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功臣制度初探_陈晓伟
辽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辽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辽代政治制度经历了五次制度改革,最终定型为以皇帝为中心、宗室为核心的封建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一、政治组织
辽代政治组织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
中央政治组织由皇帝和皇室贵族构成,在南北两地设有两个都总管府,东京(燕京)和西京(上京)分别是北方和南方的中央政治中心。
地方政治组织则由州、县、乡和部落等组成。
二、官吏制度
辽代官吏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类,文官包括尚书、中书、门下和左右补阙等,武官则包括统军、监军、防卫和统帅等。
同时,辽代还设置了宗室官和部族官两个特殊的官职,由皇室宗亲和各个部落的领袖担任,负责监督各部落的事务。
三、税收制度
辽代税制主要包括赋税和粮食征收两种方式。
赋税是指对各个州县的土地进行估价,按照一定比例征收地租和人头税。
粮食征收则是指按照各地口粮生产情况征收一定数量的粮食,用于供应中央和地方的军需和日常开支。
四、军事制度
辽代为了保卫疆土和进行战争,设置了众多的军事机构,包括都统军、节度使、监军、防卫等。
辽代军队以骑兵为主,马背上的骑手装备有弓箭、斧头、枪矛等多种武器,战斗力非常强大。
五、法律制度
辽代法律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辽律,包括大律、诏令、衙门刑律等,主要适用于皇室和官员;另一种则是部族法,由各个部落制定,主要适用于各个部落的日常生活和民事纠纷。
总体来说,辽代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封建官僚机构和税收法律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演化,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借鉴。
辽代职官制度发展历程

辽代职官制度发展历程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哎呀,这个话题说起来可有点儿意思。
你要知道,辽朝这个朝代,虽然成立的时间不算太久,但是它的职官制度却是相当复杂,弄得谁都头大。
就拿辽代的政治体系来说吧,跟我们现代的体制比较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变形记”。
你看,辽代有不少制度是从唐朝和宋朝那儿借过来的,但它们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搞得人眼花缭乱,搞得个个都得小心翼翼地在“官场”中走。
说起辽代职官制度,咱不能不提的就是它的“双轨制”。
怎么个“双轨制”呢?哎,这就得解释一下了。
辽朝这个朝代,虽然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可是它的统治层面其实是由两个民族的人组成的,契丹人和汉人。
这下你应该明白了吧?他们的职官制度,也得分成两条线,一条是给契丹族的,一条是给汉人的。
这种分治方式,使得辽朝的相关部门既要应付汉族的“正统”要求,又得迎合契丹族的传统习惯,真的是“左右为难”啊。
辽代的官员,究竟是怎么分配的呢?官职的设置还是挺讲究的。
你看,像是当时的“宰相”吧,咱不能光看字面意思,要知道,这可是一个超级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代的总理或者首席执行官。
只不过,这个宰相的位置不全是由汉人担任的,很多时候,还是契丹人担当。
至于其他的官员,嘿,真是五花八门,从最高的官到最底层的杂役都有。
特别有意思的是,那些职位名称,有的让你一听就知道“高大上”,像什么“大将军”“太师”,这些名字听着就像是古代电视剧里的大boss一样。
可是,有的职位名字嘛,又简单得让你想笑,像是“千牛卫”这样的,感觉就像是带队的“牛头人”,是不是?不过别小看这些名字,每一个职位其实都代表着不同的权力和职责,弄不好一个小职位,可能就掌握着大权,谁知道呢?你可能会好奇,那当时的官员到底是怎么晋升的?嘿,这个嘛,跟我们今天差不多,要么靠本事,要么靠“走后门”。
辽代可是有个特别的“优待”,就是对于契丹族的官员,在晋升上会有一定的优先权。
这就让一些有志青年开始了“族群”之间的微妙竞争,搞得有点“内外有别”的感觉。
辽梁援暨妻张氏墓志记事发微

2023年第5期(总第200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5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200历史学研究辽梁援暨妻张氏墓志记事发微张㊀国㊀庆(辽宁大学历史学院ꎬ沈阳110136)摘㊀要:辽梁援暨妻张氏墓志ꎬ记事内容比较丰富ꎬ所蕴含的辽朝史事信息也较多ꎮ除了前辈学者有所探讨的志主家世生平㊁职阶勋爵以及妻子儿女等内容外ꎬ墓志中其他一些记载ꎬ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辽朝某些实际情况ꎮ譬如辽朝官员脱 宫籍 对其身份地位彻底转变的影响㊁辽朝官员母妻诰封为命妇的基础与前提㊁ 红尘 与 净土 视域下辽朝信佛居士丧葬活动中的双重仪轨等ꎮ结合传世史料及其他石刻文字ꎬ对梁援暨妻张氏墓志反映的各类史事问题发微索考ꎬ于拓展及深化辽朝历史研究或许不无裨益ꎮ关键词:辽朝ꎻ«梁援墓志»ꎻ«梁援妻张氏墓志»中图分类号:K246.