。
例如:在不需要热时,却有大量热的产生,有时候供应的热却有很大一部分作为余热被损失掉,这些都需要一种类似于储水池储水一样的物质把热量储存起来,需要时再释放出来,这样的物质称为热能储存材料(蓄热材料)。
人们对蓄热材料,特别是相变蓄热材料的认识和研究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能源危机的影响,相变蓄热的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发达国家迅速崛起,并得到不断的发展,日益成为受人重视的新材料。
在太阳能利用、电力的“削峰填谷”、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采暖与空调的节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
相变储能材料作为储能技术的基础,在国内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1.2 相变蓄热材料的分类1.1.2.1根据蓄热材料的化学组成分类(1) 无机相变材料主要包括结晶水合盐、熔融盐、金属或合金。
结晶水合盐通常是中、低温相变蓄能材料中重要的一类,价格便宜,体积蓄热密度大,熔解热大,熔点固定,热导率比有机相变材料大,一般呈中性,且工作温度跨度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可在高温下进行蓄热。
例如KNO3-NaNO3熔盐、K2CO3-Na2CO3熔盐、CaCl2·6H2O、Na2HPO4·12H2O、Na2CO3·10H2O、Na2SO4·5H2O等[1]。
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过冷、相分离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水合盐的广泛应用[2-3]。
(2) 有机相变材料主要包括石蜡, 脂肪酸、某些高级脂肪烃、醇、羧酸及盐,包括石蜡类、非石蜡类、某些聚合物等。
相变蓄热材料课题综述

蓄热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可用于解决热能供给与需求失配的矛盾,在太阳能利用、电力“移峰填谷”、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目前,主要的蓄热方法有显热蓄热、潜热蓄热和化学反应蓄热三种.显热蓄热是利用物质的温度升高来存储热量的.利用陶瓷粒、水、油等的热容进行蓄热,把已经高温或低温变换的热能贮存起来加以利用,如固体显热蓄热的炼铁热风炉、蓄热式热交换器、蓄热式燃烧器等,通常的显热蓄热方式简单,成本低,但储存的热量小,其放热不能恒温的缺点化学反应蓄热是指利用可逆化学反应的结合热储存热能.发生化学反应时,可以有催化荆,也可以没有催化剂一种高密度高能量的蓄热方式,它的储能密度一般高于显热和潜热,此种储能体系通过催化剂和产物分离易于能量长期储存.潜热蓄热(相变蓄热)是利用物质在凝固/熔化、凝结/气化、凝华/升华以及其他形式的相变过程中,都要吸收或放出相变潜热的原理来进行能量储存的技术.利用相变材料相变时单位质量(体积)潜热,蓄热量非常大能把热能贮存起来加以利用,如空间太阳能发电用蓄热器,深夜电力调峰用蓄热器,其储能比显热一个数量级,而且放热温度恒定,但其储热介质一般有过冷、相分离、易老化等缺点。
一相变蓄热材料的分类根据相变种类的不同,相变蓄热一般分为四类:固一固相变、固一液相变、液一气相变及固一气相变。
由于后两种相变方式在相变过程中伴随有大量气体的存在,使材料体积变化较大,因此尽管它们有很大的相变热,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被选用,固一固相变和固一液相变是实际中采用较多的相变类型。
根据材料性质的不同,一般来说相变蓄热材料可分为:有机类、无机类及混合类相变蓄热材料。
其中,石蜡类、脂酸类是有机类中的典型相变蓄热材料;结晶水合盐、熔融盐和金属及合金等是无机类中的典型相变蓄热材料。
混合类又可分为:有机混合类、无机混合类及无机一有机混合类。
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综述

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综述内容提示:相变材料是相变物质与传统建筑材料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储能建筑材料,本文对相变材料的概念、相变材料的分类、相变材料的筛选和改进、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封装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论述了相变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相变材料应用于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
