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容评判的四个标准 (1)

语文教学内容评判的四个标准 (1)
语文教学内容评判的四个标准 (1)

语文教学内容评判的四个标准

对于怎样的一节语文课才算精彩的好课这一问题,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只有课堂活跃热闹的课才算精彩,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学生积极参与才算精彩,也有人认为只要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堂就算好课,但说来说去,这些看法都始终游离于内涵之外,在外在形式上转圈,始终脱离学科特性,在共性上各执一词。其实,有“干货”的语文课才称得上精彩,而“干货”指的就是适宜而恰当的语文教学内容,只有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性并且有适宜恰当的教学内容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语文课。

我们常常想,为什么数十年的课程改革迟迟未见大的成效?为什么名师的经验难以推广?为什么那么多的教学模式难以得到仿效?为什么名师依然是名师,普通教师依然是普通教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只看到了外在,而忽略了内涵。一节课,很多人仅仅看到课件如何花哨,学生如何活跃,教师教态如何自然,技巧如何娴熟,而对教学内容视而不见;一个名师,我们仅仅见到他如何风光,如何有思想,如何上课行云流水,而对其数十年读书思考,兢兢业业听而不闻。所以,很多人也听名师的课,也看名师的书,也模仿名师的教学方法,但总是得其形而未得魂,习其技而未学其道。可见,方法与技巧是可变的,是常变的,而内容是如一的,是恒定的,只有把握住适宜恰当的教学内容,才真正把握住了语文教学之“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得意忘言”,才能成就好课。

反过来讲,如果没有适宜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就在方法技巧上兜圈子,看谁的更花哨,更新颖,在外在形式上精心雕琢,多媒体工具使得炉火纯青,引导启发看似不着痕迹,考试搞得热火朝天,试卷发得如叶落纷飞,试题讲得唾沫横溅,而教学内容却依旧是照搬教参,拾人牙慧,在浅层次上“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思想境界上则向“一沟绝望的死水”挺进,使得整节课活跃而肤浅,热闹而幼稚,环环相扣而平淡如水,皆大欢喜而一无所得。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算“干货”呢?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算是适宜,才算是恰当的呢?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标准去评判。

第一,是否体现学科特性

我们常说,上语文课就要有语文课的样子,这个“样子”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我们还说上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这个“语文味”也是语文的学科特性,可以说语文学科特性体现的越好,这节课就越成功,就离好课越近。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语文课怎么可能上成历史课?上成政治课?可就有老师上成历史课、政治课,有的老师就喜欢“红杏出墙”,就喜欢“耕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就是喜欢“跑偏”,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最大的悲哀就是语文本体意识的淡化和失落,而很多语文教师反而不自知,反而在偏离的轨道越跑越偏,在深陷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学习语文就是带领学生去触摸文字的温度,去体味文字的精妙,去感受文字的灵性;走进语文就是和学生一起去吟哦咀嚼,去品鉴赏析,在一篇篇诗歌散文中近距离感受文字的魅力,进而深味人间真情,体悟人生真谛,在流光溢彩的语文世界里历人生百态,发历史幽情。比如在讲《与妻书》时,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文字的疏通,停留于政治性的教化,而应让学生在直面文字之时,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体味林觉民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儿女情长、缠绵悱恻。比如“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一句,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此句反映出林觉民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则显得索然寡淡。而直面文字,触摸到文字的形象层面,我们则放佛能够看到林觉民在书案前,强抑悲痛,对爱妻倾诉衷肠的情景:泪水浸湿了书信,泪水模糊了双眼,每一个字都仿佛一把刀砍在林觉民的心上,墨汁在滴,实际上心也在流血,如此字字泣血,如此痛断肝肠,林觉民多想停下笔来,缓解内心的痛楚,可对妻子的爱,对家国的责任以及时间的紧迫,让他又一次次重新拿起笔来,而“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坐下而又站起,提笔而又搁笔的矛盾的、痛哭的、无奈的丈夫形象。

第二,是否闪烁思想之光

一些课看起来声色俱佳,听起来行云流水,教师激情飞扬,学生对答如流,为什么还是称不上精彩?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味、缺乏思想,在浅层次上滑行;没有思想的闪光,没有灵魂的碰撞,没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我们教材当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精挑细选的文思俱佳的精品,很多文章本身就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思想之光发掘出来,解读出来,传达出来,让学生也沐浴在思想之光中,心灵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比如苏轼的《赤壁赋》,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就不能仅仅止于课文的翻译,重点字词的讲解,不能仅仅告诉学生一个干巴巴的主题:表达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后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以及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而应当引导学生在水月中沉思,水给人

