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十二五规划(节选)

合集下载

合肥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肥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肥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老少妇幼残保护【发文字号】合政[2012]100号【发布部门】合肥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06.01【实施日期】2012.06.01【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布2015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合肥市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合政〔2012〕10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合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六月一日合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老龄事业全面发展,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安徽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是我市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老龄工作部门认真落实《合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市老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70%,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增长175%,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老年人26.8万,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就诊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

全市五保老人实现应保尽保,散居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3120元,集中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640~4320元,为全省最高。

高龄津贴制度不断完善,目前,百岁老人保健费标准达到每人2400元/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标准达到每人300元/年。

“十一五”期间,市财政用于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补贴达1.78亿元。

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老年公寓38所,床位5713张;敬老院186所,床位20872张,各乡镇均建有不少于一所规模在200张床位以上的敬老院,全市养老机构床位达到每千名老人25张。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推进合肥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跨越,现结合实际,编制合肥市“十二五”(2011-2015年)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全市“三农”工作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合肥农业发展力度最大、县域经济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显著的时期。

2010年,全市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661.3亿元,财政收入57.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6.58亿元,分别比2005年净增481.7亿元、42.86亿元、581.28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8%、31%、54.2%。

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评价中,肥西名位百强第94位;中部百强第10位;肥东县位列中部百强第20位。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升。

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27.64亿元,比2005年净增132.05亿元,年均增长18.1%,粮食总产量达193.52万吨、油料25.8万吨、棉花1.85万吨,肉类38.02万吨、水产品12.29万吨、牛奶9.2万吨,其中,粮食产量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七年持续增长,小麦、油菜、水稻优质率分别达到85%、98%和96%。

棉花、肉类、牛奶等三项农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45.4、17.6和160.4个百分点。

(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新突破。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2005年相比,养殖、水产、蔬菜总量大幅增加,传统粮油比重有所降低,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由2005年49.3:2.3:37.7:9.4:1.3调整为46.9:2.3:38.2:10.8:1.8,其中养殖业和蔬菜园艺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9.1%和28.8%。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2月31日修改稿)前言县域经济是实现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经济圈县域经济,加快把合肥经济圈培育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核心增长极,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纲要。

本规划所指的县域范围,包括合肥经济圈内按县级行政区划设置的长丰、肥东、肥西、凤台、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庐江、无为、含山、和县、桐城14个县(市),县域面积30200平方公里,人口1324万人,分别占经济圈总量的%和%。

圈内各县(市)分属平原、丘陵和山地地形,地域空间广阔,物产资源丰富,极具发展潜力。

本规划以培育壮大经济圈县域经济为目标,科学分析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现状、发展机遇、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提出未来五年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规划期2011-2015年。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鉴于2010年统计数据尚未公布,暂使用2009年数据。

)一、发展现状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采取多予、少取、扩权、放活、强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经济圈县域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合肥经济圈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占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的%,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县(市)由上年的5个增加到7个,其中,肥西县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经济圈县域财政收入达亿元,同比增长%,占经济圈财政总收入的%,其中,肥西、凤台两县超20亿元。

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有4个县进入全省十强县,肥西县进入全国百强县。

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一、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现状(一)产业界定公共安全是指通过检测、监测、预警、防护和应急处理等手段,预防和减低各种突发事件、事故和灾害,实现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国家、企业和家庭财产损失,减少社会和社区危害。

公共安全产业既包括自然灾害防减、交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核安全、国境检验检疫等传统安全领域的产业,也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防恐反恐等现代安全领域相图1 公共安全体系图(二)发展现状1、拥有较好基础,具备发展条件合肥在发展公共安全产业方面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科技力量和较为完善的发展平台。

近年来在火灾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和电力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拥有国内外领先、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及产品。

