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评析

合集下载

茶馆_赏析

茶馆_赏析

《茶馆》赏析《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一、《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

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1.王利发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

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

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

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

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

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

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

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

老舍《茶馆》赏析

老舍《茶馆》赏析

1.戏剧冲突。

都是由戏剧冲突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

手法独一无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

表现剧情简单容易,全剧主要描写三个时期即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的变化,为人物的行为设置层层障碍,人物表现了当时所处的社会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两者相辅相成。

通过茶馆里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剧中人物与人物的每一个冲突都暗示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这一特定的冲突在剧中表现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全剧,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巻轴画,画轴的展示即为情节的发展。

全剧相当于是通过写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面貌。

2.戏剧中的人物。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大多个性鲜明,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

反映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小小茶馆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其一,有“小中见大”的特色。

尽管茶馆人多,有很多三教九流,看是写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实质非然。

那一桩桩一件件带着反常滋味,也带有几分滑稽色彩的小情节,全都是荒唐年头生出来的稀奇景致。

《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他们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我本人虽然着实去了解过老舍先生的这部作品,略知一二,可是他生活的时代与我生活的时代大不相同,所以对于他如此塑造剧中人物的性格的意指和用意本人还是不能深会,但对于剧中那点颇有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还是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发人深思。

他们的表现让我觉得人的精神危机真的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

其二,子承父业。

作品采取让丑类人物在职业上大多父子间“世袭罔替”的身份安排,都是父一辈、子一辈地连续着,透过这伙社会渣滓不但无耻而且又略微有所变化的言行,观众可以看出一些社会变化来。

老舍《茶馆》人物形象评析及鉴赏

老舍《茶馆》人物形象评析及鉴赏

一 己 之 力 , 愿 做 “ 孺 子 牛 ” , 全 然 不 顾 别 人 的 水 深 火 热 。
但 同 时 也 是 在 还 原 历 史 在 那 个 混 乱 的 年 代 , 许 多 人 为 了
工 具 。 老 舍 在 《 茶 馆 》 中 对 这 类 人 的 描 写 , 自 然 是 批 判 ,
既 贪 婪 又 凶 暴 , 而 且 头 脑 简 单 , 使 其 成 为 最 佳 的 统 治
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局面
《茶馆》,于1957年完成;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 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局面。
更 别 说 其 他 那 些 只 看 重 金 钱 的 人 了 。
下 , 也 不 免 有 一 丝 自 私 的 性 格 , 就
举 个 例 子 来 说 , 抓 逃 兵 时 , 由 于
去 3 代的各说事可 2 主剧物至故 1 事 ,) 了人色 各 又又) 。 以 带 于事) , 毫无其物人的和与作 人动离虽主故 不关命虽物,时时者 物故题松要作 为事太散人者人 因客紧运也,可代代设 主,进,物主物 此 气 要。 许 又 又 结 发 法 只顺都合生使 ,近,而由要多 ,。 的 人 说带能在关每 而似不中壮采, 目作 物 了看反了系个 一活知心到用年 的者 一 三 见 映 一。 角 般报所人老了代 也“ 律 五了时起同色 活剧云物,三长 葬 就 召 句时代。 时 都 报,了就贯个, 达送 之 话代,因,说 剧又;有穿方不 到” 即 ,的使此把其 则非此了全法易 三 了 来 可原观,他自 往活剧着局:找 。个 , 是貌众人们己 往报写落。 时 到 如 挥 的。 即 物 自 的 以剧法, 代 中 此 之 确如看虽己事 事。 由就 的 心 , 即 交此见各的, 为此人不 故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请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对《茶馆》进行赏析。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作品,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该剧以晚清末年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对茶馆中各色人物的描绘和交流,展现了中国社会百态和历史变迁。

在对《茶馆》进行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社会背景:《茶馆》以晚清末年为背景,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通过茶馆中不同人物的对话和争论,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民众的贫困和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新思想和变革的渴望。

2. 人物形象:《茶馆》中塑造了众多生动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地域,各具特色。

比如,茶馆老板王铁匠代表了底层劳动者的艰辛和无奈;妓女柳如是则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文人曹禺代表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呼唤。