延伸阅读:建筑材料建筑节能相变材料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在电力供电引起的能源和环境危机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的情况下,如何开发出新的绿色能源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显得越发重要。
(参考《》)现阶段,人们关心比较多的新能源是太阳能,但是太阳能利用和废热回收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的问题。
相变储能材料可以从环境中吸收能量和向环境释放能量,较好地解决了能量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的矛盾,有效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同时相变储能材料在相变过程中温度基本上保持恒定,能够用于调控周围环境的温度,并且能重复使用[1]。
相变储能材料的这些特性使得其在电力移峰填谷、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纺织品以及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1middot;1相变材料的分类相变材料是可将一定形式的能量在高于其相变温度时储存起来,而在低于其相变温度时释放出来加以利用的储能材料。
它主要由主储热剂、相变点调整剂、防过热剂、防相分离剂、相变促进剂等组分组成[2]。
相变材料种类很多,从所储能量的特点看,分为储热材料和储冷材料两类[2]。
从储能材料储能的方式看,可分为显热储能、潜热储能和化学反应储能3类[3]。
其中,潜热储能是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来储热,储能密度大,储热装置简单、体积小,而且储热过程中储热材料近似恒温,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室温的定温控制,特别适用于建筑保温节能领域[4]。
从蓄热的温度范围看,可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3类。
高温相变材料主要是一些熔融盐、金属合金;中温相变材料主要是一些水合盐、有机物和高分子材料;低温相变材料主要是冰和水凝胶[5]。
相变蓄热材料

1 文献综述1.1 相变蓄热材料1.1.1相变蓄热材料的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能源形势的日益紧张,节能与环保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是由于能源的供给与需求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许多能源利用系统中(如太阳能系统、建筑物空调和采暖系统、冷热电联产系统、余热废热利用系统等)存在着供能和耗能之间的不协调性(失配),从而造成了能量利用的不合理性和大量浪费。
例如:在不需要热时,却有大量热的产生,有时候供应的热却有很大一部分作为余热被损失掉,这些都需要一种类似于储水池储水一样的物质把热量储存起来,需要时再释放出来,这样的物质称为热能储存材料(蓄热材料)。
人们对蓄热材料,特别是相变蓄热材料的认识和研究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能源危机的影响,相变蓄热的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发达国家迅速崛起,并得到不断的发展,日益成为受人重视的新材料。
在太阳能利用、电力的“削峰填谷”、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采暖与空调的节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
相变储能材料作为储能技术的基础,在国内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1.2 相变蓄热材料的分类1.1.2.1根据蓄热材料的化学组成分类(1) 无机相变材料主要包括结晶水合盐、熔融盐、金属或合金。
结晶水合盐通常是中、低温相变蓄能材料中重要的一类,价格便宜,体积蓄热密度大,熔解热大,熔点固定,热导率比有机相变材料大,一般呈中性,且工作温度跨度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可在高温下进行蓄热。
例如KNO3-NaNO3熔盐、K2CO3-Na2CO3熔盐、CaCl2·6H2O、Na2HPO4·12H2O、Na2CO3·10H2O、Na2SO4·5H2O等[1]。
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过冷、相分离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水合盐的广泛应用[2-3]。
(2) 有机相变材料主要包括石蜡, 脂肪酸、某些高级脂肪烃、醇、羧酸及盐,包括石蜡类、非石蜡类、某些聚合物等。