的感觉是流动的,所以我们站在江边不自觉的就由水的流逝想到时间的流逝,想到人生的短暂,所以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曹植说:“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而我们抬头看到月,月总是在那儿,月是永恒的,所以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所以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苏轼在赤壁正是同时面对着江月,一则流逝,一则永恒,而自身又白发满头,功业未就,如何不感到人生渺小,时光短暂,如何不伤感,如何不悲观呢?可苏轼毕竟是苏轼,无论面对如何的打击,如何的绝境总能豁然开来,总能洒脱起来。所以他劝告世人,更是在劝告自己:“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有时转换一下看问题的角度,很多郁结于心的伤感都能化解,于是东坡先生“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安然睡着了。

第三,是否突出审美体验

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怕上语文课,认为语文课枯燥、乏味,干巴巴,索然如白开水,教师讲得没有精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上语文课仿佛成了折磨,成了苦难。其实,语文课本来应该是很美的,那奇思妙想的构思之美,那感人肺腑的情感之美,那撞击心灵的语言之美,那启人心智的思想之美,都让我们沉醉,让我们享受不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要让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从文本中挖掘出美的东西来,确定能给人审美享受的教学内容,突出美、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也必然成为了评判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经说过:“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苏轼也说过:“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课文里的美比比皆是,只是很多语文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当中迟钝了双眼,麻木了心灵,对很多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白白错过很多进行审美教育的机会,也让学生错过了很多本应该有的审美体验,成为终身的遗憾,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比如在讲《诗经》二首时,我把让学生体会先民爱情的浪漫与美丽作为一项很在重要的教学目标,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就侧重于让学生玩味字词,比如“静女其姝”的“其”字,修饰限制了姝的程度,可以翻译为很美丽,多么美丽,确实美丽,而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子还是自己的心上人,同时正在等着与我相会,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内心该是多么激动,多么骄傲,多么自豪,又充满了多么美好的期待,让学生体会等待之美,期待之美。同时又拓展众多的

《诗经》名篇,比如《郑风·子衿》、《卫风·木瓜》、《周南·汉广》、《召南·摽有梅》、《郑风·野有蔓草》等,让学生来感受先民爱情的美好、浪漫。

第四,能否培养语文能力

能否培养语文能力,是指我们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能否有效地起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这一点好像是无需言说、不言自明的,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老师在设计与确定教学内容时,往往倾向于“务虚”,倾向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倾向于“赏析与陶冶”,倾向于“主题与思想”,而在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培养上却多有忽视。

拿最基本的阅读欣赏能力为例,从小学到高中,连续12年,我们都在指导、教育学生如何去读懂一篇文章,如何去欣赏一篇文章,如何去批判一篇文章,可谓煞费苦心、呕心沥血,可结果呢,到了高中毕业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一篇小说读不懂,一首古诗读不懂,一篇传记、访谈读不懂,真的很讽刺、很滑稽。那么,为什么呢?我们这么多年都在教给学生什么呀?我们的教学内容适宜吗,注意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了吗?对此,我们真的很难去回答,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致力于“启迪智慧、开阔视野、陶冶性灵、打上文化底色”,而忘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一味求新、求深、求广,一味地高大上,一味地与众不同,其结果必然是底盘不稳,飘在云端,软绵绵、湿哒哒的,就像北大教授温儒敏所说:“一堂课下来就没有多少‘干货’”,这是很可悲的。” 这就导致我们所倡导的“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沦为空谈。

因此,我们在选择与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就不得不考虑基础与能力,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思想固然能照亮现实、指明方向,审美固然能熏染灵魂、调剂生活,但母语教学的底线不能丢,基本能力的培养不能丢,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说是评判语文教学内容的是否适宜一个硬指标,一个刚性标准。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哪些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呢?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贯彻这个要求呢?