3. 对话与争论:《茶馆》中的对话和争论充满了哲学和政治色彩。

通过茶馆中人物之间的辩论,展现了不同思潮的碰撞、观念的冲突,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秩序的弊端和腐败。

4. 主题意义:《茶馆》所表达的主题是对传统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变革的追求。

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对话,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困境和民众的苦难,呼唤着改革和进步的声音。

综上所述,通过对《茶馆》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意义,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
注和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命运。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了很多精品力作,可谓十分高产。

其中,我认为《茶馆》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长篇小说中,老舍从一个侧面来描写北平社会的生活画面和世态人情。

读过《茶馆》后,我受益匪浅。

老舍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最为著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其实,在他成名前,还有很多短篇佳作问世。

这篇《茶馆》的主题与内容与老舍以往所有的作品都不相同。

它主要反映北京城市的风土人情、习俗特点、历史变迁等。

通过大茶馆这样一个舞台,将老北京的世俗百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故事发生在北京裕泰大茶馆。

大茶馆里的掌柜王利发因为劳累过度病死,几个有威望的人物如秦仲义、常四爷等也陆续离开了这个大茶馆。

这个大茶馆就只剩下王利发的独子王掌柜。

王掌柜年纪轻轻,便当上了这个大茶馆的经理。

虽然茶馆中各类人物众多,但这位经理却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

人们读《茶馆》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书中人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使你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书中主要人物众多:有王掌柜,秦仲义,常四爷,松二爷等。

王掌柜虽然年纪轻轻,但他办事果断干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秦仲义则更显示出老北京人的精明强干,是一个天生的生意人。

常四爷原本是清朝遗老,因为与康熙皇帝政见不合,才流落到北京城里做了汉奸。

此人尖酸刻薄,贪财好利。

但他对茶馆中的工作人员又极为体贴。

松二爷是个京戏迷,见了漂亮姑娘就走不动路。

后来他真的爱上了花茶馆的小伙计王利发的妹妹王小姐。

小姐虽然对他有些看法,但对他也不错。

《茶馆》的主题思想是表现旧中国正在崩溃,新中国即将诞生,一场革命即将到来。

人们都在为革命作准备。

小说以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和直奉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

老舍曾说过:“文学作品有三种不朽,一是盛世不朽,二是乱世不朽,三是卑劣不朽。

”《茶馆》中的王掌柜,则是当时旧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形象,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大茶馆就像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茶馆评析

茶馆评析

《茶馆》赏析一、老舍先生曾说:“我得写法多少有点新得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老舍先生得剧本写法新尝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与曹禺得《雷雨》作比较加以分析)老舍先生相对于传统戏剧写法不同得新尝试在《茶馆》得第二幕中主要表现在结构、情节与戏剧冲突得设计上。

1、卷轴画式得平面结构(也叫人像展览式结构)、这一幕出场得人物有三十多个。

有台词得近二十人。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得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得台词也都不多,她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得事情。

比如: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得对话,只表现了她理想破灭后得沮丧与失望;松二爷得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得没落。

即使就是起着贯串作用得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就是在与茶客得交往中表现自己。

由此瞧来剧中人物得活动,都就是截取她们在茶馆中得一个横断面。

无数得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雷雨》采用得就是紧凑集中得戏剧结构-—“锁闭式”:戏剧一开始,就已面临紧张得矛盾冲突,情节得开端、发展则放在情节向高潮推进过程中用回忆、倒叙等方式逐步加以交代、《雷雨》基本遵循戏剧创作“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一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

作者把跨越三十年得故事集中在一天得午后到夜里两点钟,巧妙运用了“回顾"与“穿插”得方法,把“现在得戏剧"与“过去得戏剧”交织在一起,在周公馆得客厅里重现,充分表现周鲁两家得矛盾。

2、淡化贯穿始终得情节设置,这一幕没有统一得情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

每个人得故事都就是单一得,人物之间得联系也基本上就是单线得,小范围之内得、(比如,一开始出场得跑堂得李三,与茶馆有关得戏不多,她得戏主要集中在她与茶馆主人之间得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钱少。

