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曲《京剧脸谱》的演奏技巧

合集下载

如何掌握钢琴伴奏中的戏曲风格——以京歌《唱脸谱》为例

如何掌握钢琴伴奏中的戏曲风格——以京歌《唱脸谱》为例

如何掌握钢琴伴奏中的戏曲风格——以京歌《唱脸谱》为例简介:京歌是中国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以传唱古代戏曲曲调为基础,加入了当地方言和北方民歌的特点,是中国戏曲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

在京歌中,钢琴伴奏常用于增强音乐的丰富性,使京歌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以京歌《唱脸谱》为例,探讨如何在钢琴伴奏中掌握戏曲风格。

一、了解京歌的特点京歌的调式多为宫商角徵羽,具有独特的音调和音域特点。

在伴奏中需要准确把握曲调,将其表现出来。

同时,京歌的旋律流畅、悠扬,需要以柔和的音色来诠释。

掌握这些特点对于进行钢琴伴奏至关重要。

二、掌握戏曲的表现手法京歌作为戏曲形式的一种,也有戏曲演唱中的表现手法。

这些手法包括:气息蓄势、顿音用力、音调的弹性等。

在钢琴伴奏中,可以通过控制速度、力度和音色来模拟这些戏曲表现手法,使伴奏更加贴合京歌的风格。

三、把握节奏感和韵律钢琴伴奏中的节奏感和韵律对于表现戏曲风格至关重要。

在京歌伴奏中,节奏感要稳定明确,旋律的弹奏要有韵律感。

应注重强调各个音符的分割和重点,使得整个伴奏更加有力且富有变化。

同时,还应注意与歌唱的节奏和谐感的呼应,增强整体的合作效果。

四、借鉴京剧音乐的技法京歌作为戏曲形式的一种,也受到京剧音乐的影响。

京剧音乐中有严谨的编曲和独特的音乐技法,这些技法同样可以应用于京歌的钢琴伴奏中。

例如,应用梆子、京调、板胡等音乐元素,通过弱音、颤音等手法来丰富钢琴伴奏的表现效果。

五、注重情感的表达京歌中强调情感的表达,钢琴伴奏同样应该注重情感的表现。

在伴奏中应注意通过音乐的技巧来传达歌唱者所表达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京歌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六、提高综合素质要成为一位出色的京歌钢琴伴奏者,不仅需要掌握钢琴演奏的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戏曲音乐基础和对京歌的了解。

积极参加音乐课程、戏曲培训,并多听、多看、多模仿京歌音乐,对于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艺水平非常有帮助。

结语:钢琴伴奏中的戏曲风格是一项综合性的技艺,需要对戏曲音乐和京歌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学习、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

手风琴演奏民族音乐中所运用的技法研究(上)

手风琴演奏民族音乐中所运用的技法研究(上)

手风琴演奏民族音乐中所运用的技法研究(上)手风琴的演奏技法对身体各部位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演奏者能够对肩部、臂部、肘部、腕部、指部和身体各部位的神经肌肉充分调动。

这些神经肌肉有效地配合完成一系列准确的动作,而这些常常需要在几分之一秒内完成,这就对演奏者的技术动作和稳定记忆力有极高的要求。

手风琴民族音乐的创作离不开技法的创新,音乐的旋律是最能够反映音乐作品风格类型的,也能给人带来最直观的感受。

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演奏是怎样的一种演奏方法呢?20世纪70年代至今,许多优秀的手风琴演奏家为了中国手风琴的发展,投身到作品创作中,对演奏技法进行了改革创新。

借助技法上的创新,帮助手风琴乐器与中国的民族音乐深度融合,迸发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20世纪手风琴民族音乐作品中展现的技法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手风琴作品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手风琴作品融合时代背景显现出来。

例如较为著名的作品有《天女散花》、《十面埋伏》、《京剧脸谱》、《牧民之歌》等,这些广为人知的作品都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