我想,关键是看我们是否传授了一些必备的语文知识,一些阅读、思考的方法,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训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否通过教学,学生能独立自主的阅读文章、思考问题了。以古诗词教学为例,不管我们是否给学生细致地讲解某个词如何好,某处描写如何生动,某种情感如何感人,某位诗人形象如何高大,品格如何感人,但起码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读懂一首诗,如何去欣赏一首诗。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一首诗,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首先进行诗意的描述,当然,学生可能表述得不清楚、有漏洞、有错误,这不要紧,关

键是学生敢说了,自己动脑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自己发现的问题跟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无论学生提出多么可笑、多么不可思议的问题都不要奇怪,因为这就是学生在读诗的时候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学生很正式提出的疑惑,我们要做的就是答疑、解惑与鼓励,引导学生通过正确而有效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去理解诗歌、欣赏诗歌,学生也只有在独立阅读、思考中,在发问中,在与同学交流中,在老师的再次讲解、升华中,真正把握诗意,理解诗歌,欣赏诗歌。在这之后我们才有理由、有必要去带领学生去探索诗歌背后更多的东西,更有价值、更值得思考体味的东西。

结语

总之,只有体现语文学科特性的,富有语文味的,闪烁思想之光的,注重学生审美体验,突出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内容才是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才算得上“干货”,而“干货”的有无和多与少又是判断一节课好坏的前提和关键,如果内容本身是有问题的,那么这节课无论形式多么新颖,手段多么先进,学生多么投入,这节课都是失败的,因为它从根上是烂的。当然,在有了“干货”之后,还需要思考如何恰当地呈现,如何轻松而有趣地展现出来,这同样很重要,这也很考验语文教师的经验、方法与技巧,但这是“形”,是“法”,是建立在适宜的内容即“干货”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谋“法”更应谋“道”,所以说,精彩的语文课要有“干货”,当然,“干货”也需要形式与技巧的调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完整资料).doc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导读:本文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明慧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张易中学)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课才是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感谢国培提供了“影子教师”培训,二十多天的影子学校生活,老师们一起合作,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听影子学校老师和靶子学员的课,对如何上好一节好课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一、充分备课 余映潮先生在他的讲座中提到“备课永远是广泛积累的绝佳机会”。上一堂好课的前提是备课,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他在讲《祝福》时,查阅200多篇关于《祝福》的文献资料,讲《夸父逐日》查阅十多万字的资料;刘丽丽老师讲《答谢中书书》时查阅资料,并作了抄摘,所用16K白纸达到了15页,抄写教案四遍,重点、难点分别用红色、蓝色的笔作了标注,详细又明确,足见他们对备课的重视,一堂好课与老师充分备课是分不开的。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说,会上课的老师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多少种学习方法。听了不少河北师大附中老师的课,深

切地体会到他们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重视。 1.阅读法 周智华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一每分钟500字;初二每分钟600字;初三每分钟700字。面对刚进校的学生,在《我的老师》这一课中,要求不出声、不跳读、不回读。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周老师鼓励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并引用《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2.勾画法 代士莉老师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整体感知文意时,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快速看课文,并将与三个问题有关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这种方法在语文学习上经常用到,却往往被老师忽略,但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从细节着眼。 3.“三步走”法 “三步走”是一读二划三写。在品味语言时,代老师采用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读出语言的精美,又让他们勾画句子引起注意,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看似简单的三步,却是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长期在课堂上运用这种方法,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力。 4.扩展延伸法 董瑞芳老师在《芦花荡》教学中,介绍作者孙犁时,讲“荷花淀派”,延伸到“山药蛋派”。代士莉老师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上,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

(2020年整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年版)》解读(一).doc

专题讲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XX 年版)》解读(一)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 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 北京师范大学林秀艳 一、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XX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340 页。)对话,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对话,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具体说来,上课伊始,可以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导人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阶段,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感知文本的内容;精读阶段,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名师眼里的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名师眼里的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一)支玉恒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具有生命活力地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二)靳家彦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这里得“工具”就是一种比喻得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得课程得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得文化功能与课程所具有得人文学科得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就是不妥当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应该争 取得目标,也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得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得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得基本语文素养得内涵就是丰富得,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与人文性相统一得思想,包含了扎实得基本功得培养与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开发。??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得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得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得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得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得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 ?(二)正确把养就是适应生活需要得、整合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得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得特点??关于语文教育得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得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瞧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得、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得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得情感、体验与有独特创新得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得实践性??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 ?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课程,知识得系统与完整。??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得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 悉得有利条件,有丰富得学习资源,有大量得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4、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汉字就是平面型方块文字,就是形音义得综合体;汉字得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

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作者: 加入日期:10-06-30 (壹)支玉恒: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贰)靳家彦: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时代呼唤教育改革二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三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二重视语文教育的丰盛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三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S四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五兼顾例外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严重”。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 (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详尽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一)支玉恒 什么是好课 ——直观的感性评价 ?支玉恒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 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