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3)05-0153-09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 二十一世纪出土的契丹贵族墓志及诸问题研究 (L20BZS002)作者简介:张国庆ꎬ1957年生ꎬ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ꎮ㊀㊀辽天祚帝乾统元年(1101)«梁援墓志»及乾统七年«梁援妻张氏墓志»ꎬ1979年同时出土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大榆树堡乡四道叉子村一座辽墓中ꎮ«梁援墓志»志盖中间篆刻 大辽国故中书相梁公墓志铭 12字ꎬ«梁援妻张氏墓志»志盖中间篆刻 大辽故安定梁中令赵国夫人墓志铭序 16字ꎮ志文显示ꎬ梁援病逝于乾统元年八月初五ꎬ享年68岁ꎮ古人年龄以虚岁计ꎬ依此前推ꎬ梁援当生于辽兴宗重熙三年(1034)ꎮ梁援妻张氏则病逝于乾统七年三月初二ꎬ享年67岁ꎮ梁援夫妇主要生活在辽中后期的兴宗和道宗朝ꎮ梁氏祖籍定州ꎬ梁援四世祖梁文规ꎬ五代时官至吏部尚书ꎬ后寓居燕台(又名黄金台ꎬ今河北易县易水南)ꎮ辽天显年间ꎬ太宗耶律德光兴兵助石敬瑭为后晋皇帝ꎬ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与辽ꎬ梁氏遂归于契丹ꎬ后北上定居于辽西医巫闾山脚下ꎮ辽道宗清宁五年(1059)ꎬ梁援荣登进士甲科ꎬ步入仕途ꎬ先后在地方和朝中任职ꎬ最终结衔为 大辽故经邦忠亮同德功臣㊁开府仪同三司㊁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㊁监修国史㊁知枢密院事㊁上柱国㊁赵国公ꎬ食邑一万户㊁食实封一千户ꎬ赠侍中ꎬ谥号忠懿 ꎬ是为道宗朝重臣之一ꎮ 母以子贵ꎬ妻以夫荣ꎮ 梁援妻张氏ꎬ藉夫荫终封赵国夫人ꎮ梁援«辽史»无传ꎬ然其死后孟初为他撰写的墓志铭内容丰富翔实㊁情节细腻生动ꎬ可补«辽史»之缺漏ꎮ譬如梁援曾祖梁廷嗣奏请㊁景宗皇帝诏赐医巫闾山脚下周峪为梁氏家族新茔所ꎻ梁援青幼之年参加科举考试ꎬ入仕后伴读昭怀太子ꎬ与权臣耶律乙辛斗争ꎬ在中京城及兴中府主持与崇佛活动相关联的地方行政事务ꎻ等等ꎮ梁援妻张氏墓志铭的作者为杨丘文ꎬ志文除记其生平及夫㊁子相关事迹外ꎬ还重点讲述了张氏曾多次被皇帝 诰封 的过程ꎬ对了解辽朝 外命妇 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ꎮ此前ꎬ已有学者就梁援墓志所记辽朝史事做过考释[1]ꎬ但仍有可以讨论之处ꎮ故笔者不揣浅陋ꎬ拟结合相关石刻资料㊁传世文献及考古实物ꎬ对梁㊁张二志中所涉辽朝之史事前人讨论未尽之处ꎬ溯源求真㊁发微考实ꎬ或许对充分利用出土石刻文字拓展辽朝历史研究之范畴有所裨益ꎮ㊀㊀一㊁宫籍诏除ꎬ本贯改隶:降(归)辽汉人身份转化的终极标志㊀㊀«梁援墓志»载:351㊀㊀国家属在俊孝ꎬ同镇百僚ꎮ暨(寿昌)七年正月ꎬ孝文皇帝(辽道宗)登遐ꎬ遂充玄宫都部署ꎬ及撰上谥册文哀敬之ꎬ诚可谓极矣!山陵毕ꎬ诏免本属之宫籍ꎬ移隶于中都大定县ꎬ敕格余人不以为例ꎬ示特宠也[2]522ꎮ上已述及ꎬ梁氏家族祖籍定州ꎬ后寓居燕台ꎮ梁援高祖梁文规于太宗朝归辽北上ꎬ梁援曾祖梁廷嗣于景宗朝定居于医巫闾山脚下ꎮ但归辽的梁氏族人ꎬ何者何时以何身份被没入 宫籍 ꎬ志文并没有交代ꎮ所谓 宫籍 ꎬ应即 斡鲁朵 宫户之籍ꎮ«辽史»卷31«营卫志上»云: 有辽始大ꎬ设制尤密ꎮ居有宫卫ꎬ谓之斡鲁朵 ꎻ 辽国之法:天子践位置宫卫ꎬ分州县ꎬ析部族ꎬ设官府ꎬ籍户口ꎬ备兵马ꎮ [3]361-362这里的 籍户口 ꎬ应该是指将隶属于斡鲁朵(宫卫)的人户登记入册ꎮ据文献记载ꎬ辽朝隶 宫籍 之宫户ꎬ来源大致有四:一是契丹皇帝㊁大臣外出征伐俘获的中原汉民ꎬ以及灭渤海国后的渤海遗民等ꎻ二是籍没的本国罪犯家属ꎻ三是随契丹后妃陪嫁到皇家的媵臣ꎻ四是主动附籍的少数游牧部族ꎮ由此可见ꎬ隶 宫籍 者ꎬ大多身份卑微㊁地位低下ꎬ属于从事劳动生产的奴隶性质ꎮ但梁氏家族似乎例外ꎮ据«梁援墓志»记载ꎬ自梁援高祖梁文规㊁曾祖梁廷嗣㊁祖父梁延敬㊁父亲梁仲方ꎬ直至梁援及其子孙ꎬ梁氏家族几代人均在辽国朝廷或地方为官[梁文规官至 防御使 ꎬ梁廷嗣官至 宁远军节度使 ꎬ梁延敬为 内供奉班祗候 ꎬ梁仲方官至 宥州刺史 (应为遥授)ꎬ梁援官至 知枢密院事 ꎬ梁援长子梁庆先 权应奉阁下文字 ꎬ梁援次子梁庆元为 閤门通事舍人 ][2]520㊁522ꎬ属于典型的官宦世家ꎬ既不身份卑微ꎬ也不地位低下ꎮ也就是说ꎬ梁氏族人入辽定居ꎬ隶属 宫籍 后ꎬ似乎并没有对他们入仕为官及社会地位的提升等造成多大影响ꎮ笔者分析ꎬ隶 宫籍 的梁氏家族ꎬ应属于斡鲁朵中比较特殊的 著帐户 ꎮ辽朝皇帝四时捺钵ꎬ帝后的行居车帐被称为 宫帐 ꎬ身边的服侍人员ꎬ如仆役㊁侍从㊁警卫等人户即为著帐户ꎮ组成著帐户的人员ꎬ大多亦为被籍没的犯罪官员贵族家属ꎮ«辽史»卷31«营卫志上»云: 著帐户:本诸斡鲁朵(户)析出ꎬ及诸罪没入者ꎮ凡承应小底㊁司藏㊁鹰坊㊁汤药㊁尚饮㊁盥漱㊁尚膳㊁尚衣㊁裁造等役ꎬ及宫中㊁亲王祗从㊁伶官之属ꎬ皆充之ꎮ [3]371但著帐户中还有另外一类人ꎬ即契丹后妃入宫时的陪嫁者 媵臣ꎮ虽然媵臣中的多数仍属帝后身边从事劳作的家奴ꎬ身份与一般宫户无异ꎬ但李锡厚先生认为ꎬ媵臣著帐户中有一部分人ꎬ因与契丹皇帝及后妃们的关系特殊ꎬ 多夤缘获得权势㊁地位 ꎬ 成为宫卫中的权贵 [4](笔者赞同李先生的观点ꎮ但李先生举兴宗和道宗朝权臣耶律乙辛为例ꎬ言其 陪从入宫 ꎬ因得帝后亲幸ꎬ累获升迁ꎬ似不妥ꎮ耶律乙辛为契丹 五院部人 ꎬ其身份并非有 宫籍 的宫户或著帐户)ꎮ笔者以为ꎬ梁氏家族即属此类ꎮ据«梁援墓志»记载分析ꎬ穆宗朝时青幼之年的梁廷嗣可能已入东宫ꎬ成为皇储耶律璟的伴读或伴射ꎮ后来耶律璟即位ꎬ是为辽景宗ꎮ因此前二人之特殊关系ꎬ景宗皇帝不仅提拔梁廷嗣为节度使ꎬ还赐其伴侣㊁宅地㊁茔园ꎮ«梁援墓志»载: (梁文规)有二子ꎬ次曰廷嗣ꎬ宰范阳县ꎮ景宗登极ꎬ有龙潜之旧ꎬ诏养母夫人孟氏为之妻ꎬ并以大水泺之侧地四十里ꎬ契丹人凡七户皆赐之ꎮ特授贵德州节度副使ꎮ尝以天授穆宗所赐衣带宝玉器币以进ꎬ价直巨万ꎮ及奏对称旨ꎬ拜宁远军节度使ꎬ恩赉甚厚ꎮ奏乞医巫闾山之近地永为别业ꎬ上嘉其内徙ꎬ命即赐之ꎮ诏奉先军节度使崔匡道为营寿藏ꎬ以监周峪为茔所ꎬ仍用居民三十户租赋赡给之ꎮ且以高阳旧茔时有水害ꎬ远奉輤车来葬于新地ꎬ其诸近属仍隶故乡ꎮ [2]520但隶 宫籍 者ꎬ毕竟在世俗观念及户籍法规等方面被视为或划入低贱之列ꎬ故而即便身居高职㊁富贵无比ꎬ仍内心时时感到矮人三分ꎮ因而ꎬ才有一朝重臣梁援在极力操办已故道宗皇帝丧礼之后ꎬ被新即位的天祚皇帝 诏免本属之宫籍ꎬ移隶于中都大定县ꎬ敕格余人不以为例ꎬ示特宠也之结果ꎮ辽朝各族生民均有固定之户籍ꎬ除隶 宫籍外ꎬ还有或隶某州县ꎬ或隶某部族者ꎬ等等ꎮ梁援家族被免除 宫籍 之后ꎬ 移隶于中都大定县 ꎮ大定县为辽中京大定府的附郭县ꎮ从此ꎬ梁援家族便隶籍 中都大定县 ꎮ检索«辽史»ꎬ类似梁援出 宫籍 后隶属州县者还有汉官姚景行ꎮ«辽451史»卷96«姚景行传»云: 姚景行ꎬ始名景禧ꎮ祖汉英ꎬ本周将ꎬ应历初来聘ꎬ用敌国礼ꎬ帝怒ꎬ留之ꎬ隶汉人宫分ꎮ及景行既贵ꎬ始出籍ꎬ贯兴中县ꎮ [3]1402-1403兴中县ꎬ为兴中府之附郭县ꎮ中原汉人被俘降辽或其他原因归辽而隶 宫籍 ꎬ数代之后ꎬ族中有人官高爵显㊁军功政绩特别突出ꎬ亦会如梁援家族那样得到当朝皇帝恩赐ꎬ被免除 宫籍 ꎬ籍属改隶ꎬ从而身份㊁地位彻底改变ꎮ其中ꎬ太祖至圣宗朝的韩知古 韩德让一系之韩氏家族ꎬ便属显例ꎮ韩知古 韩德让一系韩氏家族原籍蓟州玉田ꎬ即今河北玉田ꎮ韩知古年仅6岁便被南下攻掠中原的契丹铁骑俘掠至塞外契丹腹地ꎬ成为契丹贵族的家奴(«辽史»卷74«韩知古传»云: 太祖平蓟时ꎬ知古六岁ꎬ为淳钦皇后兄欲稳所得 )[3]1233ꎮ不久ꎬ淳钦皇后述律平与太祖耶律阿保机成婚ꎬ韩知古作为述律平的陪嫁媵臣ꎬ一同来到了阿保机家(«辽史»卷74«韩知古传»: 后来嫔ꎬ知古从焉 )[3]1233ꎮ韩知古的媵臣身份ꎬ在其后世子孙的墓志中也得到了印证ꎮ如兴宗重熙六年«韩橁墓志»即云: 我圣元皇帝凤翔松漠ꎬ虎视蓟丘ꎮ获桑野之媵臣ꎬ建柳城之冢社ꎮ威宣十乘ꎬ化被一隅ꎮ [2]203 圣元皇帝 ꎬ即辽太祖ꎻ 桑野媵臣 ꎬ指的就是韩知古ꎮ韩知古有个精通医学的儿子韩匡嗣ꎬ在韩匡嗣的引荐之下ꎬ阿保机专门召见了韩知古ꎬ通过交谈ꎬ终于识得有用人才ꎮ于是韩知古逐渐被委以重任ꎬ才能得以发挥ꎬ为阿保机 变家为国 ꎬ建立并巩固辽朝这一新生政权ꎬ起到了重大作用(«辽史»卷74«韩知古传»: 其子匡嗣得亲近太祖ꎬ因间言ꎮ太祖召见与语ꎬ贤之ꎬ命参谋议ꎮ神册初ꎬ遥授彰武军节度使ꎮ久之ꎬ信任益笃ꎬ总知汉儿司事ꎬ兼主诸国礼仪ꎮ时仪法疏阔ꎬ知古援据故典ꎬ参酌国俗ꎬ与汉仪杂就之ꎬ使国人易知而行ꎮ顷之ꎬ拜左仆射ꎬ与康墨记将汉军征渤海有功ꎬ迁中书令 )[3]1233ꎮ大概在韩知古来到阿保机身边的某一时期ꎬ韩知古便以媵臣的身份ꎬ始隶于阿保机 算斡鲁朵 (弘义宫)之 宫籍 ꎮ与梁援梁氏家族情况类似ꎬ韩知古 韩德让一系韩氏家族虽然也隶属 宫籍 ꎬ法律上属于低贱的家奴身份ꎬ但实际上却没有影响其族人为官及迁升的进程ꎮ从太祖朝到圣宗朝ꎬ韩知古 韩匡嗣 韩德让祖孙三代ꎬ官职爵位一路迁升:韩知古从彰武军节度使ꎬ经左仆射ꎬ至中书令ꎻ韩匡嗣从太祖庙详稳(二仪殿将军)ꎬ经始平军节度使㊁上京留守(临潢尹)㊁南(燕)京留守㊁卢龙军节度使㊁晋昌军节度使等ꎬ至西南路招讨使ꎬ还先后被赐封燕王㊁秦王ꎬ拜匡运协赞功臣ꎻ韩德让从东头承(供)奉官㊁枢密院通事㊁上京皇城使㊁彰德军节度使ꎬ经辽兴军节度使㊁南院枢密使㊁政事令等ꎬ至北府宰相㊁枢密使㊁监修国史㊁大丞相ꎬ还先后被赐封楚王㊁齐王ꎬ拜保节功臣㊁守正功臣[«辽史»卷74«韩知古传»«韩匡嗣传»㊁卷82«耶律隆运传»[3]ꎻ圣宗统和三年(985)«韩匡嗣墓志»㊁统和二十九年«韩德让墓志»]ꎮ而韩德让所取得的非凡军功政绩ꎬ则是圣宗皇帝和承天太后诏除韩氏家族 宫籍 的主要原因ꎮ笔者认为韩德让的主要军功政绩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ꎬ与几位契丹大臣一起ꎬ协助承天太后辅佐年幼的圣宗皇帝承继大统ꎬ确保辽朝皇权顺利交接ꎬ防止了皇室内乱的发生ꎻ其二ꎬ统帅辽军ꎬ攻伐北宋ꎬ立有战功ꎻ其三ꎬ促成辽宋停战结盟ꎬ努力维护两国和平友好关系ꎻ其四ꎬ推进吏治改革ꎻ其五ꎬ发展社会经济ꎮ鉴于大丞相韩德让卓越的军功政绩ꎬ统和二十三年ꎬ圣宗皇帝颁诏ꎬ赐韩德让一支韩氏族人免除 宫籍 ꎮ至此ꎬ韩氏族人实现了身份由贱到贵的彻底转变ꎮ«辽史»卷82«耶律隆运传»载: (韩德让)徙王晋ꎬ赐姓ꎬ出宫籍ꎬ隶横帐季父房后ꎬ乃改赐今名ꎬ位亲王上ꎬ赐田宅及陪葬地 [3]1290ꎻ«韩德让墓志»亦云: 运洽太平ꎬ功高难赏ꎮ将何殊礼ꎬ用表徽章ꎮ诏于昌黎之世家ꎬ除其本贯ꎻ赐以耶律之国姓ꎬ冠于宗盟ꎮ [5]所谓 横帐 ꎬ是指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一系子孙为核心的契丹皇族之帐ꎮ«辽史»卷116«国语解»云: 德祖(阿保机之父)族属号三父房ꎬ称横帐ꎬ宗室之尤贵者ꎮ [3]1538(关于横帐的具体含义ꎬ学界历来众说纷纭ꎮ可参看陈晓伟的最新研究[6])韩德让出 宫籍 后ꎬ户贯没有如梁援㊁姚景行那样改隶州县ꎬ而是隶属横帐ꎬ足证圣宗皇帝和承天太后对其极为看重与极度倚重ꎮ诚如«契丹国志»卷18«耶律隆运传»所云: 隆运(韩德让)孜孜奉国ꎬ知无不为ꎬ忠孝至诚ꎬ出于天性ꎮ帝以551隆运辅翼功前后少比ꎬ乃赐铁券誓文ꎬ躬自亲书ꎬ斋戒焚香ꎬ于北斗星下读之ꎬ宣示番汉诸臣ꎮ又以隆运一族附籍横帐ꎬ列于景宗庙位ꎮ [7]韩德让出 宫籍 ㊁隶横帐ꎬ身份彻底改变ꎬ社会地位也升达巅峰ꎮ圣宗太平七年(1027)«耶律遂正墓志»载: 隆运ꎬ官至大丞相ꎬ以位极人臣ꎬ上赐国姓ꎬ兼连御署ꎬ故与天子同姓耶律 [8]68ꎻ«韩德让墓志»云: 预公朝而免常朝ꎬ邻御座而设独座ꎮ不名不拜ꎬ绝席绝班ꎮ虽宠遇优隆ꎬ曾无比拟ꎻ而名称赫焕ꎬ别有褒崇ꎮ改封晋国王ꎬ加食邑二千户ꎬ食实封壹千户ꎬ仍别赐经天纬地匡时致主霸国功臣ꎮ 今皇上念虽天子必有长也ꎬ言有兄也ꎬ益重元昆ꎬ永为冢宰ꎬ乃连御讳ꎬ赐名隆运ꎮ [5]韩德让身份㊁地位彻底改变ꎬ还表现在仿契丹帝后斡鲁朵的 文中王府 的组建ꎮ据«韩德让墓志»记载ꎬ 文忠王 是韩德让死后所得之谥号ꎬ所以文忠王府应为韩德让死后所建ꎮ«辽史»卷31«营卫志上»载: 大丞相晋国王耶律隆运ꎬ本韩氏ꎬ名德让ꎮ以功赐国姓ꎬ出宫籍ꎬ隶横帐季父房ꎮ赠尚书令ꎬ谥文忠ꎮ无子ꎬ以皇族魏王贴不子耶鲁为嗣ꎬ早卒ꎻ天祚皇帝又以皇子敖鲁斡继之ꎮ官给葬具ꎬ建庙乾陵侧ꎮ拟诸宫例ꎬ建文忠王府ꎮ [3]370有辽一代ꎬ辽朝皇帝㊁个别皇太后及个别皇太弟共建有12个斡鲁朵ꎬ算上韩德让的文忠王府ꎬ共计13个宫卫ꎮ韩德让去世后ꎬ韩氏子孙大多仍在朝廷或地方为官ꎮ圣宗开泰六年(1017)«韩相墓志»说ꎬ韩氏族人 代生贤相ꎬ世出名王ꎬ建带河砺岳之功ꎬ居列鼎累茵之贵 [2]151ꎻ兴宗重熙六年«韩橁墓志»亦载ꎬ韩氏家族 谱系于国姓ꎬ其余戚属族人ꎬ拜使相者七ꎬ任宣猷者九ꎬ持节旄ꎬ绾符印ꎬ宿卫交戟ꎬ入侍纳陛者ꎬ实倍百人 [2]204ꎮ㊀㊀二㊁母以子贵ꎬ妻以夫荣:官宦之家女性诰封命妇的基本条件㊀㊀«梁援墓志»载:㊀㊀夫人清河张氏ꎬ职方郎中靖之女ꎬ纯淑有礼法ꎬ累封赵国夫人ꎮ先是皇太后赐之冠帔ꎬ(张氏)以齐国夫人(梁援母亲)未有是命ꎬ固以为让ꎮ皇太后并赐之[2]522ꎮ«梁援妻张氏墓志»载:㊀㊀国夫人(张氏)初进封清河县君ꎬ次封郡君ꎮ时蒙星使至宅ꎬ特赐冠帔ꎮ(张氏)备礼而告曰:尊婆荥阳太夫人ꎬ未经恩赐ꎬ让而不纳ꎮ使回具此敷奏ꎬ寻赐二道ꎬ益旌其孝义ꎮ后加清河郡夫人ꎬ续授申国夫人ꎬ次封韩国夫人ꎬ迁至赵国夫人ꎮ皆以属先臣之入相ꎬ承大国以疏封ꎮ不逾二年ꎬ三更国号[2]567ꎮ由梁援暨妻张氏墓志可知ꎬ辽朝官员之妻的封号ꎬ一般是随着丈夫封号的变化而得以累进ꎮ道宗寿昌六年(1100)夏ꎬ梁援赐封韩国公ꎬ同年冬十一月ꎬ又进封赵国公ꎻ梁援妻张氏累封的外命妇名号依次即为:清河县君 清河郡君 清河郡夫人 申国夫人 韩国夫人 赵国夫人ꎮ中国古代皇室女性成员及朝野品官之家女子有封号者ꎬ被称为 命妇 ꎮ有学者考察ꎬ命妇起源于春秋时期ꎬ至唐代始形成制度[9]ꎮ而命妇又有 内命妇 和 外命妇 之分ꎮ唐人杜佑«通典 职官典»注云: 皇帝妃嫔及太子良娣以下为内命妇ꎻ公主及王妃以下为外命妇ꎮ 唐统天先生认为ꎬ辽朝内命妇始于太祖朝ꎬ嫔妃有贵妃㊁惠妃㊁德妃等封号ꎬ女官有尚寝㊁尚服㊁尚功等职位ꎻ外命妇始于太宗朝ꎬ有大长公主㊁长公主㊁公主及国夫人㊁郡夫人㊁郡君㊁县君等系列封号[10]ꎮ此外ꎬ辽代石刻文字显示ꎬ某些被封王爵的官员之妻诰封为 某国王妃 ꎬ亦应属于外命妇之列ꎮ检索辽代石刻文字ꎬ尤其是女性墓志ꎬ笔者发现ꎬ辽朝官宦之家女子受封为外命妇ꎬ具备 女贞 妇德 母仪 [道宗大安七年(1091)«萧乌卢本娘子墓志»][8]205-206是基本前提ꎮ而三者之中ꎬ妇德又被格外看重ꎮ如兴宗朝枢密都丞旨王泽的妻子㊁陇西郡夫人(应是死后追赠)李氏ꎮ兴宗重熙十四年«王泽妻李氏墓志»云: (李氏)厚夫妇之和ꎬ无返掌跬步之闲ꎬ赞有Ѳ颜ꎻ奉舅姑之孝ꎬ虽烦暑凛寒之极ꎬ略无怠色ꎮ洎予登贡版ꎬ彩仕缨ꎬ生贵人ꎬ茂华族ꎬ盖夫人内助之所致也ꎮ属重熙五祀ꎬ翠华临幸于雄燕ꎮ今主上授予带Ѳ车之资ꎬ掌都宣之职ꎬ特封陇西郡君ꎬ从夫荫也ꎮ赐以冠帔ꎬ旌妇礼也ꎮ [2]240又如圣宗朝太保耶律污斡里的第二任妻子㊁萧氏夫人ꎮ圣宗统和二十七年«萧氏夫人墓志»载: 夫人之德兼令淑ꎬ志在肃雍ꎮ651孟母许其贤明ꎬ卫诗高其圣善ꎮ才期有幸ꎬ契鱼水以长欢ꎻ如何不臧ꎬ悲梧桐之半谢ꎮ良人既殒ꎬ何痛如之ꎬ久处孀居ꎬ但遵昼哭ꎮ昭圣皇帝以闺仪备著ꎬ女德迥全ꎬ不将同穴之心ꎬ别易从人之志ꎬ可宜封册ꎬ式同岁寒ꎬ乃封箫(萧)氏夫人ꎮ不恃贵以骄人ꎬ不以富而傲物ꎻ身久宁而心愈谨ꎬ名渐高而貌益恭ꎮ [8]47辽朝官员之妻㊁母能诰封为外命妇ꎬ除了自身必备的妇德之外ꎬ还必须藉夫㊁子之贵ꎬ承荫才能得以 疏封 ꎬ即所谓 母以子贵ꎬ妻以夫荣 ꎮ唐宋时期ꎬ官员之妻㊁母诰封为不同等第和不同名号的外命妇ꎬ所依据的条件就是她们的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职爵ꎮ尽管传世文献及石刻文字均不载辽朝官员之品级ꎬ但石刻文字显示ꎬ辽朝官员之妻㊁母的外命妇名号常常随着她们的丈夫或儿子官爵职衔的迁升而迁升ꎮ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辽朝官员抑或有品级ꎬ概为文献及石刻所漏载ꎮ第一ꎬ妻子诰封外命妇ꎬ均是藉夫之贵ꎮ如圣宗朝永兴宫汉儿渤海都部署耿延毅之妻㊁漆水郡君耶律氏ꎮ圣宗统和三十年«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载: 妇道既彰ꎬ皇恩乃降ꎮ于统和二十五年ꎬ内授漆水郡君ꎮ丝纶遽捧ꎬ弥崇命妇之荣ꎻ爵号惟新ꎬ大显从夫之贵ꎮ [2]143又如圣宗朝中书令萧谐领之妻㊁秦国太妃耶律氏ꎮ兴宗重熙十四年«秦国太妃墓志»云: 妃(耶律氏)始封吴越国太夫人ꎬ从王(萧谐领)爵也ꎮ俄属鼎驾登遐ꎬ传归众嫡ꎬ璇宫正位ꎬ协侑基图ꎮ载惟凤极之怀ꎬ爰锡迨先之命ꎮ重熙癸酉岁ꎬ王追册为魏王ꎬ妃册命为魏国太妃ꎮ密印泥书ꎬ贲于幽隧ꎬ褕衣绘羽ꎬ章厥王门ꎮ乙亥岁ꎬ上两殿之徽名ꎬ覃九瀛之庆泽ꎮ王再追册为晋国王ꎬ妃进册为齐国太妃ꎮ仁孝皇帝㊁崇圣皇后外孙㊁孙也ꎮ仁慈继体ꎬ孝敬因心ꎮ尊亲则尚邦媛之贤ꎬ燕齿则从家人之礼ꎮ聿遵加慧ꎬ益用慰心ꎮ壬午岁ꎬ进册为秦国太妃ꎮ [8]90-91可见ꎬ耶律氏前几个封号均属藉夫之贵ꎬ只是最后一个应为帝后之恩赐ꎮ第二ꎬ母及祖母诰封外命妇ꎬ必为承子孙之荫ꎮ如道宗朝大理正孟有孚的母亲㊁清河县太君张氏ꎮ道宗寿昌二年«孟有孚墓志»载: 母张氏ꎬ性淑善ꎬ有礼法ꎮ从长子荫ꎬ封清河县太君ꎮ [2]470又如兴宗朝侍御史李位的母亲㊁扶风县太君马氏ꎮ兴宗重熙十三年«李继成暨妻马氏墓志»载: (李继成)夫人即宣政殿学士㊁同政事门下平章事马得臣之长女ꎮ早承姆训ꎬѲ丝克擅于女工ꎻ自适吾门ꎬ蘋藻颇勤于妇道ꎮ一自良匹ꎬ早亡诸孤ꎮ并恒深鞠勉ꎬѲ遣进修ꎮ趋庭虽失于严君ꎬ择邻幸凭于慈母ꎮ学惟时习ꎬ道乃日彰ꎬ果致荣名ꎬ得谐禄养ꎮ重熙十一祀ꎬ仲子秩峻亚列ꎬ政布外台ꎬ授将作少监㊁知北安州军州事ꎮ次岁ꎬ以国家加上徽称ꎬ普均鸿渥ꎬ爰降丝纶之命ꎬ特疏汤沐之封ꎮ于春正月ꎬ母因子贵ꎬ夫人特封扶风县太君ꎮ [8]88辽朝官员的妻㊁母ꎬ藉夫㊁子之贵ꎬ承荫而疏封为外命妇ꎬ大多是她们在世之时ꎮ但也有部分女性在她们去世之后ꎬ因子孙为官显贵ꎬ被追赠为外命妇ꎮ如张俭是圣宗㊁兴宗两朝重臣ꎬ他已故的祖母李氏ꎬ便被追 赠赵国太夫人 ꎻ已故的母亲刘氏ꎬ 累赠至燕国太夫人 (兴宗重熙二十二年«张俭墓志»)[2]266ꎮ又如天祚帝朝的西头供奉官姚璹母亲曹氏ꎬ死后承长子姚球之荫而被 追封谯国县太君 ꎮ天祚帝天庆七年(1117)«姚璹墓志»载: 公有昆弟二人ꎬ兄长讳球ꎬ起复西上閤门使㊁陇州团练使ꎬ今充南宋正旦国信副使ꎬ皇朝谓之重委 ꎻ 母曹氏ꎬ追封谯国县太君ꎬ从兄(姚璹兄姚球)荫也ꎮ [2]665石刻文字显示ꎬ在辽朝官员之妻㊁母诰封为外命妇的诸多名号中ꎬ有一种比较特殊ꎬ即契丹语汉译之名号ꎮ如 迤逦免 ꎬ圣宗太平七年«耿知新墓志»载: 大横帐㊁燕京留守㊁燕王㊁移镇南王㊁累赠陈国王ꎬ乃外祖父也ꎮ封陈国迤逦免夫人ꎬ乃外祖母也ꎮ [2]185又 乙失娩 ꎬ圣宗统和二十六年«耶律元宁墓志»云: 夫人先公三年而亡ꎬ即西南路招讨都监㊁太尉之长女ꎬ封乙失娩ꎬ从夫贵也ꎮ始女于室ꎬ以孝敬奉父母ꎻ暨妇于家ꎬ以柔顺事舅姑ꎮ [8]44又 乙林免 ꎬ兴宗重熙十年«北大王墓志»载: (北大王)又娶得索胡驸马㊁袅胡公主孙ꎬ奚王㊁西南面都招讨大王㊁何你乙林免之小女中哥ꎮ贞顺成风ꎬ言容作范ꎮ六年内加北大王ꎬ(中哥)封为乙林免ꎮ [2]223此外ꎬ道宗咸雍五年(1069)«萧闛妻耶律骨欲迷已墓志»中见 乙里娩 [8]126ꎮ刘凤翥先生依据«辽史»卷116«国语解»中有 阿点夷离的:阿点ꎬ贵称ꎻ夷离的ꎬ大臣751夫人之称 [3]1535之语ꎬ认为辽代石刻文字中出现的 迤逦免 乙林免 等ꎬ应为契丹语 夫人 之汉译[11]ꎮ可见ꎬ 迤逦免 乙失娩 乙林免 乙里娩 及 夷离的 等ꎬ为音同(近)字不同的契丹语外命妇夫人之封号ꎮ㊀㊀三㊁既恋红尘ꎬ又慕净土:信佛居士丧葬活动中的佛㊁俗双重仪轨㊀㊀«梁援墓志»载:㊀㊀方将从容庙朝ꎬ图经国之效ꎬ命数弗移ꎬ奄遘薨殁ꎬ时享年六十有八矣!当病亟之夕ꎬ仆隶间如闻有清乐声ꎬ岂神灵所适者获乐地耶?遂以其年十月日葬于先茔之次[2]522ꎮ«梁援妻张氏墓志»载:㊀㊀因寝疾ꎬ至乾统七年三月二日如眠薨于白霫私第ꎮ左右善邻皆聆空中仙乐之音ꎬ次宵一尼支观想中ꎬ于西方相遇ꎬ其亲识数人梦寐颇同ꎮ以当年四月十七日癸酉ꎬ祔葬于闾岳景宗所赐坟地ꎬ从中书令之故茔也[2]566ꎮ以上志文显示ꎬ梁援和他的妻子张氏去世前后ꎬ均有与佛教相关的 灵异现象 出现ꎮ而从志文记载亦可知ꎬ梁援及其家人均笃信佛教ꎮ«梁援墓志»载梁援出生前夕ꎬ其母曾 梦异僧乘白云自空而下ꎬ化为彩凤入于怀 ꎻ道宗大安 十年(应为四年)ꎬ(梁援)起复兴中尹ꎮ百里内野蚕成茧ꎬ驰驿以进ꎬ诏充御服绵续及贯念珠以赐诸沙门 ꎻ梁援在任兴中尹及上京留守期间ꎬ 境内迭降甘露ꎬ驿进行在ꎬ召建道场十昼夜于京师 [2]520-521ꎻ等等ꎮ«梁援妻张氏墓志»亦载ꎬ梁援和张氏有一孙女名曰 引璋ꎬ自小不留髻发ꎬ行解双美ꎬ性相兼修ꎬ年十五赐紫ꎬ加慈惠大德 [2]567ꎮ因梁援夫妇及其子孙大都信佛㊁崇佛ꎬ因而志文中才有梁援夫妇去世后ꎬ在佛教 清乐 仙乐 的引导之下ꎬ 往生竺域 [2]568之说ꎮ梁援夫妇应属于信佛居士ꎮ既留恋今世红尘ꎬ亦向往来生净土ꎬ应是有辽一代所有信佛居士们的心理诉求及行为轨迹所在ꎮ体现在他们去世后的丧葬活动方面ꎬ便是采用看似矛盾的佛㊁俗并举的双轨仪制ꎮ第一ꎬ信佛居士去世后ꎬ在家人为其举办的丧事活动中有不少与佛教相关的内容ꎬ以此昭显逝者家属希望已故亲人能早日往生佛教净土ꎮ譬如采用火葬ꎮ在佛教里ꎬ火葬被称为 