再比如刘麻子得戏主要就是与两位逃兵有关,茶馆只就是她做贩卖人口交易得一个场所。

王利发得戏就是属于应付生意得,这就是人物身份决定得。

针对《茶馆》写一篇短评

针对《茶馆》写一篇短评

针对《茶馆》写一篇短评
《茶馆》是一部中国历史题材的话剧作品,首次在1979年由著名导演陈志云执导。

该剧以乱世中的一家茶馆为背景,通过展现不同人物的命运,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表演,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茶馆》的剧情围绕着一家被称为“一片茶香”的老茶馆展开。

在这里,各个时代的人物相互交织,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苦难和无奈。

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秋石、叶开等等,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不同阶层的人们。

他们以各自的命运为线索,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画卷。

通过《茶馆》,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剧中的茶馆被时代的狂风暴雨所摧毁,而相对应的是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

剧中的人物面对生活的困境,或被权贵压迫,或陷入社会的漩涡,他们的命运注定了他们无法摆脱这个封建社会的枷锁。

《茶馆》还通过对茶馆内外不同人物关系的展示,传达了对普通人命运的思考。

剧中的人物或忍气吞声,或抗争到底,他们在茶馆这个微小的空间里,展现了坚持自我的力量,也凸显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总的来说,《茶馆》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黑暗的作品,通过展示人物命运的起伏来唤起观众对人性的思考。

这部剧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表演,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文艺作品。

它告诉我们,历史是不能被忽视的,封建制度的黑暗需要我们去反思,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茶馆 影评

茶馆 影评

茶馆影评
《电影茶馆》是一部令人心驰神往的电影,它让我深深陶醉在
其中,无法自拔。

影片以茶馆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生、爱情
和友情的故事,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首先,影片的画面非常唯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古典的韵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幅古代中国画中。

茶馆里的烟雾缭绕,茶水悠悠,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恬静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而宁静。

其次,影片的情节设计非常精彩,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
事和情感,让人无法自拔地被吸引。

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茶客们的
友情纠葛、茶馆老板的坚守与执着,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感到心动和
感动。

尤其是主人公与茶馆老板之间的情感纠葛,让人在观影过程
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最后,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悠扬的古琴声、清脆的筝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山谷中,让人心旷神怡。

总的来说,《电影茶馆》是一部充满了古典韵味和情感共鸣的
电影,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友情的珍贵和生活的坚韧,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爱。

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古典美感和深情故事的观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老舍先生曾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老舍先生的剧本写法新尝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加以分析)老舍先生相对于传统戏剧写法不同的新尝试在《茶馆》的第二幕中主要表现在结构、情节与戏剧冲突的设计上。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也叫人像展览式结构)。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

有台词的近二十人。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

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比如: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他理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的没落。

即使是起着贯串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锁闭式”:戏剧一开始,就已面临紧张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开端、发展则放在情节向高潮推进过程中用回忆、倒叙等方式逐步加以交代。

《雷雨》基本遵循戏剧创作“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一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

作者把跨越三十年的故事集中在一天的午后到夜里两点钟,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

2、淡化贯穿始终的情节设置,这一幕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

(比如,一开始出场的跑堂的李三,与茶馆有关的戏不多,他的戏主要集中在他与茶馆主人之间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钱少。

再比如刘麻子的戏主要是与两位逃兵有关,茶馆只是他做贩卖人口交易的一个场所。

王利发的戏是属于应付生意的,这是人物身份决定的。

真正属于他本人的戏只有在茶馆的利益得到维护或受到损害的时候,比如他与常四爷、李三、巡警等人的戏。

总之,整个一幕戏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是平面展开的。

)曹禺的《雷雨》人物不多,(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五人,却关系复杂,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三十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戏剧性极强。

3、《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

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

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

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种邪恶之处。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

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人民对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社会反抗的时代。

这些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月即将来临。

二、课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⑵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课文中,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

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⑶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

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分析人物形象《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投影显示八位人物姓名,点击王利发人名进入相关链接)(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

”“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

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

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

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

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

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五)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六)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

无耻。

(七)宋恩子、吴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2、“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

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茶馆》塑造了众多的各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

王利发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

在剧中,他巧于应付巡警的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的牢骚。

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

他对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个旗人,但他对腐败的清朝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

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

剧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不服软,为正发愁的王利发送来了咸菜和鸡。

他的身上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爱国精神。

刘麻子,这是一个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课文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有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

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

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

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如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

它是老舍骄傲的作品,是一位成熟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都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流,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基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