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中药颗粒剂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工成颗粒剂形式,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应用中。

由于其制备过程简便、质量稳定、服用方便等特点,中药颗粒剂在中药制剂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的制备方法主要是采用研磨和筛分的方法将中草药粉末加工成颗粒剂形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研磨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使得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更加先进。

例如,超微磨碎技术、喷雾干燥技术等的应用,使得中药颗粒剂的颗粒形态更加均匀,溶解速度更快,药效更高。

其次,中药颗粒剂的质量控制得到了重视。

中药颗粒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

近年来,对中药颗粒剂的质量进行严谨的监控和评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包括颗粒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制订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基于药效评价和临床疗效观察,对中药颗粒剂进行质量控制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以确保中药颗粒剂的疗效和安全。

第三,中药颗粒剂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中药颗粒剂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临床药学、中医治疗等领域。

通过将中药制剂转化为颗粒剂形式,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服药舒适度。

此外,中药颗粒剂还可以通过合理的配伍和药物组方规律,实现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也表明,中药颗粒剂在临床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

最后,中药颗粒剂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中药颗粒剂的国际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的中药颗粒剂制造企业开始加强对国际质量标准的遵循,并进行国际注册与认证,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中药颗粒剂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制剂形式,其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对中药颗粒剂制备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临床应用研究,以及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中药颗粒剂的发展和应用。

中药制剂与西医诊疗结合的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与西医诊疗结合的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与西医诊疗结合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综合医疗模式的需求不断增长,中药制剂与西医诊疗结合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这种综合模式的出现,旨在发挥中药独特的优势,与西医诊疗相融合,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性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药制剂与西医诊疗结合的研究进展,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研究成果。

一、理论研究中药制剂与西医诊疗结合的理论研究是这一领域发展的基础。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和西药的药理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研究中药在调节免疫系统和激活细胞信号通路方面的作用,可以为中药与西医药物的联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药制剂与西医药物在基因水平上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药与西医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提高综合治疗的疗效。

二、应用研究除了理论研究外,中药制剂与西医诊疗结合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不断探索中药与西医药物的最佳组合方式和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中药制剂与西医诊疗结合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研究表明,中药制剂与西医药物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并且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此外,实验室研究也发现,中药与西医药物的结合可以相互增强抗肿瘤作用。

例如,一些中药成分具有抗氧化和抗癌活性,与化疗药物相结合可以减少化疗的副作用并增强疗效。

这种综合治疗的研究成果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成果中药制剂与西医诊疗结合的研究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药物研发方面,一些中药制剂与西医药物的联合使用已经通过临床试验并获得批准。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中药与西医诊疗结合的研究还涉及到临床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推广中药与西医诊疗的综合模式,并将其纳入诊疗指南中。

中药制剂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纳米技术研究进展中药学:张生杰 104753091411摘要: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具有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等特点。

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中药的定义、特点,同时介绍了纳米中药制剂技术方面的进展。

指出了纳米中药制剂存在的问题,并作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技术;中药制剂;中药现代化1.前言纳米即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成直线的长度。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体。

纳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学、医药学、显微学等多个领域,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1998年,徐辉碧教授等[2]率先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lOO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

因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在性质上的奇特性和优越性,将增加药物吸收度,建立新的药物控释系统,改善药物的输送,替代病毒载体,催化药物化学反应和辅助设计药物等研究引入了微型、微观领域,为寻找和开发医药材料、合成理想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运用纳米技术的药物克服了传统药物许多缺陷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

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可能是某单一化合物(即有效成份),也有可能是所提取的某一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有些中药甚至以全药入药。

对于从中药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份如紫杉醇、喜树碱等而言,其纳米化制备类似于合成药,因而其研究在技术上相对较易实现。

纳米载药系统在这方面的应用已有一些报道,目前这类药物已有多种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大量获得单一有效成份的中药并不多,这就意味着纳米载药系统在这一层次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方向