荼毗 ꎬ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寂灭后ꎬ所取葬式即为荼毗ꎮ道宗大安五年«六聘山天开寺忏悔上人坟塔记»云: 古之葬者弗封树ꎬ虑其伤心ꎬ若掩骼埋胔之类ꎬ欲人之弗得见也ꎮ而后世朴散ꎬ转加乎文ꎬ遂有贵贱丘圹高厚之制ꎮ及佛教来ꎬ又变其饬终归全之道ꎬ皆从火化ꎬ使中国送往ꎬ一类烧羌ꎮ至收余烬为浮图ꎬ令人瞻仰ꎬ不复顾归土及泉之义ꎮ [2]413辽朝信佛居士逝后火葬ꎬ石刻文字多有记载ꎮ如道宗大康四年(1078)«秦德昌墓志»载:咸雍十年八月二十五日ꎬ(秦德昌)端坐屈指念佛ꎬ捐馆于榆州公署ꎬ享寿七十八ꎮ垂终之日ꎬ于黑雾中有霹雳声西北而去ꎬ兜率之兆也ꎮ焚殓时ꎬ殊无秽气ꎬ舌牙与颌ꎬ确然不灰ꎬ盖平生持«莲经»不谈他短之致也ꎮ [8]167 兜率 ꎬ指佛教弥勒净土ꎮ又如天祚帝天庆六年«张世卿墓志»载: (张世卿)天庆六年丙申岁闰正月四日遘疾而终ꎬ享年七十有四ꎮ遵命依西天荼毗ꎬ礼毕ꎬ得头骨与舌ꎬ宛然不灰ꎬ盖一生积善之感也ꎮ [2]656又如延请寺院僧人诵经念佛ꎬ超度死者亡灵ꎮ比较典型者ꎬ当属道宗朝亡故的率府副率萧闛及妻耶律骨欲迷已的丧事活动ꎮ耶律骨欲迷已病逝于道宗咸雍五年(1069)二月二十五日ꎬ年仅24岁ꎮ咸雍五年«萧闛妻耶律骨欲迷已墓志»载:耶律骨欲迷已去世后ꎬ 遂归全于白霫之壤ꎬ至蒙谷山于罔极寺前ꎬ具阴仪而权厝之ꎮ以当年冬十月二十八日ꎬ袝祖姑秦晋国大长公主寝园之午位ꎬ圹其吉地ꎬ襚而藏焉ꎬ礼也ꎮ自口玉之后ꎬ凡丧轊所抵之处ꎬ至寿堂横钥已来ꎬ而父氏母氏ꎬ暨于同气齐体ꎬ诸姑二妹ꎬ例以发箱金ꎬ奉椟币ꎬ日饭苾蒭不减数十人ꎻ净设道场ꎬ精诵神咒ꎬ分阅贝典ꎬ仅逾半稔ꎬ登登不绝ꎬ引卷还帙ꎬ难可胜计ꎬ成就种种之功德ꎬ率为资荐ꎮ仍于窀穸之前ꎬ匠梵幢一所ꎬ庶期沾一尘ꎬ覆一影ꎬ或往生于慈氏天宫ꎬ或托质于弥陀佛国ꎬ愿满果圆ꎬ准如影响 [8]126-127ꎮ妻子逝后第二年ꎬ年仅28岁的萧闛也因病故去ꎮ咸雍七年«萧闛墓志»云: 无何!咸雍六年孟夏之月二十八日ꎬ寝疾ꎬ殁于徽郡甲第之园囿ꎬ春秋二十有八ꎮ想其谓尘世之厌居ꎬ望天宫之遽返ꎬ以次岁夏四月十五日癸时ꎬ归葬于白霫香台山罔极寺之离851。
陈晓伟、苗润博:辽代杨皙绩问题考辨(北方文物)

瑤 而据 瑐 ‘徙知涿州’ 是继长宁军节度使之后的。 ” 上文考见, 显然林氏的确忽略了一细节: 即杨
《辽史》 一书复文叠见, 甚至出现一人两 传情况,如本书卷 89 《杨皙传》 和卷 97 《杨绩 传》 即是如此。按,清人嵇璜所撰的 《续文献 ,初步断定 《辽史 》 之 “杨皙 ” 即 “杨 通考》
① 。近人罗 继 祖 《辽 史 校 勘 记 》 之 《杨 皙 绩” 传》 校记,将 《辽史 》 诸帝纪所载杨绩的仕历 ②。 , “知杨皙杨绩为一人 ” 与 《杨皙传》 相参证 中华书局点校本 《辽史 》 吸纳了罗氏的研究成
瑡 瑏 年二月,建石塔于先师茔穴之乾位。 据向南先生介绍, 崇昱大师的坟塔原在今 瑏 瑢 。 今存塔址与上文 河北安次县西北三十五里 所言 “安次县崇福里 ” 的方位大致相吻合。 揆
,《辽史· 杨皙传》 校勘记谓 : “按杨皙即卷 果 ③ , 。 ” 九七之杨绩 一人两传 据上述研究, 可以 确证杨皙与杨绩同为一人。 笔者在前人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试图厘清杨皙 ( 绩 ) 事迹的某些 歧点。 一、杨皙 ( 绩) 的籍贯问题 , 《辽史 》 的两传记载 杨皙 ( 绩) 之籍贯 ④ 《杨绩传 》 , 《杨皙传 》 曰 : “安次人。 ” 各异 ⑤ 按 《辽史 · 地理志 》 : “良乡人。 ” , 南京 则云 , 但前者 析津府辖有 “安次县 ” 和 “良乡县 ” “在 京 南 一 百 二 十 里 ” , 后 者 “在 京 南 六 十 ⑥ 里” ,是有不同。二者孰是? , 该书卷 3 《冢 首先,检康熙 《东安县志》 : “杨大王墓, 公名皙, 墓在旧州西南 墓》 曰 ⑦ 既然有碑文见存, ” 二里,石器见存,有碑文。 《东安县 志 》 一 书 所 言 “杨 皙 墓 ” 应 当 属 实。
辽代管理制度

辽代管理制度一、政治制度辽代政治制度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是辽朝政治的核心,统治者的权威是从皇帝来的。
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还担任着宗教领袖的职务。
辽朝的政治制度非常注重权力的集中,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民众则需要服从并效忠于皇帝。
除了皇帝,辽朝政治制度中还设立了尚书省、门下省、枢密院、宰相等机构。
尚书省是辽朝的中央政府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和制定政策。
门下省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由宰相负责领导,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枢密院是辽朝的军事机构,对于军队的指挥和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
宰相则是皇帝最重要的助手,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国家大事。
二、军事制度辽朝的军事制度非常严格,军队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辽朝的军队分为勇士、契丹、汉军三种,其中勇士是由各部落的勇士组成,契丹是辽朝的主要军队,而汉军则是为了控制汉地而设立的军队。
军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国家安全和收复失地,同时也扮演着维护统治者权威的角色。
辽朝的军事制度还包括了士兵选拔、训练、装备等多个方面。
在士兵选拔上,辽朝非常注重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只有身强力壮、勇敢善战的士兵才能被选拔为军队。
在训练方面,军队会定期进行严格的训练,以确保士兵在战场上有良好的作战能力。
此外,军队的装备也非常重要,辽朝会不断改进和更新军队的武器装备,以确保士兵在战场上有足够的战斗力。
三、行政制度辽朝的行政制度比较分散,全国被划分为多个州、府、州、县等行政区划,每个行政单位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行政管理上,辽朝注重把权力下放到地方,每个地方官员都有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也需要服从上级的管理和领导。