这些民族音乐中的演奏大多以我国传统的琵琶、古筝、扬琴、二胡和唢呐等乐器来进行演奏,这些乐器在演奏中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而在这一时期的手风琴作品,通过大量的借鉴和模仿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形式来实现编曲。

正是由于这样,大大提升了手风琴演奏法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杨志华版本的《打虎上山》中,这是取材于现代京剧的《智取威虎山》,还有迎来《春色换人间》部分,它主要描写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深入到东北地区剿匪。

手风琴经过对这些作品的改编和节选彰显出了积极向上、斗志昂扬、英勇无畏的精神面貌,在演奏中围绕着它本身的特点,演奏上快速有力。

借助重复英雄渲染出了紧张刺激的音乐氛围,节奏非常有力。

顿风箱技法:这种方式是在开头两个音中格外强调的,模仿的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锣鼓知识,它要求一定要绷紧风箱,让风箱能够迸发出力量。

这时需要右手和弦同时迸发,敲击键盘后的风箱产生余音效果后稍微减弱,手指就立刻离键,这样出来的音质非常的有感觉,简单的两声便像锣鼓一样非常振奋,极富力量。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探究——以新疆艺术学院手风琴表演课程为例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探究——以新疆艺术学院手风琴表演课程为例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指出,高校要把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家国情怀等重要内容,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伟大的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使每门课程都切实发挥其育人作用。

在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出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高质量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高校音乐专业也应发挥其学科优势,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从而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近年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专业特色,围绕以下几方面,针对如何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初见成效。

一、明确目的,确立任务和目标围绕纲要精神,结合学科特点,确立目标和任务。

将思政教育有序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即在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作者简介:张雪梅,女,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手风琴演奏与教学。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探究——以新疆艺术学院手风琴表演课程为例张雪梅(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830049)摘要当前,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尤为重要,如何结合专业学科优势、提炼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教书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难点。

本文通过作者多年专业教学实践,以“手风琴表演”课程为例,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同行交流借鉴。

关键词音乐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思想教育实践110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四个自信”,更好地推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为谱写好新时代的新疆篇章提供积极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二、课程简介新疆艺术学院手风琴表演课程已开设60余年,定位为音乐表演专业技能课。

本科8个学期共计288学时,10学分。

《京剧脸谱》作品分析及演奏技法探讨

《京剧脸谱》作品分析及演奏技法探讨

《京剧脸谱》作品分析及演奏技法探讨作者:郭德钢来源:《商业文化》2010年第04期摘要:本文对著名作曲家李遇秋先生创作的手风琴独奏曲《京剧脸谱》从创作背景到创作内涵,从宏观到微观多视角对作品的演奏风格与技法进行分析研究,肯定用手风琴演奏京剧艺术这一艺术实践的重要价值,这对于在手风琴领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京剧;演奏风格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4-0060-02创作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手风琴音乐一直是中国手风琴音乐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

一大批手风琴艺术家们为此呕心沥血,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李遇秋就是这些杰出的手风琴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手风琴创作为我国手风琴音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纵观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几乎每一个时期都能看到李遇秋的身影,他率先探索手风琴创作的“民族化”道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乐曲《京剧脸谱》便是其中一首极有代表性的、非常成功的作品。

该曲将中国国粹——京剧成功的融入到手风琴艺术中,极大地拓宽了我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题材,用李遇秋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很有益的艺术实践”,可谓“中西合璧”的精品。

所以,认真分析该曲,探讨该曲的演奏技法,对于更好的诠释作品、推广作品都是极为必要的。

一、创作背景手风琴独奏曲《京剧脸谱》为李遇秋先生创作的《惠山泥人印象》组曲中的第四首。

《惠山泥人印象》写于1984年,是作者参观惠山泥人厂后有感而作。

在惠山泥人厂的陈列室里,有许许多多传统泥塑工艺作品,有憨厚可爱的“阿福”、美丽飘逸的“天女”、慈祥可亲的“弥陀”、还有五颜六色的“京剧脸谱”等等。

李遇秋先生在参观完这些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后,浮想联翩、有感而发,创作了包含《六子戏弥陀》、《天女散花》、《阿福》、《京剧脸谱》等四首独奏曲的《惠山泥人印象》组曲。