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方向
质量和效率。
前沿进展
目前,中药制剂新技术的前沿进 展主要包括纳米中药制剂、缓控 释制剂、靶向制剂等,这些技术 为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方向。
02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 用
纳米技术基本概念及原理
纳米技术定义
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1-100nm) 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并利 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 一门技术。
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推动 中药制剂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中药国际化发展。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前沿进展
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在中药制剂新技术方面 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超临界流体 萃取、微波萃取、纳米技术等,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也在积极探索中药制剂 新技术,如利用生物技术、智能 制药技术等手段提高中药制剂的
制备方法
包括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研磨法和双螺旋挤压法等。
固体分散体在增溶和缓控释方面应用
增溶作用
利用水溶性载体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缓控释作用
通过选择不同性质的载体或采用特殊制备工 艺,实现药物的缓慢或控制释放。
新型固体分散体材料研发进展
新型水溶性载体
如聚乙二醇类、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分散过程
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可以产生强大的冲 击波和微射流,使中药颗粒迅速分散 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混悬液。
超声波技术在中药制剂工艺改进中作用
提高提取效率
相比传统提取方法,超声波辅助 提取可以大大缩短提取时间,提
高提取效率。
改进制剂工艺
超声波技术可以改进中药制剂的制 备工艺,如颗粒剂的制备、片剂的 压制等,提高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扩大应用范围
超声波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中药制 剂的应用范围,如将不易溶于水的 中药成分制成水溶性制剂,便于临 床应用。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首先是纳米药物运载系统。

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制成纳米颗粒,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许多研究表明,纳米药物载体可以促进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延长中药在血浆中的半衰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复方黄连素纳米颗粒可以明显改善黄连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抗菌活性。

其次是口腔贴剂。

传统中药剂型中,口服剂型存在药物直接经过胃肠道而受到低酸度和酶的破坏,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开发口腔贴剂,将中药直接粘附在口腔黏膜上,通过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系统吸收,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例如,利用口腔黏膜贴剂制备的复方中药可以显著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是水溶性中药注射剂。

水溶性中药注射剂是中药注射剂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传统的乳剂注射剂相比,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具有溶解度高、药物迅速释放、药效强等优势。

例如,利用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当归注射剂,在治疗贫血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最后是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非侵入性给药方式,可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输入到循环系统中。

传统中药制剂由于药物成分复杂、黏稠度高等因素限制了其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微孔技术等方法,开发了一系列透皮给药系统。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当归透皮贴剂可以提高药物透皮吸收速度,增加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正在为中药的疗效和药物吸收速度提供了新的机会。

从纳米药物运载系统到口腔贴剂、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和透皮给药系统,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将为中药研究和应用带来新的突破。

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

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

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医疗智慧和实践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中药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中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

过去,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认识较为模糊。

如今,随着分析化学、光谱学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中药化学成分被鉴定和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等先进的分析仪器的应用,使得对中药中复杂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变得更加准确和高效。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确定中药中各类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结构,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有助于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生产和改造这些成分,提高中药的产量和质量。

二、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明确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

传统中药的治疗效果往往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而来,但对于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了解。

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为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例如,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中药对细胞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以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为例,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代谢等多种途径发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三、中药质量控制的现代化中药质量的稳定和可控是保障其疗效的前提。

传统的中药质量控制主要依靠外观、性状、气味等经验性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现代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中药质量控制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可以全面反映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效地评价中药的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

同时,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明确中药中有效成分、有毒成分的限量标准,对于保障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制药工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制药工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制药工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国内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药品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制药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制药工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做一些简要的概述和讨论。

一、制药工艺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在制药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新型制剂及药物制备技术的研究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制剂和药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在纳米材料中,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出特定的基因治疗药物,可以直接干预疾病发展机理等等。

2、传统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制备技术研究传统中药制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化学成分组合以及生产过程难以控制等问题,其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制备一直是一个难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进展。

