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 绿色蝈蝈》导学案

合集下载

导学案第18课《绿色蝈蝈》

导学案第18课《绿色蝈蝈》

装订线18. 《绿色蝈蝈》课型:新授主备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温馨寄语: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

使用说明:1、先认真看课本83—88页,完成自主互助学习部分。

2、通过小组帮扶完成合作探究部分,标好疑点、难点,准备展示、讨论。

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喧嚣、狩猎”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3、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搜集蝈蝈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动画,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自学质疑:1、你能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吗?狩.猎()哀号.()喧嚣.()喑.哑()静谧.()篡.夺()劫.掠()螽.斯()莴苣..()喙.()嗉.囊()姊.妹()窸窣..作响()开膛.破肚()2、你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吗?请将你对他的了解写出来。

3、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蝈蝈?特点又是什么?探究释疑:1、作者多次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称呼。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找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蝈蝈的句子,并试以分析。

当堂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狩.猎()哀号.()喧xiāo()喑.哑()静mì() cuàn夺()劫.掠() zhōng斯()喙.()xī sū()作响2、《绿色蝈蝈》选自《》,作者,法国著名的、、,被人们称为:“阅读训练:(一)阅读课文5—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笼里的囚犯”是指。

2、“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这一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表现了作者对鹰的和对蝈蝈的。

3、“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句中的“很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拓展延伸:(二)⑴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

《绿色蝈蝈》教案15篇

《绿色蝈蝈》教案15篇

《绿色蝈蝈》教案15篇《绿色蝈蝈》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阅读,概括归纳,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品,获取科学知识,品味作者情感。

情感与收获:感受法布尔“以虫性观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1、时光倒回到童年,同学们你小时候玩过小昆虫吗?(预设)①如果有,则学生说故事。

②如果没有,则老师说一个小时候玩蚱蜢的故事。

2、你喜欢这些小昆虫吗?比如蜜蜂、蝴蝶、蜻蜓(给出图片),学生说。

引出__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蝈蝈的科学知识1、(给出图片)从众多的昆虫图片中找出哪一幅是绿色蝈蝈,讲讲你是怎样认出它的。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告诉我们关于绿色蝈蝈的哪些科学知识?(要求):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

②总结发言。

三、读课文品味作者对昆虫的情感作者写此文不单是向我们介绍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刻而细腻的情感。

学生再读课文,探索发现作者的文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要求):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

②小组合作交流,总结补充。

③总结发言。

四、延伸练习(给出图片)再看这些小生灵,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

它们不再只是儿时的玩具,它们和人一样是那么的鲜活灵动,是多么可爱的自然的精灵,你一定会喜欢。

你会和哪一个小昆虫做朋友呢?你们是怎样做朋友的?(要求):自己写一小段文字,全班交流。

五、课外体验与练习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去倾听昆虫的声音吧,这就是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去户外静听昆虫的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些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绿色蝈蝈》教案2《绿色蝈蝈》选自《昆虫的故事》。

(又名《昆虫记》)《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级上《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绿色蝈蝈》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绿色蝈蝈》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十八课《绿色蝈蝈》导学案学习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并说出其作用2、学习法布尔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学习重、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显性特征。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显性特征。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阅读作者资料法布尔,法国散文家、昆虫学家。

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年轻时在农村打短工,抽暇自学,曾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当小学教师多年。

他经常细心观察昆虫的生活,将观察所得详细的记录下来,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陆续写成10大卷《昆虫记》(1879-1907)。

这部用简洁、朴素、生动的文笔写成的观察昆虫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是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散文的集结。

它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著作而流传于后世,主要在于它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动物。