1987年,张国平在德国克林根塔尔举行的国际手风琴比赛中,演奏了《天女散花》引起全场轰动,荣获第六名,而《京剧脸谱》也和《天女散花》一起在德国公演过,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该首组曲在德国正式出版。

京腔京韵京歌情唱脸谱教学设计(合集)

京腔京韵京歌情唱脸谱教学设计(合集)

京腔京韵京歌情唱脸谱教学设计(合集)第一篇:京腔京韵京歌情唱脸谱教学设计京腔京韵京歌情——歌曲《唱脸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歌曲《唱脸谱》2.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脸谱及戏歌这一题材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的情感。

2.知识目标A.了解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以及京剧行当和脸谱的知识。

B.了解戏歌这一体裁形式。

3.能力目标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彩笔、卡纸教学内容分析脸谱是在中国戏曲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人物脸部化妆相对固定的程式化谱式。

作为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之一,脸谱不仅描画出角色的特定外在形象,而且也体现了角色的内在性格。

《唱脸谱》是一首以脸谱为歌唱题材的歌曲,全曲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了京剧中各种人物角色脸谱的特点,旋律朴实、亲切,具有浓郁的京剧韵味,是群众喜爱的”戏歌”。

教学重难点戏曲音乐中的拖腔唱法、歌曲第一部分中的滑音唱法、空拍和尾音节奏。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歌曲和自己熟悉的通俗歌曲有所不同,从而引入戏曲音乐之一概念。

(二).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歌曲吗?(生答)都喜欢听些什么样的歌曲呢?(大家各抒己见)看起来大家还是喜欢流行歌曲的比较多。

那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和我们所熟悉的流行歌曲听起来有什么不同?”(生思考讨论)师总结:“在这首歌曲中我们能听出了戏曲的味道。

” 2.大屏幕播放四段戏曲视频片段: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戏曲音乐了解多少。

”(大屏幕投放):A.黄梅戏《天仙配》片段B.豫剧《花木兰》片段C.吕剧《马大宝喝醉了酒忙把家还》片段D.京剧《夜深沉》片段(每段戏曲学生先说自己了解的,然后教师总结这种戏曲属于哪个省的地方剧种,代表人物是谁,代表剧目有哪些,教师重点介绍山东吕剧音乐文化,包括吕剧艺术家郎贤芬和李岱江的作品,以及吕剧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去年刚刚在北京戏曲音乐节上获大奖的日照市吕剧团自编自演的吕剧《毋忘在莒》,引导学生热爱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