其中,火灾安全领域,部分项目已处于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参与了多项国家消防规范的制定和修订,高端消防技术与设备独具优势;食品安全领域,合肥美亚光电色选机是国际食品加工领域的色选机首选品牌,被誉为“中国粮机行业的骄傲”;信息安全领域,在应急通信指挥、北斗导航、公共安全核心器件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民用雷达、多媒体通信、微波组件、专业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在智能语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文语音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交通安全领域,在智能交通领域具有航管、防撞雷达等一批成熟技术和产品;在交通事故防治领域已形成事故防治产业链;电力安全领域,在配电网自动化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工程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各种过电流及过电压保护设备的研发、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目前,全市拥有公共安全产业企业约100余家,从业人员万人以上.大专以上学历900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50人,博士和硕士500人,2010年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共实现总收入16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5亿元,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形成了以38所、科大立安、工大高科、美亚光电、四创等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主体。

合肥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空间范围主要为合肥区域;时间范围从2008年至2015年。

一、合肥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全省的领军地位初步显现,正在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极;但总量偏小、比重较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

2007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8.23亿元,在GDP中所占比重为4.34%,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9.66%。

——文化产业的支柱行业比较集中,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出版印刷发行、文化用品设备制造和广播影视三大支柱产业体量较大。

出版发行行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广播影视行业上升为新的支柱行业。

网络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行业发展较快。

但内容生产的水平和产品的创意含量,以及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整体不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演艺,以及创作、策划、设计等内容生产总量偏小,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低位运行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文化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发展较慢,文化产业价值增值链和产业生态存在严重缺失。

——民营文化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形成若干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企业,文化市场主体日渐成熟;但行业自治意识迫切需要提高,行业合作互助机制亟需完善,缺少有系统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

市属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产业意识不强,集团化发展和产业整合尚未启动。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行业计划【发文字号】合政[2011]76号【发布部门】合肥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6.23【实施日期】2011.06.23【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布2015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合政〔2011〕7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一一年六月)目录一、“十一五”发展成就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一)发展机遇(二)面临挑战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主要任务四、产业发展重点(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家电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公共安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轻工纺织产业冶金产业化工产业建材产业五、产业空间布局(一)总体布局(二)县区产业发展定位六、保障措施“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工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结构调整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根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作为我市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印发《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通知

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印发《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通知

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印发《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13•【字号】合发[2010]26号•【施行日期】2010.12.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印发《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通知(合发〔2010〕26号)各县、区委,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单位、省部属驻肥有关单位党组(党委、党工委):《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2010年12月10日中共合肥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中共合肥市委2010年12月13日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2月10日中共合肥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合肥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结合合肥实际,就制定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合肥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十一五”时期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合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活力最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出“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等战略,推动合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处于全国前列,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计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合肥特点的发展路子。