这种行政制度保证了辽朝的统治者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全国各地,保持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另外,辽朝的行政制度还包括了官员选拔、考核、监督等多个方面。
在官员选拔上,辽朝非常注重官员的能力和品德,选拔官员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才能来管理地方和处理政务。
辽代致仕制度初探

辽代致仕制度初探
王雷
【期刊名称】《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辽代的致仕制度初步形成于穆宗时期.官员的致仕年龄比较灵活,在70岁左右;致仕官员的待遇比较优厚,包括政治、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这些对于保持官员队伍的稳定和发挥他们的才能,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总页数】3页(P152-154)
【作者】王雷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6
【相关文献】
1.辽代职官俸禄制度初探 [J], 武玉环
2.明代官员致仕情况初探 [J], 欧磊
3.辽代部族军兵役制度初探 [J], 武文君
4.辽代功臣制度初探 [J], 陈晓伟
5.辽代部族制度初探 [J], 武玉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

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内容提要】头下制度是辽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头下制和头下军州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内容涉及头下制的渊源,头下的形态和性质,辽朝头下军州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以及头下军州的制度层面的诸问题,并对文献和考古材料中所能见到的头下军州作了较为系统的考证。
作者认为,头下制渊源于北方民族,与唐代的头下户无关;头下军州制度早在辽朝建国之初就已创立;金朝既不存在头下制度,也没有头下的概念。
【关键词】头下投下头下军州头下户头下制是契丹王朝颇具特色的一种民族文化,历来深受辽史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由于史料的过分匮乏,迄今为止,人们对这种制度还了解甚少。
如果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我们有关辽朝头下制度以及头下军州的知识,并有助于加深对于这个北方民族王朝的历史特性的理解,那将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一“头下”一词的语源及其语义,是一个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
王国维在谈到元朝的投下时,谓“此语本出契丹”,[1]亦即认为“头下”是契丹语的译音。
陈述先生也倾向于“头下”为译音说,并推测它源于夫馀语。
据《后汉书》、《三国志》等典籍记载,夫馀诸族以六畜名官,部落首领有“马加”、“牛加”、“猪加”等称号,其官名后所缀的“加”字,汉义为“王”、“首领”,陈述先生认为“加”可能就是“头下”二字的合音,且进而推论说:“头下之初义为王,亦即首领,……继则用以名私甲、私城,犹言部曲也”。
[2]关于元代的“投下”,学者们也就其语源进行过很多探索。
虽然元人记载中已有“投下”即“爱马”的说法,但仍有一些日本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并试图从蒙古语中寻找“投下”一词的词源,[3]他们的意见不为学界所认同。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是,“爱马”是蒙古语“ayimaq”一词的音译,而“投下”则是它的意译;蒙古语中的“爱马”,其本意是部、部落,引申为军事游牧集团或王公贵族的封地封民。
[4]此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头(投)下”的语源可能出自汉语。
辽代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

辽代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辽代的政治制度以及如何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一、辽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皇权至上辽代政治制度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皇权至上。
辽国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是国家最高的决策者和制定者。
皇帝制定法律、建立机构、执掌兵权,对国家的军事、经济以及日常事务都有着统治和指挥权。
这种集中的皇权使得辽朝政治制度稳定,并能有效控制辽国广袤疆土。
2. 民族政策辽代的民族政策也是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国以契丹族为主导,但也容纳了其他少数民族,如汉族、渤海族等。
辽国政权推行民族和宗教的多元化政策,尊重和维护各个少数民族的权益,减少族群之间的摩擦,实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多民族国家。
3. 分封制度辽代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度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辽国採用了封建制度,在其领土范围内设置了多个封地,由各个封王执掌治理权。
封王地位高于地方官员,在很大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和财政独立。
这种分封制度有助于巩固辽朝的统一,避免了地方势力过大和中央集权疏漏的弊端。