手风琴演奏技法

手风琴演奏技法

1、演奏姿势⾃然、松弛、积极的姿势是良好的演奏基础。

弹奏⼿风琴通常采⽤坐的姿势。

坐着演奏时上⾝⾃然正直,两脚分开(⼤约与肩平宽)、脚全掌着地。

演奏中重⼼耍稳,不应随风箱的推拉⽽移动重⼼。

琴体上的肩带应调节适当,不宜过松或过紧。

通常右肩带⽐左肩带稍宽,以免右⼿受束缚。

琴的底部基本平放在两腿上,右边键盘下端略为向下紧靠右腿,但不宜深陷⼊⼤腿内侧。

左⼿伸进风箱⽪带中,2、3、4、5指⾃然弯曲,靠在键钮上,拇指放松。

风箱⽪带靠紧⼿腕背部,注意调节好风箱⽪带,使其松紧适度。

右⼿⾃然抬起,将五个⼿指⾃然弯曲地放在键盘上,⼿腕与键盘平⾏,不要凸起或凹下。

2、⼿风琴的基本触键⽅法 连⾳奏法“连⾳”即连贯地、不间断地奏出旋律的每⼀个⾳,是表达⾳乐作品思想内容不可缺少的⼿段。

连⾳是基础技巧,也是在演奏乐曲时经常运⽤的技巧之⼀。

当演奏那些优美如歌的旋律,典雅庄重的乐曲及连⾳和弦与⾳程的⽚段时,好的连奏更能增添作品的诗意美。

⼿风琴的连⾳触键是在⾝体各部位保持正确放松的基础上,强调⼿指触键动作的不间断和连贯性,即先按后抬。

靠掌指关节的动作形成⼀种“按”的触键感觉,才能⾏之有效地做到⾳的真正连贯。

因为⼿指从开始触键⾄触键到底是需要时间的,尽管这⼀过程只有⼏⼗分之⼀秒。

当⼀个⼿指弹奏的前⼀个⾳停⽌之时正是另⼀个⼿指所要弹奏的后⼀个⾳发出之际,这就要求后⼀个⼿指必须在前⼀个按键⼿指在未离键之前的⼀瞬间(稍提前⼀些)去触键,这样的连接触键最为理想。

再者,⼿风琴的左⼿低⾳键钮较之右⼿⾼⾳键盘的下沉深度更⼤⼀些,发⾳也稍迟钝⼀些。

因此在进⾏左⼿低⾳键钮连⾳触键时,后⼀个⼿指提前触键的时间差应⽐右⼿⾼⾳键盘更明显⼀些。

手风琴曲《京剧脸谱》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手风琴曲《京剧脸谱》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Northern Music 35national music民族音乐手风琴曲《京剧脸谱》中的民族音乐元素马骊骊(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李遇秋的手风琴曲《京剧脸谱》是中西合璧的创作成果。

但中国元素更加显著,其显著性一方面在于其标题和内容方面,另一方面在于音乐技法层面。

【关键词】手风琴;李遇秋;《京剧脸谱》【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李遇秋的《京剧脸谱》是一首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手风琴曲,该曲被公认为成功的将京剧元素融进手风琴音乐中经典作品,这不仅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手风琴音乐的创作,确实是“一个很有益的(中西合璧)艺术实践”。

本文就其中的民族音乐做一梳理。

这首独奏手风琴曲《京剧脸谱》是李遇秋于1984年参观无锡惠山泥人厂的泥塑工艺品包括京剧脸谱后有感而作,是《惠山泥人印象》组曲之第四首乐曲。

该曲犹如在给你讲一个个京剧故事,因此音乐结构不是采用西方那些典型的曲式而是采用较为自由的多段体结构来展开。

该曲起始部分(即第一乐段的1到14小节)是一段花脸唱腔[1],要求要庄严的演奏。

“脸谱”是京剧中的化装方法,用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人物脸部的表情和肌肉以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

这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显示人物的道德品质。

音乐不如视觉表现手段那么形象,因此,《京剧脸谱》主要是通过京剧的声音元素使人联想到京剧表现本身进而促发其进一步想象。

“花脸”在京剧中是属于“生旦净丑”行当中的“净”的男性角色,因面戴的脸谱涂有彩绘俗称“花脸”。

这男性角色的典型声音便是“雄壮、豪放”等。

所以,只要熟悉京剧的人,一听便能听出该曲第一段是表现的“花脸唱腔”。

但这也需要说明,没有京剧基础的人很难产生相关联想。

所以,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最后要学习一些京剧,有了一些京剧的声音体验,演奏起来会事倍功半。

为了凸显“花脸”唱腔的特点,该曲演奏时风箱要饱满一些,节拍重音要突出一些,这样以便能更好地呈现男子气魄。

手风琴演奏的基本指导

手风琴演奏的基本指导

手风琴演奏的基本指导手风琴是一种具有丰富音色和独特演奏技巧的乐器。

它在不同音乐风格和文化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向您介绍手风琴演奏的基本指导,包括姿势、手指技巧、演奏技巧等内容。

一、姿势在演奏手风琴时,正确的姿势对于发挥音乐的表现力以及保护身体健康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正确的手风琴演奏姿势:1. 坐姿:选择一把坚固的椅子,身体自然坐直,两脚平放在地面上。