《昆虫记》头几卷问世后,法布尔成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河热爱的科学文艺作家。

后被提升为中学教师。

晚年退隐乡村,仔细观察自然界,继续描写昆虫生态。

他的故居和实验室现在已经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预习自测1、参考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篝.火()狩.猎()喧嚣.()窸窣..()喑.哑()静谧.()篡.夺()匀称.()螽.斯()莴苣..()逃窜.()劫.掠()嗉.囊()喙.()扰.乱()下颚.()弱肉强.食()更胜一筹.()2、参考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喧嚣:喑哑:窸窣:静谧:篡夺:劫掠:行径:弱肉强食:更胜一筹: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第一段写什么?“我”指谁?“我独自一人”说明了什么?(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是在第几段如何引出这一说明对象的?质疑探究1、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作比较:描写蝈蝈叫声时,拿作比较;写蝈蝈喜欢吃肉食时,拿作比较;写蝈蝈追蝉时,拿作比较;写蝈蝈同类相食时,拿作比较;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收到的表达效果是:打比方: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什么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

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

从小迷恋大自然。

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绿色蝈蝈教案《绿色蝈蝈》语文教案优秀5篇

绿色蝈蝈教案《绿色蝈蝈》语文教案优秀5篇

绿色蝈蝈教案《绿色蝈蝈》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编辑征途帮家人们找到的5篇《绿色蝈蝈》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篇一【简介】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

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较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

合作式地进行学习。

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习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

《绿色蝈蝈》这一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

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

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设置教学目标如下: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丰富且奇特的想象跟联想。

加上他们童年时代对各种小动物、小昆虫的体验。

所以对《绿色蝈蝈》的学习,可结合他们的童年体验,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即可。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

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文中从绿色蝈蝈的声、形、斗、食、居五个方面来描写。

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拟人句,反映出作者对生物的人性关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

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5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人教版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教案新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2.品味语言——体会美词佳句难点:概括内容,品味语言三、课时安排:1个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猜谜语: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

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一)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如果让你来介绍一下绿色蝈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外形、叫声、食物、居住)(二)自学指导(一)一——筛选信息,理解课文自学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描写声音、外形、食物、居住的段落。

大声地读读这些语段,寻找关键词,并用一段话将蝈蝈的特点串联起来,概括出你对绿色蝈蝈的第一印象。

(5分钟)自学方法:①用圈画法;②扫描跳跃阅读;③锁定:关键语段——关键词。

生自学,师巡视。

达标测试:1.第3段写的是声音;第4段写的是外形;第5—10段写的是食物;第11节写的是居 1 住。

2.第三段中声音特点:尖锐、急促、清脆、柔和;第四段中外形特点是漂亮;第5~10段写蝈蝈吃的食物有:第六段中有“吃蝉”;第七段中有“酷爱甜食”;第八段中有“吃昆虫”;十一段中的居住特点是“和睦共处”。

3.一句话概括:(请学生概括)绿色蝈蝈的外形漂亮,声音尖锐,急促,清脆,有时也柔和,食物主要有甜食,昆虫,水果,青菜,有时也同类相食,过着群居生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捕食的蝈蝈和美食的蝈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捕食的蝈蝈是勇敢的,美食的蝈蝈是贪婪的。

)成果交流:1.勇敢的蝈蝈——细节:第五节,“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绿某蝈蝈》教案设计范文(优秀3篇)

《绿某蝈蝈》教案设计范文(优秀3篇)

《绿某蝈蝈》教案设计范文(优秀3篇)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

教师相机加以点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导学案第18课绿色蝈蝈【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螽斯()吮取()螳螂()嗉囊()狩猎()窸窣作响()挣脱()鸟huì yīn 哑静mìcuàn 夺更胜一chóu2.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篝火喧嚣却掠惊慌失措B.悬殊莴苣唾液踢蹬开膛破肚C.撇嘴大鄂梧桐宠然大物D.酷爱扰乱糖桨羽冀更胜一筹3.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语境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贪得无厌,含贬义)B.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模糊,看不清楚)C.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D.他目光温和。

(不严厉,使人感到亲切)【综合运用】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蝈蝈别名为聒聒、螽斯(螽斯儿)、油子等;学名为短翅鸣螽。

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鸣螽属。

一年繁殖一代,以卵越冬。

一只母蝈蝈能繁殖200-450多粒卵每粒重14毫克。

蝈蝈为三大鸣虫之首。

蝈蝈分布于河北、河南、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山西、甘肃、陕西、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