二、辽代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1. 统一稳定辽代的政治制度使国家政权得以统一稳定地治理广大疆土。
皇权至上的制度使得国家决策高效果断,民族政策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各族之间的矛盾,分封制度的运行有利于统筹各地的经济和民生事务。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2. 文化繁荣辽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也对国家的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辽国继承了汉、唐等古代王朝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契丹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多元的文化。
皇权至上的制度保障了文化艺术的宫廷表演和推广,分封制度在各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繁荣也为后来的金、元等朝代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3. 经济繁荣辽代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繁荣。
分封制度的实行使得各地的经济发展能够相对独立,封王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3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 .11,N o .32009年5月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 ay 2009辽代功臣制度初探陈晓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针对辽代功臣制度研究不足的现状,以《辽史》等文献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了辽代的汉文石刻材料。
结果表明,辽代功臣制度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功臣号授予方式包括“初赐后加赐”和“赐后改赐”。
得出如下结论:辽代的“功臣”被赐予社稷大臣、属国的国主、耄年和致仕官员以及功勋后代;一般情况下,带有节度使身份的官员才有被封赐功臣资格。
关键词:辽代;功臣号(功臣);制度;赏赐中图分类号:K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9)03-0280-03First inquiry on the title hero system of Liao DynastyC HEN Xiaow ei(History College o f Beijing No rm 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A bstract :In view o f present situatio n w hich is insufficient in Liao Dynasty rew arding system aspect .The paper takes “Liao H isto ry ”materials and so on as the foundations ,and uses Chinese w ritten lang uage carved stone m aterial of Liao Dynasty fully .T 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Liao Dy nasty rew arding sy stem is capriciousne ss ,w hich included tw o w ay s of contribution such as “bestow ing m ore afte r the initial re -w arding ”and “altering the rew ards after the initial rew arding ”.In Liao Dy nasty ,the title “hero ”w as confe rred to peo ple like statesmen ,king s of v assal states ,aged and recently -recruited officials ,as w ell as descendants of heroes .Norm ally speaking ,only the o fficers ranked as Jiedushi (Precinct Officer )w ere el -igible o f being g ranted as “hero ”.Key words :Liao Dy nasty ;the title hero (he ro );sy stem ;rew arding 收稿日期:2009-02-01 作者简介:陈晓伟(1983-),男,内蒙古宁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辽史契丹史研究。
0 引 言功臣制度作为辽代政治史的一项重要课题,除王曾瑜先生对此有过探讨外,学者鲜有研究。
究其原因:一则是史料的限制。
目前所见辽代“功臣”和“功臣号”的信息是零散的,而非系统化;二则受中原王朝制度史研究的影响。
唐宋以来,给大臣颁赐“功臣号”的现象颇为常见。
事实上,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也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学界少见相关的成果,因此,很难给辽代功臣制度研究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参鉴。
1 “功臣”的由来功臣之赐始于何时?史籍说法不一,其中较为通行的说法为:唐德宗兴元年间。
《事物纪原》卷四《功臣》曰:“赐功臣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
自后藩镇下至从军资深者,例赐之”[1]。
宋代很多人亦持此说,元丰改制之时,宰臣吴充、王珪、参知政事元绛等上言,“功臣非古,始唐德宗多难之余,乃有奉天、定难之号,不应盛世犹袭陈迹[2]。