背部保持挺直,肩膀放松,不扭曲身体。

2. 手部姿势:将手掌轻轻放在手风琴的键盘上,手指轻松弯曲,手腕自然抬起。

不要用力敲打键盘,以免造成手部损伤。

3. 气息控制:使用适当的呼吸技巧来控制手风琴演奏时的气息。

保持稳定而深沉的呼吸,有助于演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力和连贯性。

二、手指技巧手指技巧对于手风琴演奏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演奏时音符的清晰度和速度的控制。

以下是一些手指技巧的基本指导:1. 手指位置:正确的手指位置是演奏手风琴的前提。

每个手指应该对应一个键位,手指应该垂直于键盘并轻轻触碰键盘,以确保能够迅速准确地按下所需的音符。

2. 手指协调:手风琴演奏需要左右手的协调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简单的练习曲目来提高手指的协调能力,例如进行左右手分别演奏和交替演奏。

3. 手指灵活性:手指的灵活性是手风琴演奏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练习手指独立性的练习,如手指的独立扩展和收缩,可以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三、演奏技巧除了正确的姿势和手指技巧外,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也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演奏技巧:1. 节奏控制:掌握良好的节奏感是手风琴演奏的关键。

通过练习不同的节奏型,如重音、连音和拍子的变化,可以提高演奏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2. 转调技巧:手风琴具有多个音区,通过使用转调技巧可以在不切换手风琴的情况下演奏出更高或更低的音符。

熟练掌握转调技巧,可以扩展手风琴的演奏范围。

3. 表情演奏:手风琴演奏中的表情是传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方式。

通过使用各种技巧,如音色的改变、音量的控制和颤音等,可以使演奏更富有表现力并感染听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风琴曲《京剧脸谱》的演奏技巧摘要目前人们对手风琴音乐研究的论文报告有很多,但却对单个手风琴独奏曲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将从李遇秋先生手风琴音乐创作风格、生平介绍及其音乐作品风格等入手,探讨有关于《京剧脸谱》的曲式特点与创作背景等,论文从创作素材、传统艺术风格、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法四个方面分析了《京剧脸谱》这一作品的主要特征,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通过对《京剧脸谱》的风格特点及如何演奏好此曲进行认真分析和深刻体会,进一步探寻《京剧脸谱》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

关键词:手风琴曲;《京剧脸谱》;演奏技巧abstractAt present people to accordion music research papers report has a lot of, but for a single accordion solo research is not much. This article from Mr Lee autumn event accordion music creation style, life style is introduced and its music works, discusses about the buck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king Opera and creation background, the paper from the material,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artistic style, melody and playing techniques from four aspects analyzes the "Peking Opera"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is work, combined with his own performance practice, through the "Peking Opera"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how to play the song for careful analysis and profound experience, further exploring the creation of the "Peking Opera"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skills.Key words: accordion music; "Peking Opera"; Performance skills引言纵观中国手风琴创作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几代手风琴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中国手风琴创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音乐创作体系。

然而在喜悦之余,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创作队伍的单薄,另一方面是专业作曲家的缺乏。

因此,导致了中国手风琴音乐事业总体上发展趋于缓慢[1]。

尤其是九十年代,正当整体演奏水平日益提高的手风琴界渴望有新作品问世之时,除了只有李遇秋等几位专业作曲家默然执著辛勤地耕耘在这片土地外,所涉及者还真是不多。

应当说,这与当今音乐文化走向多元化、走向繁荣的大趋势是不相称的[2]。

中国手风琴音乐需要大量专业作曲家去了解和关心,并为手风琴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创作出更多具有现代中国音乐文化特征的手风琴音乐作品。

一、关于《京剧脸谱》的简介李遇秋,曾用名李士勇,1929年生,北京市人。

1940年参加冀中军区抗中学习,1944年在中共晋察冀分局卫生所当卫生员。

1945年10月调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音乐队,主要演奏手风琴。

1950年由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选派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57年回团,主要任创作员并任乐队队长、编导室主任、副团长、艺术指导等职。