例如,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方法中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产品的纯度和质量。

3、制剂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制药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药品质量的关键。

国内外学者在制剂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例如,利用红外光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等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直接检测药品中的有害物质和杂质,可以高效地保障制剂的安全性和质量。

二、制药工艺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众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不断提高要求,制药工艺技术的应用前景也愈发广阔。

1、市场前景我国制药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药品需求量不断提高,因此制药工艺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预计到2020年,我国制药市场规模将超过1.7万亿人民币,逐步成为全球制药市场的主要力量之一。

2、制药企业前景目前,我国制药业企业结构比较分散,大型企业居多。

但是,随着技术的提高和市场要求的提高,小型化、定制化制剂的需求将逐渐增加,这将有助于中小制药企业的发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中药颗粒剂是中药制剂的一种,以中药颗粒为基础原料,通过现代科技生产工艺,将中药有效成分提炼、加工成颗粒剂,具有易于服用、携带方便、药效稳定等特点,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

中药颗粒剂在中医药临床及研究应用中逐渐崭露头角,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有效的中药制剂产品。

本文将对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现状中药颗粒剂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药制剂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中国,中药颗粒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成为了中医药临床治疗和科研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上,中药颗粒剂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国际中医药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形式。

当前,中药颗粒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工艺研究。

为了提高中药颗粒剂的品质和稳定性,许多研究者致力于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工艺研究。

他们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优化设备条件、选择合适的辅料等手段,提高了中药颗粒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为中药颗粒剂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药颗粒剂的药效和安全性研究。

中药颗粒剂是通过提取和精制中药有效成分而制成,其药效和安全性是关键的研究内容。

目前,许多研究者通过体内外实验和临床观察等手段,对中药颗粒剂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代动力学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中药颗粒剂的药效与安全性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药颗粒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临床应用是中药颗粒剂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方面。