相变储热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相变储热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展望本文系统概括了相变储热材料的发展概况,介绍了相变储热材料的分类、性能和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标签:相变材料相变储热能源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全球各国不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在此过程中,虽然新能源在不断被开发,但是我们对能源的利用在许多情况下都未达到合理化,致使大量能源被浪费。
因此,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很有必要。
储热技术可用于解决热能供给和需求失配的矛盾,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
储热技术主要包括显热、潜热和反应热3种储热方式。
其中,以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的固-固、固-液相变潜热来储存热量的潜热型热能储存方式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
其优点为:储热密度大、储放热过程近似等温和过程容易控制等[1]。
固-固相变储热材料和固-液相变储热材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相变储热材料。
固-液相变材料存在过冷和相分离现象,从而导致储热性能恶化,具有腐蚀性等缺点。
固-固相变材料在发生相变前后固体的晶格结构改变而放热吸热,与固-液相变储热材料相比,固-固相变储热材料具有稳定性好、腐蚀性小、装置简单等特点[2]。
一、相变储热材料分类及应用1.相变储热材料分类相变储热材料主要有固-固和固-液型两类,其中固-液相变储热材料根据使用温度范围,又可分为高温型和低温型储热材料,或者根据材料类型,又可分为有机型和无机型储热材料;固-固相变储热材料主要有3大类,分别是高分子类、多元醇类和层状钙钛矿类。
1.1固-固相变储热材料高分子类相变储热材料主要是一些高分子的聚合物。
如聚烯烃类、聚缩醛类等。
目前最常见的是聚乙烯。
这种材料一般不产生过冷或相分离现象,结晶度高,导热率高,物美价廉。
多元醇类相变储热材料主要有季戊四醇(PE)、2,2-二羟甲基-丙醇(PG)、新戊二醇(NPG)、三羟甲基乙烷(TMP)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变虚热材料综述蓄热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可用于解决热能供给与需求失配的矛盾,在太阳能利用、电力“移峰填谷”、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目前,主要的蓄热方法有显热蓄热、潜热蓄热和化学反应蓄热三种.显热蓄热是利用物质的温度升高来存储热量的.利用陶瓷粒、水、油等的热容进行蓄热,把已经高温或低温变换的热能贮存起来加以利用,如固体显热蓄热的炼铁热风炉、蓄热式热交换器、蓄热式燃烧器等,通常的显热蓄热方式简单,成本低,但储存的热量小,其放热不能恒温的缺点化学反应蓄热是指利用可逆化学反应的结合热储存热能.发生化学反应时,可以有催化荆,也可以没有催化剂一种高密度高能量的蓄热方式,它的储能密度一般高于显热和潜热,此种储能体系通过催化剂和产物分离易于能量长期储存.潜热蓄热(相变蓄热)是利用物质在凝固/熔化、凝结/气化、凝华/升华以及其他形式的相变过程中,都要吸收或放出相变潜热的原理来进行能量储存的技术.利用相变材料相变时单位质量(体积)潜热,蓄热量非常大能把热能贮存起来加以利用,如空间太阳能发电用蓄热器,深夜电力调峰用蓄热器,其储能比显热一个数量级,而且放热温度恒定,但其储热介质一般有过冷、相分离、易老化等缺点。
一相变蓄热材料的分类根据相变种类的不同,相变蓄热一般分为四类:固一固相变、固一液相变、液一气相变及固一气相变。
由于后两种相变方式在相变过程中伴随有大量气体的存在,使材料体积变化较大,因此尽管它们有很大的相变热,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被选用,固一固相变和固一液相变是实际中采用较多的相变类型。
根据材料性质的不同,一般来说相变蓄热材料可分为:有机类、无机类及混合类相变蓄热材料。
其中,石蜡类、脂酸类是有机类中的典型相变蓄热材料;结晶水合盐、熔融盐和金属及合金等是无机类中的典型相变蓄热材料。
混合类又可分为:有机混合类、无机混合类及无机一有机混合类。
根据使用温度范围的不同,潜热蓄热材料(相变蓄热)又可分为分为高、中、低温三种.1低温相变蓄热材料低温相变蓄热材料主要有无机和有机两类无机相变材料主要包括结晶水合盐、熔融盐、金属或合金.结晶水合盐通常是中、低温相变蓄能材料中重要的一类,具有价格便宜,体积蓄热密度大,熔解热大,熔点固定,热导率比有机相变材料大,一般呈中性等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过冷、相分离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水合盐的广泛应用决过冷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加入微粒结构与盐类结晶物相类似的物质作为成核剂.例如,Dr.Telkes经过千余次试验后发现在Na2SO。