主要作品有声乐《长征组歌》(合作)、合唱《八一军旗高高飘扬》(获解放军文艺奖)、独唱《一壶水》、《战士想的是什么》等,器乐方面有手风琴乐曲共三集,协奏曲、奏鸣曲、前奏曲与赋格《天女散花》、《京剧脸谱》、《促织幻想曲》等在中国及世界流传、出版。

还创作了一些舞蹈音乐、影视音乐(如电影《较量》音乐)等[3]。

手风琴曲《京剧脸谱》建立在京剧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素材上,抓住脸谱这一中国戏曲独有的化妆艺术,用手风琴这一外来乐器的独特演奏技巧和表现,为人们勾勒出一出出锣鼓喧腾、丝竹竞奏的京剧场面。

二、手风琴曲《京剧脸谱》(一)创作背景《京剧脸谱》是惠山泥人厂的传统作品。

从挂在墙上的玻璃盒子里,看到那一张张奇特的脸谱栩栩如生。

望着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耳边似乎想起了铿锵的锣鼓,急骤的丝弦和高亢的唱腔。

乐曲采用了京剧花脸的唱腔、锣鼓点和丝弦牌子曲作为素材,作了戏剧性的发展,力图表现沉思中再现的一幕幕戏剧场面。

这首作品的问世,为中国手风琴艺术注入了新的观念,增强了手风琴的表现性,也为手风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李遇秋的这首作品在德国演奏并出版[4]。

李遇秋在他的《歌曲作法十二讲》中这样写道:“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对美的追求由浅到深,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即表象、内在美和个性美。

就歌曲而言,表象美主要是指旋律动听、有味;内在美则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有较深刻的内涵,能打动人的心灵深处;而个性美,则更要求作者有独特的艺术见解,独特的艺术手法,独特的表现角度和独特的表现手段。

”这段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李遇秋对艺术活动的理解[5]。

基于他的深入认识,以及在各种创作活动中的历练,使他的创作中思维越来越活跃。

为了表现个性美,他最大限度地拓展创作的时间、空间概念,从题材及创作手法上尽显纵横古今之气魄。

从李遇秋的创作中我们深刻体味到了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这是推动他从一个艺术高峰走向另一个艺术高峰的动力和源泉。

他孜孜不倦的探索、辛勤的耕耘为中国手风琴界注入了勃勃生机,为中国手风琴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创作特色及简要结构分析《京剧脸谱》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上广泛吸取传统作曲的京剧腔调和江南丝竹的神韵,民间器乐等精华,而且对待京剧的态度极富创造性。

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使这首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民间艺术价值。

同时,他在技法上借鉴古筝、琵琶、锣鼓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他的配器色彩鲜明而丰富,深刻的提示音乐作品的内容,塑造良好的演奏形象,从而增强了手风琴的演奏表现力。

乐曲为G大调,2/4拍,自由曲式,共184小节。

第一乐段:1—14小节。

乐曲开始部分是花脸唱腔。

说到戏曲艺术的独特风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行当二字。

行当是传统戏曲用以区别人物角色的标志,以京剧为例,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其中“净”是面涂彩绘脸谱的男性角色,俗称花脸。

乐曲开始部分的这段唱腔,突出了花脸唱腔中的刚劲雄壮、粗犷豪放、苍迈古朴的特点。

演奏时,要注意第2、3小节的连线,连线起到了划分乐句的作用,所以不可随意按照自以为的那样演奏,一定要清楚地按照每个连线的意图来表达乐句,同时风箱要饱满,注重节拍重音,要表现出京剧中刚强的气魄[6]。