(整理)合肥城市配电网“十二五”规划

(整理)合肥城市配电网“十二五”规划

合肥城市配电网“十二五”规划合肥供电公司2009年11月批准:侯凤岭审定:姜卫宁江和顺申刚校核:宁彤谈韵崔保艳叶彬李小宇赵洪刚编制:冯沛儒陈晓峰赵新王浔李灿岑康健张勇赵景磊李玉松冯晨哲秦晶晶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编制目的 (1)1.2规划范围和规划年限 (2)1.2.1 规划范围 (2)1.2.2 规划年限 (3)1.3编制依据 (3)第二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6)2.1城市总体情况 (6)2.1.1 地理位置 (6)2.1.2 自然环境及资源 (6)2.1.3 行政区划 (7)2.1.4 历史沿革 (7)2.1.5 城市荣誉 (7)2.1.6 区域规划目标 (8)2.2经济及社会发展概况 (8)2.3城市总体规划情况 (9)2.3.1 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9)2.3.2 城市发展规划 (12)第三章规划区配电网现状分析 (15)3.1供电企业概况 (15)3.1.1 合肥供电公司简介 (15)3.1.2 合肥供电公司电网规模 (15)3.2负荷情况 (16)3.3高压电网现状 (17)3.3.1 高压电网结构 (17)3.3.2 高压配电网结构 (19)3.3.3 高压配网设备 (22)3.4中低压配电网现状 (31)3.4.1 中压配电网结构 (31)3.4.2 中压配电网设备 (33)3.4.3 中压配网运行情况分析 (40)3.4.4 配电网安全性分析 (43)3.4.5 供电质量及经济性 (49)3.4.6 低压网基本情况 (51)3.5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及运行 (52)3.5.1 配电自动化系统现状 (52)3.5.2 配电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 (54)3.6配电网基本运行指标 (54)3.7存在的主要问题 (55)3.7.1 高压配电网 (55)3.7.2 中压配电网 (55)第四章电力需求预测 (58)4.1引言 (58)4.2负荷增长趋势及负荷特性分析 (58)4.2.1 电量负荷历史数据分析 (59)4.2.2 未来市区负荷增长情况 (61)4.2.3 负荷特性分析 (63)4.3电力电量预测 (69)4.3.1 用电量预测 (69)4.3.2 供电负荷预测 (72)4.4分电压等级负荷预测 (74)4.5负荷分布预测 (75)4.5.1 负荷分类的意义 (75)4.5.2 负荷分类的依据及结果 (75)4.5.3 市区负荷预测结果 (81)第五章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 (86)5.1规划目标 (86)5.1.1 近期规划目标 (86)5.1.2 中远期规划目标 (87)5.2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87)5.2.1 高压配电网结构 (87)5.2.2 变电站 (89)5.2.3 线路选择 (91)5.2.4 容载比 (93)5.3中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93)5.3.1 中压配网结构 (94)5.3.2 线路选择 (96)5.3.3 配电变压器 (97)5.3.4 配电站 (97)5.3.5 开关站 (98)5.4合肥市区分区技术原则 (99)5.4.1 各区域供电区目标网架结构 (99)5.4.2 线路选择 (101)5.4.3 配电变压器 (101)5.4.4 开关站 (101)5.4.5 环网设备 (102)5.4.6 电缆分支箱 (103)5.5低压配电网 (103)5.5.1 基本要求 (103)5.5.2 低压架空线路 (104)5.5.3 低压电缆线路 (104)5.5.4 低压配电网接地运行方式 (104)5.6其它技术原则 (105)5.6.1 用户接入 (106)5.6.2 无功补偿 (107)5.6.3 中性点运行方式 (108)5.6.4 短路容量 (109)第六章高压配电网规划 (110)6.1主网架规划情况 (110)6.1.1 500kV电网规划方案 (110)6.1.2 220kV电网规划方案 (111)6.2主变容量与负荷平衡分析 (113)6.3变电站布点 (115)6.3.1 变电站选址方法 (115)6.3.2 变电站选址结果 (115)6.3.3 规划容载比 (125)6.3.4 供电范围划分 (125)6.3.5 变电站规划工程汇总 (128)6.4网络规划 (132)6.5110kV变电站接线模式及电源情况统计 (138)6.6电气计算 (141)6.6.1 变电站平均负载率 (141)6.6.2 高压配电线路平均负载率 (141)6.6.3 节点电压水平 (142)6.6.4 短路电流分析 (142)6.7110kV电网适应性分析 (143)6.7.1 高负荷水平适应性分析 (143)6.7.2 220kV变电站适应性分析 (145)6.7.3 电网建设适应性分析 (145)第七章中低压配电网规划 (146)7.1中压网络规划 (146)7.1.1 中压网架规划目标 (146)7.1.2 中压网架规划思路与方法 (147)7.1.3 “十二五”中压配网规划方案 (150)7.1.4 2010年配电网建设改造 (151)7.1.5 2012年配电网建设改造 (162)7.1.6 2015年配电网建设改造 (174)7.1.7 中压网总体规模 (186)7.1.8 规划结果纵向对比分析 (187)7.2滨湖新区南片供电方案分析 (190)7.2.1 滨湖新区南片简介 (190)7.2.2 滨湖新区南片采用20kV电压等级的说明 (190)7.2.3 20kV规划技术原则 (191)7.2.4 规划方案介绍 (195)7.3中压网络规划工程汇总 (201)7.3.1 线路工程 (201)7.3.2 配电站工程 (202)7.3.3 配电变压器 (204)7.3.4 开关估算 (205)7.3.5 无功补偿 (206)第八章配电自动化规划 (207)8.1总体思路 (207)8.2总体目标 (207)8.3层次结构划分 (208)8.4主站体系结构方案比选 (210)8.5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原则 (211)8.5.1 区域主站及配调主站建设原则 (211)8.5.2 配电网自动化终端设备建设原则 (212)8.5.3 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建设原则 (213)8.5.4 配电网网络结构及设备建设原则 (214)8.6系统规划 (214)8.6.1 系统结构 (214)8.6.2 主站层 (215)8.6.3 子站层 (216)8.6.4 设备终端层 (216)8.7实施计划 (216)8.7.1 实施步骤 (217)8.7.2 实施计划 (219)8.8实施配电网自动化效益分析 (220)第九章节能降耗规划 (222)9.1制度建设及管理措施 (222)9.2节能降耗技术措施 (224)第十章投资估算 (230)10.1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造价 (230)10.2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231)10.3分年度投资安排 (232)10.4资金筹措 (232)第十一章规划成效分析 (234)11.1技术指标分析 (234)11.2经济效益分析 (236)11.3社会效益分析 (238)第十二章主要结论及建议 (239)12.1主要结论 (239)12.2相关建议 (244)附图目录图01 合肥市区区域划分示意图图02 合肥市区2020年详细用地规划图03 2008年合肥市区220kV及以上电网地理接线图图04 2010年合肥市区220kV及以上电网地理接线图图05 2012年合肥市区220kV及以上电网地理接线图图06 2015年合肥市区220kV及以上电网地理接线图图07 2008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网地理接线图图08 2010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网地理接线图图09 2012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网地理接线图图10 2015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网地理接线图图11 2008年合肥市220kV及以上电网电气接线图图12 2010年合肥市220kV及以上电网电气接线图图13 2012年合肥市220kV及以上电网电气接线图图14 2015年合肥市220kV及以上电网电气接线图图15 2008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网电气接线图图16 2010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网电气接线图图17 2012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网电气接线图图18 2015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网电气接线图图19 2008年合肥市区220kV及以上电网潮流图(A)图19 2008年合肥市区110kV及以下电网潮流图(B)图20 2010年合肥市区220kV及以上电网潮流图(A)图20 2010年合肥市区110kV及以下电网潮流图(B)图21 2012年合肥市区220kV及以上电网潮流图(A)图21 2012年合肥市区110kV及以下电网潮流图(B)图22 2015年合肥市区220kV及以上电网潮流图(A)图22 2015年合肥市区110kV及以下电网潮流图(B)图23 合肥市区2015年配电网电缆需求图图24 2010年合肥市区负荷密度主题图图25 2012年合肥市区负荷密度主题图图26 2015年合肥市区负荷密度主题图图27 2010年合肥市区负荷分布图图28 2012年合肥市区负荷分布图图29 2015年合肥市区负荷分布图图30 2008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站供电范围图图31 2010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站供电范围图图32 2012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站供电范围图图33 2015年合肥市区高压配电站供电范围图图34 2008年合肥市区10kV主干网地理接线图图35 2009年合肥市区10kV主干网地理接线图图36 2010年合肥市区10kV主干网地理接线图图37 2011年合肥市区10kV主干网地理接线图图38 2012年合肥市区10(20)kV主干网地理接线图图39 2015年合肥市区10(20)kV主干网地理接线图图40 2008年合肥市10kV主干网电气联络图图41 2009年合肥市10kV主干网电气联络图图42 2010年合肥市10kV主干网电气联络图图43 2012年合肥市10(20)kV主干网电气联络图图44 2015年合肥市10(20)kV主干网电气联络图附表目录附表一110kV线路具体情况附表二合肥市区10kV公用线路及其设备情况附表三合肥市区10kV主干线长度不满足导则要求的的线路附表四合肥市区导线截面不满足要求线路附表五线路装接配变超过12000kV A的线路情况附表六合肥市区需更换配变情况附表七线路负载率不满足要求的10kV线路情况附表八现状.合肥不能通过“N-1”校验的联络线路情况附表九合肥市区重要用户供电情况统计附表十合肥市区配电网“十二五”规划高压配电线路工程汇总表附表十一合肥市区配电网“十二五”规划高压变电站工程汇总表附表十二合肥市配电网“十二五”规划中压配电线路汇总表附表十三合肥配电网十二五规划中压配电站工程汇总表附表十四2009合肥市区配电网规划情况附表十五2010合肥市区配电网规划情况附表十六2011合肥市区配电网规划情况附表十七2012合肥市区配电网规划情况附表十八2013合肥市区配电网规划情况附表十九2014合肥市区配电网规划情况附表二十2015合肥市区配电网规划情况附表二十一2009-2015合肥市区配电网规划情况第一章前言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今日合肥,是沿海之腹地、内地之前沿、“泛长三角”经济区天然成员,随着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合肥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将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加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同时也是全国建设中的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十二五规划(节选)第三章产业发展与布局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为重点,以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重点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3个两千亿元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发展2~3家产值超500亿元、30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增强技术领先优势,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