·10HzQ中加入硼酸能明显地降低过冷度;另一种是保留一部分固态相变材料,即保持一部分冷区,使未融化的一部分晶体作为成核剂,这种方法文献上称为冷指(Cold finger)法,虽然操作简单,但行之有效∞J.为了解决相分离的问题,防止残留固体物沉积于容器底部,人们也研究了一些方法,一种是将容器做成盘状,将这种很浅的盘状容器水平放臵有助于减少相分离;另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是在混合物中添加合适的增稠剂,防止混合物中成分的分离,但并不妨碍相变过程。
有机相变材料主要包括石蜡,脂肪酸及其他种类.石蜡主要由不同长短的直链烷烃混合而成,可用通式C。
H抖:表示,可以分为食用蜡、全精制石蜡、半精制石蜡、粗石蜡和皂用蜡等几大类,每一类又根据熔点分成多个品种.短链烷烃的熔点较低,随着碳链的增长,熔点开始增长较快,而后逐渐减慢,再增长时熔点将趋于一致。
V.H.Moreos等人研究了将不同形状的翅片管用于潜热蓄热系统中增强换热睁引,L.F.Cabeza等人研究了将高导热率粉末、碳纤维植入相变材料中以增强导热率,该法同时也能有效地减少石蜡相变时的容积变化[103.脂肪酸的性能特点与石蜡相似[1卜12],其分子通式为GH。
O:.大部分的脂肪酸都可以从动植物中提取,其原料具有可再生和环保的特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他还有有机类的固一固相变材料,如高密度聚乙烯,多元醇等.这种材料发生相变时体积变化小,过冷度轻,无腐蚀,热效率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相变材料复合相变材料材料的复合化可将各种材料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制备复合相变材料是潜热蓄热材料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复合相变材料的支撑目前,国内外学者研制的支撑材料主要有膨胀石墨、陶瓷、膨润土、微胶囊等.膨胀石墨是由石墨微晶构成的疏松多孔的蠕虫状物质,它除了保留了鳞片石墨良好的导热性外,还具有良好的吸附性[1引.陶瓷材料有耐高温、抗氧化、耐化学腐蚀等优点,被大量地选做工业蓄热体.主要的陶瓷材质有石英砂、碳化硅、刚玉、莫来石质、锫英石质和堇青石质等.膨润土有独特的纳米层问结构,采用“插层法”将有机相变材料嵌入其层状空间,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是开发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的有效途径,微胶囊相变材料口阳是用微胶囊技术制备出的复合相变材料。
在微胶囊相变材料中发生相变的物质被封闭在球形胶囊中,有效地解决了相变材料的泄漏、相分离及腐蚀等问题,有利于改善相变材料的应用性能,并可拓宽相变蓄热技术的应用领域。
中温相变蓄热材料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节能等领域对相变蓄热材料的需求,使低温范围蓄热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高温工业炉蓄热室、工业加热系统的余热回收装臵以及太空应用,推动了高温相变蓄热技术的迅速发展.因此,国内外对制冷、低温和高温相变蓄热材料(PCM)做了相当多的研究,但中温PCM则较少使用.不过,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发展给中温PCM的应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高温相变蓄热材料高温相变材料的热物性相变材料的热物性主要包括:相变潜热、导热系数、比热容、膨胀系数、相变温度等直接影响材料的蓄热密度、吸放热速率等重要性能,相变材料热物性的测量对于相变材料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高温相变材料通常具有一定的高温腐蚀性,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封装。
微封装的相变材料具有许多优点,促使人们对此进行研究。
Heine等人研究了4种金属对熔点在235~857℃的6种熔融盐的耐腐蚀性能。
Lane对不同的材料在不同尺寸下封装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并对材料的兼容性进行了研究.由于用途广泛,很多个人和公司。
如BASF已加入了相变材料微封装的研究行列。