从第11小节起,乐曲进入2/4拍。

11—26小节是一段以打击乐为主的演奏场面,以典型的京剧节奏特点,逼真地模仿打击乐铿锵有力的演奏场面。

因此,演奏此段音乐要有爆发力,对于二分音符和四分、八分、十六分、附点、休止符等各种音符,一定要严格按照各种音符的时值,准确进行演奏,在节奏急剧的推动变化中,将乐曲推向京剧舞台表演的艺术情境中,使京剧气氛更加浓厚。

从103小节后,转到右手旋律,这是一段展现柔美女性形象的旋律。

作曲家改用右手单音弱奏,配合跳音和休止符,勾画出女性活泼灵巧的形象特征,并以连续十六分音符奏出表现女性柔美秀丽、纤巧端庄的女性化旋律,既展现了京剧旦角青衣的优雅秀丽,又表现了花旦的活泼乖巧,非常传神地将京剧中旦角的多种体态以及脸谱中所表现的精神用手风琴表达了出来[7]。

从167小节第二拍开始,节奏由慢渐快,由弱渐强,以稍自由的节奏舒缓地奏出了一段极富京剧特色音调特征的旋律,演奏此段音乐,首先要注意对中国民族弹拨乐器月琴,琵琶等特殊技法效果的模拟要尽可能的惟妙惟肖,其次,装饰音要认真对待,因为正是装饰音的存在才可能产生民族管弦乐中的滑弦、打指等特殊技法的独特韵味;最后用手风琴的轮指演奏技法表现出京剧曲调浓厚的,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

到174小节处进入行板,要恢复正常的节奏,直至以饱满的情绪奏完全曲[8]。

三、演奏技巧和风箱运用(一)触键与触键方法掌握好正确的触键方法对演奏手风琴来说是关键的一环,只有触键方法掌握正确了,我们才能在演奏连音时声音流畅、连贯、歌唱性强;演奏跳音时琴声清脆有力、颗粒性好,也才能把乐曲的要求很好地表现出来。

右手触键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用指尖触键并抬起手臂将五指很松弛自然地放在C大调的C、D、E、F、G五个琴键上。

拇指用指尖外侧触键,二、三、四、五指用指尖触键。

因为指尖的触觉反映最灵敏,俗语说“十指连心”,指尖直接联系着神经中枢的部位。

注意不能用指甲触键,因为它容易滑键,摁不准确,也不能用指甲下面的肌肉部分触键,因为这个部位不灵敏,会影响演奏的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要克服手指关节塌下去形成折指,不能保持手形的毛病[9]。

2.手指不要抬得太高,力度不要太大。

因为手指抬得太高,用力太大,击键时出现的杂音就会相应地增大,须知手风琴音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左手运用风箱力度的大小,而非手指的力度,所以触键时手指应自然地放在琴键上直接摁键。

3.手指应把琴键摁到底,这样才能使琴键风门完全打开,使发出的声音结实饱满。

如果未将琴键摁到底,琴键风门没有打开,那么风箱的力度再大也不会发出声音。

或者触键的力量不够大,只能把琴键风门打开一半,则发出的声音就发虚、不结实。

4.五个手指之间要做到互不干扰,需要哪个手指摁键,哪个手指再用力,摁键之后该手指应立即松弛。

要尽力克服一个手指摁键,其它手指也跟着用力,甚至紧张得跷起来的毛病。

5.摁键的动作要迅速、敏捷,且柔和、有弹性。

如果动作紧张僵硬,必然会影响演奏的速度和旨色的优美。

6.手指摁键的力量,主要来自手指关节的内部运动,有时也用手指带动手腕的力量来进行演奏。

演奏单音时主要用手指的力量,而演奏和弦时则主要是运用手腕的力量。

但手指和手腕二者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需要互相支持,互相协助的。

7.有时为了锻炼每个手指的独立功能和手指的力量,也可在练习时适当地把手指抬高,使手指得到较大的运动。

但这只是为了加强手指运动量的一种方法,在正常演奏时手指还是要紧贴琴键的。

(二)京剧特色的突出表现在《京剧脸谱》中采用了京剧的唱腔、锣鼓点作为素材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