以合肥京东方、海尔信息、鑫昊等离子、彩虹(合肥)液晶玻璃、友达光电、芯硕半导体、科大讯飞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

积极发展与重大整机项目相配套的集成电路、数字化音视频、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加快延伸产业链。

加速开发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智能语音等产品,发展软件外包;积极开发下一代互联网及通信技术,构建通信及网络产品产业链。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到“十二五”末,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

其中,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新能源产业。

以赛维LDK、合肥海润、彩虹光伏、阳光电源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重点发展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大型多晶硅提纯、硅铸锭、切片、光伏电站等,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

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及设备,风电、核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

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

到“十二五”末,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

依托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国轩高科、安赛锂能等企业,实施新能源汽车工程,加快在公共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重点开发纯电动、混合动力客车及乘用车,大力引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电子驱动控制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等项目,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规模化、重要部件本地化、关键技术自主化和产品应用多样化。

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到“十二五”末,力争形成50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

新材料产业。

依托彩虹蓝光科技、中光电科技、合肥杰事杰、安利合成革等企业,围绕家电、汽车、新型平板显示等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

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

支持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节能环保产业。

依托彩虹蓝光科技、合肥水泥院、国祯环保、双赢集团等企业,围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和环保服务等方面,大力发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装备制造业,以及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等节能环保产品;发展以电力和电机节能设备制造为主的工业节能产业和以建材生产为主的建筑节能产业;推动废弃物回收利用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合肥锻压(劳弗尔)、海德数控、熔安动力、巨一自动化装备、中航工业江航公司等企业,加大对数控机床的研发、制造投入,重点发展重型加工机床、精密数控机床,以及船舶、航空和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工业机器人。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等产业用高端装备制造项目。

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业。

生物产业。

壮大安科生物、同路生物、神鹿双鹤、华威药业、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等企业规模,以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为重点,提高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的研发水平,发展生物基材料、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动物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产品,建设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集聚区。

公共安全产业。

依托四创电子、科大立安、美亚光电等企业,整合中电科技集团38所、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研发力量,加快在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应急指挥与救援现场通讯技术、空管雷达、安全生产监控、灾害监测预警、食品快速检测及安全控制等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动在反恐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城市安全等领域技术成果产业化,建设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基地。

第二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推进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家电产业。

依托合肥海尔、合肥格力、合肥美的、长虹美菱、荣事达三洋等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和研发机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高效节能型、信息智能型和个性化家电产品;大力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产品,提升主机配套零部件本地化率;积极发展各类小家电产品,鼓励家电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品研发、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物流配送、市场开拓等;加快建设国家家电质量检测中心。

到“十二五”末,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四大件产能达1.2亿台(套),家电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建设世界知名家电制造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依托江淮汽车、安凯客车、长安集团合肥昌河公司等骨干企业,整合品牌、技术等资源,持续提升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水平,重点发展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全系列整车产品,以及动力总成等提升整车性能的系统化、模块化关键部件。

到“十二五”末,形成250万辆整车生产和配套能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业。

依托日立建机、合力叉车、合肥ABB、天威合变等企业,提高自主设计和制造大型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基础件能力,壮大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锻压机械、仪器仪表、化工机械、水泥装备、环保机械等优势行业,积极发展农业和食品加工机械。