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 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二)靳家彦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靳家彦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十位教学专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十位教学专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壹)支玉恒: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

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

一节好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一节好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语文是基础性的学科之一,也是现阶段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从语文课课程性质的角度分析,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德育性的统一。因此,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却发现,有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却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或者以本为本,只满足于教材知识的传授;或者功利浮躁,不肯在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扎扎实实下功夫;或者迎合应试教育,将本该快乐的语文课堂演变成学生的屠宰场;或者干脆将语文与数理化课程等同,希冀着通过大量的练兵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凡此种种,都与语文课程的实质相去甚远。 事实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新课程改革体制和大语文观的日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语文正越来越成为一门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课程。语文课堂的涉及面正越来越广,越来越庞杂。从标语对联,到药品说明书,从手机短信到交通标志牌,几乎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可能被引入语文课堂,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也因此,语文课程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深厚的语文素养,广博的知识,更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持续的学习意识。 正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我认为短期内还无能有人找

到最理想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最合理的语文评课标准。我结合自己多次听优质课的经验和比较有水平的教学工作者评点语文课的所闻,还有自己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在语文课堂评价方面提出一些带观察性质的评课标准。总的来说,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评课。 一、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采用哪些方法,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是否做到明确、具体。 我们要看一堂课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看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关键语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对写作特色的正确品悟。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

2011年版中小学语文课标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修订解读 一、修订中坚持的基本思路 1、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4、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5、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了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故步自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二、修订的具体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2、进一步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标准(实验稿)》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且还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

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培训讲稿 太平完小吴小华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由我来跟大家一起学习《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它是在2001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修订,今天我主要讲解的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内容并讲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支玉恒——直观的感性评价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靳家彦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简言之,语文教育的任务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 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节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一、什么是语文 “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就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有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 二、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它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但他又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物化的工具,而是与人类生存、思维、表达一体的(即语文这个工具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情感等)。它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语文它不仅负载文化、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是一体两面,而不是两点相加,是语文学科“形式”与“实质”两个侧面。 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u与j、q、x拼读须去两点

北京市【人教部编版】2019年秋语文一年级上册:一堂好课的十条评价标准

一堂好课的十条评价标准 一、精神面貌:手握钢枪上战场 起立示威口号响,犹如正跨鸭绿江。 敌人胆敢来侵犯,手握钢枪上战场。 我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师生的精神面貌,是精神抖擞还是吊儿郎当,是全神贯注还是心不在焉,是勤学好问还是冷漠懒散,是字正腔圆还是含糊其声,是群情激昂还是七零八乱……这从上课的起立动作中,从问好口号的呼喊中,从回答上台展演的争抢中,从积极发言的争辩中,都能看出来。好的精神面貌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高效、务实的,由此营造的课堂气氛能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表现欲,身处其中都感到振奋、激昂、欢快、充实。这种氛围似乎是玄妙而无从把握的东西,其实它体现在师生交往与活动中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完全是可以被当事双方与观察者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 二、求知欲望:追根究底探黄泉 仰望星空问碧天,追根究底探黄泉。 蝇蚊怎样辨公母,扑朔迷离想懂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怎样提高兴趣?概括说来,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组织得当的教学过程。内容、形式、过程、环境,都会引发学习兴趣,也可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评价一堂课,第二个方面就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郁,看

老师的煽风点火是否奏效,看课程设计是否能激趣,看合作探究有没有吸引力,看研习收获有没有成就感,看多元互动有没有感召力,看学生的注意力有没有分散转移。如果一堂课,师生均进入状态,物我两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最好的。 三、教学方式:自主互动求实效 自主学习好处多,争先恐后避蹉跎。 八仙过海神通异,各领风骚招术活。 真正的好课,学生是教师的同僚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课堂的主宰而不是作业的奴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应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获取新知锻炼能力,并在不断进取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所以,评价一堂课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自主,有没有互动,有没有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教学,有没有优势互补倡导合作学习,有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的角度去设计问题,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并提供阶梯式套餐……如果仅是老师大显神通,将教材讲得淋漓尽致,而学生只是听众观众,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算好课。 四、教学效率:张弛有度分劳逸 文武之道在张弛,劳逸结合效率提。 放水养鱼计久远,取卵切莫再杀鸡。 综前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元的互动性、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等等,其实,还可以用一个词来总而言之,那就是“有效性”。教学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的影响面,二是个体效率的平均值。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