目前,中药颗粒剂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中药颗粒剂已经成为了首选的治疗药物,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还有一些研究者针对不同疾病,进行了中药颗粒剂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工艺将进一步精细化和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工艺将更加精细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技 论 坛
・ 3 ・
中药制剂 技术 的研 究进展
范 铁 男 郭 爽 2
( 1 、 黑龙 江农垦职业学院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2 5 2 - , 哈 药集团生物 工程有限公 司, 黑龙江 哈 尔滨 展 下, 药品制剂 因其 高效性 、 副作用效、 毒 性低等特点受到人们 的青睐 , 其 整体 化的发展 有效促进 了重 要 制剂技 术的进 步。在 中药制剂 中应 用新型的纳米化技 术、 脂质体制备技 术、 超细粉碎技 术等 , 能够减少制剂中的中药药量、 提升 药效 , 这
对 我 国现 代 化 环 境 下 中药 制 剂 的发 展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关键词 : 新型制剂技术 ; 中 药制 剂 ; 研 究 近年来 , 我 国医 学领 域 加 大 了 中药研 究 力度 , 相 关 研究 表 明 , 中药 组织 , 能够充分降低给药后的不 良反应 , 且用药剂量适量减少 , 但药物 制剂具有 良好的药性保存 l 生, 且是便于患者服用的最佳方式 , 相关制剂 效果显著提升;另一类是 中药微球制剂 ,其是 由药物与载体组合而成 技术不断深化。 故而, 新型制剂技术 的出现为重要制剂的现代化发展提 的, 进行微囊化技术处理后 , 较之普通制剂 , 更具缓释性 、 靶 向性、 栓塞 供了全新的环境与领域 , 对于促进其应用具有显著作用[ 1 1 。靶向制剂在 性 , 优化临床应用效果 ; 最后一类为提取单味中药有效成分后行微囊 各种制剂中具有更显著的效用 , 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 且确保整体可用 制剂制作 , 随着中药制剂应用的不断广泛 , 药物成分分离 、 提取 、 精制技 性时, 单单依靠制剂学基础知识与技术是难以完成的, 需依据其具体特 术均在不断完善 , 应用微囊化技术进行单味 中药 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 为 征实现多学科与多领域 的联合 , 采用新技术 , 开发出新型 中药制剂 , 以 微囊制剂的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 5 脂质体制备技术的应用。脂质体是一种与微型胶囊类似的新剂 1 中药 制剂现 状 型, 主要是把药物包封在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 中, 制成超微型球 中药现代化属于一项 比较复杂的工程,而中药制剂的现代化是实 状的载体剂型, 当前新型脂质体主要包括前体脂质体 、 光敏感脂质体、 现中药现代化的保{ 疋 当前 , 随着医疗环境与医学水平 的进步与发展, p H敏感脂质体 、 长循环脂质体 、 热敏感脂质体等 , 经其应用后 , 中药制 我国的中药制剂学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及临床应用方面得到较大发 剂的靶细胞作用更具专一性 , 且稳定陛更强[ S l 。在重要制剂制备中进行 展。 但整体而言, 大部分中药制剂制作工艺、 质控水平、 药效物质基础等 脂质体制备技术的应用 时, 可适 当减少给药剂量, 优化药物治疗效果 , 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药临床应用的现代化与国际 如双参脂质体 口服液就是在重要制剂 中进行脂质体制备技术后的实物 化。 所以 , 在发展过程中, 需对其落后因素进行分析与改进, 并与国际制 呈现, 其主要由人参、 油酸、 苦参碱及部分脂质骨架物等组合 , 并由熔融 经该技术应用后 , 较之常规的苦参碱水中药制剂而言 , 其 剂学的整体发展趋向相结合 , 将制剂领域应用的新 型技术大力应用 , 如 法制作而成 , 纳米化技术、 脂质体制备技术、 超细粉碎技术等 , 以提高中药制剂的临 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更具效果 , 具有显著应用价值日 。 结束 语 床药效, 优化整体水平目 。 2新型制剂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在中药制剂应用优势不断突出的整体环境下 , 当前 , 我国对于其新 2 . 1 纳米化技术的应用。纳米化技术应用下 , 能够充分改善 中药制 技术应用的研究力度在不断强化 , 并且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效阴, 如新 脂质体制备技术 、 超细粉碎技术 、 乳剂制备技术等具 剂的吸收作用 , 优化临床应用效果。