其所据为唐兴元元年(784年)正月一日,朝廷颁布赦文:“诸军诸使,诸道应赴奉天,及进收京城将士等,宜并赐名`奉天定难功臣'”[3]。
事实上,功臣号的产生背景,乃“唐之中世,时属多虞,制为功臣,宠厥将吏”[2]。
宋人对唐季动乱的政局记忆犹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把赐功臣之始归于“奉天之难”时。
其实不然,《宋史》卷一百七十《职官志》云:功臣者,唐开元间赐号“开元功臣”,代宗时有“宝应功臣”,德宗时有“奉天定难元从功臣”之号,僖宗将相多加功臣美名,五代浸增其制[4]。
笔者对此曾略作考辨,发现开元年间少有赐功臣之例,而真正始于代宗时期,非德宗兴元元年。
据《旧唐书》卷十一《唐代宗本纪》,宝应元年(762年)五月,“丁酉,御丹凤楼,大赦。
子仪、光弼、李光进诸道节度使并加实封,四月十七日立功人并号`宝应功臣'”[5]。
其中所提到的“四月十七日立功人”,系指“代宗即位,以射生军入禁中清难”。
因而,这些人得赐名`宝应功臣'[6]。
代宗曾对获有“宝应功臣”加以政治优抚,如广德二年二月己丑(764年),朝廷大赦,“宝应功臣三品以上官一子,仍赐爵一级,余加阶、勋两转,五品以上为父后者勋两转”[6]。
这原本是激励和奖掖军士之举,不期然开创后世赐“功臣号”之先河,正如《宋史》卷一百六十八《职官志》所谓:“因一时之赏典,为万世之通规”[4]。
功臣制度亦为契丹政权所借鉴和吸收,且对辽代社会政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笔者认为,辽朝首个获得功臣封赐之人可能是韩知古,据重熙六年《韩橁墓志》记载:“推忠契运宣力功臣、彰武军节度、东南路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讳知古,曾祖父也”[7]。
韩知古能够获得如此殊荣,这与他所立“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和协同“康默记将汉军征渤海”[8]两件功绩不无关系。
由此,他也被列为开国的“佐命功臣”之一,被赐功臣号便在情理之中。
今考《辽史·康默记传》和《韩知古传》:笔者推断,知古被赐予“推忠契运宣力功臣”,大抵为天显初年。
辽朝赏赐“功臣”最早有确切时间记载者,出现于《耶律羽之墓志》,其曰:天显十三年(938年),“嗣圣皇帝受大晋之册礼也,即表公(耶律羽之)通敏博达启运功臣”[9]。
自此以后,契丹朝赐封功臣的事例日渐增多,直至天庆元年(1111年),萧义“坚请辞政。
皇上雅矜其意,不得已而许之,”然后对其“加守太傅,兼中书令,增号崇仁全德功臣”[7]。
上述材料说明,起天显间迄天庆间,功臣制度一直行用,乃至贯穿有辽一代。
2 功臣号的颁赐王曾瑜先生指出,“辽朝功臣号的颁赐,限于对社稷有功的文武大臣”,如张俭、耶律宗政、萧孝友等[10]。
除此之外,我们亦可通过某些功臣号来洞悉当时之政局。
如,道宗朝曾大量赐授功臣,且冠以“平乱”、“定乱”、“静乱”等名,这显然与清宁九年(1063年)的“重元之乱”有着关联。
耶律仁先、耶律庆嗣、萧韩家奴、萧惟信、耶律阿思、孩里、耶律挞不也、耶律乙辛等人在平乱过程中立有功劳,均赐有功臣之号。
从整个事件(重元之乱)上看,得有功臣号的将领,甚至包括后来以奸道祸国的耶律乙辛,确实为粉碎重元篡位的阴谋出力不小,稳固了辽朝后期的局势,这也正是他们获得封号的原因。
笔者认为,辽代所赐功臣除真正意义上的社稷功臣之外,还有适用于其他的群体。
首先,修好邻国,标示臣属关系。
统和九年(991年),西夏首领李继捧为而附于辽朝,被授“推忠效顺启圣定难功臣”[8]。
其次,安抚降人,笼络异族。
后汉高祖嫡孙刘继文,曾被契丹先后加封“竭忠匡运功臣”、“推功保祚功臣”[7]。
乾亨元年(979年),北汉亡国前夕,刘继文遂投奔辽朝,景宗皇帝敕授其子为“佐命功臣”[7]。
第三,礼遇耄年及致仕官员。
大康九年(1083年),耶律元佐“甫当垂老之季,恳上辞荣之请”,朝廷诏“加保义推忠功臣”,致仕[9]。
第四、恩惠功臣后代。
耶律延宁之父萨割,“并名已勇闻”。
景宗皇帝念延宁是忠臣之子,“致于近侍,始授保义功臣”[7]。
根据上述诸多事例,可以说,辽代赐功臣号不仅针对“文武功臣”,亦非局限于辽朝臣子,而是延伸到一个更为广泛群体和地域范围。
3 功臣制度辽朝授予功臣号的官员身份与宋不同,表现出很大随意性。
在加授方法上大体遵循两种方式,即“初赐后加赐”和“赐后改赐”两种。
第一,初赐后加赐。
某人因功或其他原因获得功臣号,这个功臣号是为“初赐号”,日后增加,或曰“加赐”或曰“益赐”,叠累相计,为其最终“功臣”系衔。
如保宁十一年(978年),韩德威由于“莅事有能声,检身由直道”,被“擢居亲近之用”,“赐功臣四字”,未几,“封开国侯,增食邑,赐功臣两字”。
故而,统和十五年《韩德威墓志》首行曰:“推诚忠亮竭节功臣”,号为六字[9]。
第二,赐后改赐。
如张俭,太平十一年,《文武大孝宣皇帝哀册文》下曰:“推忠翊圣保义守节同德功臣……臣张俭奉敕撰”[7]。
而重熙二十二年,《张俭墓志》曰:“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7]。
根据史实,二者是为一人无疑,但功臣号差异之大,颇令人费解。
经过笔者研究,其原因是:在太平十一年至重熙二十二年期间,张俭曾改赐过功臣号。
按《墓志》记载,太平六年,张俭曾被赐予,“推忠翊圣保义守节”,景福元年六月(即太平十一年,是年改元),“以翼亮之功,册命为太傅,加赐同德功臣”[7],至此,“推忠翊圣保义守节同德功臣”与《圣宗皇帝哀册》记载吻合。
据《墓志》和《辽史》卷八十《张俭传》,重熙四年春,张俭致仕,改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8]。
即是重熙二十二年去世后,其墓志所署功臣号。
王曾瑜先生在《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衔初探》一文,提出一个饶有意味的问题,即辽功臣号最多以多281 第3期 陈晓伟:辽代功臣制度初探少字为限[10]?根据目前出土的墓志材料,辽代有明确记载功臣字数最多的是耶律祺。
乾统八年,是人《墓志》首行曰:“勤力……忠同德匡时翊圣推诚……太师、兼中书令、行大……尹、尚父、于越、赵王……致仕……齐王耶律祺”[9]。
由于墓志残损严重,上文耶律祺的“系衔”并未出现“功”、“臣”两字。
但汉文《祺志》有谓“讨贼”、“贼党奔溃”、“功臣护卫”[9]等之语。
可见,耶律祺讨因逆有功,曾获得功臣封号。
汉文《祺志》“勤力”与“忠”之间虽缺字不明,大致可确认为一组以上功臣号。
因而笔者可断定,耶律祺至少是十二字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