(摘自“百度百科”)(1)你从上面材料中获得哪些信息?(2)与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比较,笔法特点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课内精读】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面各题。

绿色蝈蝈(节选)①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瞠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②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

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

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

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③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蝈蝈的食物之谜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蝈蝈为什么首先吃蝉的肚子?6.画线句子中两个加点的“它”分别指代什么?“很可能”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7.第①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8.你从蝈蝈捕蝉这一生活细节想到了什么呢?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下来。

【类文美读】食物链⑴炎炎夏日,一只蝉静静地停在树枝上。

当它正在享受这份清闲、宁静的时候,却不知危险正悄悄地临近——一只饥饿的螳螂小心翼翼地移了过来。

螳螂举起“双刀”正准备享受眼前的美餐,然而它也丝毫没有觉察到一只黄雀已尾随其后。

就在螳螂闪电般向蝉发起攻击的同时,它自己也成了黄雀的腹中餐了。

我们用生物学的眼光来看,这中是一种非常自然而又有趣的现象——食物链。

⑵在广阔的自然界中,生存斗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各种生物为了生存繁衍,需要不断地避开那些比自己强大的种类,去捕食那些比自己弱小的种类。

而那些强大的或弱小的种类也同样做着这件事——逃避更强大的,或捕食更弱小的。

“一物降一物”,环环相扣,就像一条巨大的链子把由弱到强的物种串起来。

这就形成一条条形形色色的食物链,那就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⑶整个自然界就好像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

只不过这个“国家”中的等级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以弱肉强食的残酷自然法则划分的;等级与等级之间不是地位的高低贵贱的关系,而是食与被食的关系。

这每一个等级也就是食物链中的一环。

各种生物互相制约,使整个自然趋于平衡,任何一环被破坏,都会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而造成不良后果。

例如,在草原上,鹿吃草而被狼吃。

如果把狼这一环去掉,照理说草不会有什么影响,而鹿应该生活得更好。

然而事实不是这样。

由于没有了狼的控制,鹿大量繁殖,越来越多,首先遭殃的便是草,它们很快被吃光;草没有了,鹿也难逃厄运。

所以,狼吃了鹿虽然表面上对鹿不利,但实际上对于鹿的种族延续反倒是有保护作用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食物链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任何一环都是地球生态环境中的组成部分。

9.文章第⑴段主要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具有的表达效果。

本段的主要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

10.从文中找出能够给“食物链”下定义的句子并写在下面,并完成“食物链”的图示。

定义:图示:→ → → →大米11.用原文回答文中第⑵段所说自然界中生物“一物降一物”不断斗争的根本原因。

12.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3.本文主要谈了自然界中生态平衡的问题,请你谈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看法。

【每课一趣】15.请看下面两幅蝈蝈图,再联想其他同类昆虫蟋蟀、蝉等,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你能想象一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社会和生活收益吗?动动脑,具体设计一下。

边文——名师讲坛1.走近作者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年-1915年),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1823年出生于法国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喜爱昆虫。

成就杰出享有盛誉,代表作《昆虫记》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2.文体主旨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出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3.学法导引学习本课,可采用限时阅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课前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法布尔的故事,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

课外阅读《昆虫记》,能够做到细心观察身边小生灵的活动,并细致地描写出它活动的全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谋篇立意作者先用欢度国庆的热闹场面引出蝈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从第3段开始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蝈蝈。

进入第4段,开始写蝈蝈的食物习性,一直写到第九段,这是文章的主体。

由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那么蝈蝈为什么最喜欢吃蝉的肚子呢?“是不是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作者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实验和观察。

第7段写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

11段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作者丝毫不做机械呆板的介绍,而是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同时把他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融进里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4.难点突破(1)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拟人。

如“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文章中对蝈蝈变换多种称呼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

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是不同的。

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5.写作亮点文艺笔调,灵活生动。

此文遣词造句,生动传神。

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

又如“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可读性强。

同时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6.知识补遗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这类文章,用文学笔法来写,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能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倍受青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