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

依托合肥伊利、现代牧业集团、安徽雨润、华泰集团、合肥统一、合肥娃哈哈等企业,大力发展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休闲食品、饮料、烟草、饲料等7大产业,建立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配送、食品销售和进出口贸易的完整产业链。

争取在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快速冷冻、保鲜杀菌、包装分级、物流运输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方面研究取得突破。

到“十二五”末,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新型化工产业。

依托联合利华、佳通轮胎、大陆轮胎、中盐红四方等企业,重点发展日用化工、橡胶轮胎、新型建材及精细化工产业,加快盐化、煤化、石化等产业链整合发展,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化工产品结构向精、深方向发展,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冶金产业。

依托马钢(合肥)公司等企业,在强化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加快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开发和生产,推动钢铁产品结构优化,建设钢铁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完成合钢搬迁改造。

依托铜冠国轩铜材等企业,积极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推进合肥铝厂节能环保改造,适时发展煤电铝联营。

纺织服装产业。

依托华润纺织、合肥联亚、安徽太子龙等企业,加快传统纺纱织造、针织、印染等行业技术设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和生物质纤维,加快产业化进程。

加快发展服装和家用、产业用终端纺织品生产,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专栏三六大千亿元产业重点项目新型平板显示:京东方TFT-LCD6代线、鑫昊PDP、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乐凯光学膜、金点科技驱动IC产业化、宝龙达电脑、彩虹蓝光LED、京东方TFT-LCD8.5代线、友达液晶面板模组、中电科光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项目。

新能源:赛维LDK1600MW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海润1200MW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东立多晶硅、阳光电源光伏和风力发电设备、安赛锂能锂离子电池、肥西100.8MWp光伏并网电站、国轩高科锂动力电池产业园、荣事达汽车锂电池和快速充电器、中建材光伏太阳能玻璃、安徽立晶太阳能光伏、合肥祺科太阳能光伏等项目。

家用电器:格力中央空调、美的中央空调、荣事达三洋洗衣机及变频电机、凌达压缩机生产基地、荣事达三洋节能环保电冰箱、航嘉电器家电产品配套件、长虹高清电视及模组、美的压缩机、鑫虹液晶电视整机、友达液晶电视整机、格力冰箱等项目。

汽车及零部件:江汽年产3万辆轻型客货车、江淮客车异地搬迁改造、正兴轿车铝合金车轮、江淮轿车二期和瑞风二代商用车换型改造、江汽年产10万辆皮卡及微卡、长安30万辆微型车、江汽中重卡及重卡发动机、安凯新能源汽车、江汽集团汽车零部件供应巢等项目。

装备制造:日立3万台挖掘机、熔安动力船用低速和中速柴油机及配套件、熔安铸造、合肥宝虎挖掘机零部件生产基地、吴山电线电缆工业园、神马科技起重机、TFT-LCD关键设备制造、凯泉泵业电机电泵生产、三益特大型节能高效潜水驱动和排水设备、合肥航空产业园、南亚装载机零配件生产基地、熔盛工程机械生产基地等项目。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黑牛食品大豆深加工、伊利乳业奶牛基地及乳品加工、安徽和诚2亿只家禽加工、肥东福涌泉年产100万吨食用油深加工、肥西优质蚕桑生产基地、肥东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合肥烟厂易地技术改造暨“黄山”精品卷烟生产等项目。

第五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顺应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新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联动调整,加快国家和省级开发园区整合、扩容、升级,鼓励三大开发区与县、区合作共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作、竞争有序的产业区域布局。

重点建设四大产业集聚区、两大示范园区和四大产业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四大产业集聚区。

西部产业集聚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蜀山经济开发区、南岗科技园、柏堰科技园为主体,重点发展家电、汽车、电子信息及软件、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公共安全等产业;西南部产业集聚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肥西桃花工业园、包河工业园、新港工业园为主体,重点发展家电、汽车、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北部产业集聚区,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及庐阳工业园、双凤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纺织服装、包装印刷、机械加工等产业;东部产业集聚区,以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新型化工、钢铁深加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家电、商贸物流等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