微封装相变材料在不同热控制领域的潜在应用将受到其成本的限制,但对于太空应用,热控制性能远重于其成本。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相变材料微封装技术将是太空技术的一个里程碑高温相变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将相变材料同耐腐蚀性好的常规材料复合是高温相变材料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高温相变复合材料可分为陶瓷基和金属基两大类.邹向采用陶瓷技术将碳酸盐共熔物蓄热介质与陶瓷基体复合在一起,制成一种新型高温相变复合材料.该材料的致密度和高温相变潜热分别达到了理论值的90%和70%,使用温度可达800℃;王华等人采用融浸工艺,将性能优良的高温熔融盐分别与不同的金属基复合,得到一种新型高温相变复合材料.该金属基相变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吸热一放热率、高蓄热密度等优点.他们还进行了高温熔融盐相变蓄热材料与不同高性能陶瓷复合的研究,成功制备出燃料工业炉用高温相变复合材料.相变蓄热系统的数值模拟目前,文献中提出的模型较多,但因系统结构、传热方式和相变材料的差异,模型的通用性较差.以下选出的文献中对高温相变蓄热系统的数值模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邢玉明等人采用焓方法建立了以控制体单元为对象的单管相变蓄热模型,并对系统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循环工质气体出口温度、相变材料容器最高温度和平均壁温等参数的瞬态变化曲线,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王华等人建立了球形相变蓄热复合材料的放热模型,采用焓增法研究了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基体的导热系数、复合材料的尺寸以及复合蓄热材料与流体间的传热系数等因素对放热过程的影响;Gong等人[29]建立了以管侧为传热流体、壳侧填充相变材料的管壳式换热器的蓄一放热模型,研究了蓄热过程和放热过程对相变蓄热系统效率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法对导热型融解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导热型相变材料的蓄热系统的传热流体以同侧布臵较好;CostaE舡3妇认为,热惯性、系统不稳定、热损失、密度的变化、假定热物性为常数等因素造成理论值和实验值偏差较大;也有人认为相变材料内部发生的物理性变化,传热数学模型很复杂,对整个相变系统来说但各项变系统内的的传热和传质可以忽略,或总结成经验系数,传热数学模型很简单相变蓄热的热力学优化BjurstrorJl和Carlson首次将验证性因素分析引入相变蓄热系统,结果表明,效率比人们预想的要低的多,只有12%,与显热蓄热系统的效率相当,从而激励人们对热力学优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Adebiyic353对圆柱型单元蓄热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相变材料的蓄热密度大,但是效率可能低于显热蓄热系统;王剑峰等人[3阳建立了组合式柱内封装相变材料熔化一固化循环相变蓄热系统的物理模型,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数值模拟求解,结果表明,组合相变材料可以提高相变速率15%~25%;Lucia等人n7]对以导热为主和以对流为主的蓄热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Tc为环境温度L和热源温度T“的几何平均值时,效率最高.相变蓄热技术的应用人们对相变蓄热技术的研究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一种新兴技术。
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工业过程的余热利用工业过程的余热既存在连续型余热又存在间断型余热。
对于连续型余热,通常采取预热原料或空气等手段加以回收,而间断型余热因其产生过程的不连续性未被很好的利用,如有色金属工业、硅酸盐工业中的部分炉窑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造成余热回收困难,因此,这类炉窑的热效率通常低于30%。
相变蓄热突出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将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提供稳定的热源,它特别适合于间断性的工业加热过程或具有多台不同时工作的加热设备的场合,采用热能储存系统利用相变蓄热技术可节能15%~45%。
根据加热系统工作温度和储热介质的不同,应用于工业加热的相变蓄热系统可分为蓄热换热器、蓄热室式蓄热系统和显热/潜热复合蓄热系统三种形式。
蓄热换热器适用于间断性工业加热过程,是一种蓄热装臵和换热装臵合二为一的相变蓄热换热装臵。
它采取管壳式或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换热器的一侧填充相变材料,另一侧则作为换热流体的通道。
当间歇式加热设备运行时,烟气流经换热器式蓄热系统的流体通道,将热量传递到另一侧的相变介质使其发生固液相变,加热设备的余热以潜热的形式储存在相变介质中。
当间歇式加热设备从新工作时,助燃空气流经蓄热系统的换热通道,与另一侧的相变材料进行换热,储存在相变材料中的热量传递到被加热流体,达到预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