如 ,  ̄ - , J - J i I 芎、 三七等药材进行纳米化 型的纳米化技术、 处理后再行用药 , 在充分发挥药物效果作用下 , 能够改变 人体血液流变 有良好 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J i lt , , 在微囊化技术在重要制剂中应用 其中药微囊剂 的应用范围明显扩展 , 且具有显著的 学指标与血色素 、 血液粘稠度等 , 而且 , 当纳米粒表层的亲脂 陛越强时, 不断扩展的环境下 , 其蛋 白调节结合力也不断优化 , 针对此 , 可对天麻、 人 参等具滋补性的 制剂稳定性 、 靶 向性 、 服用量小 、 缓释 陛与控释性等显著优势 , 并充分适 药物进行纳米化处理 , 在其效用发挥下增强 ^ 体吞噬细胞功能 , 提高免 用于鼋 陛、 刺激性、 挥发性、 不稳定性等较高成分的重要制作 , 目具有显 疫力。此外, 对于药效不易吸收的血竭、 乳香等药材进行纳米化处理 , 使 著应用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我 国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 了切 其 以纳米粒形式呈现 , 能够充分增强药效 , 且服用过程 中, 人体吸收也 实可行 的运行方向叫 。 参考文献 不断优化目 。 2 . 2 乳剂制备技术的应用。将 中药 以复乳形式展现 , 能够充分发挥 [ 1 p 跳 锦 英, 吕粲, 王如伟. 缓控释_ 及靶 向给药新剂型在心血管类中药中的 中药药效 , 在临床上应用时, 具有显著的缓释及控释效果 。如多肽等水 应用叨. 中草药, 2 0 1 4 , 6 , 2 8 . 溶性药物载体 ,应用乳剂制备技术处理后 ,能够优化药物的整体稳定 c 2 】 于冬玲 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进展m 现代农业科 支 , 2 0 1 2 ' 1 2 : 2 l _ _ 2 4 5 . 3 ] 陈秦娥, 梁金龙. 中药制剂分 离与纯化新技术应用进展叨. 江西中医药, 性, 且还能够避免活性丧失 ; 蝮蛇抗栓酶是临床一种新型中药制剂 , 临 【 01 2 , 6 : 72 - 76 . 床 以抗凝药物应用, 但静脉给药后 , 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 2 应 ,对其应用乳剂 制备技术 ,进行通 过二步乳法处理后 ,可 以制为 [ 4 】 张洪兵, 朱雪瑜, 张铁 军. 纳米技 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 究进展 现‘ 代 W/ O / W 型复乳, 能够有效降低临床过敏现象 , 目 适用范 围也得到明显扩 药物 与 临床、 2 0 1 1  ̄ 0 8 - 2 1 1 . ’ 圈牛婷婷, 张秀荣. 现代 中药制剂研究进展 田. 吉林 医药学院学报, 2 0 1 3 , 5 : 大, 加大 ^ 体对药物成分的吸收力度 , 优化治疗效果日 。 -3 75 . 2 . 3 超细粉碎技术的应用。中药材 中, 如人参、 川贝 、 三七 、 水蛭 、 天 371 麻等药物 , 其相对珍贵或本身不宜煎煮 , 制剂制作过程中则可应用超细 同宋金玉. 现代中药制剂的进展叨. 西藏科技 , 2 0 0 3 , 1 1 . 3 2 - 3 9 . 粉碎技术 , 将药材粉碎为末状后减量用药 , 以达到提高药效 的目的。有 r 7 】 薛红. 浅谈我 国中药制剂的研 究进展埘. 中外妇儿健康 2 0 1 1 , 6 : 3 2 2 . 些中药以粉末状存放时, 具有极快 的融散性 , 如 田七 、 鸡内金 、 檀香等 , 『 8 1 李奇豫, 郑璐_ 璐, 张贵君. 中药制剂的制粒 技 术研 究 进展[ A 】 . 中国商品学 这主要是 因为 , 经过超细粉碎后 。 会破坏药材本身 的细胞壁 , 而导致其 会. 第二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 文集 中国商品学会 , 2 0 1 0 . : 7 . 有效成分充分暴露 ,当其进入 人 . 体后能够更加充分 陕速的使有效成分 朱小芳, 管咏梅 田力, 朱卫丰, 杨明, 刘红宁. 中药结肠靶 向制剂制备技术 为^ 、 体所吸收, 进而在优化药效的基础上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日 。 的研 究进 展硼. 中成 药, 2 0 1 6 , 8 : 1 8 1 0 - 1 8 1 3 . 2 . 4 微囊化技术的应用。微囊化技术指的是成囊制备技术 , 也称微 [ 1 0 ] 张敏新, 曾棋平, 宋洪涛. 中药制荆防潮技术研 究 ̄ - [ - J I . 药学 实践杂 型包囊术 , 其实质为把气体 、 固体( 囊心物 ) 和液体等 , 用天然合成和半 志, 2 0 1 6 , 1 : 1 6 - 1 8 + 7 1 . 1 1 】 杨纺. 中药制剂中新技术的研 究与应用进展 福建质量管 ̄, 2 0 1 6 , 3 : 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囊材) 制成微型囊的过程。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制剂 [ . 的应用主要有三方面, 一类是靶向制剂 , 在靶 区内进行药物定位 , 完成 48 靶向给药 。该方式下能够使 ^ 、 体靶区内的药物浓度高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